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489|回复: 8

[佛教知识] 有位菩萨心生嘀咕说:“二大劫、几百万次的转世再转世,这真是久啊!” 佛陀回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5-28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你不是土、水、火或者空气。你也不是空无。解脱是知道你仅仅是觉知——所有这一切的见证者。  你是不受束缚的觉知——喜乐,无上的喜乐,在其中宇宙显现,如同绳子显现出蛇的幻相。   
正如无论罐子存在与否,空间都同样存在,那无时间的,遍透一切的一作为整体而存在。        
                                         ——阿什塔夫梵歌


能得与所得,是分段生死,心依获得呈现六道轮回;能觉与所觉,为变异生死,能觉依所觉,倒影自性成世界。 ​​​​


佛陀说:“肉体是无常的,业报是要了结的。只有目犍连尊者,亡身的时候不迷而进入涅粲。生死的问题,在觉悟者面前是不成问题的。死不必惊慌惧怕,要紧的是对于死有无把握”   同时,佛陀也告诉诸比丘,神通不是根本之法,因为神通对于生死解脱毫无关系。 ​​​​


内在的光芒,是眼根无法承受的明亮,人间的太阳光,与内在觉性光相比,如同深夜中荒野中的磷火,昏暗肤浅;内在光芒,是穿透意识身心的巨大包容,犹如千万亿太阳同时普照,将身心细腻觉受层层融化,将自我思虑感知,层层熄灭,觉知在光中犹如幻觉,自我只是,光芒遗失的回忆,我融于光中,宇宙就苏醒了


阿什塔夫说:当头脑渴望事物,对事物感到悲伤,接受或拒绝事物,因事物而高兴或不高兴时,这就是束缚。当头脑不渴望事物,不对事物感到悲伤、不接受或拒绝事物,不因事物而高兴或不高兴时,就是解脱。 ​​​​
​​​​
血液中的毒素,堵塞血管后就是心脑血管疾病;我们内心欲望,类似血液中毒素,欲望凝滞心灵觉受,形成执着,执着就是血栓,执着阻碍心灵原本的清纯,将生命的鲜活,凝固分化成具体的世界名相,心为相碍则自我呈现,自我是因,生死即果,只有清除了心灵欲望的毒素,生命才能在轮回的业果中,纯然无挂生死


你看到花朵;看到花的你,认识这是花;意识分别所现花的名相并非是花,确是外界花的缘起;心灵见意识分别,以及外界花之名色;花与意识就不能蒙蔽心灵所见中,无挂所见的觉照;心,在看花的我与所看的花中脱落,在身心中无挂身心,却包藏身心,周遍宇宙,身心与世界如虚空一尘埃,觉遍十方,无生即报身


阿什塔夫说:当头脑渴望事物,对事物感到悲伤,接受或拒绝事物,因事物而高兴或不高兴时,这就是束缚。当头脑不渴望事物,不对事物感到悲伤、不接受或拒绝事物,不因事物而高兴或不高兴时,就是解脱。


佛性是不可得的,因为祂原本就在,未曾离去,犹如你不可能自身心外,再找到一个自己 ​​​​


以真实的心,勇敢面对自己,我们在嬉笑怒骂,起心动念中,是觉性的纯光在妄念中闪现:我们在行住坐卧,见闻觉知间,就是自性随顺业身,依幻构身心呈现如来妙义,只是众生贪爱自我,视虚幻为真实,被累世妄尘带入生死轮回!修行就是破妄的过程,幻灭觉消是圆满,不要隐藏自己的错误,心离错觉当下即如来 ​​​​


有位菩萨心生嘀咕说:“二大劫、几百万次的转世再转世,这真是久啊!”
佛陀回答:“别担心,当你证得初地,你会发现,所有这些转世、新年、圣诞节、国籍变换、转化为各类众生──有时在天上飞、有时在水里游,这些全都发生在火花迸裂又熄灭的剎那之间。” ​​​​


智慧与知识不一样,知识是说你知道某一样东西,而智慧是你怎么样把你知道的东西和日常的生活结合起来。圣贤们这样教导人:读过很多书的人,如果他不会用书上的知识,仍可能是只驮着很多书本的骡子。


我们在球幕电影院中看立体电影,被细腻的觉受渲染出真切的剧情,成为了剧情中主人公;所谓觉者,就是已经看过了电影,现在回到电影院找人的游客,剧情,场景,影院已经无法蒙蔽带动他,他身处影院心却不迷,希望找有缘的观众,将他们从剧情中唤醒,离开影院,否则这场电影放完后,就是下一场电影的开幕 ​​​​


涅磐前,弟子问我们以谁为师?释尊回答,以戒为师;戒中有出离,离无可离即是当下;戒中有忍辱,忍无可忍,无我即圆照;戒中有舍弃,舍无可舍,无挂是不动;戒中有放弃,放弃自我贪欲,接纳一切即解脱;戒中有虔诚,苦中无我,信仰无杂即空中无色;戒律戒心,戒即是大乘佛法,戒律戒相,戒就是轮回之因 ​​​​





发表于 2019-5-28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戒律戒心,戒即是大乘佛法,戒律戒相,戒就是轮回之因

相不离心,不动如来显戒相,此相怎成轮回之因?

点评

心生种种法生,有心而有法,因心有八万四千烦恼而有对应的八万四千法门。心不住相,心不随境转,心不被相迷,心空法灭,法我皆空。自性现前。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六祖慧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9-19 08:21
 楼主| 发表于 2019-9-19 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guanru 发表于 2019-5-28 14:04
相不离心,不动如来显戒相,此相怎成轮回之因?

   心生种种法生,有心而有法,因心有八万四千烦恼而有对应的八万四千法门。心不住相,心不随境转,心不被相迷,心空法灭,法我皆空。自性现前。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六祖慧能

   

   

点评

这段话跟无量义经道理相通 佛言。善男子。是一法门。名为无量义。菩萨欲得修学无量义者。应当观察一切诸法。自本来今性相空寂。无大无小无生无灭。非住非动不进不退。犹如虚空无有二法。而诸众生虚妄横计。是此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9-23 23:31
答非所问,心平即是持戒,行直即是修禅。心平有心平相,行直亦复如是。为何此心平行直相是轮回之因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9-19 12:49
发表于 2019-9-19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空空真如 发表于 2019-9-19 08:21
心生种种法生,有心而有法,因心有八万四千烦恼而有对应的八万四千法门。心不住相,心不随境转,心不 ...

答非所问,心平即是持戒,行直即是修禅。心平有心平相,行直亦复如是。为何此心平行直相是轮回之因呢?

点评

阿弥陀佛 一切皆是心的作意,因心有取舍、分别、贪恋、染杂、执着、烦恼、愿望、恐惧,因而有心的戒律。 而心空则法灭,破迷离幻,法我皆空,自性现前。 而明心见性者,无需持戒,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9-20 09:20
 楼主| 发表于 2019-9-20 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guanru 发表于 2019-9-19 12:49
答非所问,心平即是持戒,行直即是修禅。心平有心平相,行直亦复如是。为何此心平行直相是轮回之因呢?

阿弥陀佛
        一切皆是心的作意,因心有取舍、分别、贪恋、染杂、执着、烦恼、愿望、恐惧,因而有心的戒律。
          而心空则法灭,破迷离幻,法我皆空,自性现前。
          而明心见性者,无需持戒,因无自我,自心即是净土,心清净了,虽身处红尘,无取无舍,无挂无染,八风吹不动,稳坐紫金台,如如不动。因而觉者行住坐卧、嘻笑怒骂皆是表法,如济公活佛。
          因此,有戒律,有戒可持,意味着仍未解脱,仍在轮回中。
          个人心得,供师兄参考。

         摘自师文:
       《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阿弥陀佛是相吧?极乐世界,是不是相呢?
       《六祖坛经》六祖慧能给别人讲:我现在可以把极乐世界给你们示现,你们愿不愿意看到?在座的那些学生们都说:我们非常愿意看到呀。
         然后六祖慧能说:心平何劳持戒?……就是说,自性净土就是我们身心本来的面目。


佛教的根本的核心义理,就是自心现量。包括一切佛的净土,都是我们自心现量。阿弥陀佛的世界不在西方,这是我说的话,我为我说的这句话负担因果
一切修行者,皆依在内心深处破除一切妄想,见自性如来。当你见到自性的光明的时候,外界的一切相都是虚妄不实的。因为自性是无生无灭、不来不去的,何来一个往生的你呢?既然没有一个往生的你,何来去承载一个不生不灭的自性的世界呢?

故而如来说法 49 年,未曾说一字,故而禅宗大德们,终日吃饭未吃一粒米,终日走路,未沾一粒尘;自性非性,非性性有,性随心现,心现世界,于世界因缘中,心无所得,心无所住,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下清净,无生无灭,无垢无净,如如不动,故不可言说;而非不能说
一切所说皆为标月之指,见自性明月者,所说一切皆是佛法,一切所指皆是方便,犹如渡河竹筏,过河了,竹筏就成为了障碍,远离语言文字,熄灭思虑意识,法我皆空,寂静涅槃是名不动如来。



点评

引用(一切所指皆是方便) 还是答非所问,应以戒相得度者,即现戒相度脱之,此方便戒相怎么成轮回之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9-20 09:32
发表于 2019-9-20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空空真如 发表于 2019-9-20 09:20
阿弥陀佛
        一切皆是心的作意,因心有取舍、分别、贪恋、染杂、执着、烦恼、愿望、恐惧,因而有心 ...

引用(一切所指皆是方便)

还是答非所问,应以戒相得度者,即现戒相度脱之,此方便戒相怎么成轮回之因?

点评

阿弥陀佛 看文章,要看全面,看文章所要表达的究竟义,此一段话,老师已讲的很明了了,整段法义师兄不去学习深究,非要究着最后几个不明白的字去研究,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每人境界、基础不同,对法义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9-23 08:18
 楼主| 发表于 2019-9-23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guanru 发表于 2019-9-20 09:32
引用(一切所指皆是方便)

还是答非所问,应以戒相得度者,即现戒相度脱之,此方便戒相怎么成轮回之因 ...

阿弥陀佛

         看文章,要看全面,看文章所要表达的究竟义,此一段话,老师已讲的很明了了,整段法义师兄不去学习深究,非要究着最后几个不明白的字去研究,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每人境界、基础不同,对法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的。对不起,师兄,我的水平有限。

点评

明究竟义必能通达方便,究竟和方便不一不异。如佛说极乐在西方,师兄引贵师文很负责任的说不在西方,那意思就是佛说不负责任啰,若以唯论自性说驳斥方便指引,这是不是已经明白究竟义的做法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9-23 10:08
发表于 2019-9-23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空空真如 发表于 2019-9-23 08:18
阿弥陀佛

         看文章,要看全面,看文章所要表达的究竟义,此一段话,老师已讲的很明了了,整段 ...


明究竟义必能通达方便,究竟和方便不一不异。如佛说极乐在西方,师兄引贵师文很负责任的说不在西方,那意思就是佛说不负责任啰,若以唯论自性说驳斥方便指引,这是不是明白究竟义的做法呢?
发表于 2019-9-23 23:3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空空真如 发表于 2019-9-19 08:21
心生种种法生,有心而有法,因心有八万四千烦恼而有对应的八万四千法门。心不住相,心不随境转,心不 ...

这段话跟无量义经道理相通

佛言。善男子。是一法门。名为无量义。菩萨欲得修学无量义者。应当观察一切诸法。自本来今性相空寂。无大无小无生无灭。非住非动不进不退。犹如虚空无有二法。而诸众生虚妄横计。是此是彼是得是失。起不善念造众恶业。轮回
六趣备诸苦毒。无量亿劫不能自出。菩萨摩诃萨如是谛观。生怜愍心发大慈悲将欲救拔。又复深入一切诸法。法相如是生如是法。法相如是住如是法。法相如是异如是法。法相如是灭如是法。法相如是能生恶法。法相如是能生善法。住异灭者亦复如是。菩萨如是观察四相始末。悉遍知已。次复谛观一切诸法。念念不住新新生灭。复观即时生住异灭。如是观已。而入众生诸根性欲。性欲无量故。说法无量。说法无量义亦无量。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即无相也。如是无相。无相不相。不相无相。名为实相。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真实相已。所发慈悲明谛不虚。于众生所真能拔苦。苦既拔已。复为说法。令诸众生受于快乐。善男子。菩萨若能如是修一法门无量义者。必得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如是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文理真正尊无过上。三世诸佛所共守护。无有众魔群道得入。不为一切邪见生死之所坏败。是故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若欲疾成无上菩提。应当修学如是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30 15: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