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904|回复: 7

法身无相,触目皆形,般若无知,对缘而照——德韶禅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6 08:5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这首偈是德韶禅师之作。德韶(891-972),唐朝末年时期的五代僧人,法眼宗第二祖。历访诸师,但皆机缘不契,后至临川参法眼文益禅师。
有一天,文益上堂,有僧问:“如何是曹溪一滴水?”文益禅师说:“是曹溪一滴水。”德韶在座侧闻之,豁然开悟。后来住在通玄峰顶,有偈示众说:“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法眼闻之说:“就此一偈,可起吾宗。”遂传法于德韶。
“通玄峰顶,不是人间。”“通玄峰顶”,在这里指参禅所达到的最高境界。参禅达到了峰顶,已经超脱了尘寰万象,当然与人间也就完全同了。“心外无法,满目青山。”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万法为心所现,因而心外无法。
德韶禅师说:“法身无相,触目皆形;般若无知,对缘而照。”(《五灯会元》)真如法性当体即空,但它又能随缘而显现为万法。参禅者如能外不著有,内不著空,心应机随缘地通过眼根与万法相遇,就会发现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法眼宗常用“满目青山”来表达这种触目菩提、一切现成的禅悟之境。有僧问清耸禅师:“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答曰:“青山绿水”又问:“见后如何?”答曰:“绿水青山。”(《五灯会元》)
前后只是把“绿水”与“青山”换了个位置,而含义已截然不同,前者是执虚为实的妄见,后者则是触目菩提、一切现有的禅境。德韶所谓的“满目青山”,与“绿水青山”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
这则宗纲偈语言简洁、明快,通俗易懂而又含意深刻,较好地表达了法眼宗纲,难怪文益禅师读后而有“可起吾宗”之赞。德韶禅师(891—972)五代时期宋初的僧人。俗家姓陈。处州龙泉(现在的浙江)人。15岁时候遇到梵僧勉令出家。17岁时候眅依本州的龙归寺受业。受戒于信州(现在的江西上饶)开元寺。后唐光中年出游四方,先谒舒州投子山大同禅师,复参龙牙禅师,曾经参54位善知识契法缘。后至临川(现在的江西抚州)谒文益开悟,列为法嗣,不久返回浙中,游礼天台山领遗踪,有若旧居。又与智领同姓,时人疑为智领之后身。起初居白沙院,这时钱椒为台州刺史延请问道。等到钱椒即成王位,又派遣使节迎之,施弟子之礼,尊为国师。因请王遣使携其著作往新罗(现在的朝鲜半岛南部)缮乌,满意而归,后盛行于曾谓:“古圣方便犹如河沙,祖师道非风蟠,仁者心动,斯乃无上心印法门。”复谓:“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又住般若寺开堂说法,曾示偈道:“暂下高峰已显扬,般若圆通遍十方。人天浩浩无差别,法界纵横处处彰。”后示疾于莲华峰,忽一日,集合众人言别,安然圆寂。

文益(885—958)五代时期僧人、法眼宗创始人。俗家姓鲁。余杭(现在的浙江)人。7岁时依止新定(现在的浙江淳安西)智通院全伟禅师出家,20岁于越州(现在的浙江绍兴)开元寺受具足戒。后到明州鄮山(现在的浙江鄞县东)育王寺的从希觉律师学律。
既而玄机顿发,弃一切杂物南游,到达福州的参长庆院慧棱禅师,无所契悟,于是同绍修、法进3人游方参学。过漳州(现在的福建),正遇大雪,住城西地藏院,因而参谒玄沙师备禅师之法嗣罗汉桂深,得法。又到临川(今江西抚州)崇寿院弘扬佛法,阐扬心是一切,不假外求之理。
时南唐李憬重师之道,迎住报恩禅院,赐号“净慧禅师”。晚年住金陵(现在的江苏南京)清凉院弘法,因称“消凉文益”。文笔可观,常作颂偈。门人甚多,四方求学僧人不下千人。禅风简明处似云门,稳密之处似曹洞。其接化的言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人圣者。
《五家宗旨纂要》曰:“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交泰元年(958)得疾,李憬亲自礼问。未几,剃度浴身,枷跌而寂,颜貌如生。公卿李建动众人,素服奉全身于江宁丹阳(现在的江苏南京)起塔,谥“大法眼禅师”,塔名“无相”。

其法系后人称为“法眼宗”。后李惺再谥其为“大智藏大导师”。法嗣有德韶(吴越国师)、文遂、慧炬(高丽国师)等13人,各教化一方。有《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语录》及其自撰《宗门十规论》等行世。
发表于 2019-4-8 00:5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法身无相,触目皆形,般若无知,对缘而照。这是证悟之见,想要悟知它的真义,就要在破我破相破执上参悟,在此基础上修证方可有得。若还是用世俗常理知见来思维分辨是入不了禅法之道的。这几句话直接了当,直探玑珠,是上乘悟见,但对一般人来说太远了,多数人难以领会。

点评

同感! 所以我认为,禅宗的“参”,就是如理思维。这个如理就是不能落入二元对立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4-9 07:49
发表于 2019-4-8 01:0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如,看到般若无知这话,大众就会用二元分别见来思索无知的意思,它是和有知相对的。但证悟之见是超二元对待境界的知见,所以他说的无知不是二元对待境界中和有知相对的无知。若要更准确的说,应该说成般若无知无不知。
发表于 2019-4-8 01:4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举例来破一破二元对待见的问题。一老者问:請問和尚,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 百丈禪師答道:「不昧因果。」  老人言下大悟。这个例子是演程居士网友在另一个帖子里贴出来的,现在辨析一下。这个公案就是一个坑,它考的是你能不能跳出二元对待的知见常境?你回答落因果或不落因果都错,因为都落到二元对待知见里了,都不是悟见。百丈禅师答:“不昧因果”,这就是证见,因为跳出了常境,才能明二元对待之因果,不迷于因果,所以叫不昧因果。将此证见作个悟解翻译:“我知道因果,但因果奈何不了我,因为我不迷,那就谁也奈何不了我。”

点评

南无阿弥陀佛! “落因果”与“不昧因果”意义应该是一致的,只是“直接”与“委婉”的区别。 “不昧因果”可能只是:修行有成果的众生在对待“因果”时的一种态度。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阿弥陀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4-8 08:12
发表于 2019-4-8 01:4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这个公案中百丈禅师的语义中反推,就知道百丈禅师修为颇深了。当然,这是我个人的参悟辨析,百丈禅师当时到底怎么想我可不知道。
发表于 2019-4-8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剑心魔 发表于 2019-4-8 01:40
现在举例来破一破二元对待见的问题。一老者问:請問和尚,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 百丈禪師答道:「不昧因 ...

南无阿弥陀佛!
“落因果”与“不昧因果”意义应该是一致的,只是“直接”与“委婉”的区别。
“不昧因果”可能只是:修行有成果的众生在对待“因果”时的一种态度。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阿弥陀佛!

点评

好意领了。但没有参考价值。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4-8 23:39
发表于 2019-4-8 23:3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翠竹 发表于 2019-4-8 08:12
南无阿弥陀佛!
“落因果”与“不昧因果”意义应该是一致的,只是“直接”与“委婉”的区别。
“不昧因 ...

好意领了。但没有参考价值。
 楼主| 发表于 2019-4-9 07:4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剑心魔 发表于 2019-4-8 00:58
法身无相,触目皆形,般若无知,对缘而照。这是证悟之见,想要悟知它的真义,就要在破我破相破执上参悟,在 ...

同感!
所以我认为,禅宗的“参”,就是如理思维。这个如理就是不能落入二元对立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14: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