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577|回复: 2

[其它] 八识规矩颂讲记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8 19:1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第二讲    唯识大意

一    唯识学统

<八识规矩颂> ,是诠释‘八识’的颂文。八识,是唯识学的基本理论。因此,要学习 <八识规矩颂> ,必先对唯识学有所了解,不然,根本不知道诠释八识的意义何在。于此先把唯识学的大意作一概述,并且先自唯识学的学统作一介绍。

唯识学、是法相宗的宗义。而中国的法相宗,是源自印度的瑜伽行学派而建立的。原来印度的大乘佛教,以‘中观学派’与‘瑜伽行学派’为二大主流。中观学派,是西元二、三世纪间龙树菩萨所建立的。佛灭度后七百年,南印度龙树菩萨出世,当时凡夫外道、执著于我法实有,小乘有部,执著于我空法有。执常执断,计一计异,是一个邪说充斥的时代。龙树广造论典,揭示‘诸法性空’之义,破诸邪执,大成佛教空宗。此宗是依龙树的‘中观论’一书而建立的,后世称之为‘中观学派’。此后二百年,中观学派的学说是印度大乘佛教的主流。

但龙树提倡的空观,是以‘缘起性空’,诸法无自性立论,并非徒持空见,妄计一切皆空。唯傅至后世,则流为‘恶取空’,于世俗谛,不施设有; 于胜义谛,真理亦无。此谓之恶取空,亦谓之沈空。佛灭后九百年顷,无著、世亲二大菩萨出世,当时印度的思想界,一方面是中观学派的空——一切皆空的恶取空,一方面是小乘外道的有——我法实有或我空法有。沈空或实有,皆是邪执,因此无著世亲二菩萨,资于小乘之实有,鉴于大乘之沈空,揭示大乘有义,大成大乘有宗。有宗之有,破斥我法二执,故不同小乘之有; 遮遣恶取空见,以矫治大乘沈空。故此有是真空妙有,唯识中道。

大乘有宗,是依据弥勒菩萨的 <瑜伽师地论> 、 <大乘庄严论> 、 <辩中边论> 、 <金刚般若论> 、 <分别瑜伽论> 等五部大论而建立的。据说兜率天弥勒内院的弥勒菩萨,曾降临中印度阿瑜陀国,在瑜遮那讲堂,为无著说五部大论。事实上,弥勒菩萨并不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或者是世间另有一位弥勒之人。或谓五部大论可能是无著所作,托以弥勒菩萨之名以示矜重。无著以 <瑜伽师地论> 为本论,又造 <显扬圣教论> 、 <摄大乘论> 、 <顺中论> 、 <集论> 等论典,演说瑜伽教理,故后世之为‘瑜伽行学派’。

世亲是无著的异母弟,约在西元第五世纪初年出生。他初在小乘有部出家,修学小乘。他欲深究有部教理,曾到有部根据地伽湿弥罗城,精研有部教理四年,后来著造 <俱舍论> 一书,为中国俱舍宗所依的论典。世亲在北印度弘扬小乘,无著悯之,托以疾病,诱其来见,为之具说大乘要义。世亲闻兄教诲,自小乘转入大乘,继承无著的学说,广造论典,大成法相唯识宗义。世亲在唯识学方面的著作,主要者有 <摄大乘论释> 、 <百法明门论> 、 <大乘五蕴论> 、 <唯识二十论> 、 <唯识三十论> 等。其中尤以 <唯识三十论> 一书,为唯识学理论的基础。世亲之后,十大论师相继出世,各为 <唯识三十论> 造释论,阐扬此派学说。十大论师中,以护法的贡献最著。

护法的弟子戒贤,在中印度佛学中心那烂陀寺,弘扬唯识。西元七世间,玄奘大师西行求法,从戒贤学唯识五年。回国之后,广译有宗经论。奘师曾把十大论师各造的 <三十论> 释论携回国内,欲各别翻译,后以弟子窥基之请,以护法的释论为主依,糅合十家之说,综合而成 <成唯识论> 。窥基继承奘师之学,造 <成唯识论述记> 、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 、 <瑜伽论略纂> , <杂集论述记> 等著述,大成我国法相唯识一宗。

窥基之后,代有传人,窥基的弟子慧沼,造 <成唯识论了义灯> 、 <因明篡要>; 慧沼的弟子智周,造 <成唯识论演秘> 、 <因明疏前记> 及 <后记> 。智周的 <成唯识论演秘],与窥基的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 及慧沼的 <成唯识了义灯> ,合称为‘唯识三疏]为研究 <成唯识论述记> 必读之书。智周的弟子如理,又作 <成唯识论疏义演>、<成唯识论演秘释> ,内容则流于琐细。此宗成立之后,百余年间,学习者甚众,宗风颇盛。唯后来华严及禅宗兴起,且如理之后,后继无人,此宗就逐渐衰微了。到唐武宗会昌法难兴起,此宗一脉相传的论疏多被焚毁,此宗就逐渐失传了。

明季末年,普泰、明昱、德清、智旭诸师,及王肯堂、王□诸居士,曾从事研究,唯以重要注疏散佚,所得成果有限。未几清兵入关,研究风气也就中断了。到了清季末年,石棣杨仁山创设金陵刻经处,自日本请回我国散佚经典三百余种,其中不乏唯识论疏,刻版重印,加以提倡。入民国后,学人研究唯识,蔚为一种风气,南有南京‘支那内学院]的欧阳渐,北有北京‘三时学会’的韩清净,以及太虚大师创立‘武昌佛学院’的师生,都研究及弘扬唯识,此千年绝学,乃重告复兴。
 楼主| 发表于 2019-3-8 19:1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万法唯识   唯识学的基本理论,即所谓‘万法唯识’,唯识家以为,宇宙间一切法相 (现象) ,全是识所变现,此即所谓‘唯识无境’——境,就是宇宙万有的一切现象。这一切现象,非外在的真实存在,而是识所变现出来的。这叫做:‘识所缘,唯识所变’。   识是什么?  <大乘义林章> 曰:‘识者心之别名’,又曰:‘识者心也,由心集起彩画为主之根本,故经曰唯心; 分别了达之根本,故论曰唯识。或经义通因果,总言唯心,论说唯在因,但称唯识。识了别义,在因位中识用强故,说识为唯,其义无二。二十论曰: 心意识了,名之差别。]   由上文可知,识就是心。但此心,并非我人胸中的肉团心。胸腔中的肉团心,只是循环系统中压衔血液的器官,没有了别认识的作用。或有人曰,既然不是胸中的肉团心,当然是脑袋壳中的大脑。这也只对了一半,因为离开大脑固然没有识,但大脑并不是识。这好比有了灯管 (电灯泡) 电才会发光,但灯管并不是电。灯管只是物质性的工具,通上电流才会发光。以此类推,大脑也只是物质性的工具,如果没有识,它同样没有了解、分别的认识作用。   识究竟是什么? 事实上,识只是一种‘功能’,功用和能力。简单的说,识就是一种[能量’。我们由下列三种界说,以说明之:   一、识不是一种有质碍性的物质,而是一种功能。识有四个名称,曰心、意、识、了,唯识家解释这四种名称,谓:‘积集义是心,思量义是意,了别义是识。]  如抬头见时钟,这是明了; 继而分别时间,是名分别。而此四种名称,指的都是一种无质碍性的功能。并且八种识均有这四种功能。都可通称为心、意、识、了,不过以功能殊胜来说,则第八识积集诸法种子,生起诸法,名之为心; 第七识恒审思量,执著自我,名之为意; 前六识了别各别粗显之境,名之为识。以上数者,只是一种能变的法性,而法性是离开名称言说的境界,唯识之教,是‘即用显体’ 。说到其体,名为‘如如’: 说到其用,名为‘能变’。‘能’则势力生起,运转不居;‘变’则生灭如幻,非实有性。唯识立论,谓离识之外,无有外境 。而所谓识,亦不过为一能变的‘功能’而已。   二、识的功能,非局限于肉身,而交遍于法界 (全宇宙) 。大脑是有质碍性的物质,而识是无质碍性的功能。大脑的感觉神经、运动神经,作用只限于我人的身体;而我人的识,目之所见,耳之所闻,以至于意之所思 (所谓法境) ,山河大地,日月星晨,皆在我人心识之中。识量同于虚空而无极,因此识的功用交遍法界 (此系就种子而言,至于识的现行,则随量之大小而有局限。)   三、识为种子起现行,而种子起现行必待众缘。识本来是一种功能,此功能未起现行时,不称识而称种子; 种子起现行时,不称种子而称识。所以种子是潜在的功能,识是潜在功能发生的作用。而种子起现行,必待缘具。此缘有四种,曰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此于后文再释。   三    唯识中道   西元七世纪间,印度的戒贤论师,依 <解深密经、无自相品> ,将如来一代时教,判为‘三时教相’。这三时教相是:   一、第一时有教: 如来为使一切起惑造业的众生,入于佛道,而说业感因缘诸法,即四圣谛十二因缘法门,令诸凡夫外道趣入小乘教法。   二、第二时空教: 如来为使一切虽断我执未断法执的小乘者,宣说诸法皆空之理,为令诸小乘趣入大乘的教法。   三、第三时中道教: 如来更为欲断除小乘人偏有,及大乘人偏空的执著,而说非有非空的中道教。此中道教圆融俱足,是如来究竟了义的大乘教。   以上三时教内,前二时为如来的方便教法,是不了义教; 第三时为如来的真实教法,是了义教。而法相唯识宗的教义,便是宣说三自性、三无性的唯识中道,故法相唯识宗又称为中道宗。   中道是什么? 经云:‘中以不二为义,道以能通为名。’中道是离开二边对立——离开常、断二见、有、无两边,而臻于不偏不倚的中正之境。   唯识中道,是建立在三自性和三无性的理论基础上。唯识家以为,世间万法——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有三自性,也都有三无性。三自性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而三无性是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   原来唯识学立论,以为宇宙万法,皆是能变的心识、所变起之境,这即是‘万法唯识’。而心识所变的外境,依其原始的性质,可分做三类:   一、妄有性: 这类事物本来没有本体,是我人假立名相而有的,而我人却普遍的执著计较,计较的物件,不外是名称言说或义理,名称言说不是实有,只有‘妄有]。   二、假有性: 这类事物,是因缘和合——众多因素条件所生起的,如以砖瓦木石筑成房屋,以泥土工具做成瓶钵,它没有本身的实体、自性,不过是‘组合’的存在 (仗因托缘的生起存在) ,这也不是实有 ,只是‘假有’罢了。   三、实有性: 这是诸法的实体、自性,它不是虚妄的、暂时的存在,而是绝待的、超越的存在,事实上这是诸法绝待的理体,也即是‘实性’——真实的存在。   以上三类,在佛学术语上称为‘三自性’——即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如 <解深密经> 上说 :‘云何诸法遍计所执相,谓一切法,假名安立,自性差别,乃至为令随起言说; 云何诸法依他起相,谓一切法缘生自相、、、、、、云何诸法圆成实相,谓一切法平等真如。’经文中的‘相’字,在此处就是性的意思。所以,换一个方式说,三自性就是:   一、遍计所执性: 这是我人对一切事物,普遍的执著计较。执著于五蕴和合的假我为实我,执著于条件组合的假有为实法。或执于相,或执于名,或执于义理,时时计较,处处计较,这一切执著计较,就是我人烦恼生起的原因。   二、依他起性: 依他起的‘他’,指的众缘——众多的因素条件。世间万有,没有孤立生起或存在的,全是因素条件的组合。既是组合,就会随著组合条件的改变而变化。所以它没有‘自性’ ——即是没有固定不变之性。   三、圆成实性: 圆者圆满,成是成就,实是真实,合而言之,就是圆满成就的真实体性。这真实体性不是事相,而是‘理性’——超越相对的绝待真理。也就是二空——在我空和法空之后,所体证的理体。这理体也就是真如。   三自性,是以依他起性为中心。仗因托缘生起的事物,只是暂时的现象,不是永恒的实体。我人若在这因缘和合的事物上执著计较,这就是遍计所执性——普遍的计较执著,执我执法、执常执断。如果彻悟诸法缘生,常一切时,在依他起诸法上、无遍计所执的实我实法,这就是圆成实性。 <唯识三十颂> 上说 :‘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  前性,指的是于依他起法上,远离普遍执著计较的遍计所执性。   因此,圆成实性,是‘二空’——我空、法空之后,所显的圆满成就的诸法实性,也就是依他起诸法的‘法性’。   一切诸法,各具三自性,同时也各具三无性,那就是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无性,就是无自性。试想,宇宙万有,无非全是一时组合的假相,依此假相,而立假名。我人在这一切假名、幻相上执著计较,假名幻相何尝有其自性? 其次说生无性,依他起之法,是仗因托而生起的,它是随著因缘的聚散而生灭,它何尝有固定不变的自性? 最后是胜义无性,所谓胜义,就是真如。 <唯识三十颂> 曰:‘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唯识实性就是圆成实性。圆成实性是超言绝虑的绝待之法,显二空之妙理,所以说胜义无性——胜义如果有自性,就不是绝待的胜义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3-8 19:1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附记: 相关名相表解   一、三自性: 三自性为唯识宗一切法义的根本,南海寄归内法传曰: 相宗以三性为宗。             ┌遍计所执性——于依他起之事物上、分别执著名相,妄认为实我实法。   三自性—┼依他起性——万法皆以因缘和合生生起,只是组合,而无自性。           └圆成实性——于依他起法上、常一切时远之离执著,即圆成实性。             ┌相无性——此相为妄情所现,假名安立,故无自性。   三无性—┼生无性——仗因托缘而起的事物,只是组合,而非实有,故无自性。           └胜义无性——胜义是二空所显真如,真如若有自性,就不是绝对的胜义了。   二、三性中道: 中道是远离空有二边,无增无减的意思。世间一切法,每一法都具足三      性,谓之‘三性各具中道’,也各具三性对望中道。                                   ┌情有——非空                     ┌遍计所执性┤                     │          └理无——非有                     │                     │          ┌假有——非空       三性各具中道—┼ 依他起性 ┤                     │          └实无——非有                     │                     │          ┌真实——非空                     └ 圆成实性 ┤                                 └无相——非有                       ┌ 遍计所执性——体相都无———非有┐                     │                                 │       三性对望中道—┴依他起性———如幻假有┐         ├中道                                             └——非空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4 11: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