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684|回复: 7

太上感应篇汇编定弘法师主讲(第十四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2-27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定弘法师:太上感应篇汇编讲记》

太上感应篇汇编  定弘法师主讲  (第十四集)  2013/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109-0014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感应篇汇编》,请看经本第四十二页,第一行的最后两个字看起。

  【从此而后。终日兢兢。便觉与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励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

  这里讲《感应篇》的第一句「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引用的是《了凡四训》第一篇「立命之学」。我们学到这儿,就知道了凡先生遇到云谷禅师,受到点化,明白了「命自我作,福自己求」的道理,就发愿改过自新、改造命运,不愿再做凡夫了,发心要成圣成贤,所以改过非常的可贵。这里了凡先生为我们分享他改过的心得体会,他说『从此而后,终日兢兢,便觉与前不同』。他在云谷禅师的禅堂里面静坐了三天三夜,到达无思无虑的地步,然后接受云谷禅师教诲就开悟了。这个悟是小悟,不是大悟,他悟到原来命运是可以改造的,这个不算什么很高深的境界,是最基本的因果,「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这个道理。这些道理他以前肯定也听过,但是没有悟就没真明白,真明白了他一定会断恶修善,一定会改造命运。到了这一天,在云谷座下才算真正觉悟。所以发愿改过,首先把自己的过失全部发露忏悔出来。前面我们读到他讲了好多条,真诚心就出来了,然后改过,就是对治习气,虽然知道那是不好的,但是它还会起来,这叫习气。譬如说瞋怒、发脾气,明知发脾气不对,他还会发脾气;明知说人的是非不对,还会说人是非,这就是习气。改过首先要有畏惧之心,知道这个过如果不改会形成大恶,虽然我们在私底下造作的这些恶,人不知道,但是有天地鬼神知道,敬畏的心就生起来了。

  所以终日兢兢,这个兢兢就是战战兢兢、畏惧的样子,一天到晚都知道有鬼神在旁边,这是真的。我学《了凡四训》、学《感应篇》,可以说最大的受益就是,真正承认、明白鬼神就在我们旁边,真的是头上三尺有神灵,这可不是打妄语,也不是开玩笑,也不是故意吓唬我们,完全是事实。你能相信有鬼神,敬畏心就出来了,这也就是一个大的进步。很多学佛的人学了好多年都不相信有鬼神,佛讲有六道,他不相信,他只相信自己眼前看到的,人道他相信,有人;畜生道他也相信,他能见到;其它的道,天道、鬼神道他不相信,地狱道他也不相信。不信轮回、不信因果,你说怎么能学佛?所以继续造恶,肆无忌惮。如果你能承认真的旁边就有鬼神看着,承认佛讲的话,天人都有天眼通、他心通,都能知道我们所作所为、一切的想法,你自然就战战兢兢,所谓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自然就有了,学因果就有这个好处。这样便觉得与前日不同了,前日是放肆,放任自流、随随便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怕得罪天地鬼神。现在不同了,『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励景象』,战战兢兢是很谨慎的样子,惕是警惕,励是策励,不敢懈怠、不敢轻忽,这种景象、气氛出来,这个人就不一样了。你真正相信有因果、有天地鬼神,你就变样了,你自然就会收敛、警觉,就能够防范恶行、恶念。『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暗室就是只有你一个人,私居独处的时候,没有人在旁边,你能不能慎独?就是独处的时候还是这样的谨慎小心,不敢作恶。

  什么是恶?身造杀、盗、淫,这是恶,身的三恶;口造的是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意造的是贪、瞋、痴,这就是十恶。一般在众人面前、光天化日之下不敢造恶,但是在暗室屋漏中,偷偷的时候,这就难保了,尤其是念头里面的罪恶,那些染污的念头全翻腾起来。不要以为这些念头神不知鬼不觉,其实鬼神都知道,他们有报得的他心通,他看得很清楚,我们如果不能收敛,鬼神都会生气。特别是学佛的人,你皈依了,你跟着善知识听经闻法也有一段时间,怎么还不肯改习气?怎么还在善知识面前一套,自己背地里又一套?天地鬼神都能察觉到,他们能不震怒吗?你是搞假的,你是欺诳善知识、欺诳佛菩萨、欺诳天地鬼神,鬼神最痛恨的就是这种人,伪君子比小人更可恶。小人至少不会表面一套、背地一套,他就是这么差,那还算是一个诚实的人;伪君子狡诈、虚伪、谄曲、自欺欺人,鬼神就不会饶他,所以暗地里的报应就特别的重,遭的报应是天谴,所以怎能够不生恐惧心、敬畏心?『遇人憎我毁我』,这是难免的,尤其是现代社会,你干坏事,大家都会推着你干,帮助你成就你的这个坏事;你要做好事、做好人就很不容易,大家不是笑话你、侮辱你,就是毁谤你、障碍你,你做的好事愈大,障碍就愈多,他会用种种的手段、编造种种毁谤的言语让你退心。这是末法时代法弱魔强,魔就是专门搅乱人家的好事,所以好事多磨。

  尤其是你要弘扬正法、要续佛慧命,魔是最害怕你干这个事情,因为你弘扬正法,人家觉悟,都出三界,他的人就没有了,他要控制、要占有,所以不容你在这里教化众生,要把你踢出去,甚至要把你置之于死地。面对这种情形,那就是真实考验,你能不能够恬然容受?恬然是很安然、泰然,你不生烦恼,容是能包容,受是忍受,逆来顺受,这就是你的修养功夫。如果你能够容、能够受,你的境界就上档次,往上提升;如果你不能够容受,你生烦恼、退心,你考试没过关,那你就下去了,魔就欢喜,他得逞了,他就是让你退心,就是让你生烦恼,你上当了。所以修行人遇到什么境界都要如如不动,顺境我们不生贪爱,提得起、放得下,没有丝毫的沾染;逆境,人家来憎我、毁我、障碍我,不生瞋恚,如如不动、不生烦恼,你就过关了,成就自己的功德,也成就魔的功德。魔这么一障碍你,你过关了,他有功劳,如果不是他这样障碍,你这境界不可能大幅提升。所以魔也不是不好,也是好,没有他,我们的修行太慢、提升太慢;有了他,提升特别快,
 楼主| 发表于 2019-2-27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像坐火箭一样往上冲。要诀就是不生烦恼、不退道心,逆来顺受,就像水一样,那边有障碍,就绕着流过去,不会跟它硬碰硬,一味的忍让,这样愈忍心里愈安、愈法喜,为什么?你所做的跟圣贤教诲相应,佛菩萨欢喜赞叹。了凡先生真正开始改过就努力的在心地上去对治,把贪瞋痴慢的这些习气改掉。心一改,命也就改了。底下我们来看:

  【到明年。礼部考科举。孔先生算该第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验。而秋闱中式矣。】

  这是他第一次改造命运的效验。『到明年』,这是他遇到云谷禅师之后第二年,礼部举行考试,『考科举』,就是秀才考举人,按照了凡先生的命,他是得不到举人的,孔先生给他算过。这是第一次考试,考举人也是分好几次考的,第一次考应该是第三名,竟然考了第一名。你看孔先生说的就不灵验了,不是他说的不灵验,是这个命运已经在改,改了一点点,不多,从第三名考到第一名,跳了两级,但是这就给了凡先生很大的信心,原来命运真的可以改。到了秋天,『秋闱』,这是科举考试在秋天,考的院试,闱就是考试的院子,这是秋试。结果中式矣,中式就是合格,也就是他考上举人,这就跟他原来的命数不一样了。了凡先生于是就继续努力的改过自新,他看到光明了,确实云谷禅师说的没错,命自我作,福自己求。这个事情不用再去算命算卦,也不用去问什么神、问什么仙,求神问卜都不需要,自己可以改,看自己,于是就更加努力的改过。底下他说:

  【然行义未纯。检身多误。或见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或醒时操持而醉后放逸。以过折功。日常虚度。】

  这是他改过的一个心路历程,很难得,跟我们分享得这么好,每个人都会遇到。要知道这些过错、这些恶习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冰结得太厚了,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融化得了的。所以改过也要有耐心、要精进,不能够觉得难而退惰,也不能够觉得一有点灵验就开始轻忽,「勿畏难,勿轻略」,要持之以恒。他这里说,『然』,然而,转折,『行义未纯』,发现自己断恶修善事确实在干,但是做得很不纯,也就是行为里面还夹杂着很多恶,想改却改得不完全,身口意还是不清净,『检身多误』,发现身上的毛病还是很多。一天下来,因为了凡先生是用功过格,这一检查就能检查出来了。所以功过格非常好,大家要做,检查检查,犯了还是这么多条,有些可能重复的犯,犯了又犯,这些都是很正常的。我记得在十年前,我当时还在昆士兰大学教书,我就经常开车到图文巴净宗学院亲近师父上人,师父上人特别爱护我,每次留我吃饭,跟他同桌。有次吃完饭了,我就向师父老人家请教一个问题,我说,「师父,听您讲我们学佛要真干,什么叫真干?有过一定得改,一定得断恶修善,要改习气、改毛病,要忏悔罪业。但是我发现自己确实很想改毛病、很愿意忏悔罪业,也知道自己有什么毛病、有什么罪业,每天也在佛菩萨面前发愿,我今天一定不犯,结果到晚上一反省,又犯了。于是第二天又振作起来,又在佛菩萨面前发愿,今天我一定不能够再重复的造那些恶,结果到晚上一看,还是犯。如是日复一日,那个过错想改都改不了,到最后自己都灰心了。我这是真干吗?我这有没有在欺骗佛菩萨?」自己都怀疑,说着说着自己眼圈都红了。

  师父表情很严肃,沉默了几分钟,然后跟我讲,「你这样就是真干」。我听了,当时眼泪就下来,感受到佛菩萨那种宽容、慈悲,对待业障深重的凡夫给这么多的机会,不会放弃他,也不会鄙视他,还是那样的等待他真正把过失改掉,能回头。所以诸佛菩萨帮助众生,生生世世追随着你。我当时就有这种感觉,我那个过失可能都不是这一生的,多生多劫的,习气深重,就是因为这些习气,所以出不了轮回。佛菩萨也不舍离我们,什么时候真正觉悟,咬紧牙关把这些过失断干净,这就出轮回了。了凡先生在这里给我们也是做如是的示现,就感觉到自己身上毛病还是没改完,很多很多,这是从改过的角度讲。从行善的角度讲,『或见善而行之不勇』,这也是我们常有的问题,明知这是善法、这是好事,想做又畏首畏尾、瞻前顾后,不肯下定决心,没有那种勇气。行善得要有勇猛心,你要努力、要奋力去圆满这个善。譬如说见到别人修行很努力、很认真,你也很赞叹、很敬佩,但是就不肯学他,怕苦。教你每天拜一千拜,你看到别人拜一千拜,心里也很羡慕,但是自己又不肯干,这就是见善行之不勇。听到刘素云老师每天十个小时听经闻法,你听了也会觉得很振奋,轮到你去干,你也不肯干,这就是没有勇心。听到善法能够欢喜,这是善根,但是善根还不足,人家的善根足,人家成就了,我们的善根不足。

  下面也是,『或救人而心常自疑』,这也是善根不足的表现,知道救人好,但是心里很多疑惑,「该不该救?这样救会不会产生什么负面效果?」这疑心一起来就没有勇心,不肯去承担。我讲个最简单的例子,你在路上走着走着,忽然见到一位老人家晕倒在地,你不认识他,旁边的路人见到了也不肯伸出援手,从他身边走过,不理会他。这时候你看到,你能不能够立即去救他,或者马上送他到医院,叫部的士车就送医院,自己掏钱,让他入院赶快治疗,你能不能干这个事?可能第一念想去干,马上第二念想到,「这个人是真是假,他真晕倒吗?他要是诈骗我,拉着我说是我把他推倒的,让我赔偿损失怎么办?或者是他真的晕倒了,我把他送医院,结果他儿女找上门来,说我把他推倒的怎么办?」这些念头都起来了,这念头一起来,于是就不敢干了。所以疑是大烦恼,断人的善根,断人行善的功德,那都是因为对因果不相信,或者不十分相信,你要对因果十分相信,你就不必去疑了。如果真的他是骗我的,那也是我欠了他,上辈子我欠他,我这生就还他,我这么做是对的,对得起我良心,这符合天理。他需要帮助,我就去帮助,甭管那后果如何,即使后果不好,也是应该我受的;如果我救人的后果都不好,
 楼主| 发表于 2019-2-27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你说我的业障多重,这不是消业障吗?如果我不救他,那后果就更差了。你深信因果就没什么疑的,该干就干。

  譬如说我们现在要发心弘法利生,这是救人,救人的法身慧命,这是好事,是世出世间法最大的好事,但是困难重重,你做这个事情会不会有疑?首先第一个,我能不能做?我又不是佛菩萨再来,我是个凡夫,这事我能做吗?这个疑一起来就不敢做了,那都是佛菩萨的事业,护世息灾、续佛慧命,那是佛菩萨的事,跟我有什么关系?我觉得这是好事,但我做不来。怀疑自己的善根,那你就做不来了。或者是自己还是很想做,但是怀疑说,「我能力不够,虽然说佛菩萨应该会加持,但能加持多少?如果说佛菩萨加持我,为什么还遇到这么多障碍?」对佛力也有疑惑。就像《无量寿经》讲到最后「边地疑城第四十品」,两种疑惑,一种疑自力,自己的善根,一种疑佛力,这两种只要有一种,往往心就会退;如果两种都有,那你肯定干不成。所以疑乃菩萨最大的障碍,断菩萨的精进善根,有疑就不能精进,护持正法也是要精进。在遇到障碍的时候我们可以退让,但是绝对不退心,退让是为了以后更好的成就,退心那就完了,前功尽弃。所以这个疑一定要把它断尽,深信自己善根,自己本来是佛,这件事情就是我要做的,我本分内事,别人不做那是当然,他没发心,我发了心,我就要承当,整个世界没一个人承当,我一个人能承当,正法复兴就我一个人来做,我都要做。然后也相信佛力加持,这件事当然不可能是我一个人做的,十方诸佛一起做,所有圣贤、佛菩萨一起来干,凡夫不肯干,佛菩萨怎么会不肯干?我没有能力,佛菩萨有能力。所以,只要这是好事,我们认定方向,我们就一直做下去,中间肯定有考验,考验都是帮助你提升的,但是你要相信最后一定能绝处逢生,而且你的成就会意想不到。

  我们看师父上人一生,他的弘法路程那是很多坎坷、曲折,往往都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为什么?因为他没退心,佛菩萨就能加持得上;如果退心、不干了,佛菩萨也就加持不上了。那你就眼看着佛法衰亡在你手上,你忍心吗?你要是不忍心,就要承担,再苦再累、再多的委屈都要承受,而且要恬然容受。不是说觉得很苦,憋在心里,那不叫恬然,恬然是很欢喜,心还是那么安稳,顺逆境界都是那么欢喜、那么安稳,满怀着信心、满怀着愿心去做我们自己本分的事情,相信最后佛菩萨加持一定能成功,我们善愿必定能成就。我自己出家就是为了走弘法利生的道路,如果是为了自己了脱生死、求往生,不必出家,我出家前把教理都学得很通,我都开始讲《无量寿经》了,怎么往生我知道,不必要出家,而且在家更容易。《无量寿经》里面你看在家人居多,在家的菩萨有十六位上首列名,出家的菩萨只有三位,就显得这个净土法门在家人容易修,适合在家人。那我为什么要出家?就是为了弘法。以出家身分弘法方便,而且真正要复兴佛法、绍隆佛种,就要绍隆僧种,要自己以身作则,带起僧团回归佛陀教育。当然这件事情绝不是我一个人的能力能做到,但是我有信心,我有这个愿,就等着阿弥陀佛、佛菩萨给我安排。所以师父常常提醒我们,只要你真心为佛法、为众生,什么样的安排都是对你最好的,那都是佛菩萨安排,你自己不用操心。我就学着不操心。这是讲不能疑。

  下面说『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身体行为勉强的去行善。譬如说见到别人行善,自己跟着做,不做不好意思,勉勉强强;看见人家印经布施,自己不好意思不掏点钱,随喜一下;看见人家做义工,觉得挺赞叹,「好吧,我也跟你做两天」,很不情愿,不是发自内心真心去行善,当然这个果报就不会那么殊胜。而且还会口有过言,那就更麻烦了,这是怨天尤人。譬如说你看见人家行善做好事,你不好意思不做,你跟着做,做了之后有点麻烦,心里就抱怨,甚至说抱怨的话,「你看我早跟你讲不要干了,你偏偏要干,干到现在你看多麻烦」,这是口有过言。这些都是我们初学的人常常会犯的过失,口业很容易造,尤其是批评人。所以《无量寿经》里讲善护三业,第一就是「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不能批评人、不能讲人过失,尤其是背地里讲人过失,损阴德。下面,『或醒时操持而醉后放逸』,清醒的时候能把持得很好,能够断恶修善、能够恭恭敬敬,但是一喝酒喝醉了就放逸,了凡先生还没有戒酒,五戒没持好。本来酒戒不是性戒,是遮戒,就是喝酒本身没罪,喝醉了容易犯罪。

  所以佛制五戒,前面四条是性戒,杀生、偷盗、邪淫、妄语,这是本来就有罪,你不持这个戒,你造这个恶也是一样有犯罪,也一样有果报;当然,如果是持戒、受了戒还会犯,那就是罪上加罪,不仅有性罪,就是本来的罪,还加上破戒罪。饮酒这一条叫遮戒,遮是防止,防止你喝醉了造杀盗淫妄;如果你酒量很大,像郑康成「会须一饮三百杯」,三百杯下肚,一点小小礼节都可以不缺,一点都不乱,这种酒量就没问题,他绝对不会犯杀盗淫妄,一般人不行。所以佛要制定这个戒,就是防止你破性戒。了凡先生就是喝醉了就放逸,功夫就破了,所以酒一定要戒。这里讲『以过折功,日常虚度』,他做功过格,了凡先生就是用《感应篇》做功过格,功要记下来,过也要记下来,然后看看抵消之后还剩多少条功,结果以过折功,最后剩下的没几条,也可能没有,甚至还有负数,日常虚度,这天就虚度了。这就是刚刚开始改过的人往往出现的状况,我们都有,你知道这是正常的,但是要突破,不能原地踏步,更不能够这时候退缩,要继续努力精进。下面说:

  【自己巳岁发愿。直至己卯岁。历十余年。而三千善行始完。】

  这是他发愿先修三千件善事,求中举人、考功名。他是『己巳岁』发愿,我们统计看他的历史,他那时候应该是三十五岁遇到云谷禅师,当时发愿修三千善事。『直至己卯岁』,这是十一年后,『历十余年,而三千善行始完』,头尾十一年才把这三千善行做完,
 楼主| 发表于 2019-2-27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容易。他这三千善行是以过折功,就是以恶折善之后剩下的,这么积累下来三千条,虚度的不算,譬如说这一天干了十条善事,又干了五条恶事,那十减去五剩五条,只能算五条,积累到最后三千条,相当不容易。就是因为原来的过失抵消的很多,所以善他也是拼命干,但是抵消也太多了,所以十一年才完满他的三千善事的愿。我们可以学他,也可以发愿修三千善事,你也用功拿出十年断恶修善。那善和恶怎么来算?你用《感应篇》就行,《感应篇》里讲到的善就算功,讲到的恶就算过,一天到晚你看以过折功剩几条。其实这个积累也很快,因为《感应篇》总共这个功过格有一百九十五件事情,犯了就剔除,很快。等了凡先生四十五岁这年就圆满三千善行了。

  【遂起求子愿。亦许行三千善事。辛巳生男天启。】

  这是发的第二个愿。愿不要老发,人家了凡先生十几年才发一个愿,你得干完,圆满了一个愿再发第二个愿,别天天发愿,都不能兑现,发到最后自己都变成一个老油条了,随口就发愿,全都是打妄语。所谓君子发长愿,小人常发愿,别做小人,天天发愿,要发就发长久的愿,希望能够把这个愿心一生都坚持不懈,你成就了,一个愿就成就了。你看法藏比丘当年发四十八愿,无量劫来成就,人生能够圆满一条愿就不简单了。『辛巳』,他求子,也许行三千善事,第二个三千善事。因为命中无子,这在古代社会就觉得很对不起祖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既然已经成家,那就要有后才行,德不够就没有后。曾经我在北京大学做演讲,那是二OO九年,北京大学请我去讲传统文化,底下有五百师生听课。我讲完之后,因为我讲孝道,有一个人提的问题很尖刻,他问我,『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您现在怎么还没成家,您怎么还没后?你是谈孝道的』。我说,「是,这个问题我首先给你讲什么叫后。后,不是说你生了儿女叫后,能生就叫后,那简单,猪狗都叫有后,对不对?猪狗都是孝,那人怎么能跟猪狗相媲美?猪狗生的还多。你拿这个做标准,岂不是太下劣了?这个有后,是有真正好的后代能够承传祖上的家风、家学、家道、家业,而且能发扬光大、光耀门楣,这才叫有后」。

  我就问他,「传统文化从我们中国老祖宗,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孟这样传下来,几千年了,历代都有人能够发扬光大。传到今天,传统文化几乎没有人肯去学了,我们能对得起老祖宗吗,老祖宗看了会不会伤心?我们老祖宗就没有后了,那我们算不算孝?」然后我跟他举了个比喻,我说,「老祖宗就好像一个父亲,养了十个儿子,九个儿子成家立业了,都生养了后代。第十个儿子最小,他在那想,这九个哥哥工作很忙,他要为了维持家业全心全力去做,自己的儿女往往教育就会疏忽。而如果儿女不去教,他将来又怎么能承传父亲的家业?他会败家的。这第十个小老弟于是就发心,全心全意为他的九个哥哥来教育他们的后代,自己牺牲了,不成家,他的任务就是做老师教这些孩子,把这些孩子都教成人,教成优秀的圣贤人物,让自己父亲的家业有后」。然后我跟他们讲,「你们都是那九个哥哥,我愿意做那第十个小老弟,你们的儿女我来帮你们教,我全心全意投入到教育事业,让我们的老祖宗有后」。他听明白了。所以人的心量不能太小,就想到自己一家、自己那一支有后,老祖宗很多分支都希望要有后,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不能搞自私自利,要着眼于至少是一个民族来传承后代,这是最起码的心量。实在讲一个民族都不够,全世界所有的民族我们都要帮他们有后,优秀的传统文化,各民族的、各宗教的文化我们都要去传承、都要去护持,让正法兴隆,那是人类有后。这是大事业,要牺牲奉献才能做得到。

  这是个小插曲,讲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事情我们就明白了,什么叫大孝,什么叫小孝?只为自己家有后,那是小孝;为整个民族、整个天下人有后,这是大孝。了凡先生在这里起了『求子愿』,他是求自己有儿女,他就又发愿做三千件善事,结果感应很快。辛巳这一年,你看从己卯到辛巳就是过两年而已,这「天干地支」大家会算,就只过了两年,也就是他四十七岁这年生了一个男孩,取名『天启』,袁天启,这感应很快,三千善事没做完,马上就已经有感应。他第一次发愿也是这样,发了愿行三千件善事,第二年就考中举人。但是愿不能虚发,不能说这愿已经成就,举人到手,我就后面不再履行那个愿望了,那不行。他是兢兢业业的把三千善事做完,然后再起第二个愿。你看这个人多好,老实,不自欺、不欺天。他第二次这个愿两年成就了,但是要完成三千件善事恐怕还得十年,也得干。底下说:

  【余行一事。随以笔记。汝母不能书。每行一事。辄用鹅毛管。印一朱圈于历日之上。或施贫人。或放生命。一日有多至十余圈者。至癸未八月。三千之数已满。】

  这里讲了凡每行一件善事都以笔记下来,很认真,这个诚敬难得。『汝母』,这是对他儿子讲,因为《了凡四训》是写给他儿子的家训,说「你的母亲」,就是了凡先生的夫人不识字,所以不懂得写,她怎么做?跟她先生一起干,每行一事就用鹅毛管印个朱圈,朱是红色,印一个圈在那个『历日』上面,就是日历上面,看这一天有几个圈,就是干了几件好事。这里面很多,举几个例子说,或者布施贫人,或者买放生命(放生)等等。一天有的多到十余圈,一天可以干十几件好事,这样积累,至『癸未』这一年八月,你看从辛巳到癸未也是又过了二年,这一年是四十九岁,『三千之数已满』,第二个愿圆满。

  【九月十三日。复起求中进士愿。许行善事一万条。丙戌登第。授宝坻知县。】

  这是了凡先生发的第三个愿,他起了『求中进士』的愿。原来是命中没有举人、没有进士,他第一个愿是中举,中了;第二愿求子,得子了;第三愿他要求进士,这是最高的功名,他发的愿是很大了。『许行善事一万条』,他许的愿也比以前的大,大概也有信心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2-27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看三千、三千都干下来,这回发了一万条善事的愿。第一次的三千善事用了十一年,第二次的三千善事用了四年,第三次他想按这个速度应该很快,所以他就敢发一万条善事这个愿,结果没想到感应很快。『丙戌登第』,丙戌就是癸未之后,癸是最后一个天干,再就是甲、乙、丙,又过了三年,就是五十二岁这年登第,进士考中,满愿了。朝廷封他一个官叫『宝坻知县』,宝坻就在现在的天津市(天津古时候就是个大市,现在也是直辖市,就在北京旁边,明朝的首都是北京,天津是很重要的一个港口),在那里做知县,知县就是县长,是个很重要位置的县官,他命中本来在四川做一个小县官,这个官就完全不同了,命运都在改。下面:

  【余置空格一册。名曰治心编。晨起坐堂。家人携付门役。置案上。所行善恶。纤悉必记。夜则设桌于庭。效赵阅道焚香告帝。】

  这几句体现出了凡先生真干,你看他用一个小册子,『置』就是放置在案头,『空格一册』,就是这个册子里头都是空格,专门是给他记善恶功过的,这个册子就叫『治心编』,对治心里的毛病习气。『晨起』,早上起来,『坐堂』就是上班,当知县要断案子,『家人』,家里的这些仆人就会把这个《治心编》也带着,『携』就是带着,『付』是交给,『门役』,衙门门口看门的人,就是让他转交到了凡先生的办公室。『置案上』,放到办公桌上,让了凡先生每天别忘了做这个事情,就是记录自己的功过。『所行善恶,纤悉必记』,纤悉,纤是非常细小的善恶,哪怕是起心动念都不放过,悉就是全,全记下来,必定记下来。晚上把一个供桌设在他的庭院里面,效法赵阅道『焚香告帝』。赵阅道之前我们有介绍过,是宋朝的一位御史大夫,为人刚正不阿,人称「铁面御史」,专门弹劾那些不如法的官员。他学佛修禅,最后开悟,临终预知时至,坐着往生,他这种修行功夫都是从断恶修善、老老实实真下功夫来的。你看他每天晚上焚香告帝,把今天所作的一切善事、恶事全部禀告上天,一点不欺瞒,不敢告诉上天的就不敢做,用这个来激励自己。袁了凡也学赵阅道,把他一天的功过格拿出来,也向上天禀告,这样来真诚的断恶修善。下面说:

  【汝母见所行不多。辄颦蹙曰。我前在家。相助为善。故三千之数得完。今许一万。衙中无事可行。何时得圆满乎。】

  这是他的夫人为难了,见到现在当了官,宝坻知县,不像以前那样可以很多时间行善,所以所行的不多。于是,『辄』就是总,总是『颦蹙』,就是皱着眉头,就是很忧虑,说「我之前在家里帮助你去做善事,一条一条我们都很认真的干,所以三千善事数目很快就能圆满。可是你这次许愿一万条善事,而你又当官了,在衙门里平时很少能够有机会去像以前那样做善事了」,『无事可行』。像施贫人,你不能亲自跑去外面施贫人了;买放生命,因为你的工作关系,你也不能天天去干,那何时才能够圆满这一万条善事?了凡先生也觉得挺忧虑,真是不容易,一万条,这干到何年何月?结果有了感应。

  【夜间偶梦见一神人。余言善事难完之故。】

  晚上睡觉,了凡先生做了个梦,梦到一位神人、天神,于是了凡就在梦中跟这个神人说了心里一直耿耿于怀的事情,说,「这一万条善事什么时候能完?很难」。结果神人怎么对他说?

  【神曰。只减粮一节。万行俱完矣。】

  『只』是只是、仅仅,你曾经减粮这件事情,一万条善事就圆满了,底下就把这原委说出来。

  【盖宝坻之田。每亩二分三厘七毫。余为区处。减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心颇疑惑。】

  他在梦中梦到神人给他这么说,他就想起,说宝坻那个农田要征税,这些农民就等于上缴所得税,每亩上缴二分三厘七毫,这税相对比较重。了凡先生说,『余』,余就是我,我为区处,『区处』就是处理、安排的意思,我为这些农民做一个调整、安排,把原来的税收减至一分四厘六毫。你看减了一半,减了不少。这件事情确实有,『委有此事』,委就是确实,确实有这件事情,神都知道。『心颇疑惑』(原文是「心颇惊疑」),颇是很,心里很疑惑,不明白为什么神这么说?这只是一件善事,顶多算是一件,为什么说一万件都圆满了?

  【适幻余禅师。自五台来。余以梦告之。且问此事宜信否。】

  『适』是刚巧,刚巧这时候有位出家人幻余禅师,也是一位善知识。你看从幻余,他的名字就可以知道,他知道「我」是虚幻,不是真的,所以叫幻余,假的,没有我。这位禅师从五台山来,当时了凡先生跟这些佛门的大德交往很多,于是大概就向他请教。他以梦告之,把这个梦汇报给幻余禅师听,而且问他此事应不应该相信,这神人说的话可不可以当真?

  【师曰。】

  就是幻余禅师的话。

  【此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

  你看这位法师真的是有见地,过去出家人为什么士大夫都佩服?你看他讲出来的话就是不同凡响,所以了凡先生进士出身都要虚心向这些法师请教,人家有道德、有学问。我们自己要惭愧,我们自己没有道德、没有学问,人家看不起佛法,我们也有责任,所以自己要真正好好修,才能振兴佛法,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幻余禅师说,你的心真切,『真』是真诚,『切』是恳切,用这种真诚恳切的心来行善,则能『一行可当万善』,做一件事就等于万善了,用心不一样。有的可能万善还不如人家一行,很努力的干了很多事情,他的功德可能当不上人家一次做善事。了凡先生后面又举例说,有一个贫女,很贫穷的时候拿两文钱去布施寺院,这是她全部财产,全布施出去了,结果老和尚亲自给她来回向(大概老和尚有他心通,是一位证果的高人)。后来这位贫女福报现前,被皇上看中,选为妃子,入宫做了贵妃娘娘,她就感念当时曾经在那个寺院里面修的一点福报才有今天,所以她要还愿。于是带着千两黄金去那个寺院布施,结果老和尚没有亲自出来见面,叫一个小和尚代表,
 楼主| 发表于 2019-2-27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给她回向。这贵妃娘娘心里很不爽,就找到老和尚来询问,说:「我过去做贫女,只布施两文钱,你老人家还亲自给我回向。为什么我现在布施千两黄金,你只是打发一个小和尚来,马马虎虎就了事?」这个老和尚讲:「过去妳虽然布施两文钱,但是此心真切,两文钱超过千金。但是现在妳富贵了,傲慢习气都起来了,千金对妳不算什么,妳布施的心远不如往日真切,所以不需要老衲,只需叫个小和尚足矣。」这就是说明修福、修积功德最重要的就是你的心要真切,真诚恳切,不在乎事的大小,在乎你的心是不是真切。

  底下说『况合县减粮』,禅师跟了凡讲,你做宝坻知县,你给全县人民减粮,『万民受福』,你这个恩惠惠及万民,这县里不只一万个人,可能有几十万都受福了,所以你看这是不是一行可当万善?了凡先生明白了,真的原来公门里面好修行,当了官要行善积德很容易,一个好的政令下去,万民受福,这比以前修善方便多了。你看以前修善,第一个三千件善事修了十一年,第二次三千件善事还修四年,这第三次,一万条善事一天就搞定了,一念之间。有权有势,修善积德太容易了,反之,如果是造恶也很容易,它成比例的,一个错误的决定可能万民受灾,所以不能不谨慎。了凡先生明白了,于是:

  【吾即捐俸银。令其就五台山。斋僧一万而回向之。】

  『吾』就是我,了凡就马上把自己的俸银,就是俸禄、薪水,把薪水所得的银两全捐出来,交给幻余禅师,请他,『令』就是使,叫他,『其』就是指幻余禅师,『就』就是回到五台山,『斋僧一万』。你看供万僧斋,过去的出家人都有修行,这一万个人里面往往都有佛菩萨再来,所以供养万僧斋功德很大,等于供养佛菩萨一样。现在估计很难,现在一万个出家人里面能有几个真修行就很难说了,所以功德相对就比以前少,少多了。一定是要提倡佛陀教育,真正以戒为师、以苦为师,真有道心的出家人,你供养他,这个功德才大,它是人天福田。这里了凡先生是敬奉三宝,供万僧斋回向,也就是他一万件善事圆满了。这是他一生改过得福、改造命运的经历,给我们很深的启示。底下是讲他的一些结语、结论,非常的精辟。

  【孔公算余五十三岁有厄。余未尝祈寿。是岁竟无恙。今六十九岁矣。】

  孔先生曾经给我算命,说五十三岁我就得要寿终正寝,这个『厄』就是困厄、灾难,就是该走了。但是我未尝祈寿,我从来没有去祈求寿命,一生就发了三个愿,第一愿中举人,第二愿生子,第三愿中进士,都得了。没有求过寿命,但是寿命也得了,到五十三岁那年竟然无恙,『恙』是病,没有病苦,平安度过,今已经六十九岁了。了凡先生写这篇家训的时候是六十九岁,他实际上是七十三岁离开人世,你看五十三岁到七十三岁,多活了二十年,改造命运很明显。

  【书云。天难谌。命靡常。又云。惟命不于常。皆非诳语。】

  《书经》所说天道难相信,这个『谌』就是相信,天道就是因果,因果一般人不肯相信,但是它是事实。『命』是天命,『靡』当无字讲,『靡常』就是无常,天命没有说恒常不变的,它是可以改的。怎么改?根据你的心在改,不仅你自己的命运可以改,家有家运,国有国运,世界有世运,都可以改。你看马雅人几百年前就预言,二O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号有灾难,现代的科学家也发现太阳黑子活动剧烈了,可能会引发很多灾难,不都有吗?结果我们大家努力的祈祷、努力的念佛回向,护世息灾,不就改了吗?马雅人的预言不就不灵了吗?天道难相信,天命没有恒常的,都是可以改的,世界有世界的运,改的方法都是断恶修善,这个原理原则不会变。但是大家可不能懈怠,一懈怠,「行了,这已经没灾难了」,甚至说「原来灾难都是假的、骗人的」,继续为所欲为,可能变本加厉的造恶,那就完了,灾难可能在你根本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就会出现,难说,为什么?天道无常。『又云,惟命不于常』,这个命就是天命,只有天命是没有长久的,都在改,随着人心在改。这些都不是诳语,就是不是欺骗人的话,都是真实的话。

  【吾于是而知。凡称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

  所以这里了凡明白了,我们也明白了,凡称祸福都是自己求得的,这是圣贤之言,圣贤是这样教我们的,就是「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自作自受;如果说祸福是惟天所命,这是天安排的,上帝给你注定的,这是世俗之论,也就是迷信之论。所以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改。下面说:

  【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实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这几段话特别的精彩,可以做为自己的座右铭,不断的来警醒自己。这是了凡对他儿子讲的,说「你的命不知道如何?」其实了凡先生得到孔先生的邵子《皇极数》正传,他能够算,但是他不给儿子算。你看他这里说,「你的命我也不知道」,这就比孔先生要高,他会算都不算,为什么?命是可以改的,何必要去算?所以即使你的命运当荣显,应当是荣贵显耀的命,大富大贵,也常作落寞想。这样好,心能够卑下,不会傲慢,福报大的人容易傲慢,我常作落寞想,落寞就是潦倒、不顺利,那我就不敢放肆,不敢穷凶极欲,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即使时当顺利,你现在很顺利,考试都能及格,成绩很优秀,努力设定目标都能达到,这就是很顺利,『常作拂逆想』,拂逆就是不顺,那你就不会生傲慢。譬如说你遇到好的缘分,你不能觉得「这是我命中该有」,你要想到「万一我失去这个缘分怎么办?」很可能当你正在傲慢的时候,这缘分已经失去了,你就会痛苦。有这样的缘分赶紧珍惜,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想。

  『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你能够吃得饱、穿得暖,也要常常想到「我要是贫穷的时候怎么办?所以现在丰衣足食,我要多去布施、多修福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27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等到真正有天灾人祸的时候我不至于很难过」,为后来要打算。富贵的时候不懂得修福,福享完了,到穷困潦倒的时候,那真的是很难挨;年轻的时候不懂得修福,到晚年没有福报,那是最难过。福要留到晚年享最好,年轻的时候拼命享福,都糟蹋完了,到晚年很凄凉,那才是真苦,年轻苦一点没关系,身体好,能挨过去,到晚年那是真苦。所以有钱多做善事、多布施,给自己修福,也给子孙积阴德。即使人相爱敬,人能对你敬爱,你要常作恐惧想,想想自己的德够不够,人家的敬爱是不是太过?太过了,我名不符实,那我就会有灾难。特别是你做弘法利生的好事,别以为「我有本事」,那是佛菩萨加持你的,你怎么能够把佛菩萨的功劳据为己有?这绝对不可以。即使家世望重,出身于名门贵族,很有声望,也常作卑下想,自己要谦卑、要低调、要尊敬别人。即使学问颇优,你很有学问,你读书很多、见多识广,你常作浅陋想,觉得「我学问还是不够」。山外有山,我们现在好像周围的人比不上了,但是跟古大德比起来怎么样?真的是太不如了,自己如果是因学问稍微好一点就傲慢、看不起人,这是浅薄,真正有道德学问的人觉得你根本一无是处。所以孔子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你稍微有傲慢、稍微吝啬,不肯去帮助别人,你那些学问全是假的,不足看了。下面说:

  【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

  这就是正思惟,前面讲的「常作落寞想、常作拂逆想、常作贫窭想、常作恐惧想、常作卑下想、常作浅陋想」,这都是正念正见。这里讲我们的思惟,远思发扬祖宗之德,祖宗虽远,不能忘记,自己要努力修学,发扬祖宗之德,不能让祖宗蒙羞。『近』,近处的父母我们能看得到,要常常思惟『盖父母之愆』,愆是过失,父母难免有过失,你不能张扬父母过失,批评父母、背后说父母,那都是大不孝,要盖住,隐恶扬善。父母知道了,他也会良心发现,也会改过。这是孔子说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能懂得隐父母之过。对上要思报国之恩,这是尽忠,前面讲尽孝,这里讲尽忠,国土、人民对我们都有恩,我们要报。『下思造家之福』,想到自己以后的儿女、儿孙后代,让他们要有福报,那我们怎么造福?多积阴德、多行好事,这就是造家之福,这家就能够长久。『外』,对外要常思惟济人之急,济是帮助人,别人有急难赶快帮助,不要犹豫、不要怀疑。『内』,对自己,『思闲己之邪』,闲是防的意思,防止自己产生邪念、邪行,这是对治自己的毛病习气。

  【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

  了凡先生劝导、劝谏儿子非常的恳切,苦口婆心,我们也要像了凡先生的儿子一样接受这位智慧的父亲的教诲。了凡说『日日知非』,非就是过错,谁的过错?不是别人过错,自己的过错,你看别人过错就全错了,天天要知道自己的过错,怎么知道?认真学《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你就知道。知道有错赶紧改,日日得改过,一天都不能懈怠。『一日不知非』,你这一天反省反省,好像没犯什么过错,这就有麻烦了,这就是你一日安于自是,你这一天偷安苟且、自以为是了,觉得自己很美,傲慢心、懈怠懒散都起来了,哪里说没有过失?没成佛之前都不可能没过失。还有一种觉得自己没过失,就是一阐提,满身的过失他看不出来,他觉得自己很美,目空一切,看别人全是过失,自己是最完美的人,这种人是地狱种性,将来必定堕地狱。『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所以修行进步就是天天改过当中得来,说这一天没有什么过失可改了,你这一天就没有进步,你觉得自己很好,那说明你就不能再好了;你认为自己不好,你就能再好。所以改过很重要,《感应篇》、《弟子规》天天不能够离开,它帮助你认识自己的过错、改正过错。天下聪明俊秀的人不少,就是利根的人不少,但是,『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他不能够努力的修德、努力的提升自己的道业,都是因为『因循』二字,因循就是懈怠、懒惰、不认真、不诚敬,随随便便的过日子,于是就耽搁了一生。本来一生能够成圣成贤、能够作佛作菩萨,来生还要沦落为凡夫,还要搞六道轮回,甚至是下三恶道,这就很令人痛惜。圣贤之道我们既然已经学了,那就要努力去落实,不能够耽搁一生,不能糟蹋一生。

  【云谷禅师所授立命之说。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旷也。】

  这是了凡先生最后总结的话,云谷禅师对他传授的立命之说就是这篇所说的道理,『乃至精』,至是到了极点,至精就是最精辟的,『至邃』是最深邃的,『至真至正』就是最真的、最正的道理,完全是佛知佛见,那才叫至。这种道理我们有幸能够闻到,要来学习。『其熟玩而勉行之?』不能够空过,熟玩,熟是细细的、反复的玩,这个字念「万」,玩就是玩味、咀嚼,去消化吸收。所以这篇文章要多读,细细的读,把它背下来,常常念着,叫熟玩。而勉行,你熟了才能努力去做,勉力行之。『毋自旷也』,毋是不要自己荒废了自己。「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这一大段就以了凡先生「立命之学」做为一个大圆满。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这里,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
 楼主| 发表于 2019-2-27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6 03: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