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1703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8-10-3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佛告迦叶。譬如忉利天上波利质多罗树疱初出时。是中诸天见是树已皆大欢喜。此树不久必当开敷。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得闻般若波罗蜜。能生信解。亦复如是。此人不久亦当开敷一切佛法。于当来世。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闻般若波罗蜜。信受读诵心不悔没。当知是人已从此会听受是经。亦能为人聚落城邑广说流布。当知是人佛所护念。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中。有能信乐心无疑惑者。是善男子善女人。于过去诸佛。久已修学植诸善根。譬如有人以手穿珠。忽遇无上真摩尼宝。心大欢喜。当知是人必已曾见。】 佛告诉迦叶说,譬如欲界第二层天的忉利天,有树名曰波利质多罗。波利质多罗树是忉利天上之树,译为香遍树,因为此树枝叶实皆香,故曰香遍树。又曰天树王。 此树疱初发时,则知此树不久一定有华开敷,所以忉利诸天皆大欢喜。 何以说忉利诸天呢?因为忉利天非止一天,故曰诸天。忉利译为三十三,此三十三天居于须弥山顶。东南西北各八天,共为三十二天。另有一天居须弥山顶中央,是天主帝释所居,共成三十三天。 若比丘下,是以法合譬。四众弟子闻般若波罗蜜,能生信解,亦如忉利诸天见波利质多罗树疱初发时一样,不久亦当开敷一切佛法。 于当来世,若有四众弟子,闻般若波罗蜜信受读诵心不悔没,当知这人已从此法会听受过此经。以今日听闻之善根,于当来世再度听闻时,才能信受读诵心不悔没。 同时亦能为其他的人,于聚落中,或城邑中,广说流布。流布者,流传布敷也。当知如是之人,定为佛所护念。护者护持,念者不忘。经云,护念众生,不令众生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令众生堕落三涂六道受苦也。又如经云,父母爱儿,仅只一世,佛念众生,世世不忘。 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中以下,称赞是人之善根。如是之人,不但自己能信受读诵心不悔没,更能为人宣说,如是于甚深般若波罗蜜中,能有信乐心无疑悔者,定是于过去诸佛处,已曾修学般若波罗蜜久植善根。 譬如有人穿珠,忽然遇到无上真摩尼宝珠心大欢喜。此人必是过去曾经见过摩尼珠,所以才认得而生欢喜。 【如是迦叶,若善男子善女人修学余法,忽然得闻甚深般若波罗蜜能生欢喜,亦复如是,当知是人已曾闻故。】 谓若善男子善女人,闻甚深般若波罗蜜若生欢喜心,必是此人过去曾经得闻此经。 【若有众生得闻甚深般若波罗蜜。心能信受生大欢喜。如是人等亦曾亲近无数诸佛。从闻般若波罗蜜已修学故。】 假若有人闻甚深般若波罗蜜信受生喜,此人定是曾亲近无数诸佛,从诸佛所曾闻是经,并已修学故。 【譬如有人先所经见城邑聚落后若闻人赞叹彼城所有园苑种种池泉花果林树男女人民皆可爱乐。是人闻已即大欢喜。更劝令说是城园苑众好严饰杂花池泉多诸甘果。种种珍妙一切爱乐。是人得闻重甚欢喜。如是之人皆曾见故。若善男子善女人。有闻般若波罗蜜。信心听受能生欢喜。乐闻不厌而更劝说。当知此辈已从文殊师利。曾闻如是般若波罗蜜故。】 此是更深一层设譬,前言信受欢喜而已。今更深一层,不但信受欢喜,复能勤求经中深义也。 譬如有人曾经见一大城或聚落,如果后来闻人赞叹彼城园苑池泉花木人民之胜,此人即大欢喜,更劝赞叹者,广说园苑殊胜之事。此用譬喻有人曾闻般若波罗蜜,后更闻时,便劝法师重说深义。如此辈者,皆是已从文殊师利处,曾经听闻般若波罗蜜。 园和苑都是种植蔬果花木之处,不过园是有围墙或藩篱者,而苑是并畜养禽兽之处。 【迦叶白佛言。世尊。若将来世善男子善女人。得闻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信乐听受。以是相故。当知此人亦于过去佛所曾闻修学。】 迦叶向佛说道,如果当来世善男子善女人,听说甚深般若波罗蜜而能信乐听受的,以这种情形看来,当知此人亦于过去佛所,曾经听闻修学过般若波罗蜜。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佛说诸法无作无相第一寂灭。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如是谛了斯义。如闻如(大宝积经作而字。似为正确)说。为诸如来之所赞叹。不违法相是即佛说。亦是炽然般若波罗蜜相。亦名炽然具足佛法。通达实相不可思议。】 佛所说之诸法,皆是无作无相第一寂灭。所谓无作无相第一寂灭者,即实相也。即是说,佛所说之诸法,皆是实相也。 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如是确实了解实相义,如所闻而为人演说。当知是人,为诸如来之所赞叹。 不违法相者,即不违实相也。如果不违实相,无论菩萨说,弟子说,或是其他人说,是即佛说,因为不违佛意故。 亦即炽然是般若波罗蜜,既是炽然般若波罗蜜,亦名炽然具足佛法。炽然有明确的意思。如此亦就通达实相,不可思议。 【佛告文殊师利。我本行菩萨道时修诸善根。欲住阿鞞跋致地。当学般若波罗蜜。欲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学般若波罗蜜。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解一切法相欲知一切众生心界皆悉同等。当学般若波罗蜜。文殊师利。欲学一切佛法具足无碍。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学一切佛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相好威仪无量法式。当学般若波罗蜜。欲知一切佛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法式及诸威仪。当学般若波罗蜜。何以故是空法中不见诸佛菩提等故。若善男子善女人。欲知如是等相无疑惑者。当学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不见诸法若生若灭若垢若净。是故善男子善女人。应作如是学般若波罗蜜。】 此一段文是说欲修菩萨行,当学般若波罗蜜。如我本行菩萨道时,修诸善根,欲住阿鞞跋致地,当学般若波罗蜜。此是成佛因地,当学般若波罗蜜。 次言欲成佛,当学般若波罗蜜。如欲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学般若波罗蜜。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便是成佛。此是言若欲成就佛果位,当学般若波罗蜜。 再次言欲具足一切佛法,当学般若波罗蜜。如欲解一切法相,欲知一切众生心界皆悉同等,欲学一切佛法具足无碍,乃至欲学一切佛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相好威仪无量法式等,皆是言成就一切佛法。 综观以上三段文字,即言般若波罗蜜,能出生菩萨摩诃萨,出生诸佛,及一切佛法。 最后说明以不可得为方便,修习般若波罗蜜。如欲知一切佛不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及一切法式及诸威仪。此即言菩萨摩诃萨以无所得为方便修习般若波罗蜜也。所以下文接著说,是空法中,不见诸佛菩提等故。即如心经言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乃至不见一切法,不见一切相。若能不见一切法,不见一切相,即见般若波罗蜜。故本经云,欲知如是等相无疑惑者,如是等相即诸法空相,当学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不见诸法若生若灭若垢若净。是故善男子善女人应作如是学般若波罗蜜。作如是学者,即以无所得为方便学般若波罗蜜也。 欲解一切法相者,欲解一切诸法悉皆空相也。众生心界皆悉同等。因为十法界悉是心造心现,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故曰众生心界。 因为一切诸法悉皆空相,悉不可得,故曰皆悉同等。 一切佛法具足无碍,言毕竟空中建立一切法,一切法悉归毕竟空。所以诸法具足,而毕竟无碍。若欲如是知,应学般若波罗蜜。 欲学一切诸佛成佛时之相好威仪无量法式,系言等觉菩萨,等觉菩萨百劫修三十二相,千劫学佛威仪。 欲知一切佛不成正觉,亦不修法式威仪,当修般若波罗蜜。何以故?是诸法空相,无有一法可得,故不见诸佛及菩提等。 【欲知一切法无过去未来现在等相。当学般若波罗蜜。何以故。法界性相无三世故。欲知一切法同入法界心无挂碍。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得三转十二行法轮亦自证知而不取著。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得慈心遍覆一切众生而无限齐亦不作念有众生相。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得于一切众生不起诤论亦复不取无诤论相。当学般若波罗蜜。欲知是处非处十力无畏住佛智慧得无碍辩。当学般若波罗蜜。】 法界性相一如,空寂无相,无有分别,是曰一真法界。法界一如者,是说一切法皆无所有也,何以故?因为一切法悉是一法也。故一切法入于法界,无有分别。所以一切法无过去未来现在等相。因为一切法不可得,过去未来现在相亦不可得。 法界者无界,无界者空寂无相,所以法界遍一切处,犹如虚空。故法界相者无量,此无量相皆随缘幻现,幻现非实,故其性空寂。以性空寂故,乃能随缘幻现一切无量诸相。故空即是无量,无量即是空,此法一相所谓无相。我们于法不可堕于无量数。如小品般若经云‘若见是无量,即堕无量数。若不见是无量,即如虚空无量。’所以若能如是见者,则不见一切法有过去未来现在相。如是不见一切相,即见般若波罗蜜,故曰当学般若波罗蜜。 如是不见一切相,则不见一切法前际可得,不见一切法后际可得,不见一切法中际可得。一切法前后中际不可得故,是曰三世平等。三世平等者,是过去未来现在性相不可得也。所以说法界性相无三世故。 一切法同入法界者,即是一切法同是一相所谓无相也。既然同是无相,所以心无挂碍。 三转十二行法轮,是佛成道后对五比丘初转四谛法。法轮者,有摧破众生烦恼义,有展转流通义。所谓‘转’字,有自得复示于他之义,有付嘱展转流通义。 佛成道后,于鹿野苑对五比丘转苦集灭道四谛法轮。初示转,曰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再度劝转,曰此是苦当知,此是集当断,此是灭当证,此是道当修。最后证转,曰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是谓三转十二行法轮。 亦自证知而不取著。菩萨摩诃萨,于此四谛法轮,悉能自证但是却不取著。云何菩萨证四谛法呢?其实菩萨修行的六波罗蜜,即是四谛法的分别相也。 为甚么虽证知而不取著呢?因为于实相中,无有苦集灭道可得,所以菩萨以大悲导大智,行空而不证。以大智导大悲,涉有而不著。此自证而不取著,正表现出菩萨的伟大之处。 何以说于实相中无有苦集灭道可得呢?如心经中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乃至无苦集灭道。若有苦集灭道可得,岂是诸法空相? 慈心遍覆一切众生而无限齐,亦不作念有众生相。限齐者,即限际也。此即如金刚经所云,‘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意义相同也。 一切众生皆依名相而起诤论,故大般若经云一切众生唯分别假名相。智者知一切名相悉皆性空,于空相中不住一切法,故无有诤论。空中既无诤论可得,故亦没有‘无诤论相’可得,故言亦复不取无诤论相。 佛藏经中佛言,世间常共我诤。因为世间众生执著名相,而佛亲证无相,世间众生以其执著,故常与佛诤。若人证得无相,便可无诤了。 欲知是处非处十力无畏。知是处非处即是十力,佛十力中第一种便是知是处非处。诸佛正遍知,具有十种力。一、知是处非处智力。佛知作善业得善报,是名是处。佛知作恶业得恶报,是名非处。二、佛知三世业报。佛悉知一切众生过去现在未来的因缘果报。三、佛具知种种禅定三昧之智力。佛于种种禅定,皆得自在,皆能如实而知。四、佛知一切众生诸根。佛能知一切众生根性之优劣,及与得果之大小。五、佛知一切众生之意欲。佛知一切众生种种解智之力,及种种乐欲善恶之不同。六、佛知世间种种性。佛于世间种种界,悉能如实遍知。七、佛知一切至处觉道。佛对于六道凡夫有漏行之所至处,及圣者无漏行之所至处,悉能如实知之。八、佛证知天眼清净。知众生死时生时善恶业缘。九、佛知宿命。佛于一切众生种种宿命悉知,一生至百千万生,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诸如姓名饮食苦乐寿命等,悉能知之。十、佛自知永断习气。自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 无畏者佛具四种无畏,一、一切智无畏。二、漏尽无畏。三、说障道法无畏。四、说尽苦道无畏。 佛智慧者,佛以一相慧,应一切慧,而得正觉(放光)。一相慧者佛之实智也,应一切慧者佛之权智也。实而权曰佛智,权而实曰佛慧。是为佛之智慧。 得无碍辩。无碍辩者明菩萨化他之德,应机速疾,文义辨明,曰无碍辩。无碍辩有四种,一法无碍。二义无碍。三词无碍。四乐说无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