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5069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4-3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种善根就是“闻我名号”,这就种善根了,“闻我名号,系念我国”这不是种善根吗?所以底下说“植诸德本”。
那么,在整个生命的过程当中,阿弥陀佛都以愿力、念力加持,让你善根增长,成熟;到第二生“至心回向,欲生我国”,善根增长成熟了,才可能“至心回向,欲生我国”;既然已经达到“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了,这就是“已成熟者,令其解脱”,这就是三心具足了,就是第三生了,“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如果是当机愿的话,就应该像前面十八愿或者十九愿那样。十八愿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十九愿说“不来迎者,不取正觉”。说“往生”,说“来迎”,都是今生了毕,直接就得利益的,所以这叫“当机愿”。
也就是说,十八愿、十九愿所讲的内容只含二世:以十八愿来说,这一世就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命终的时候往生,这不是二世吗?十九愿也是讲二世,今生的行因就是“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命终时,佛来迎接,往生净土,这就是二世。这一辈子就得利益的,这就是当机。
但有人听说极乐世界,“那好,愿意去”,念念阿弥陀佛,然后就忘了;然后也不上心了,或者起怀疑,或者杂行杂修等等。
但是,毕竟这句名号在他心里种下来了,也知道有极乐世界了,也知道有往生这回事儿了,也知道有阿弥陀佛的存在了,这不是种善根了吗?
但是第二十愿愿文没有说往生,也没说来迎,而说“不果遂”。“果遂”这两个字的语气,就显得非常值得玩味,它是相对于“植诸德本”来讲“不果遂”,是一个时间上的跨度概念。
它不是当生,不是当机、接下来这一辈子就往生的,如果那样,他要直接说往生,或者说来迎。可是这里不这样说,语气非常弱化。为什么呢?因为他不是这一生就直接往生的。
所以我们从愿文来看,“植诸德本”,就是“种诸善根”;“不果遂者”,是因为“植诸德本”才讲不果遂者。区别于“往生”和“来迎”来讲,我们知道,这就是结缘愿,不是当机的。
◎ 可能听到这还是有糊涂,那第四点从逻辑关系来说。
如果说第二十愿不是结缘愿,也是当机愿的话,这样就和前面十八愿、十九愿类同了,就没有必要存在。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当机愿,要么就是念佛,要么就是诸行。
如果是念佛的话,那就纳入第十八愿之内。又是念佛,又是当机,那第十八愿就够了。如果说“那我不是念佛,我是诸行”,诸行就在第十九愿来迎,这是当机。除了十八愿、十九愿这两个,没有当机。
十八愿、十九愿如果从行法来讲,分为两大类,念佛和诸行,还有什么行能够离开这两个之外呢?没有了。
从当机利益来说,利益要么是往生,要么是来迎,这两个也是一体的。“往生”,第十八愿等于是签约,“来迎”等于是履约。佛来履约了,说“我约定你一定往生,那我现在来履行约定,我来迎接你了”,也不过就这两件事——签约和履约,还能有另外的吗?
这个“果遂”,等到果遂的时候,也不过就是果遂往生和果遂来迎。所以,第二十愿最终要进入第十八愿或者第十九愿去往生的。这样就是从结缘愿培养成熟,成为当机——结缘众成为当机众,然后得到当机往生的利益。
之所以这个果遂愿文讲得这样含糊笼统,是因为果遂当中就包含了往生和来迎。而前面的“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也包含了前面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闻我名号,系念我国”里自然有念佛了。“植诸德本”和“修诸功德”也是一样的,所以在行法上也是一样。二十愿如果说也是当机愿,那完全类同;但不可能类同的,逻辑关系上讲不通。
这样,只是时间上的纬度拉开,虽然也有闻名,也有念佛,也有植诸德本,可是信根还不成立,这样就变成结缘了。所以结缘愿才称为“三生果遂愿”。
这里的“三生”,就是讲过去、现在和未来,未必代表就是三辈子,也可能四辈子、五辈子;但是,不管几辈子,总之是现在、过去、未来,要经过这三个时段。
由于有这条愿,我们为那些杂行杂修的,或者是听到这句名号求世间福报的而感到欢喜。
因为他们也必然被弥陀第二十愿的愿力所加持,所护念,所增长,所培育,也会在不久的将来转成一个当机的众生;然后以第十八愿之力,或者以第十九愿这种形式往生净土。
能往生都是第十八愿之力。第十九愿是以第十八愿为宗,依附于第十八愿而讲的。所以刚才讲,第十八愿是签约,第十九愿是履约。履约总是因为签约,以这个约定作为协约,作为根本媒体,来谈所谓的履约。
所以,如果第二十愿也是当机愿,不仅是重复、类同、毫无必要,甚至阿弥陀佛的慈悲心也不圆满。因为他漏了一个结缘的,所以必然要有结缘愿。
那么结缘愿是哪个呢?不可能是第十八愿,第十八愿直接干脆利落地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也不可能是第十九愿,第十九愿也明确地说“临命终时,我来迎接”,哪里是结缘呢?这显然是当机。结缘愿,那你看是哪一愿?必然是第二十愿。
◎ 第五点分享,有人想说“第二十愿结缘愿,它的成就文在哪里呢?”
①
成就文应该说在《无量寿经》里,但不明显。但我们可以看《圣教集》第574页,就是善导大师引用了《清净觉经》这一段,可以说是二十愿的成就文:“若有人闻说净土法门,闻如不闻,见如不见;当知此等,始从三恶道来,罪障未尽,为此无信向耳。佛言:我说此人未可得解脱也。”
又云“若人闻说净土法门,闻即悲喜交流,身毛为竖者,当知此人,过去已曾修习此法,今得重闻,即生欢喜,正念修行,必得生也”。这是《无量寿经》的另外一种译本。
从中可以看出,所谓“三生果遂”,又分为“过现门”和“现未门”。
像后面讲的,就是“过现门”:“若人闻说净土法门,闻即悲喜交流,身毛为竖”,这是现生。现生“悲喜交流,身毛为竖”,就是所谓“至心回向,欲生我国”,这样的;“当知此人”,往上推,“过去已曾修习此法”,这叫“过”。那过去怎么修习此法?“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
“今得重闻,即生欢喜,正念修行”,这个“今得重闻,即生欢喜,正念修行”,就是所谓“至心回向,欲生我国”;“必得生也”就是“不果遂者,不取正觉”:这叫作“过现门”。
那么前面一段叫作“现未门”。什么叫“现未门”呢?他过去从三恶道来,他没有种这个善根,今生才听到;他听到“闻如不闻,见如不见”,所以他就没什么感动。
但是没关系,虽然他“闻如不闻,见如不见”,阿弥陀佛见得很清楚。只要听到了,佛就为他种善根,让他增长,这是现在这一生;到未来有第二生,让他增长成熟;然后再到第三生,令他达到果遂。
这里“闻如不闻,见如不见”,好像是啥也没有,它是相对于“悲喜交流,身毛为竖”而言,他的反应比较浅,因为不了解,不具足闻,并不是说他一点都没有听到,这就是深浅不一样,他也不求生极乐,也不知道今生往生有分。
你看我们跟很多人去讲往生,真是费老大劲,好心好意跟他说,对方马上说“哦,知道了,那我要去念念佛,拜一拜,求个平安”,你跟他讲往生,他就是耳朵不听进去。
②
再来,《圣教集》第96页,有这段话:“若人无善本,不得闻此经,清净有戒者,乃获闻正法。曾更见世尊,则能信此事,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若人无善本,不得闻此经”“曾更见世尊,则能信此事”,这也可以说是第二十愿成就文。
一个从反面说,一个从正面说。反面说你过去没种这个善根,那今生得不到法益。这个“闻”,是具足闻的意思。过去曾见过世尊,那世尊一定会讲这个法,那你今生才能相信这件事;相信这件事,“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这就是所谓“至心回向,欲生我国”,那你就能往生。
③
再来,第二十愿成熟的时候,一定是经过第十九愿或第十八愿而往生净土的,一定是仰仗念佛,佛来迎接。所以第十八愿的成就文、第十九愿的成就文,也就是二十愿果遂的时候,它的成就文。 好,这算是一个专题,跟大家分享到这里。
谢谢,南无阿弥陀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