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21|回复: 14

[其他法师居士] 净界法师开示: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30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第二个,异类而熟,就是性质有差异。说是﹁因通三性,果为无记﹂。说你因地所造的业,他的业性是有善性、恶性、无记性的差别。这善业有招感可乐果报的功能,罪业有招感痛苦果报的功能,这个业就有招感性。但是果报不能讲有招感性,说这个人他的身体多病、贫穷,这个是叫不可乐果报

是痛苦的果报,我们不应该说他贫穷是一个罪业,不应该这样讲,如果说他今天造了一个罪业,招感一个贫穷的果报,这个贫穷又是一个罪业,那麼他又有招感性,招感一个不可乐果报,那就是一因多果了,它造了一个罪业,它会相续地招感无穷的痛苦,那它永远没有解脱的因缘;所以贫穷多病只能够说是一种不可乐的果报,他是无记性的。有些人因为贫穷多病而奋发向上,

有些人贫穷多病自甘堕落,所以果报体不能讲善恶,果报体完全是无记性的,﹁因通三性,果为无记﹂。所以从因转成果报以后,他的性质是改变,所有的善性业性的业力转成果报以后,都是无记性,所以在整个成熟业力的过程当中,他的性质是有变化的,所以叫异类而熟。第三个讲变异而熟,是讲它的数量的变化。说某甲跟某乙他们两个在同一个时间,以同样的心情,造了一个罪业,

那麼某甲他在造了罪业以后,他这个数数现形,都无惭愧,他没有惭愧心,没有惭愧心的时候,他那个业性在他的心中,一次一次地滋润,他就增长广大;那麼某乙后来学佛了,他在佛堂真实的懺悔,有这个懺悔的心,他就折损他的业力,以后得果报的时候,完全不样,有惭愧心、跟没有惭愧心,

那就完全不一样了。所以你造了业以后到得果报这个过程当中,他有很多的变异,变异而熟,就是这个数量会有变异的,这当中跟你的惭愧心有很大的关键,有没有惭愧心有很大的关键。所以这个在成熟业力而成为果报的时候有三种的差异,有时间上的差异,有性质上的差异,有这个数量上的差异,所以︽成唯识论︾安立一个异字,来形容这三种差异,所以这个心是安立作异熟识,就是它能够把你过去的业力变现成你一期的依报跟正报的一个情况。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万法唯识的第一个变化,就是由异熟识所变现的一切的法。

不过这个时候异熟识在变现法的时候,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就是它是不带名言的。这个第八识变现我们人的五蕴的时候,它没有一个人的这个名言存在,它也没有痛苦的名言,也没有安乐的名言,它完全没有名言,事实上他在受用这个果报,它也没有任何感受,它是相应为捨受,第八识变现这个法的时候,它不带名言,而且完全是捨受,它变现了刀山油锅,第八识也不感到痛苦,它变现诸天的可乐果报,第八识也不感到快乐,刚开始的时候是这样的一个情况,不带名言,这初能变。


再看第二能变,就是思量。这个思量这两个字的意思,就是:就是思惟度量。那麼这个这个识的一个功能,就是它能够对第八识所变现的果报体,做一个很深入的、专一的思惟度量,那麼经过它的思惟度量以后,它得到一个答案,原来这个有情眾生当中,有一个常一的我,这一切我受用的法,也有一个真实的法,所以说,那麼思量的结果,就创造一个人我执跟法我执出现,就是第七意识的这个功能,他思量的结果,就创造了我执跟法执的相貌,说是第八识他变现了刀山油锅,



有一个补特伽罗在受用刀山油锅,本来这个补特伽罗是剎那剎那生灭,他所受用的刀山油锅,也是业力所释放,也是剎那剎那生灭,是无我无我所的,他只是一种罪业的一种显现,那麼经过第七意识的思量以后,他知道,哦,﹁我﹂在受用刀山油锅,他在这个补特伽罗当中,產生一个自我的意识出来,原来是﹁我﹂在受用这个刀山油锅,﹁我﹂是真实的,刀山油锅也是真实的。那麼这个我相法相、我执、法执的出现,是在第二能变出现的,思量的时候出现,出现了这个情况。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那麼再看第三能变,﹁总名了别境识也﹂。那麼到了第三能变的时候,那这个名言就更加的粗显了,思量之后就带名言了,到了这个第三能变的名言就更加的明显了。



这个前六识,当然主要是第六意识,第六识夹带了眼耳鼻舌身前五识,去受用这个六尘的境界,这个时候又更多更多的情况,有乐受、苦受、非苦非乐的感受出现。那麼我们真实的受用是在第六意识的情况,所以第三能变是我们最容易理解的一个受用情况,三能变。

那麼这意思就是说,﹁彼依识所变﹂,这一切的差别的我相法相,就是这三种的功能,异熟的功能、思量的功能,跟了境的功能,去变现一切的万法。那麼这意思是把它强调一切法是我空法空的真理相应的。那麼关於这一点,︽成唯识论︾论师在讲完这一段以后,他有一个问答,
第一个:
正释妨难
他有提出两个问答,来做一个问难:

问:实我若无,云何得有忆识诵习恩怨等事?
外道说这个生命体当中没有一个我,那麼谁去记忆这些事情呢?诵习忆识恩怨等事。说我现在去背诵这个经典。﹁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我一次一次地去记忆这个经文,我可能把它背下来;这个人过去对我有好处,这个人对我有坏处,



我也能够把这些恩怨把它记下来。这个就是有一个我,一个恆常住不变异的我才能够办得到的嘛,才能够表现这个把前面的事情,把它累积起来。如果说我们的心识剎那剎那地生灭,那谁把这个功能累积起来呢?我怎麼知道他对我有恩,这个人对我有怨呢?

他以这个忆识恩怨的一个相貌来问难这个我空法空的真理,那麼看︽成唯识论︾论师怎麼回答:然诸有情,各有本识,一类相续,任持种子,与一切法,更互为因,薰习力故,得有如是忆识等事。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这个大乘的论师说,说要记忆一件事情,不一定要我,不必靠我。说有情眾生他的内心当中,有一个微细的根本识,这根本识是一类相续的,它相续地活动,那麼它相续把你的善恶的种子这种功能把它记下来,你起心动念,起了一个善念,它把你记下来,你起了一个恶念,它把你记下来,你遇到什麼境界,有什麼印象,它记下来,那麼它跟一切的染净的诸法,互为因缘,染净的诸法薰习了第八识,第八识又变现了一切诸法,那麼因为这样辗转薰习的缘故,所以我们能够有这个记忆的事情出现,薰习力故,不必靠﹁我﹂来记忆这件事情就是由心识的一个生灭的一个受薰的情况,就能够把过去的事情全部薰习下来,保存下来,那麼这个是回答第一个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第二个问题:
问:我若实无,谁於生死轮迴诸趣,谁復厌苦求趣涅槃?
那麼这个是用这个四圣諦法来问难,说佛陀明明讲,这个缘起有四圣諦的法门,有苦集的流转的因缘,有灭道的这个还灭的因缘。说这样子才能够建立因果嘛,有一个我去造业,说是我去造了善业,那麼我去得果报吗?



说流转三界中,是谁在流转,是我在流转吗?那麼没有一个我,那谁在流转呢?那麼没有一个我,是谁到涅槃去了呢?那麼没有我的话,就坏了四圣諦了。这样子,以这个染净的因果的法则来问难无我的这个道理,那麼这段看︽成唯识论︾论师怎麼回答:

答:所执实我,既无生灭,如何可说生死轮迴,常如虚空。非苦所恼,何为厌捨求趣涅槃,故彼所言,常为自害。然有情类,身心相续,烦恼业力,轮迴诸趣,厌患苦故,求趣涅槃。

那麼第一段是先破执。说是你执著有一个真实不变的我,那这个我就不能有生灭了,你做转轮圣王的时候的我,跟做蚂蚁的我是一样的,那这样子,什麼叫作生死轮迴?所谓的轮者,要变化,那麼以这个我是常如虚空,非苦所恼,苦恼不能恼害你,安乐也不能让你快乐,那麼这样子你如何去厌捨求趣涅槃?



因为你的这个我没有变化,你做转轮圣王的时候你也不感到快乐,因为那个我是恆常住不变异的,不受外在因素而改变的,那麼谁会去厌苦,谁会去欣求涅槃呢?那世间上就不可能有圣道的功德出现了,所以你讲这样子的有我论,刚好是坏四圣諦,不是我坏四圣諦,是你自己这样安立的有我的思想是坏四圣諦,刚好不能建立因果,因为你这个我是不能变化,你造了罪业,这个我还是这样子,你造了善业,这个我还是这样子,那这样子什麼叫流转?



就不合乎流转义了,这个身心世界都是有变化的,所以说前面这段是破执,这以下就显正:然有情类,我们应该是说明一个这样的正义,说补特伽罗的眾生,他这一期的身心相续,他为什麼轮迴诸趣呢?因为他内心当中有烦恼跟业力的因缘,使令他变现了六道的果报,那麼他在痛苦当中觉悟了以后,听闻正法,发了出离心、菩提心以后,厌患苦故,求趣涅槃,也是他那一念的心识,去趣求涅槃。所以说流转三界中,谁在流转?是你一念的心在流转,你的剎那剎那的心识在流转。说是涅槃安乐,谁在安乐当中?也是一念的清净光明的心安住在涅槃的境界。

所以蕅益大师他说:一念的迷,生死浩然,一念的悟,轮迴顿息。就是在生死浩然当中,是谁在流转呢?就是你一念迷惑的心;说轮迴顿息,在这个生死结束了以后,这种涅槃安乐,是谁安住在那个涅槃境界呢?一念的觉悟的心,安住在这个涅槃的境界,还是你一念的心识,一切法还是一念的心识所变现,那麼是说这个大意。好,我们看第二段的﹁结成唯识﹂。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结成唯识论
由此故知,定无实我,但有诸识,无始时来,前灭后生,因果相续,由妄薰习,似我相现,愚者於中,妄执为我。

那麼从前面的唯识的教法的学习,我们知道在生命当中,决定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这个自我的安立是我们自己的情执捏造出来,那麼真实相的情况是﹁但有诸识﹂。

事实上,我们心识就是有八识的功能,当然这个八识再把它归纳,就是三种功能︱异熟的功能、思量的功能、跟了境的功能。

那麼这三种功能在我们内心当中,无始时来前灭后生,它剎那剎那地生灭,剎那剎那地受薰,那麼使令整个因果相续,这个每一个心识它同时是一个因,也是一个果。

就是蕅益大师说:只是现前一剎那法,望前名果,望后名因。就是一念的心识,它对望著前面,它是在受用果报,但是它对望著未来,它又再造作一个新的因地,所以讲因果相续。

那麼因果的相续,它这种剎那的情况,由妄薰习,因为我们会不断地造作,心识会造作,那麼不断地薰习,使令我们生命不断地变化,但是这个变化的情况太微细了,"似我相现",好像有一种恆常住不变异的一个我的相貌出现,"好像",因为它这个第八识在变现法的时候,它太微细了,我们感觉不出自己今天跟昨天有什麼变化。

这种情况,"愚者於中,妄执为我",愚痴的眾生,就认为这个生命体是一个恆常住不变异的我出现,其实就是一个心识的剎那剎那的生灭的一个相续情况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那麼关於这一段的论文,蕅益大师的︽观心法要︾,他有一个註解,我们也把这个註解列出来,我先把它念一遍:

︽大佛顶经︾云:﹁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相,误为真实。﹂正谓此也!此且约俱生我执言之。



若夫大小不定之戏论,即离俱非之谬谈,则是分别所起,名为见惑,此惑不除,终成凡外。是故欲为佛弟子者,先须向此论文,随义观察,必使我执,荡然不萌,方於佛法有造修分,其或不然,纵令持戒坐禪广学博闻,我见未伏,祇成附佛法之外道而已,可不畏哉!

那麼这以下,蕅益大师先引用︽楞严经︾、︽大佛顶经︾说:﹁现前虽成九次第定﹂,说这个人在这一期生命当中成就了九次第定,这个九次地定就是超越了四禪、四空,达到这个灭尽定,这个灭尽定就是想受灭无为,它把第六意识的活动给停下来,前六意识的活动都停下来,



那麼这是三果圣人所能够入的一个灭尽定,但是他这个时候还不能成就漏尽阿罗汉,那麼是为什麼呢?﹁皆由执此生死妄相,误为真实。﹂他乃至於在灭尽定当中,他前六识活动不存在,只有第七意识的思量跟第八识的异熟的了别性存在,但是他就认为在那个寂静明了的第七、第八的心当中,还是有一个真实的自我,其实这个时候他是执著第八识为我了。

蕅益大师在这段当中,在︽楞严经︾他明白地说出一个道理,他说是:﹁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第八识这个明了的心识太微细了,事实上它是生死的根本,因为第八识它摄持我们无量无边的烦恼跟罪业,第八识保存起来,但是痴人,就是讲第七意识了,这个思量认作本来人,第七识一直认为第八识为自我,所以说它就没办法解脱到阿罗汉的境界。

那麼﹁正谓此也!此且约俱生我执言之。﹂这个第八识的自我是俱生的,不必靠第六意识的分别,他任运能够现前,所以他能够在那麼高深的灭尽定,乃至於在无想定,第六意识没有分别的情况,都还能够执我,都能够执著有一个我,那是一个俱生的,任运现前。


﹁若夫大小不定之戏论,即离俱非之谬谈,则是分别所起,名为见惑﹂,那麼这个是讲分别我执了。说是大小不定,这都是澫祖引用︽成唯识论︾的论师跟外道辩论。

外道说﹁我﹂有三种相貌:第一个大,说我大蕴小,蕴在我中,说我是比较大的,就像虚空一样,这个五蕴是比较小,我的色受想行识是活在自我当中的,我大蕴小,蕴在我中。或者说是小,就是我小蕴大,我在蕴中,说五蕴的法是比较大,这个我比较小的,我住在五蕴当中来主宰五蕴,



这是第二种情况。第三个是不决定,说我有时候变大,有时候变小,那当然这个都是戏论,这不真实的,不能够符合真实义,即离俱非,这个即,就是即蕴计我,五蕴的自体就是我,或者是色受想行识,每一个自体是我。或者是离,五蕴的本质是生灭的,是老病死的,但是离开了五蕴,有一个常一的我,住在五蕴当中,来受用五蕴,来主宰著这个五蕴,这个离蕴计我。第三个是俱非,非即非离。那麼这三种情况都是谬谈,这当然这种就著五蕴的法来执我,这是第六意识的分别,他要假藉名言的分别才能够生起,这是见惑所收摄,这三界的见惑,此惑不除,终成凡外。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那麼这段是把我执的相貌把它讲出来:第一个是俱生的我执,第二个是分别的我执,先讲出病相,这以下讲这个药,对治的药:﹁是故欲为佛弟子者,先须向此论文,随义观察,必使我执,荡然不萌﹂,使令这个我爱执能够清除乾净,荡然不萌,才能够对佛法有一种增上的功德。

﹁其或不然,纵令持戒坐禪广学博闻﹂种种的善业,那麼因为这个我爱执的这个无明烦恼没有调伏,﹁祇成附佛外道而已﹂,因为外道他也是修种种的善法,那麼他不能够达到波罗蜜的功德,不能到彼岸的功德,他的一个障碍就在我爱执这个地方,那麼这个是值得我们要警惕的地方,﹁可不畏哉!﹂

那麼这段是把蕅益大师的这个註解把它给说出来。不过大家可以把这个︽成唯识论︾前面那一段的我执跟法执,法执可能不是很重要,大家还不是很重要,你把这个我执的部份,外道跟论师在辩论的那个地方,可以把︽成唯识论︾找出来看一看,可以读一读。好,我们回到讲义。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关係就从譬喻当中容易理解,这个譬喻是成唯识论说的:说一个大海,这整个大海我们称为第八识,藏识海,怎麼会有大海呢?它一定是有它的作用,就是各式各样的水,大海没有水就不能称为大海,那麼他里面的水就是种子,当然这个水有染污的水,

也有清净的水,有各式各样的水都在大海当中;就是我们阿赖耶识有各式各样的种子,有善种子、有恶种子,这个种子它遇到这个因缘,风的因缘,吹啊!它就变成了波浪,有各式各样的波浪,这个波浪就是现行,整个第八识是个大海,那里面的功能就是水,由这个水生起的各式各样的波浪,叫做现行法。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子叫做体用因果,非一非异,所以我们从譬喻可以了解这个意思。这个种子啊,当然它有罪业的种子,也有善根的种子,不过从这个︽成唯识论︾意思就是说,它说善根的种子能够对治罪业的种子,它是这个意思,为什麼一个人能够转凡成圣呢?因为善根的种子对罪业的种子有对治义,就像光明能够破除黑暗;所谓千年暗室,一灯即明。我们虽然无量劫来造了很多的罪业,就像一间房子有黑暗,但是光明的出现,它不必等到千年,一下子就能够把千年暗室破坏,善根的种子对罪业的种子有对治义。

在这个大智度论,龙树菩萨引用一段经文:它说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婆罗门居士,喝醉了酒,喝醉了酒来到佛教的精舍,大喊大叫,说:﹁我要出家,我要出家﹂,大家都不理他,这个人喝醉了嘛!



但是佛陀的大悲心,就叫目犍连尊者把他带进来,就叫目犍连尊者把他剃度了,剃度了以后,这个人喝醉了酒,醒过来以后,哎呀!我是一个外道,怎麼跑到佛门出家呢?他就捨戒回去了,捨戒回去以后,弟子们就问佛陀说啊:佛陀啊!他只是一个邪见外道,他是一时喝醉了酒才出家,您老人家怎麼给他剃度呢?佛陀说啊:我观察他无量劫来,跟三宝从来都没有结缘,今生好不容易喝醉了酒,生起了善心,这个机会不可以失掉。这喝醉了酒,当中也有薰习义,当然力量薄弱,但是也不可思议。

所以我们有时候,我们登坛,随著佛陀的大悲心,有时候我们研究戒律,才知道佛陀的智慧,他的善巧方便来引导我们,用种种的方便力来引导我们这些颠倒眾生趣向於光明,他告诉我们说,登坛怎麼办呢?



我们在这个师长面前,正式地发愿,我弟子某某,我过去的…哎呀,过去不要再提了,我从现在开始,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眾生,无一眾生而不度化。那麼您正式在三宝的面前做如此的宣佈,这样薰习的善根不可思议,也可能您会一时的烦恼活动,还俗了,但是您曾经在三宝当中很郑重地对三宝的宣誓所薰习的那个善根,



那他在您的第八识当中是剎那灭、果俱有、性决定、恆随转、待眾缘、引自果,在您的生命当中,它一直的保存在您的第八识当中,他不失不亡,不会因为您还俗,当然我们捨戒是捨掉功能的相续啦,诸位研究律学您知道,所谓的捨戒是捨掉种子的相续,但是种子含藏在第八识当中,它那种所谓的恆随转,恆常随顺补特伽罗在生命当中流转,那种您曾经在三宝当中发的那个善愿,那不会失掉的,会引导著您,继续跟三宝的相应,继续在三宝当中不断地栽培善根,直到善根成熟,光明出现,把无量无边的烦恼种子全部消灭为止。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我们再看第二个,种子的生因:

这个种子是怎麼生起的呢?在︽成唯识论︾当中讲到两种,一个是本有的:
一、本有︱谓无始来,异熟识中,法尔而有生蕴处界,功能差别,名﹁本性住种﹂。
本性住种就是说,无始劫来,在我们第八识当中,法尔就是不需要任何因缘,这个法尔翻成中文就是本来如此,就是不必有任何因缘,我们一念的明了心当中,就有这种十法界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色心诸法的种子,我们有三恶道的种子,也有成佛的种子,这个叫做本性住种。

第二个:新熏︱谓无始来,数数现行,熏习而有,名﹁习所成种﹂。
新熏就是由您现生的身口意的不断地造作,熏习阿赖耶识而变成的,叫做习所成种。在整个唯识的教派当中,︽瑜伽师地论︾它比较偏重在本性住种............

那麼﹁净月论师﹂主要是根据︽瑜伽师地论︾,认为这一切的种子都本有的,当然这样有过失,因为种性只有本有,那忽略了后天的努力,换句话说,这个人不管他后天怎麼样地熏习大乘佛法,他都不能成佛,而且这样子,也忽略了阿赖耶识它本身有受熏的事实,︽唯识学︾明明讲阿赖耶识受熏嘛,受熏持种,受熏当然是今生的努力,对阿赖识会有变化的嘛!所以这样子讲是有过失的,唯立本有在教义上是有过失的。

第二个,﹁难陀︵论︶师等─唯立新熏。﹂这个主要是根据︽摄大乘论︾,说一切的种子唯独是新熏的,那主要是根据︽摄论︾。这样子讲也有过失,︽成唯识论︾论师,护法论师就问说:我们学习佛法,刚开始是一念的信心,仰信大乘佛法,那麼在资粮位跟加行位的时候,我们对於这种无漏智慧的观察,是带相观空,说我们内心不能直接跟空的真理相应,要带相,带著这个语言文字的相,说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那麼我们现前一念的分别心要依止语言文字的引导,才能够趣向於空的境界,带相观空,带相观空当然是有漏的;那麼您在因地时候的资粮位、加行位的闻思的智慧是有漏,到见道位的时候,那个明了的心识跟空性相应,是离一切的心缘相,离文字相,是无漏的,有漏的因地怎麼能够去成就无漏果地的这个心识呢?这是有矛盾的,所以唯立新熏是有过失,因为您没办法解释在见道位那个无漏的心识是怎麼產生的,因为您从来没有无漏的种子,那麼您在见道位突然出现了无漏的心识,这违背了种子起现行这样的道理。]

所以就有﹁护法论师﹂的本新合论,说一切的眾生在本性上,的确具足了这种善恶的种子,但是由於今生的熏习,也可以使令它增长,乃至於消失,能够改造的,这个是护法论师的一个正义。我们的第八识当中的种子有本性住种,也有习所成种。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性具的思想,在有关他力法门的这个一个修证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比如说,密宗的本尊相应法,净土宗的感应道交,都很强调本性住种。比如说灌顶的真实义,就是您在修法之前,您一定要深信,您本尊的功德是您内心本具的,这才能构成灌顶,说您今天是修观世音菩萨的本尊相应,



您持本尊咒,您持观世音菩萨大悲咒,当然也可能会结手印,不管您用什麼样的方便,您能持的那一念心,您在刚开始持咒的作意,就相信观世音菩萨无量无边的功德,是您能持的这一念心本来具足,是假藉这个咒的力量,把他开展出来,这是很重要的。


﹂就像是我们在天台宗的幽溪大师也是这样的说法,幽溪大师他在註解净土,他也强调这个观念,他说:﹁託彼名号,显我自性。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是您在念佛之前,您一定相信阿弥陀佛无量无边的依正的功德,是您这念打妄想的心具足的,但是您是託彼号,要假藉念佛的因缘,把这一念本具的功德开展出来,所以这样的种性安立,这个对我们修持是非常重要,就护法的正义非常重要.


本新合论,就是在本性住种上,我们相信我们具足成佛的可能,也具足往生极乐世界的可能,但是我们在修德上,我们也是如实的根据念佛、念法、念僧的这样一个修行轨则去操作,这就是有本性住种,也有习所成种这两个。

好,我们再看第三个种子的类别:这个地方是讲种子的种类,类别有两个,第一个是有漏的种子,第二个是无漏的种子,这个漏是烦恼的意思,烦恼为什麼叫漏呢?在经典上,它是说,它这是一个譬喻,它是以这个疮作譬喻,佛陀在经典上说,譬如我们身体长疮,长疮就会流出脓、流出血、流出种种的不净物,那麼烦恼亦復如是,有烦恼的活动,它就流露出种种的罪业,流露出种种生老病死的果报,也是流露很多很多杂染的境界出来,叫作漏,它有所漏。这个有漏的当然是指种子,



有漏的是烦恼,有漏的种子有两个,一个是名言种子,一个是业种子,名言种子就是前七识的名言分别,所熏习的种子,这个名言主要是思想,有善的思想,有恶的思想,那麼这种思想的种子引生的是一种三性的﹁等流果﹂,善性、恶性、跟无记性的等流果,这等流果就是等流习性的意思,您的思想不断地活动,就加强您这一部份的思想,这叫等流果。

第二个是业种子,业种子是前六识的思心所所发动身口意的造作所成就的,叫﹁异熟果﹂。那麼我们在︽唯识学︾上说,您每造一个业,就具足了名言种子,也具足了业种子,比如说您布施,您布施这个法发动了以后,这个时候在您的阿赖耶识当中,您有一个成就人天果报的功德,叫做业种子,有一个善业,当然这个善业受完就没有了,但是最值得我们珍惜的就是:



您在内心当中,您的布施的心加强,等流果,您下次更想布施了,这个是最重要的,那个等流果是最值得我们注意的,那个等流的习性。当然您在造恶也是一样,您在造杀业,您会因为造杀业而成就短命多病的果报,而在第八识当中,您的杀心又增长了,您下次看到眾生,更想杀生,杀心增长,这个杀心的增长就叫等流果,所以这个名言种子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在这修行当中,名言种子在︽成唯识论︾上说,它扮演了两个功能,第一个发业,第二个润生,我们所有的行为是由名言思想发业的,一个业的成就有意乐、加行、究竟,您一定生起一个意乐,比如说您杀生,一定有杀的意乐,您採取了行动,用刀或者是用棒子,那麼意乐加行,採取了行动,第三个,把对方杀死了,究竟,成就一个业性。所以名言种子,它有一种发业的功能。第二个润生,它对於所造作的业,有滋润的功能,在临命终,当然这个主要指著临命终,我们临命终的时候,您起什麼念头,就会滋润什麼的业习,所以它有造业、发业跟润生的功能。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讲懺悔业障,就是有漏的种子要对治,其实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个思想的名言种子,关键点在这个地方;从理论上来说,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业种子都消灭,不可能,因为无量无边的业种子太多了,其实是在对治我们恶念的相续,所以这个懺悔业障,在戒律里面很强调,一个懺悔业障的法的成就,就是您要发愿,誓不再造作,发愿不再造作,您一定生起这样的作意,假设您只是嘴巴的懺悔,您内心当中对於这样的恶法,没有很深刻的有对治义,那不能构成懺悔义,所以说,其实懺悔业障,事实上就是在对治名言种子,断恶念的相续,因为它还会再造作新业。



第二个它会滋润过去的罪业,使令它得果报,所以这个名言种子在有漏种子当中,值得我们特别注意,它一方面引生等流果,另一方面,它对异熟果有增上缘的功能。所以业种子是得异熟果的亲因缘,但是它没有思想的滋润,它还不能得果报的,所以名言种子,它在这个异熟果它要扮演增上缘,它本身发业,本身又润生,它两大功能,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这是讲有漏种子。

第二个是无漏种子,这个无漏种子的意思,就是它对烦恼有对治的力量,叫无漏种子,它有对治烦恼的力量。第一个是﹁一、生空无漏种子﹂,这个是我空种子,这个主要是对治烦恼障,破除烦恼障,﹁引生二乘︵的︶道果﹂,观察这个我空,我们的剎那剎那的身心世界当中,没有一个常一不变的我。第二个是﹁二、法空无漏种子﹂,这个法空是对治所知障;它能善知眾生的烦恼厚薄,善根的浅深,而为眾生说法,法空是对治所知障,这个只有菩萨有,引生菩萨的果位。

第三个是﹁三、俱空无漏种子﹂,俱空简单讲就是空空,就是前面我们用我空的智慧对治烦恼障,用法空的智慧对治所知障,那麼现在把这个空性的智慧也捨掉,︽金刚经︾说:﹁法尚应捨,何况非法。﹂到最后就是要到︽心经︾的乃至於智都无所得,就是俱空,俱空无漏种子,这是﹁引生菩萨及佛果﹂的,这是无漏的种子,这个我空跟法空的修行,不完全一样的,我们这个地方简单的提一下,后面在讲到第七意识会详细说明。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空事实上是徧计执,这个我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是龟毛兔角,所以我空观,基本上对於我是完全消灭的;但是法空的智慧它不是的,法空的智慧它是观它如梦如幻,因为一切的缘起法有杂染的因缘,清净的因缘,这事实上是存在的,︽唯识学︾认为它观法空,只是观它是唯识所现,它不离开心识,只是观它是依他起。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布施的法,当然法是个轨则,所以说,我们今天根据这个轨则来操作,我们就出现了这样功德,您根据那个轨则操作,出现那样的功德,当然这个世间上,生命是有一定的轨则的,但是这个轨则的决定,不在於法的本身,是在您的心识,唯识是强调这个意思。

在这个︽瑜伽师地论︾上说,布施这个法,是约著菩萨无贪的心,所引生的种种的施捨的资具,以无贪的心安立的,他讲出一个例子说为什麼呢?说,因为佛陀他的六度波罗蜜圆满,但是无量的有情还是在贫穷当中,假设这个布施的法是约著外相的资具安立的,那佛的布施度不圆满,因为还有无量的有情在贫穷当中,但是,佛陀是因为他那个无贪的心,假藉这个布施的法的修行,他布施趣圆满,所以他的功德成就,他能够受用布施圆满受用种种的功德,所以,这个法的生起,是您的起心动念的关係,



就是同样的,您布施,他也布施,虽然您们两个布施同样的东西,但这两个產生缘起的功德是完全不一样,因为您们两个用不同的心地,去造作这个业,心为业主,所以他这个法空观的意思,就是它观察是依他起,它不是说把这个法完全的否定,而是认为整个生命的缘起轨则,有杂染的轨则,有清净的轨则,而这个轨则的本身是由心识的活动来主宰的,它这个是观察一切是万法唯识的,︽成唯识论︾的修法空观是这样子修的。这个无漏的种子是不共外道的,空观是不共外道,外道也布施、也持戒、也忍辱、精进、禪定,外道他修行禪定,



他内心的禪定当中是完全是无想的,这种无想对烦恼没有对治义,所以他外道禪定从寂静的心出来以后,如石压草,他从天上的果报来到人间,他的烦恼是原封不动,一个都没有减少。而佛弟子在修禪定的当中,他的心寂静,他是有起观照,心中他有生起法义的抉择,他知道思诸法如梦,观心性如生,观察这一切的法,不管杂染法,不管清净法,都是心识所变现,然后进一步观察能变现的心,也是剎那剎那生灭不可得,那麼他在寂静的心当中,他基本上是生观照的,所以这个观照对烦恼有对治义,有转凡成圣的功能,是这个意思,这个地方,我空法空是佛弟子不共外道唯一的地方,好,我们回到讲义。

那麼这个地方我们是讲到初能变的一个相貌,﹁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说是第八识在我们有情的流转当中,它主要扮演一个藏的功能,就第八识本身不造业,但是它能够保存业力,跟变现一期的果报,所以叫做阿赖耶,那麼就著它的果地上,它有异熟的功能,变现果报,在因地上,有一切种的功能,摄持一切的种子,也就是因为有第八识的藏的功能,才使令整个有情眾生的业果能够相续不断地运作下去,这个是天亲菩萨初步的解释初能变的相貌,好,我们今天讲到这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3 07: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