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092|回复: 0

断爱绝欲是梵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13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断爱绝欲是梵行
     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处。
     后汉·迦叶摩腾《四十二章经》
     [注解]色:女色,指纵欲。
     [今译]贪爱没有比纵欲更害人的了。若纵情于女色之中,其祸害没有更大的了。
     淫欲伤人,利于九剑。
     北魏·慧觉《贤愚经》
     [注解]淫欲:淫荡之欲。九:泛指多数。
     [今译]淫荡之欲对人的伤害,比众多刀剑对人的伤害还要厉害。
     财色之祸,甚于毒蛇,尤当远离。
     《勅修百丈清规》第五
     [今译]贪财、贪色所引起的祸害,比毒蛇伤人还要厉害,尤其应当远远逃离。
     财色之于人,譬如小儿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
     《四十二章经》
     [注解]财色:金银财宝与女色。
     [今译]金银财宝对于人来说,就好像小孩贪恋刀刃上的甜蜜一样,不足以一食,食之虽甘美,然而却有截舌之隐患。
     爱欲之于人,犹执炬火逆风而行。愚者不释炬,必有烧手之患。
     《四十二章经》
     [注解]释:放掉,放下。
     [今译]爱欲对于人来讲,犹如手执火炬逆风而行。愚蠢之人不肯放掉火炬,必然有烧着手的危险。
     贪欲无厌,消散人命,恋著恩爱,无有知足。
     《游行经》
     [注解]著:执著;执着。
     [今译]贪欲无厌,消耗散尽人之生命;留恋男女之情,则有不知满足、贪欲更甚的危害。
     淫欲颇恣,如饮咸水,多饮多渴,唯死而已。
     《灵宝通微经》
     [注解]恣:放纵。
     [今译]淫欲放纵,就如饮用咸水一样,多饮多渴,只有到死方才罢休。
     夫人之情犹水也,规矩礼法为堤防。堤防不固必致奔突,人之情不制则肆乱。故去情息妄禁恶止邪。不可一时亡规矩。
     《禅林宝训》第二
     [注解]奔突:指横冲直撞,泛滥。肆乱:谓放纵淫乱。规矩:规则;礼法。亡:失去。
     [今译]人之情欲犹如洪水,规则礼法犹如堤防。堤防不牢固必然导致洪水泛滥,人之情欲不加制约则会放纵淫乱。所以去除情欲、停息妄想、禁止邪恶,不能一时一刻失去规矩。
     醉后入房,精荡而髓薄,……胎元不固。
     《竹林女科》
     [注解]入房:指男女性交。精:广义上指精气、元气;狭义上指阴精。胎元:即胎气,指受精卵或受孕机会。
     [今译]贪杯醉酒而后行房事,则使阴精荡尽,髓耗而薄,……最终导致胎气不固。
     一切烦恼,爱为根本。
     《大集经》卷二十一
     [注解]爱,佛教术语,谓贪物,染著之意。《大乘义章》五曰:“贪染名爱”。《唯识论》曰:“躭染为爱”。佛教对爱的解释,基本分为有污染与无污染二种。有污染即为贪爱,如女色、钱财等;无污染即为信爱,如父母、师长等。佛教主张断爱是指断有污染之爱。
     [今译]所有的烦恼事情,都是来源于有污染的贪爱。
     人为道能拔爱欲之根。譬如摘悬珠,一一摘之,会有尽时。恶尽得道也。
     《四十二章经》
     [注解]悬:吊挂。
     [今译]人们治身为道,能够拔除贪爱欲望之根。好像摘悬挂着的珠子,只要耐心地去摘,总会有摘完的时候。邪恶除尽,就能得道。
     宜割恩爱,以存道意。
     《游行经》
     [注解]恩爱:《圆觉经》说:“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指妨碍修道的父母、夫妻间相互感恩溺爱之情,因此修道须断除爱念。
     [今译]应该割除恩爱之情,精诚修行,意念专一,以存治身之道。
     人有患淫情不止,踞斧刃上,以自除其阴。佛谓之曰,若断阴不如断心,心为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
     《四十二章经》
     [注解]功曹:官名。汉代郡守下有功曹史,简称功曹,相当于郡守的总务长,除掌人事外,并得与闻一郡的政务。这里比喻主管者、主导者。淫情:即淫泆之情,纵欲放荡之情欲。踞:蹲或坐。阴:阴部,指生殖器官。
     [今译]有人纵欲放荡淫泆之情不止,就蹲坐在刀斧之上,以自除其阴器。佛陀对之曰:若要断阴,还不如断心。心为主导官,如果废止主导官的使命,随从者都会歇息一边。假如淫邪之心不止,断除阴器又有什么用?
     宜自抑损,去离愦丙,隐处闲居,以崇道术。
     《游行经》
     [注解]愦丙:愦指昏乱,胡涂。丙指丙舍,为古代王宫中的别室,泛指正室两旁之屋。
     [今译]应该自我抑制,减少物质享受,远离使人昏乱纵欲的地方,到清净之地去过隐居生活,以崇尚道术。
     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楞严经》
     [今译]淫欲之心不除,就无法脱离世俗尘嚣的羁绊。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无量寿经》卷四
     [注解]爱欲:情爱与贪欲,为生死之本。自当:自受。
     [今译]世人沉溺在爱欲之中,生死落于流转无穷之中,生是孤身来,死时独自去,苦乐之果皆是自作自受,无人替代。
     欲火入心,犹如鬼著。
     《大集经》三十八
     [注解]欲火:淫欲之情如火。
     [今译]淫欲之情如火攻入内心,犹如鬼魂附着身体。
     有欲心者无解脱。
     《月上女经》上
     [今译]有淫欲之心的人,没有解脱之时。
     众生贪狼于财色,坐之不得道。……若能知色过患,则不为所欺。
     《摩诃止观·呵五欲》
     [注解]贪狼:形容贪婪之性如狼。坐:因为。
     [今译]众生贪婪于财色如狼一般,因为之而不得道。……若是能够知晓色之罪过、灾患,就不被所欺。
     淫心烦烧,名为热恼。淫事秽浊,名为欲泥。
     《首楞严经合论》
     [注解]欲泥:形容淫欲之秽浊如污泥。
     [今译]淫泆之烦烧身,可以称为热恼。淫荡之事秽浊,可以称为欲泥。
     拔诸欲刺,以安群生。
     《无量寿经》下
     [注解]欲:指色、声、香、味、触五欲,能起人贪欲之心。欲刺:谓五欲恼人如针之刺也。
     [今译]拔诸贪欲之心如拔除身上刺针,这样可以安护群生。
     禅为清净水,能洗诸欲尘。
     《大智度论》十七
     [注解]欲尘:五欲污身如尘土。
     [今译]禅定是清净水,能洗却各种欲望的尘土。
     散诸尘劳,坏诸欲堑。
     《无量寿经》上
     [注解]欲堑:贪欲深而难越,故譬喻为堑。尘劳:指世俗事务的烦恼,犹如尘垢染污心性,使之劳累,故曰尘劳。
     [今译](修行)可以驱散各种尘劳,毁坏各种贪欲之堑。
     爱欲之心,深而难越,故说为堑,教断令坏。
     《净影疏》
     [今译]爱欲之心,艰深难以逾越,因此说它为堑,当教它断,当令它坏。
     一切苦因果,财色为本。
     《净心诫观法》上
     [注解]因果: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均有因缘,有因必有果。因又称因缘,果又称果报。因和果可以辗转相生,称之因果报应。
     [今译]一切痛苦因果,皆由财色所生。
     淫火内发,自烧而死。
     《大智度论》十四
     [注解]淫火:淫欲之火。
     [今译]淫欲之火由内而发,必然自食其果而被烧死。
     梵天行断除淫欲。故言净修梵行。
     《大智度论》
     [注解]梵天:断淫欲之法即梵天之行法。修梵天则生梵天。“断淫欲天皆名为梵天”(《智度论》)。
     [今译]梵天是要修行断淫除欲。所以说要净修梵行。
     淫习交接,发于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于中发动……菩萨见欲,如避火坑。
     《楞严经》卷八
     [注解]淫习:指淫荡之习。交接:相接触。
     [今译]淫习交相接触,产生磨擦;如果研磨不休,就会有大而猛的火光从中引发……菩萨见欲,就如躲避火坑。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砂。
     《楞严经》卷六
     [注解]淫心:淫泆之心。佛教视淫为最重要的贪惑,又是生死根本,禅定重障。
     [今译]汝修三昧,本可出离尘劳;但因为淫心不除,不可出离尘世贪爱等烦恼……如果不断淫心而修禅定者,犹如蒸砂石欲成米饭,虽然经过百千次劫(劫指世界经历一次自形成至毁灭的大过程,劫又是周而复始的),还只是热砂罢了。
     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
     《圆觉经》
     [注解]无始:没有开始。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如众生、生死等都是没有开始的。轮回:指轮回生死,从“无始”起。
     [今译]一切众生,自无始起,由于有种种恩爱贪欲,故陷入生死轮回之无尽烦恼之中。
     轮回爱为本
     《圆觉经》
     [注释]爱:有染污之爱,即贪爱,如女色、财物。
     [今译]生死轮回的无尽烦恼,本源于贪爱。
     因爱生忧,因爱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爱因缘故,则生忧苦,以忧苦故,则令众生生于衰老。
     《大涅槃经》卷十二
     [今译]因爱产生忧愁,因爱产生恐怖,如果离开爱,还有什么忧愁与恐怖呢?因为爱的缘故,产生忧虑苦恼;因为忧虑苦恼的缘故,致使众生变得衰老。
     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是诸患,皆从爱起。
     《楞伽经》卷三
     [今译]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诸种病患,都起源于爱欲。
     断诸爱系,直趋涅槃。
     《大智度论》卷二八
     [注解]涅槃:佛教描述的最高境界,指通过修行,彻底断灭生死诸苦及根源,达到无私、无欲、无贪、无爱、无烦恼的清净境界。
     [今译]断灭各种贪爱的根系,就可直接趋向清净的境界。
                     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唐·惠能《六祖坛经》
     [今译]淫乱之性本来就是清净本性之因,除掉淫乱之性就是净性之身。本性中没有尘境污染而各自远离五欲,认识本性的瞬时也见到真理。
     拔除欲箭,究竟安稳。
     《华严经·净行品》
     [今译]拔除欲箭,毕竟、最终可使身心得以安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13: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