- 积分
- 229338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19-8-20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此念佛的功夫成就也有事一心、有理一心。像这些在此地也不必多说,诸位要想详细的知道,可以读《弥陀经疏钞》,或者是读《弥陀经要解》,乃至于《要解讲义》,都非常之好。大致上说,如果我们用心存念无有间断,这是事念,念到一心,我们叫做事一心。如果对于我们念的道理,知道所谓是四性不生,这个四性是讲的见闻觉知。见闻觉知包括了六识,眼耳鼻舌身意,眼见、耳闻,鼻舌身都是觉,意属于知,四性就是六根的根性。四性不生就证到一切法不生不灭,经上所讲的「无生法忍」,念佛念到这个境界当然是属于理一心不乱的境界,这也是念佛成就里面上乘的功夫,是最高的成就。我们再看下面的经文,这是讲到证果了。
【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我们读了这三句才晓得这个法门的殊胜,才晓得我们先前所讲的,童子读经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去佛不远』,因为你心里面常常有佛,「去佛不远」。童子读圣贤书,背得很熟、很透,心里面常常有圣贤,他就与圣贤人不远。这是从小给他培养,教他接近圣贤、亲近圣贤,去圣贤不远,这是我们古圣先贤的教育。『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方便」是方法,不必用别的方法他就开悟,心开意解。古人也常讲,所谓是「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不必叫人讲演,也不必去请教别人,一千遍念了以后,自己就开悟,书里面所讲的道理恍然大悟。我们要问,为什么他会悟?熟透了,心定了。念书把心念定了,定里面就生慧,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智慧一现前,大彻大悟,所以悟一定是从定当中得到的。由此可知,背书是修定,念佛也是修定,不必求解它的意思,熟透了,意思自然就悟出来,像此地所讲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自自然然的悟出来。这些道理我们必须要明了,一定要认识,我们才能够成就自己,才能成就我们的儿女,才能成就下一代、一切众生;才能为自己造福,为家庭造福,为国家、为社会、为天下人造福,这是我们必须要明了的。末后菩萨还有个比喻,比喻得非常之好。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在过去科技没有今天这样的发达,所以古人用的香,当然有非常好的香料,可是在使用香里面,熏香是最普遍的一种。譬如说我们的衣服,衣服上要有香气,怎么样得来?现在人用香水喷洒在衣服上,既方便又简单,立刻喷上立刻就有香气,就能够发出来。古人没有这种方法,所以这个香用熏的。熏香当然要相当长久的时间,譬如一件衣服必须要熏上十几个钟点、二十几个钟点,衣服上才有香气;熏上个几分钟,这力量不够。菩萨在此地以这个比喻,因为熏香在印度、在中国,古时候都是很流行的。『如染香人』,就是身上熏的有香气的人,「染香人」身有香气。这个比喻,比喻上面,我们身敬佛,带了佛的气分。我们常常读圣贤书,不知不觉就染上圣贤的气分。我们心的动念、身体的作为,一定会不知不觉受了古圣先贤的影响,受佛菩萨的化育。敬佛的人就像佛,敬菩萨的人就像菩萨,敬圣人就像圣人,敬贤人就像贤人,这就好比是身有香气。
后面就说出这个名称,『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意思是说如来法身的香光,庄严自心本觉如来,像《华严》里面所说的旃檀、沉水香等等,比喻菩提心香,所以在此地也以人天名香来比喻如来法身功德之香。说到这个地方,我们想到善财童子在五十三参里面参访鬻香长者,鬻香长者在《四十华严》里面是青莲花长者。这位长者他所表现的是一个商人,是卖香的,所以叫鬻香长者。在我们看起来,他是个做小买卖的,卖这些香料的这种商人,他是以这种的身分来行菩萨道,来教诫我们「香光庄严」的方法,所以长者讲发心念佛是香。《起信论》里面说,如世间衣服实在是没有香,如果以香来熏习,熏习时间长了则有香气。无明要熏习,无明这个熏法,实在没有净业,可是我们以真如内熏故,它有净业的作用。「无明染者,本觉心佛藏在无明壳也」,所以经论上常讲「在缠如来藏心」,又有所谓「出缠如来藏心」,凡夫是在缠的如来藏心,诸佛菩萨是出缠的如来藏心。缠就是缠绕、缠缚住。出缠就是心开意解的意思,所谓是心开成佛。这是说明念佛的功效,功效能够达到开悟,能够达到香光庄严,这是讲如来果地上的成就。末后这段是讲他自己的修行: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这他自己说明他是怎么成就的,怎样证得无生法忍,是因为用念佛这个心来修学,所以证入到无生法忍。『入』就是证,什么叫做证入?理与事合一,理事不二,理事一如,这叫做证。事就是理,理就是事,这是佛法里面讲的证果。大势至菩萨运用的方法就是运用念佛的方法,证得了宇宙人生理体之后,一证一切证,所谓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通常我们又讲悟有解悟跟证悟两种,在《楞严经》里面说,从三渐次到十信,这是讲解悟。《楞严》是圆顿的大教,所以从初住以上,这是圆教的菩萨,叫做证悟,在初住以前叫解悟。又所谓小圣悟三空,破人我的执着,这个通常也可以算作『无生忍』的境界。在此地当然是属于大乘菩萨的境界,而不是讲小乘人的境界,何况大势至菩萨是西方三圣之一,现在是在等觉菩萨的地位上。
我们讲到三圣,三圣也是表法的,是以佛来代表法身理体,法身理体是无言无说,它是代表真理;菩萨是代表从真理上起作用,所以他有言说、有行为。所以以观世音菩萨代表慈悲,而以大势至菩萨代表智慧,在体用上这是两大纲领,一个是慧,一个是悲,这也就象征佛法教学的两大纲领,智慧与慈悲。
【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这个一句是讲化他的作用,前面是自行,自行化他,这才是大乘菩萨法。『今于此界』,是指我们这个世界,现在菩萨在我们这个世界摄受一切念佛的同修,也就是说与大势至菩萨志同道合的人。志同道合所谓是气味相投,自然能够合在一起。菩萨的志愿是在净土,自己成就之后一定是发心去教化一切众生。我们与菩萨同智、同愿、同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