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观无量寿经显要
诵经一遍 灭罪千劫 闻名忆念 灭罪无量 称名功德 超胜十地 望佛本愿 唯专称名
观无量寿经,是上承无量寿经之本愿,下启阿弥陀经之专称,深入解说第 十八愿之念佛功德的经典。以明凡善恶众生得 往生者,皆因弥陀大愿强缘,而不凭功德多寡,更不凭戒定慧功夫。故凡夫念佛必生,圣人不念必不生,文殊普贤也不例外。说明 净土之往生, 此经开篇是介绍十三观。表面上是说观佛三昧,实际上等于开了一个 极乐世界展销会,展示了 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由此引发众生向往。 十三观是观佛三昧,亦即修定,称为定善。这是通途法门的路子,是难行道。佛与文殊菩萨,都说观难成就,都不主张普通众生修观佛三昧。 佛说净土经的头号难题,就是难信问题。佛所以要先说十三观,一为展示净土胜益,二为撕开难信缺口。因为十三观最难行,所以众生最易信。为了促使众生立信,因而先说十三观。 称名最易行,众生最难信。所以佛采取先难后易策略,由难而易,渐次推进,以逐步彰显称名功德利益。佛先说定善之通法,再借散善之九桥,逐步递减自力成分,直至清零。由此揭示念佛功德之超胜,彰显专称名号之佛意,导入弘愿殿堂,最终完成从自力到佛力的最艰难过渡,从诸行回向之散善,转入弘愿之专称。汇权归实,巧入无为。 导入弘愿极为不易。佛言谆谆,闻者昏昏,不解者众。不知诸行回向与弘愿专称,功德悬殊,而以散善上品为至求,钻进九品牛角。不知佛说九品之真意,不在修善回向,而在弘愿专称。世尊苦心,全在称名。仰愿莫负婆心。 佛说完十三观,自然会引出如下问题:极乐世界虽好,若人无能力作十三观,则成墙上画饼。怎么办? 于是,佛就详细介绍三观九品,众生不必作观,但称佛名,即可往生。从上品上生之能发三种心(至诚心、深心和回向发愿心),或能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修行净业三福);或能读诵大乘经典;或能修行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但具其一者;到虽然也能发三种心,但不能具诸戒行,不能读诵大乘,不能修行六念者;乃至犯戒破戒,作众恶业,俱诸不善,甚至五逆十恶者。有无功德念佛皆生。原因是称名忆念,即能彻底消业灭罪。例如下品上生者,其人虽不诽谤大乘,但一生作诸恶业,因临终称名,灭其五十亿劫生死重罪,而得往生。又如下品下生,五逆十恶,俱诸不善,临终 地狱相现,因其恐惧,回心念佛,每声佛号灭极罪八十亿劫,称名十声,而得往生。越是往后面看,越见佛意,唯在称名。 佛说三观九品,就好像是在搞房产推销。佛说,刚才我带大家参观了我的庄园,现全都出售,愿者皆可购买,拥有永久产权,手续代为办妥,可以随时入住。因为说卖,所以众生易信。如果说送,多必不信。 于是有人壮胆试问:我仅有千元存款,请问是否可以按揭?佛说,资金已够,且可购买头等庄园。实际上,其现有功德,仅够来生做人。 见有如此便宜之事,便有人鼓起勇气说,我有百元,十元,一元等,佛都说可以搞定。还有人说,我不仅完全没有存款,还欠了一身债。还有人说,我不仅欠债,还偷抢劫掠,五毒俱全,经常对你造谣诽谤。佛说,只要你称我十声名号,不仅罪债全免,而且要免费给你庄园,开车接你入住。 这哪是卖,分明在送!一千元买巴掌大地皮还不够,哪能买庄园!佛的真意,是为救一切众生出生死海,而绝对不是要其人功德当作往生资本。 由此可知,往生在于称名,不在于自力功德。功德只能影响品位,决不影响往生。即是品位,乃方便说。往生三门,唯散善分品位,定弘二门,并无品位之说。功罪如梦,往生如醒。一旦梦醒,立复原本佛性。真如法性,究竟平等。佛说一切诸法,皆为促醒。唯有称名一法,摄机最普,成效最速。故此佛佛同声,力劝称名。 多有人不理解佛的婆心,总固执认为,诸行功德越多,往生资本越多。以为奋力跳高,有助登天;船上狂奔,有助到岸。不知佛的本意,不是要你作那点有漏小功德,而是要一向专称弥陀名号,全都往生极乐世界,领受荷担阿弥陀佛所有一切功业法财。 佛所以说三辈九品,目的是为使众生明白,往生极乐佛土,全仰弥陀本愿力,而不靠自己功德力。 弥陀本愿力,即如飞船。登天不凭跳高,哪怕能跳百尺,对于登天,全无作用。若能乘坐飞船,瘸跛瘫痪,照样登天。往生之理亦然。本愿强缘,即是称名。凡夫意欲往生,仗本愿力,称名必生。如同乘坐飞船,皆易往生。 佛言: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对比念经一遍,灭千劫罪;闻名忆念,能灭无量劫罪!称名功德,由此可知。如同污水蒸馏,即纯净水,念佛罪灭,佛性自归。 由此,佛顺理成章做出结论: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分陀利华,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分陀利华是最胜第一、洁白无瑕的纯白莲花,象征佛心之高贵圣洁。分陀利华之名,唯佛能受。佛将此名授予念佛人,足见念佛人地位之尊,超胜十地菩萨。称名功德,万行莫及。 故善导断言: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此经循循善诱,一步步深入,分别宣说了定善之观佛,散善之九品,弘愿之专称。称名主题,逐由此凸显。 定善难修难成,为通途常法。散善一门虽然易修易成,但念不相续,是由通途过渡方便之法。唯弘愿一门纯奉本愿旨意,凡修必成,故 为净门正宗。 易修易成不等于凡修必成。散善较之弘愿,杂而不专,分心多用,疏于念佛,心常间断,须待临终补救。若临终因故不能念佛,则失往生机缘。善导言杂修百无一二,千无三五得生,依据在此。印光断定,此说乃是铁案。 弘愿门唯依本愿专称佛名,于阿弥陀佛之本愿,最忠最亲最契合。由于不杂余行,念能常继,心无间断,且与佛愿同频,恒感恒应,当念业成。因此有进无退,稳当可靠。或因定业,临终见佛之前,不能念佛,无碍往生。故而凡修必成,万修万生。由此可知: 净土三门之益,弘愿最胜。
值得注意的是,大经说第十八愿和三辈往生,对重罪必生避而不谈,至观经解释称名功德,说九品往生时,方才说出。闻佛所说,众生闻名忆念,即除无量劫生死重罪,若能念佛,即成观音势至二大士胜友,而且被佛称赞为分陀利华,生诸佛家,成为诸佛亲人。足见称名之功德利益,的确无以复加!众生由此方知,阿弥陀佛为称名一法,何以需久历五劫思维,不再为之惊疑,对称名必生顾虑随消。称名功德已明,说法的时机因缘已熟,佛才大畅本怀,无问而自说阿弥陀经,专阐称名必生,不需要再提诸行方便。这些都是因为,称名必生太难以置信,易被误会曲解。故在还未说观经之前,称名功德利益,尚未能充分彰显之时,不宜急于说出。可见佛为说阿弥陀经,何其艰难不易!难怪佛将说完该经时,在无量诸佛前,直叹甚难。即便如此,后世对于此经,误会和曲解依旧甚多,且不乏大知识。 善导大师虽有楷定古今之教,惜因武宗灭佛,四疏失传,净教多依附通途各派,教理驳杂,自力顽疾影随。日本虽然有四疏之传,然自法然去后, 真宗各教派渐行渐远,衍生 本愿法门,走向否定称名之异端。四疏回归中国,有印光力挽自力之偏,强调二力区别,终未能阻止教理混乱。解行五花八门,教法各执其是,对信众造成诸多困扰。梦愿净土之教,唯以二佛所说为依据,坚持专称本旨,复明 他力易行之原义,勿将往生门槛,升至门楣,善莫大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