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其它] 华严经净行品浅释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4-30 10:5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F3、有二十四愿所遇人物   见严饰人    当愿众生    三十二相    以为严好   见严饰人:若见著好庄严、好修饰的人。严饰,就是打扮得很端庄优雅,不是很妖娆的,不是像妖精的样子,是有幽闲贞静这种德行的样子。所以《诗经》上第一首诗就说:‘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述。’在《诗经》〈关睢篇集注〉解释这首诗的典故说:‘兴者先也,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周之文王生有圣德,又得圣女姒氏,以为之配,宫中之人,于其始至,见其有幽闲贞静之德,故作此诗以美之。’所以古来的人也是修饰的,但是她幽闲贞静,落落大方,不是很奇怪的样子,所以见严饰人,这个严饰就是这种意思。当愿众生:又愿意一切众生。三十二相,以为严好:应该得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做为自己的庄严妙好。   见无严饰    当愿众生    舍诸饰好    具头陀行   见无严饰:就是见不修饰、本来面目的人,甚至于也不洗脸,也不梳头,不加修饰,也可以说是不修边幅。但不是像现在美国嬉皮那个样子,美国嬉皮那是太不像样了,谈不到严饰、不严饰。见无严饰,当愿众生:又要发愿了。舍诸饰好:把一切的庄严、一切的修饰,都舍弃了。具头陀行:头陀是梵语,译为‘抖擞’,意思也就是打起精神来,常常地抖擞精神。本来想要睡觉,打起精神来不睡觉;本来想吃东西,打起精神来不吃;本来应该穿多一点衣服,但是常做运动,常常跑步,常常开步走,所以把身体运动得热气都充满了,也不怕冷、不怕冻、不怕饿,精神总是有的,不会没有的,这叫抖擞。抖擞就是常精进,不休息。   头陀行,有十二种头陀:   (一)粪扫衣。(二)但三衣。(三)常乞食。(四)次第乞食。 (五)一坐食。(六)节量食。(七)午后不饮浆。(八)住阿兰若。 (九)冢间坐。(十)树下坐。(十一)露地坐。(十二)常坐不卧。   见乐著人    当愿众生    以法自娱    欢爱不舍   见乐著人:乐就是快乐,著就是执著。执著到这个快乐上,可是这种快乐不是究竟的,是暂时的,不是永远。在美国,现在最流行的是一种摇摆大会,开摇摆舞,奏音乐,这个男的、女的各奏各的音乐,都不穿衣服在一起。无论哪一个地方,一开这种会,人就不知道多少,甚至于三万、五万的人聚会到一起。在会场里边人挤人,就会挤死很多人,也会挤死很多小孩子;甚至于没生出来的小孩子就给挤出来,就这么样疯狂。汽车和汽车也挤,人和人也挤,挤得摇摆舞的那些人也都摆不动了,就那么样厉害。但是讲经说法的地方呢,就没有那么多人,三十、五十、一百、二百,最多三百、五百,或者再多一千人,这是人最多的时候。你看那摇摆舞就三万、五万、三十万、五十万,人不知多少?   方才这个果道,恒由是字,名是果道。他讲男女在一起,这是美国最盛行的、最流行的一种青年人所好。男女青年住在一起,为所欲为,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无拘无束,无挂无碍,也可以说是无人无我。这种颠倒的、不可思议的情形,在美国很多很多的。那么他们两个人跑到这种地方去了,所以打不破境界,对著这种境界就打妄想了。打了妄想,他们还不承认,还不知道。等打电话,我说:‘你们为什么要打不正当的妄想?’他们这时候才知道。我说:‘你们若再打这个妄想,将来不单被鬼抓你们、压你们,将来你们还会死呢!你不小心!你犯戒的比丘,这个是不得了的!’那么他们大约把这种妄想都收拾干净了,所以以后就没有这种麻烦。   乐著人,就是这种颠倒的人,就是这种开摇摆大会,他们认为是最快乐了,所以挤死都不要命地那么去看,不要命那么去颠倒,这就是乐著人了。当愿众生:这时候又要发愿了。发什么愿?就说以法自娱:愿一切众生都以法为快乐,生一种法爱;可是法爱也是要不得的,你有一种法爱就有一种法执。我执你没有了,法执不空也是不行的。不过以这个法来做为自己的快乐,欢爱不舍:那么不舍弃这个法,不舍于法,就是以法做为自己最快乐的,能这样才能破除乐著这种的执著。   见无乐著    当愿众生    有为事中    心无所乐   见无乐著:见没有乐著这种人,就是不颠倒的人。当愿众生:这时候又愿意一切众生。有为事中:在有为、有形有相这种事的里边,心无所乐:就是心里不贪著这种境界,不要执著这种境界。   见欢乐人    当愿众生    常得安乐    乐供养佛   见欢乐人:见著欢乐的人,很欢喜、很快乐的这种人,对著这种境界又要发愿了,当愿众生,常得安乐:时时刻刻都常常得到安乐。想要得到安乐,先要知足,所谓‘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你又知足,又能忍,这就会得到安乐。乐供养佛:常常欢喜供养于佛。   见苦恼人    当愿众生    获根本智    灭除众苦   见苦恼人:若见著一切苦恼的人。苦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苦苦、坏苦、行苦,这是三苦;八苦,就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等苦;又有无量诸苦。这个世界就是万苦交煎、万恶充满的世界,所以每一个人都有他的苦恼。那我们见到苦恼的人,当愿众生:对著这种苦恼的人又要发愿,愿意怎么样呢?获根本智,灭除众苦:得根本智;你得到根本的智慧,也就是本来觉悟的智慧。得到这种本觉的智慧,就能灭除众苦。你为什么有苦恼?为什么有无明?就因为没有智慧;愚痴,对事看不清楚,就会生出一种苦恼来。若聪明有智慧的人,能看得破、放得下,就会得到自在,自在就是快乐。灭除众苦,能把一切的众苦都灭除了。   见无病人    当愿众生    入直实慧    永无病恼   见无病人:见到身体健康、没有疾病的人,也要对著这种人,这种境界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入真实慧:得到他本有的那种真实智慧。永无病恼:永远都没有一种的疾病和苦恼。   见疾病人    当愿众生    知身空寂    离乖诤法   见疾病人:就是见有病的人。行菩萨道的人,见著有病的人,或者听某人有病,就应该去慰问,去探这个疾病的人。那么当见到疾病的人,也要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知身空寂:知道这个身是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本来是空的,要是到死的时候,四大分张,就化为乌有了,所以这个身体本来是寂灭的。离乖诤法:既然是空寂的,又有什么可争?又有什么可不高兴呢?所以离这乖诤法。   见端正人    当愿众生    于佛菩萨    常生深信   见端正人:就是见著这个人相貌端正,一切都非常圆满,这是端正人。什么叫端正人?什么叫相貌圆满?就是生得五官端正,鼻子不会生到嘴那儿,眼晴不会生到鼻子那儿,眼睛也不会生到头顶上,尽看上边的人,下边的人看不见。所以这五官,眼睛、耳朵、鼻子、口,各得其所,也就是各得其位,例如眼睛长得正是眼睛的地方,不会长到耳朵上,这叫端正人。这时要发愿了,当愿众生,于佛菩萨:因为佛菩萨都有相好,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个端正人,也就是在过去生中,或者拜佛,或者念佛,或者用香花供养佛,《三世因果经》上说:   今生端正容貌好    香花点灯供佛前   所以说于佛菩萨,常生深信:常常生出一种深信来。‘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佛法犹如大海,惟信能入,你只有一个‘信’字,才能入到佛法的大海里边;如果你没有信心,就不会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了,所以必须要深信。常生深信,不是一天深信,不是一个时候深信,要时时刻刻地都要生一种深信,就是没有退心。   见丑陋人    当愿众生    于不善事    不生乐著   见丑陋人:见著这种人有一种业障,所以他生得相貌丑陋。业障多,就相貌不端正,好像阿修罗就是无端正。为什么他无端正呢?就因为他好杀生、好战争。好战争,有的时候他一刀把人的鼻子砍去了,所以他自己做阿修罗的时候,也没有鼻子,受这种丑陋的果报。我们人生得丑陋,都是有一种杀业,杀生杀得多的人,相貌就丑陋。见到这种人,又要对境发愿了,所以说当愿众生,于不善事:对于不善的,就是不好的事。不生乐著:不要贪著做坏事,不要贪著邪知邪见,所以不生乐著。   见报恩人    当愿众生    于佛菩萨    能知恩德   见报恩人:若见著这个人,是知恩报德的人,或者孝顺父母的人,或者恭敬师长的人,报父母恩、报师长恩的人。那么见到愿意报恩的人,又要发愿了。在中国有这么一句话说:   受人点水之恩    当思涌泉之报   点水也就是滴水,一滴水这么多的恩,应该用好像涌泉那样来报恩,要知恩报德,不要知恩不报,知恩莫忘报。所以见著报父母恩的人,或者报师长恩的人,或者报国王恩的人,也应该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于佛菩萨:对于佛菩萨,我们都应该报恩的。能知恩德:能知佛的恩德,菩萨对我们的恩德。佛菩萨对我们有什么恩德?你要知道,佛在过去生中,因为教化众生,布施头目脑髓来教化众生,令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早成佛道。所以我们所有的众生,都应该报佛恩,报菩萨的恩,所以说能知恩德,能知佛菩萨对我们的恩德。   见背恩人    当愿众生    于有恶人    不加其报   见背恩人:背恩人,就是知恩不报,不报父母恩、不报师长恩、不报佛恩、不报菩萨恩。也就是不孝顺父母的人,不恭敬师长的人,谤佛、谤法、谤僧的人,都叫背恩人。见背恩的人,这时候也要发愿,当愿众生,于有恶人:于有罪恶的人,不加其报:不要生一种报复的心,要以德行来感化这种人。  
 楼主| 发表于 2019-4-30 10:5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若见沙门    当愿众生    调柔寂静    毕竟第一   若见沙门:沙门就是出家人,梵语叫沙门,此云‘勤息’,也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能这样就是沙门。当愿众生:若见著沙门,见著出家人,应该也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调柔寂静:调就是调和,柔就是柔软,寂静也就是没有烦恼,就是其心寂静。调什么呢?调伏自己这种难调难伏的刚强心性,所以叫调柔,令刚强的思想变成柔软了。寂静就是没有烦恼,没脾气了,这才寂静;你若有烦恼,有无明火在里头,这都不会寂静的,寂静也就是一种很快乐的。毕竟第一:那么毕竟、究竟,将来一定是第一的,得到第一,毕竟第一。什么第一?就是成佛,成佛就是第一。   见婆罗门    当愿众生    永持梵行    离一切恶   见婆罗门:婆罗门,就是印度有一种婆罗门教,这也是修清净行的一种修道人。这印度教修行很认真的,也是吃斋,他修种种的苦行。可是有的时候,这婆罗门教有一种嗔恨心,因为不如意的时候,就生一种嗔恨心,所以就有恶。那么见著婆罗门,也要发愿,当愿众生,永持梵行:就是永远修行清净的梵行。离一切恶:离开一切的嗔恨心。   见苦行人    当愿众生    依于苦行    至究竟处   见苦行人:若见著修苦行的人,也就是修种种的苦行,可是不要修无益的苦行。好像印度有一种人修牛戒、狗戒,他学牛、学狗,苦得不得了。他看牛升天,就学牛吃草;看狗也升天了,就学狗那种行为,这叫无益的苦行。那么有益的苦行就是修头陀行,修这个抖擞头陀行;也就是忍人所不能忍的,让人所不能让的,吃人所不能吃的,受人所不能受的,以苦为乐,以苦行做为自己的快乐,这个也就是‘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   我常常讲这两句话,我们这个恒具也就开悟了,他说:‘吃饭是了饭,睡觉是了觉。’因为他欢喜吃饭,他说吃了这一次,我应该吃的就了了。吃饭是了饭,可以说吃饭是消饭。你看,我说:‘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他说:‘吃饭是了饭,睡觉是消觉。’   那么你修苦行,不要勉强,要很自然地来修这种苦行。当愿众生,依于苦行:依靠著这个苦行。至究竟处:也就是到成佛的果位那个地方,叫究竟处,就是乃至成佛。   见操行人    当愿众生    坚持志行    不舍佛道   见操行人:这操行,就是有品节的人;有品节的人就是不随随便便的,有所操守。操守就是常常保持著自己一种清高的态度。有所操守,就是有所不为,不会随随便便不守规矩,有节操,有一种清高的行为,不会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做乡愿德中之贼。我们修行人要保持自己的人格,人格一定要清高。一般世俗的人、不修行的人,尚且要有一种操守,有一种清高的品格。那么修道的人更应该要有,所以不可以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做乡愿德中之贼。所以见操行人,当愿众生,坚持志行:要坚持自己的志气,要有冲天的志愿,要有旋乾转坤的这种志愿,要有一种移风易俗的这种行为,能令一切人都闻风而化。不舍佛道:永远都依照著佛所教的方法去修行佛道。   见著甲胄    当愿众生    常服善铠    趣无师法   见著甲胄:甲胄,就是古来作战的人穿一种盔甲,所谓‘顶盔冠甲’。甲胄可以挡兵器的,你穿上盔甲了,有人拿枪来刺也刺不进去,因为有盔甲在外边。我们修道的人也有一种盔甲,是什么?就是‘善’。我们做的善事,就是我们的盔甲。所以就说‘见著甲胄’,见武装的人,这个甲胄也就是武装的人。对著这种境界又发愿了,当愿众生,常服善铠:铠也是甲,铠甲。这个善铠,我们披勇猛精进铠,向前去迈进,所以常服善铠。趣无师法:趣向无师自通的那种法。我们不怕苦、不怕难,不怕一切的魔障,所以不需要依赖,说:‘我一定要依赖某一种的法。’不要依赖,不要生出一种依赖心。   见无铠仗    当愿众生    永离一切    不善之业   见无铠仗:见著没有穿盔甲的人,也没有什么依仗的人时,对这种境界又发愿了,当愿众生,永离一切,不善之业:永远离开一切一切不善之业,凡是所有不善的这种业,都离开它。你离开不善之业,善业就增长了。   见论议人    当愿众生    于诸异论    悉能摧伏   见论议人:在印度有这个论师,论师就是辩才无碍,没有道理,他也会辩出一个道理。论师也要去学,到那个地方读外道论议的书,专门和人辩论,也就是所谓‘世智辩聪’,世间的智慧,他是很圆满的,专门论议。所以你说是,他会说个非,他总和你有一种不同的理论,所谓狡辩,能言善辩,这一能言善辩,就把真理遮盖住了。所以他有异论,有不同的这种辩论。这个时候,也要当愿众生,于诸异论,悉能摧伏:这种以是为非、将黑作白的论议,都可以把它摧伏了,就是能把他们胜过了。   见正命人    当愿众生    得清净命    不矫威仪   见正命人:这个命,有正命、邪命。正命的人就依法修行,不会贪图供养。邪命的人就是‘现奇特相’,他现一个与人不同、很特别的样子。为什么要现奇特相?就因为好引起人的注意,但他不是依照佛法去修行。‘自说功德’也是五邪命之一,说:‘我做过什么好事,我做了一些个什么什么功德,我对人类有什么贡献。’总是自己赞叹自己,在儒教里头,也就是叫伐善。怎么叫伐?伐就是夸张。   颜渊和子路有一天服侍孔子,孔子就问他们:‘盍各言尔志?’你们两个人说说你们的志愿是什么?子路这个人很粗气的,冒冒失失就说了:‘乘肥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说我骑著一匹很肥的马,穿得很轻暖、很名贵的一件皮袄。这轻裘就是或者狐狸皮的,或者最值钱的皮衣。与朋友共,不是我自己来用这些东西,我这肥的马,也就是跑得很快的这匹马,和我穿的最名贵的衣服,和我朋友两个人用。敝之而无憾,就是用坏了,没有关系,我不会发脾气的,也不后悔,不会埋怨我的朋友说:‘哦!你把我这匹马骑坏了,把我这件衣服穿坏了。’我的愿力就是这样。   孔子又问颜渊:‘你怎么样啊?’他说:‘愿无伐善,无施劳。’我的愿力就是我若有什么好处,不夸张自己。我帮助人,也不会说:‘我现在帮助你了,我费了很多精神,你怎么样啊?’这就是想要求报酬。他不求报酬,就说‘愿无伐善,无施劳’,我不愿意自己赞叹自己,伐善就是自赞毁他。那么邪命就不同了,就是说自己的功德。   ‘占相吉凶’,就给人家算卦,算算说:‘啊!你要小心一点!不然啊,你会有灾难的,一个礼拜以内,如果不小心一点,或者就会被车撞死。’吓得人就:‘那得怎么办呢?有什么解救的方法没有?’‘有!有!你给我三百块钱,你这个灾难就会没有了。’占相吉凶,这都叫邪命,还有一种也在邪命之内,叫什么?‘高声现威’,高声,讲话声音很大的,哦!把面上这种火憋得就像关公一样红,令人生一种敬畏说:‘哦!他真够威风!’   还有的邪命是什么?‘广说供养’,好像到了志莲精舍就说:‘你知道吗?我从什么地方来的,我在那个地方,他们这一些个居士啊,这个也封果仪,那个也封供养,哦!简直地,这些居士真是发心!’那么这个地方的居士一听:‘哦!那个地方的居士这么发心,我们若不发心也不对啊!’于是这个也拿红包,那个也拿红包,红包就来了。你看!这广说供养!又说:‘谁谁供养我,谁谁又供养我,哎呀!我到印度那儿,每个庙上都请我吃斋。啊!印度那么穷,但是他们供养我的斋菜非常好的。’这地方的人一听:‘印度那么穷困的地方,都用那么好的斋菜来供养这位法师,我们这个地方更应该比印度好一点。’所以就天天办如意斋啊,又什么...,比罗汉斋总好得多。那么除了如意斋,还有什么斋,我因为没有吃过这么多斋,也不懂,总之就是色香味俱佳的斋菜。为什么要广说供养?就是叫你供养供养,这就是和人要供养呢!   谈到这儿,这修行谈何容易!不容易的,真正明白佛法、依法修行的人是很少的。这就是五邪命:现奇特相第一,说己功德第二,占相吉凶第三,高声现威第四,广说供养第五。你看看,在出家人里头能有多少不犯这五邪命呢?所以见正命人,当愿众生:又对这个发愿。正命就不是邪命,得清净命:得清净命就是正命,没有邪命。不矫威仪:我们修行要依照佛的戒律、佛的制度来修行,不能别开生面,做一个特别样子。   说:‘法师啊!你既然这么讲,为什么我们中国的法师不天天搭著衣,你却天天搭衣,现这个样子很特别的?’我们现这个样子,是本来就该这样子,并不特别。佛的弟子,所有一切的比丘,都应该时时搭著衣。因为在中国,环境气候与及习惯的关系,不搭了。不搭了,你不能说这就是对。本来这个衣应该时时刻刻都搭著,但是中国的习惯不搭了,人也都不考察,以为搭衣就不对了,这是一个错误。   去年春天,我在这儿讲这个道理,有人就说:‘你们美国来的和尚,天天都搭衣,又一天吃一餐,又说长坐不卧,装模作样的。如果你们这个对,中国佛教都不对了;如果你们不对,那中国佛教就对了,你说哪个是对?’在电话里这么问我,你看厉害不厉害?   我说在中国的佛教,现在不搭衣认为是对,那么究竟对不对?没有人知道,没有人懂。就是你也不搭衣,我也不搭衣,大家都是这样,一合相,都不搭衣。有的时候上殿过堂,穿上袍,也不搭衣。本来袍、海青和长衫,只是中国的古装,并不是出家人就是应该穿这种衣服。你看看暹罗、缅甸小乘的僧人,他们所搭的衣,那才是本来佛的制度。   我在去年春天已经讲过,因为佛教传到中国后,气候不同,中国天气冷,所以里边必须要穿上衣服;穿上衣服,外边搭的衣就很容易掉了,甚至于丢了都不知道。以后中国的法师就想出用一个圈圈,再用一个钩钩来挂上它,这只是中国临时的一种方便法。那么这样用得时间一久了,也觉得不方便,就有人不搭衣。本来最初出家人都是搭著衣,时间一久,你不搭衣,他看见:‘哎!他没搭衣,我也不搭了。’这就是习焉不察,久而久之,就说不搭衣是对。我不能说他不对,但是这个应该要考证一下。那么搭衣和不搭衣,很有关系的,搭著衣是现比丘相,可以受人天的供养礼拜;没有搭衣,这谈不到是比丘相。   当我见著小乘的佛教时,便这样说:‘大乘的佛教太大了,小乘的佛教又太小了,所以大和小就格格不入,没有法子共同合作。想要佛教发扬光大,必须要小乘向前迈一步,大乘向后退一步,才能碰头,大家才能互相合作。’这个意思就是小乘把执著破了,大乘把方便收回来一点。因为小乘太执著了,裹足不前,就有一定的界限,不向前去求进步,就是固守成墨——所谓就知道他自己的,不知道人家。大乘呢,太方便了,方便太过,所以什么事情马马虎虎算了,方便方便,没有关系;不搭衣,没有问题,什么都没有问题了。这一什么都没有问题,人就忽略了,不搭衣也没有问题。若让我说,不吃饭也没有问题,最好是不吃饭。和尚若都不吃饭,那一定会有很多人供养。为什么?你若不吃饭,他供养永远都存在的,不会消。但你若说:‘我不吃饭,贪图供养。’那又错了!又入了五邪命之中。所以‘不矫威仪’,不矫,也就是不现奇特相。  
 楼主| 发表于 2019-4-30 10:5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若见于王    当愿众生    得为法王    恒转正法   若见于王:就是见皇帝。比丘有的时候有机会,或者在什么场合里头,会见到皇帝,见到王。这时也应该发愿,当愿众生,得为法王:做为法中之王,也就是成佛。恒转正法:常转正法轮。   若见王子    当愿众生    从法化生    而为佛子   若见王子:那么见著皇帝,又见到太子,王子就是太子。当愿众生:又应该发愿了,愿一切众生,从法化生,而为佛子:从法王这儿化生,做为佛的弟子。   若见长者    当愿众生    善能明断    不行恶法   若见长者:长者就是大富长者。前边是王、王子,这个是长者,包括一切的宰官、大臣在里头。长者是主持公正的,所以这时候当愿众生:就发愿了。善能明断:说他一定能主持公道,一切明辨是非。不行恶法:作官,判人的词讼,不会判得不公平。   若见大臣    当愿众生    恒守正念    习行众善   若见大臣:大臣就是国家的大臣,作官的。当愿众生,恒守正念,习行众善:愿意一切众生,常常守持正念,做种种的善事。   E7、有二十二愿到城乞食时愿   若见城郭    当愿众生    得坚固身    心无所屈   若见城郭:古来的城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有一个里边的城,有外边的城叫郭。那么见到城郭的时候,当愿众生,得坚固身:得到坚固身,好像城那么坚固。心无所屈:心里常常是很正直的。   若见王都    当愿众生    功德共聚    心恒喜乐   若见王都:就是皇帝所住的城,这时候对这个境又发愿了,当愿众生,功德共聚,心恒喜乐:功德聚会到一起,心常常欢喜快乐。   见处林薮    当愿众生    应为天人    之所叹仰   见处林薮:林薮,就是树林,又有一些草。这时候也发愿,当愿众生,应为天人,之所叹仰:应该做为天人和人间的人所赞叹和仰慕。   入里乞食    当愿众生    入深法界    心无障碍   入里乞食:就是到城市,或者乡村。里是很小的一个乡村,或者也就好像巷子。当愿众生:在这儿乞食的时候,也愿一切众生。入深法界,心无障碍:入甚深的法界,心里没有障碍,就是心里没有烦恼,你有烦恼就是有障碍了。烦恼障、所知障,这都是障碍。   到人门户    当愿众生    入于一切    佛法之门   到人门户:到在家人的门里边,又要发愿说当愿众生,入于一切,佛法之门:入到所有佛的八万四千法门,都能明白,都能了解。   入其家已    当愿众生    得入佛乘    三世平等   出去乞食到村里里边,或者到人的家里前,先到门户,每一个家庭的门户不同,但进去时,都是入到一间房子里边,所以入其家已:到人家里边的时候,又发愿当愿众生,得入佛乘:都得入佛的一乘,唯一佛乘,更无余乘。三世平等:和三世诸佛——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都平等无二,都得到佛乘。   见不舍人    当愿众生    常不舍离    胜功德法   见不舍人:你去乞食,有的人布施,有的人就不布施。好像金山活佛去向人化缘,化吃的东西,人家就给他油灰的灰水,说:‘这个我布施给你,你喝了它。’他就把它喝了;这就是不愿布施的人。那么金山活佛就能教化这种人,把两桶灰水都喝了。喝了以后,这个人又向他来认错,这就是见不舍人。当愿众生:愿一切众生都发布施心,所以说常不舍离,胜功德法:胜功德法,就是修学一切佛法,立一切的功德。我们人修行,没有罪就有功,胜功德就是做多一点功德。功德法,就是有善必须要做,种种的功德都要去做,这就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善虽然小,你也应该去做;恶虽然小,也不应该做。久而久之,你做多了善,自然就得到胜功德法。   见能舍人    当愿众生    永得舍离    三恶道苦   见能舍人:也就是见到能布施的人。这时也要对这种境界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永得舍离,三恶道苦:什么是三恶道?就是地狱、饿鬼、畜生。怎么堕落三恶道的?就因为有贪嗔痴,有贪心就变成饿鬼,有嗔心就堕落畜生道,有痴心就堕落地狱道。这三恶道都是苦不堪言的,所以这三恶道的苦应该永远离开。   若见空钵    当愿众生    其心清净    空无烦恼   若见空钵:出家人吃饭都用钵,托钵乞食。在没有乞到食之前,是个空钵,所以说若见空钵。当愿众生:对这种境界也应该发愿,就是有一种观想的愿力,所以说当愿众生,其心清净:心里清净,没有贪嗔痴;没有贪嗔痴就没有烦恼,所以说空无烦恼。   我们修道的人,最要紧的就是这个烦恼,所以说‘烦恼无尽誓愿断’。可是‘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不是在烦恼外边,另有一个菩提;也不是在生死的外边,另有一个涅槃。就在这个烦恼里边就是菩提;在生死里边,你要是明白开悟了,就是涅槃,好像反掌之易。烦恼就譬喻冰,菩提就譬如水;你用一碗水冻成冰,拿这冰块向人头上打去,可以把人打死。你要是只用一碗水向人头上泼过去,这个人不觉得怎么痛。所以我们一有了烦恼,对人就会生出种种的障碍来;若没有烦恼,只是菩提心,那对人人都会有缘的。   若见满钵    当愿众生    具足成满    一切善法   若见满钵:那么去乞食,得到食了,就是有人供养饮食,这是满钵。这时候,对著满钵也要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具足成满:具足,就是一切都圆融无碍了;具足成满也就是圆融无碍。一切善法:对一切善的法都圆满了,都修行成就。因为见著满钵,愿意一切众生所行所做,所有的希望,都得到圆满了。   若得恭敬    当愿众生    恭敬修行    一切佛法   若得恭敬:比丘托钵乞食,就会有人来恭敬供养,恭敬礼拜。没有定力的人,有人恭敬供养就会生一种欢喜心,没有人恭敬供养就会生烦恼。所以比丘遇著人家恭敬供养的时候,又应该对境发愿,对著这个境界来发愿,发愿的原因就是对治毛病,所以说当愿众生,恭敬修行:对于佛要恭恭敬敬的,对于法也要恭恭敬敬的,对于僧更应该恭敬如一,所谓恭敬三宝,修行身口意业三业清净。一切佛法:对于一切佛法都要依法来修行,要把自己贡高我慢这种行为都去了,打倒自己这个须弥山。   不得恭敬    当愿众生    不行一切    不善之法   不得恭敬:那么得到恭敬了,你欢喜,依法修行;若不得到人家恭敬,你是不是就不修行了呢?不得到恭敬,更应该修行,应该生大惭愧:‘啊!我自己道德不圆满,没有道德,所以一切众生都不恭敬。’那么既然是这样,没有人恭敬,这时也要当愿众生,不行一切,不善之法:不去做所有的不善之法,凡是不善的法都不去做,所行所做都是善法。   见惭耻人    当愿众生    具惭耻行    藏护诸根   见惭耻人:人修行要常常生惭愧心,不可以无惭无愧。我很不幸运地就收到一个美国徒弟,他就是不知道怎么样叫惭愧,无惭无愧。他说:‘为什么要惭愧?’他不知道怎么叫惭愧?这是一个很难教化的西方人。所以我说:‘上天虽难也不难,教化西方人最难;入地虽难也不难,教化西方人最难。’他根本就是不要有惭愧心:‘做事情就做啰!做就做了,惭愧它做什么?’你看!他理直气壮地讲得好像很有道理的。可是这是无惭愧,这种的思想是不对的。   耻就是廉耻、羞耻,自己做错了事,有的时候面就红了,面红的时候,那就是一个知耻。古人又说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是旁人说的可以,自己不能这样说。譬如说:‘我请教你,我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你这么一说,这就证明对方不如自己,这就等于骂人一样;好像我是个老师,你是个学生,所以我向你来请教,我是不耻下问。这在旁人来说:‘哦!那个人那么高的知识,向那么没有知识的人来请教,他这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可以的。但自己不能给自己戴高帽子,说:‘你知道我吗?我向你请教,我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你说要是没有知识的人,当然无所谓,那么稍微有知识的人对于你这种的言论,就会有问号了。   所以这个‘耻’就是说,我怕做不对的事情,我怕做坏事,就有一种羞恶之心,‘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好像他做了错事,你一提到,喔!他面就红了,那关公的面就现出来了,这都是一种知耻的心。廉是清廉,耻就是自己惭愧,知道惭愧:‘啊!我这个事情做得不对。’   所以见惭耻人。这惭耻人就是知道惭愧、知道羞耻的人。那么对这种人也要发愿,发什么愿?当愿众生,具惭愧行:具足惭愧和羞耻这种的行为。藏护诸根:这个藏不是隐藏起来,是在过没有现出来的时候,就把它没有了,就把它灭了。藏护也就是保护,那么这个‘藏’字,翻译经典时译成‘藏’,其实也就是谨慎的意思,谨慎护理你的诸根。诸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你这诸根不随境界转,也就是你很小心、很谨慎地保护你的诸根。眼睛不看非礼,也就是非礼勿视,不看不合理的东西;非礼勿听,不听不合理的音乐。音乐,有的奏得很难听的;歌曲,唱得人都迷迷糊糊、颠颠倒倒的,喝醉酒似的,醉而不醒,迷醉到这种浪漫的声音里头。所以‘耳不听恶声,目不视恶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都是藏护诸根的一种办法。
 楼主| 发表于 2019-4-30 10:5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见无惭耻    当愿众生    舍离无惭    住大慈道   见无惭耻:前边是有惭愧、有羞耻的人,见著要发这种愿。那么现在见著没有忏悔,不知惭愧、不知羞耻的人,也就是好像没有血、没有气、没有骨头的人,他无惭无愧。像我方才说的,收到一个没有骨头的西方人,他不知道惭耻,不知道惭愧。那么这时也要对境发愿,当愿众生,舍离无惭:应该把无惭无愧这种行为舍离。住大慈道:住到大慈悲道路上。   若得美食    当愿众生    满足其愿    心无羡欲   若得美食:就是美好的食物,味也美,色也美,又香,所谓色香味俱佳。这个美食又分是什么人得?好像北方人欢喜吃饺子,若得到饺子,他认为是美食了;南方人欢喜吃饭,若得到饭,他觉得这是美食;西方人欢喜吃奶油、面包、cheese(起司),你要是给他一点奶油、面包,他就不发脾气了。如果那儿摆著奶油、面包,他要吃,你也不叫他吃,喔!他那嗔恨心就生出来了,甚至于对师父都要不客气了:‘为什么你不给我面包吃?为什么那么好的奶油你不给我吃?’所以这个美食,看什么人得,各有所好。好像猪若得到酒糟,它吃得很香,或者炸油的豆饼,你给它一点吃,它觉得这是美食了;你若给人吃,人就不愿意吃那种东西,酒糟?谁吃啊?狗呢,偏偏欢喜吃人粪,你看!这个人粪,它一得到啊!吃得津津有味,它得到那个也是美食。那么见著美食,就是自己所欢喜的,谓之美食。   见著这个美食又要发愿了,发什么愿?当愿众生,满足其愿:就是他求什么得什么,好像观音菩萨,人向他求富贵就得富贵,求寿考就得寿考,求男就得男,求女就得女。所以谁要是想要求儿子,或者求女,就拜观世音菩萨,念观世音菩萨,一定会满愿的。心无羡欲:羡就是羡慕,就是好像人家得到美食,自己没有,这馋欲流涎,就羡慕,就馋了,羡慕人家:‘他吃得那么好!又是cheese(起司),又是奶油,又是面包,我吃不著,这个真是太苦啦!’这是羡欲。不羡欲,心无羡欲,心里没有这种羡慕的心,没有这种食欲。这个欲是食欲,看人家吃好的,自己馋欲流涎,这就叫羡欲。若没有,就不会流口水,心无羡欲了。   得不美食    当愿众生    莫不获得    诸三昧味   得不美食:这是不好吃的东西,这面包坏了,奶油也臭了。西方人吃cheese,毛长得愈长愈好,那cheese长这么长的毛,他认为:‘喔!这是最好的。’那么不美食,就是自己不愿意吃的东西。当愿众生:这时候也要发愿了。莫不获得:没有不得到诸三昧味:三昧就是正定,又叫正受。所有的众生都得到三昧的滋味,就是正定的滋味,或正受的滋味。   得柔软食    当愿众生    大悲所薰    心意柔软   得柔软食:吃的东西有很硬的,又有柔软的。那么不要说旁的,就说面包,有柔软的面包,一吃把人吃得很肥的;又有很硬的面包,把人吃得就很瘦。西方人现在有一个趋向,人人都怕肥,人人都愿意瘦,所以卖面包的就说明白:‘吃这个面包,保证不肥。’大约这不肥的面包,不会那么柔软。   那么柔软食,就是令人吃得很甜蜜、很香甜,很欢喜吃的。在这个时候,得到柔软的食物,又对这种境界来发愿,发什么愿?当愿众生,大悲所薰,心意柔软:什么叫柔软?柔软就是忍辱,忍辱也就是柔软食。慈能拔苦,悲能予乐,大悲心就想给一切众生乐。给一切众生乐,就不和众生争;不和众生争,这就是忍辱,忍辱就是大悲心,所以叫‘大悲所薰’。心意柔软,心里没有嗔恨,很快乐的,这都是心意柔软。   得粗涩食    当愿众生    心无染著    绝世贪爱   得粗涩食:粗涩食就是很粗的,不容易吃的那种东西。可是不容易吃,你若能吃,这也就是一个忍,也就是修行‘食人所不能食的’。我记得,我在母亲坟上守孝的时候,有一个比丘送了一筐‘里二外八’来。什么叫‘里二外八’?这是赵州行脚的一个公案:   赵州和尚八十多岁时,有一天有个人问他:‘老和尚,你知道“里二外八”是什么?’这一问,把这个老和尚问住了。赵州和尚一看这是个吃的东西,但是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就说:‘你拿来给老僧吃了它。’那么这个人以为他懂了,虽然没有说出叫什么名字来,但是他说拿来给老僧吃了它,就以为他就认识这个‘里二外八’了;实际上呢,赵州和尚不知道这个叫什么名字?这人回去后,赵州和尚就生大惭愧心:‘啊!这东西叫什么名字,我都不认识,你说这修道修得连吃的东西名字都不知道,真是修的糊涂道,啊!还要出去当参学去。’   但是当参学,自己的眼睛也不帮忙了,牙也掉了很多,腿也要罢工了,就是腿也不帮忙,走路很困难,总想罢工。那怎么办?和侍者商量商量看看。他就把侍者找来说:‘我向你借一点东西,你可不可以借给我啊?’侍者一听,和尚要借东西,这怎么可以不借呢?就说:‘您借什么?可以的。’‘你说可以就可以了,不要问我借什么?你回去睡觉。’那么这个侍者大约也莫名其‘吵’了。有人说:不是‘吵’,是‘妙’,莫名其妙。虽然莫名其妙,可是和尚叫他回去睡觉,就去睡啰!睡,这一觉醒了,照镜子一看自己:‘哦!我怎么有很长的白胡子,牙也掉了,变成一个老翁,成了赵州和尚了!’侍者吓坏了,啊!这一回可糟了!真糟糕:‘我怎么跑到和尚身上来了?’就去找和尚,一到和尚住的房里,他看见自己站在那儿,就打这人说:‘这是怎么一回事?’赵州和尚说:‘不要吵!不要吵!慢慢地我还给你,你不要怕;但是你现在替我做和尚,我出去参方。’   那么赵州和尚参方,从南方就到北方,到了北方一看,北方做窝窝头(用玉米粉做的馒头,中间是空心的)的时候,两根大拇手指头放在里边转,其余八根手指头放到外边守。就问:‘这叫什么?’那个人就告诉他:‘哦!你连这个都不知道,这叫窝窝头。’‘啊!原来这东西叫窝窝头。’那好了,知道这个名字,就回来了。回来把侍者这个年轻的身体又还给他,自己又回自己那个老态龙钟的身上去了。所以这叫里二外八。   那么当时就有人给我送了一筐这个东西,有五、六十个。送给我的这个比丘也是一天吃一餐的,他看我在那儿守孝,怕我饿坏了,给我去送一点供养。那我就慢慢吃,吃这个东西,吃到最后,大约有三个礼拜吧!才吃完了。最后那个窝窝头就长这么长的毛,差不多有一吋半长。因为我也没有管它,没有把它拿到外边去吹吹风,或者晒一晒就不会长毛了。我那时也很懒的,一天吃饱了,就坐著,什么也不管。结果最后天气热的时候,它长那么长的毛。那时我把毛都去了,把窝窝头也都吃了。这东西啊!那真难吃,那就叫粗涩食,太粗了,不容易吃。讲起来,那个味道甚至于比粪的味道还臭得不得了,吃到口里是很难吃,但是也把它咽了,没有糟蹋,这就等于粗涩食一样。所以说得粗涩食,当愿众生,心无染著:心里没有这种染著,没有这种好味、不好的味道的思想。绝世贪爱:把贪好吃的思想都没有了。   若饭食时    当愿众生    禅悦为食    法喜充满   不单比丘,所有修道的人,都应该在吃饭时,修三念五观。三念是:   第一念,愿断一切恶。正当吃饭的时候,先喝三瓢羹汤,喝第一调羹时,就这么观想:‘我愿断一切恶。’无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吃饭时,都应该先作这种观想,愿断一切恶。   第二瓢羹就说:‘愿修一切善。’那么愿断一切恶,我们就不应该常常说人的是非,说人的是非也就是恶。愿修一切善,就是要赞叹其他的人,要隐恶扬善。我常对人讲,隐恶不是隐自己的恶,要隐他人的恶;扬善不是扬自己的善,要扬其他人的善。所以切记不要自赞毁他,自己赞叹自己:我怎么好怎么好,旁人怎么怎么不好。世界争战起来的原因,就因为人人都是只知道有自己,不知道有他人。那么不知道有他人,和他人就生出来一种争贪的心。   喝第三瓢羹汤的时候,说:‘愿度一切众生。’我发愿度一切众生和我所有的亲戚朋友,我先度他们皈依三宝,然后再度他们受持五戒;再若进一步,令他们自己发心出家修道。   在出家修道这一层,各位愿意出家的人就要考虑清楚,不要贸贸然,出家然后又后悔了。要出家就像一个出家人,在家就像一个在家人,不要做一个四不像。出家人又做在家人的事情,身虽出家,心不染道,身好像个出家人,但是心里不修道,什么功课也不做,甚至于连早晚的功课都不做,懒得不得了!这样是没有好处的。所以说这三念是很要紧的,愿度一切众生。   在吃饭的时候,又要修五观,要有五种观想: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你算一算这一粒米需要有多少的功,才能成就这一粒米?古人有这几句偈颂说得很好: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锄禾日当午’,在锄禾草的时候,就是在耕种的时候,太阳正当午时。‘汗滴禾下土’,身上的汗都滴到土地上,流很多汗,把土都弄湿了,所以‘谁知盘中餐’,谁知道碗里这一碗饭,‘粒粒皆辛苦’,每一粒、每一粒都是辛辛苦苦得来的。所以有这几句话说:   施主一粒米    重如须弥山 吃了不修道    披毛戴角还   你看!这说得很严重的!所以出家人、在家人,有饭吃,有衣服穿,有房子住,趁这个好时候应该修道,不要把时间都空过去了。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想一想自己的德行够不够,是不是有资格应供?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第三要防备自己的贪心,要防备自己好吃好东西这种过错,吃够了就可以,不要吃得太多,所以贪等为宗。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什么要吃饭?我们若不吃饭,身体就受不住,就会坏了。就好像机器,你若不给它上上一点油,就会摩擦坏了。我们人若不吃饭呢,就会饿死,身体这个活的机器也就会变成死的机器。所以正事良药,为疗形枯,这是一种好的良药,来治理身体的枯槁。   (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我们因为想要成就道业,所以才要吃饭,才要受供养。   所以说若饭食时:吃饭的时候,当愿众生:我愿意一切的众生。禅悦为食:都得到禅悦做为他的饮食。禅悦,是坐禅生一种轻安快乐。那么得到禅悦做自己的饮食,就是坐到那儿,不吃饭也不饿了,吃这个禅悦嘛!法喜充满:法是佛法。充满,就是自己得到这个法的快乐了;得到法的快乐,这叫法喜充满。  
 楼主| 发表于 2019-4-30 10:5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若受味时    当愿众生    得佛上味    甘露满足   若受味时:吃东西方面,各人欢喜吃各人的味道,酸甜苦辣碱,各有所好。所以普贤菩萨做行堂,身上带很多的瓶子,你欢喜什么味道,他就给你什么,但是一般人还认为他行的菩萨道不够。所以若受味时,得这个调味的味道的时候。当愿众生,得佛上味,甘露满足:得佛这种禅悦的上味。甘露是一种不死的药,得到这种的甘露味。甘露味是甜的,由‘甘’字,你就应该知道它是甜的。满足,常常有一种甜的味道,很满足的。   饭食已讫    当愿众生    所作皆办    具诸佛法   前边是吃饭的时候,有好的味道,有粗涩的食;现在是饭食已讫:吃完饭了。在正吃饭的时候,方才说有五种的观想;那么吃完饭,也不是就没有观想了,所以说饭食已讫,吃完了饭又发愿,发什么愿?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说我愿意一切的众生,他们愿意做什么都成就,这叫所作皆办;具诸佛法,具足一切佛法。比丘吃完饭,给一切众生回向时,说:‘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所有供养三宝的人,一定会得到他的利益、他的好处。假设你因为想要得到快乐,得到永久安乐的缘故,来供养、来布施,将来一定会得到你所希望的这种安乐。   若说法时    当愿众生    得无尽辩    广宣法要   若说法时:就是讲经说法的时候。这时也发愿,当愿众生,得无尽辩:得没有穷尽的无碍辩才,所谓得大辩才:辞无碍辩、义无碍辩、乐说无碍辩、第一义无碍辩。广宣法要:广,就是由少能说多,由多又可以入少,多和少不二。善说法要,把法要紧的地方都说明白了。   E8、有五愿明还归洗浴时愿   从舍出时    当愿众生    深入佛智    永出三界   从舍出时:出家人有时从所住的宅舍出去,这时也不能东张西望,或者拿一副望远镜看看跑马的,或者看看跑狗的,或者到野外山上,各处去东张西望,不能这样。那么要怎么样?要约束身心,目不旁视来发愿,在这个境界还要发愿。发什么愿?当愿众生,深入佛智:我愿意一切众生都早得到佛这种甚深无上的智慧。永出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要超出三界,所谓‘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所以要超出三界。   若入水时    当愿众生    入一切智    知三世等   若入水时:入水,就是或者到河里去沐浴,或者经过河,入水这个时候。这时也要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入一切智:都得到一切的智慧之水。知三世等:有知道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世的智慧。   洗浴身体    当愿众生    身心无垢    内外光洁   入水以后,就要洗浴身体:沐浴不是沐身体外边的尘垢,要把心里头的尘垢也洗干净了,所以说洗浴身体的时候,又发愿了,当愿众生,身心无垢:要外边洗干净了,没有尘垢来染污;内里头把贪嗔痴这三毒,也都洗干净了。内外光洁:内里没有尘垢,外边也没有尘垢,这叫身心无垢,内外光洁。   盛暑炎毒    当愿众生    舍离众恼    一切皆尽   盛暑炎毒:盛暑就是热天的时候。炎毒,有一种炎热,热得人都受不了,毒似的。虽盛暑炎毒,在这个时候也不应该打其他的妄想,也应该发愿,当愿众生,舍离众恼:要把一切的热恼都舍离,要远离一切的烦恼。一切皆尽:把一切烦恼都完全没有了,都了了它,不要存一点点,丝毫也不要。   暑退凉初    当愿众生    证无上法    究竟清凉   暑退凉初:前边是盛暑炎热的时候,现在这个暑退了,凉初,秋天将要来的时候,这时也要发愿,当愿众生,证无上法:证,就是得到无上的法,得到清凉的法。究竟清凉:究竟得到没有热恼,这种的清凉快乐。   E9、有十愿明习诵旋礼时愿   讽诵经时    当愿众生    顺佛所说    总持不忘   讽诵经时:就是我们人读诵大乘经典的时候。对著本子,这叫读;背著,不用本子,这叫诵。我们读诵经典的时候,也要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顺佛所说:我们所有的人、所有的众生都应该依佛的教诲,仰承佛的教敕,要依教奉行,要依佛教我们所修的法门来修行,不要背道而驰,不要觉得自己比佛的智慧都大,我也可以说经,我也可以传教,贡高我慢的。不要那样,要顺佛所说。总持不忘:总持就是常常记得,持而不忘,记得这个经,记得这个咒。总持又是陀罗尼的一个别名,陀罗尼是梵语,中译是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也就是对一切法,都是能记得不忘失,都能背得出来。念《弥陀经》,《弥陀经》能背得出来;念《金刚经》,《金刚经》能背得出来;甚至于《法华经》、《楞严经》都能背得出来,这就是总持不忘。   若得见佛    当愿众生    得无碍眼    见一切佛   若得见佛:我们修行,有的时候会得到五眼六通,能见一切佛。那么你得到五眼,可以见一切佛;没有得到五眼,只可以见著有形有相的佛,例如木雕、泥塑的,或者是画的佛像。无论是你开五眼所见的佛像,或是是用肉眼所见的佛像,都应该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得无碍眼:每一个众生都能得到佛眼、法眼、慧眼、天眼、肉眼这五眼。你得到五眼,这才叫得无碍眼,没有障碍的眼。   见一切佛:你若能五眼都开了,十方三世尽虚空、遍法界所有的佛,都会看得见;若没有看见,就应该要修行,你修行才能开五眼,不修行就不会开。或者有善根的人,也会开五眼。他前生善根深厚,今生有时也就见著佛,见著菩萨,见著一切鬼神,都有的。所以不要批评这一类人:‘哦!那个人是鬼眼,他能见什么见什么。’不是的,因为他有善根,所以才能见著。那么我们见不著,就没有善根了吗?不是的,也有善根。就是你没有善根,也应该继续修,来培植你的善根;如果不培植,永远都没有善根。所以说:‘我不知道我有没有善根?’你管有没有做什么?你若没有,才应该要修,不可以懒惰;若有善根,更应该要修,更不可以懒惰,你一懒惰,把你的善根又都丢了。所以不管有没有善根,都应该向前勇猛精进,这是要紧的,不要生一种退堕心。因此要发愿一切众生,得无碍眼,见所有的佛。   谛观佛时    当愿众生    皆如普贤    端正严好   谛观佛时:谛观就是很注意的,注目凝神,这么目不转瞬来观佛。在这时也要发愿,当愿众生,皆如普贤:所有的众生都好像普贤菩萨,端正严好:就像普贤菩萨骑著六牙白象,威仪严好,很庄严,很妙好的。   见佛塔时    当愿众生    尊重如塔    受天人供   见佛塔时:我们佛教徒无论在什么地方见著塔,应该礼拜塔,应该绕塔,右绕三匝。凡是塔里边,都有佛法僧的真身,有佛的舍利、法宝、僧宝,所以我们应该向右绕三匝,来礼拜供养。   讲起绕塔,我这一次到印度去,见到佛的菩提树,那儿又有塔,我们礼拜这塔,又右绕七匝。我这一次去,到每一个地方,在礼拜时,都代表亚洲所有的佛教徒、所有我的皈依弟子、所有见著我的人,或者听到我名字的人,替他们在佛前顶礼三拜,希望这一些人佛果早成,早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给所有的人这么回向,这是尽上我到印度这一点的心。我不是一定自己在那儿拜,我是代表所有和我认识的一切众生,去礼拜这八圣地。这是我当时拜佛的一种观想,为所有的人回向。所以若见塔时,当愿众生,尊重如塔:尊重一切众生,都好像尊重佛塔。受天人供:受人天的供养。   敬心观塔    当愿众生    诸天及人    所共瞻仰   敬心观塔:观看佛塔,这要有一种恭敬心,所以说敬心观塔。当愿众生:这时又应该发愿,所以出家人时时刻刻都不应该打妄想,只应该为法界一切众生发愿。诸天及人,所共瞻仰:一切的诸天和人,大家共同来瞻仰,就好像恭敬佛、瞻仰于佛那样。   今天有一位法师,在我没有开讲之前,就要求我讲一讲参禅的道理。我没有答应这一位法师的要求,为什么?因为讲经,心念要专一,虽然我讲得不好,但是我也要一心来讲经。因为这样,所以没有答应这一位法师。他要求讲一讲坐单和坐禅的情形,所以今天我们先赊一赊账,明天再讲,明天的经文比较少了,我尽量用剩余的时间,来讲一讲坐禅和坐单的问题。   今天我还有一个消息向各位发表,希望以大众的威德力来为这个人回向。本来前几天我就要发表这个消息,但是因为这个人的业障太重了,我每逢一想发表这消息,就有一种障碍障著,不能对大家说。那么今天说了之后,我相信仗著大家的这个力量,三昧加持的力量可以令这个人的病早一点好,业障早一点消了。   什么事情?就在新店吧?有一位小姐叫王晓明,被车撞得昏迷不醒,已经十多年了。前几天我去看她,中国人都知道有魂魄,她当时被车一撞,撞得她这魂魄,所谓‘惊魂三千里’,魂魄都跑了。跑了,就被一个天魔给抓去,所以就不回来。虽然她所撞的伤好了,但因为魂魄还是没有回来,病也没好。我希望大家都发一点慈悲心,晚间回去,会念〈大悲咒〉的,为她念二十一遍〈大悲咒〉,回向令她这个病好;不会念〈大悲咒〉的,就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为她求观世音菩萨来帮助她,令她的魂魄快点回来。   现在如果大家真有诚心的话,她这个病一定会好的;大家没有诚心,当然就没有感应。我自己是没有什么力量可以帮助她,而是要仗著大家的功德、大家的力量为她回向,她一定会好,所以今天我发表这个消息。我们哪一位都爱人如己,人有毛病,就像自己有毛病一样来帮忙她,这是我对大家发表的意见。大家若有诚心她就会好的,就好像我说他们三步一拜,我说:‘你们三步一拜,如果有诚心,就不会下雨;假如下雨,也是只在你们前后边下,你们拜那个地方就不下雨。’以后他们很诚心了,果然就是这样。他们往什么地方一住,不去拜的时候,那儿就下雨;一说明天又要开始拜,天就晴了。本来那时是天天要下雨的,没有晴天的时候,但是他们有这样的感应。那么我们若真愿意帮助人,也会有大感应,她的病一定好的。   顶礼于塔    当愿众生    一切天人    无能见顶   顶礼于塔:我们佛教徒见到塔一定要礼拜的,因为塔里边,十方常住三宝都具足,所以必须要礼塔。礼塔后又要发愿,所以当愿众生,一切天人:一切,就是六道众生都包括了,有天上的天人,有人间的人等。无能见顶:六道众生,都不能见著塔顶,为什么无能见顶?这就是〈楞严咒〉上所说的无见顶相;既然是无见顶相,所以就无能见顶。〈楞严咒〉,是释迦牟尼佛顶上放出百宝光明,在百宝光明里边又涌出千叶宝莲,千叶宝莲的上边就现出一尊化佛,有化如来,坐宝华中,坐在宝莲花里边。这尊化佛顶上又放十道百宝光明,这十道百宝光明就是表示这个法是重重无尽的;在每一道光明都现出十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世界,那么多的金刚藏菩萨来拥护这个法。   所以学佛法的人,一定要会诵持〈楞严咒〉。〈楞严咒〉是佛‘放百宝光明,一一光明,皆遍示现,十恒河沙,金刚密迹,擎山持杵,遍虚空界,大众仰观,畏爱兼抱,求佛哀祐,一心听佛,无见顶相,放光如来,宣说神咒。’这是放光如来宣说的神咒,〈楞严咒〉是佛法身说的,所以妙不可言,没有法子用语言文字来说明白它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在这个世界上,若有一个人会诵持〈楞严咒〉,就不会到魔王出世的时候,〈楞严咒〉能降伏十方三世一切诸大魔军,普通的魔军更不用说了,所以〈楞严咒〉是最妙的。那么这个无能见顶,也就是说佛的无见顶相。   右绕于塔    当愿众生    所行无逆    成一切智   右绕于塔:绕塔必须向右绕,这是表示恭敬。当愿众生,所行无逆:就是所行所做都顺道而行,不是逆,逆是背道而行。我们应该顺道而行,就是依照佛法来修行,不要违背佛法;违背佛法就是逆了。逆是愚痴,顺就生智慧,所以成一切智:一切智、一切种智、道种智,成就一切的智慧。   绕塔三匝    当愿众生    勤求佛道    心无懈歇   绕塔三匝:绕塔也有一个数目,要右绕三匝。三匝也可以说是我们出三界,也可以说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又可以说是你若绕塔三匝,就远离三恶道了,因为你发菩提心求无上道,就不会堕落三恶道。所以这没有一定的讲法,你觉得哪三种相应,都可以讲。当愿众生,勤求佛道:绕塔是不懒惰,才绕塔,所以就要精进勤求佛道。心无懈歇:不要生一种懒惰心、懈怠心、向后退转的心。我们求佛法,时时刻刻都要向前精进,不要向后退转,所以要心无懈歇。歇就是停止了,中道自画,也就是半途而废,走到半路上,就不向前走,退回来了。我们发菩提心要勇猛精进,不要停止,不要休息,这就是心无懈歇。
 楼主| 发表于 2019-4-30 11:0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F3、有二十四愿所遇人物   见严饰人    当愿众生    三十二相    以为严好   见严饰人:若见著好庄严、好修饰的人。严饰,就是打扮得很端庄优雅,不是很妖娆的,不是像妖精的样子,是有幽闲贞静这种德行的样子。所以《诗经》上第一首诗就说:‘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述。’在《诗经》〈关睢篇集注〉解释这首诗的典故说:‘兴者先也,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周之文王生有圣德,又得圣女姒氏,以为之配,宫中之人,于其始至,见其有幽闲贞静之德,故作此诗以美之。’所以古来的人也是修饰的,但是她幽闲贞静,落落大方,不是很奇怪的样子,所以见严饰人,这个严饰就是这种意思。当愿众生:又愿意一切众生。三十二相,以为严好:应该得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做为自己的庄严妙好。   见无严饰    当愿众生    舍诸饰好    具头陀行   见无严饰:就是见不修饰、本来面目的人,甚至于也不洗脸,也不梳头,不加修饰,也可以说是不修边幅。但不是像现在美国嬉皮那个样子,美国嬉皮那是太不像样了,谈不到严饰、不严饰。见无严饰,当愿众生:又要发愿了。舍诸饰好:把一切的庄严、一切的修饰,都舍弃了。具头陀行:头陀是梵语,译为‘抖擞’,意思也就是打起精神来,常常地抖擞精神。本来想要睡觉,打起精神来不睡觉;本来想吃东西,打起精神来不吃;本来应该穿多一点衣服,但是常做运动,常常跑步,常常开步走,所以把身体运动得热气都充满了,也不怕冷、不怕冻、不怕饿,精神总是有的,不会没有的,这叫抖擞。抖擞就是常精进,不休息。   头陀行,有十二种头陀:   (一)粪扫衣。(二)但三衣。(三)常乞食。(四)次第乞食。 (五)一坐食。(六)节量食。(七)午后不饮浆。(八)住阿兰若。 (九)冢间坐。(十)树下坐。(十一)露地坐。(十二)常坐不卧。   见乐著人    当愿众生    以法自娱    欢爱不舍   见乐著人:乐就是快乐,著就是执著。执著到这个快乐上,可是这种快乐不是究竟的,是暂时的,不是永远。在美国,现在最流行的是一种摇摆大会,开摇摆舞,奏音乐,这个男的、女的各奏各的音乐,都不穿衣服在一起。无论哪一个地方,一开这种会,人就不知道多少,甚至于三万、五万的人聚会到一起。在会场里边人挤人,就会挤死很多人,也会挤死很多小孩子;甚至于没生出来的小孩子就给挤出来,就这么样疯狂。汽车和汽车也挤,人和人也挤,挤得摇摆舞的那些人也都摆不动了,就那么样厉害。但是讲经说法的地方呢,就没有那么多人,三十、五十、一百、二百,最多三百、五百,或者再多一千人,这是人最多的时候。你看那摇摆舞就三万、五万、三十万、五十万,人不知多少?   方才这个果道,恒由是字,名是果道。他讲男女在一起,这是美国最盛行的、最流行的一种青年人所好。男女青年住在一起,为所欲为,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无拘无束,无挂无碍,也可以说是无人无我。这种颠倒的、不可思议的情形,在美国很多很多的。那么他们两个人跑到这种地方去了,所以打不破境界,对著这种境界就打妄想了。打了妄想,他们还不承认,还不知道。等打电话,我说:‘你们为什么要打不正当的妄想?’他们这时候才知道。我说:‘你们若再打这个妄想,将来不单被鬼抓你们、压你们,将来你们还会死呢!你不小心!你犯戒的比丘,这个是不得了的!’那么他们大约把这种妄想都收拾干净了,所以以后就没有这种麻烦。   乐著人,就是这种颠倒的人,就是这种开摇摆大会,他们认为是最快乐了,所以挤死都不要命地那么去看,不要命那么去颠倒,这就是乐著人了。当愿众生:这时候又要发愿了。发什么愿?就说以法自娱:愿一切众生都以法为快乐,生一种法爱;可是法爱也是要不得的,你有一种法爱就有一种法执。我执你没有了,法执不空也是不行的。不过以这个法来做为自己的快乐,欢爱不舍:那么不舍弃这个法,不舍于法,就是以法做为自己最快乐的,能这样才能破除乐著这种的执著。   见无乐著    当愿众生    有为事中    心无所乐   见无乐著:见没有乐著这种人,就是不颠倒的人。当愿众生:这时候又愿意一切众生。有为事中:在有为、有形有相这种事的里边,心无所乐:就是心里不贪著这种境界,不要执著这种境界。   见欢乐人    当愿众生    常得安乐    乐供养佛   见欢乐人:见著欢乐的人,很欢喜、很快乐的这种人,对著这种境界又要发愿了,当愿众生,常得安乐:时时刻刻都常常得到安乐。想要得到安乐,先要知足,所谓‘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你又知足,又能忍,这就会得到安乐。乐供养佛:常常欢喜供养于佛。   见苦恼人    当愿众生    获根本智    灭除众苦   见苦恼人:若见著一切苦恼的人。苦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苦苦、坏苦、行苦,这是三苦;八苦,就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等苦;又有无量诸苦。这个世界就是万苦交煎、万恶充满的世界,所以每一个人都有他的苦恼。那我们见到苦恼的人,当愿众生:对著这种苦恼的人又要发愿,愿意怎么样呢?获根本智,灭除众苦:得根本智;你得到根本的智慧,也就是本来觉悟的智慧。得到这种本觉的智慧,就能灭除众苦。你为什么有苦恼?为什么有无明?就因为没有智慧;愚痴,对事看不清楚,就会生出一种苦恼来。若聪明有智慧的人,能看得破、放得下,就会得到自在,自在就是快乐。灭除众苦,能把一切的众苦都灭除了。   见无病人    当愿众生    入直实慧    永无病恼   见无病人:见到身体健康、没有疾病的人,也要对著这种人,这种境界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入真实慧:得到他本有的那种真实智慧。永无病恼:永远都没有一种的疾病和苦恼。   见疾病人    当愿众生    知身空寂    离乖诤法   见疾病人:就是见有病的人。行菩萨道的人,见著有病的人,或者听某人有病,就应该去慰问,去探这个疾病的人。那么当见到疾病的人,也要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知身空寂:知道这个身是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本来是空的,要是到死的时候,四大分张,就化为乌有了,所以这个身体本来是寂灭的。离乖诤法:既然是空寂的,又有什么可争?又有什么可不高兴呢?所以离这乖诤法。   见端正人    当愿众生    于佛菩萨    常生深信   见端正人:就是见著这个人相貌端正,一切都非常圆满,这是端正人。什么叫端正人?什么叫相貌圆满?就是生得五官端正,鼻子不会生到嘴那儿,眼晴不会生到鼻子那儿,眼睛也不会生到头顶上,尽看上边的人,下边的人看不见。所以这五官,眼睛、耳朵、鼻子、口,各得其所,也就是各得其位,例如眼睛长得正是眼睛的地方,不会长到耳朵上,这叫端正人。这时要发愿了,当愿众生,于佛菩萨:因为佛菩萨都有相好,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个端正人,也就是在过去生中,或者拜佛,或者念佛,或者用香花供养佛,《三世因果经》上说:   今生端正容貌好    香花点灯供佛前   所以说于佛菩萨,常生深信:常常生出一种深信来。‘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佛法犹如大海,惟信能入,你只有一个‘信’字,才能入到佛法的大海里边;如果你没有信心,就不会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了,所以必须要深信。常生深信,不是一天深信,不是一个时候深信,要时时刻刻地都要生一种深信,就是没有退心。   见丑陋人    当愿众生    于不善事    不生乐著   见丑陋人:见著这种人有一种业障,所以他生得相貌丑陋。业障多,就相貌不端正,好像阿修罗就是无端正。为什么他无端正呢?就因为他好杀生、好战争。好战争,有的时候他一刀把人的鼻子砍去了,所以他自己做阿修罗的时候,也没有鼻子,受这种丑陋的果报。我们人生得丑陋,都是有一种杀业,杀生杀得多的人,相貌就丑陋。见到这种人,又要对境发愿了,所以说当愿众生,于不善事:对于不善的,就是不好的事。不生乐著:不要贪著做坏事,不要贪著邪知邪见,所以不生乐著。   见报恩人    当愿众生    于佛菩萨    能知恩德   见报恩人:若见著这个人,是知恩报德的人,或者孝顺父母的人,或者恭敬师长的人,报父母恩、报师长恩的人。那么见到愿意报恩的人,又要发愿了。在中国有这么一句话说:   受人点水之恩    当思涌泉之报   点水也就是滴水,一滴水这么多的恩,应该用好像涌泉那样来报恩,要知恩报德,不要知恩不报,知恩莫忘报。所以见著报父母恩的人,或者报师长恩的人,或者报国王恩的人,也应该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于佛菩萨:对于佛菩萨,我们都应该报恩的。能知恩德:能知佛的恩德,菩萨对我们的恩德。佛菩萨对我们有什么恩德?你要知道,佛在过去生中,因为教化众生,布施头目脑髓来教化众生,令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早成佛道。所以我们所有的众生,都应该报佛恩,报菩萨的恩,所以说能知恩德,能知佛菩萨对我们的恩德。  
 楼主| 发表于 2019-4-30 11:0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F3、有二十四愿所遇人物   见严饰人    当愿众生    三十二相    以为严好   见严饰人:若见著好庄严、好修饰的人。严饰,就是打扮得很端庄优雅,不是很妖娆的,不是像妖精的样子,是有幽闲贞静这种德行的样子。所以《诗经》上第一首诗就说:‘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述。’在《诗经》〈关睢篇集注〉解释这首诗的典故说:‘兴者先也,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周之文王生有圣德,又得圣女姒氏,以为之配,宫中之人,于其始至,见其有幽闲贞静之德,故作此诗以美之。’所以古来的人也是修饰的,但是她幽闲贞静,落落大方,不是很奇怪的样子,所以见严饰人,这个严饰就是这种意思。当愿众生:又愿意一切众生。三十二相,以为严好:应该得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做为自己的庄严妙好。   见无严饰    当愿众生    舍诸饰好    具头陀行   见无严饰:就是见不修饰、本来面目的人,甚至于也不洗脸,也不梳头,不加修饰,也可以说是不修边幅。但不是像现在美国嬉皮那个样子,美国嬉皮那是太不像样了,谈不到严饰、不严饰。见无严饰,当愿众生:又要发愿了。舍诸饰好:把一切的庄严、一切的修饰,都舍弃了。具头陀行:头陀是梵语,译为‘抖擞’,意思也就是打起精神来,常常地抖擞精神。本来想要睡觉,打起精神来不睡觉;本来想吃东西,打起精神来不吃;本来应该穿多一点衣服,但是常做运动,常常跑步,常常开步走,所以把身体运动得热气都充满了,也不怕冷、不怕冻、不怕饿,精神总是有的,不会没有的,这叫抖擞。抖擞就是常精进,不休息。   头陀行,有十二种头陀:   (一)粪扫衣。(二)但三衣。(三)常乞食。(四)次第乞食。 (五)一坐食。(六)节量食。(七)午后不饮浆。(八)住阿兰若。 (九)冢间坐。(十)树下坐。(十一)露地坐。(十二)常坐不卧。   见乐著人    当愿众生    以法自娱    欢爱不舍   见乐著人:乐就是快乐,著就是执著。执著到这个快乐上,可是这种快乐不是究竟的,是暂时的,不是永远。在美国,现在最流行的是一种摇摆大会,开摇摆舞,奏音乐,这个男的、女的各奏各的音乐,都不穿衣服在一起。无论哪一个地方,一开这种会,人就不知道多少,甚至于三万、五万的人聚会到一起。在会场里边人挤人,就会挤死很多人,也会挤死很多小孩子;甚至于没生出来的小孩子就给挤出来,就这么样疯狂。汽车和汽车也挤,人和人也挤,挤得摇摆舞的那些人也都摆不动了,就那么样厉害。但是讲经说法的地方呢,就没有那么多人,三十、五十、一百、二百,最多三百、五百,或者再多一千人,这是人最多的时候。你看那摇摆舞就三万、五万、三十万、五十万,人不知多少?   方才这个果道,恒由是字,名是果道。他讲男女在一起,这是美国最盛行的、最流行的一种青年人所好。男女青年住在一起,为所欲为,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无拘无束,无挂无碍,也可以说是无人无我。这种颠倒的、不可思议的情形,在美国很多很多的。那么他们两个人跑到这种地方去了,所以打不破境界,对著这种境界就打妄想了。打了妄想,他们还不承认,还不知道。等打电话,我说:‘你们为什么要打不正当的妄想?’他们这时候才知道。我说:‘你们若再打这个妄想,将来不单被鬼抓你们、压你们,将来你们还会死呢!你不小心!你犯戒的比丘,这个是不得了的!’那么他们大约把这种妄想都收拾干净了,所以以后就没有这种麻烦。   乐著人,就是这种颠倒的人,就是这种开摇摆大会,他们认为是最快乐了,所以挤死都不要命地那么去看,不要命那么去颠倒,这就是乐著人了。当愿众生:这时候又要发愿了。发什么愿?就说以法自娱:愿一切众生都以法为快乐,生一种法爱;可是法爱也是要不得的,你有一种法爱就有一种法执。我执你没有了,法执不空也是不行的。不过以这个法来做为自己的快乐,欢爱不舍:那么不舍弃这个法,不舍于法,就是以法做为自己最快乐的,能这样才能破除乐著这种的执著。   见无乐著    当愿众生    有为事中    心无所乐   见无乐著:见没有乐著这种人,就是不颠倒的人。当愿众生:这时候又愿意一切众生。有为事中:在有为、有形有相这种事的里边,心无所乐:就是心里不贪著这种境界,不要执著这种境界。   见欢乐人    当愿众生    常得安乐    乐供养佛   见欢乐人:见著欢乐的人,很欢喜、很快乐的这种人,对著这种境界又要发愿了,当愿众生,常得安乐:时时刻刻都常常得到安乐。想要得到安乐,先要知足,所谓‘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你又知足,又能忍,这就会得到安乐。乐供养佛:常常欢喜供养于佛。   见苦恼人    当愿众生    获根本智    灭除众苦   见苦恼人:若见著一切苦恼的人。苦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苦苦、坏苦、行苦,这是三苦;八苦,就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等苦;又有无量诸苦。这个世界就是万苦交煎、万恶充满的世界,所以每一个人都有他的苦恼。那我们见到苦恼的人,当愿众生:对著这种苦恼的人又要发愿,愿意怎么样呢?获根本智,灭除众苦:得根本智;你得到根本的智慧,也就是本来觉悟的智慧。得到这种本觉的智慧,就能灭除众苦。你为什么有苦恼?为什么有无明?就因为没有智慧;愚痴,对事看不清楚,就会生出一种苦恼来。若聪明有智慧的人,能看得破、放得下,就会得到自在,自在就是快乐。灭除众苦,能把一切的众苦都灭除了。   见无病人    当愿众生    入直实慧    永无病恼   见无病人:见到身体健康、没有疾病的人,也要对著这种人,这种境界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入真实慧:得到他本有的那种真实智慧。永无病恼:永远都没有一种的疾病和苦恼。   见疾病人    当愿众生    知身空寂    离乖诤法   见疾病人:就是见有病的人。行菩萨道的人,见著有病的人,或者听某人有病,就应该去慰问,去探这个疾病的人。那么当见到疾病的人,也要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知身空寂:知道这个身是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本来是空的,要是到死的时候,四大分张,就化为乌有了,所以这个身体本来是寂灭的。离乖诤法:既然是空寂的,又有什么可争?又有什么可不高兴呢?所以离这乖诤法。   见端正人    当愿众生    于佛菩萨    常生深信   见端正人:就是见著这个人相貌端正,一切都非常圆满,这是端正人。什么叫端正人?什么叫相貌圆满?就是生得五官端正,鼻子不会生到嘴那儿,眼晴不会生到鼻子那儿,眼睛也不会生到头顶上,尽看上边的人,下边的人看不见。所以这五官,眼睛、耳朵、鼻子、口,各得其所,也就是各得其位,例如眼睛长得正是眼睛的地方,不会长到耳朵上,这叫端正人。这时要发愿了,当愿众生,于佛菩萨:因为佛菩萨都有相好,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个端正人,也就是在过去生中,或者拜佛,或者念佛,或者用香花供养佛,《三世因果经》上说:   今生端正容貌好    香花点灯供佛前   所以说于佛菩萨,常生深信:常常生出一种深信来。‘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佛法犹如大海,惟信能入,你只有一个‘信’字,才能入到佛法的大海里边;如果你没有信心,就不会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了,所以必须要深信。常生深信,不是一天深信,不是一个时候深信,要时时刻刻地都要生一种深信,就是没有退心。  
 楼主| 发表于 2019-4-30 11:0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见丑陋人    当愿众生    于不善事    不生乐著   见丑陋人:见著这种人有一种业障,所以他生得相貌丑陋。业障多,就相貌不端正,好像阿修罗就是无端正。为什么他无端正呢?就因为他好杀生、好战争。好战争,有的时候他一刀把人的鼻子砍去了,所以他自己做阿修罗的时候,也没有鼻子,受这种丑陋的果报。我们人生得丑陋,都是有一种杀业,杀生杀得多的人,相貌就丑陋。见到这种人,又要对境发愿了,所以说当愿众生,于不善事:对于不善的,就是不好的事。不生乐著:不要贪著做坏事,不要贪著邪知邪见,所以不生乐著。   见报恩人    当愿众生    于佛菩萨    能知恩德   见报恩人:若见著这个人,是知恩报德的人,或者孝顺父母的人,或者恭敬师长的人,报父母恩、报师长恩的人。那么见到愿意报恩的人,又要发愿了。在中国有这么一句话说:   受人点水之恩    当思涌泉之报   点水也就是滴水,一滴水这么多的恩,应该用好像涌泉那样来报恩,要知恩报德,不要知恩不报,知恩莫忘报。所以见著报父母恩的人,或者报师长恩的人,或者报国王恩的人,也应该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于佛菩萨:对于佛菩萨,我们都应该报恩的。能知恩德:能知佛的恩德,菩萨对我们的恩德。佛菩萨对我们有什么恩德?你要知道,佛在过去生中,因为教化众生,布施头目脑髓来教化众生,令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早成佛道。所以我们所有的众生,都应该报佛恩,报菩萨的恩,所以说能知恩德,能知佛菩萨对我们的恩德。   见背恩人    当愿众生    于有恶人    不加其报   见背恩人:背恩人,就是知恩不报,不报父母恩、不报师长恩、不报佛恩、不报菩萨恩。也就是不孝顺父母的人,不恭敬师长的人,谤佛、谤法、谤僧的人,都叫背恩人。见背恩的人,这时候也要发愿,当愿众生,于有恶人:于有罪恶的人,不加其报:不要生一种报复的心,要以德行来感化这种人。   若见沙门    当愿众生    调柔寂静    毕竟第一   若见沙门:沙门就是出家人,梵语叫沙门,此云‘勤息’,也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能这样就是沙门。当愿众生:若见著沙门,见著出家人,应该也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调柔寂静:调就是调和,柔就是柔软,寂静也就是没有烦恼,就是其心寂静。调什么呢?调伏自己这种难调难伏的刚强心性,所以叫调柔,令刚强的思想变成柔软了。寂静就是没有烦恼,没脾气了,这才寂静;你若有烦恼,有无明火在里头,这都不会寂静的,寂静也就是一种很快乐的。毕竟第一:那么毕竟、究竟,将来一定是第一的,得到第一,毕竟第一。什么第一?就是成佛,成佛就是第一。   见婆罗门    当愿众生    永持梵行    离一切恶   见婆罗门:婆罗门,就是印度有一种婆罗门教,这也是修清净行的一种修道人。这印度教修行很认真的,也是吃斋,他修种种的苦行。可是有的时候,这婆罗门教有一种嗔恨心,因为不如意的时候,就生一种嗔恨心,所以就有恶。那么见著婆罗门,也要发愿,当愿众生,永持梵行:就是永远修行清净的梵行。离一切恶:离开一切的嗔恨心。   见苦行人    当愿众生    依于苦行    至究竟处   见苦行人:若见著修苦行的人,也就是修种种的苦行,可是不要修无益的苦行。好像印度有一种人修牛戒、狗戒,他学牛、学狗,苦得不得了。他看牛升天,就学牛吃草;看狗也升天了,就学狗那种行为,这叫无益的苦行。那么有益的苦行就是修头陀行,修这个抖擞头陀行;也就是忍人所不能忍的,让人所不能让的,吃人所不能吃的,受人所不能受的,以苦为乐,以苦行做为自己的快乐,这个也就是‘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   我常常讲这两句话,我们这个恒具也就开悟了,他说:‘吃饭是了饭,睡觉是了觉。’因为他欢喜吃饭,他说吃了这一次,我应该吃的就了了。吃饭是了饭,可以说吃饭是消饭。你看,我说:‘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他说:‘吃饭是了饭,睡觉是消觉。’   那么你修苦行,不要勉强,要很自然地来修这种苦行。当愿众生,依于苦行:依靠著这个苦行。至究竟处:也就是到成佛的果位那个地方,叫究竟处,就是乃至成佛。   见操行人    当愿众生    坚持志行    不舍佛道   见操行人:这操行,就是有品节的人;有品节的人就是不随随便便的,有所操守。操守就是常常保持著自己一种清高的态度。有所操守,就是有所不为,不会随随便便不守规矩,有节操,有一种清高的行为,不会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做乡愿德中之贼。我们修行人要保持自己的人格,人格一定要清高。一般世俗的人、不修行的人,尚且要有一种操守,有一种清高的品格。那么修道的人更应该要有,所以不可以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做乡愿德中之贼。所以见操行人,当愿众生,坚持志行:要坚持自己的志气,要有冲天的志愿,要有旋乾转坤的这种志愿,要有一种移风易俗的这种行为,能令一切人都闻风而化。不舍佛道:永远都依照著佛所教的方法去修行佛道。   见著甲胄    当愿众生    常服善铠    趣无师法   见著甲胄:甲胄,就是古来作战的人穿一种盔甲,所谓‘顶盔冠甲’。甲胄可以挡兵器的,你穿上盔甲了,有人拿枪来刺也刺不进去,因为有盔甲在外边。我们修道的人也有一种盔甲,是什么?就是‘善’。我们做的善事,就是我们的盔甲。所以就说‘见著甲胄’,见武装的人,这个甲胄也就是武装的人。对著这种境界又发愿了,当愿众生,常服善铠:铠也是甲,铠甲。这个善铠,我们披勇猛精进铠,向前去迈进,所以常服善铠。趣无师法:趣向无师自通的那种法。我们不怕苦、不怕难,不怕一切的魔障,所以不需要依赖,说:‘我一定要依赖某一种的法。’不要依赖,不要生出一种依赖心。   见无铠仗    当愿众生    永离一切    不善之业   见无铠仗:见著没有穿盔甲的人,也没有什么依仗的人时,对这种境界又发愿了,当愿众生,永离一切,不善之业:永远离开一切一切不善之业,凡是所有不善的这种业,都离开它。你离开不善之业,善业就增长了。   见论议人    当愿众生    于诸异论    悉能摧伏   见论议人:在印度有这个论师,论师就是辩才无碍,没有道理,他也会辩出一个道理。论师也要去学,到那个地方读外道论议的书,专门和人辩论,也就是所谓‘世智辩聪’,世间的智慧,他是很圆满的,专门论议。所以你说是,他会说个非,他总和你有一种不同的理论,所谓狡辩,能言善辩,这一能言善辩,就把真理遮盖住了。所以他有异论,有不同的这种辩论。这个时候,也要当愿众生,于诸异论,悉能摧伏:这种以是为非、将黑作白的论议,都可以把它摧伏了,就是能把他们胜过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4-30 11:0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见正命人当愿众生得清净命不矫威仪  见正命人:这个命,有正命、邪命。正命的人就依法修行,不会贪图供养。邪命的人就是‘现奇特相’,他现一个与人不同、很特别的样子。为什么要现奇特相?就因为好引起人的注意,但他不是依照佛法去修行。‘自说功德’也是五邪命之一,说:‘我做过什么好事,我做了一些个什么什么功德,我对人类有什么贡献。’总是自己赞叹自己,在儒教里头,也就是叫伐善。怎么叫伐?伐就是夸张。  颜渊和子路有一天服侍孔子,孔子就问他们:‘盍各言尔志?’你们两个人说说你们的志愿是什么?子路这个人很粗气的,冒冒失失就说了:‘乘肥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说我骑著一匹很肥的马,穿得很轻暖、很名贵的一件皮袄。这轻裘就是或者狐狸皮的,或者最值钱的皮衣。与朋友共,不是我自己来用这些东西,我这肥的马,也就是跑得很快的这匹马,和我穿的最名贵的衣服,和我朋友两个人用。敝之而无憾,就是用坏了,没有关系,我不会发脾气的,也不后悔,不会埋怨我的朋友说:‘哦!你把我这匹马骑坏了,把我这件衣服穿坏了。’我的愿力就是这样。  孔子又问颜渊:‘你怎么样啊?’他说:‘愿无伐善,无施劳。’我的愿力就是我若有什么好处,不夸张自己。我帮助人,也不会说:‘我现在帮助你了,我费了很多精神,你怎么样啊?’这就是想要求报酬。他不求报酬,就说‘愿无伐善,无施劳’,我不愿意自己赞叹自己,伐善就是自赞毁他。那么邪命就不同了,就是说自己的功德。  ‘占相吉凶’,就给人家算卦,算算说:‘啊!你要小心一点!不然啊,你会有灾难的,一个礼拜以内,如果不小心一点,或者就会被车撞死。’吓得人就:‘那得怎么办呢?有什么解救的方法没有?’‘有!有!你给我三百块钱,你这个灾难就会没有了。’占相吉凶,这都叫邪命,还有一种也在邪命之内,叫什么?‘高声现威’,高声,讲话声音很大的,哦!把面上这种火憋得就像关公一样红,令人生一种敬畏说:‘哦!他真够威风!’  还有的邪命是什么?‘广说供养’,好像到了志莲精舍就说:‘你知道吗?我从什么地方来的,我在那个地方,他们这一些个居士啊,这个也封果仪,那个也封供养,哦!简直地,这些居士真是发心!’那么这个地方的居士一听:‘哦!那个地方的居士这么发心,我们若不发心也不对啊!’于是这个也拿红包,那个也拿红包,红包就来了。你看!这广说供养!又说:‘谁谁供养我,谁谁又供养我,哎呀!我到印度那儿,每个庙上都请我吃斋。啊!印度那么穷,但是他们供养我的斋菜非常好的。’这地方的人一听:‘印度那么穷困的地方,都用那么好的斋菜来供养这位法师,我们这个地方更应该比印度好一点。’所以就天天办如意斋啊,又什么...,比罗汉斋总好得多。那么除了如意斋,还有什么斋,我因为没有吃过这么多斋,也不懂,总之就是色香味俱佳的斋菜。为什么要广说供养?就是叫你供养供养,这就是和人要供养呢!  谈到这儿,这修行谈何容易!不容易的,真正明白佛法、依法修行的人是很少的。这就是五邪命:现奇特相第一,说己功德第二,占相吉凶第三,高声现威第四,广说供养第五。你看看,在出家人里头能有多少不犯这五邪命呢?所以见正命人,当愿众生:又对这个发愿。正命就不是邪命,得清净命:得清净命就是正命,没有邪命。不矫威仪:我们修行要依照佛的戒律、佛的制度来修行,不能别开生面,做一个特别样子。  说:‘法师啊!你既然这么讲,为什么我们中国的法师不天天搭著衣,你却天天搭衣,现这个样子很特别的?’我们现这个样子,是本来就该这样子,并不特别。佛的弟子,所有一切的比丘,都应该时时搭著衣。因为在中国,环境气候与及习惯的关系,不搭了。不搭了,你不能说这就是对。本来这个衣应该时时刻刻都搭著,但是中国的习惯不搭了,人也都不考察,以为搭衣就不对了,这是一个错误。  去年春天,我在这儿讲这个道理,有人就说:‘你们美国来的和尚,天天都搭衣,又一天吃一餐,又说长坐不卧,装模作样的。如果你们这个对,中国佛教都不对了;如果你们不对,那中国佛教就对了,你说哪个是对?’在电话里这么问我,你看厉害不厉害?  我说在中国的佛教,现在不搭衣认为是对,那么究竟对不对?没有人知道,没有人懂。就是你也不搭衣,我也不搭衣,大家都是这样,一合相,都不搭衣。有的时候上殿过堂,穿上袍,也不搭衣。本来袍、海青和长衫,只是中国的古装,并不是出家人就是应该穿这种衣服。你看看暹罗、缅甸小乘的僧人,他们所搭的衣,那才是本来佛的制度。  我在去年春天已经讲过,因为佛教传到中国后,气候不同,中国天气冷,所以里边必须要穿上衣服;穿上衣服,外边搭的衣就很容易掉了,甚至于丢了都不知道。以后中国的法师就想出用一个圈圈,再用一个钩钩来挂上它,这只是中国临时的一种方便法。那么这样用得时间一久了,也觉得不方便,就有人不搭衣。本来最初出家人都是搭著衣,时间一久,你不搭衣,他看见:‘哎!他没搭衣,我也不搭了。’这就是习焉不察,久而久之,就说不搭衣是对。我不能说他不对,但是这个应该要考证一下。那么搭衣和不搭衣,很有关系的,搭著衣是现比丘相,可以受人天的供养礼拜;没有搭衣,这谈不到是比丘相。  当我见著小乘的佛教时,便这样说:‘大乘的佛教太大了,小乘的佛教又太小了,所以大和小就格格不入,没有法子共同合作。想要佛教发扬光大,必须要小乘向前迈一步,大乘向后退一步,才能碰头,大家才能互相合作。’这个意思就是小乘把执著破了,大乘把方便收回来一点。因为小乘太执著了,裹足不前,就有一定的界限,不向前去求进步,就是固守成墨——所谓就知道他自己的,不知道人家。大乘呢,太方便了,方便太过,所以什么事情马马虎虎算了,方便方便,没有关系;不搭衣,没有问题,什么都没有问题了。这一什么都没有问题,人就忽略了,不搭衣也没有问题。若让我说,不吃饭也没有问题,最好是不吃饭。和尚若都不吃饭,那一定会有很多人供养。为什么?你若不吃饭,他供养永远都存在的,不会消。但你若说:‘我不吃饭,贪图供养。’那又错了!又入了五邪命之中。所以‘不矫威仪’,不矫,也就是不现奇特相。  若见于王当愿众生得为法王恒转正法  若见于王:就是见皇帝。比丘有的时候有机会,或者在什么场合里头,会见到皇帝,见到王。这时也应该发愿,当愿众生,得为法王:做为法中之王,也就是成佛。恒转正法:常转正法轮。  若见王子当愿众生从法化生而为佛子  若见王子:那么见著皇帝,又见到太子,王子就是太子。当愿众生:又应该发愿了,愿一切众生,从法化生,而为佛子:从法王这儿化生,做为佛的弟子。  若见长者当愿众生善能明断不行恶法  若见长者:长者就是大富长者。前边是王、王子,这个是长者,包括一切的宰官、大臣在里头。长者是主持公正的,所以这时候当愿众生:就发愿了。善能明断:说他一定能主持公道,一切明辨是非。不行恶法:作官,判人的词讼,不会判得不公平。  若见大臣当愿众生恒守正念习行众善  若见大臣:大臣就是国家的大臣,作官的。当愿众生,恒守正念,习行众善:愿意一切众生,常常守持正念,做种种的善事。  E7、有二十二愿到城乞食时愿  若见城郭当愿众生得坚固身心无所屈  若见城郭:古来的城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有一个里边的城,有外边的城叫郭。那么见到城郭的时候,当愿众生,得坚固身:得到坚固身,好像城那么坚固。心无所屈:心里常常是很正直的。  若见王都当愿众生功德共聚心恒喜乐  若见王都:就是皇帝所住的城,这时候对这个境又发愿了,当愿众生,功德共聚,心恒喜乐:功德聚会到一起,心常常欢喜快乐。
 楼主| 发表于 2019-4-30 11:0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见处林薮    当愿众生    应为天人    之所叹仰   见处林薮:林薮,就是树林,又有一些草。这时候也发愿,当愿众生,应为天人,之所叹仰:应该做为天人和人间的人所赞叹和仰慕。   入里乞食    当愿众生    入深法界    心无障碍   入里乞食:就是到城市,或者乡村。里是很小的一个乡村,或者也就好像巷子。当愿众生:在这儿乞食的时候,也愿一切众生。入深法界,心无障碍:入甚深的法界,心里没有障碍,就是心里没有烦恼,你有烦恼就是有障碍了。烦恼障、所知障,这都是障碍。   到人门户    当愿众生    入于一切    佛法之门   到人门户:到在家人的门里边,又要发愿说当愿众生,入于一切,佛法之门:入到所有佛的八万四千法门,都能明白,都能了解。   入其家已    当愿众生    得入佛乘    三世平等   出去乞食到村里里边,或者到人的家里前,先到门户,每一个家庭的门户不同,但进去时,都是入到一间房子里边,所以入其家已:到人家里边的时候,又发愿当愿众生,得入佛乘:都得入佛的一乘,唯一佛乘,更无余乘。三世平等:和三世诸佛——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都平等无二,都得到佛乘。   见不舍人    当愿众生    常不舍离    胜功德法   见不舍人:你去乞食,有的人布施,有的人就不布施。好像金山活佛去向人化缘,化吃的东西,人家就给他油灰的灰水,说:‘这个我布施给你,你喝了它。’他就把它喝了;这就是不愿布施的人。那么金山活佛就能教化这种人,把两桶灰水都喝了。喝了以后,这个人又向他来认错,这就是见不舍人。当愿众生:愿一切众生都发布施心,所以说常不舍离,胜功德法:胜功德法,就是修学一切佛法,立一切的功德。我们人修行,没有罪就有功,胜功德就是做多一点功德。功德法,就是有善必须要做,种种的功德都要去做,这就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善虽然小,你也应该去做;恶虽然小,也不应该做。久而久之,你做多了善,自然就得到胜功德法。   见能舍人    当愿众生    永得舍离    三恶道苦   见能舍人:也就是见到能布施的人。这时也要对这种境界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永得舍离,三恶道苦:什么是三恶道?就是地狱、饿鬼、畜生。怎么堕落三恶道的?就因为有贪嗔痴,有贪心就变成饿鬼,有嗔心就堕落畜生道,有痴心就堕落地狱道。这三恶道都是苦不堪言的,所以这三恶道的苦应该永远离开。   若见空钵    当愿众生    其心清净    空无烦恼   若见空钵:出家人吃饭都用钵,托钵乞食。在没有乞到食之前,是个空钵,所以说若见空钵。当愿众生:对这种境界也应该发愿,就是有一种观想的愿力,所以说当愿众生,其心清净:心里清净,没有贪嗔痴;没有贪嗔痴就没有烦恼,所以说空无烦恼。   我们修道的人,最要紧的就是这个烦恼,所以说‘烦恼无尽誓愿断’。可是‘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不是在烦恼外边,另有一个菩提;也不是在生死的外边,另有一个涅槃。就在这个烦恼里边就是菩提;在生死里边,你要是明白开悟了,就是涅槃,好像反掌之易。烦恼就譬喻冰,菩提就譬如水;你用一碗水冻成冰,拿这冰块向人头上打去,可以把人打死。你要是只用一碗水向人头上泼过去,这个人不觉得怎么痛。所以我们一有了烦恼,对人就会生出种种的障碍来;若没有烦恼,只是菩提心,那对人人都会有缘的。   若见满钵    当愿众生    具足成满    一切善法   若见满钵:那么去乞食,得到食了,就是有人供养饮食,这是满钵。这时候,对著满钵也要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具足成满:具足,就是一切都圆融无碍了;具足成满也就是圆融无碍。一切善法:对一切善的法都圆满了,都修行成就。因为见著满钵,愿意一切众生所行所做,所有的希望,都得到圆满了。   若得恭敬    当愿众生    恭敬修行    一切佛法   若得恭敬:比丘托钵乞食,就会有人来恭敬供养,恭敬礼拜。没有定力的人,有人恭敬供养就会生一种欢喜心,没有人恭敬供养就会生烦恼。所以比丘遇著人家恭敬供养的时候,又应该对境发愿,对著这个境界来发愿,发愿的原因就是对治毛病,所以说当愿众生,恭敬修行:对于佛要恭恭敬敬的,对于法也要恭恭敬敬的,对于僧更应该恭敬如一,所谓恭敬三宝,修行身口意业三业清净。一切佛法:对于一切佛法都要依法来修行,要把自己贡高我慢这种行为都去了,打倒自己这个须弥山。   不得恭敬    当愿众生    不行一切    不善之法   不得恭敬:那么得到恭敬了,你欢喜,依法修行;若不得到人家恭敬,你是不是就不修行了呢?不得到恭敬,更应该修行,应该生大惭愧:‘啊!我自己道德不圆满,没有道德,所以一切众生都不恭敬。’那么既然是这样,没有人恭敬,这时也要当愿众生,不行一切,不善之法:不去做所有的不善之法,凡是不善的法都不去做,所行所做都是善法。   见惭耻人    当愿众生    具惭耻行    藏护诸根   见惭耻人:人修行要常常生惭愧心,不可以无惭无愧。我很不幸运地就收到一个美国徒弟,他就是不知道怎么样叫惭愧,无惭无愧。他说:‘为什么要惭愧?’他不知道怎么叫惭愧?这是一个很难教化的西方人。所以我说:‘上天虽难也不难,教化西方人最难;入地虽难也不难,教化西方人最难。’他根本就是不要有惭愧心:‘做事情就做啰!做就做了,惭愧它做什么?’你看!他理直气壮地讲得好像很有道理的。可是这是无惭愧,这种的思想是不对的。   耻就是廉耻、羞耻,自己做错了事,有的时候面就红了,面红的时候,那就是一个知耻。古人又说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是旁人说的可以,自己不能这样说。譬如说:‘我请教你,我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你这么一说,这就证明对方不如自己,这就等于骂人一样;好像我是个老师,你是个学生,所以我向你来请教,我是不耻下问。这在旁人来说:‘哦!那个人那么高的知识,向那么没有知识的人来请教,他这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可以的。但自己不能给自己戴高帽子,说:‘你知道我吗?我向你请教,我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你说要是没有知识的人,当然无所谓,那么稍微有知识的人对于你这种的言论,就会有问号了。   所以这个‘耻’就是说,我怕做不对的事情,我怕做坏事,就有一种羞恶之心,‘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好像他做了错事,你一提到,喔!他面就红了,那关公的面就现出来了,这都是一种知耻的心。廉是清廉,耻就是自己惭愧,知道惭愧:‘啊!我这个事情做得不对。’   所以见惭耻人。这惭耻人就是知道惭愧、知道羞耻的人。那么对这种人也要发愿,发什么愿?当愿众生,具惭愧行:具足惭愧和羞耻这种的行为。藏护诸根:这个藏不是隐藏起来,是在过没有现出来的时候,就把它没有了,就把它灭了。藏护也就是保护,那么这个‘藏’字,翻译经典时译成‘藏’,其实也就是谨慎的意思,谨慎护理你的诸根。诸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你这诸根不随境界转,也就是你很小心、很谨慎地保护你的诸根。眼睛不看非礼,也就是非礼勿视,不看不合理的东西;非礼勿听,不听不合理的音乐。音乐,有的奏得很难听的;歌曲,唱得人都迷迷糊糊、颠颠倒倒的,喝醉酒似的,醉而不醒,迷醉到这种浪漫的声音里头。所以‘耳不听恶声,目不视恶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都是藏护诸根的一种办法。   见无惭耻    当愿众生    舍离无惭    住大慈道   见无惭耻:前边是有惭愧、有羞耻的人,见著要发这种愿。那么现在见著没有忏悔,不知惭愧、不知羞耻的人,也就是好像没有血、没有气、没有骨头的人,他无惭无愧。像我方才说的,收到一个没有骨头的西方人,他不知道惭耻,不知道惭愧。那么这时也要对境发愿,当愿众生,舍离无惭:应该把无惭无愧这种行为舍离。住大慈道:住到大慈悲道路上。   若得美食    当愿众生    满足其愿    心无羡欲   若得美食:就是美好的食物,味也美,色也美,又香,所谓色香味俱佳。这个美食又分是什么人得?好像北方人欢喜吃饺子,若得到饺子,他认为是美食了;南方人欢喜吃饭,若得到饭,他觉得这是美食;西方人欢喜吃奶油、面包、cheese(起司),你要是给他一点奶油、面包,他就不发脾气了。如果那儿摆著奶油、面包,他要吃,你也不叫他吃,喔!他那嗔恨心就生出来了,甚至于对师父都要不客气了:‘为什么你不给我面包吃?为什么那么好的奶油你不给我吃?’所以这个美食,看什么人得,各有所好。好像猪若得到酒糟,它吃得很香,或者炸油的豆饼,你给它一点吃,它觉得这是美食了;你若给人吃,人就不愿意吃那种东西,酒糟?谁吃啊?狗呢,偏偏欢喜吃人粪,你看!这个人粪,它一得到啊!吃得津津有味,它得到那个也是美食。那么见著美食,就是自己所欢喜的,谓之美食。   见著这个美食又要发愿了,发什么愿?当愿众生,满足其愿:就是他求什么得什么,好像观音菩萨,人向他求富贵就得富贵,求寿考就得寿考,求男就得男,求女就得女。所以谁要是想要求儿子,或者求女,就拜观世音菩萨,念观世音菩萨,一定会满愿的。心无羡欲:羡就是羡慕,就是好像人家得到美食,自己没有,这馋欲流涎,就羡慕,就馋了,羡慕人家:‘他吃得那么好!又是cheese(起司),又是奶油,又是面包,我吃不著,这个真是太苦啦!’这是羡欲。不羡欲,心无羡欲,心里没有这种羡慕的心,没有这种食欲。这个欲是食欲,看人家吃好的,自己馋欲流涎,这就叫羡欲。若没有,就不会流口水,心无羡欲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4-30 11:0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得不美食    当愿众生    莫不获得    诸三昧味   得不美食:这是不好吃的东西,这面包坏了,奶油也臭了。西方人吃cheese,毛长得愈长愈好,那cheese长这么长的毛,他认为:‘喔!这是最好的。’那么不美食,就是自己不愿意吃的东西。当愿众生:这时候也要发愿了。莫不获得:没有不得到诸三昧味:三昧就是正定,又叫正受。所有的众生都得到三昧的滋味,就是正定的滋味,或正受的滋味。   得柔软食    当愿众生    大悲所薰    心意柔软   得柔软食:吃的东西有很硬的,又有柔软的。那么不要说旁的,就说面包,有柔软的面包,一吃把人吃得很肥的;又有很硬的面包,把人吃得就很瘦。西方人现在有一个趋向,人人都怕肥,人人都愿意瘦,所以卖面包的就说明白:‘吃这个面包,保证不肥。’大约这不肥的面包,不会那么柔软。   那么柔软食,就是令人吃得很甜蜜、很香甜,很欢喜吃的。在这个时候,得到柔软的食物,又对这种境界来发愿,发什么愿?当愿众生,大悲所薰,心意柔软:什么叫柔软?柔软就是忍辱,忍辱也就是柔软食。慈能拔苦,悲能予乐,大悲心就想给一切众生乐。给一切众生乐,就不和众生争;不和众生争,这就是忍辱,忍辱就是大悲心,所以叫‘大悲所薰’。心意柔软,心里没有嗔恨,很快乐的,这都是心意柔软。   得粗涩食    当愿众生    心无染著    绝世贪爱   得粗涩食:粗涩食就是很粗的,不容易吃的那种东西。可是不容易吃,你若能吃,这也就是一个忍,也就是修行‘食人所不能食的’。我记得,我在母亲坟上守孝的时候,有一个比丘送了一筐‘里二外八’来。什么叫‘里二外八’?这是赵州行脚的一个公案:   赵州和尚八十多岁时,有一天有个人问他:‘老和尚,你知道“里二外八”是什么?’这一问,把这个老和尚问住了。赵州和尚一看这是个吃的东西,但是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就说:‘你拿来给老僧吃了它。’那么这个人以为他懂了,虽然没有说出叫什么名字来,但是他说拿来给老僧吃了它,就以为他就认识这个‘里二外八’了;实际上呢,赵州和尚不知道这个叫什么名字?这人回去后,赵州和尚就生大惭愧心:‘啊!这东西叫什么名字,我都不认识,你说这修道修得连吃的东西名字都不知道,真是修的糊涂道,啊!还要出去当参学去。’   但是当参学,自己的眼睛也不帮忙了,牙也掉了很多,腿也要罢工了,就是腿也不帮忙,走路很困难,总想罢工。那怎么办?和侍者商量商量看看。他就把侍者找来说:‘我向你借一点东西,你可不可以借给我啊?’侍者一听,和尚要借东西,这怎么可以不借呢?就说:‘您借什么?可以的。’‘你说可以就可以了,不要问我借什么?你回去睡觉。’那么这个侍者大约也莫名其‘吵’了。有人说:不是‘吵’,是‘妙’,莫名其妙。虽然莫名其妙,可是和尚叫他回去睡觉,就去睡啰!睡,这一觉醒了,照镜子一看自己:‘哦!我怎么有很长的白胡子,牙也掉了,变成一个老翁,成了赵州和尚了!’侍者吓坏了,啊!这一回可糟了!真糟糕:‘我怎么跑到和尚身上来了?’就去找和尚,一到和尚住的房里,他看见自己站在那儿,就打这人说:‘这是怎么一回事?’赵州和尚说:‘不要吵!不要吵!慢慢地我还给你,你不要怕;但是你现在替我做和尚,我出去参方。’   那么赵州和尚参方,从南方就到北方,到了北方一看,北方做窝窝头(用玉米粉做的馒头,中间是空心的)的时候,两根大拇手指头放在里边转,其余八根手指头放到外边守。就问:‘这叫什么?’那个人就告诉他:‘哦!你连这个都不知道,这叫窝窝头。’‘啊!原来这东西叫窝窝头。’那好了,知道这个名字,就回来了。回来把侍者这个年轻的身体又还给他,自己又回自己那个老态龙钟的身上去了。所以这叫里二外八。   那么当时就有人给我送了一筐这个东西,有五、六十个。送给我的这个比丘也是一天吃一餐的,他看我在那儿守孝,怕我饿坏了,给我去送一点供养。那我就慢慢吃,吃这个东西,吃到最后,大约有三个礼拜吧!才吃完了。最后那个窝窝头就长这么长的毛,差不多有一吋半长。因为我也没有管它,没有把它拿到外边去吹吹风,或者晒一晒就不会长毛了。我那时也很懒的,一天吃饱了,就坐著,什么也不管。结果最后天气热的时候,它长那么长的毛。那时我把毛都去了,把窝窝头也都吃了。这东西啊!那真难吃,那就叫粗涩食,太粗了,不容易吃。讲起来,那个味道甚至于比粪的味道还臭得不得了,吃到口里是很难吃,但是也把它咽了,没有糟蹋,这就等于粗涩食一样。所以说得粗涩食,当愿众生,心无染著:心里没有这种染著,没有这种好味、不好的味道的思想。绝世贪爱:把贪好吃的思想都没有了。   若饭食时    当愿众生    禅悦为食    法喜充满   不单比丘,所有修道的人,都应该在吃饭时,修三念五观。三念是:   第一念,愿断一切恶。正当吃饭的时候,先喝三瓢羹汤,喝第一调羹时,就这么观想:‘我愿断一切恶。’无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吃饭时,都应该先作这种观想,愿断一切恶。   第二瓢羹就说:‘愿修一切善。’那么愿断一切恶,我们就不应该常常说人的是非,说人的是非也就是恶。愿修一切善,就是要赞叹其他的人,要隐恶扬善。我常对人讲,隐恶不是隐自己的恶,要隐他人的恶;扬善不是扬自己的善,要扬其他人的善。所以切记不要自赞毁他,自己赞叹自己:我怎么好怎么好,旁人怎么怎么不好。世界争战起来的原因,就因为人人都是只知道有自己,不知道有他人。那么不知道有他人,和他人就生出来一种争贪的心。   喝第三瓢羹汤的时候,说:‘愿度一切众生。’我发愿度一切众生和我所有的亲戚朋友,我先度他们皈依三宝,然后再度他们受持五戒;再若进一步,令他们自己发心出家修道。   在出家修道这一层,各位愿意出家的人就要考虑清楚,不要贸贸然,出家然后又后悔了。要出家就像一个出家人,在家就像一个在家人,不要做一个四不像。出家人又做在家人的事情,身虽出家,心不染道,身好像个出家人,但是心里不修道,什么功课也不做,甚至于连早晚的功课都不做,懒得不得了!这样是没有好处的。所以说这三念是很要紧的,愿度一切众生。   在吃饭的时候,又要修五观,要有五种观想: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你算一算这一粒米需要有多少的功,才能成就这一粒米?古人有这几句偈颂说得很好: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锄禾日当午’,在锄禾草的时候,就是在耕种的时候,太阳正当午时。‘汗滴禾下土’,身上的汗都滴到土地上,流很多汗,把土都弄湿了,所以‘谁知盘中餐’,谁知道碗里这一碗饭,‘粒粒皆辛苦’,每一粒、每一粒都是辛辛苦苦得来的。所以有这几句话说:   施主一粒米    重如须弥山 吃了不修道    披毛戴角还   你看!这说得很严重的!所以出家人、在家人,有饭吃,有衣服穿,有房子住,趁这个好时候应该修道,不要把时间都空过去了。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想一想自己的德行够不够,是不是有资格应供?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第三要防备自己的贪心,要防备自己好吃好东西这种过错,吃够了就可以,不要吃得太多,所以贪等为宗。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什么要吃饭?我们若不吃饭,身体就受不住,就会坏了。就好像机器,你若不给它上上一点油,就会摩擦坏了。我们人若不吃饭呢,就会饿死,身体这个活的机器也就会变成死的机器。所以正事良药,为疗形枯,这是一种好的良药,来治理身体的枯槁。   (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我们因为想要成就道业,所以才要吃饭,才要受供养。   所以说若饭食时:吃饭的时候,当愿众生:我愿意一切的众生。禅悦为食:都得到禅悦做为他的饮食。禅悦,是坐禅生一种轻安快乐。那么得到禅悦做自己的饮食,就是坐到那儿,不吃饭也不饿了,吃这个禅悦嘛!法喜充满:法是佛法。充满,就是自己得到这个法的快乐了;得到法的快乐,这叫法喜充满。
 楼主| 发表于 2019-4-30 11:1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若受味时    当愿众生    得佛上味    甘露满足   若受味时:吃东西方面,各人欢喜吃各人的味道,酸甜苦辣碱,各有所好。所以普贤菩萨做行堂,身上带很多的瓶子,你欢喜什么味道,他就给你什么,但是一般人还认为他行的菩萨道不够。所以若受味时,得这个调味的味道的时候。当愿众生,得佛上味,甘露满足:得佛这种禅悦的上味。甘露是一种不死的药,得到这种的甘露味。甘露味是甜的,由‘甘’字,你就应该知道它是甜的。满足,常常有一种甜的味道,很满足的。   饭食已讫    当愿众生    所作皆办    具诸佛法   前边是吃饭的时候,有好的味道,有粗涩的食;现在是饭食已讫:吃完饭了。在正吃饭的时候,方才说有五种的观想;那么吃完饭,也不是就没有观想了,所以说饭食已讫,吃完了饭又发愿,发什么愿?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说我愿意一切的众生,他们愿意做什么都成就,这叫所作皆办;具诸佛法,具足一切佛法。比丘吃完饭,给一切众生回向时,说:‘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所有供养三宝的人,一定会得到他的利益、他的好处。假设你因为想要得到快乐,得到永久安乐的缘故,来供养、来布施,将来一定会得到你所希望的这种安乐。   若说法时    当愿众生    得无尽辩    广宣法要   若说法时:就是讲经说法的时候。这时也发愿,当愿众生,得无尽辩:得没有穷尽的无碍辩才,所谓得大辩才:辞无碍辩、义无碍辩、乐说无碍辩、第一义无碍辩。广宣法要:广,就是由少能说多,由多又可以入少,多和少不二。善说法要,把法要紧的地方都说明白了。   E8、有五愿明还归洗浴时愿   从舍出时    当愿众生    深入佛智    永出三界   从舍出时:出家人有时从所住的宅舍出去,这时也不能东张西望,或者拿一副望远镜看看跑马的,或者看看跑狗的,或者到野外山上,各处去东张西望,不能这样。那么要怎么样?要约束身心,目不旁视来发愿,在这个境界还要发愿。发什么愿?当愿众生,深入佛智:我愿意一切众生都早得到佛这种甚深无上的智慧。永出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要超出三界,所谓‘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所以要超出三界。   若入水时    当愿众生    入一切智    知三世等   若入水时:入水,就是或者到河里去沐浴,或者经过河,入水这个时候。这时也要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入一切智:都得到一切的智慧之水。知三世等:有知道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世的智慧。   洗浴身体    当愿众生    身心无垢    内外光洁   入水以后,就要洗浴身体:沐浴不是沐身体外边的尘垢,要把心里头的尘垢也洗干净了,所以说洗浴身体的时候,又发愿了,当愿众生,身心无垢:要外边洗干净了,没有尘垢来染污;内里头把贪嗔痴这三毒,也都洗干净了。内外光洁:内里没有尘垢,外边也没有尘垢,这叫身心无垢,内外光洁。   盛暑炎毒    当愿众生    舍离众恼    一切皆尽   盛暑炎毒:盛暑就是热天的时候。炎毒,有一种炎热,热得人都受不了,毒似的。虽盛暑炎毒,在这个时候也不应该打其他的妄想,也应该发愿,当愿众生,舍离众恼:要把一切的热恼都舍离,要远离一切的烦恼。一切皆尽:把一切烦恼都完全没有了,都了了它,不要存一点点,丝毫也不要。   暑退凉初    当愿众生    证无上法    究竟清凉   暑退凉初:前边是盛暑炎热的时候,现在这个暑退了,凉初,秋天将要来的时候,这时也要发愿,当愿众生,证无上法:证,就是得到无上的法,得到清凉的法。究竟清凉:究竟得到没有热恼,这种的清凉快乐。   E9、有十愿明习诵旋礼时愿   讽诵经时    当愿众生    顺佛所说    总持不忘   讽诵经时:就是我们人读诵大乘经典的时候。对著本子,这叫读;背著,不用本子,这叫诵。我们读诵经典的时候,也要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顺佛所说:我们所有的人、所有的众生都应该依佛的教诲,仰承佛的教敕,要依教奉行,要依佛教我们所修的法门来修行,不要背道而驰,不要觉得自己比佛的智慧都大,我也可以说经,我也可以传教,贡高我慢的。不要那样,要顺佛所说。总持不忘:总持就是常常记得,持而不忘,记得这个经,记得这个咒。总持又是陀罗尼的一个别名,陀罗尼是梵语,中译是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也就是对一切法,都是能记得不忘失,都能背得出来。念《弥陀经》,《弥陀经》能背得出来;念《金刚经》,《金刚经》能背得出来;甚至于《法华经》、《楞严经》都能背得出来,这就是总持不忘。   若得见佛    当愿众生    得无碍眼    见一切佛   若得见佛:我们修行,有的时候会得到五眼六通,能见一切佛。那么你得到五眼,可以见一切佛;没有得到五眼,只可以见著有形有相的佛,例如木雕、泥塑的,或者是画的佛像。无论是你开五眼所见的佛像,或是是用肉眼所见的佛像,都应该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得无碍眼:每一个众生都能得到佛眼、法眼、慧眼、天眼、肉眼这五眼。你得到五眼,这才叫得无碍眼,没有障碍的眼。   见一切佛:你若能五眼都开了,十方三世尽虚空、遍法界所有的佛,都会看得见;若没有看见,就应该要修行,你修行才能开五眼,不修行就不会开。或者有善根的人,也会开五眼。他前生善根深厚,今生有时也就见著佛,见著菩萨,见著一切鬼神,都有的。所以不要批评这一类人:‘哦!那个人是鬼眼,他能见什么见什么。’不是的,因为他有善根,所以才能见著。那么我们见不著,就没有善根了吗?不是的,也有善根。就是你没有善根,也应该继续修,来培植你的善根;如果不培植,永远都没有善根。所以说:‘我不知道我有没有善根?’你管有没有做什么?你若没有,才应该要修,不可以懒惰;若有善根,更应该要修,更不可以懒惰,你一懒惰,把你的善根又都丢了。所以不管有没有善根,都应该向前勇猛精进,这是要紧的,不要生一种退堕心。因此要发愿一切众生,得无碍眼,见所有的佛。   谛观佛时    当愿众生    皆如普贤    端正严好   谛观佛时:谛观就是很注意的,注目凝神,这么目不转瞬来观佛。在这时也要发愿,当愿众生,皆如普贤:所有的众生都好像普贤菩萨,端正严好:就像普贤菩萨骑著六牙白象,威仪严好,很庄严,很妙好的。   见佛塔时    当愿众生    尊重如塔    受天人供   见佛塔时:我们佛教徒无论在什么地方见著塔,应该礼拜塔,应该绕塔,右绕三匝。凡是塔里边,都有佛法僧的真身,有佛的舍利、法宝、僧宝,所以我们应该向右绕三匝,来礼拜供养。   讲起绕塔,我这一次到印度去,见到佛的菩提树,那儿又有塔,我们礼拜这塔,又右绕七匝。我这一次去,到每一个地方,在礼拜时,都代表亚洲所有的佛教徒、所有我的皈依弟子、所有见著我的人,或者听到我名字的人,替他们在佛前顶礼三拜,希望这一些人佛果早成,早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给所有的人这么回向,这是尽上我到印度这一点的心。我不是一定自己在那儿拜,我是代表所有和我认识的一切众生,去礼拜这八圣地。这是我当时拜佛的一种观想,为所有的人回向。所以若见塔时,当愿众生,尊重如塔:尊重一切众生,都好像尊重佛塔。受天人供:受人天的供养。   敬心观塔    当愿众生    诸天及人    所共瞻仰   敬心观塔:观看佛塔,这要有一种恭敬心,所以说敬心观塔。当愿众生:这时又应该发愿,所以出家人时时刻刻都不应该打妄想,只应该为法界一切众生发愿。诸天及人,所共瞻仰:一切的诸天和人,大家共同来瞻仰,就好像恭敬佛、瞻仰于佛那样。   今天有一位法师,在我没有开讲之前,就要求我讲一讲参禅的道理。我没有答应这一位法师的要求,为什么?因为讲经,心念要专一,虽然我讲得不好,但是我也要一心来讲经。因为这样,所以没有答应这一位法师。他要求讲一讲坐单和坐禅的情形,所以今天我们先赊一赊账,明天再讲,明天的经文比较少了,我尽量用剩余的时间,来讲一讲坐禅和坐单的问题。   今天我还有一个消息向各位发表,希望以大众的威德力来为这个人回向。本来前几天我就要发表这个消息,但是因为这个人的业障太重了,我每逢一想发表这消息,就有一种障碍障著,不能对大家说。那么今天说了之后,我相信仗著大家的这个力量,三昧加持的力量可以令这个人的病早一点好,业障早一点消了。   什么事情?就在新店吧?有一位小姐叫王晓明,被车撞得昏迷不醒,已经十多年了。前几天我去看她,中国人都知道有魂魄,她当时被车一撞,撞得她这魂魄,所谓‘惊魂三千里’,魂魄都跑了。跑了,就被一个天魔给抓去,所以就不回来。虽然她所撞的伤好了,但因为魂魄还是没有回来,病也没好。我希望大家都发一点慈悲心,晚间回去,会念〈大悲咒〉的,为她念二十一遍〈大悲咒〉,回向令她这个病好;不会念〈大悲咒〉的,就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为她求观世音菩萨来帮助她,令她的魂魄快点回来。   现在如果大家真有诚心的话,她这个病一定会好的;大家没有诚心,当然就没有感应。我自己是没有什么力量可以帮助她,而是要仗著大家的功德、大家的力量为她回向,她一定会好,所以今天我发表这个消息。我们哪一位都爱人如己,人有毛病,就像自己有毛病一样来帮忙她,这是我对大家发表的意见。大家若有诚心她就会好的,就好像我说他们三步一拜,我说:‘你们三步一拜,如果有诚心,就不会下雨;假如下雨,也是只在你们前后边下,你们拜那个地方就不下雨。’以后他们很诚心了,果然就是这样。他们往什么地方一住,不去拜的时候,那儿就下雨;一说明天又要开始拜,天就晴了。本来那时是天天要下雨的,没有晴天的时候,但是他们有这样的感应。那么我们若真愿意帮助人,也会有大感应,她的病一定好的。   顶礼于塔    当愿众生    一切天人    无能见顶   顶礼于塔:我们佛教徒见到塔一定要礼拜的,因为塔里边,十方常住三宝都具足,所以必须要礼塔。礼塔后又要发愿,所以当愿众生,一切天人:一切,就是六道众生都包括了,有天上的天人,有人间的人等。无能见顶:六道众生,都不能见著塔顶,为什么无能见顶?这就是〈楞严咒〉上所说的无见顶相;既然是无见顶相,所以就无能见顶。〈楞严咒〉,是释迦牟尼佛顶上放出百宝光明,在百宝光明里边又涌出千叶宝莲,千叶宝莲的上边就现出一尊化佛,有化如来,坐宝华中,坐在宝莲花里边。这尊化佛顶上又放十道百宝光明,这十道百宝光明就是表示这个法是重重无尽的;在每一道光明都现出十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世界,那么多的金刚藏菩萨来拥护这个法。   所以学佛法的人,一定要会诵持〈楞严咒〉。〈楞严咒〉是佛‘放百宝光明,一一光明,皆遍示现,十恒河沙,金刚密迹,擎山持杵,遍虚空界,大众仰观,畏爱兼抱,求佛哀祐,一心听佛,无见顶相,放光如来,宣说神咒。’这是放光如来宣说的神咒,〈楞严咒〉是佛法身说的,所以妙不可言,没有法子用语言文字来说明白它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在这个世界上,若有一个人会诵持〈楞严咒〉,就不会到魔王出世的时候,〈楞严咒〉能降伏十方三世一切诸大魔军,普通的魔军更不用说了,所以〈楞严咒〉是最妙的。那么这个无能见顶,也就是说佛的无见顶相。   右绕于塔    当愿众生    所行无逆    成一切智   右绕于塔:绕塔必须向右绕,这是表示恭敬。当愿众生,所行无逆:就是所行所做都顺道而行,不是逆,逆是背道而行。我们应该顺道而行,就是依照佛法来修行,不要违背佛法;违背佛法就是逆了。逆是愚痴,顺就生智慧,所以成一切智:一切智、一切种智、道种智,成就一切的智慧。
 楼主| 发表于 2019-4-30 11:1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绕塔三匝    当愿众生    勤求佛道    心无懈歇   绕塔三匝:绕塔也有一个数目,要右绕三匝。三匝也可以说是我们出三界,也可以说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又可以说是你若绕塔三匝,就远离三恶道了,因为你发菩提心求无上道,就不会堕落三恶道。所以这没有一定的讲法,你觉得哪三种相应,都可以讲。当愿众生,勤求佛道:绕塔是不懒惰,才绕塔,所以就要精进勤求佛道。心无懈歇:不要生一种懒惰心、懈怠心、向后退转的心。我们求佛法,时时刻刻都要向前精进,不要向后退转,所以要心无懈歇。歇就是停止了,中道自画,也就是半途而废,走到半路上,就不向前走,退回来了。我们发菩提心要勇猛精进,不要停止,不要休息,这就是心无懈歇。   赞佛功德    当愿众生    众德悉具    称叹无尽   赞佛功德:我们在佛前诵持赞,赞颂于佛,称扬赞叹歌颂佛的功德,这是在佛教里头必须有的。所以不应该说:‘我们唱赞,这就是唱歌呢!唱歌对佛法有什么用?唱这么些个歌?’称扬赞叹佛的功德,才能增加善根;若不称赞于佛,善根就不能增加;善根不能增加,菩提心就不会长大了;菩提心不会长大,你的菩提果也不会成就,所以要称扬赞叹佛的功德。   那么我说:‘上天虽难也不难,教化西方人最难;入地虽难也不难,教化西方人最难。’在美国怎么样呢?这不是讲人的是非,是讲事实,用事实来证明。我在美国,西方人不懂称扬赞叹佛的功德,就说:‘哦!这又要唱歌了。’譬如做早课,他说又要唱歌了;吃中饭上供,他说:‘哦!我们要唱半点钟的歌,才能吃饭;若不唱半点钟的歌,就换不来饭吃。’因为我们吃一餐饭,都是十点半钟上供,天天上供,不是初一、十五上供;在中国的丛林是初一、十五上供,上完了供吃饭,而金山寺天天都上供。为什么要天天上供?因为天天要吃一餐嘛!我们人要吃饭,也先供佛,这是一个理由。   还有西方的人都不懂佛前的法器,敲打唱念也都很生疏的,虽然说是佛教的戏子,但是你也要会唱;若不会唱,连个戏子都不会做,那怎么做佛的弟子?虽说参禅打坐是佛的弟子,敲打唱念是佛的戏子,但这个戏子也要会做;不会做,怎么够上佛的弟子?说这是皮毛,皮毛你若不懂,内容更不明白了。所以我们就天天上供,一方面供养佛,一方面他们练习犍槌,好一天比一天熟,是这么一个意思。但是他们就说了:‘啊!我们又要去唱歌来换饭吃。’各位听一听,西方人是不是难度?他们说要唱歌来换饭吃。但是还只可以换一餐,连三餐都换不出来,就这样难教化。你看!在中国虽说也有劣根性,我还没听过这种的口调:‘我们又要唱歌去,好能换饭吃。’   所以教化西方人哪,真是太难了!芝麻绿豆那么样一件小事,他也要来问一问;甚至于到厕所,也来问问师父:‘师父,我好不好到厕所去?’这并不是表示他们听话,就是不知道什么事情怎么做。说这话,只是一个比喻,你们不要一定相信这话。我讲话没有什么真的,都是假的;但是我说假的,你们会找著一个真的,我的目的在此。   我再讲讲这位三步一拜的恒具,说一说教化美国人真不容易。他在金山寺修行修行,受不了了,就买牛奶来喝。买了牛奶,不敢从金山寺的门口拿进来,怎么样呢?先把一条绳子绑屋里,再把这条从窗户摔出去,然后将牛奶拴到绳子上,吊到上面来偷喝。你看!有这么大的本事,有大神通的。正在那儿喝牛奶喝得津津有味时,突然,门好像炸弹‘乓’一响,他几几乎把牛奶都泼到地下。你们说谁进来了?   现在回到偈颂上,赞佛功德时,又对境发愿了,当愿众生,众德悉具:众德也就是佛的万德。众者,多也,万者也就是一个大数目。佛才能万德庄严,众德悉具就是万德庄严。因为你称赞佛的万德庄严,所以自己也就众德悉具,得到万德庄严了。   佛怎么成佛的,你们学佛这么多年,我相信都不知道。说:‘哦!那你知道,说来听听。’当然我知道,佛怎么成了佛,就因为称佛的功德,赞佛的功德,所以自己就成佛了。佛若天天骂众生:‘你是个鬼!你是畜生!你是蚂蚁!你是个什么什么。’他若有这个心,也成不了佛。就因为他过去赞叹诸佛的功德,不单赞叹过去佛,还赞叹现在的佛;不单赞叹现在的佛,他又赞叹未来的佛。那么谁是未来的佛?现在在这个讲堂,所有的人都是未来的佛;不单在这个讲堂里边是未来的佛,就在讲堂外边所有的众生,都是未来的诸佛。所以发大菩提心、具足大悲心的人,不能尽说人家的不对。   我过去说这么几句话:你若尽看人不对,就是自己苦没了;你若苦了了,看谁都是佛,看一切众生都是过去的父母、未来的诸佛。既然是过去的父母,说一切众生的不对,就是说自己父母的不对;要是对一切众生不恭敬,就是不恭敬佛。若能这样想,众德悉具是毫无问题的。那么佛怎么成的佛?就是赞叹佛而成的佛。所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就给我们一个很好的证明。他说:一者礼赞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这十大愿王里边,就有称赞诸佛的功德这一愿,所以你在佛前唱赞、礼佛,这都是成佛的本钱,成佛的根本;若反而说这是唱歌来换饭吃,真是如来所谓可怜愍者啊!   称叹无尽:你赞叹佛,将来你成佛的时候,众生也赞叹你,所以称叹无尽,辗转无尽这种赞叹功德的法。   赞佛相好    当愿众生    成就佛身    证无相法   赞佛相好:当我们见著佛像,觉得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每一相、每一好我们都赞叹。这时又要对境发愿了,不要打其他的妄想,所以说当愿众生,成就佛身:我们也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种的佛身。证无相法:我们虽然愿意得到相好,但是也不要生一种执著。我们要证到真正的觉,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无智亦无得这无相法。
 楼主| 发表于 2019-4-30 11:1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E10、有三愿明寤寐安息时愿   若洗足时    当愿众生    具神足力    所行无碍   若洗足时:出家人、比丘常常洗足,为什么要洗足?因为在印度,或者在中国的南方,天气热,佛是赤足的,那时一切比丘也就不穿鞋、不穿袜子。因为不穿鞋、不穿袜子,脚上就常常沾到不干净的东西,所以每天必须洗。《金刚经》上不是说:‘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洗足也是出家的一个功课,如果你不洗足,把佛堂踩邋遢了,这也不恭敬于佛,所以必须洗足。这个洗足,不是单单洗足,也要洗心涤虑,发菩提心。在洗足的时候,要想一想:我今天心里是生邪念?是生正念?要把心清净一下。我心里有没有淫欲的思想?贪心?嗔心?痴心?要回光返照来想一想。所以洗脚的时候,当愿众生:这时候就发愿了,具神足力,所行无碍:得到神足通的力量。想要到什么地方,就到什么地方,无所障碍。   讲到这儿,我想起我们在美国三藩市华盛顿街那儿成立一所译经院,想把佛经翻译成英文。我们根据梵文、中文,或者西藏文等种种文来对照参考,翻译成英文。关于翻译经典这项工作,我一开始讲经就想对各位讲一讲这个问题,也没有时间,今天时间或者稍微充足一点,就对各位讲一讲。   几千年以来,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以后经过唐朝玄奘大师等,不辞千辛万苦到印度,杷佛法请回到中国。中国当时,多的时候三千多人,少的时候都有八、九百人,来从事翻译经典的工作。那个时候皇帝也信佛做护法,所以成就就非常地伟大,几乎把佛在印度所说的经典,都翻译成中文。可是后来的人,就没想到把经典再翻译成外国的语言文字,只知道保守地在中国来宣扬佛教,没把经典翻译成西方的语言文字。   几千年以来,或者有人想到这个问题,但是没有实现这种思想;或者根本就没有人想到这个问题,所以这种思想根本就不能实现。中国人只看见中国这么一块土地,没有看见还有其他的国家,所以没有把佛经再推而广之,扩而充之,尽量发扬光大,翻译成各国的语言文字。乃至于近代的大德高僧,有的著眼在这一点,但是也没有实现。在四十几年以前,我就曾经提倡青年的出家人,要为佛教做著想,为弘法做著想,应该准备这种他所需要的技能,向世界各国去弘扬佛法。那么想要有这种的技能,必须要通达外国的语言文字。四十几年以前,我曾经提倡很多青年的出家人去读英文,或读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当时有几个青年人就发心研究外国的语言,可是这种情形也没有怎么样实现。   所以一九六二年我到了美国,就准备造就出一些西方的人才,来翻译中国的经典,可是当时这种因缘还没有成熟,所以在美国可以说是隐遁了六、七年。等到一九六八年,好像这个因缘成熟了,美国人就源源而来,这一年就有五个西方人出家。等到一九六九年,我就派他们来到台湾求戒,这是西方人有正式比丘的一个开始。   以后,又有很多人来想要出家,可是我在美国所收的出家人,不是那么容易的。说:‘那是不是要哀求他们出家?’不是的。所谓不容易,就是他们不容易得到我应承他们出家。所以在美国这些出家人,最低限度都跪到我面前要求过三次以上说:‘我想要出家做比丘。’那么第一次,我说:‘你再考虑清楚,我给你一段时间,考虑清楚后,再来对我讲。’那么他这一考虑,或者三个月、五个月也不再来向我要求,这就算了,我知道他是不会出家了。如果他又来说:‘我一定要出家。’我说:‘你再考虑,或者考虑一段时间,你真觉得可以出家,可以受得了这苦了,也能吃一餐,也能坐单了再说。’这个坐单也是很不容易的,昨天因为我答应这位法师讲一讲坐禅和坐单这些问题,所以今天借著这个宝贵的时间来说一说。   坐禅没有什么特别的巧妙,要能端然正坐,最好就结双跏趺坐。结双跏趺坐不那么容易昏沉,又能降魔。这个坐又叫金刚坐,就是很坚固的,不容易倾倒。你结上双跏趺坐,眼观鼻,鼻观口,口问心,这时把舌头抬起来,舌尖顶上颚。有一种理教,理教就是不抽菸、不喝酒,它有这几句话说:‘闭口藏舌,舌尖顶上颚。’这不是一定理教里这样,佛教也应该这样。因为人的身体,我告诉你们,你看小孩子刚生出来的时候,舌尖都顶上颚的。舌尖顶上颚这个方法有什么用呢?我们修道都知道有任脉、督脉,舌尖顶上颚就交任督二脉,是调气调血的,能把气血调匀了。   至于坐单,坐单的功能就是不睡那么多觉。你若躺著睡觉,睡八个钟头还觉得不够;若坐著睡呢,睡四个钟头就觉得已经够了,很有精神的。要是能不昏沉,那么打坐也容易入定,这就是坐单。你要不怕苦,不怕腿痛,不要贪舒服,不要说:‘啊!我把腿伸开,躺在那儿觉得很舒服的,坐这儿,不太舒服。’当然了!坐著没有躺著那么舒服,但是你考察过去的祖师,都是由不舒服成的;要是尽贪舒服,吃得也好,睡得也好,那怎么能表示出你修行的真心?   所以在西天,就是印度,胁尊者一生胁不著席,胁就是旁边肋头的地方,胁尊者不躺到席子上,也就是不躺著睡觉,他坐著。那么中国也有很多很多都是坐单,都是发愿胁不著席的。现在在美国,佛教刚刚开始,刚刚种下种子,所以我提倡日中一食,这是头陀行;长坐不卧,也是头陀行,是十二头陀行其中的二种。那么行头陀行是不容易的,要不贪舒服,不贪享受,也不贪吃的;所以有人要送供养给我们,我就告诉他,你不要令我们生贪心。今天我再发表一个消息,因为以前没有发表,就有人又送点白木耳,又送点衣服。从今天开始,任何人无论送什么礼物,我都不接受。这虽然很对不起各位,没有接纳你们的诚意;但是我知道自己道凉德薄,不敢受太多的供养;因为受太多了,的确没有这种福报来消受。那么如果想送礼给我的,你把钱转赠没有衣服穿、没有饭吃的人,这就等于供养我一样。   还有坐禅不是说有什么巧妙,就是要常常坐。你常常坐,坐久了,自然就会得到好消息。若不常坐,‘一日曝之,十日寒之’,今天修了一天,休息十天,那不会有什么成就的,所以要有一种忍耐心、长远心。发心要发长远心,修行也要长远,不要修三天、五天,没有什么成就就退心了,那是不行的。今天我对王委员说:‘人说有善根,你才修行。没有善根,更应该修行!有善根才修行;没有善根就不修行,那你不修行,不栽培,善根始终是没有的。就因为没有,我们才要修;就因为有,我们更要修。我们再继续以往的这种功德,做将来无量的功德,我们要一天比一天精进,不要一天比一天懈怠。’各位!你们都是对世间法经验很多了,现在应该认识自己所应该做的事情,不要再一天到晚烦烦恼恼、争争吵吵,做一些很愚痴的事情;我们应该都聪明一点,大家真正发菩提心,这是我对各位的希望。   以时寝息    当愿众生    身得安隐    心无动乱   以时寝息:就是到睡觉的时候。到睡觉的时候,你一定要睡觉,不要人家睡觉你去拜佛,人家拜佛你去睡觉。尤其在丛林里头,大众会下,必须要遵守大众的规矩。所以这时候又发愿了,当愿众生,身得安隐,心无动乱:身得到一种的安乐,不要躺到床上,或者坐到自己的坐单上,就打妄想。心无动乱就是叫你不要打妄想。你打妄想会怎么样?就睡不著觉了。所以有的人说失眠,失眠的人没有其他的原因,就因为想东想西,往那儿一躺的时候,就陈谷乱芝麻都想起来,睡不著觉了。   睡眠始寤    当愿众生    一切智觉    周顾十方   睡眠始寤:前面以时寝息是睡了,若醒的时候是寤,就是睡醒了。郑武公生个儿子叫寤生。为什么叫寤生?因为他母亲刚睡醒,甚至于眼睛还没有太睁开,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就生个小孩子,所以叫他寤生,也就是郑庄公。史书说‘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因为这样,她就很讨厌这个儿子,说:‘这个儿子真不是好东西,我睡觉没醒呢,刚一睁眼睛,他就出来了。’   那么出家人,到醒的时候又要发愿了,所以说当愿众生,一切智觉,周顾十方:一切的智慧和觉悟,周顾十方尽虚空、遍法界,十方法界都周顾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4-30 11:1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D3、总结   佛子。若诸菩萨如是用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   文殊菩萨又称了一声智首菩萨,佛子:你们各位佛的弟子。其实这个佛子就包括当时所有的菩萨。所以他就说若诸菩萨:假设你们各位有智慧的菩萨。如是用心:像前边所发的愿、这种行为,像这样来用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就能得到一切殊胜、微妙不可思议的功德,能增长你的法身慧命,早得不退转于正等正觉。所以一切胜妙功德就是德无不备,行无不周,也就是成就佛果了。   一切世间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乾闼婆。阿修罗等。及以一切声闻缘觉。所不能动。   怎么叫胜妙功德呢?因为一切世间国王、大臣,和诸天、魔、梵、婆罗门、沙门、婆罗门、乾闼婆、阿修罗等,及以一切声闻缘觉,所不能动:诸天是一切的天王,魔是魔王,梵是大梵天王,沙门是比丘,婆罗门就是在印度修印度教这种清净行的。乾闼婆是玉帝那儿奏音乐的乐神;阿修罗等,就是一切无端正的阿修罗王和阿修罗民等。‘及以一切声闻缘觉’,所有的声闻、缘觉,声闻和缘觉都是二乘人。‘所不能动’,你能得到这功德,就超过一切的声闻、缘觉,二乘人不能摇动你的思想、你的定力。这个不能动,就是你的定力已经超过他们,他们没有办法知道你。所谓‘初地不知二地,十地不知等觉’,因为你是菩萨,你这种境界高过一切的二乘人,所以二乘人的定力也就没有你这么深和厚了。   在这一次,回到台湾讲〈净行品〉,我自己很惭愧的。因为没有辩才,也没有什么学识,既没学过教,又没真正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所以所讲的都是很平凡的,就是谁都明白的道理,没有什么高谈阔论和各位谈。既然这样,所有的人都会讲、都会说,不过有的人愿意常常入定,在定中来说法。我虽然讲经讲不好,但是和各位都有一些法缘,这法缘是很深的,不是一生一世,所以今天又应该在这儿结这么一个法的果。来听经的都是有大善根的人,到这儿做影响众,我知道很多人所知道的都比我多,但还是一样来听,愿意做影响众。那么无论早发菩提心的,或者现在发菩提心的,我都希望我们这个法缘一天比一天深,菩提心一天比一天大。我没有什么妙法来供养各位,但发愿所有来的这些善知识,或者诸山长老、各位法师都早成佛道。我们信佛的人没有旁的,只愿意成佛,我知道大家都愿意成佛,没有一个人愿意堕落三恶道的,所以我愿意各位早成佛道。志莲精舍曹居士两夫妇要常常发菩提心来护持三宝,令佛的慧命永远不断,正法久住世间。愿意我们这个国家的元首福寿康宁;也愿意各位同参道友都菩提一天比一天长得高一点、大一点,早成佛道,这是我衷心的希望,天天为各位这么回向。   还有,昨天讲王晓明,我们各位回到家里还是为她念二十一遍〈大悲咒〉,希望她的病好了。我希望她病好,但是我一个人没有这么大的力量,所以仰仗各位。我们这里听众里边说不定就有文殊菩萨的化身,或者智首菩萨已经来了;他们能发慈悲心,来帮助王晓明,令她这种昏迷的病快一点好,这是我一点小小的希望。   圆满菩提心   恒具:当我三步一拜快完,尚有十英哩时,我和恒由都很高兴,但是我们还有一点问题。那时,拜的那条路有很多车,天气也很热,所以我很容易对恒由发一点脾气,彼此都不太舒服。到了一个小镇,天很热,我们就停下来喝一点水,这时有一个老人,我不认识他,他告诉我几句话:‘你是不是佛教徒?’我说:‘是。’老人说:‘你知不知道佛教是什么?’我看这个老人不同于一般人,他很奇怪的,我说:‘请您告诉我。’他说:‘佛教慈悲,可是人不相信,我想你不懂慈悲。’这时我非常惊讶!   上人:他说:‘佛教徒都要有慈悲心,但我知道你一点慈悲心也没有。’为什么说恒具没有慈悲心?就因为他们两个人常常fighting(争吵),常常发脾气,他对著这个小的、矮的发脾气,生烦恼。为什么生烦恼?就因为天气热,热得脾气跑出来了,慈悲心就没有了。这个老人意思就是你是个佛教徒,你不听佛的教化,要发脾气,一点慈悲心都没有。   恒具:所以我就说:‘我没有说我是圆满的。’他说:‘佛教慈悲,你一定要用慈悲,我是你的朋友。’   上人:这个人对他说:‘你是个佛教徒,就应该有慈悲心,不应该有脾气;甚至于你的同伴,你都常常对他发脾气,这是没有慈悲心。’这个老人又说:‘我并不是你的敌人,我是你真正的朋友,所以我才这样告诉你,你还要多一点慈悲心,你的慈悲心不圆满。’意思就是你三步一拜,不要说拜了十个月,即使就拜了十年,但是你不依照佛的教化去行,一点慈悲心都没有,还是没有用的。这个老人并没有看见他们两人吵架,没有看见他对恒由发脾气,但是到加油站那儿,就这样教化他,意思就是你拜十个月,脾气还是那么大,怎么了?   恒具:这是我的意思。   上人:他不会讲,我替他翻译。   恒具:是的。   上人:我的脾气比你更大,所以教出你这么个徒弟来。怎么?你还有什么话讲吗?   恒具:没有,哦!我还有一个小故事。讲到发脾气,我们这次在越南西贡某法师的寺庙,越南总理夫人就来见上人,她说她有一种病,问上人要怎样才能把病治好,上人说她这病的原因是......   上人:不要讲这个,你讲人家的病干什么?你讲讲自己有什么病就好了,讲讲自己吃不著cheese(起司)也发脾气,喝不著牛奶也发脾气,吃不著面包也发脾气,那才对嘛!我们在新加坡光明山普讲寺吃中饭时,碗盘都是装了饭和菜;但住持坐的席位,就摆了面包、奶油、cheese。他往那儿一坐,一爪探过去,就把人家面包、牛油拿过来。我知道这是住持吃的,就说:‘这个不要动,不要动!’他心里即刻就发脾气了:‘啊!真是没有慈悲心,面包也不给我吃。’这是他自己告诉我的。你说!带这么个会吃的徒弟到各处丢脸,哎!很不容易的。   这品经今天虽讲完了,可是明天下午七点到八点半,我还有一点点时间,如果谁愿意来随意谈谈话,随意研究问题,可以来。我们明天就以随意谈话的方式进行,因为大约八点半以后,我就要去高雄、台南。明天是在火车上过夜,本来黎居士预备买三个睡铺、三个座位。我说:‘不要买睡铺,因为我们都是坐著的,何必要睡铺呢!’侯太太就说:‘哦!那师父您一人在里边,清净一点,没有那么吵!’我想:‘随他去啰!愿意买坐就坐,愿意买睡就睡,随遇而安,到处随缘安岁月。’在没去买之前,我就已经在心里祈祷千万不要有睡铺;这睡铺,钱又多,我们又不需要睡铺。我又想:‘如果买到睡铺,送给三个香港来的人,我们坐座位。’结果一买,买不著睡铺,只有座位,这很好了。所以明天十点多钟去坐火车,第二天是九号,一早六点多钟就到高雄了。那么九号晚间在高雄住一宿,十号就到嘉义。嘉义佛教会理事长吴大海今天来过了,他派人到高雄那儿接我。到了嘉义,或者十号晚间就为他们说一说法,还有十一号、十二号,共三天。十三号就会回来,或者十二号晚间回来也不一定,看情况而定,那么十四号就到日本去了。所以,今天就和你们拜拜了,英文叫goodbye,就是和大家告辞了,我们以后有缘再见。   培育佛教新血   各位大德、善知识,各位护法、居士:在没讲经以前,我要向各位说,我讲经的方法和其他人有多少不同。有什么不同?其他的法师讲经是一人讲经,众人听经;我讲经,带著两个帮忙的,在讲经前后替我讲一讲,他们先讲英文,然后自己翻译中文。   一开始,由个子矮的恒由先讲三至五分钟。等我讲完了,再由个子高的恒具,也是讲三至五分钟,前后共十分钟。为什么这样?因为我的宗旨是要提拔青年人来做弘法的人才,我愿意培植佛教的新血,把佛教过去专制的习惯,独裁的这种行为改善了,要学民主国家自由平等的方法。我的志愿是要栽培佛教的新青年,这是我一点点的意思。所以各位不要著急,慢慢地听一听他们用英文说法,虽然他们讲的少,但所讲的都比我好。   编按(1)宣公上人一九七四年十一月二十日至一九七五年一月十二日,率领早期两位三步一拜的美籍弟子恒具、恒由(他们为祈世界和平,于一九七三年由三藩市三步一拜至西雅图,创美国佛教史上第一次三步一拜的先例。)前往台湾、香港、泰国、印度、锡兰、新加坡、越南、日本等地弘法。今特恭录上二段文,让读者了解宣公上人当时讲经的情况。   编按(2)本书科判系根据华严经疏科文,但采取简要方式行之,以便读者易知易解。   心灯永明   师父道座:   此次炎武在台北皈依,仰仗师父示不可思议之法力,即座顿悟‘心灯永明’之义,又皈依后,心中悲念无端而生,一周之内不能忘怀,因有此念在心,其他欲念俱去。由此复悟悲能悯人,亦能制欲。更悟一般称观世音菩萨,均加上‘大慈大悲’四字,盖修持不但须存慈怀,亦须存悲念也。炎武拟今后即以‘心灯永明’四字,随时持诵,因一觉心有明灯,则善念俱备,诚如师父所语,已明心见性矣!拟即从此勤加修持,不知当否?倘蒙师父赐以数行予以开示,则大幸矣!   皈依时,师父升座说法之际,炎武当见师父时而现菩萨相,时而现大将军相,二相显现不已,法指亦屈伸不已,使炎武精诚凝聚,顿生心灯之悟,事后问诸大德,对师父法相显现,均无所识,惟炎武一人见之,亦云幸矣!   师父说法毕,在提示佛门弟子,须忍人所不能忍,让人之所不能让,即使受人打骂,亦须忍让之训诫后,问曰:‘有人骂师父,你们将如何?’武当时昧于己别识,答以‘以笑置之。’又问曰:‘有人要杀师父,你们将如何?’答以‘挺力而为。’意在替师父死。当以皈依时间太长,恐师父太累,未便另请开示。既退而思之,则觉所答非矣!因师父犹父母,闻人辱骂,以笑置之,未免忍让过份。似应晓之以理,晓之无效则拂袖而去,但不可与之对骂。又人欲杀师父,则应先以言词或力量出而卫护,卫护不成,则替师父死可也。炎武经检讨后,曾书一事以更正当时回答之误,贴于志莲精舍佛堂壁上,供诸大德参照。不知师父以为当否?   师父离台时,炎武机场送行,因以往见送师北,多行便礼,此次炎武亦昧然行之,以为是矣。及见臧广恩师兄行顶礼时,始知错误,遂急起补行顶礼。生礼之咎,实缘平时欠修,接触三宝机会太少,因而规矩欠谙,自己又粗心大意,有以致之。故当向师父顶礼后,不禁汗流浃背,惭觫不已!回至家中,又走于佛案之前,痛加自责!迄难忘怀。但不知师父能以慈悲之怀,悲此凡识之一昧否?事出仓猝皈依,错失不一,临当依依,不胜惭憾之至!专当敬叩   慈安并祝   恒谦、恒受、恒伯诸法师道福   凡徒李炎武叩上    另敬书皈依时顿悟‘心灯永明’四字, 由航空挂号寄上敬请赐收存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6 12: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