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231|回复: 1

[其它] 唯识二十颂讲记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1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一、绪论——介绍唯识宗和唯识二十颂
唯识二十颂,是大乘唯识宗所依的一部论典。要讲此二十颂,先要介绍这本书的作者、译者、译本,及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和内容纲要。同时,还要略述一下此宗的学统。
在我国,唯识宗是大乘八宗之一,为法相宗的异名。法相宗又名普为乘教宗、应理圆实宗、慈恩宗。由决判诸法体性相状故,名为法相宗。由明万法唯识的妙理故,名为唯识宗。由普为发趣一切乘者故,名普为乘教宗。由所谈的义理,均为圆满真实故,名应理圆实宗。由大唐慈恩寺玄奘、窥基二师所弘传故,名慈恩宗。而此宗的学统,是传自印度的瑜伽行学派。
印度的瑜伽行学派,是佛陀灭度后九百年倾——西元四、五世纪间,大乘佛教继中观学派之后兴起的一个学派,此学派在西元六、七世纪间,为印度大乘佛教的主流。而此学派的始创人,为无著与世亲二位菩萨。
无著梵名阿僧伽 Asaga. 是印度笈多王朝 (320—500) 中期的人,住世年代约在西元三六零至四六零年之间。他是北印度健陀罗国富娄沙富城人,出身于婆罗门家庭,父名乔尸迦 Kausika、居国师之位,有子三人,长名无著,次子世亲,幼子狮子觉。无著先在小乘佛教化地部出家,相传他因思惟空义不能得入,曾欲自杀,后得遇宾头罗罗汉为讲小乘空观,他初闻悟入,然犹不能满意,传说兜率天宫的弥勒菩萨,降临中印度阿瑜遮那国的瑜遮那讲堂,为无著说五部大论:  <瑜伽师地论> 、 <分别瑜伽论> 、 <大乘庄严论> 、<辩中边论> 、 <金刚般若论> 。唐代遁伦撰著 <瑜伽论记> ,卷一有谓:  [慈氏菩萨随无著机,恒于夜分从知足天降于禅省,为说五论之颂......’无著承弥勒之说,集众宣之,由是大乘瑜伽法门传至四方。
无著的著作很多,时有千部论主之称。他所著的 <显扬圣教论> ,相当于 <瑜伽师地论> 的节略本;而在 <大乘阿毗达摩集论> 则建立了法相学,在 <摄大乘论> 中建立了唯识思想的中心。后来世亲更完成了 <摄大乘论释> 、 <唯识二十颂> 及 <唯识三十颂> 等不朽之作,大成了唯识学的理论。
世亲梵名 Vasabandhu.音译婆薮槃豆,是无著的异母弟,生卒年代约在西元三八零至四八零年之间。陈代真谛译 <婆薮槃豆法师传> ,称他:  [于萨婆多部 (即说一切有部)出家,博学多闻,遍通坟典,师才俊朗无可为俦,戒行清高,难以相匹。’ 据说世亲为了取舍阿毗达摩一系理论,他曾匿名化装,到有部的学术中心迦湿弥罗城,学习有部教理四年,后来回到富娄沙富城,用经量部教义,批判有部,集众宣说。且随讲随写,著为 <阿毗达磨俱舍论> 。此论一出,颇有争论,而无能破之者,时人称此论为聪明论。
世亲在北印度宣扬小乘,隐蔽大乘,其兄无著悯之,托以疾病,诱其来见,命弟子于邻室宣读 <华严经、十地品> ,世亲闻之,方知其兄苦心。他深悔以往弘扬小乘诽谤大乘的错误,要割舌以谢过。无著对他说:  [你先前既用舌头诽谤大乘,现在何不用舌头来赞扬大乘呢? ’这样世亲乃舍小入大,广造论释,宣扬大乘。世亲约于八十岁的时候,在阿瑜遮那国逝世,时其兄无著逝世已二十余年。他遗留的著作很多,主要者有:<摄大乘论释、 <唯识二十颂> 、 <唯识三十颂> 、 <大乘五蕴论> 、 <百法明门论> 等。
唯识二十颂、又名唯识二十论、亦名二十唯识论,全文一卷,是唯识三十颂的姊妹作,而出于三十颂之前。世亲菩萨建立唯识宗,是以 <百法明门论> 总其宏纲,以 <唯识三十论> 完成组织。至于 <摄大乘论释> ,重在成立阿赖耶识; <唯识二十论> ,重在破斥邪说,以明唯识无境之理。是故三十论与二十论两部论典,二十论是破而不立,三十论立重于破。所以在‘一本十支’之学——以瑜伽师地论为本论,对阐释本论的五蕴论、百法论、二十论、三十论等称支论——中,二十论是 ‘摧破邪山支’。而三十论则是‘高建法幢支’。
唯识宗所依的经论,有‘六经十一论’之说。在六经中以 <解深密经> 为主依,在十一论中以 <瑜伽师地论> 为主依。而 <解深密经> 的分别瑜伽品中,已建立了‘万法唯识’的思想。经云:‘世尊!若彼所行影像,即与此心无有异者,云何此心还见此心? 善男子,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
以上一段经文,如果加以诠释的话,意思是说:一般以为我人所认识的境,是离心外在的。事实上我人所认识、所分别的,都是自已的心识,并不是真有外在的实境。因为外境是我人心识所变现的,所以当心识分别境时,事实上是在分别我人自己的心识。‘此中无少法能见少法’,虽说心分别境时,似乎是有所取,有所见,这是不了解‘万法唯识所现’的人,不知道这仍是分别自心。因此,上一段经文接著说: ‘善男子,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
同时,唯识宗另一部所依的经典 <华严经> ,其中也申明此义。如晋译 <六十卷华严经> 十地品谓:‘此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十二缘分,是皆依心。’ 此在唐译 <八十卷华严经> 十地品中译作:‘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如来于此分别演说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 经文的意思是:一切外境,都是由有情的心识所变现,一切外境诸法,只是虚妄的现象,并没有其实体 (自性) ,所以唯有内识,没有外境。即使是有情 (依于十二有支的) 生死相续,其原因也不是由于外境,而是由内心的贪爱。以上经文,都是建立唯识的理论根据。
基于以上经论所述,唯识思想的要点,是否定可以做为客观外境的实在性,以建立万法唯识所变的理论,其理论基础可以下列三义说明:
一、世间万法,由根身以至器界,皆是‘三能变识’之所变现,而第八阿赖耶识储藏的万法种子,实为万法的本源。
二、三能变识变现时,各各识体上变现出相、见二分,见分是能认识的主体,相分是所认识之境的影像,由见相二分的‘能分别’与‘所分别’,始有宇宙人生的存在。
三、宇宙人生,因相、见二分而显现,而相、见二分又皆为心识所变现,离此心识即无宇宙人生之存在,此所以成其万唯识之义。
而唯识二十论的宗旨,即在于破斥外境实有的思想,以成其唯识宗义。二十论所破斥的物件,即是执外境实有的实在论者——其中包括著印度六派哲学之一的胜论派,及小乘佛教的萨婆多部 (即说一切有部) 、经量部、犊子部、正量部、大众部等。这在二十论颂文之后的长行中虽然没有指明,但在唐代窥基大师的 <唯识二十论述记> 中,却有明白的记载。
唯识二十颂,在我国共有三种译本。最早的译本,是南北朝时代北魏般若流支所译,名 <大乘楞伽经唯识论> ;其次是陈代真谛三藏所译,名 <大乘唯识论> ;最后的译本是唐代玄奘三藏所的 <唯识二十论> 。同时,这三种译本不但在内容上互有出入,在颂文的数量上也不相同。菩提流支的译本,文多颂少,有二十三颂;真谛的译本,文少颂多,有二十四颂;而玄奘所译的,文颂均等,有二十一颂——于正文二十颂之外加一结颂。以上三种译本,均收入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是玄奘三藏的译本。
玄奘大师是我国的四大译经家之一,也是唯识宗的开创人。他俗家姓陈名纬,河南偃师人,隋文帝开皇二十年生。他有兄长捷,早年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奘师亦于十三岁时随兄出家。唐高宗武德元年,与兄同入长安,寻赴成都参访。武德五年受具戒重回长安,从法常、僧辩二大德听 <摄大乘论> ,以诸师所说,各异宗途,圣典亦有隐晦,不知所从,乃欲西行天竺以明之。表请不许,奘师不为屈,乃就番人学书语,唐太宗贞观三年,私发长安,途中历经险阻,历时五年,始抵中天竺,于那烂陀寺,依戒贤论师学 <瑜伽师地论> 及十支论奥义五年。复从胜军居士学 <唯识抉择论> 及 <庄严经论> 等论典二年。
奘师于贞观十九年回国,由天竺携回梵典六百五十余部,归国后广译经论,先后译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余卷,其中关于法相唯识一系的,有 <解深密经> , <瑜伽师地论>, <摄大乘论> , <大乘五蕴论> , <百法明门论> , <唯识二十颂> , <成唯识论> 等多种。奘师唐高宗麟德元年圆寂,享年六十五岁。奘师之后,唯识之学,由其上座高弟窥基大师绍述之,而建立我国的唯识宗。
唯识二十颂一书,在印度的注释极多,以世亲菩萨的弟子瞿波论为首,共有十余种注释本,其中以护法论师所造的 <成唯识宝生论> 五卷 (唐代义净法师译) ,最为重要。我国注释二十颂的,有窥基大师撰 <唯识二十识论述记> 二卷,新罗圆测撰 <唯识二十论疏> 二卷等。
奘师译本的文字体裁,是采用似诗非诗的偈颂式,每颂四句,每句五字,共有二十一颂,每颂之后有长行加以解释 (其实这种解释,现代人很难看得懂。) 二十正颂之后的一颂是结叹语,用以结束全文,所以实际上仍算是二十颂。唯二十颂和三十颂一样,也是世亲菩萨假借外人质疑问难,用一问一答的颂文,来解释 ‘唯识无境’的道理,以破斥执著外境实有的小乘外道。



 楼主| 发表于 2019-3-1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外人所提出的质疑问难,计有七点:

一、四事不成难:这是胜论派、大众部、犊子部、正量部、萨婆多部、经量部、顺正理师等的主张,他们以四事为例,而难唯识之理不能成立。他们的意思是:如果只有内识,没有外境,则对外境的认识,有一定的处所、时间,应不能成立;能缘之心具有普遍性也不能成立;世间的奎事物各具有其作用这一点也不能成立。

二、外人现量难:这是萨婆多部、经量部、大众部等的主张,他们认为诸法的有无,应以现量最为殊胜,如果没有外境,如何有现量的认识呢。

三、梦境不同难:这也是小乘外道的问难,梦中的境界,我人知其是唯心所变的幻境,但现境..........

四、二识决定难:外人问:如果唯有内识,无有外境,则在心识之外自然也没存他人与圣教。果然如此,则因亲近善友恶友而闻正邪之法,岂不是不能成立?

五、梦境业果不同难:唯识家以梦喻现境,但醒时造善恶业有苦乐果,梦中的善恶业何以独无果报呢?

六、杀业不成难:杀羊之时,若无羊等外境,则不能杀生,或杀生之罪是否成立?

七、他心智难:他心智,即具有知道他人心意的智慧。若有他心智,则证明他心之存在,如此则唯识无境之义就不能成立。

以上七难,都是对‘万法唯识,识外无境’之说提出质疑,说明心外实境的存在。世亲针对以上七个难题,一一予以破释,以成其心外无法的唯识思想。

二十首颂文,如果予以科分的话,可以十二科来讲解,此十二科为:

一、第一颂:设难生起。

二、第二、三颂:唯识家举出梦等譬喻,证明‘四义得成’,以成唯识义。

三、第四、五、六颂:唯识家否定狱卒的实有性以成唯识义。

四、第七、八颂:解释外人引圣教不成、以成唯识义。

五、第九颂:略示二无我义。

六、第十至第十四颂:以一、多破外境实有,以成唯识义。

七、第十五颂及第十六之上半:破妄执现量以成唯识义。

八、第十六颂下半颂:示在梦不觉以成唯识义。

九、第十七颂上半颂:明二识转决定以成唯识义。

十、第十七颂下半颂:显示睡眠时心坏以成唯识义。

十一、第十八、十九颂:引意罚为重以成唯识义。

十二、第二十颂:释他心智不如实以成唯识义

本文自第二讲起,即依照此十二科分之顺序诠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6 13: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