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26601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19-5-31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人天福。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第二福。从三皈依就是第二福,出世间福,出世间二乘所修的福报,声闻、缘觉。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大乘菩萨福。我们从三皈依、五戒、八关斋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这是在第二福。这三福就像三层楼,有第一层才有第二层,有第二层才有第三层。如果没有第一福的基础,没有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个基础,你说你三皈依,那个三皈依也落空了。三皈依在第二层,好像这三层楼,它是第二层楼,第一层楼还没有盖,怎么会有第二层?皈依都没有了,你说有五戒,五戒也落空,什么八关斋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那就更不用说了。所以现在从三皈依到受戒都是一个形式。
我这趟到印尼,有一位女众,印尼净宗学会,这位女众是从佛光山出来的,现在发心到印尼净宗学会,在那里发心领众。印尼净宗学会的会长请我去做三时系念。这位法师,她也很发心在那里帮忙。她说,要我跟大家说鼓励大家来受五戒,她说要劝人受五戒,大家都害怕,没人敢受,要我鼓励一下,看要怎么帮他们受戒。后来她就来问我,我看她很诚意去那里煮点心给我们吃,真的很发心。我想她这么好心来学佛,不跟她说几句真实话,对她很过意不去。我说受戒,我们要传授这个戒给别人,我们自己都没有这个戒,要拿什么传授给人家?就好像自己没有钱,要拿钱给别人,空口说白话,你要拿什么给别人?我们要传授戒给别人的人,自己本身对戒都不认识,外行,你要帮他授什么戒?我出家到现在二十七年,还不敢帮人家授戒。但是现在出家三天,他就要帮人授戒,八关斋戒、菩萨戒、三坛大戒,他也去帮人授,那是外行的,不懂的教不懂的。你跟他说真的,他反而半信半疑,不相信。
后来我告诉她,我说弘一大师有听过吗?她说弘一大师的名声很响亮,民国初年中国佛教公认律宗的祖师。弘一大师他在《讲演录》里怎么讲的?他说他是出家多分优婆塞,五戒受持不完全,能够受持一条、两条叫做少分优婆塞,能够受持三条、四条叫做多分优婆塞,能够五条都受持叫做满分优婆塞。弘一大师说他只能做到多分优婆塞,他说不偷盗这条戒,他没有把握。我们的道德学问,对戒律的学习研究,我们有没有法子跟弘一大师相比?弘一大师他自己都说五戒他都不能完全做到,我们现在说帮别人受五戒,我说这太过狂妄了。我跟她讲这些话,她听不听得进去不知道,但是我是跟她说真话。我劝她去读弘一大师的著作。愈内行的人就愈不敢乱来。
所以现在很多人帮人授戒,授什么戒?以前我记得在家的时候,我大哥把我拉去高雄有一间叫做圆通寺还是圆照寺,我忘记了,在高雄县。我不敢去受戒,硬拉我去,我知道这是受形式的戒。那时候慧本法师当戒师,都是一些老菩萨,去受戒的人就我最年轻,都是老菩萨,欧巴桑、老菩萨。慧本法师教他们仪规,老菩萨有的都听不懂,授到最后慧本法师说,你们不要受一些烦恼戒回去,说这一句确实很实在。现在受戒是什么戒?烦恼戒,他说的没错,受烦恼戒。去受戒回来你还有烦恼吗?心里还有贪瞋痴吗?如果有,慧本法师讲的没错,受烦恼戒。
戒是什么?戒是清凉戒。我们念三时系念,「南无清凉地菩萨摩诃萨」,什么叫清凉地?不是冷水浇下来很凉快叫清凉地。清凉地是指心地没有烦恼就清凉了,没有贪瞋痴,你就不会起烦恼,你就解脱自在了,这才会清凉。所以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你去受戒,你有得定吗?你有开智慧吗?你有息灭贪瞋痴吗?如果有,你就是真正清凉戒。戒是帮助你得定,戒是清凉的,你如果得到戒体,如理如法的持戒,你心一定会定下来,我们念佛一定一心不乱。定久了智慧就开,烦恼就没有了。烦恼是假的不是真的,你照见烦恼皆空,《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智慧开,自性般若智慧显露出来,你的烦恼烟消云散,都没有了。所以现在说他受了什么戒,他也帮人授戒,自己也去受戒,他说他得到什么戒,你骂他一句看他会生气吗?如果气到跳脚,这就证明他那是烦恼戒,慧本法师说的烦恼戒,不是佛菩萨说的清凉戒。所以三皈五戒,我们看了好像很简单,其实我们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因为你没有做人的基础怎么提升到声闻、缘觉这个阶层?这是净业三福第二福。从三皈依,弘一大师在《演讲录》里面说,如果有三皈依就可以出家了,不用受戒,你受三皈依就可以剃度了,真正受三皈依就有资格剃度。所以李老师说,他受过戒,知道受这个戒是有名无实,这是内行人。
中国文化、孔子这一套,大家听了,「博我以文」,博就是广博,范围很广、很大,就是说教你很多学问,这些学问浩如烟海,《大藏经》里面三藏十二部,儒家《四库全书》一千五百册,看的完吗?《道藏》我也买一套,《四库全书》我也买一套,《大藏经》我们也有,你要怎么看?要怎么学?从哪里学起?要怎么学法?也就是说要用什么方法来学。李老居士告诉我们,「约之以礼」,从礼上来实践。在佛门就是以戒律来实践,三藏十二部经讲了那么多,具体表现要怎么做?就是戒。儒家叫做礼,佛门叫做戒。礼是世间的善法,戒是出世间的善法,这样才不会落空。如果说学佛没有持戒,学儒不学这个礼,不去实行这个礼,这都落空了。会讲,没有用。讲得天花乱坠,我也很会讲。但是该起烦恼的时候一样起烦恼,对治贪瞋痴烦恼没有效果、没有作用。
所以《弟子规》,净公上人老和尚也常说,不只要讲跟念,除了讲跟念还要理解,重要是要去行,我们净宗也说信愿行,行就是去落实。我们净宗如果有信愿,没有行,那个信愿也是落空。没有信愿去行,都行错了,方向不知道要往哪里去,所以信愿行三资粮都要。《华严经》说,「信解行证」,这都有连带关系,不能分开的。所以这是说从礼来实践。「这本《常礼举要》就是咱编的」,这是李老居士他编的。他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