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26601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19-6-4 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再不需要我们这些警察来做工。所以孔老夫子讲了这句著名的话,「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那我们看到,孔老夫子他为官做中都宰,包括做大司寇,所做出这样一个非常优秀的政绩,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那孔老夫子被后人称为「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在教育方面,就是对文化的贡献方面。他作为一名出色的老师,他是如何在教导他的学生?我相信这也是我们在座老师最关心的一个话题。孔老夫子教学的纲领是什么?有教无类,大家都知道,「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因为我们都知道,孔老夫子有「三千徒众立,七十二贤人」,这么多的学生他怎么教?教育可不可以一刀切,用一个方法去教?不可以。他要依据每个学生的根性,他的才智,他接受家庭教育的背景,他成长的一个过程,依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来施教。那刚才讲的有教无类是什么意思?无论是富人的孩子,还是穷人的孩子,接受教育人人平等。所以夫子有一个广博的胸怀,什么人我都愿意教,都可以接受圣贤的教育,这是夫子教学的一个宗旨和态度。我们教育学生一定要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去着想,把这个着眼点放在这里。
有一次,孔老夫子两个学生就来找孔老夫子问问题,一个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子路,还有一个是谁?还有一个是冉求,也是孔老夫子的一个学生,叫冉求。子路一进来就问孔老夫子,就说:老师,当我听到一个道理,了解一个事情的时候,我要不要立即去行动?「闻斯行诸」,就是听到一个道理,要不要马上去行动?结果孔老夫子说:你听到一个道理,不可以马上去行动,一定要三思而后行,你家里又有老人、又有孩子,做事情不可以那么冲动。子路听完之后点点头:老师,我明白了。就出去了。接下来,冉求又来了,冉求一进来之后,问的问题跟子路问的一模一样,「闻斯行诸」,孔老夫子一听他问这个问题说:立即行动,不可以犹豫不决。这么一讲完之后,冉求听完:是是是,老师。就走了。
接下来,另外一个学生叫公西华,公西华看到老师回答同样的问题,却答案不一样,就心生疑惑,就想老师是不是骗了其中的一个?就来向老师请教:老师,两个人问了同样的问题,你的回答为什么不一样?老师就娓娓道来:子路的个性很莽撞,做事情容易冲动,所以告诉他,凡事要缓慢,要三思而行;如果你要再告诉他立即行动,那一定怎么样?会出大乱子。所以对子路就告诉他要缓。可是冉求恰巧相反,做一件事情思前想后,犹豫不决,晃来晃去,结果这个怎么?黄瓜菜我们说就凉了,面对这样一个个性的人,就要告诉他,做事情要怎么样?要立即行动。所以孔老夫子会依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而进行施教,才能够教出七十二个圣贤来,短短五年的时间,这就是因材施教的结果。
讲到这里,我就想起我们的杨淑芬老师,她五岁开始写书法,她在我们庐江汤池教我们的子弟学校的孩子,还有当地的这些小朋友学写书法,写书法最重要的练基本功,就这个点,每个人都要练到一万点以上,甚至两万点,就专门练基本功,一门深入。可是孩子的基本功练好,三、五个月写出来的字非常的漂亮,有机会我们一定要去看一下,我们在座的很多校长都已经看过,那不一样。结果小朋友一起练书法,有些小朋友练了二十个点,杨老师就说:去吧,你可以出去玩了。有些小朋友练了五十个,杨老师都没让出去,有些甚至练到一百个,杨老师也不准许他们去玩。那有些同学心里就很纳闷,为什么他练了二、三十个就出去玩,我都练了一百个,都不放我出去玩?因为杨老师了解每个孩子的个人状况,他们的才智。写了二十个、三十个,就让他出去玩的,代表这个孩子本来就非常的浮躁,很急躁,他能够写二十个、写三十个,今天已经是他的极限了,就他来讲,已经表现很不错了,要放他出去玩,不可以再要求他了。而这个写五十个、写一百个的这些小朋友,他们是完全可以超越这个数目,他本来就是怎么样?很静。你看,不同的孩子,给予不同的引导、不同的要求,不是一刀切。那教出的孩子个个都会在他的基础上成才。所以杨老师很善于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优势和他的特长,进行专门的来培养。所以每个孩子都能够发挥他的特长,都能够在他的人生道路上,让他的特长能够发光发亮,能够用他的特长来利益这个社会。
所以我们看到一个真正的好老师,像夫子、像杨老师这样的好老师,他们教育学生都非常的活泼,都非常的有智慧。我相信我们在座的校长、各位老师,都是经验非常的丰富,只是没有机会让我们在座的老师上台来给我们分享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孔老夫子教学生,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教大家,教学更重要的是在现实的生活当中,处处是课堂,处处都是课本,处处都是教处、都是学处。所以孔老夫子教学生最重要的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在一些事件、事情当中去教育,去引导,也就是把握更多的机会教育点去教育。我讲一个例子,孔老夫子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列国十四年,有一次,是楚国的楚昭王要请孔老夫子到他的国家做客,希望孔老夫子能够在他那里任职,为他出谋划策,因为孔老夫子的名气很大,有很高的智慧。那这一天,孔老夫子和他的学生就走到哪里?走到了陈、蔡两个国家的边地,他们在这里就安寨扎营休息。可是在休息的时候,突然听到很多人围了上来,原来是怎么样?是陈国和蔡国的两个国君,听说孔老夫子被邀请到楚国去,他们就很担心,因为他们两个国家跟楚国的关系不好,生怕孔老夫子出谋划策之后,楚国强大起来,他们可能就很危险,所以就派了兵和民众来包围孔老夫子他们。
结果这一围困就是整整七天,这七天七夜后来怎么样?被困在陈蔡这里,历史上叫「陈蔡绝粮」。这七天七夜怎么样?最后是没有吃的、没有喝的,每个人都饿得怎么样?甚至有些人都饿昏过去了。各位老师,我们有没有饿过一天、两天、三天?那是饿七天,是什么感受?当一个人饿得都不行了,这时候我们还要不要讲仁义道德、礼义廉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