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20|回复: 4

[其它] 华严经讲述菁华(第一八八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24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净公上人开示集12大方广佛华严经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良弟悌 夫义妇听 长惠幼顺 君仁臣忠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富强民主 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 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 诚信友善

娑婆一场梦,啥都是假的,生死心恳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放在心上,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上只有一句阿弥陀佛,看一切人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事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万法是阿弥陀佛,全是阿弥陀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佛即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几识耶。弥勒言。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
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迳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
 楼主| 发表于 2019-4-24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耀」是照耀。这一句说明,佛法是十方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的智慧灯塔。众生没有遇到佛法,就像在苦海里面挣扎,这一盏智慧灯指出他脱离苦海的方向,脱离苦海的一条道路。合前面长行文来看,前面两句是离障,后面两句是善根,开发能离的善根,这个意思就很深了。我们要想断烦恼,我们知道十法界、六道是怎么成就的?怎么形成的?是妄想分别执著造成的;用佛法的术语来讲,无明、尘沙、见思烦恼造成的现象。唯有以佛法清净道,佛法就是离尘清净道,才能够消除我们无量劫来的烦恼习气。如果不在佛法上修学,我们决定没有能力脱离烦恼习气。

  可是我们现在已经在修学佛法,而且修学的时间也不算短,为什么我们的烦恼习气没有能够减少?不但没有减少,而且天天还在增长,这是我们要警觉,这样下去不是好事情,决定堕落。尤其是我们出家的同学,我们要是堕落,比在家同学堕落得更苦,堕落得更严重。为什么?因为我们穿上这个服装,这一身的打扮,这个样子像佛,心行不像佛,我们的罪过就重了。这个罪过,用现代人的话,现在法律上来讲,你是冒牌的佛,你是冒充佛。现在仿冒,每一个国家都定的有法律惩罚,我们居然在十法界里面仿冒最高的形相,这还得了吗?这个罪过世间法律上没有,佛法里头有,给诸位说,鬼神法里头有,天神法里头也有,我们逃不过。所以既然具足这个形相,就要认真努力修学。

  我们今天烦恼伏不住,是因为我们对於佛法深入得不够,我们所修学的佛法还不能够把我们的烦恼控制住、降伏住。怎么办?继续不断努力,学经教要用经教来伏烦恼,学念佛要用念佛来伏烦恼。念佛堂的人烦恼伏不住,是念佛的功夫不够,念佛不如法。怎样叫如法?净念相继,大势至菩萨跟我们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如法。可是这两句话真正的意思又不懂,有同学来问我,怎样都摄六根?我告诉他净念相继。他又问,怎么样才能做到净念相继?我告诉他都摄六根,他还是听不懂。我们把这两句话换成普通话来讲,什么叫都摄六根?六根不受外面六尘的诱惑,就叫都摄六根。眼不为色所动摇,耳不为音声所动摇,不被外面诱惑,那叫都摄六根,你的心就清净。心清净就是念清净,净念,不怀疑、不夹杂,相继就是不间断。

  可是我们今天六根禁不起外面的诱惑怎么办?一心专注念佛,把心收回来,专注念佛。儒家教我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那就是收摄六根的方法。所以为什么修行人要找一个清净的环境,古时候修学的道场都是建立在深山里面,人迹罕到,与外界隔绝,就是避免诱惑,现在我们修学的环境远远比不上古人。实在说,今天有一个这样子好的环境给你,你还住不住,嫌太寂寞,那有什么法子?从这些地方看,我们的善根福德因缘远远比不上古人。古人成就的人多,学佛的人不多,成就的人多;现在学佛的人多,成就的人不多,我们要明白这些道理。我们现在环境有没有能力改变?我们也没有那么大的福报,只有不得已,闹中取静,就用这个方法。闹中取静难!所以自己要逼迫自己。我这一生所用的方法就是用讲经,用这个方法来逼自己。为别人讲解,解答别人的疑惑,自己没有充分的准备就应付不了,所以要把全部的时间用在经教上。这就是佛在大乘经上常常教导我们「深入经藏」。到深入,你自己有法喜的时候,有法喜就是你有悟处;你没有悟处,你欢喜心、喜悦的心生不起来;到你有悟处,你喜悦的心就生起来了。悟很难,我们要借助古人的注疏,先靠他们,然后自己就有悟处,这个时候才法喜充满。

  对於世出世间法愈看愈清楚,这个看清楚就是看破。能看破,你就能放下,放下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自己在生活当中得自在,与大众相处你就能随缘。普贤菩萨教给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随喜里头成就功德,这是真的随喜;随喜里头还有烦恼那就错了,那不是随喜。诸位要晓得,随喜接著成就的是功德,什么功德?戒定慧三学,与戒定慧相应,与六波罗蜜相应,与十大愿王相应,那个随喜是功德。随喜里头要有烦恼那就完了,那就是佛门里有两句话,所谓「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你那个随喜的结果是祸害、是下流。祖师大德常说,我们不能不提防。恒顺众生、随喜里头一定要与性德相应,也就是说与定慧相应,与净念相继相应,与都摄六根相应。色见不见?见;声闻不闻?闻;见色闻声不为所动,不是不见、不是不听,你一见一听叫随喜、叫恒顺。见色闻声与定慧相应,那就是功德,决定不生烦恼,决定不被它所转。《楞严经》上说得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不能被境所转,这是功夫;这不是初学人的功夫,初学人决定要发心求三宝加持。我们真发心,佛菩萨就有感应。我在初学佛,可以说正式学佛的第一天就遇到章嘉大师,他老人家教导我的,是我一生遵守的一个基本原则。他告诉我,真正发心学佛,你的一生佛菩萨替你安排,佛菩萨照顾你,你自己什么都不要操心。我相信他的话,他不欺骗我。一生就靠佛菩萨,靠定了!什么都是佛菩萨安排,安排顺境我们也不要欢喜,安排逆境也不要烦恼,顺境、逆境,善人、恶人都是成就自己道业的。所以一生生活在感恩之中,生活在法喜之中,这样才能够深入经藏,才能把自己的烦恼从伏住慢慢到融化。融化是什么意思?经上讲「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为涅盘」,做一个转变。

  这个地方经文,「离尘清净道」这一句,也就是无量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不但包括佛法,一切诸佛菩萨所说之法,也包括世间圣贤的教诲。世间圣贤教诲,如果能够依教奉行,不分别、不执著,他就变成离尘。如果有分别、有执著,这个清净道是三善道,六道里面的三善道,离分别、执著就是出世的清净道。底下一句是比喻,确确实实是永恒的众生离苦得乐的智慧灯。我们要怎样真正能够体会到,真正能够契入,得到真实的受用,这是我们现前唯一追求的方向,追求的目标。你要真想得到,那就是现在社会人常讲的分秒必争,
 楼主| 发表于 2019-4-24 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决定不能够松懈。我们今天分秒必争的就是经教,全部的时间精力我们要投注,决定不放松,这里头有法喜充满。什么时候到法喜现前,你自然就锲而不舍,你自然就禁得起诱惑。为什么?世间什么样五欲六尘之乐没有佛法之乐,你就有个比较了,那个不如这个,差远了!自然就不会受动摇。你的定功天天增长,你的智慧天天增长。戒律有定共戒、道共戒,那个戒律自然就清净。有定的人绝不会犯戒,有道就是智慧开了的人,他怎么会破戒?不可能的事情。学教,我常常劝同学们要欢喜讲经,四无碍辩才第四个是「乐说无碍辩」,欢喜跟人讲,遇到人就讲,不管他爱听不爱听都跟他讲。一面学,一面讲,讲完还要问你有没有听懂?你听了有没有疑问?他不问我,我要去问他,这个样子自己才能够增长,才真正学到东西。我们再看第二首:

  【如来法身甚广大。十方边际不可得。一切方便无限量。妙光明天智能入。】

  这首偈对我们修学基本概念关系很大。我们修学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心量太小,所以不解如来真实义。我们读经,我们会思惟,我们会想像,但是你的思惟想像总不能超越你的圈圈、你的界限,这个界限是心量的界限。所以说个老实话,多少人一生学教、一生讲经,都出不了他自己那个圈圈,他所修所学都有限;不是别人限制他,是自己限制了自己心量。这首偈把我们的心量拓开了,『如来法身甚广大』,广大到什么程度?『十方边际不可得』,这两句是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念念如是,时时如是,处处如是,就是这个大心量。

  我们第一就是要把心量拓开,心量就是法身,这是如来身。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三身,佛有法身、有报身、有应身,我们人人都有。法身是什么?法身是自性的本体。体决定会现相、决定有作用,体相用是分不开的,一而三、三而一,哪有把这三样东西分做三桩事情?没有这个道理。真如本性现的相就叫法身,不现相的时候这是法;实在讲,连法也不可得,现相这才有法。现的是什么相?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唯心所现。心所现,不是心家所有是什么?诸佛如来他以什么是自己的身?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身、是自己,这叫法身,这个认知是决定正确,一点没有错误。六道凡夫完全迷失了自己法身,迷失了自己,不认识自己,自己跟自己作对,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你还怪谁?宗门里面常说,你修行,你参禅,目的是什么?找回你「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法身,法身不是父母所生的。你要是说前世,前世还有父母,再前世还有父母,无量劫来都是父母所生身。本来面目就不是父母所生的,那是法身,法身没有边际,在空间上讲没有边际;在时间上讲没有去来,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尽虚空遍法界一个身,叫法身。禅宗大德开悟之后他说得好,尽虚空遍法界「是沙门一只眼」,你们想想看,这个话什么味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他找到了,他入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就是证得法身。

  《华严》这是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所以称之为法身大士,法身菩萨;天台家称为分证即佛,因为他证得不圆满,他才证得一分、二分,但是这个一分、二分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十法界里面的四圣法界。十法界的四圣法界是相似位,不是真的,为什么?他无明没破,他没有证得法身。他理解法身,他懂得有这么回事情,自己没有亲证,要亲证才算数。什么叫亲证?虚空法界跟自己确实是一体,平等的尊敬、平等的爱护、平等的受用,那契入了;还有人我之分,还有差别,虽然懂得这个道理,你没证得。我们今天在经典上懂得了,对於这个讯息非常清楚,我们还没办法投入;见到别人有苦难,我们还不能够全心全力去帮助,还没有把受难的人看成跟自己一样。诸佛菩萨做到了,我们还差一等,还差这么一大段距离。我们今天是知道这个讯息,说老实话,跟相似即的菩萨相比,我们都比不上;相似即的,人家是真做,心境没有能够交融,心境融在一体那是分证位,那是证得了。

  我们要努力去做,特别像现在这种多元文化,我们先要学关怀一切众生,不分族类、不分信仰、不分宗教,以真正平等心去处事待人接物,真正平等。这就是修法身,久而久之就入相似位,从相似位再往上提升就入分证位。所以解跟行要合一,解跟行不能合一,不但不能够契入法界,解也不透彻,圆满是更谈不上,所以解在行中、行在解中。清凉大师分本经为四科:信、解、行、证,我们一定要认清楚,这四个字是一桩事情。信里面如果没有解、没有行、没有证,这不是真信;解里面没有信、没有行、没有证,他不是真正的解,充其量也只是相似的信解,相似位的。我们是不是相似位?够不上,相似位是十法界四圣位的菩萨,我们是六道凡夫,我们连个相似都做不到。我们今天能做的是观行即,讯息得到了,清楚了,学著做,很认真、很努力去学习,这是观行位,我们常讲功夫渐渐得力了。自己在菩提道上就像旅行一样,我走了多少路,走到哪个地方,自己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继续不断往前走,千万不能产生误会,把中途当作目的地,那就错了。

  法身,也就是我们平常常说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法身。我们说法对初学的人是方便说,人生就是我们自己,一般人听了这个话,人生是我自己;菩萨听到,人生是我的法身,不是这个我。宇宙是我们生活环境。身跟境是一不是二,《华严经》上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心境一如,到心境一如你就证得法身。心境是二法,心不是境,境不是心,心是能变能现,境是所变所现,这是在功夫浅的观行位,功夫深的相似位,心境不能融。到真正融成一体,心境是一、能所是一,能现所现是一,能变所变也是一,不是二。所以欧阳竟无居士说「佛法非宗教、非哲学」,他就从这一点来说明佛法不是哲学,哲学是二元的。哲学里也讲一元,一元跟二元是对立的,一元不是二元,二元不是一元。佛法不对立,佛法一元就是二元,二元就是一元,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楼主| 发表于 2019-4-24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就是所、所就是能;哲学里面能所对立,能生跟所生决定是两桩,不是一桩。佛法里头没有二元,佛法里面虽然说得多,但是多是一,你才能入法界。多是从相上讲的,从用上讲的,一是从性上讲的,性跟相是一不是二,所以多即是一、一即是多,相跟作用决定也是多即是一、一即是多。

  前面两句是讲法身的体相,第三句是讲法身的作用,『一切方便无限量』。诸佛菩萨为我们显示的,智慧没有限量,善巧方便没有限量,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当中领会到。我们在小乘经里面,看到世尊为一切众生随机说法,小乘经都不是很长的,多半说事,众生有了困难、有了痛苦,遇到佛,请佛指点,请佛教诲,佛是随缘随机说,为众生解除一些疑难、疑虑、苦难。大乘经里面多半说到性体,说到心性,说事实的真相,这是要有定、要有慧才能够领悟,才能够契入。领悟,我们常讲的开智慧,智慧开了能入境界。智跟境融成一体,就是证得清净法身。智能够了解境界,不能够融会境界,那是相似位的菩萨;智不但能够了解境界,而且能融会境界,境智是一不是二,那是分证位的菩萨,法身大士,分证位跟相似位的差别在此地。我们看到佛法「一切方便无限量」,这句话在本经,佛非常慈悲,用善财五十三参表演出来给我们看,五十三参就是一切方便无限量。我们所读的《华严经》是下本,龙树菩萨在龙宫里面看到下本《华严》,说得很简略,善财童子只有五十三参。如果我们看上本《华严》,上本《华严》分量多少?龙树菩萨跟我们说,「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古时候印度人计算经典的分量是用偈颂做单位,偈颂不是像现在整整齐齐的偈颂,它只要是四句就叫一偈,长行文只要是四句,它是用四句做一个单位。不像中国人,中国人是算字数,是以一个字为一个单位,所以说问你这个分量多少,这是多少万字?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就是五千字,是以这个为单位。印度人的单位比我们大,四句叫一个单位。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切方便无限量你才真的看到了。但是现在我们看到是最简略的本子,就好比我们讲《四库全书》,中国最大的丛书是《四库全书》。我们现在所学的是什么东西?是《四库全书》的目录,内容没看到。目录还有介绍的,目录提要,那个目录提要就好比是中本《华严》。我们现在连目录提要也没有看到,仅仅看到目录,我们这个《华严经》是《华严》的目录。所以每一个字、每一句里面都含无量义,一句一偈,那在大经里面不知道有多少分量。但是在这个目录里面我们已经看出来了,一切方便无限量我们能够体会到。

  善财五十三参里面,善友总共有五十五个人,有两个人同一会的,像德生、有德这是同一会的,所以总共五十五个人。五十五个人,你去看看他们的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世出世法都有。出家人里面有六个,有学佛的,佛门里面出家的一开端三位,我们用《四十华严》来说,吉祥云比丘、海云比丘、妙住比丘,这出家身分;八十经里面称德云比丘,是一个人。外道出家的,有胜热婆罗门,我们现在讲其他宗教,遍行外道,是其他宗教出家的。出家的少,在家的多。文殊、普贤他们示现在家的,所以我们今天看中国四大名山菩萨的造像,只有地藏菩萨像是出家相,观音菩萨、文殊、普贤都是在家相。从这个地方诸位仔细一观察,不就是现在讲的多元文化吗?不分族类,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信仰,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是一体。所以佛菩萨随类现身,应以婆罗门身得度就现婆罗门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天王身得度就现天王身,应以鬼王身得度就现鬼王身,应以鬼族身得度就现鬼族身(牛头阿傍是鬼族),应以树木花草而得度他就现树木花草身,佛菩萨没有一定的身相。我们凡夫最严重的执著,就是执著有一定的身相,佛菩萨没有一定的身相,随类现身、随机说法;这个机是机缘,你现在的程度,你现在理解的能力。所以佛菩萨现身平等、说法平等,决定没有一丝毫的妄想分别执著,现身绝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一定要现什么身,不是的,众生有感,他就有应。如果说是有意思在里头,他是凡夫,他不是圣人、不是佛菩萨。

  凡夫跟佛菩萨差别,一个是有意,一个是无意,凡夫有意感,佛菩萨无意应。所以佛家常说,佛菩萨说法,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说是什么?说是应;无说是什么?佛菩萨决定没有意。我要跟你说些什么,我们都有意了。我们在经上看到,确实佛菩萨是因为众生有启请,佛才说法。无问自说,那又怎么讲法?《弥陀经》没有人启请,无问自说的。无问自说是众生有冥感,佛显应,还是感应的,还是无说而说、说而无说。众生心里念头有很强的、有很微弱的,强的念头我们很容易觉察,微弱的念头有时候连自己都不知道,佛清楚。佛何以清楚?佛的心是定的,寂灭定,所以一切众生再微弱的念头他都能接收得到,他都很清楚。极其微弱的念头,念头是能接受佛法,佛也不舍弃他,也应现为他说法,《弥陀经》是这么说出来的。这正显示佛经里面常讲的「佛氏门中,不舍一人」,大慈大悲到极处。从这个地方我们看到,善巧方便无有限量。

  所以我们今天看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我心目当中全是诸佛菩萨示现的,应以基督身得度者,佛菩萨就现基督身而为说法;应以犹太教身得度者,就现犹太教的长老为他说法,我看全是佛菩萨。这才是「一切方便无限量」,我们在五十三参可以看到证据。我们现在展开这个经文,我们读到这一段天王,这些天王都是诸佛如来应化的,应以时分天王而得度者,即现时分天王而为说法。《华严经》上每一个人代表一个族类,代表一个族群,今天一般社会讲的多元文化,你们想想是不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我们在新加坡、澳洲从事多元文化交流的这些活动,我给你们想了个题目,「大方广佛华严落实在新澳」,就这回事情,我们用这个标题,让大家晓得多元文化的教学。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示现成佛,一开口第一部就讲这个经,多元文化的教育,
 楼主| 发表于 2019-4-24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释迦牟尼佛首创,第一人。不仅是世尊如此,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为众生示现讲经说法,第一部都讲《华严》,而且在《华严》末后决定指归净土,所以这是圆满的教学。我们现在不讲圆满珐輪,因为珐輪功把我们佛法的形象破坏了,我们讲圆满的教学,免得人家误会。我们也要学得观机说法,尽可能避免人家误会,希望正法能够永住世间。我们认真努力修学,帮助一切众生认识佛法、明了佛法、修学佛法,得佛法殊胜的受用。

  我们能把佛华严落实到生活上,给诸位说就是契入法界。你是不是真正能契入,就看看你对於甚深广大的法身、无量无边的善巧方便的德能,你有没有体会,你有没有领悟,你有没有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上用上?果然能用上,你就逐渐从观行位提升到相似位,由相似位再提升就入分证位。我们一生当中能不能做到?答案是肯定的,问题是在自己肯不肯做;自己肯努力、肯认真,可以在一生当中提升到分证位。提升到分证位,诸位同修要知道,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生实报庄严土,这个品位就高了。要不要认真去努力?要!为什么?佛在经上说,到西方极乐世界修行进展很慢,在这边很快,娑婆世界修行一天等於西方世界修行一百年。西方世界保险是不退,但是我们这个地方大起大落,为什么不大起?大落会落到地狱,大起能够起到实报庄严土,能够入分证位,《华严经》帮很大的忙。所以彭际清居士说,《华严》是大本《无量寿经》,《弥陀经》是小本《无量寿经》,这三部经是一不是二,一而三、三而一,他说得好!确实,《华严》提升我们往生净土的地位。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0-7 16: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