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19|回复: 15

[佛教知识] 《三论玄义检幽集》卷五 节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28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一)
  四论玄第十云。
   什法师分别论云佛灭度后一百一十年中。
   又增一阿含说佛灭度后一百一十年中。
   又求那跛摩云一百一十年中。
  善见毗婆沙说十八年中。虽复小小不同而大理是同(文)
    中论疏记云。时虽两处结集。无人异诤。法无异说。故云未有异执也(文)
    (已上里书)

    玄。
     百一十六年外有舶主儿名摩诃提婆等者。
     天亲所造部执论(真谛译)一曰。过百年后更十六年。有一大国名波吒梨弗多罗。王名阿输柯王(即阿育王)阎浮提有大白盖。覆一天下。如是时中大众破散。破散大众凡有四种。一大国众。二外道众。三多闻众。四大德众。
     此四大众共说外道所立五种因缘。五因缘者。如彼偈说。余人染污衣。无明疑他度。圣道言所显。是诸佛正教。思择此五处分成两部。一大众部。二上座弟子部。
    南山戒疏曰。又如十八部执论。真谛所翻。随出本疏三十余纸。一百一十六年后方出异执。极广其致。闲暇可看。
   元照释曰。部执论。真谛陈时翻经三藏。所指本疏其文已亡。
   唐玄奘重翻名宗轮论(文)

  四分律抄批第一曰。案宗轮论云。如是传闻。佛薄伽梵般涅槃后百有余年。去圣时淹。如日久没。摩竭陀国俱苏摩城王。号无忧。统摄瞻部。感一白盖。化洽入神。是时佛法大众初破。谓因四众共议大天五事可不分为两部。一大众部。二上座部。言四众者。一龙象众(律师众也)二边鄙众(大天众也)三多闻众(经师众也)四大德众(论师众也)

  又释初是大天如象难制。二是大天弟子。三凡夫持戒。四是圣众也。
   诤五事者。婆沙九十九有此缘起。然与真谛部执疏说少少不同。
     不可具叙。

    今略论者。然此大天未出家前。是商主儿。名摩诃提婆。此翻大天。姓拘尸柯。其父博易往向余国。留儿在家。年至二十。其儿端正。母怀爱染。密为方便与儿私通。遂经六年不觉是母。后虽发觉爱心不舍。其父从他国还。大得财物将欲至舍。母闻夫还。恐知此事。即取毒药令儿杀。大天。持药逆路杀之。将财物还与母共活。通母既久。耻人所知。将母逃隐波吒梨国。遇逢本国曾所供养罗汉苾刍。复恐彰露因遂杀之。复见其母与余私通。复害其母。
    造三逆罪。深生忧悔。欲求灭罪因即出家众僧既知是恶人。悉不度之。仍自出家听习三藏。其既聪明。未久便能诵持三岁。有愚迷者就其受学。遂有徒众。自称已得阿罗汉果。
    阿育王闻数请入宫恭敬供养。王妃遂与大天私通。

     既称罗汉。久说经律。非犯谓犯。犯谓非犯。后于寺中梦漏失不净。而令弟子洗所污衣。弟子白言。师烦恼尽。何容斯事。彼言。漏失略有二种。一者烦恼。罗汉已无。二者不净。罗汉未免。烦恼虽尽岂无便利涕唾等耶。然我漏失为魔娆故。汝不应怪。此意说云。身中不净如有涕唾。为魔烧故即便漏失。

     真谛叙云。此是魔女欲毁我故。而以不净污我衣耳。又自作经云。佛语诸比丘。魔王天女毁无学人。故以不净染污其衣(第一事也)
  又欲令诸弟子亲附。次第记得四沙门果。谓化诸弟子。或言已得须陀洹。诸弟子自疑不得。问师言。阿罗汉等应有证知。如何我等都不自知得耶。
    彼言。罗汉亦有无知。无知有两。一者染污。罗汉已无。二者不染。罗汉犹有。真谛云。彼答弟子言。罗汉犹有无明障心。故不自知。仍自作经云。佛告诸比丘。阿罗汉犹有无明覆心。不知自得(第二事也)
  说诸弟子得须陀洹者。亦自疑不得。问师言。曾闻圣者已度疑惑。于四圣谛无复疑心。四谛三宝我犹怀疑。
    彼答言。罗汉亦有疑惑。疑惑有两。一者随眠性疑。罗汉已无。二者处非处疑。罗汉犹有。述曰。称理名处。不称理者名为非处。于诸称理不称理事犹豫不决。名处非处疑也。又自作经云。佛语诸比丘。须陀洹人于四谛犹有疑心者(第三事也)
  弟子又言。我是罗汉应自证知。如何由师之济度。都无现智能自证知。
    彼言。罗汉有由他度。舍利弗目连通第一。佛若未记彼不自知。况汝钝根要由他度而能自了。真谛云。彼答言。亦有圣人依他断疑。又自作经云。佛语诸比丘。圣人亦依他断疑(第四事也)

  然彼大天虽造众恶。未断善根。后于中夜自思惟重罪。当于何处受诸剧苦。忧惶所逼高声唱言。苦哉苦哉。弟子闻之寻白大师若言所依已辨。何故唱苦。
   
    彼遂答言。我呼圣道。谓诸圣道若不至诚称苦召命。终不现起。
     真谛云。彼言年既老。心力劣弱。入观之时若不口说。观心不成。又自作经云。佛语诸比丘。圣道亦有为言所显者(第五事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4-28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后于布萨时。大天升座。于波罗提木叉戒后集前五事而作颂曰。无学漏失因魔引。无知疑惑由他度。圣道现起假声呼。是谓如来真谛教。
    宗轮论颂云。余所诱无知(谓罗汉被魔所诱也)犹豫令他入。道因声故起。是名真佛教。
     真谛云。于波罗提木叉戒后复更足一偈云。余人染污衣。无明疑他度。圣道言所显。是诸佛正教。

      尔时众中有学无学多闻持戒修静虑者。闻彼所说翻彼颂言。上三句同前。第四句云是汝狂言非佛教。于是竟夜□诤纷纭乃至终朝。城中士庶乃至国王来。自和诤僻用律文行筹灭诤。用多人语。贤圣众中耆年虽多而僧数少。大天朋内耆年虽少而众数多。遂分二部。一上座部。二大众部。

     王闻既瞋。送诸善众于恒河中。载以破船中流坠溺。圣众乘空。并摄同见不得通者。西北而去住迦湿弥罗国。王闻悔谢。如论中说。准部执疏^7□请还本国。

    大天改经不复如本。诸阿罗汉还复结集。
    故《部执疏》曰。布萨时既诵此偈。
     复语诸弟子云。佛昔在世。诸天及四部众弟子所说。佛皆印可。令阿难受持。悉称为经。佛已灭度。若有聪明人能说法者。亦得作经。汝等若作经者。随意作之。

      诸阿罗汉既见其欲破灭佛法。有来呵责者。其反呼诸罗汉为凡夫轻□之言。不解法相。诸阿罗汉与其共诤。汝若道我是凡夫者。我当共汝捔其神力。于是诸阿罗汉现神通相。或从此地入从彼地出。
    其既见此神变。恐诸圣众坏其徒众。以白王妃。王妃既有势力。即令取破船。载诸罗汉送恒河中。罗汉神通飞空而去。往罽宾国。或作浮鸠。或飞往彼国。至彼即复本身。彼国仍起寺名浮鸠寺。
     无忧王妃后遂反迷自思惟之他人供养得真罗汉。我云何供养如此庶人。深自改悔。从诸有德忏谢先譬。咨受佛法。亦得须陀洹果。
     大天从此以后身自老死。阿输柯王问众人云。诸阿罗汉今并何在。有人答云。在劫宾国。即遣往迎。尽还供养。
    大天先既改转经教。杂合不复如本。诸阿罗汉还复聚集重诵三藏。于此时中所执有异。分成两部。一大众部。二上座部。至此时三藏已三过诵出。第一于七叶岩中诵出。第二毗舍离国内跋阇檀行十事。耶舍比丘是阿难弟子。其人集七百人刊定重诵三藏也。第三即是此时也。


  上言共议大天五事不同分成两部者。
   真谛《部执疏》云。大天所说五事亦有虚实。故共思择。一者魔王天女。实能以不净染罗汉衣。二者罗汉不断习气。不具一切智。即为无明所覆。三者须陀洹人于三解脱门无不自证。乃无复疑。于余事中犹有疑惑。四者钝根初果。不定自知得与不得。问善知识。得须陀洹有若为事相。知识为说有不坏净。谓若于四谛无疑。于戒无失。于三宝得不坏信者。此人已证初果。因更自观察。自审知得。五者圣道亦有因言显者。如舍利弗等。当口诵偈时即得圣道。若不如此说者即名为虚。既有虚实故共思择。
    因思择此五事。所执不同分成两部。一大众部。二上座弟子部。大众部者。本梵音摩诃僧祇。此翻大众。是初结集时波师波所教授界外大众。还是此徒党。自为一部。存本名故称大众部。二上座弟子部者。本梵音名梯毗梨。而此翻为上座弟子部。即结集时迦叶所教授界内诸阿罗汉相传承习。并迦叶弟子。故称上座弟子部。不同婆沙一往即分为二部也
(已上)

    慈恩宗轮疏曰。于后大天因游城邑。有占相人遇尔见之窃记其言。今此释子^7□后七日定当命终。弟子闻之忧惶启告。彼便报曰。吾已久知。还至^8□园。遣诸弟子分散遍告波吒厘城王及诸臣长者居士等。^7□后七日吾当涅槃。王等闻之无不伤叹。至第七日彼遂命终。
    王及诸臣城中士庶悲哀恋慕。各辨香薪并诸苏油花香等物。积置一处而焚葬之。持火来烧。随至随灭。种种方计竟不能燃。有占相师。谓众人曰。彼不能烧此殊胜葬具。宜以狗粪洒秽之。便用其言。火遂炎发。须臾焚荡俄成灰烬。暴风卒至。飘散无遗。此即大天乖诤由序。诸有智者应知避之。
    如毗婆沙九十九说。今此五事圣众不许。所以纷纭为议论此事。遂分二部。二部者何。一大众部。二上座部。
     佛初入灭。七叶岩中二部结集。界内即有迦叶婆。时为上座。有满慈子当结集阿毗达磨鄡波离当结集毗奈耶。庆喜当结集素怛缆。界外亦有万数无学。界内既以迦叶为上座部。界外无列标首。但总言大众。皆由未生怨王为大檀越种种供养。恐界内人多难可和合。所以两处弘宣。
     时虽两处结集人无异诤。法无异说。界内耆年至少。界外年少极多。乃至大天乖诤。
     昔时界外少年之僧。门人苗裔共为一朋。名大众部。取昔为名。往昔界内耆年之僧共为一徒。名上座部。取结集时。迦叶是也。此二乃是根本诤起之先首。
     (已上)



 楼主| 发表于 2019-4-28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上依部执论,宗轮论等说。明分部由绪已。
   又舍利弗问经说离分所由。
    故开宗记曰。离分部别者。但以□多末僧徒见异悟解既殊。各为楷。唯至传圣教不能均融。于是离分遂成多部。
    舍利弗问经云。于优婆笈多之后有孔雀轮柯王出世。盛弘经律。其孙名曰弗沙蜜多罗。嗣正王位。顾问群臣。云何令我名事不灭。时有臣言。唯有二事。何等为二。犹如先王造八万四千塔。倾舍国物供养三宝。此其一也。若不尔者。便应反之毁塔灭法残害息心(沙门)此其二也。名虽好恶俱不朽也。
    王曰。我无威德以及先王。当远次叶以成名行。即御四兵破塔灭法一切都尽。唯有五百罗汉。登高山获免。山谷隐险军甲不能至。于后即有山神。手捧大山。压王及四兵众一时皆死。
    其后有王性甚良善。弥勒菩萨化作三百童子。下于人间以求佛道。从五百罗汉咨受法教。国土男女复共出家。如是比丘比丘尼众还复滋多。

     时有一长老比丘好于名闻。极立诤论。抄治戒律。开长增广迦叶所结各申大众律。外采综所遗。诳诸始学。别为群党互相是非。
      时有比丘求王判决。王集二部行黑白筹。宣令众曰。若乐旧律可取黑筹。若乐新律可取白筹。尔时取黑筹者乃有万数。取白筹者止有百数。
    王以皆多佛说好乐不同。不得共处。学旧者多。从次为名。名摩诃僧祇。学新者少而是上座。从上座为名。名他俾罗(此云上座)
     如是于后上座部中。本末离分成十一部。复次大众部中始末离分总有九部。如是合成二十部。又云。如是众部久后流转。若是若非。唯余五部(已上)

  里书云
  中论疏记第二(末)云。昔末土罗国有一商主。少聘妻室生一男子。颜容瑞正。字曰大天(文)
   又云。由彼不断善根力故深生忧悔。寝处不安自惟重罪何缘当灭。五欲综华严般若等诸大乘经。杂三藏说。彼后传闻沙门释子有灭罪法。遂往^8□园僧伽蓝所。于其门外见一比丘。徐步经行诵伽陀曰。若人造重罪。修善以灭除。彼能照世间。如月出云翳。时彼闻已欢喜。知归知教。定当罪灭。因即往诣一比丘所。请求度出家。时彼比丘既见固请不审检问。遂度出家。还字大天。教受教诫。大天聪慧。出家未久。便能诵持三藏文义。言辞清巧。善能化导。波吒厘城无不归仰(文)

  聪明事。
   宝窟上(本)云。智之在耳曰听。智之在心曰慧。速疾达理秤利能生妙解为根。故云聪慧利根也。通敏易悟者。上叹其内解。今美其外学。情达事理曰通。内明在心为敏等(文)

  天魔女事。
   花玄略述第一(本)云。梵语魔罗。此云杀者。坏于善故(文)又云。天魔。谓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子(文)
   惠均师弥勒经游意云。第七波旬魔天事。魔天宫在欲色二天中间住也○身无不净大小便利(文)

   无明事。
    法华义疏第八云。言无明者。一显通隐别故说无明。过去世中一切烦恼皆有闇惑迷理之义。就此通义故说无明。二者无明烦恼迷于本际。集起生死。其力最强。从强为名故说无明(乃至)若依成实论。唯爱能润余但远助。若据斯义。润生即狭唯在于爱。受生则广通于余结。此经亦然。故彼经言。爱水为润。无明覆弊。我心溉灌。
    毗昙云。润生受生诸结皆能。但缠垢等能润不能受生(文)
    中论疏第十。言无明者。从所无受称。谓无智慧之明。称为无明(文)
    义章十使义云。言无明者。依毗昙痴闇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若依成实。邪心分别无正慧明。故曰无明(文)
    中论疏记下(仙光)云。无明有二。谓与十使相应无明。又十使中无明(文)
     中论疏第十云。
     问。十使中无明三毒中无明与无明支有何异也。
      答。十使中无明唯取无明使为无明。三毒中无明除贪嗔二使已外。余皆是无明。今此中通取一切烦恼悉为无明。为发业故。又虽通此一切烦恼。示无明是生死本故。但说无明(文)
     此玄言三界受生无明者。十二因缘中无明也。

     无知习气事。
     花玄略述云。习气者。习谓习行气谓气分。即宿世习贪等气分。在而现前。譬如蜜婆私吒阿罗汉。以五百世在猕猴中。今虽得果犹腾树木。无烦恼心而有本习○此身口烦恼习气二乘不尽。佛爱恚等一切烦恼习气都尽○

     言无知者此有二种。一染无知即十烦恼中无明。此妨证无学果。二者不染无知。五住地中无明住地。此妨证佛果矣(文)

     又云。三界无明名无明住地。此有二义。一染污。二者不染污。迷理无明名曰染污。事中无知名不染污。无有明解。染污如此云无明也(文)

     仙光中论疏记十卷云。
    问。二乘断见修。与佛断见修何异。
     答。异。何者。二乘染污无知耳。佛断染无知不染无知故异也。染污无知者。见修之中无明是也。不染污无知者。不知草木几尘所成之心。余物准之(文)
     义章第六十使义云。
       问曰。何故小乘法中不染无明非无明使。大乘是使。
       小乘法中但为断除染污烦恼得灭使。不求如来一切种智。故不说使。大乘法中求佛种智。不染无明障佛种智。故说为使(文)
        中论疏记中(仙光)云。不染污无知者。不知草木几尘所成之心(文)


 楼主| 发表于 2019-4-28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上依部执论,宗轮论等说。明分部由绪已。
   又舍利弗问经说离分所由。
    故开宗记曰。离分部别者。但以□多末僧徒见异悟解既殊。各为楷。唯至传圣教不能均融。于是离分遂成多部。
    舍利弗问经云。于优婆笈多之后有孔雀轮柯王出世。盛弘经律。其孙名曰弗沙蜜多罗。嗣正王位。顾问群臣。云何令我名事不灭。时有臣言。唯有二事。何等为二。犹如先王造八万四千塔。倾舍国物供养三宝。此其一也。若不尔者。便应反之毁塔灭法残害息心(沙门)此其二也。名虽好恶俱不朽也。
    王曰。我无威德以及先王。当远次叶以成名行。即御四兵破塔灭法一切都尽。唯有五百罗汉。登高山获免。山谷隐险军甲不能至。于后即有山神。手捧大山。压王及四兵众一时皆死。
    其后有王性甚良善。弥勒菩萨化作三百童子。下于人间以求佛道。从五百罗汉咨受法教。国土男女复共出家。如是比丘比丘尼众还复滋多。

     时有一长老比丘好于名闻。极立诤论。抄治戒律。开长增广迦叶所结各申大众律。外采综所遗。诳诸始学。别为群党互相是非。
      时有比丘求王判决。王集二部行黑白筹。宣令众曰。若乐旧律可取黑筹。若乐新律可取白筹。尔时取黑筹者乃有万数。取白筹者止有百数。
    王以皆多佛说好乐不同。不得共处。学旧者多。从次为名。名摩诃僧祇。学新者少而是上座。从上座为名。名他俾罗(此云上座)
     如是于后上座部中。本末离分成十一部。复次大众部中始末离分总有九部。如是合成二十部。又云。如是众部久后流转。若是若非。唯余五部(已上)

  里书云
  中论疏记第二(末)云。昔末土罗国有一商主。少聘妻室生一男子。颜容瑞正。字曰大天(文)
   又云。由彼不断善根力故深生忧悔。寝处不安自惟重罪何缘当灭。五欲综华严般若等诸大乘经。杂三藏说。彼后传闻沙门释子有灭罪法。遂往^8□园僧伽蓝所。
        于其门外见一比丘。徐步经行诵伽陀曰。若人造重罪。修善以灭除。彼能照世间。如月出云翳。时彼闻已欢喜。知归知教。定当罪灭。因即往诣一比丘所。请求度出家。时彼比丘既见固请不审检问。遂度出家。还字大天。教受教诫。大天聪慧。出家未久。便能诵持三藏文义。言辞清巧。善能化导。波吒厘城无不归仰(文)

  聪明事。
   宝窟上(本)云。智之在耳曰听。智之在心曰慧。速疾达理秤利能生妙解为根。故云聪慧利根也。通敏易悟者。上叹其内解。今美其外学。情达事理曰通。内明在心为敏等(文)

  天魔女事。
   花玄略述第一(本)云。梵语魔罗。此云杀者。坏于善故(文)又云。天魔。谓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子(文)
   惠均师弥勒经游意云。第七波旬魔天事。魔天宫在欲色二天中间住也○身无不净大小便利(文)

   无明事。
    法华义疏第八云。言无明者。一显通隐别故说无明。过去世中一切烦恼皆有闇惑迷理之义。就此通义故说无明。二者无明烦恼迷于本际。集起生死。其力最强。从强为名故说无明(乃至)若依成实论。唯爱能润余但远助。若据斯义。润生即狭唯在于爱。受生则广通于余结。此经亦然。故彼经言。爱水为润。无明覆弊。我心溉灌。
    毗昙云。润生受生诸结皆能。但缠垢等能润不能受生(文)
    中论疏第十。言无明者。从所无受称。谓无智慧之明。称为无明(文)
    义章十使义云。言无明者。依毗昙痴闇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若依成实。邪心分别无正慧明。故曰无明(文)
    中论疏记下(仙光)云。无明有二。谓与十使相应无明。又十使中无明(文)
     中论疏第十云。
     问。十使中无明三毒中无明与无明支有何异也。
      答。十使中无明唯取无明使为无明。三毒中无明除贪嗔二使已外。余皆是无明。今此中通取一切烦恼悉为无明。为发业故。又虽通此一切烦恼。示无明是生死本故。但说无明(文)
     此玄言三界受生无明者。十二因缘中无明也。



补充内容 (2019-4-28 17:17):
发重了,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19-4-28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五)
   须陀洹果事。
    金刚疏第三云。须陀洹者。此言修习无漏。亦名逆生死流。流有二种。一生死流即是烦恼。二者道流名为正观。今此中具明二流(文)
   义章贤圣义云。
   问曰。向说须陀洹果证断见惑。亦见非见两义不定。阿罗汉果证断修惑。亦得如是不定以不。释言。罗汉经名无学。不名为修。以义细推亦修非修。是义云何。修有二种。一于诸谛重修增进名之为修。二于诸智傍修增明说之为修。彼阿罗汉谛观满足不更增进。故名非修。以非修故经名无学。而阿罗汉无学心边傍修诸智皆令增明。故得名修。以是修故。杂心宣说。无学心现。能令一切诸德增明。名为大明发障修矣(文)

  三解脱门事。
   义章三解脱门义云。三解脱门者。谓空无相及与无愿。所言空者就理彰名。理寂名空。言无相者有两义。一就理彰名。理绝众相故名无相。二就涅槃法相解释。涅槃之法舍离十相故曰无相。言无愿者。经中或复名为无作。亦名无起。释有三义。一就理彰名。理中无有贪求愿乐。故名无愿(文)
   中论疏第八云。案琳疏云。若数人以十六心为三解脱门。空无我为空门。若无常与集道下各四为无愿门。灭下四为无相门。若论家假名空为空门。实法空为无相门。平等空为无愿门。并以真智为三解脱门(文)
    中论疏述义中卷云。三解脱门者。大乘云。知一切法空为空解脱门。知一切无相为无相解脱门。于空无相中无所愿求。为无作解脱(文)

  钝根初果事。
   义章云。见谛道中分为二种。所谓信行及与法行。钝根之人入见谛道名为信行。信圣人语而起行故。利根之人入见谛道名为法行。自心见法而起行故
    (文)又云。修道位中有其二种。谓信解脱及与见到。钝根之人在于修道名信解脱。信圣人言得解脱故。利根之人在修道名为见到。自心见法到解脱故(文)


  三宝事。
   四论玄第十二。三宝义云。如来示生王宫。树下成道。乃言在重昏之下朗然大悟。此为佛宝。为五比丘趣波罗捺转四谛法。此乃为法宝。时有五罗汉此为行法之人众。则是僧宝也(文)
    义章贤圣义云。毗婆沙说。观察五阴苦无常等名之为□。观三宝德名之为顶。观四真谛名之为忍。唯观身苦名世第一。理实此四同观四谛。为分四别且为言耳(文)
  (已上里书)


  玄。时众诤此五义或是非故成二部也者。已上明部分因缘已。今总结之焉。
   问。于二十部中几部所执同此五事耶。
     答。部执论说大众部一说部出世说部灰山住部多闻部支提山北山部之执义云。有阿罗汉多他以不净染污其衣。阿罗汉多有无知有疑。惑有他度。圣道亦为言所显。多闻分别部同之。故知大众部之支流八部皆同说同执。复上座部中雪山部法护部善藏部执义是同(文)


  里书云
  香象五教章上云。三法无去来宗。谓大众部等说有现在及无为法。以过未体用无故(文)
   四论玄第十云。所诤事义虽多。略出其要者。上座部自云。二世是有。见有成圣。佛是有为。双林灭度。
   大众盛说二世是无。见空悟道。佛是无为。虽般涅槃不般涅槃。
   上座亲居僧之首。有所陈说不可埋没。别铭一部。大众亦是众人同见。是不可抑没。别名一部也(文)

   
  假名事。

   义章假名义云。言假名者释有四义。一诸法无名。假与强名故曰假名。如贫贱人假称富贵。如是等也。二假他得名。故号假名。如彼诸阴得众生名。假栋梁等得屋宅名。如是一切○三假法之名称曰假名。世俗诸法各非定性。世假他而有。名为假法。檦假之称故曰假名。四者诸法假名而有。故曰假名等(文)
     香象五教章上云。六诸法但名宗。谓一说部。一切我法唯有假名。都无体故(文)
       又云。五俗妄真空宗。谓说出世部等。世俗皆假以虚妄故。出世法实非虚妄故
(已上里书)



 楼主| 发表于 2019-4-28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须陀洹果事。
    金刚疏第三云。须陀洹者。此言修习无漏。亦名逆生死流。流有二种。一生死流即是烦恼。二者道流名为正观。今此中具明二流(文)
   义章贤圣义云。
   问曰。向说须陀洹果证断见惑。亦见非见两义不定。阿罗汉果证断修惑。亦得如是不定以不。释言。罗汉经名无学。不名为修。以义细推亦修非修。是义云何。修有二种。一于诸谛重修增进名之为修。二于诸智傍修增明说之为修。彼阿罗汉谛观满足不更增进。故名非修。以非修故经名无学。而阿罗汉无学心边傍修诸智皆令增明。故得名修。以是修故。杂心宣说。无学心现。能令一切诸德增明。名为大明发障修矣(文)

  三解脱门事。
   义章三解脱门义云。三解脱门者。谓空无相及与无愿。所言空者就理彰名。理寂名空。言无相者有两义。一就理彰名。理绝众相故名无相。二就涅槃法相解释。涅槃之法舍离十相故曰无相。言无愿者。经中或复名为无作。亦名无起。释有三义。一就理彰名。理中无有贪求愿乐。故名无愿(文)
   中论疏第八云。案琳疏云。若数人以十六心为三解脱门。空无我为空门。若无常与集道下各四为无愿门。灭下四为无相门。若论家假名空为空门。实法空为无相门。平等空为无愿门。并以真智为三解脱门(文)
    中论疏述义中卷云。三解脱门者。大乘云。知一切法空为空解脱门。知一切无相为无相解脱门。于空无相中无所愿求。为无作解脱(文)

  钝根初果事。
   义章云。见谛道中分为二种。所谓信行及与法行。钝根之人入见谛道名为信行。信圣人语而起行故。利根之人入见谛道名为法行。自心见法而起行故
    (文)又云。修道位中有其二种。谓信解脱及与见到。钝根之人在于修道名信解脱。信圣人言得解脱故。利根之人在修道名为见到。自心见法到解脱故(文)


  三宝事。
   四论玄第十二。三宝义云。如来示生王宫。树下成道。乃言在重昏之下朗然大悟。此为佛宝。为五比丘趣波罗捺转四谛法。此乃为法宝。时有五罗汉此为行法之人众。则是僧宝也(文)
    义章贤圣义云。毗婆沙说。观察五阴苦无常等名之为□。观三宝德名之为顶。观四真谛名之为忍。唯观身苦名世第一。理实此四同观四谛。为分四别且为言耳(文)
  (已上里书)


  玄。时众诤此五义或是非故成二部也者。已上明部分因缘已。今总结之焉。
   问。于二十部中几部所执同此五事耶。
     答。部执论说大众部一说部出世说部灰山住部多闻部支提山北山部之执义云。有阿罗汉多他以不净染污其衣。阿罗汉多有无知有疑。惑有他度。圣道亦为言所显。多闻分别部同之。故知大众部之支流八部皆同说同执。复上座部中雪山部法护部善藏部执义是同(文)


  里书云
  香象五教章上云。三法无去来宗。谓大众部等说有现在及无为法。以过未体用无故(文)
   四论玄第十云。所诤事义虽多。略出其要者。上座部自云。二世是有。见有成圣。佛是有为。双林灭度。
   大众盛说二世是无。见空悟道。佛是无为。虽般涅槃不般涅槃。
   上座亲居僧之首。有所陈说不可埋没。别铭一部。大众亦是众人同见。是不可抑没。别名一部也(文)


  假名事。

   义章假名义云。言假名者释有四义。一诸法无名。假与强名故曰假名。如贫贱人假称富贵。如是等也。二假他得名。故号假名。如彼诸阴得众生名。假栋梁等得屋宅名。如是一切○三假法之名称曰假名。世俗诸法各非定性。世假他而有。名为假法。檦假之称故曰假名。四者诸法假名而有。故曰假名等(文)
     香象五教章上云。六诸法但名宗。谓一说部。一切我法唯有假名。都无体故(文)
       又云。五俗妄真空宗。谓说出世部等。世俗皆假以虚妄故。出世法实非虚妄故
(已上里书)



 楼主| 发表于 2019-4-28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hui     tie         bei    shen      X    2
 楼主| 发表于 2019-4-29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六)

玄。
    二百年中从大众部又出三部等者。
   部执论曰。至二百年中。从大众部又出三部。一一说部。二出世说部。三灰山住部(十八部论名窟居部)
   宗轮论曰。后即于此第二百年。大众部中流出三部。一一说部。二说出世部。三^8□胤部。
   十八部论曰。即此百余年中更生异部等。三部同上。
    文殊问经下卷曰。于此百岁内出一部。名执一语言(所执与僧祇同。故云一也)于百岁内从执一语言部复出一部。名出世间语言(称赞词也)于百岁内从出世间语言出一部。名高□梨柯(是出律主姓也)
  抄批曰。论云。即于此第二百年。大众部中流出三部。
   真谛疏曰。第二百年。大众部并度行央掘多罗国。此国在王舍城北。
   此部引花严,涅槃,胜鬘,维摩,金光明,般若等诸大乘经。
    于此部中有信此经者。有不信此经者。
   若不信者谤言无般若等诸大乘经。言此等经皆是人作。非是佛说。悉简置一处。还依三藏根本而执用之。小乘弟子唯信有三藏。由不亲闻佛说大乘故尔。
    复有信受此经者。自有三义。一或由亲闻佛说大乘故信受此经。二能思择道理知有此理故信受。三由信其师故信受师所说也。
     不信者言。是自作经。五阿含中无此经故。
     由此遂分出三部。然佛教有三种法*轮。
    一小乘法*轮。即三藏教也。
     二大乘法*轮。说大乘与小乘异也。如涅槃经。为声闻说。合明大小乘义也。
     三一乘法*轮。明大小无异。如大品花严等。诸般若经,明三乘人同观二空理,同修真实智。故知大小无异也。
     后两法*轮悉是菩萨诵出。
    前小乘三藏教即阿难诵出也。

    一一说部者。
    真谛云。此部执世出世法悉是假名。故言一切法无有实体。同是一名。名即是说。故言一说部。
    又文殊问经名执:一语言部。二说出世部者。此执世间法从颠倒起。但有假名。出世非假皆是真实。此部与前一说部所执有异。一说部明一切法皆是假名。此部明世间法从颠倒生烦恼烦恼生业业生果报。既从颠倒生皆是虚妄。虚妄故非实有。悉是假名也。出世之法不从颠倒起。出世法有道及道果。二空是道果。能通达二空智是道。二空之理既是真实。二空智亦真实。真实境纯生真实智。真实智能通达真实境。故道亦是真实有。所执既异故成异部也。

   三^8□胤部者。
   真谛疏云。名灰山住部。此部从处作名。此山石堪作灰。此部住灰山也。言^8□胤者。上古有仙染^8□生子。是此之族。
   文殊问经云。律主姓也。此部云。经律二藏。是佛方便教。非真实教。准此毗昙藏是真实教。不弘经律两藏。唯弘阿毗昙藏。
   乃引偈云。随宜覆身。随宜住处。随宜满腹。疾断烦恼。有三衣覆身。佛亦许。无三衣覆身佛亦许。故言随宜覆身。是伽蓝处住佛亦许。非伽蓝处住佛亦许。故言随宜住处。是时食佛亦许。非时食佛亦许。故言随宜满腹。律中制三衣等。佛自拨此事。故知律非真实说。佛正令依正理勤修学断烦恼耳。故言疾断烦恼也。
   又一偈云。出家为说法。聪敏必憍慢。须舍为说止正理正修行。若欲得讲说故出家者。此人出家后听法。听法竟为人讲说。既解法相。神情聪敏。必生憍慢。不得解脱。故须舍离。应修正理断烦恼也。
    经是佛说。不许为他说法。即是拨经。故知经亦非佛真实说。唯令依正理即是实义。阿毗昙解诸义趣。故知毗昙即是佛真说。故此部多精进修道。坐禅之时立誓。宁使此身破坏如尘。若不得道终不起定也(已上)

   慈恩宗轮疏曰。一一说部。此部说世出世法皆无实体。但有假名。名即是说。意谓。诸法唯一假名。无体可得。既乖本旨。所以别分名一说部。从所立为名。
   真谛师论名与此同。
   文殊问经云执一语言部。名虽相似。然注解云所执与僧祇同故云一说。此释非也。
   二说出世部。此部明。世间之法既颠倒生。颠倒不实。故世间法但有假名。都无实体。出世之法非颠倒起。道及道果皆是实有。准此是实。世间皆假。从所立为名。既乖本旨。所以别分名说出世部。
    文殊问经注称赞辞者。此犹非也。
   真谛师云出世说部者。随顺梵言。于此便倒。憍矩胝部。此婆罗门姓也。此云^8□胤。上古有仙。贪欲所逼遂染一^8□。后所生族因名^8□胤。婆罗门中仙人种姓。
   文殊问经注云。律主姓也。是释名门。
   真谛法师云灰山住部。此言非也。本音及义皆无此说此从律主之姓以立部名(已上)

  问。言时人有信者有不信者。故成二部者。须言成三部。何言二部耶。
   答。灰山住部依执毗昙起。今依大乘经信不信。但出一说出世二部。故且言二部耳。
  里书云

  阿难等三师事。
  一阿难。二富楼那。三优婆离。此云三师也。
  中论疏记第二(末)云。于此众中。富楼那此云满慈子。集阿毗昙藏。
  邬婆离此云近执。集毗尼藏。
  阿难此云欢喜。集修多罗藏(文)


 楼主| 发表于 2019-4-30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七)
   昙无德部事。
   名玄略述第二(末)云。昙摩尉多迦部。此云法上(文)
   又云跋陀罗邪部。此云贤胄(文)
   抄批云。法上部。经名法胜部是也。有法可上故名法上(文)
   慈恩宗轮疏云。法上者律主名。有法可上名为法上。或有法出在众人之上名为法上(文)
   中论疏记第二(末)云。若具足应言昙摩屈多迦部。此云法藏。
   故玄惮师云。昙无德秦言法藏。此是人名。即四分律。


  一说部事。
   中论疏记第二(末)云。一说部者。从所立为名。此部说世出世法无实体但有假名。即是说意。谓诸法唯一假名。无体可得。即乖本旨。可以别分名一说部。故云从所立为名也。
   文殊问经云执一语言部。名虽相似。然注解云。所执僧祇同故云一说。此释非也(文)

  出世部说事。
   中论疏记第八(末)云。出世说部此随梵语故云尔。若从此方应云说出世部。
   然文殊问经注称赞辞者。此犹非也(文)

  灰山住部事。
   
名玄略述第二(末)云。□□罗部此云^8□胤(文)
又云。婆朽娄多部此云多闻(文)
又云。摩诃提婆部此云大天。即制多山部(文)
(已上里书)

  玄。至二百年中从大众部内又出一部等者。
   部执论曰。于此第二百年中。从大众部又出一部。名得多闻部。
   宗轮论曰。次后于此第二百年。大众部中复出一部。名多闻部。
   十八部论曰。又于此百余年中。摩诃僧祇部中复生异部。名为多闻。
   文殊问曰。于百岁内从高□梨柯出一部名多闻(出律主有多闻智也)
   抄批引真谛疏曰。大众部中更出一部名多闻部者。佛在世时有一阿罗汉。名祠皮衣。昔作仙人被树皮衣以祠天故。后出家已。随佛说法皆能诵持。佛未涅槃遂住雪山坐禅。不觉佛灭度。
   至佛灭后二百年中。方从雪山出至央掘多罗国。寻觅同行人。见大众部所弘三藏。唯弘浅义不能弘深义。心甚惊怪。谓大众部弘佛所说甚深之义不能通达。悉皆弃置不复弘通。所弘之者唯弘浅义。其罗汉便于大众部具足诵出浅义及以深义。深义中有大乘义也
   其中有不信者。其有信者诵持。大众部有弘其所说。有不弘其所说。若弘其所说者别成一部。名多闻部。以所闻多先所习故曰也。成实论即从此部出。故参涉大乘意也。
   慈恩疏曰。广学三藏。深悟佛言。从德为名。名多闻部。当时律主具多闻德也(乃至)
   又有释言。此师具足更诵浅深。有弘其说者。有不弘者。所以乖竞。所弘之教深于大众。过旧所闻。故名多闻也(已上)

  里书云
  中论疏记第二(末)云。言多闻部者。当时律主广学三藏。深悟佛言。具多闻德。从德为名。名多闻部。

   多闻分别部者。
   从所为立名。谓至二百年。大迦旃延从阿耨达池出。更分别前多闻部中义。时人有信其所说者。故云多闻分别部。
   大乘玄义云。施设论部意亦同也。若从所立应名说假部。世出世间法中皆有小假。非一向假。故不同一说部。非一切实故不同出世说部。所以为名。
   只文殊问经略无此部也(文)
   (已上里书)


 楼主| 发表于 2019-4-30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八)
   玄。于二百年中从大众部更出一部等者。
   部执论曰。于此第二百年中从大众部又出一部。名分别说部。
   宗轮论曰。次后于此第二百年。大众部中更出一部。名说假部。
   十八部论曰。又于此一百余年中摩诃僧祇部中复生异部。
   名施设论。文殊问无此部。
   抄批曰。次后于此第二百年从大众部更出一部。名说假部(大乘基云)世出世法皆通假名及以真实。不同一说部及说出世部也。
   真谛疏中名分别说部。大迦旃延佛在世作论。分别解说。佛灭二百年中。大迦旃延从阿耨达池至摩诃陀国。来至大众部中。分别三藏圣教。明此是佛假名说。此是佛真实说。此是真谛。此俗谛。此是因果。
   大众部中有信受迦旃延所说者各成一部。名分别说部。分别说部即大迦旃延弟子。
   前多闻部者。以所闻过先所闻故。称多闻部。
    今分别部者。还分别先所闻。非更广闻也(经中脱此一部)
    慈恩疏曰。此部所说世出世法中皆有少假。至下当知。非一向假故不同一说部。非出世法一切皆实故不同说出世部。既世出世法皆有假有实。故从所立以标部名。
    真谛法师云分别说部。
    文殊问经略无此部。
    又旧释言也。又大迦旃延先住无热恼池侧。佛入灭后二百年时。方从彼出。至大众部中。于三藏教明此是世尊假名而说。此是实义而说。大众部中有不信者亦有信者。遂别分部。此部即大迦多衍那弟子所弘通也。

  玄。于二百年满有一外道名大天等者。
   部执论曰。此第二百年满。有一外道。名曰大天。于大众部中出家。独处山间。宣说大众部五种执异。自分成两部。一支提山部。二北山部。如是大众部四破五破。合成八部。一大众部。二一说部。三出世说部。四灰山住部。五得多闻部。六分别说部。七支提山部。八地山部。
   十八部论曰。又二百年中。摩诃提婆外道出家。住支提山。于摩诃僧祇部中复建立三部。一名支提迦。二名阿婆罗施罗。三名□多罗施罗。如是摩诃僧祇中分为九部。一名摩诃僧祇。二名一说。三名出世间说。四名窟尼。五名多闻。六名施设。七名支提迦。八名阿婆罗说。九名□多罗施罗部。
   文殊问经曰。于百岁内。从多闻出一部。名只底舸(此山名。出律主居处也)于百岁内。从只底舸出一部。名东山(亦律主所居处也)于百岁内。从东山出一部。名北山(亦律主居处也)此谓从摩诃僧祇部出七部。及本僧祇是为八部。
    宗轮论曰。第二百年满时。有一出家外道舍邪归正。亦名大天。大众部中出家受具。多闻精进。居制多山。彼部僧重详五事。因兹诤分为三部。一制多山部。二西山住部。三北山住部。如是大众部四破或五破。本末别说。合成九部。一大众部。二一说部。三说出出世部。四^8□胤部。五多闻部。六说假部。七制多山部。八西山住部。九北山住部(已上诸文同异相对见之)
    慈恩疏曰。第二百年满时。以前诸部但第二百年内分未满二百年。今此正二百年分部。故言满时。即大众部中末后诤也。外道之中有形同俗。有同出家。今此出家人。故言出家外道。舍外道之邪教。归如来之正法。亦名大天。前第一百年时有大天比丘为乖诤之首。今此同前之名。故称为亦。婆沙所说是前大天。制多者即先人云支提讹也。此云灵庙。即安置圣灵之庙处也。此山多有诸制多故。因此立名。大天所住名制多山。制多山西曰西山。既与大天不和。因此别住北山亦尔。制多山北之一山也。此三□从所住立名。
   然旧真谛法师所翻部执。第四时分但出二部。一支提。二北山。文殊问经亦尔。仍加东山。略无西山之名。此□译家谬也。至下当知(已上)

  抄批云。至二百年满有一外道。名曰大天。非是前缘造逆大天也。别有一人亦名大天。于大众部中出家(宗轮言。出家受具。而部执疏言。自剃发。贼住出家也)独处山间。时王敬信三宝。国中多有罗汉。众人盛供养。佛法大盛。诸外道等无悉复用。既失利养名闻。皆自剃发入佛法中出家。有聪明者。善达三藏。说法教化度人出家。自在徒众。真伪相杂。不复可辨。
   王既知此事。即集大众检问真伪。愚痴贼住皆为利养剃发。驱出外国。聪明之者犹有三百人。问其来由。佛法皆能通达。竟不受屈。王令别置一处。不令与清净众杂。王问三藏中义。□能通释。王不能复治。
   于是诸部自起□诤。或言。师虽破戒弟子得戒。或言。不得戒。或言。无和上。弟子亦得戒。或言。不得。如是各别五部诤论纷纭。王为诸部□诤。令贼住众别住一处。大天比丘是贼住众主。大众部不容故独处山间。
   又云。王闻遂遣聪慧比丘。沙汰几尽。犹余数百。王复令人再三推问。彼有弟子依众出家。推问其师即贼住。因此诤论。或言。师若破戒无戒。余僧清净自然得戒。
   萨婆多等悉同此解。或言。师若破戒无戒。弟子亦无戒。大众部用此义也。
   大天即是贼住之首。不为众许。因而分部。

  

 楼主| 发表于 2019-4-30 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九)




  制多山者。
    佛初生成道转法*轮涅槃四处皆有灵庙。供养此山。即灵庙也。经名只底柯。即制多也。


   如是大众部四破五破者。
   并根本说即五度破。若除根本即四度破
   (已上)
   慈恩疏曰。论如是大众部至合成九部。
    述曰。此下显所分部名。于中有二。初总结四破五破。后正显部名。此即初也。如是次前从大众中末有四破。谓一说以下四时分部。并本五破。谓共上座部初分大众之时。若末若本合说为九。但末为八。
   文殊问经若大众部并根本说。但有八部。真谛法师合为七部。此皆非也。
   论一大众部至北山住部。
   述曰。正显所分部名也。
   文殊问经佛说合分成二十部。然翻译大众部但总为八。上座部总为十二。何以知非上座部等。离上座外别说有雪山部故。今新旧部执皆言上座亦名雪山。不可离雪山部外别有上座部故。
    文殊问经上座分成十二非也。其上座部中已言十二。其大众部乃总言八。于中四时分中略去一部。无说假部。又新旧部执皆无东山之名。但是译家谬也。应言西山。不悟上座与雪山同分为二部。略去大众部中所分一也。
   真谛法师不悟部之多少。遂减去二部。但言十八。
   今设杂言。若意欲得有十八部者。何故上座部中并本合说乃有十二。大众部中但说末分有七。不论根本大众。若如所欲。岂大众部非十八摄。若言上座亦不入数。恐离雪山别有上座。何故自所翻论乃言雪山住部。亦名上座弟子部。
   真谛法师闻相传说有十八部。若言二十。恐有他非。遂略大众不言。复成西山住部。以欲成已十八部故。若取大众便有十九。
   仍旧疏云。合外道所分二为一。故合有七。此义非也。何故须然。今准新论及文殊问经。皆并根本有二十部。即并根本大众部说亦数不除。故知真谛法师所翻错也。但除根本上座大众。故有十八。若并根本即有二十。故佛悬记云。十八及本二。是谓二十部。无是亦无非。我说未来起。如是翻译要善自他言音。解诸部义研核褒贬。乃可知矣也
   (已上)此则慈恩破。
   今真谛相传十八部须至下会之。

  里书云 
   支提事。
    义章十种供养义云。依僧祇律。有舍利者名为塔婆。无舍利者说为支提。地持论中通名支提
   (文)  
    金刚疏第三云。塔婆外国语。亦云支提。此云坟(文) 
   镜水抄,第五云。第二百年满时。有出家外道。舍本之邪教。归如来之正法。亦名大天。前第一百年时有大天比丘。为乖诤之首。今此同前之名。故称为大天。亦从大众部中出家。形入僧流。受持具戒。广学精进。今此大天与彼大众部僧。重详前义大天五事。有可不可。因兹乖诤分为三部(文)
  中论疏记,第二(末)云。于此众中。富楼那此云满慈子。集阿毗昙。邬婆离此云近执。集毗尼藏。阿难此云欢喜。集修多罗藏(文)
   维摩疏第三云。阿难者此云无染。支道林云博闻。旧翻欢喜(文)
   又云。优婆离是王舍城人。翻为上首。是诸释子剃毛师(文)
   又云。什公云。富楼那是其字也。此言满。弥多罗尼其母名也。此云知识。合母名为字也(文)

  和上阿阇梨事。
  梵网经古□下(末)云。和上者即亲教师。受戒和上也。阿阇梨者即轨范师。授戒羯磨威仪教受受业等师也(文)
(已上里书)


  《三论玄义检幽集第五》 
  永享四年五月二十四日于东大寺东室令书写之毕。
  拟讲延海(生年五十四)
  文明七年九月下旬比从师法印聪海相传之。
  安乐坊顺宪。



 楼主| 发表于 2019-5-3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中释结集事,部派分裂事,所依经论有:
1,《四分》《五分》《十诵》《善见律论》。
2,《十八部论》
3,《中论疏记》
4,《部执论》,《部执论疏》(已失》
5,《付法藏因缘传》
6,《大唐西域记》
7,《大智度论》
8,《南山戒本疏》
9,《元照记》
10,《文殊问经》
11,《西域传》房琮
12,《宗轮疏》
13,《镜水钞》
14,《四分律抄批》?
15,(大乘)《义章》
16,《律宗开宗记》
17,《阿育王经》
18,(毗尼)《母经》
19,《涅槃义记》
20,《中论疏》
21,《涅槃经》
22,《大毗婆沙》
23,《弥勒经游意》
24,《金刚经疏》
25,《涅槃疏》
26,《过去现在因果经》
27,《法华义章》
28,《法华义疏》
29,《维摩经略疏》
30,《四论玄》
31,《慈恩诸藏章》
32,《集藏传》
33,《花玄略述》
34,《宝窟(上)》
35,《金光明最胜王经》
36,《大集经》
37,《异部宗轮论》
38,《舍利弗问经》。。。
 楼主| 发表于 2019-5-3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综述,有关大众部的由来,有三说。
北传有二:
1,窟外结集者,因人众多而得名。
2,佛灭后一百一十余年,因大天五事而诤,支持五事者为大众部。反对者为上座部。
南传有一:
佛灭百年,毗舍离十事非律起诤。反对者为上座部,支持者为大众部。

也就是说,窟外结集,名虽异而所学一。毗舍离则因律中十事而分,所执三藏同,理解
小异。

大天五事而分,则是对阿罗汉的所证有异说,这个分歧很大。也是后来再次分部的原因之一。
 楼主| 发表于 2019-5-3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综述,有关大众部的由来,有三说。
北传有二:
1,窟外结集者,因人众多而得名。
2,佛灭后一百一十余年,因大天五事而诤,支持五事者为大众部。反对者为上座部。
南传有一:
佛灭百年,毗舍离十事非律起诤。反对者为上座部,支持者为大众部。

也就是说,窟外结集,名虽异而所学一。毗舍离则因律中十事而分,所执三藏同,理解
小异。

大天五事而分,则是对阿罗汉的所证有异说,这个分歧很大。也是后来再次分部的原因之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20 14: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