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99|回复: 3

[学佛文档] 常礼举要悟道法师主讲(第二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5-31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悟道法师常礼举要讲记》

常礼举要  悟道法师主讲  (第二集)  2011/1/21  台湾台南华藏莲社  档名:WD20-014-0002



  《常礼举要》,诸位观众,诸位同修,诸位大德,大家好,阿弥陀佛!请放掌。我们这一集继续来学习《常礼举要》,上一集讲到「学儒学佛,约之於礼」。去年七月香港佛陀教育协会举办学习六和敬大会,悟道去参加,主办单位也希望我讲十五分钟的话,给他们一个题目,就是跟六和这个「和」有关系的题目。当时我就想到,和,大家都想要和,我们佛门里面讲和合僧团,世间任何一个团体都需要和合。全世界每一个国家大家都希望能够和平,可见「和」这个字是大家都需要的。我们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乱万世穷」。我们一个家庭如果不和,吵吵闹闹,你想这个家庭会兴旺吗?一个公司、一个团体,一天到晚闹意见,不和,这个公司团体会发达吗?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如果不和,常常打仗,这个国家会兴旺吗?会富强吗?整个世界要是不和,怎么会和平?这个道理相信世界无论哪个民族的人,大家都知道,大家也希望要和平,可是想归想,实际上很难做得到。

  为什么做不到?这当中就是缺一个礼。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愿就是「礼敬诸佛」,礼就是礼节、礼貌这个礼,敬是恭敬的敬,诸佛是三世一切诸佛,包括未来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一切恭敬。恭敬是我们的心,恭敬心。恭敬心表现在我们的身口就是礼。如果不讲礼,没有一个具体,没有一个标准,这就很难达到和。所以古人说,「礼以和为贵」。礼节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使人与人相处能够达到和谐,这是礼的作用,所以礼以和为贵。如果讲和,你不讲礼,很想要和,做出来却很不和,常常得罪人,常常跟人发生冲突,为什么?没礼,没有具体的标准。礼是要达到和,它的目的是和。如果不和,我们就知道自己无礼,现在的人没有学习,所以我们不懂礼。所以现在都不懂礼貌,为什么?没有人教。家师净公上人常说,全世界现在的学校,从幼稚园到博士班没有人教这个,没有这一门的功课。所以他老人家呼吁,全世界的宗教界发心来补这个缺失,补这门的功课,补伦理道德、因果教育这门的功课。当然我们佛门要发心带头来做起,所以学儒、学佛要约之於礼。

  我们继续来学习李炳南老居士的讲记,李老居士说,以前的和尚真正不愧是和尚。和尚就是老师,在社会上有很崇高的地位,有学问、有道德。但是现在的和尚确实很惭愧,我们没有达到那个条件。《三时系念》赞叹僧宝的赞,就是做天人师,堪为人天功德主,这就是天人师,能够做人天的一个模范、一个榜样。现在出家人我们这个形象、这个表现是不是能够做人天功德主?这就值得我们去反省、去检讨。以前是读了中国文化才学佛,现在是先学佛再来学中国文化,这就是家师常讲的,他说补习,现在学佛了,要补习三个根,《弟子规》、《太上感应篇》、《佛说十善业道经》这叫补习。这个功课实际上我们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净业三福第一福,具体的做法就是这三个根。这三个根,儒家《弟子规》就是净业三福第一福,前两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两句具体的做法。如果没有读《弟子规》,以前常常听家师说净业三福,不知道怎么做?要怎样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要从何做起?怎么做?不知道。《弟子规》就讲得很详细,我们没有学习就不知道怎么做。「慈心不杀」,具体落实在道家《太上感应篇》,讲因果教育,不杀生。现在的人怎么杀生那么多?他不知道因果,如果知道因果的人,自然就不会造这个恶业。《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告诉我们,地藏菩萨说「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多病、短命的业因是从杀生来的。我们如果想要不短命、不多病,要身体健康长寿,你就不能杀生。这就讲到因果,因果很现实,讲利害得失,你造什么因就得什么果,所以是因果教育。十善业,修十善业具体做法就是《佛说十善业道经》,这也有讲因果,也有讲到大小乘修学佛法的理论,也是大小乘佛法、人天乘佛法最基本、最基础的就是十善业。

  所以佛告诉我们,十善展开就包含一切善法,十恶一展开包含一切恶法,我们如果有这三个根,这三个根就是标准,有一个标准在。过去蔡老师讲《弟子规》,他说这三个根就像照妖镜,这三个根就像一面镜子,你拿来对照,社会上这些人,他脑子里在想的,他嘴里所讲的,他讲出来那些话,身体做出来那些动作,你用这三个根去对照,他是善还是恶就很清楚了。这都不用辩,不用争辩,以圣贤佛菩萨的标准才是正确的。你听第四台讲的都是胡说八道,所以这些人都被第四台教坏了,不但一般世间人,连净宗的同修也被第四台洗脑洗到头晕,不听佛菩萨的,听那些人胡说八道,说那是名嘴,这就是愚痴,你去听那些人讲的,听到最后,本来有智慧听到变没智慧。要听谁说?要听祖先说。祖先在哪里?《弟子规》、《三字经》、《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这是圣贤佛菩萨讲的,这才正确!我们来学这个,对我们学佛才有帮助。

  李老居士在那里有教《论语》,《论语》是四书里面的一篇,古时候宋朝时代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现在全世界的政治人物搞得一个头两个大,没有办法。所以西洋人一直要到东方来找办法,但是来东方现在也找不到,现在东方人也没人要学了,他来也学不到。其实《论语》里面教我们做人做事这些善恶是非的标准,表演给我们看,不但讲还做出来给我们看,就像《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样,不但讲还带表演。其次,我们学佛,大家都知道以戒律为本,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不在了,则以戒为师。「戒律,知道的人有几个?我也受过戒,对於戒我也很不外行,可是我知道我的戒是有名无实」,这是李老师说的。李炳南老居士他说他也受过戒,但是他对戒是内行的不是外行的,他知道受这个戒是有名无实。

  这个戒在净业三福是第二福。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楼主| 发表于 2019-5-31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人天福。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第二福。从三皈依就是第二福,出世间福,出世间二乘所修的福报,声闻、缘觉。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大乘菩萨福。我们从三皈依、五戒、八关斋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这是在第二福。这三福就像三层楼,有第一层才有第二层,有第二层才有第三层。如果没有第一福的基础,没有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个基础,你说你三皈依,那个三皈依也落空了。三皈依在第二层,好像这三层楼,它是第二层楼,第一层楼还没有盖,怎么会有第二层?皈依都没有了,你说有五戒,五戒也落空,什么八关斋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那就更不用说了。所以现在从三皈依到受戒都是一个形式。

  我这趟到印尼,有一位女众,印尼净宗学会,这位女众是从佛光山出来的,现在发心到印尼净宗学会,在那里发心领众。印尼净宗学会的会长请我去做三时系念。这位法师,她也很发心在那里帮忙。她说,要我跟大家说鼓励大家来受五戒,她说要劝人受五戒,大家都害怕,没人敢受,要我鼓励一下,看要怎么帮他们受戒。后来她就来问我,我看她很诚意去那里煮点心给我们吃,真的很发心。我想她这么好心来学佛,不跟她说几句真实话,对她很过意不去。我说受戒,我们要传授这个戒给别人,我们自己都没有这个戒,要拿什么传授给人家?就好像自己没有钱,要拿钱给别人,空口说白话,你要拿什么给别人?我们要传授戒给别人的人,自己本身对戒都不认识,外行,你要帮他授什么戒?我出家到现在二十七年,还不敢帮人家授戒。但是现在出家三天,他就要帮人授戒,八关斋戒、菩萨戒、三坛大戒,他也去帮人授,那是外行的,不懂的教不懂的。你跟他说真的,他反而半信半疑,不相信。

  后来我告诉她,我说弘一大师有听过吗?她说弘一大师的名声很响亮,民国初年中国佛教公认律宗的祖师。弘一大师他在《讲演录》里怎么讲的?他说他是出家多分优婆塞,五戒受持不完全,能够受持一条、两条叫做少分优婆塞,能够受持三条、四条叫做多分优婆塞,能够五条都受持叫做满分优婆塞。弘一大师说他只能做到多分优婆塞,他说不偷盗这条戒,他没有把握。我们的道德学问,对戒律的学习研究,我们有没有法子跟弘一大师相比?弘一大师他自己都说五戒他都不能完全做到,我们现在说帮别人受五戒,我说这太过狂妄了。我跟她讲这些话,她听不听得进去不知道,但是我是跟她说真话。我劝她去读弘一大师的著作。愈内行的人就愈不敢乱来。

  所以现在很多人帮人授戒,授什么戒?以前我记得在家的时候,我大哥把我拉去高雄有一间叫做圆通寺还是圆照寺,我忘记了,在高雄县。我不敢去受戒,硬拉我去,我知道这是受形式的戒。那时候慧本法师当戒师,都是一些老菩萨,去受戒的人就我最年轻,都是老菩萨,欧巴桑、老菩萨。慧本法师教他们仪规,老菩萨有的都听不懂,授到最后慧本法师说,你们不要受一些烦恼戒回去,说这一句确实很实在。现在受戒是什么戒?烦恼戒,他说的没错,受烦恼戒。去受戒回来你还有烦恼吗?心里还有贪瞋痴吗?如果有,慧本法师讲的没错,受烦恼戒。

  戒是什么?戒是清凉戒。我们念三时系念,「南无清凉地菩萨摩诃萨」,什么叫清凉地?不是冷水浇下来很凉快叫清凉地。清凉地是指心地没有烦恼就清凉了,没有贪瞋痴,你就不会起烦恼,你就解脱自在了,这才会清凉。所以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你去受戒,你有得定吗?你有开智慧吗?你有息灭贪瞋痴吗?如果有,你就是真正清凉戒。戒是帮助你得定,戒是清凉的,你如果得到戒体,如理如法的持戒,你心一定会定下来,我们念佛一定一心不乱。定久了智慧就开,烦恼就没有了。烦恼是假的不是真的,你照见烦恼皆空,《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智慧开,自性般若智慧显露出来,你的烦恼烟消云散,都没有了。所以现在说他受了什么戒,他也帮人授戒,自己也去受戒,他说他得到什么戒,你骂他一句看他会生气吗?如果气到跳脚,这就证明他那是烦恼戒,慧本法师说的烦恼戒,不是佛菩萨说的清凉戒。所以三皈五戒,我们看了好像很简单,其实我们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因为你没有做人的基础怎么提升到声闻、缘觉这个阶层?这是净业三福第二福。从三皈依,弘一大师在《演讲录》里面说,如果有三皈依就可以出家了,不用受戒,你受三皈依就可以剃度了,真正受三皈依就有资格剃度。所以李老师说,他受过戒,知道受这个戒是有名无实,这是内行人。

  中国文化、孔子这一套,大家听了,「博我以文」,博就是广博,范围很广、很大,就是说教你很多学问,这些学问浩如烟海,《大藏经》里面三藏十二部,儒家《四库全书》一千五百册,看的完吗?《道藏》我也买一套,《四库全书》我也买一套,《大藏经》我们也有,你要怎么看?要怎么学?从哪里学起?要怎么学法?也就是说要用什么方法来学。李老居士告诉我们,「约之以礼」,从礼上来实践。在佛门就是以戒律来实践,三藏十二部经讲了那么多,具体表现要怎么做?就是戒。儒家叫做礼,佛门叫做戒。礼是世间的善法,戒是出世间的善法,这样才不会落空。如果说学佛没有持戒,学儒不学这个礼,不去实行这个礼,这都落空了。会讲,没有用。讲得天花乱坠,我也很会讲。但是该起烦恼的时候一样起烦恼,对治贪瞋痴烦恼没有效果、没有作用。

  所以《弟子规》,净公上人老和尚也常说,不只要讲跟念,除了讲跟念还要理解,重要是要去行,我们净宗也说信愿行,行就是去落实。我们净宗如果有信愿,没有行,那个信愿也是落空。没有信愿去行,都行错了,方向不知道要往哪里去,所以信愿行三资粮都要。《华严经》说,「信解行证」,这都有连带关系,不能分开的。所以这是说从礼来实践。「这本《常礼举要》就是咱编的」,这是李老居士他编的。他说,
 楼主| 发表于 2019-5-31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诸位果然能懂这本《常礼举要》,现在受益就不小。也就是说,你如果能懂这本《常礼举要》,我们现在大家看这本薄薄的,我在山上有一个出家众跟我说,这个大家自己看一看就知道了。我说我看了几十年还不知道,你一看就知道,你真高明,我要拜你为师。这重点在哪里?要懂,我们现在看了,字我们会念、会讲,你是不是真正懂了?古时候禅宗大德考验学人都说,你会吗?不是这本拿来,大家会念、会讲,你就懂礼了,不是这样的,你要学习。

  要怎么学?下面这句很重要,「约之以礼」。什么叫做约之以礼?我们学礼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和。人跟人相处能够和谐,家庭如果能够和谐,夫妻就不会闹离婚,是不是这样?现在离婚率很高,为什么会离婚?不和。为什么不和?大家都没有学礼,难怪会不和。他不懂、不知道,你有你的想法,我也有我的想法,想法意见不同,怎么会和?当然不和,当然会起冲突。所以「约之以礼」是什么?就是能懂人情世故,不致於在社会上妨碍别人。现在有几个人懂人情世故?什么叫人情世故?现在中国人都向西洋人学习,祖先传统教我们的就是情理法,情是什么?人情,理是道理、理论,法是法律。我们现在学西洋人,只讲理跟法,不讲情。只讲理讲法,不讲情,结果是怎么样?结果就伤感情。伤感情会怎么样?就不和。不和会怎么样?就会斗争、会起冲突,以佛法来说就是造恶业,结果就是这样。原因从哪里来的?没有学习礼,不懂人情世故。人情世故是我们的感受。

  就像很多人把自己的小孩送到美国,去外国留学,读博士,觉得很光荣,我的孩子是某某大学的博士。博士他就懂得人情世故吗?不懂。在中坜善果林的总干事陈国顺居士,他家住在中山科学研究院旁边,他说:悟道法师,我跟你说,我的邻居住的都是博士,但是修养很差,乱停车,人家跟他说,他还很凶,那都是博士。这说明什么?说明一个事实,博士他也没有学礼,他也是不懂,不懂人情世故。以前这些老人虽然没有读过书,但是他懂得人情世故,懂人情世故就不会失礼,不会去得罪人,不会妨碍别人。还有父母送子女到外国读书,他父母到那里,吃饭还跟他算帐。没错!照算帐,讲道理、讲法律都有依据。但是父母吃了心情会快乐得起来吗?一定很难过。这就是没有讲情,应该要讲情理法,这才是圆满的。所以如果你有把小孩送到国外念书,不要太高兴,以后欲哭无泪,我不骗你。我们到国外久了,看多了,很多人欲哭无泪。如果自己能看破赶快念佛求往生,放得下是最好,如果放不下就很凄惨了。所以李老师说,如果不懂礼,不懂人情世故,在社会上常常妨碍别人。纵然你把中国的《四库全书》都念通达了,念通达了怎么样?处处对别人有害,处处妨碍别人,他说这个书不如不念。为什么?念愈多害人愈多,念那个书要做什么?所以无论你学什么大学问,不管你学什么大学问,一定要知道,这个世界是群众世界,不是只有自己一个人而已,是群众的社会,你跟我一律共享共荣,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样才可以。

  所以去年九月份我到澳洲住了两个多月,住到十二月初才回来。十一月的时候,师父就邀我发心,说我要发心住台湾,跟台湾共存亡,叫我要发心,如果台湾沉下去,我要回来一起沉下去,要死也要回来跟大家在一起。师父发心跟香港共存亡,他说这样我们都可以去西方,所以我赶快回来,有灾难不能自己逃,不能跑,要回来共存亡。这是什么?《礼记》讲的话,之后师父解释,他说这是《礼记》讲的,「临难不苟免」。「临难不苟免」是说这地区有灾难,不能自己一个人跑,这样就太自私了,不能自己跑,要大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才是礼,这样才可以。李老师说,我们要一律共享共荣,这样才行。

  下面这段,李老居士告诉我们,学常礼受尊重,学习这个礼,在社会上受到别人尊重。我们学习这个礼最起码的效果是什么?就是你走到任何一个地方,人家不会讨厌你,人家会欢迎你,这样你做人就成功了。如果你不懂礼节,走到哪里,别人看到你就头痛,大家很不欢迎你,为什么?不懂礼节。所以这本《常礼举要》,李老居士说,还是他自己来讲,虽然是他编的,但是他编是根据古书抄下来的。「举要」是指把重要的地方举出来,都是以前就有的,不是他自己发明、他自己编的,他只是把重要的地方编出来跟大家说。大家要记住,在社会上最低限度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别人看了以后会说这个人是真正的君子。李老居士说,现在有一些人看我们这些人就是不一样,很特别,就是看学佛的人很特别。他说怎么特别法?那些人会去杀人、去害人,我们不杀人也不害人,所以别人看我们就很特别,你怎么会这样?跟别人不一样。现在的社会确实是如此,好像你不骗人、不害人,今天在社会上大家都这样,你怎么跟别人不一样?所以他看这些人觉得很特别。我们多少比一般社会上的人要规矩一点,最起码不像他们那么过分。

  下面说,如果你约之以礼,学佛也会进步。譬如你受了戒,要常念戒。念戒是怕你忘记,但是念得很熟,没有照做,有什么用?这就是约之以礼。你学习这个礼学得有心得,你学佛也会进步,因为礼跟戒是相通的。我们受戒要常常念戒,念戒是什么?怕我们忘记,要念。念的作用是提醒,如果没有常常提醒就会忘记,忘记了在生活上就不会去做。但是念得很熟也要照做,如果不照做也没有用,所以这两方面都需要。要念,也要理解,也要行,行帮助解,解帮助行,信解行证,它是相关的。

  下面的课程就是《常礼举要》。我们这一集的时间到了,下一集就正式来学习李炳南老居士他所编的《常礼举要》第一篇。今天就跟大家讲到这里,谢谢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满,福慧增长,谢谢各位,阿弥陀佛。





普贤菩萨名,诸佛第一子,我善根回向,愿悉与彼同。
身口意清净,自在庄严刹,逮成等正觉,皆悉同普贤。
如文殊师利,普贤菩萨行,我所有善根,回向亦如是。
三世诸如来,所叹回向道,我回向善根,
 楼主| 发表于 2019-5-31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成满普贤行。
愿我命终时,除灭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国。
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严净普贤行,满足文殊愿,尽未来际劫,究竟菩萨行。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9 04: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