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8564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19-2-19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就吃锅边菜。更难能可贵的是,贤师一直为大众示现著僧宝的形像,没有脱去僧袍。因为贤师为人忠厚善良,待人一团和气,大家都愿意亲近他,亲切地称呼他「文斋公」。后待形势稍松一点,便又赶回寺院,寺院没有了户口,全靠在山上挖野菜,在树上摘野果吃,艰难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年头……
——多年之后,当弟子们向贤师问起当时为什麼坚决不肯还俗时,这位并没读过书的老人却张口说出了几句盖天盖地的言语:「学道当知心是佛,修行应以戒为师。出家再返家,不如不开花。」
文革期间,红卫兵毁掉了传戒师的舍利塔,然而却没有见到灵骨,感到十分诧异。后来,贤师在塔下的一块青石板下找到了传戒师的灵骨,心中暗暗赞叹老和尚果真不凡,确有洞察乾坤的超人智慧。於是将传戒师灵骨妥善保存,直至文革结束后,才偕同多位同门师兄弟将师父的灵骨重新建塔安葬。
来佛古寺
一九七六年,文革宣告结束,南阳及社旗的许多护法居士相约到塔院寺迎请贤师前来主持正法、恢复来佛寺的学佛道场。
南阳来佛古寺,位於河南省社旗县饶良镇西南。相传在隋唐年间,有羊册镇粮商王居士驾牛车去源潭镇贩粮,途遇三位老人搭车同行。行至深夜,便在路边停车休息。待次日黎明,却见三老已化为三尊石佛。众信士因而便在此处兴建道场,取名曰「来佛寺」,即佛陀化身来此之意。
只因饱经战乱与十年浩劫的种种磨难,贤师深悟蕅益大师赞叹莲池大师时所讲的:「只要两脚著实,不求门庭好看。」故而仅修起大殿三间和西厢房的罗汉殿三间,所供奉的圣像均为泥塑。
肉身菩萨
数经沧桑变迁,几度江山易主,当年殿宇轩昂,如今尽还太虚。然而,虽是空门零落,幸喜正法犹存!古语有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就在这座毫不起眼的乡野荒庵中,就是这泥塑佛像和破旧瓦房,却成就了震惊寰宇的两位神僧——一一二岁自在往生的上海下贤老和尚和他的师弟肉身菩萨 上海下庆法师。
海庆法师俗姓李,讳富贵。祖居豫东南泌阳县。生於晚清宣统元年。因出身寒微,未曾习书学文。然天性仁厚,生来贤孝知礼。十一岁皈依三宝,礼宛东罗汉山清凉寺传东法师为剃度师,赐名海庆。师四十二岁入来佛古寺常住,专修净土,老实念佛。一九八九年往白马寺受具足戒。一九九一年腊月十一日,师谈笑示寂,自在生西。世寿八十二岁,僧腊七十一年。
师坐缸六年九个月后,其戒兄 上海下贤 老和尚发心为之荼毗入塔。寿缸开启,众皆惊叹!惟见庆师趺坐巍然,面貌如生。乃至所著衣物,亦纤毫无损。四众知是金刚法体、全身舍利,遂将其供奉寺内,朝暮礼拜。二○○六年,广州大德李元天居士欣闻庆师圣迹,倍生敬仰,乃发心为其贴金供养。
初阅庆师生平,似觉平淡至极。除却一声阿弥陀佛圣号,竟无他物可言!然细加玩味,「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岂非师暗合道妙处麼?心下会悟,始信大道至简,生佛不二,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如是而已。兹有净业学人为师赞曰:
一句弥陀法中王,七十年来心中藏。
不参禅理不研教,不解经咒又何妨。
信深愿切直念去,自然花开极乐邦。
留此金刚不坏体,证转珐輪度迷茫。
细观佛首低垂处,恰似六祖驾慈航。
今虔祈祷莲台下,求师引我出梦乡。
二○○五年,已是一百零四岁高龄的贤师为了给庆师装饰金身而远赴广州,与西藏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不期而遇,这位年轻的法王子将贤师奉若活佛,至诚邀请与贤师共进午餐并合影留念。国际著名书画家张云田先生见贤师年过百岁依然身体康健、头脑清醒,特意向老人家请教养生的秘诀。老人家说这都是得益於持戒精严、老实念佛的结果。张先生至诚顶礼,赞叹贤师如赵州再世,当即挥毫,引了一首杨万裏的《咏菊》诗赞贤师曰:
物性从来各一家,谁贪寒瘦厌年华。
菊花自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
一日不作 一日不食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是古代佛教丛林的农禅旧制,而老和尚直到往生前一天还在寺院门前翻整菜地。一一二岁高寿的他,思维敏捷、身心康健,从没有德高望重年岁大,需要人照顾的想法。他不但生活自理,还坚持农田劳作。凡是他常住的寺院或佛堂:千佛寺、来佛寺、圆明寺、社旗居士林、南阳义乌念佛堂,六方佛堂……,都有他很多很多干活的农具。农具坏了他亲自修理,衣服破了也亲自缝补,自己的事情不劳别人染指。贤师曾先后在桐柏山的桃花洞、云居寺、塔院寺常住。那时由於山道崎岖,寺院偏远,人迹罕至,很少有居士和乡人供养,所以僧众一日三餐生活全靠自己操持养活。尽管大家的生活极简单清贫,但如果没有自己的辛勤劳作,真连吃饭都成问题,更别说能念佛修持了。那时他年轻勤快,干啥都不惜力,凡是挑水、洗菜、做饭、洗刷锅碗样样干到前头,尽量不让师兄弟们插手,心里总想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修习;同时,把寺院上下、里外,甚至厕所,海贤都打扫整理得乾净无染,使人置身於舒心环境之中。就连师兄弟们的衣物、佛饰和寺院法器都及时予以清洗整理,不沾泥污,难怪当时传戒恩师对徒弟们常说:「海贤是在实际生活中修佛啊,这最难得!」
他曾经开垦过十四片荒山,助人修建过十一所道场。他住过的寺院,都保存有平常做活的农具,走到哪里,干到哪里。(同期声:他一天到晚都不闲著,还什麼活儿都干。劈柴照片、劈柴视频。)【配字幕,音乐、不配音】:二○一○年夏天
(老和尚劳动、登塔除草的视频)【配字幕、音乐、不配音】:二○一一年秋天,师父爬上自己的石塔,用手拂去厚厚的积草,坐在塔顶,夕阳下,深深地凝望西方。
居士们清楚地记得,在他一一二岁,大家到寺院看望他时,他正在把自己挖出的一个大树疙瘩进行破解,准备寺院里做饭时用,下午又挎著萝筐到寺院种的玉米地里收摘玉米穗。当他坐上居士们接他到南阳的轿车时,还不时回头,一次次张望著寺院门前那一排怒放的鸡冠花和他亲自栽种的名字叫七点半的稀世奇花……七点半花开,花开见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