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97|回复: 13

[学佛文档] 【常礼举要笔记】三20190506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5-6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徐醒民老师常礼举要笔记》



(未)旅行
下面是旅行,旅行也有规则,也讲求礼。
一、将远行,必辞亲友,祭祖辞亲。
一个人要到远地方去,一定要向至亲好友辞行。所谓「远行」,古代和现代观念
有点不同。古时候我们由台中到台北去,这就是远行,因为古代没有火车,没有
高速公路,用的是人力车或走路,光是路程就需要走好几天,到那个地方还不是
短时候就回来,或者是办事,或者做生意,必须留一段相当的时间,这就是「远
行」。现在当然交通很方便,从台中到台北几个小时就到了,不算什么远行。
假如你要离开这个地方,不是几天就回来,得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那也算是
远行。过去在大陆上,从这个省分到那个省分地方广大,没有车辆,就是坐汽车
横跨几个省分,也要半个月之久,这就是远行。在这种情况之下,至亲好友要向
他辞行,所谓「朋友」,同门为朋,同志为友,不是泛泛之交,因为我们认识的
人太多了,在机关里边同事那么多,要是每个人都要辞行的话,那怎么办得到呢

此外要祭祖,出远门的时候,要祭祀家里的祖宗。现在一般小家庭,也应该供一
个祖宗牌位。在内地还是这样的,一个村庄里面同样一个姓,会专门建立这个姓
氏祖宗的宗祠,除宗祠以外,他还有一个祖庙,供最近几代的祖宗。还有,造房
子时,内地有四合院的房屋,这种四合院的形式,四周都是房屋,中间有天井,
在后面的正中,照例有供祖宗的位置,所供的是已过世的曾祖父母、祖父母、父
母等,大概这几代,这几代以上的就供到村庄的祖庙。再远的就进到祠堂里面,
全族共一个祠堂,好几层的,无论多少代数,都供到里面。
这里讲祭祖,隆重一点是到祠堂去供祖先。现在没有那种情形了,大致一般家里
,四合院的房子也不多见了,所以家里必须供一个祖先的牌位,你要远行前就要
祭祖,祭了之后,再辞别自己的父母亲。祭祖辞亲表示孝道。祭祖是中国人的礼
,中国古时候没有其它宗教,佛教不是中国的,是从印度传来的,研究宗教的人
认为,在佛教没传来之前,墨家是宗教,其实墨子相信有鬼神,应该说起来,不
算是一个宗教,不过他有宗教家牺牲服务的精神而已。那么儒家注重慎终追远,
其实也不是宗教,宗教是现代的新名词,故有文化没有「宗教」这个名词。
中国文化维系我们人类道统、精神的,就是靠祭祖,这是孝道。孔子讲「祭则得
福」,祭是祭自己的祖宗。然而「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不是自己的祖宗而祭
他,这是谄媚的行为,当然是祭自己的祖宗。为什么出远门要祭祖?希望祖宗在
天之灵保佑他,在外一切平安,有这个道理。辞离自己的双亲,让双亲知道我们
所去的地方,所以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有必要到远方去,要让
父母知道你到哪里。所以有辞亲的礼,祭祖宗要拜,辞亲也要拜,这是远行一定
要这样。
二、远到目的地,必先拜访有关人士。
你到了远方去,都得拜访有关人士,包含得很广。比如说你到那个地方去做生意
买卖,走江湖更是需要,人家说:「江湖愈老,胆子愈小。」你有通天本领,那
个地方有关的上下人士,都是事情成就的关键,任何地方都不要小看,说不定有
江湖的老前辈,隐姓埋名在那儿,你不知道。所以要打听好当地有些什么人,你
要先去拜访他。
拿现在选举来讲,选举也不简单,选举有人拿钱买票,但买票也不见得就成功,
也有很多不买票成功的,这就是礼的关系。有关人士拜访,礼貌到了,就能够得
到支持。所以到远方去,当然要事先了解那一个地方的人,问有关人物如何如何
,一到那个地方就先去拜访,向他请教,这是应有的礼貌。人就怕骄傲,一骄傲
就觉得,凭我的才能到这小地方来君临天下,一切都听我的,其实不见得,就有
人不听,就是做官,做官在古时候是官家派的,皇帝派下来的知府、知县,到地
方做官的时候,我们以为地方上一切以他为大吗?如果那个地方的有关人士,他
不去拜访,这些人就会给很多的阻碍,很多事就没办法推行。
上海过去有个闻人杜月笙,大家都知道的,上海那么大一个地方,他任何官也没
做,但是任何地方他都清清楚楚,例如某某大官身上挂的贵重东西丢了,不知什
么时候丢的,找杜月笙,他一句话,说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归还,遗失东西的人
到时候,到那个地方,人家把东西送到他口袋里,他还不知道,跟玩魔术一样。
那个时候抗战,上海是一个沦陷区,你找警察没有用,无论是哪一道人物,没有
人不找他的,那一类人物都掌握着地方上的资源,他一句话就没问题。这个就是
「有关人士」。
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必得要谦虚。在那个地方,他是有关人士,一切都了解得
清清楚楚。就是我们学道,大家都知道都是在台中讲,在老师的道场,你到远路
去讲讲看,远路你怎么讲法呢?不是这么简单的,远路实实在在我不敢去讲。
三、归来必谒亲友,或略送土物。
旅行回来的时候,要去拜谒原来出门辞行的亲友,拜谒时要略送土物。土物就是
该地的土产,到高雄去可以带一点当地的土产;到国外也有地方的土产。东西不
在多,一点表示礼貌就可以了。比如从国外旅游回来,带一包小糖果,就代表那
个地方的产物,这是表示心意。
四、远行之亲友辞行,必往送行,事前或赠物,或宴饯。
就另一方面来讲,你的亲友也有远行的,他要到远方去,来向我们辞行。既向我
们辞行的话,那我们就要去送行。要打听他什么时候、乘什么交通工具,是火车
站走呢?还是飞机场走?总之要有送行的表示。在送行前,或是送一些礼物,或
是给他饯行,就是设宴。这是对于辞行的人应有的礼节。
五、远方客来拜访,须往答拜,或设宴接风。
远方来的客人,专程的来拜访,在见过面以后,我们做主人的,就要去答拜他。
除了回拜之外,还可以设宴给他接风,接风就是设宴款待远来或归来的亲友,其
实就是请他吃一次。
六、旅人归来拜,须诣回拜,或设宴洗尘。
这里讲「旅行归来」,
 楼主| 发表于 2019-5-6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旅人必然是原来住在这里的,到外面旅行,现在才回
来,他归来的时候,前面讲过「归来必谒亲友」,他来拜访的时候,我们也要回
拜,或者设宴来给他洗尘。就是旅人回来,在旅途上受一些风霜灰尘,现在给他
洗尘的意思。儒家最注重就是伦常团聚,无论亲戚、朋友就是伦常关系。天伦当
然不必讲,就是朋友团聚,也是人生一大乐事,分离是不得已的,所谓佛家讲「
爱别离」苦,所谓爱别离就是感情好的,友谊很好,不能不离开,两方面都感觉
到不愉快。所以辞亲表示对分别的郑重其事,当回来时也要告诉亲友,完全在于
敦厚亲友的伦常关系。
所以自古讲礼和现在大不相同,现在知礼的人还常注重,有些不注重礼的,来就
来了,去就去了。有些人走了好久,后来朋友才知道。「某人怎么好久不见面」
,后来一打听,才知道他已经离开此地很久了。这个都是受了现代风气影响的关
系。
七、受人之送行及饯别,达到所在地,须一一函谢。
要远行之前,我们向亲友辞了行,亲友也给我们饯别,这一些礼彼此都做到了,
那么饯别之后,到了目的地还要一个个「函谢」。写信回来时,也不能够一封信
把所有的名字都包括在内,大家传阅,这个不大合适。要一人一封信,报告自己
已经抵达,告诉大家那个地方的情况如何,让这些人能够放心。再者感谢他们的
关怀、饯行,这是必有的礼节。
八、人之接风或洗尘毕,须还席。
我们从远方回来,或者从远方来到这个地方,亲友为我们接风、洗尘,这个时候
我们要还席。什么叫还席呢?人家请我们,我们照样要请人家再聚会。这就是借
接风、洗尘、还席,增厚交情。古人讲五伦之中,父子、兄弟、夫妇是天伦,不
能分开。现在有不孝儿,实在不能教化,做父亲的就在报纸上登个广告,与他脱
离父子关系,实际上无法脱离,天伦怎么脱离呢?兄弟也不能脱离兄弟关系。古
时候有休妻的礼,没有离婚的规矩,没有这个法,休妻那是非常严重的,那不是
普通的事情。除此以外,夫妇结了婚是百年好合,是终身的,也跟天伦一样,何
况有了子女之后,那更是不可分离了。现在有了子女,他意见不合还是要离婚,
现在不能谈啦!
夫妇、父子、兄弟就是天伦,家族的关系。家族以外就是君臣关系。君臣,拿现
在是公务员,机关领导与部下的关系,就是君臣关系,这是职务上的关系。还有
朋友是道义的结合,朋友他既不是天伦的关系,也不是职务上的关系,他是道义
之交。朋友注重交,所以称朋友至交。这个交包括彼此互相研究学问、修道,或
是在事业上彼此能很接近,愿意做朋友,这就算是交了。朋友之义在交,如果不
交,就不称为朋友。就这个「交」字来讲,旅行到外面去还要辞行,还要送行,
到了外面之后,经常还要有书信往来,不要失去连络。这是朋友的可贵。所以朋
友有接风、洗尘、还席,这个都是连络感情。
九、入境问禁,入国问俗,入门问讳。
境就是一个地界,《礼记》上的礼是周家定的,讲的就是孔子那个时候,春秋时
代周天子的天下有很多国家,这个人从这个国家到那个国家。一入边境就要问他
的「禁」,禁就是一个国家法令、规章,都必须要问明,不问明就不知道这个国
家的法令,不小心就会犯了他所禁戒的事情。假定以违警罚法来说,各地都不同
,南方有南方的,北方有北方的。因各地的特性不同,到了一个新环境之后,不
能一下子犯了人家的禁忌,那是不行的,一定要入境问禁。
入国是问「俗」,古时候国都有城墙,你入了城要问它的「俗」。「俗」是它的
风俗习惯,这也是每一个国家都不同的。不了解这个国家的风俗习惯,就往往违
反了风俗。小而言之被人笑话,大的就会遭遇人家的排斥。所以先到一个地方,
总要把那个地方的习惯搞清楚,这就是礼,礼有不同的习惯。送礼是表示礼节,
无论婚、丧,或是什么庆典,要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礼怎么送法?应该送什么
?都有习惯的。往往我们认为这是礼,在人家看起来不是,那就坏了。所以必须
要问俗。拿礼金来讲,你送人家这个数目,是多是少没关系,人家注意的是这个
数字,不但中国人有忌讳,外国人也常有,他有特别有喜欢的,也有讨厌的。外
国人有时候,不喜欢十三号,你说何以然呢?也说不出所以然来。一发生这种事
,好事也被大家认为是凶事,要打听清楚。
「入门问讳」,就是无论到远方或到近处,到人家家里去拜访人家,必须先问讳
。讳是什么呢?比方你拜访这个主人,他家里的老年人,他父母亲的名字,祖父
母的名字,这叫做讳。现在不讲求了,做儿子女儿的有时候介绍「我是某某人的
儿子」,首先把自己父亲的名字都说出来了,在古时候不是这样。古时候称父母
名字,都是叫上下,家父上某下某,不是一下就直接把名说出来,别人也不能够
当面说人家父亲的名字。
在《礼记》上讲的讳,一般是父母长辈还在世时,要求还比较宽一点,可是去世
以后,就一定要讳。《礼记》上批注,父母死后一百天,叫做「足哭」,事情办
完了叫足。从死那一天起百天之间,做子女的随时都哭,没有定时的。过了一百
天以后,就不能如此,不能说想起来就哭,应该有一定的时候。从百日足哭以后
,父母亲的名字就要讳了,绝对不许人讲。你入他的家门,要是提到人家已经过
世父母的名字,就犯了大忌讳。因此作客入门前先要问问讳,问去世父母亲的名
字。究竟怎么问法呢?当面问当然是不可以的。当面问,主人答也不好,不答也
不好。所以要先问「介绍人」,就是主人派他家里的人,或佣人或是家里其它的
人出来,看看是什么访客,可以先问这个人。还有最好在拜访之前,就打听他家
里有哪些讳,应该忌讳哪些事。
十、入国不驰,入村里必下车马。
本来这一条是讲皇帝的,古时候做皇帝是一国之君,他无论是乘车或骑马,「入
国」就是在城市里面,「不驰」就是马不能骑得很快,因为都市人马来往很多,
马走得很快容易撞到人。所以古注讲,入国不驰是爱护民众。一个国家的领袖,
 楼主| 发表于 2019-5-6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乘了车出来都不能够走得很快,何况一般人。所以现在一般人在都市里边,车开
得很快,都是不合乎礼的。交通规则规定什么样子的汽车,在城市里边开什么样
的速度,违反了这个规则,在古时候就是失礼。古时候讲礼治,现在则是违反交
通规则,警察就找你开罚单,遵守交通规则也是讲礼。
还有「入村里必下车马」,到了村庄乡里,无论是乘车或骑马,必然要下来步行
走过去。《论语》里面讲:「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也。」不要看这地方小
,十几家的村庄,说不定有高人在里面,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在这里隐居。我们
经过这个地方,就要尊重这个地方,假如我们还是傲然地坐在车上,一直冲过去
,懂礼的人就在后面讥讽了。老师讲了好几次,在内地村庄里,有些人照样骑车
、乘车,后面人家就讲嫌话了。所以这个「不驰」、「下车马」既是遵守交通,
也是守礼节。
旅行一共有十条。从辞亲到回来,以及在外面注意的事情,保证我们都能遵照这
些礼节去做,到哪个地方都会非常愉快,受到宾至如归的礼遇。反过来说,我们
到外面去,不按照这个礼,无论在本地或是远方,必然都会遭遇到很多麻烦。这
些麻烦其实都是自己找的。自己小事注意到了,环境就好,没注意到,环境就不
好。佛家讲「万法唯心」,「心」字广泛得很,我们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把这
「心」字用到了,都是在这当中。「诸葛一生唯谨慎」,诸葛亮一生做任何事都
非常谨慎,任何事情他都注意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事,这个事都写在︿曲礼﹀里
边,︿曲礼﹀就是曲曲折折,曲尽人情。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有时表面看不出来,心里很微细的,必得从微细中去领略,
不是粗心大意能够体会出来的。要把一句话说好,不容易,一句话说出去没有分
寸,让对方听起来就发生误解,这就找出麻烦来了。说话让人家误会,往往解释
不清楚,这都关乎我们这个心思用到了没有。我们怎么样用心呢?所以讲这些礼
,提出这些原则,有了原则,根据老师所开示的举一反三,处处留心去体会,就
能转逆境。一个人处的环境好坏,完全在乎自己。尤其是受教育愈高的,往往在
这方面注意得很少,这个不行。一个人受的教育愈高,办的事情也愈大,这个礼
若不注重,就会坏了大事。
普通小事遭遇阻碍失败了,还没什么大关系,你办的事多了,有关众人的事情,
如果遭到人家的反对,给人家破坏了,损失就大了,这个损失是自己没有通达人
情世故所致。在社会上真正的君子很少,君子之人是公私分明的,你跟他个人之
间有不愉快的事,他可以放在一边,处理公务的时候,他能不受影响还是照样去
做;但一般人就不是这样了,普通人都是把公私加在一起,个人之间有不愉快,
在处理公务的时候,他就跟你过不去,因私害公。
所以我们处人处事,无论如何,自己总要谦虚,想得周到。在社会上碰钉子比较
多的人,他可以体会出一点。也有些人就是年纪老了还不觉悟,他个性很倔强,
什么事都坚持己见,别人意见他不能采纳,自己犯错,还是照错的去做,不承认
自己的错误,这种人没办法教他,劝告也没法劝告,他碰的钉子再多也不觉悟。
我们了解这种情形,自己就不要这样子,随时要发现自己的错误。常常拿这几条
原则自己对照,我们是不是合乎这样子?在人情方面,礼节方面都要做到,做得
不够时自己要补救。
不过有些情况,也不一定必须这么做,譬如说讲接风、洗尘,原则上是要做的,
要诚诚恳恳的表示,但是朋友确实不喜欢,不愿意接受饯别,那也不能勉强,我
们的诚心诚意表示到了,他不能接受,我们也要随顺,不能说我一定要拉你来,
请吃一餐饭,这样也不好。当朋友从远方回来的时候,也要诚恳地来给人家接风
或洗尘,但是人家实在不愿意,那也就算了。
凡是总是要尽到礼貌,礼貌尽到了,看对方的好恶如何,我不一定就要固执己见
,非要这么做不可,这样反而违背礼的原则。礼是讲什么?讲〈曲礼〉!〈曲礼
〉是曲曲折折,不是那么一成不变的,是原则性的,这还是靠我们自己多多留心
就是了。
(申)对众
凡是三人以上就叫「众」。我们处任何一个场合,只要有三人以上,都是「对众
」。在群众当中,我们应该表示什么样的礼貌,这个也非常重要,不懂这个道理
,往往招来很多人的讥讽。
一、他人正谈话,不在中间插言。
当甲乙这两个人正在谈话时,我们就不要把人家的话岔开来,或者跟甲,或者跟
乙讲话。因为这两个人可能正在讨论重要的事,或是私人的事情。我们第三者插
进去,妨害两人的谈话,这是很不好的事。假如我们自己,正在跟某人谈话的时
候,突然有第三者进来插话,把我们之间谈话讨论的事打断了,我们感觉这个人
合不合道理呢?所以这一点很重要。
二、两人对谈,不向中间穿走。
这里讨论到两个人在那里面对面地谈话,或者是坐、或者是站的情况。《礼记.
曲礼》讲:「离坐离立,毋往参焉。」「离」字不当离别讲,离就是两,两个人
对坐在那里、或是站在那里,或者谈话、或者不谈话,只要两个人对面坐着、站
着,不要去打扰他们。还有不能从他们中间穿过去。在房子里面,假如说两个人
对坐,当然不能从他们中间穿过去;但是如果在路上,两人对面站在那里,你要
通过这个路,他们妨碍了你的通行,是不是要从他们两人中间穿过去呢?也不要
,这个时候我们绕过去,从他们背后过去,如果从面前过去,就是妨害他两人。
就另一方面讲,礼是双方面的事,假如站在我们的立场来讲,我们不能和任何人
站在道路上面对面的说话,妨碍人家走路。礼是只管自己,不管别人,别人不对
不要紧,我们可是管不了别人,尽管他不对,也不要从他们中间穿过去,也不要
纠正人家:「你怎么站在这里?把路挡住了。」这都是不可以的。我们还是自己
尽自己的礼貌,绕过去就可以了。 
三、不高声喧哗扰乱他人视听。
在众人相聚的场合,或是公共场所,我们可不能很大声在那里讲话、喧哗,
 楼主| 发表于 2019-5-6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旁若
无人在高谈阔论。有一些人不懂得这个道理,愈是在公共场合,愈是提高嗓门讲
话。其实在公共场所不是不能讲话,例如在火车上,同行的两人要说话的时候,
无论什么情况,以对方听得清楚为原则,声音不要说得很高。你这声音一高的时
候,有的人需要休息,怕人家吵他。有些人不了解这一层道理,故意把自己得意
的事说出来,譬如我中了奖券,或是学校里考试得了高分,一箩筐地说个不停,
这些事情人家听起来是不是够腻的了。表示这个人好表扬自己,又喧哗,又扰乱
别人的视听!
所以我们常常说:「语惊四座。」这一句话说出来惊动四周的人家,都听这个人
来讲,然而说的是什么呢?不正经的话固然不可以说,就是谈道,也不要高谈阔
论。谈道也是彼此听得清楚就好了,我们声音谈得很高,是故意藉这个机会,想
让所有人接受我们的说法,其实这会引起人家的反感。我们事事要自己反省,如
果在火车上、车站或其它宴会上,某人在那里左一声上帝,右一声救主,我们听
起来作何感想?这就太没修养了。在他以为这样可以宣扬主的道,也是自己对于
教的一番好意,可是别人感受不了,也让别的宗教徒起反感。
礼貌都是互相的,事事自己考虑清楚。你在大众场合,不是必要的话,尽量保持
安静。因为公共场合,那么多人聚在一起,可能已经很吵了,喜好安静的人都会
感到不耐烦,而如果我们再高声谈话,那秩序就更不好了,让人家更受不了。所
以不高声也不喧哗,免得扰乱别人的情绪,这是应有的礼貌。
四、不横坐,不横腿,不扪脚。
我们坐的凳子就要坐得端端正正的,有些人把身体横过来坐,这样叫「横坐」,
那就不合礼了,也不雅观。还有「横腿」,把腿伸到长条凳上去,这个也不行。
既不能横坐,也不要横腿。古人坐的话要求端坐,《礼记》上讲,对尊长坐的时
候,还不能「满坐」,就是把椅子坐得满满的,靠在椅背上坐得很舒服。在长辈
面前这样满坐是失礼的。应该要「半坐」,坐椅子的一半,古人叫做「危坐」,
也就是「正襟危坐」,坐得肃然起敬。这当中有随时听候长者吩咐的意思,危坐
时人比较容易站起来。你泰然坐在那里已经失礼了,尤其再这样横坐、横腿,那
更不象话了。不但对尊者、长者,不能够这样,就是同辈在一起坐,也不能够这
样。平常在家里就要养成习惯,到外面作客的时候,就不会不知不觉地把腿拿起
来。腿拿起来一横,别人看起来会觉得失礼了,自己还不知不觉,一定要自己多
留心。
还有「扪脚」,扪是摸的意思。有些人坐稍微久一点,就把鞋脱下来让脚透透气
,最常见的是坐火车,或坐汽车,再更进一步,把袜子也脱下来,用手在那里把
脚丫子扳过来扳过去。我们这个脚穿了鞋,空气闷在里面,一旦把它脱下来自己
也受不了,这个气味不好,你如果坐车上把鞋子脱下来,让别人闻了难受,这一
股味道往鼻子一冲不好,所以不能扪脚。不能把鞋袜脱下来,用手摸这个脚。我
们做任何事情,讲这个礼,处处要替别人着想。
假如我们座位旁边的人,也来这么一下的话,我们感觉如何呢?我们受不了人家
这样做,我们也不能这样。所以曾子讲:「吾日三省吾身。」我们什么事都要反
省,事事反省都来不及了,有时候还有考虑不到的,还是小毛病很多,经常不断
地犯!尤其在公众场合,或者是坐车子,吃饭的时候,那更不得了。许多人同席
吃饭,我们把鞋子脱下来,一下子脱鞋,一下子又扪脚。用手去摸摸脚,然后再
去夹菜吃,别人看了怎么吃得下去。
五、不隔席谈话。
参加宴席、宴会的时候,我们不要「隔席谈话」,顶多与旁边这一席的人小声交
谈。不要与相隔比较远那一席的人谈话,那样谈话一定要提高声音,才能谈得起
来。当你高声谈话的时候,一定会妨碍别人,那对方跟你谈呢,还是不谈呢?他
跟你谈,声音要放很大,若是不谈,那你已经问话了,这也不好。现在一般的宴
会的桌子都很大,圆桌谈话的时候,原则上话还是不要多。有必要谈话时,最好
只跟左右谈。与对面的人距离那么远,也就不好谈了。假如说与对面谈话,他对
着你,你对着他谈,这个中间随着谈话言语,飞出去很多口沫,往菜里面落,那
菜里面就是五味俱全了!所以不要隔席谈话。
六、坐不掀起椅凳之后方。
你坐在那里,不要把椅子的后方掀起来。一个单独坐的凳子,正常情况在坐的时
候,椅子四脚都是落地的,但有些人不如此坐,他故意把椅子后方两根脚掀起来
,你这样坐雅观不雅观呢?也许你自己滑跌倒了,也许人家从后面一绊跌倒了,
这都不好。
七、衣帽不加于他人之衣帽上。
我们或到外面旅行,或在餐厅里宴会吃饭,尤其在冬天,外面穿的衣服比较多,
譬如风衣、大衣等,进餐厅后要把外衣、帽子脱下来,餐厅里面照例有一个挂衣
服的地方,最理想的是每个人都有一个挂钩,如果没有那么多位置,当我们看到
人家的衣服已经先挂上去了,就不要再把自己的衣帽加在上面。或者人家把衣服
折好放在凳子上面,我们就不可以再把自己的衣服、帽子放在别人的衣帽上,除
非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说「你把这放在上面好了」,那就没什么问题;如果是
生人或是普通交情,当你把衣物加在上面时,他会不高兴,因为个人有个人的习
惯,有爱好清洁,他的衣服干干净净放在那里,我们的衣帽戴得脏了,再加在他
的衣帽上,他就不高兴了。
再者,人都有一种脾气,不愿居在人下,衣帽也不愿意居在人下。所以大家要留
心,例如参加宴会、喜事,有签名礼簿,大家都是认识的朋友,所以参加的人,
名字都是签在最下面的。再来,有人开画展,来的人都互不认识,这时候大家都
签在上一层。由此可以知道一个人的心理,都喜欢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上面,不愿
意写在下面。既是一般人心理是这样,我们就要自己谦卑,处在下面,不要居在
人上,居在人上就跟人起冲突,这就不好了。小事如此,大事也是如此!凡事你
只要谦让,让人一步的话,什么事都做得通顺,
 楼主| 发表于 2019-5-6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会有什么阻碍的。
所以圣人制礼,教我们让人,实际上还是对自己好,大家都礼让的话,这个社会
团体多么和衷共济,多好呢!非得要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互相竞争,就跟现在
竞选一样,大家就这么争,实际上风气是如此!大家也不能不竞选,制度就是这
样,民主时代要竞选,可是现在这种方式,六、七十年前的人看到这种情况,是
受不了的!
老师讲在前清的时候,乃至于到民国初年,对日本抗战的时候,在家乡内地所见
到的,还没有选举啊!地方上的乡长,当时叫「连保主人」,连保主人下面,现
在叫村里长,当时叫「保长」,保甲啊!当时实行保甲法,就是中国历史上所行
的保甲法,保长相当于现在的里长、村长;甲长相当于现在的邻长。保长、甲长
大家都不愿意当。大家互相推荐,彼此都是让的。乡长也是很谦虚的,乡长是政
府派下来的,也不是选的,派的都是有资格、有能力的人,整个风气不跟现在一
样。
现在有了选举制度,我们请那时候的人到现在来,他一定不愿意选举,现在选举
都要自己宣传自己,宣传还不算,还要拿钱出来。拿钱不是这么简单的,拿钱买
票还要找对人。所以我们处在这种风气,你叫孔夫子到现在来,教他老人家来选
举,他也没办法。民主时代一个人有一张票,这张票是选民拿在手里面,他选什
么呢?当然是认识的人,如果没有认识的,他怎么选法呢?所以完全靠竞选人自
己尽量宣传自己,尽量表扬自己,用尽各种方法。所以,现在很难,风气是这样
。但我们不管风气怎么样,了解了之后,我们守住自己的本位,把事情做好。
人家好戴高帽子,我们就让人家戴,不要把帽子加在自己头上,这样到任何地方
,我们不会受人家的轻视。时代虽然如此,尽管个人都愿意宣传自己,但在另外
一方面,也都不愿意听到自吹自擂的人,听起来都不大高兴。这是矛盾的时代,
既不愿意听人家自我表扬,而自己又免不了要表扬自己,看这多么矛盾的事。
八、不向人喷水吐痰。
喷水、吐痰这是不好。什么情况下喷水?我们不会无缘无故在大众场合,含一口
水来对大家喷。但是有一种情况,过去一般人有漱口的习惯,喝一口茶在嘴里面
咕噜咕噜,然后往地上吐,也不顾公共卫生。过去往往有犯这个毛病,还有吐痰
也是,过去随地吐痰的现象很普遍,往往嘴里有痰就随地吐,既不卫生又不雅观

还有在团体生活中,早晨起来漱口刷牙,大家在一起漱口时,当漱口水漱下来时
,应该要小心,有些人往下吐的力道很重,「呸!呸!」吐下来的时候,往往喷
到站在旁边人家,把人家的衣服也弄脏了。或者水龙头开得很大,哗!水一冲下
来,到处水花四溅,溅到人家的衣服,水龙头应该小小的开。这种人都是属于「
狂者」,不能够小心,不能够考虑到对方的人,到处就受人家讨厌,让人家不高
兴。
有些人他知道痰不可吐到地上,也知道把痰吐在手帕,或卫生纸上,可是吐痰的
方式也要注意。人家在吃饭,你哗地吐出来,人家听声音就不高兴。因为吃饭的
时候,总是往喉咙口里吞,一听到你在吐的时候,心理就不好受,起反感吃不下
去了。还有一些上年龄的人,喉咙里面习惯性的,不管有痰没痰,一进门的时候
,就「嗯!嗯!」好像有痰,这样连嗽几声,别人听起来也不好受。所以,在习
惯上要尽量改善,让人家看起来顺眼。假如这些事情没有顾虑周到,会增加人家
不好的印象。
所以,喷水固然要不得,吐痰最好也不要。有痰的时候尽量找无人之处,不要把
吐痰的声音让人家听到。还有讲到喷水,现在走在路上,有些人洗车子,往往你
走到那个地方,他用水在那里冲车。还有油漆店的喷漆,他也不顾往来的行人,
把行人道就当作是自己的工厂。你走到那里,他正好把漆喷过来,喷得你满身都
是。还有些人怕来往的汽车,把灰尘扬到店里边去,所以经常往外洒水。可是要
洒水之前,要在没有人的时候才往外洒。这些地方,都是要顾虑到人。所以既不
能向人家喷水,也不能向人家吐痰,让人家产生反感。
九、不向人呵欠,舒伸,嚏喷。
这一条讨论到跟人家谈话的时候,向人呵欠的情况。我们前面讲,去访问人家时
,看到主人呵欠,表示主人的精神疲倦了,这个时候应该向主人请辞,不能再继
续谈了。假如主人昏昏欲睡的时候,一边和你谈话,一边打着瞌睡,勉强打起精
神,这很难受的,做一个访客叫主人这么难受,心里也是不安的!从另外一方面
来讲,无论我们是否做为主人,在任何场合,只要跟朋友亲戚,或者是熟人谈话
时,最好不要打呵欠!你一打呵欠的时候,懂礼的人,就不能跟你谈话了,他心
里会想,你太疲倦了,不能再谈下去了,他就要结束谈话。有些人习惯呵欠,说
几句话呵欠就出来了,他也不是真的精神疲倦,就是有这种小毛病,这个小毛病
要改。
还有人习惯咳嗽,咳嗽和呵欠的习惯都是不好的。还有舒伸,有些也是习惯性的
,坐不到多久就「嗨!」舒伸起来。这个舒伸就叫做「欠伸」,欠是呵欠,伸是
把手伸开来。真正疲倦的时候,当然是情有可原。但习惯性的舒伸就不可以,这
样让对方看见了,会以为你是有意下逐客令。
还有打喷嚏也是一样的。咳嗽是从口里面咳出来,喷嚏是同时从口鼻里面冲气出
来。如果正好对面有人,我们这么一冲出来,口里微细的唾沫,可能就会喷到人
家的脸。人家有修养的人,他不肯拿手帕出来擦干,故意装作没有喷到脸上的样
子,但是他心里很难受。有的不懂礼的人,唾沫一喷到脸上,他马上拿卫生纸、
手帕擦干,对方看到你在擦的时候,心里多难受啊!所以这些情况我们尽量避免
,当自己实在要打喷嚏的时候,把口捂起来,或是转身对外,不要对着人家。
对众一共有九条,就是处处不要教人讨厌,让人有一个好印象。也是原则性的。
根据这些原则,凡是教人家起不好印象的,我们尽量避免去做就行了。
(酉)馈赠
赠送东西给人家,包括吃的、用的东西,以及钱财等,都叫馈赠。赠人家东西是
一种礼,这种礼在一般没有研究之前,
 楼主| 发表于 2019-5-6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总觉得送人家东西都是好的,当中没有什
么学问。然而把这几条看过后,或者是诸位有机会研究《礼记》,就知道这当中
很不简单。我们送人东西要遵循礼,人家才接受;礼貌不周全或是不合于礼,人
家可以拒绝不要;到时候一番好意,因为送得不对,反而变成害事。
一、礼尚往来,来而不往,往而不来,皆非礼也。
《礼记.曲礼》讲:「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然后接着讲:「礼尚往来,往
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这一段即是上面那两句话,我们也要
了解个大概,所谓「太上贵德」,这个「德」听老师讲《礼记》也听过了,我们
固有的文化,最高的是道,道下面次一等的是德,再次一等是仁,再来就是仁、
义、礼。
道、德、仁、义这四个字都不讲条件。那就是说,我们帮助了人家,或给人家任
何好处,做了就做了,该做的我们就去做,对自己来讲是礼之当然,不要求对方
将来怎样报答我,道、德、仁、义是这样的。下面再来即是礼,礼尚往来,即是
讲礼。人与人之间,我有礼往,你有礼来,彼此于是来往,这个就是情分。一天
一天加厚,这就是〈曲礼〉所讲的「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什么叫做「太上
」呢?古注讲是在三皇、五帝的时代,但也有人讲这也不尽然。固然在上古时代
,人情都是很纯厚的,讲施是可以,不必讲报答。可是到三皇以下,以至于到了
后代,也是有些道德高尚的人,做了有道德之事,不希望人家来报答他,这也是
有的!在历代有一些高人、隐士,我们看《高士传》,那些修道的人也是有的!
所以有人主张,「太上」是指就人来讲,不必就时间来讲。若就时间来讲,周家
以前有,那周家以后就没有了吗?周家以后还有,不过少一点就是了。
就人来讲,凡是这种人,他的德性最高,布施而不求报答,拿佛家来说,布施讲
三轮体空,这就是行无漏法。有漏呢?我们做一点好事,就希望将来对方给我们
报答;或者他不希望对方回报我,但也希望这份功德做出去,将来有一种好的报
应,这个都是希望报答,是有漏的。在佛家来讲,古时候这种人当然特别多,在
后代甚至是末法时代,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这些人,不过是这些人不大出名就是了
。真正的修行人,他布施讲三轮体空,不然生死怎么了呢?无漏功德怎么讲法?
因此「贵德」,贵重的是德,道、德、仁、义这个德,德是不讲求施报的,事情
做出去了,就做出去了。但是这种人不论在古今中外,究竟是少数。
教育立场来讲,总是以社会当中,最大多数人为主体。社会上多数是中人,上智
下愚都是居少数。「太上」的人,这是上智,很少。所以儒家讲礼,「尚往来」
、「务施报」,有施就有报,因此讲「礼尚往来」。既是讲礼尚往来,礼就注重
有往有来,如果别人送礼给我,而我不往,没有报答别人的礼,或者我以礼往,
而别人不再回答,这统统不合礼,也就是「非礼也」。圣人所以制定礼,就是叫
人家守住这个礼,一步一步的往上追求。礼这阶段如果还做不到的话,那再来就
要讲「法」了。
法是讲权利、义务,有义务就一定要求权利。例如国家有法律明文规定,私人之
间可以订立契约字据,想想看「法」这样做的话,礼的精神就没有了。礼是不必
讲权利、义务,都是出于自动,基于人的情分,自愿彼此交往。如果就「法」方
面来讲,就只有法律条文规定,那人家还要钻法律漏洞,还有很多人不能遵守,
所谓「犯法」,那社会风气就一天一天的薄了。所以,圣人讲礼是道德的最后一
道防线。所以子夏问诗,孔子答:「绘事后素。」绘事后素,后来悟到:「礼后
乎?」这个礼是到最后的,换句话说,如果不讲礼的话,那整个道德都不能维系
了。
因此礼尚往来,就中国文化来讲,这是必须要讲究的。在今日之下,不管人家懂
不懂得,守不守,我们自己都这样做保准没错。人家就是不懂礼,我们还是照礼
的要求去对待人家,人家心里也受感动。人都是有良知良能,他所以不明,是因
为没有受到教化,没受到圣贤教育。当人的良知遇到有礼之人这样待他,他自然
会受到感动。所以在古注里面讲,这是一个基于本性,真实的情感发挥出来的,
丝毫不勉强。例如我们受人家的恩惠,人家不讲,我们自己心里总要记得,找个
机会就要报答人家,这是报德还本。
中国有一句话讲:「饮水思源」,我们喝了这杯水,要想到水的来源,那么在社
会上,一来一往,与人交往,都能这个样的话,这个礼就没问题了!这一条在这
一大段当中,是个原则。了解这个原则,我们才知道为什么要讲礼,跟人家来往
,都是出于人的天性,必须如此,人的心才会安,没有这样,人的心总是不能安

二、赐人不曰来取,与人不问所欲。
赐人,这些字眼我们总得要知道。凡是赐给人家,是年龄地位比对方高,或辈分
高一点,才讲赐。说是这么说,但真正送东西给人家时,就不能说:某某人赐。
可不能这样讲,你就是长辈的时候,送给晚辈,也不能说赐,这里是为了说明才
这么讲的。你以长者的地位,赐东西、送东西给晚辈的时候,你不能讲:「哦!
你自己来拿吧!」或是「我送什么东西给你,你什么时候自己来取吧!」这个不
合乎礼。为什么不合乎礼呢?因为我们讲礼,无论任何一个人送东西给对方,对
方总要表示辞让,辞让一下子,然后再接受下来。
你叫对方自己来取,人家总是不好意思来拿,叫人家感觉为难。尤其你在长者的
地位,你叫他来拿,他不来拿就是违背你的意思,来拿又不好意思。这很为难的
,因此不要叫人家自己来拿,你可以自己,或是请其它人送过去。我们读《论语
》都知道,孔子在鲁国的时候,鲁国那些大夫,或是鲁君,送东西给孔子的时候
,他都是送过来的,就是「不曰来取」这一条。
「与人不问所欲」呢?我们送东西给人家,现在也受西洋风气的影响,这是难免
的,世界各国一开放,每一个国家的风俗习惯都互相在影响,我们要完全拒绝外
来是没有办法的。人与人接触,看到别人的样子,
 楼主| 发表于 2019-5-6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就自然地想去模仿。西洋人要
送人东西之前,会去问对方喜欢什么,喜欢吃什么!外国人是这样的。既然你问
我喜欢吃什么,我就告诉你,我喜欢吃巧克力,或是其它什么汤,什么水果,照
他所说的买送给他。
在中国就不是这样,中国自古以来,东西送过去以后,对方都是推辞不好意思要
。现在你问对方喜欢吃什么,想要什么东西,人家会碍于出口,很难讲出来,这
是一层意思。再一层意思,真正遇到有些不懂礼的人,好!你问我所需要的,我
就把需要的讲出来。这时候对方要的东西,也许和你准备的不相合,那你怎么办
呢?你预备送他的东西他不要,他要的是另外一种东西,这不是麻烦吗?还有,
对方所需的东西价值很大,你拿这个钱买不起,譬如需要一架飞机,好啦!你送
他一架飞机吧!你不能送,那又何必事先问呢?你问了总是想要满人家的愿望。
这有种种道理在当中!我们送人家东西,当然希望人家对这份东西很爱好。也能
够符合他的需要,对此我们不妨事先多多观察,事先从旁了解,不必当面问他本
人,这个都可以办到。如果说他是吃素的,我们送他荤菜,这就不大合道理了,
这个平常都知道,是不是呢?类似这种情形,我们就必须事先有个了解,再根据
观察,送对方真正需要的东西,这就可以了。所以送人家一件东西,不在于钱花
的多少,如果对方不喜欢你送的,就是花了钱很多,对方都不稀罕,没什么大意
思。你钱花得很少,但对方一看,觉得很满意,很能合他的意。所以送东西很不
简单。大原则是不能问人家你喜欢什么?这个不可以。我们就中国的礼,中国人
自古以来都含蓄、谦让,心里的意思,不好意思直接说出来,这个国情与人心,
和外国人大不相同。
三、赠人物品,必谦必敬。
我们赠送人家物品,无论是什么样的东西,就算人家再怎么需要,或者我们是在
救济他,无论如何赠送的时候,都要非常谦虚,非常恭敬。中国人凡是懂礼的,
他都知道这个,尤其是读书人,都有一种傲骨,就是人穷志不穷,因为他志不穷
,遇任何事情都是不肯低头,都是方方正正的,你对他没有礼貌,他还是不屑于
低头。中国过去不仅是读书人讲礼,就是不读书的人,他也知道礼貌,送人东西
也知道表示恭敬、谦虚,总是说我这个礼很浅薄,不知道值不值得送。绝对不能
说,我这东西多么高贵,多么好送给你!这也是外国人那一套,中国人不这样。
假如来这样一套的话,中国人他就不接受了。在《礼记.檀弓》里面记载,齐国
黔敖这个人是不错的,他看见齐国年荒收成不好,就预备很多食物在外面,普遍
供应人家吃,这个事情在今日下很难得,他既有钱,还肯这样布施给人家。可是
有一个饿者,饥得路都走不动了,黔敖一看,说:哎唷!赶快来吃吧!赶快来吃
吧!那个饥饿的人一听,觉得对他有一种很轻视的意思,掉过头来就走了。就是
不吃「嗟来之食」。「嗟」就是一种叹息,可怜的声音。黔敖看到这样的情况,
当下就对他道歉,那个饥饿的人还是不接受,还是不吃,走了几步就倒在地上死
了。
所以要做好事救济人家,也要礼貌周全。我们佛家施食还要念咒,做一切事还要
念咒来让他得到真正好处,这是救济贫困,是自己在种福田,不是可怜对方,这
个都有道理;要是轻视对方,存不恭敬的心理,本来有十分功德,这下子就打对
折。如果对方不接受呢?我们的功德就没有了。这是要知道的,必得要谦要敬。
四、赠人物品,外必用包裹,婚丧庆寿例外。
我们赠送人家的东西,无论吃的、用的,都叫物品,这个物品外面必得用包裹包
装起来,也许我们在食品店里买来的东西,已经用礼盒包装好了,外面还要用个
红纸把它包起来,这个叫做包裹。为什么外面再加一层?让人家看这不是一个礼
物,而是普通的东西,这样送到人家里去。这个礼很麻烦,人与人之间的来往很
复杂,你送人家礼,在你认为很单纯的,是联谊性质,没什么其它的用意。但是
,接受人他心里,或者他邻居,或是当时在场还有别人,也许会引起很多其它的
猜测。如果他是公务员,那么你送礼去的话,本来只是纯粹私人的联络感情,与
公务没有关系,但别人一看,某某人又送礼来了,是不是利用职务之便,感觉总
是有点不安。
要避免种种怀疑和猜测,这种的误会,并不是送的人,或接受礼的人,而是避免
外人看见了,做出种种不当的猜测。你把东西外面包裹起来,别人看见了,也没
觉得有什么。所以讲人情世故,这就是人情世故。但是有例外的,「婚丧庆寿例
外」,譬如结婚、丧事,或是做寿。此处做寿不是现代一般人所讲的,四十几岁
,五十几岁也做寿,做了大官,五十岁也做寿。其实在古礼,我们老师一再讲,
六十岁还勉勉强强,一般这个年龄都还不做寿的,七十岁才可以。
在中国来讲有上寿、有中寿、有下寿。上寿就《庄子》里面所讲的一百岁,中寿
八十岁,下寿六十岁,相差二十年,到了六十岁,一个花甲子可以算是寿了。他
的标准比较低一点。在《左传》批注里还高一点,上寿一百二十岁,中寿一百岁
,下寿八十岁,依这个标准来讲,八十岁才能够做寿,想想就是不以高标准,我
们折中来讲,七十岁的时候才是寿。
这里讲结婚、丧事、庆祝及做寿,送礼物可以不用避人耳目,人家不会猜测的,
它是公开的受礼,公开送礼。除此以外,礼物总要避讳一点,免得彼此都有麻烦
。送人的也要避嫌,譬如你是在公家机关工作,逢年过节的时候,你准备一份礼
物,预备送给与公务无关的人,纯粹是一个亲友,可是你这份礼物在公家机关里
面提进提出,人家一看,某某人一定是想送给某某长官的,巴结长官。这不是招
来误会吗?你在外面买东西,直接送过去就好了,何必要提到机关来呢?
关键都在自己,很多事情如此,所谓〈曲礼〉就是这样的。人的心理是捉摸不定
的。在《书经》里面讲得好,「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我们自己一举一动,都
觉得于心无愧,光明磊落可以对天,可是对天是可以的,天看得清楚,
 楼主| 发表于 2019-5-6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人看不
清楚!人看不清楚,他误会了,你就招来很多麻烦,闲言闲语是小事,但遇到重
要的事情,由小误会就造成大误会,那障碍就来了。所以你懂得礼的时候,处处
总得多考虑几次,为什么包裹?有什么作用?要多考虑。
五、平素赠物,座有他客,须避观听,远来及初晤,可不避。
前面讲过,我们平时赠送一个东西给人家,若是送到朋友家里,当然这东西要用
包裹包装起来,你在送的时候,总是要有表示,假若当时对方家里没有别的客人
在场,你当然可以直接讲,如果说主人家里正好有别的客人在,那这时候就不太
方便讲,应该用一个适当的方法,或请主人到另外一个房间,把赠送的意思表达
出来,这个都可以。总而言之,不要让在座的其它客人,知道你是在送礼,因为
平素送礼总是有一些事情。其它客人知道你在送礼物,也许他没有带礼物来,他
心里会想:我这么空手来了,觉得很不好意思,很尴尬。所以这些人情,总是需
要注意了解。
但有的时候可以「不避」,虽然在座有别的客人,也不必回避。那就是初晤的时
候,第一次见面。彼此之间原来不认识,或经由别人介绍,或你主动知道某人,
你非常敬佩的来拜访他,彼此新交情,现在初次见面。凡是初次见面在古礼来讲
,总是希望表示一点点敬意,带一点东西意思意思,表示一番礼貌,这在接受的
这一方,他也能够接受下来,心理上没有负担。因为你只是礼貌上「约定俗成」
,风俗习惯就是如此,初次见面都要表示一点礼物,受者也是认为这是合理的。
如果第一次送礼就很贵重,那对方不能接受,这个古书里面也知道,很多初次送
重礼,古人都知道,无功不受禄!你没有重要的要求,不可能送这样重,所以他
不敢接受。除这个以外,初次见面的礼貌,要送一点少许的,花钱不多的礼物,
这个对方可以接受。像这里的礼,远来或初晤的送礼者,虽座有他客,也不必避
讳,但其余的则都要注意。
六、受赠先略谦辞后受,称谢,逾日须往拜。
有人来赠送礼品,不能马上就接受下来,总要略为表示一种谦让,「辞」就是不
好接受的意思,总得把意思表达出来,表示自己不敢接受,但是要真不受的话,
也是不行。老师常讲到,人家买东西来,你坚决不要,叫人家再提回去,这是很
难堪的事情,这是纯粹就联谊方面来讲。如果说是有利害关系,特别与职务上有
关系的,比如公家机关申请某事,对方正在办理这个事情,他就不能接受,受了
万一将来出事怎么办呢?除了那个以外,一般送礼只是一种纯粹的礼貌,价值也
不太贵,略微辞了以后,你就收下来。
收下之后还要称谢,谢完了以后呢?过一个时候,所谓「逾日」,并不是第二天
,指稍过一个时候,你再去回拜他,这就是所谓「礼尚往来」。一般交情是如此
,假如交情已经很深厚了,有些是不拘常格,要看情况而定,这里只能讲个原则
性的,懂得原则,实际上的运用要看各人,并以彼此交往情况加以斟酌,不是一
成不变的。
七、长者赐,不敢辞。
第七条「长者赐,不敢辞」也是应该守的礼节。他是我们的长辈,既是我们的长
辈,他给我们东西,我们不要辞,不要不接受。「辞」就是不接受,我们不要不
接受,包括平素送的礼物,你就是陪长者在同一个席吃饭,长者挟了菜给你,你
不要这个不好吃,我不要,那不行,你不能不接受,你就是不喜欢吃,长者送给
你的话,这是他对你的一番厚爱,你要接受下来,这应有的礼节。
可是有很多人就不知道,长者送你什么东西,哎呀!我觉得这位长者这么大年纪
,送东西给我,我没有东西送他,那我现在不能接受啊!怎么样也不要,不能接
受。那好了,在长者心里就觉得很难受了,他是一番对你很诚恳、很诚意,对晚
辈的爱护,拿这东西表示他的一番心意的,你不接受它,违背了他的心意,讲到
实际上的意思是这样。
至于讲礼貌,一般形式上的礼貌,所谓「辞而后受」前面所讲的,这是平辈的来
往是这个礼貌,如果长者送东西给你,你也辞而后受,哎呀!不敢当,我不敢接
受,虽然后来还是受了,于礼就是不合。为什么?《礼记》里面批注,「辞而后
受」这是「宾主平交之礼」,宾主平辈的交往,这个礼节,「非少贱侍贵之道」
,少是年少的,贱指地位较低的,少年人侍奉年尊辈长的人,地位低的人侍奉地
位高的人,都不应该如此。他是一个你直属长官,他送一份犒赏的东西,慰劳的
东西给你,那你就收下来。当然这情况要看这纯粹是犒赏的,价值不很大,不很
多,与贪污无关的,与贪污有牵涉有关系的话,有营私舞弊的话,那另当别论,
这个要分清楚。
在家庭里面,比如说,父母送你的东西,你跟父母还有什么客气的,父母送东西
,自己就是接受下来;另外一般长辈送东西给你,你以晚辈身分,对长辈也不要
推辞。大恩父母之恩,在社会上人家助我度过这个我无法度过的难关,这是一个
大恩,虽然他不是父母,然而没有他的协助,问题解决不了,这都是大恩,遇到
了这种大恩的时候,就不必说谢,为什么?因为这个谢是不够的,报答不了这个
大恩,所以就不讲,不能讲,那么不能讲到后来怎么了?到后来的话,虽是当时
不能讲谢,你看中国人讲孝,子女对于父母,大孝终身慕父母,讲到大孝,虽是
父母死了,有三年之丧,守孝三年,那不过是礼貌上规定是三年,三年之后还有
永久的祭祀,终身都是思念父母,人受之恩惠恩德最大的就是父母。假若我们在
社会上,得到别人很大很大的恩德,不是我们现在马上就能够,也不是我们能力
,就能够报答的,这都是大恩,这也是不能忘记。这不是当时所能报答的,这是
有关乎长者送东西,我们就是从父母之恩,对待长辈应该如此,不必辞,受下来
。懂得礼的长辈,会觉得你很有礼,很懂得礼。
这些道理,在今日之下,可以说我们不学,我们不会懂,实实在在的,我们在了
解这个道理之前,我们自己犯过多少次错,没有守这个礼,我们自己犯了很多次
,自己都不知道啊!现在我们知道了以后,就照样去做,
 楼主| 发表于 2019-5-6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不管人家是很大年纪
,他不懂这个道理,没关系,他送东西,他挚心送的,他虽然不了解道理,你收
下来的话,也合乎他的心理,称心如意的,这也就合了礼了。
馈赠这几条大致是如此,讲得详细的地方,还有很多。懂得这些原则也就差不多
了。
(戌)庆吊
下面是庆吊,庆吊就是各种礼,中国古礼有五种,所谓:吉、凶、军、宾、嘉。
就是吉凶的吉,吉礼就是祭祀的礼,祭祀为什么叫吉礼?因为父母之丧守了一定
的时期,丧事办完了以后,满了一定时期,然后定期祭祀,祭祀之礼,除了祭父
母、祭祖先、太庙、祭山川鬼神都叫祭祀。
祭祀的意义,祭自己祖先、父母这是报德还本。你报德还本,有恩报恩,这是一
个好处,自己有德,当然行为表示出来有功德,得到好处。祭天地也是报恩,人
在天地之间报恩,除了受父母之恩外,天地对我们的恩德也大。这都是报恩的,
报恩就有好处,所以祭祀之礼叫吉礼,好礼。
再就是凶礼,凶就是丧礼丧事。军礼,国家军中一切礼,出兵、出伐,一切的礼
,古时候也讲得很严格。宾是宾客,宾客是外交上的来往,国家的外交,一般人
怎样去见客人、待客人,这是宾主之礼。嘉礼呢?就是结婚的喜事;五大礼。这
里讲庆吊,拿这两个字,庆是庆贺的意思,吊是丧事,包括各种礼了。
一、参加吉礼,不谈衰丧话,不戚容,不啼泣。
第一条「参加吉礼,不谈衰丧话,不戚容,不啼泣。」我们参加吉礼,本来五礼
:吉、凶、军、宾、嘉,吉礼是祭祀,这里是顺着一般的讲法,指婚礼、喜事,
一切的喜事,包括婚礼、祝寿,这都是吉礼。
甚至于在祭礼,比如说祭孔,这都是吉礼,你参加这些礼的时候都是好事,在这
种典礼场合,你不要谈些衰丧的话。比如说我们参加一个婚礼,人家满堂挂着喜
幛,新郎新娘喜气洋洋,双方家那里贺客盈门,我们心里就是有什么忧愁苦闷的
事,不要在这个时候发作、叹息,脸上的不高兴与愁容,忧恼苦闷也不要表现出
来,因为这场合不对,这个是喜事场合。
人家做喜事,自古以来都要讨个吉利,我们参加的客人总是要一团喜气。不但要
一团喜气,在喜事当中,你一举一动都要小心谨慎。比如说你在吃饭的时候,桌
子上面摆着碗筷、碟子、杯子,那你举手的时候,要小心翼翼的,不能说一个不
小心把杯子扫到地面上,哗啦,杯子跌碎了,人家主人要是小心眼的话,心里就
会不太高兴,人家这是喜事,杯子打碎了不吉利。
在本省我不知道,在内地,喜事、做寿往往在宴会场合里面,他都是不愿意打破
什么东西,一切都是图一个好。所以在这个场合之下,你处处行动言语都要小心
,不要讲些不吉利的话。
参加祝寿的礼,报纸上刊出一些笑话,幽默的故事,画了些漫画,我们参加寿礼
,准是你到人家家里,甚至于你都讲个寿字,都一定是好的,那寿字不一定表示
都是好的,那衣服就不能讲「寿衣」,这种情况就不能讲,人家在祝寿,你加上
一个寿字,那就犯了人家的忌讳。
所以这些说话言词之间,总得要把它分别清楚,说那些不吉利的话,衰丧的话,
对主人都是不太好的,失了礼,不能有忧戚的容貌面色,不能够显出不高兴,更
是不能啼泣,啼泣一般是不会的,有时正参加宴会的时候,家里报讯来有什么突
发事情,重大的不幸发生,如果不能克制的人,在庆贺场所,哇的一声哭起来了
。你想,多难看啊!人家做喜事,碰到这种场面,怎么办?在这种场合之下,就
是家里遇到什么事情发生,也要克制,不声不响的离开,告辞一下,然后出去再
说,不能啼泣,破坏人家喜事的场面。
二、居丧不参加吉礼,只送仪物。
第二条「居丧不参加吉礼,只送仪物。」自己居丧,就是守孝的时候,守三年之
丧,在居丧守孝的时候,穿的是孝服,就是现代不穿孝服,挂了一个丧事标志在
身上,这个参加人家的吉礼不适合。为什么呢?人家是祭祀、结婚、庆寿都要求
取个吉利,遇到穿丧服,自己心情也不好,穿了丧服参加,人家看起来也不好。
其实其它宾客是来贺喜的,看到一个穿丧服的人来了,人家到底是安慰穿丧服的
人好呢?还是贺喜的好?这不调合,所以不参加为好。再就自己,就自己本人来
讲,自己在居丧守孝的时候,要一心一意的,心心思念过世的父母。
在内地,凡是守孝的人,逢到过年过节,过年的时候,在内地都是要贴春联,那
一般人都是用红纸写春联,写吉利话;丧家这时候也贴春联,但不是用红纸,而
是用蓝纸,写副对联,写的是什么呢?最常用的是这么一副对子,小时候常常见
,念一两遍在脑中印象很深刻,最常见的一副对子就是说:「守孝不知红日出。
」孝子在家里守孝,不但白天,夜间他还在那里守孝,思念父母亲,思思念念,
不知道从夜间守到天明,天明的红日出来,他都不知道,可见他专心在那里思念
。下联:「思亲常望白云飞。」一心一意的思念过世的父母亲,在家里呆呆的望
着天空,常常望着天上的白云,飞来飞去的。所以这副对联很能表达守孝期间,
居丧期间孝子的心情。你想想看,一个孝子在家里居丧的时候,专心的在那里守
孝,他哪里还有心情到外面去参加人家的喜事?没有这心情。
至于人家办丧事,自己也不必去,自顾都还不暇,哪里有心情管人家呢?就是不
必参加了。虽不参加,但有至亲好友吉礼、结婚、做寿等事,送帖子来了,只要
送一份礼物过去,「只送仪礼」即可,人可以不必过去。在古代送礼还不算,要
人到才算够交情,只送礼而人不到,这个交情还不够味道;反过来说,人到了礼
虽薄一点,对方看起来安慰。亲自来了,这个味道是不同的。但是居丧期间,他
送一份礼去,人虽没出席,对方也不会见怪,他知道礼可以这么做的。
三、丧服不入公门,不观吉礼。
居丧期间,尤其父母亲新死,百日之内穿披麻带孝的丧服,那种丧服,不但不能
入公门,就连普通人家也不能去,也不能去观吉礼。为什么呢?要替对方着想。
因为这穿丧服、凶服到人家里去,人家如果在办喜事,心里总是不大高兴,
 楼主| 发表于 2019-5-6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穿凶
服去参加喜事,这个不好。
四、贺婚在众宾前,辞不谐谑。
我们去恭贺人家结婚,这是嘉礼。那在礼堂上,众多宾客前面,要讲话的时候,
话最好不要多讲。万一对方要求,你就说些好话,千万不要在那个场合说不正经
的话,也就是不三不四的谐谑话。现在结婚有正式的典礼,古时虽无正式典礼,
却也相当隆重。有六礼成婚,前面不必说,就是到最后的迎亲,新郎到新娘家把
新娘接回来拜天地。新郎家里请的宾客,这个大礼是不得了的,贵宾满堂的时候
,这种场合有时候要讲话,有些人不懂礼貌,在结婚典礼上说些笑话,笑话要有
分寸,喜事场合当然是轻松,轻松而不谐谑,这要得体。
一般正式结婚典礼,要求贵宾致辞,几乎已经成一个风俗。有些不懂礼貌的,在
这些致辞场合,要求新郎新娘报告他们的恋爱史,这下给难题了。这种婚姻大礼
场合,是人伦的开始,男女结婚是人之大伦,男女双方的主婚人、家长,还有媒
人、证婚人都在场的时候,你叫他们报告恋爱史,这就是不三不四的话,这新郎
新娘怎么个开口啊!
假如遇到受新式现代教育的,他真正来个报告,那家长多难堪!在这种场合,家
长又不能制止他,那可是出洋相了,这种不可以。同样的宾客致辞时,讲一些不
合礼的事,都是非礼的。你不讲则已,讲几句话,就是简单扼要,说些祝贺的言
辞,话也不必讲得太长,那么多众宾客大家都在等,一般的心理,这不是教化、
施教的场合,简单扼要说几句祝颂的话就行了,务必不要谐谑而失去自己庄重,
也使对方难堪。
五、临丧不笑。
临丧就是人家有丧事,发了讣文,我们去参加丧礼。无论到殡仪馆还是丧家家里
,都是丧礼。去参加丧礼叫临丧,临丧不能有笑容,不能谈笑。古人都懂得这个
礼,不会谈笑的,不但不谈笑,古礼凡是遇到至亲好友,有关系的人来报丧,见
了面听到不好消息,当下就哭泣表示,那是诚心的哭泣。现在当然一般都不知道
这个礼了,但最低限度,参加亲友丧礼,千万不能笑,笑就是一点同情哀悼的心
情都没有。现在有很多人参加丧事,遇到一些彼此都认识的朋友,平时见面少,
这种场合一见面:「唉!大哥,您老哥好久不见面了。」一谈起来,把丧事忘在
一边,这时高谈阔论自己得意的事,海阔天空的聊,高声谈笑。这种情况就非常
失礼。
参加这个场合,孝子的心情,我们要感同身受,即使不像孝子那样的心情,最低
限度也要有一种同情,一种哀戚的表示,所以不能够笑。在《礼记》里面讲,不
但是参加亲友丧事不能笑,就是对于陌生人的丧事,也是一样的,所谓「望柩不
歌」,走在街上望了柩,出殡的棺材抬在道路上,我们远远望见了,虽然是不认
识的,只要望见人家出殡,原来我们自己在路上唱歌,看见这个就不能再唱了。
就是居家看见门外有出殡的,在家里也不能唱歌,尤其我们学道的人,学佛的人

各位看看《龙舒净土文》,宋朝的王龙舒老居士,不得了的,净土宗第十三代祖
师,印光祖师老人家原先眼睛不好,后来看了《龙舒净土文》,才一心一意地学
净土,所以《龙舒净土文》很重要。在《净土文》里面讲,我们念佛人,遇见任
何不好的事,都给他念念佛。比如在路上走,看见屠宰的,动物将要被杀了,我
们有能力就买下来放生,没有能力就念念佛替牠回向,这都是很好。根据这个,
凡遇到一切众生,受了悲惨的遭遇时,我们都给牠念念佛回向。念念往生咒,这
都是可以办得到的。遇见大灾难死亡很多,惨重的大凶案,我们也方便的给他念
佛回向,都可以办到的,不必等到听经的时候再回向,听经的时候当然也要回向
,时时培养自己同情众生遭遇的心理,修道人这样做,临丧更不可以笑,心里要
在丧事上面。
六、里有殡,不巷歌。
这个精神还是一样,同一个乡里,「有殡」就是出殡。所谓殡就是入了殓,包括
停柩在丧宅,还没有葬,都叫殡。同里间有殡,「不巷歌」就是不要在巷子里唱
歌,就是在家里唱歌,声音也要小一点。在巷子里唱歌,人家听到了还以为,哪
来这个不知礼的人,在这里还在唱歌呢?别人就讲话了。所以郑康成批注是:「
里有殡,不巷歌」是助哀也,是帮助丧家一种哀恸。
七、饭于丧家,酒不赭颜。
内地一般人做丧事,都是请客的,发了讣文出去,定某日某时举行丧祭。亲友当
中有的是近路,有的是远路来的,当然要送礼,举行丧祭后,虽是丧家,还是要
请客吃饭,吃饭间当然也有酒,丧家虽是办丧事,还是要拿出平常的礼来招待客
人,有饭也应该有酒,招待虽有酒,但是来参加丧事的客人,饮酒不能多饮,略
为表示而已。所以这个酒不至于「赭颜」,「赭」微微的红色,泛了红晕,颜就
是面貌,酒喝多了脸上一定发红。酒稍微饮一点点,不能多喝,多喝就表示做宾
客来此,没有一点哀悼的心理,没有同情心。
《论语.述而》篇曾说:「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孔子在有丧者之侧
,就是在丧家吃饭的时候,不仅酒不赭颜,连吃都吃不饱。如果说非要吃得很饱
,跟平常一样,还是照样吃喝,批注里讲,这就是没有恻隐之心!人家在丧事,
可以说是哀痛得不可言状,做客人的哪里还有心情饮食!邻居家里有丧事,自己
在隔壁也要克制。买房子你不要在殡仪馆、医院旁边,医院照例有太平间。并不
是怕鬼,我们学佛人都知道,人死后不一定就变鬼,不知道转到哪一道里去了。
但是有一层要注意,根据儒家讲恻隐之心,佛家讲慈悲怜悯众生,像殡仪馆、太
平间、火葬场,你住在旁边,新死了一个人,他家人在哀号痛哭,假如住在旁边
,心里很难受啊!是这样的原因。
八、佩会葬徽章者,礼终即卸去,不佩带他往。(此节系李炳南教授讲述)
此是现在话,你要是佩着会葬徽章去了,种种不一,白布或花等等,都有符号,
在灵前表示有哀悼之心,要是行礼完了,只要孝子回来,就把所戴徽章摘下来,
不可忘了带到别的地方,上谁家去谁都不高兴,人家又没死了人,你看台湾,不
许带着这个上人家家去。咱家有丧事,
 楼主| 发表于 2019-5-6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邻居靠近的两家都拿一块红布用钉子钉上
,为什么?大家讲不上来,怕鬼魂走错了门。
中国是礼义之邦,在地球上五千年是不会亡族的,以后可不敢说。孔家店要是永
远打倒那就不敢说。要是孔家店打不倒,中国五伦存在着,是不会亡族。
(亥)称呼
在社会上跟人来往,「称呼」是必须要有的学问,无论跟人见面谈话,都用得上
。如果要考据每个称呼的来源,那就麻烦了,非常复杂。这里我们注重实用,懂
得什么人该用什么称呼就行了。有些必要的名词,须得解释一下。
一、初见面之人问姓,曰贵姓,问名,曰台甫,自说姓曰敝姓某,说名曰草字某
某。
我们跟某人原来不认识,第一次见面,见面的时候,问人家姓什么,就是叫贵姓
,问名呢?问台甫,自己说姓,就说敝姓某,说名字呢?说草字某某,草字是谦
虚、虔诚的意思,一般都是这么的讲法。
二、有亲戚世交者,应各以其名分彼此相称。普通称人曰先生或某兄,自称曰弟
。老者长者,称曰老先生,自称曰后学,或称自名。
亲戚名分当然按辈分来叫,世交呢?世交最低限度,也是从父亲这一辈开始就有
交情的,或者再早,就是祖父母,祖父母以上的曾祖父母,往往有的好几代下来
,世交当然都有名分,父亲的这一辈分,就是称呼人家老伯,普通称人没有世交
也没有亲戚的,普通称呼某某先生,或某老兄或某兄,自称是弟。如果是年纪老
的,或者年纪虽然不老,但是比自己年龄长,可以称为老先生,自称后学,或者
称自己名字,这都可以。
三、称人之父曰令尊,母曰令堂。向人称自父母,曰家严,曰家慈。见朋友之父
称老伯,母称伯母,自称晚或侄。
称呼人家父亲,加一个「令」字,令是美善的意思,令尊是父亲,母亲叫令堂。
所谓令堂,这称呼怎么来的?根据《诗经.卫风》里面两句话,「焉得谖草,言
树之背」,谖又作萱。萱草名叫忘忧草,忘记忧愁,也叫作「宜男」,怀孕的女
子常携带这个草,可以生男孩子,所以又叫作宜男;「言树之背」,「背」就是
北边的堂屋,称作北堂。这二句话的意思是说,哪里能得到忘忧草,把它栽在北
边堂屋的北方,可以帮助忘记自己的忧愁。因此拿这草比喻母亲,种在北堂,北
边的堂屋,因此称母亲也叫做令堂、令萱,典故就是从这里来的。
「向人称自父母」,对着人家称呼自己的父母,父亲叫家严,母亲叫家慈。见朋
友的父亲称老伯,母亲称伯母,自称晚或者侄。即使对方年龄比自己父亲小,还
是要称老伯,
尊重人家的意思,比如普通来往的朋友,他年龄比我们小十几岁,我们照样称他
老兄,这并不是以年龄来比的。所以我们的小孩见到他,当然应该称老伯,怎么
可以称叔叔呢?这个应该知道的。除亲戚、世交、结拜兄弟等有名分的,要依照
名分称呼外,其它的应该都称老伯、伯母。称男的可以加个老字,伯母就不要称
老伯母了,女子你称呼她老,是不大合适的。
四、称人之祖,曰令祖公,祖母曰令祖太夫人。向人称自祖曰家祖,祖母曰家祖
母。见人之祖父祖母,称太老伯,太伯母,自称己名即可。
人家的祖父也加个令字,令祖公。祖母呢?叫令祖太夫人。向人称自祖叫做家祖
,祖母叫家祖母。见人之祖父祖母,称太老伯,太伯母,自己称呼自己名字就可
以了。
五、称人之兄弟,曰令兄,曰令弟。向人称自兄弟,曰家兄舍弟。称人之姊妹,
曰令姊令妹。向人称自姊妹,曰家姊舍妹。见人之兄弟,称几先生,或几兄,自
称小弟。见人之姊妹,统称几姐,称自曰小弟。(书款则称侍)
「称人之兄弟」是令兄、令弟。向人称自己的兄弟,叫家兄、舍弟,一个字都有
一个字的用法,家兄、舍弟,你不能说是舍兄、家弟,「舍」用的是比自己辈分
小一点。兄、父母比自己长,加一个「家」字。称人之姊妹,曰令姊、令妹。向
人称自己的姊妹,叫家姊、舍妹,上面这个字是要注意的。见人之兄弟,称几先
生,看见别人的兄弟,大先生,二先生,大哥,二哥,自称小弟。称几先生,称
几兄,自古以来都表示亲切的意思。比如说,我们念过唐诗,唐诗往往称呼某某
的排行,魏十八、王十几,这都是表示一种亲切的称呼,称人家弟兄第几位。
见人家之姊妹,统称几姊,大姊、二姊、三姊、四姊、五姊,自己自称叫小弟。
书款可称一个「侍」。「侍」是侍者,因对女子,比如人家的姊妹讲话,谈话可
以自称小弟;你写信或是写书法,人家把作品挂起来,写小弟在上面好像不太合
适,应该用文雅一点。称个「侍」,就是自己谦虚,是侍从、侍者的意思。不但
见人家姊妹要这样,比如我们老师,现在谁有他老人家年龄这么高呢?他给一般
女士写字,落款还是加一个「侍」字,这都是称呼上一个谦虚的意思。
六、称人之妻,曰令正或尊夫人,向人称自妻,曰拙荆或贱内。见人之妻称嫂,
自称己名,(女子可自称妹)。
称呼人家的太太,叫令正,或者是尊夫人,为什么叫「正」呢?《周易》说:「
女正位乎内。」女子她是在家里,处理家里的事,是正位乎内的,在家她处在正
位,所以称别人的太太叫令正,或者尊夫人;向人称自己太太就叫拙荆或是贱内
。贱内好懂,内是内人、内子,加个贱字,不是什么高贵,是自己贫贱,要知道
这个贱,不是指自己的太太贱,而是自己的贱。至于拙荆呢?拙是很笨拙的,荆
是什么呢?荆是一个树木的名称,质料不是很好。古时候女子头发上别的钗,在
富贵的女子,别的金玉的宝钗,普通人家的妇女,钗也用很好的木料做的。而贫
穷人家女子,所用的木料就不很好,是荆木做的。
在刘向写的《列女传》里,把汉以前历代女子,品德学问都非常高的编成传记。
其中有一则是,东汉孟光的传记。孟光是梁鸿的妻子,梁鸿是个有学问,但家很
贫穷的人,孟光则是很贤慧的女子,夫妻二人可说是相敬如宾,孟光头上所别的
就是荆钗,用荆树做的,荆钗、布裙、布衣,用布料做的衣裙。后来凡是做丈夫
的,对人家称呼自己太太,就叫拙荆,这是谦虚的意思。「见人之妻」与上面「
称人之妻」不同,
 楼主| 发表于 2019-5-6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见人之妻」是跟人家太太见了面,当面称她某某嫂,称嫂嫂
,自己称呼自己名字,如是女子,见到人家太太,也是称嫂,自己则自称妹。
七、女子称人之夫,曰尊府某先生,向人称自夫,曰外子。见人之夫称某先生,
自以避免称呼为佳,如必要时,只称本人即可。
女子要称呼人家的先生,怎么称呢?称「尊府某先生」,某是他的名字;「向人
称自夫」,对别人称呼自己的丈夫,叫外子。男主外,女主内,所以女子称丈夫
为外子,丈夫称自己太太内子或内人。见人之夫称某先生,跟人家丈夫见面,当
面称呼某先生,自己以避免称呼为佳,对人家丈夫,自称妹也不合适,所以可以
避免称呼。必要时可称本人这二个字,也可以了。古时候,女子也谦虚一点,称
妾,现在也不通行了,不能这样称呼了,古今名词变更很多,称本人就可以了。
八、称人之子,曰令郎或公子,称人女曰令爱,或女公子。向人称自子,曰小儿
,女曰小女。见人子称世兄,自称弟。称女曰世姐,自不称。
称呼人家的儿子,普通叫令郎,令是佳、好的意思。或称公子、贵公子。称呼人
家女儿叫令爱,或女公子。向人称自己儿子叫小儿,这是现在普通的称呼方法。
古时候还有称豚儿,犬儿,小猪啦!小狗啦!古时候都是这么称呼,现在不必那
样,叫小儿就可以了。女儿则叫小女。
「见人子称世兄」,见到人家儿子的称呼。世兄这个称谓要特别注意,多半是有
世交的才如此称呼,不能随便称人家世兄。比如我跟人家父亲见过几次面,他儿
子一来,就称呼他世兄,这也不好。世兄是有世交、有名分的,才称他儿子叫世
兄,所以是有世代之交的才叫世兄。虽然是称兄,在习惯上懂礼的都知道,一称
世兄,就是长辈称晚辈的称呼。普通人不晓得,也随便称平辈的人世兄,那人不
懂也就罢了,对方要懂的话,他可以不接受,就是勉强接受,心里也不高兴,你
以长者自称,这不礼貌的。
以为自称弟已经很客气了,不知道这个称呼代表你跟他父亲是同一辈分,称人儿
子世兄,以为加个兄是很恭维了。就等于现在学校里面,老师本来称学生们,称
徒、称弟子,现在客气也称同学,这名词本来是同学彼此称呼,现在变老师称呼
学生一个通行的名词了。既然这个名词被老师占用,同学彼此就不好称呼了,所
以彼此称呼学长这比较恭维一点,虽然你是同级还是要称学长。自称弟。称女呢
?叫世姐,自己不要称了,你称人家世姐,自己再称弟,对女子称呼也不合适。
九、称人之孙及孙女,曰令孙曰令女孙。向人称自孙,及女孙,曰小孙,曰小女
孙。见人之孙及女孙,称几公子几小姐。
称人之孙及孙女,那叫令孙,令孙女,令女孙。向人称自己的孙子、女孙,叫小
孙,小女孙,小孙女。自己加个小字,总不会错。见人之孙及女孙,称几公子,
几小姐,你跟人家的祖父有交情,他的孙子,孙女儿,女孙子,你跟他们见面了
,还是称他二公子、三公子、二小姐、三小姐,还是这么称呼,小姐、公子还是
通称的。
十、称人或称自己已故上辈,统加一先字。如称人之故父母,曰令先尊令太夫人
,称自之故父母,曰先严先慈之类。称人已故下辈不必另加字,只云「以前某兄
」即可。称自故下辈,但加一亡字,或云「以前某某」亦可。
称人或称自己已故上辈,自己已经过世的长辈,统加一个先字,先就是已经过世
了,例如称呼人家父母,就是令先尊,令太夫人这可以。称自己的故父母呢?就
是先严、先慈。称人已故下辈,不必另外加字,只说是以前某兄,那就可以了。
称自己的已故下辈,下辈加一个亡字,或云以前某某,就可以。「亡」,读历史
,读古人的书,叫亡儿、亡子、亡孙,这都是常有的。
十一、称人之姑丈,姑母曰令姑丈令姑母。向人称自姑丈姑母,曰家姑丈姑母。
见人之姑丈姑母,称老先生老太太;交厚者,可称老伯及老伯母。
称人之姑丈、姑母叫令姑丈、令姑母,向人称自姑丈、姑母,是家姑丈、家姑母
。见人之姑丈、姑母,称老先生、老太太,交情厚的,可称老伯及老伯母,就可
以的。
十二、称人之舅父舅母,曰令母舅令舅母。向人称自舅父舅母,曰家母舅,家舅
母,见人之舅父舅母,称谓仿前。
称呼人家的舅父舅母,叫令母舅、令舅母,向人称呼自己的舅父舅母,是家母舅
、家舅母,见人之舅父舅母,称谓同前。舅比如说是舅父舅母,现代也有个称呼
,现代男子称太太的兄弟也称舅,大舅舅、二舅舅,现在也都这么称呼。这里讲
的是长辈,比如说自己母亲的哥哥,称母舅,大母舅、二母舅。哥哥有嫂、弟弟
有弟媳,通称舅母。
十三、称人之岳父岳母曰令岳,令岳母。向人称岳父母,曰家岳家岳母,见人之
岳父母,称谓仿前。
称人之岳父岳母,称令岳、令岳母;向人称自己岳父母,称家岳、家岳母,见人
岳父母,称声老伯、伯母就可以了。大家都讲岳父老泰山,泰山就是东岳泰山。
为什么称岳父叫泰山呢?因为在泰山上有一个峰,叫丈人峰,过去称自己太太的
父亲为丈人。称人家太太的父亲也是称令岳或是泰山。至于岳母呢?有一个名称
叫泰水,泰山有名字可以考察,至于泰水是怎么考据呢?古人也没有考察出来,
为什么岳母叫泰水谁也不知道,我是这样想法,大概山水这两个字并称,有山有
水,所以岳父叫泰山,岳母连带的也就叫泰水,这是没什么根据的,也不知出在
古人哪一本书里面。
十四、称人之内侄曰令内侄,称人之甥曰令甥。称人之曰令。向人称自内侄
、甥、,曰敝内侄,曰舍甥,曰小。
太太兄弟的儿女,都可以叫内侄,称呼人家的内侄叫令内侄。称人之甥叫令甥,
甥是姊妹的儿子叫甥。称人之叫令。字写错了,应该是士字边,女儿的丈
夫叫做,妻子称丈夫也可以称作,现在大部分通行的,就是女儿的丈夫。现
在女子称丈夫,大都称先生而不称。只有岳父岳母称自己女,为,为什么
是这个呢?这个字就是长的意思,比自己女儿要长一点,是女儿的长,为什
么编个士字边呢?这个士字边是儒者、读书人,
 楼主| 发表于 2019-5-6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士人是儒者的称呼,士字边再加
一个胥字,胥是有才能有智慧的一种称呼,一个人家选女都是选好的,他就是
一个读书的士人,一个儒者,就是有才有智的好女,称为。所以这个字写边
,要写士字边,不写女字边了。
另外,向人称自己的内侄,自己的甥,自己的,统统加一个敝字,敝是自己称
呼,表谦虚的意思,和「令」字相背,称呼人家加个令字,自己称则加敝字。这
个「敝」字本来不要那个反朋边,就是左边那个字,中间是个毛巾的巾字,加上
四点,原来毛巾好好的,加了四点表示染污,或是破了四个洞,这个毛巾就变坏
了,拿这个字比喻凡是一切事,不怎么珍贵的,变成这么一个字。这是自己谦虚
,自己的事情叫做敝,例敝甥,舍甥,或者是小,这都可以的,中国的习惯称
呼都可以。
十五、称人之亲友,曰令亲曰贵友。向人称自亲友,曰舍亲敝友。
称呼人家的亲友,叫做令亲或者叫做贵友,这是普通的称呼。向人称自己的亲友
叫舍亲敝友。
十六、称人之师,曰令师,生曰令高足。向人称自师,曰敝业师。称自生曰敝徒
。自称师,曰夫子或吾师,称自曰受业,或曰门生。
称人之师叫令师。称人家的学生是令高足,或是令高徒都可以。向人家称自己老
师是敝业师。讲到这里大家注意,称呼上面都对自己老师加个敝字,写文章时,
千万不要把自己老师捧得很高,这个不大合适。为什么呢?老师好,所谓名师出
高徒,所以老师好,表示自己也好,有互相标榜的意思!所以写文章或跟人谈话
,自己不要失礼,就是人家称赞我们老师多么好,自己自然也不能拒绝,但也不
能自己再加上赞美,很自然应付过去就可以了。千万不可以:「哦!你说我们老
师好,那你还有很多没讲到,还有更好的,更值得尊敬的地方。」那好了,你这
一讲话,人家就笑话了。许多流行杂志都是这样,这是不懂礼。称自己的徒、生
叫敝徒。
自称师,自己称呼自己的老师呢?称夫子或者是吾师。民国初年,称老师还称先
生。我们在家乡读书的时候,无论在学校或私塾里面,我们称老师一律称先生,
现在也不通用了。这个名词被太太享用,太太称自己丈夫,称先生了。即使那样
,中国的语言文字,自古以来变动很大,有些原来的意思,慢慢就不用了,先生
这个名词就是这样。现在大家称老师,就不必用先生了。但有些人还是这么称呼
,比如说在内湖的周邦道老师,他称我们老师还是称先生,礼谢先生,不是礼谢
吾先生,还是这么称呼,按照古礼这个称呼是对的,懂礼是知道的。自己对老师
称呼受业或者是门生,称徒也可以,称学生也可以。
十七、称人之长官,曰贵某长(院部厅局等)。称人之属员,曰贵部下或贵属。
向人称自长官,曰敝某长。称自属员,曰敝同事或敝属,称其某姓某职亦可。
称人长官叫贵某长。他是部长,称贵部长;是厅长,称贵厅长;贵局长、贵院长
等,都可以加个贵字,然后加一个职务的名称。称人之属员,他的部下叫贵部下
,或者是贵属。向人家称呼自己的长官,叫敝某长,如敝厅长等;称自属员叫敝
同事,敝自己是谦称,不好意思讲他是自己的部下,所以曰敝同事,或者是敝属
就可以了。称其某姓某职也可以,现在普通人都称某先生,例如张先生、李先生
,或者称他的职务也行,如张课长、某校长也行。
十八、称人之主人,曰贵上,称人之仆,曰尊纪。向人称自主人,曰敝上,称自
仆,曰小价。
「称人之主人」,称呼人家的主人,古时候得用贵上。称人之仆人叫尊纪。尊纪
是简称,本来是「纪纲」二个字。纪是纪纲,伦理纲常。《左传》鲁僖公二十四
年记载,秦国秦伯送了三千人给晋国,在卫国有三千俘虏,送给晋家,说是给你
做纪纲之仆。仆就是仆人,这仆人不是普通仆人,他可以做纪纲的仆人。纪纲是
维护法纪,也就是维护、执行制度。就是说这仆人可以给你办很多重要的事情。
因此称呼人家的仆人,普通叫纪纲。纪纲再比较客气一点,纲字不要了,叫尊纪
,来源是这样的。
自己是人家的仆人,在向别人称自己主人时,就称敝上;向别人称自己仆人叫小
价。这个价字不要人字边也可以。古时候宾主见面,主人身边都带有仆人,仆人
还是有分等的,有些不懂礼的仆人,只能在家里听候主人差遣、伺候主人;有才
能的仆人,能得体地与人应对进退,这样的仆人才能带出去,这一个带的仆人就
叫价,价就是介绍,是连络的意思,无论是国家或者私人,主人交流之前,彼此
间会有一些联系或介绍的工作,中间就是由价来完成,上面加上小字,就称为小
价。价字也是帮助的意思,以此来称自己的仆人。
(附说)
一、称呼一事,本甚繁杂,各地习惯,直接见面之称,尤多不同,故难备载。本
编谨录其对外交际通常用者。
最后说明一些附带的提醒。称呼的事本来就非常繁杂,因为各地方的习惯不同,
直接见面的称呼,尤其多所不同,所以很难备载。就是说各地的习惯,实实在在
有很大的差异。见面的时候称呼也不同,比如我们现在称自己或别人的祖父,叫
做爷爷。但在内地,古时候爷字称父亲,不但如此,阿爷是大儿对自己父亲的称
呼,江南、长江流域这一带,这个爷字,称父亲这一辈分,称伯父称叔父,伯父
称大爷,叔父称二爷、三爷,是这么称呼的;在北方,爷爷是对祖父的称呼。
例如在北方或在台湾,称父亲都叫爹。可是在江南这一带,爹爹是称人祖父的,
例如老爹爹、某老爹,都是称人家祖父的。称呼各地不同,习惯也不一样,所以
我们到一个地方,还是要特别注意。懂得这个,在称呼的十八条上,大致都能通
用,照这样做就没有大问题。大陆内地地大物博,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称呼。
古时候,一个省分或是二个省分,在春秋战国时都是一个国家,所以他的言语、
风俗、习惯都有所不相同。在古时候有一本书叫《方言》,列出各地方的称呼,
种种不一样,这里面只是录其对外交际常用者。至于其余的还有很多,不必详细
。那本书把各种称谓来源,考据得很详细,
 楼主| 发表于 2019-5-6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但现在研究不大适用。
二、亲戚之间,称呼甚为微细,每有错一字而贻笑者。兹编本为举要,专为常用
,故不详载。
第二条附带说明,亲戚之间称呼甚为微细,中国讲五伦,除了家族高曾祖父到自
己、子、孙、玄孙等九族以外,还有横向方面,也就是母系、妻系,女儿出嫁这
一系,与儿子娶太太这一系等,这些都是亲戚。亲戚之间的称呼很微细,「每有
错一字而贻笑者」,错了一个字就留给人家很多笑话。这里所举亲戚间的称呼,
也有举其要,不能详细的记载。
以上讲这么多,还有共同的称呼。比如说最常见的,人家夫妻两个,我们要称贤
伉俪。譬如写信或是写书法给人祝寿,夫妇二人共同做寿,对方夫妻两个人一起
称呼,就是伉俪,这是出于《左传》的典故。还有称人父子不能说是令父子、贤
父子,不好这么称呼,要称人家「桥梓」,称人家的父子「贤桥梓」。周公教成
王时,由于成王是皇帝,要怎么教法呢?他让自己的儿子,陪同成王学习,成王
有什么不对的话,专门教伯禽,打骂伯禽。
刚开始的时候伯禽与周公见面,父亲就先给他三棒,于是伯禽就去请教商子,商
子很懂礼貌,很有学问,就告诉他,你跑到南边的山看看,再到北边的山看看,
南山有很高大的桥,北边有一颗梓树,树枝往下低垂。南山有桥,高而仰,可从
下面仰望,此父道也。为父之道,他就是高高在上,为人子者,应该对父亲有一
种仰望。北山有梓,低而俯,北山的梓树,长得很低,头又低下来,这就是子道
,为人子的应有的尊父之道。既是做子的,一切就是要听从父亲的教导。
所以后来称呼人家父子,就称桥梓。像这类称呼很多,只要自己留心,人家也许
不知道这些称呼,可是将来,大家都有了年纪,年高德劭的时候,有晚辈来信请
你跟他回一封信,或是人家请你赐给他一封墨宝,你落款的时候,就要注意,遇
到这种情形的话,你要知道怎么称呼,不能太俗。现在有很多字写得好,不知道
怎么落款,怎么称呼,那就是美中不足。题款也是一种学问,这大家自己多注意
就可以了。
这些名词要详细考据来源,很复杂,所以知其然就可以了。不是短时期可以把这
些研究得完。但是有能力还是可以涉猎,万一人家研究,问这个名词,我们可以
为人说明。中国文化普通名词里面,含有很多意思,任何一个称呼,都代表它重
要的内涵。父子有父子的意思,夫妇有夫妇的意思,兄弟有兄弟的意思,都有意
思。这个课程到这里讲完了。

(附说)完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http://www.amtb.tw/  http://www.amtb.cn/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www.hwadzan.com/ http://edu.hwadzan.net/
圣贤教育全球学习网陈大惠老师  http://www.sxjyxxw.org/
儒釋道網路電視台 http://tv.amtb.tw/  http://www.amtb.tw/tvchannel/play-1-revised.asp
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http://www.amtb.org.tw/rsd/rsd.asp
华藏弘化电台-儒释道学习网  http://www.rsdxxw.com/play/153-0-0.html
狮子吼净土专修网  http://www.amtb-shizihou.org/
悟道法師佛法交流專頁  http://www.shiwudao.net/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 http://www.amtbcollege.org/  http://www.amtbcollege.org/amtbcollege/index.asp
净宗学院  http://www.jingzong.org/
今現在說法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http://www.amtbhk.com/
佛教藏经集  http://www.fodian.net/zjj/
儒释道学习网  http://www.rsdxxw.com/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pJmcIyZ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jIl1APS
无量香光的youku播单 http://i.youku.com/i/UMTMxOTIxND ... ;order=1&page=1
无量香光的tudou播单  http://playlists.youku.com/?spm=a2h3j.8428770.3336676.3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9 02: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