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6661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6-5-19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三、《安乐行义》及《法华三昧忏仪》
《法华经》到了中国,不仅在思想方面丰富了中国文化,尤其为中国佛教在实践的方法方面,贡献极多。
佛法的实践方法,从《阿含经》开始,即不离戒定慧的三无漏学,诸经之中或说八正道,或说六度及四摄,或说三十七道品,也都是属于三无漏学的范围;三学之中的戒学净身、定学净心,以佛的空慧指导来持戒习定,便发无漏慧,而成无漏学,亲证〈安乐行品〉所说“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障”的诸法实相。 (注 19)如果仅修“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供养”之法,虽有无量功德,也与三无漏学相应,但总不是那般直接地进入实相无相的层面。故在《法华经》中亦鼓励修持戒定慧的三无漏学。
到了陈之慧思禅师,便依〈安乐行品〉撰《法华经安乐行义》一卷, (注 20)隋之智顗禅师,依〈普贤菩萨劝发品〉撰《法华三昧忏仪》,(注 21) 目的是为了从有相行而进入无相行。慧思禅师的《安乐行义》将修行分作无相及有相行。无相行者即是安乐行,“一切诸法中,心相寂灭,毕竟不生”。(注 22) 有相行者“此是劝发品中,诵法华经,散心精进,知是等人,不修禅定,不入三昧,若坐若立若行,一心专念法华文字,精进不卧如救头然,是名文字有相行”。(注 23) 修此有相行,可得三种陀罗尼门:
1 总持陀罗尼,肉眼天眼菩萨道慧。
2 百千亿旋陀罗尼,具足菩萨道种慧,法眼清净。
3 法音方便陀罗尼,具足菩萨一切种慧佛眼清净。
若不顾身命精进修行,或一生具足,或二生具足,或三生具足。 若顾身命, 贪四事供养,不能勤修,经劫不得。(注 24) 可知一般人的散心读诵,若不能不惜身命精进不懈,连第一种陀罗尼都不会得到的。
正由于安乐行即是无相行,很难使得一般凡夫修得成就,所以智顗禅师即根据〈普贤劝发品〉所示“三七日中,应一心精进”的原则,编撰了一卷《法华三昧忏仪》,以方便散心精进,读诵法华经者,达到一心精进的程度。同时也由于智顗本人,即因自修法华三昧,诵《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心缘菩萨的烧身供佛的苦行,而读至“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句,便悟见与思禅师处于灵山法华盛会,他将此经验请示思禅师,而被告以 “非汝莫证,非我莫识,所入定者法华三昧前方便,所发持者,初旋陀罗尼也”。(注 25) 此所谓初旋陀罗尼,即是慧思《安乐行义》中所说的三种陀罗尼门的第一种总持陀罗尼,得肉眼天眼的菩萨道慧。但此对于智顗禅师已极为重要。
从〈普贤劝发品〉所见《法华经》的“如说修行”,是三七日中一心精进地“受持、读诵、正亿念、解其义趣。”则是人命终之时,即可感得“千佛授手”,“往生兜率天上,弥勒菩萨所”。(注 26) 并没有说三种陀罗尼门。可是如慧思禅师所说,若不能不顾身命,要想能够修成三种陀罗尼,极不容易。若据《安乐行义》所说,纵然不顾身命精进修此有相行,纵然已见普贤菩萨现其人前,及见千佛,复见十方三世诸佛,修行者仍得“至心忏悔,在诸佛前,五体投地”。(注 27) 虽在《法华经》中并未说要“至心忏悔”,但到智顗禅师所撰的《法华三昧忏仪》,就有〈忏悔六根〉的方法了。(注 28) 嗣后至宋朝的天台宗学者慈云遵式,特重忏仪的制作,根据即出于《法华经安乐行义》,但却不是《法华经》的本身。
至于《法华三昧》的名称,确系出于《法华经》,共有三处:
1 〈妙音菩萨品〉有云 “成就其深智慧,而得妙幢相三昧、法华三昧……。” (注 29)
2 同上品“华德菩萨得法华三昧。” (注 30)
3 〈妙庄严王本事品〉有云 “受持是法华经,净眼菩萨,于法华三昧久已通达。” (注 31)
由此可知法华三昧的获得,可依两个条件,一是已经成就了“甚深智慧”,二是“受持法华经”。因此在尚未得甚深智慧之际,如要得到法华三昧,主要的修行方法,便是受持读诵《法华经》了。仅靠读诵,还是不够,故于《法华三昧忏仪》,尚有前方便的修行方法。
当于正忏之前,一七日中,先自调伏其心,息诸缘事,供养三宝,严饰道场,净诸衣服。一心系念 自忆此身已来及过去世,所有恶业,生重惭愧,礼佛忏悔。行道诵经,坐禅观行,发愿专精,为令正行三昧,身心清净,无障碍故。(注 32)
除了诵经,先须忏悔,庄严道场,供养三宝,同时也要坐禅修观及发誓愿。
“三昧”是与慧相应的定,译为正受,为了通过定境而达到智慧的的解脱,而修种种三昧。法华三昧乃是其中之一。法华三昧的修法,须先修忏悔,这是从《安乐行义》而来,此可由《法华三昧忏仪》的说明得知 “修行有二种,一者初行,二者久行,教初行者当用此法,教久修者依安乐行品”。(注 33) 法华三昧是安乐行的预备阶段,故安乐行主张的忏悔是有相行,也被智顗所沿用。可是这项忏悔法的经典根源是
出于被称为《法华经》的结经之《观普贤菩萨行法经》,此经将《法华经》的末品〈普贤菩萨劝发品〉三七日行法,更进一步,作了详细的说明,特别一层又一层地增加了忏悔法门,最特殊的是为了求得六根清静,而逐条忏悔六根罪业。此在智顗的《法华三昧忏仪》中也照样援用。因为《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中对于忏悔的功能有如下的说明:
若声闻毁破三归及五戒、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弥戒、沙弥尼戒、式叉摩尼戒,及诸威仪。愚痴不善,恶邪心故,多犯诸戒及威仪法。若欲除灭,令无过患,还为比丘具沙门法,当勤修读方等经典,思第一义甚深空法。令此空慧,与心相应,当知此人,于念念顷,一切罪垢,永尽无余。 …… 若欲忏悔灭诸罪者,当勤读方等经典,思第一义。 …… 不必礼拜。应当忆念甚深经法,第一义空,思是法者,是名刹帝居士修第一忏悔。(注 34)
这是说,若能读诵方等大乘经典,心与空慧相应,即不须以礼拜的方式忏悔,而且是最高的第一忏悔。相反地,如果尚未能与空慧相应,还是要心惟口宣,五体投地,遍礼十方无量诸佛,求哀忏悔。此在《法华三昧忏仪》中也说观心无心,法不住法,诸法解脱,灭谛寂静,作是忏悔,名大忏悔。 (注 35)
若以知礼的《金光明经文句记》卷三所说的三种忏悔法而言,最高的忏悔是无生忏,(注 36) 即是以无念念实相。那便相当于《观普贤菩萨行法经》的第一忏悔,也是《法华三昧忏仪》的大忏悔。忏悔行法,本为业重障深不易一心专念地修习无漏的定慧者设,然到宋明以后的中国佛教界,举行各种礼忏道场,目的仅为消除业障,已不再有像《法华三昧忏仪》所行法中的读诵、礼忏、禅定、思惟是不可分割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