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69|回复: 19

[其他法师居士] 净界法师开示: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30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依圣教起观: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净界法师开示:

........那麼唯识学安立这个,这个就是唯独,那麼唯独的意思就是强调这一切的法,不管是生死的杂染法,也不管是涅槃的清净法,它不是上帝创造的,它也不是自然生起的,它是有一定的因缘,而这个因缘是唯独是我们的心识所变现出来,那麼这样子就遮止了这个境界是离心而有,这样子就否定了部派佛教认为这个离开我们一念的心,有法的存在,

法是由心所变现,你的心有变化,这外境的法就有变化,所以这个字是遮止境界离心而有,那麼这样子是一种否定的口气。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识"拣心空”,那麼安立这个心识,就认为说,虽然一切法是心所变现,但是我们心识的造作,它有一定的功能,假如我们起了善念,当我们起了善念的时候,我们的果报体会因为这个善念的累积,而成就安乐的果报,假设我们的心识累积了很多的恶念,

那麼这样的恶念会使令我们的来生,变现出一种痛苦的果报,而这样的一种善恶功能,是不容许我们去忽略的,所以“识”拣心空,就是遮止我们落入了空网,这句话有点在提醒中观的学派,就是非空的意思。

那麼"离有无边,正处中道"。唯识一方面安立唯,又安立这个识,使令我们离开小乘部派的执著有,也离开中观学派有时候落入空的这一边,引导我们悟入非空非有的中道实相,这个题目是这样子安立的。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那麼这段文我们分成三段,第一段是一个总标,"夫万法唯识",那麼万法唯识是整个唯识学所安立的一个宗旨。

这个万法是所变现,这个唯识是说明能变现,那麼这个万法是指整个十法界的色心诸法。

那麼在唯识学一般来说,它是把十法界分成二部分,第一个部份是属於六凡法界的这些杂染的法,第二个部份属於四圣法界的清净的法.

所以我们讲万法,基本上在观察的时候就是二个法门,一个是杂染的,一个是清净的,分成这两部份来观察,

那麼这两个法它也不是上帝创造的,这是唯识,唯独是我们一念心识的念念的造作,所显现出来的。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那麼这样的宗旨,"虽驱乌亦能言之。逮深究其旨归,则耆宿尚多贸贸!"万法唯识的思想虽然表面上,七岁的沙弥他也能够做一些文字的理解,在我们一般人也可以说:哎呀!这件事情就是你心中的分别嘛!这都是你的心理作用。我们也可以讲出类似这样的概念,但是当我们要去深究其旨归,说是万法唯识,那麼到底心识是如何的变现万法,这个真实的内涵,则耆宿尚多贸贸!就算是出家很久的老和尚,尚且是贸贸,就是眼目昏闇,也很难去了解这当中的一些深妙的道理。

此无他 依文解义,有教无观故也。
这个理由主要就是我们一般就是把这个文字上的理解,没有做深入的观察。我们凡夫的思想,一般来说,我们要没有经过这个止观的训练,我们内心跟这个法一接触,我们一直认为这个法是有独立体性。说我们看到水,我们就认为这个水它自己能够决定它的性质,这个水跟我的心没有关係,这个水它离开我们一念的心,它自己有它的一个主宰的体性,就是心外有法,但是事实上是不对的。

因为我们内心是一个人的内心,有善业的因缘,看到是水,但是恶鬼道的心,他有烦恼跟罪业的力量,他看到的水是看到火,可怕的火,那麼这个天人的内心,他的善业比我们更强,他看到的水是一个琉璃地,放大光明的琉璃地,菩萨看到水是一个七宝庄严的地。那麼换句话,水的自性他自己是不能决定的,它是由补特伽罗的内心的善业、恶业的强弱来安立它的体性.

所以说这个是万法唯识的思想,就是我们一般很难去做出这样的理解,就是我们很难去训练内心往这个方向去观照,"有教无观"

........唯识学它解释内心有佷多很多差别的相貌,那麼澫益大师就是在预先,先告诉我们唯识学的一个概念,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你要掌控现前一念心识,依教观心,把这个教法来观照我们的心识,那麼这样子有助於我们了解我们自己在整个成佛之道,我们目前是走在什麼样的阶位,我内心的相貌是出现什麼相貌,在整个广大的成佛之道当中,我自己在什麼样的一个定位,我还有那些必须我努力的空间,那麼这样子我们能够把广大的教法,作出一个明确的匯归处,是这个意思。

这个禪宗有一个野狐禪,我过去在佛学院,听了海公讲过很多遍,这个公案很有意思。说是百丈禪师有一次在百丈山讲金刚经,讲金刚经很多人来听,百丈禪师那个时候是一个禪宗的大德,那麼听完以后,有一个老居士白髮苍苍的,非常感动跟老和尚顶礼,他说我过去生是迦叶佛时代的一个比丘,那麼我那个时候是上座,那麼虽然精进的持戒修行,但是因为没有听闻正法,没有闻慧的这个摄持,我后来起邪见,弟子问我说: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

说一个大修行人,内心当中经常观察空性了以后,跟空性有少分的相应以后,这个人还落因果吗?这个有相的因果还能够障碍他吗?我回答一句说:不落因果,那麼结果因为这一个邪见,就是我把这个空跟有把它分开来了,结果我堕入五百世的狐狸,那麼今生蒙老和尚的慈悲开示,我现在明白道理了,不过我希望能够你给我再印证一下,那麼这个老居士就再一次地问这个百丈禪师说: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

百丈禪师讲:不昧因果,就是说你在观一切法空的同时,你应该清楚法性本来空寂的同时,因果丝毫不爽。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从唯识性的角度,一切法是我空法空的真理,但是你念头一动,就是一个业果,你动了善念,就累积一个可乐的一种力量,假设你动了是一个恶念,你就为自己累积了一种痛苦的力量。那麼大修行人他可贵的是明白因果,是不昧因果,他能够善调内心,使令自己避免攫取恶念,加强自己的善念,所以你观一切法空,你应该更加地注重因果,而不是不落因果。


那麼这个时候,这个老居士听了以后起大欢喜心,把他心中的结解开了,他就说:我现在解脱狐狸的身了,那麼就欢喜地离开了。那麼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这个人也不容易,迦叶佛时代的一个比丘,迦叶佛是人寿两万岁,也是一个大福报的境界,但是他一念的迷惑,使令他堕落到五百世的狐狸,这五百世的狐狸是怎麼出现的呢?就是他一念的邪见的障碍,万法唯识,一念的邪见,出现了五百世狐狸的相续,那麼因为他遇到了百丈禪师为他开解真理,也是一念的觉悟的光明的心,他解脱了狐狸的身.

所以说,整个生命的变化是由我们的心识的迷悟来决定的。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一下:佛法讲这个觉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你内心是从长时间地听闻正法,经过你如理思惟以后,你產生一种对於烦恼的对治力量,这个对治力量很重要,比如说世间人他一天当中,他有时候也不起烦恼,他有时候也不思善也不思恶,内心心平气和,但是他暂时不起烦恼,这个是不算的,因为他不是真实的觉悟,他只是缘缺不生,因为没有境界的刺激,没有染污的因缘的诱惑,使令他不起烦恼,这个佛法不认为这是一种增上的功德。

增上的功德来自於他本身有对治的力量,这个对治的力量来自他真实的觉悟,他能明白道理,这个地方是一个返妄归真的关键,发自内心的觉悟,发自内心的一种主动对烦恼的一种抗拒跟调伏,这个对生命是一个大方向的转变。

........先解释这个我相好了。首先我们对这个我,这个我相这个我字做一个定义,这个我就是主宰义,就是他自己能够决定他的性质,他对他的性质能够有主宰,这叫我,那麼我们一般的补特伽罗有情,也会说我怎麼样、我怎麼样,那麼我们有情眾生的我相是依著有情一期的生命所安立的,有情命,就是我们今生是个女人,我们内心的当中就以女人的思想为我;

那麼这个人死了以后,假设我们今生积集了善业,做了一个转轮圣王,我们就以转轮圣王的那一念心识为我,转轮圣王把这个七宝千子的大福报境界,当然这个福报是有为法,福报享尽的时候,罪业起现形,就变了一隻蚂蚁,我就是一个卑劣的蚂蚁,我的工作就是从这个山洞搬东西到另外一个山洞,那麼这个时候,你的心情以卑劣的蚂蚁的心识为我.

那麼这样子不能成立主宰义,因为我们以今生来说,我们的一期的生命有老病死的障碍,但是我们面临老病死的时候我自己不能够抗拒的,说我现在不要老、不要病、不要死,不可以!因为你的生命的这个果报相貌的出现,是由你内心的业力所释放出来的。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你内心的善业起现形的时候,这善业所释放出来的是一个安乐的身心的世界,当我们内心当中的罪业释放出来的时候,使令我们的身心是苦恼的。而我们面临痛苦跟快乐,我们自己事实上是不能做主的,所以我们世间的我相的安立是颠倒的,所以这个窥基大师说,世间的我相的安立是一个无体随情假.

五,无体。就是实质上我们的一念明了的心性是剎那剎那生灭的,根本找不到一个常一主宰的我的自体,找不到。那麼这个我是怎麼出来的呢?是随情假,是我们凡夫的情执捏造出来的,这个世间我相是这样子捏造出来的,是无体随情假。

那麼再看这个圣教的我相,圣教假说我相,谓预流、一来等。那麼佛陀在大小乘的经典也说:如是我闻,那麼这个我又怎麼安立的呢?是初果乃至二果,佛陀在经典上说,这个人是个初果,这个人是二果,这个是初地、二地,乃至这个是阿弥陀佛,它有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那麼圣教的我相是一个有体施设假,它从依他起的角度的确是有它的功能自体,

比如说初果,初果内心当中有我空的智慧,那麼破除了一部份的我执,他内心当中有两种的功德,第一个,初果的生命,就算是他不马上证得阿罗汉果,他永远不到三恶道去,虽然他内心当中也摄持了很多的罪业,但这个罪业不能得果报,他没有对三界的爱取烦恼滋润,他不到三恶道去了,换句话说,他对这个三恶道有自在力,他可以不到三恶道去,这第一个。

第二个,初果的圣人,即使他再怎麼懈怠,他已经是最晚七上天上、七来人间,他十四世,他自然地成就阿罗果。在经典上讲一个譬喻说,说这个我们凡夫的生死是大海,无穷尽的大海,前际茫茫,后际漠漠,那麼初果的圣人就在大海当中,他远远已经看到了岸,就算他不往前划,这个地心引力的关係,自然地推动他到岸边,所以他对生死也有一部份的自在力,所以佛陀安立这个初果的我相,是他内心当中的确有这两种功德:第一个,他不到三恶道去,第二个,他内心已经能够自然地解脱生死.

所以这种情况窥基大师说,圣教的我相是有体施设假,它的确是有真实的功德安立。比如说我们讲阿弥陀佛,这是阿弥陀佛,这是释迦牟尼佛,这是药师佛,那每一尊佛也是一种我相的安立啊,而每一尊佛的安立都是真实的功德,阿弥陀佛那一念大悲心,它有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圣教的我相,是有体施设假,它也没有离开一念心识,就著这一念心识有这种功德,所以我们安立这样的名相,来加以拣别。

这个是说明这个世间的我相跟圣教的我相的安立是有差异的,因为这个世间的我相是完全不存在的东西,那就不要去提了,那麼圣教的我相是就著内心的差异功德,我们必须把它做一个拣别,所以安立了这样的一个假名,所以它也没有离开心识,所以说安立圣教的我相,不违背万法唯识的道理,是这个的意思。

那麼心识变现万法的相貌,基本上是有两个相貌;第一个相貌就是我们一念的心识,他随顺无明妄想所变现的一种生死流转的相貌;第二种情况,是我们一念的心识,他随顺真如理,所变现的一种涅槃安乐的相貌。

那麼基本上我们一念心识,就是有两个不同的相貌,那麼关於这样的一个相貌,天亲菩萨先做一个简略的说明,就叫作略辩唯识相。

我们看颂文:由假说我法 有种种相转 彼依识所变 此能变唯三 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

那麼这个颂文是两大科,第一个说明所变相,说世间的我相、法相是怎麼安立的呢?是由假说,就是事实上是我们心中的名言所假说的,也不是离开我们一念的心识,而独立的有一个我相跟法相存在,那麼因为有我相、法相的安立,所以就有种种的相貌出现,有生死流转的相貌出现,也有涅槃安乐的相貌出现,这个偈颂的大意是这个意思。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那麼详细我们看蕅祖的註解,那麼蕅益大师先解释这个我相的安立的一个情况:间说有我相谓有情命者等。

那麼我们一般的世间人,也安立了一个我相,这个我相是根据这个有情命,就是有情眾生,他一期相续的生命,这当中安立一个常一主宰的我。那麼我们一般的有情的一个思想是认为说,我们这个生命体是剎那剎那生灭的,但是在这个生灭当中,有一个恆常住不变异的我存在的,这个我,是小时候的我跟长大的我是一样的,乃至於今生的我跟来生的我也是一样的。那麼这当中讲出一个譬喻说:

说有一个人他住在一个房子里面,那麼这个房子它会破旧,但是这个房子破坏以后,这里面的人是不能够破坏的,他又去换了一个房子住,那麼这样的意思就是说,就是补特伽罗在六道轮迴当中,他的果报体是变化的,但是这个在变化当中,这当中一个常一主宰的我是不能变化的,那麼这样的一个情况,窥基大师叫作无体随情假,所以这样的一个我相的安立,事实上是颠倒的,因为你根本就没有存在一个常一的我。

说你曾经做过转轮圣王的时候,你的外相特别的庄严,具足三十二相,你的整个受用是七宝千子,你的内心的这样的状态,充满了骄慢、充满了自信,你以充满骄慢跟自信的心识为自我,来统理四天下;但是当你内心当中的罪业起现形的时候,你变成了一个卑贱的蚂蚁,你内心是如此的自卑,你以充满自卑的这个心识为自我,那麼表示说你前一生的自我跟今生做蚂蚁的自我是完全不同,不应该说是生命的变化,这个常一的我是不变化的。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说,我们凡夫在有情命当中,安立一个常一主宰的我,这个是不合乎生命真相的,所以叫无体随情假。从依他起的角度是没有一个自体,那麼完全是我们的情执捏造出来的。

那麼反过来,佛陀的圣教,不管是小乘的教法、大乘的教法,也处处的说明我相。你看,佛陀也说这个补特伽罗在三界当中,也是有三类的差别,有这个有寻有伺地的差别,有无寻唯伺地的差别,有无寻无伺地的差别,但是佛陀安立这样的一个补特伽罗的我相,

是就著他内心当中,的确有这样的功能,这个有情他的确对欲望有寻伺的情况,所以佛陀安立这个是有寻有伺地,这个是无寻无伺地。佛陀也安立这个补特伽罗是个初禪的眾生,是二禪的眾生,乃至於四禪的眾生,而事实上佛陀安立四禪,是因为他的内心当中,的确生起了离生喜乐地,乃至於定生喜乐地的这样的功能而安立;佛陀也为圣人安立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乃至於初地、二地、三地、四地。

所以这个圣教的我相是有体施设假,是就著这个眾生的内心的实际的功能,他的确表现出这样的一种功能相貌,而安立了这个我相,安立了这个名言,这个名言的确是在詮释一种实际的功能相貌,所以叫作有体施设假。

这样子就把这个世间的我相跟圣教的我相,把它给拣别出来,那麼这是蕅益大师在解释这一段的大意。
好,接著我们看法相的安立,第四面:
世间说有 法相   谓实德业等。
圣教假说  法相   谓蕴处界等。

那麼世间对一切法的一个相貌,有很多的说法,但是这个地方,澫益大师是以这个实德业,就是这个印度外道里面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叫胜论派,殊胜的胜,论是这个成唯识论的论,胜论派。这个法是轨持义,这个我是主宰义。

法是轨持义。轨持义就是说,什麼叫作法呢?

第一个它轨生义解,他有一个明确的轨范,使令我们生起理解,比如说色法,什麼叫色法呢?他的轨范就是质碍,凡是有一定质量,佔有一定空间的,我们安立作色法;什麼是心法呢?哦,了别,他有明了分别的功能,这个叫作心法,那麼我们从这样的一种轨范,我们能够理解,这是一个法,他有一定的相貌。

那麼这个﹁持﹂,任持自性,它对於它的轨范能够保持不失,至少在一定的时空当中,它能够相续的保持一段时间,那麼这样子我们安立作法。那麼这个范围就很广了,所有的色法、心法都是法所收摄。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那麼这个实德业,胜论派认为一切法的生起,是由实德业的和合而生起的,那麼什麼是实呢?实就是法的体性,这个胜论派说,一切法它是由五大元素所构成的,说是地水火风空。说这地是一个坚性,火是一个热性,那麼水是一个湿性,风是一个动性,乃至於是空。那麼这一切法是由地水火风空来组成的,所以这五个元素是一个法体,叫作实。

这个德就是一个法的数量,说这五个法在和合的时候,有一个法的数量比较强,说我们看到有的东西是它这个水的湿性的势力强,所以他湿性的功能比较明显,就是他这个数量的组成有不同,所以这个德,它也会影响法的一个情况,就是它的数量的强弱。

第三个是业,业就是它表现出来的作用,这个功能作用,这个桌子有桌子的作用,椅子有椅子的作用。那麼胜论派认为说,一切法是实德业的三个和合所成就的,那麼他的意思是说,这三个法是离开我们一念心识有独立体性的;说你造了罪业,这个业力的因缘不能影响实德业的存在,你造了善业,也不能影响这个实德业的存在,因为这三个东西是完全离开你的心识,他单独有一个独立自主的体性,他不随顺你心识的变化而有所变化,所以离心有法。

那麼当然这个成唯识论论师是不同意这个说法的,比如说,我们平常的心是一种散乱的阶段,所以我们的色身就是一个粗重的状态,但是如果我们是打佛七,做一种加行,那麼我们强迫我们这念散乱的心,心於佛号,专一安住,心於佛号,相续安住,透过我们的一种相续的专注力,把这个散乱的阶段给调伏下来,这个内心有一种寂静的相貌出现,而事实上我们也感觉到我们的色身是有变化,就是从一种粗重的状态,

变成一种少分的轻安的相貌出现,可见得这个色法是随顺心法的因缘而变化的,不应该说这个色法是离开了心有独立体性的,不应该这样讲,因为我们的心从散乱心变成寂静的心,色法也是从粗重变成轻安,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一个现量的境界,马上能够感觉出来的境界,所以这个世间的法相也是一个错谬的,是一个无体施设假。

那麼圣教也说法相,佛陀在圣教当中,处处说到五蕴一、十二处二、十八界三,佛陀说,假设我们内心当中是积集了善业,我们变现一种尊贵的天人的五蕴,这个色法也特别的庄严;

受,这个感受、乐受的成份也多;想,这个想,这个了别、分别的功能也特别强;天人堪能性也强,行,迁流性,识这个了别性也特别强;假设我们今天内心当中,是摄持了罪业所变现的五蕴,那就是一个丑陋的相貌,是一个卑贱的心识,一个没有堪能性的心识。

所以说,佛陀安立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他也是随顺因缘而变化的,所以这个叫作有体施设假。他的确是在因缘上有这样的功能自体而假名安立的,那麼这个是说明世间的法相跟圣教的法相的一个差别。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那麼这是简要的把我相、法相说明以后,蕅祖做一个总结。看第二段:
外人问意|以为既唯有识,别无﹁实我﹂﹁实法﹂。何故世间及诸圣教,仍说有我法耶?
颂中|以﹁假说﹂二字,释彼﹁说有﹂二字之疑。

那麼一般的外道说,说一切法是心识所变现,离开了心,别无实我相跟实我的法相可得,那麼为什麼世间跟诸圣教,都说有我相、法相存在?他问的意思是这个意思。那麼这个颂里面就以假说二字,来解释﹁说有﹂二字的疑惑。说这个我相、法相安立是假说的,是名言安立假说的,来解释这个有,

说有,这个有就是存在义,就是我相、法相的存在。当然这个假说有两种假说,说是世间的假说,是情执的假说,你自己一厢情愿的一个假说,你所詮释的相貌并没有符合真实相,

真实相当中,我们生命的相貌当中没有这个东西存在,你自己捏造出来,这个唯识学叫作徧计执,你心中所形容的境界跟实际的境界是不同的,叫徧计执。

那麼佛法的这个假说是依他起,就是你的内心当中实际出现了这样的相貌,那麼佛陀为了詮释这个相貌让你了解,他就如实讲出这样的名言,而这个名言也正好符合了生命的真实相,这叫依他起性。

依他起有,不像前面的徧计执有,所以这个有是有这两种差别,这个前面事实上也讲很清楚。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是一个问答里面的一个总说,那麼这以下两个问答是一个别说。
问意|谓﹁无﹂则不宜说。
答意|谓虽说但是﹁假﹂。

我们凡夫的思想就是对立的,说你这个说一切法是心识所变现,离开了心,没有我相、法相可得,那你说无,就不应该说有了,那麼论师的回答说:虽说但是假。虽然我说有我相、法相,虽然说是万法唯识,但是也不妨碍这个假名假相的安立。这句话意思是说,外道是以空来碍有,以空来障碍有,所以你说:离开了心没有法存在,那就是一切法是毕竟空的意思了,那你就不应该说是有我相、法相安立,那论师纠正他说:不对,虽然说空,但是不妨碍这个假名的安立,这是不妨碍的。这个是回答以空碍有的问难。

其次:
问意|谓说﹁有﹂不应说﹁无﹂。
答意|谓﹁非有﹂但﹁假说﹂也。
好,那你说有我相、法相,就不应该说空,这个是以有来碍空。既然说有我相、法相的安立,就不应该说万法唯识,以有来碍空,那麼论师的回答说:不对,谓非有但假说也。虽然本性是空,虽然是非有,但只是这个东西的本性是非有的,是空的,那麼只是假说,名言假说的而已。这段是回答以有来碍空,这段大家私下再体会一下容易明白。

总之唯识的思想是安立了非空非有的一个中道,他以万法唯识来解释诸法实相,远离了空的这边,也远离了执著有的这边,那麼这两个问题把他合起来就发明中道义。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既无实我实法,但是由於假说,所以随情施设妄有种种相转。

那麼虽然说从唯识性的角度是我空、法空的真理,但是从唯识相,从依他起的角度,也不妨有种种名言的假说,来安立种种杂染的相貌跟清净的相貌。

这个唯识的宗旨主要是说万法唯识,万法唯识这当中有两个部份,就像那个大乘起信论说的,这念心识有这个心真如门跟心生灭门,这个心真如门就是讲唯识性,当我们在观察心真如门的时候,那是离一切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离名字相,就是诸相叵得,祖师说你这个时候开口便错,动念即乖,你不能有名言,不能讲话的,你一讲话,那就落入方便,因为在唯识性的心真如门当中,是没有杂染相、没有清净相可得,一切相不可得,不可得也不可得,那是一切法如的境界。

那麼我们念头一动,那就是心生灭门,那是讲作用,这个作用就有两个方向:第一个,我们随顺世间的名言而活动,随顺於这种无明的妄想而活动,那他所带动的是一个烦恼障、业障、报障的这个流转的痛苦的是果报,

假设我们心中的生灭活动,是随顺於圣教的名言,我们思惟法义,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那麼我们心中所随顺的是一个圣教的名言,那麼这样子的心识所带动的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功德庄严的一个境界,这两个差别都叫作唯识相,或者起信论说是心生灭门。


在这个︽贤愚经︾里面,佛陀讲一个故事说,讲一件事情,就是发生了一件事,说是佛陀有一天,在这个山林当中为诸比丘说法,佛陀当然是一个大威德的境界,佛陀坐在大石头上,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那麼诸比丘坐在草地上,聆听佛陀讲四圣諦法门,那麼佛陀讲这个四圣諦,讲这个苦集灭道,说要我们知苦断集,慕灭修道。

那麼这个时候在空中,有五百隻燕鸟,刚好要经过这个佛陀说法的处所,要从此方飞到彼方去,那麼佛陀的音声是一个不可思议的音声,﹁佛以一音演说法,眾生随类各得解﹂,那麼五百隻燕鸟也听懂了佛的音声,这个时候起了欢喜心,那麼他们希望能够听闻法义,就停留在佛陀旁边的一棵大树下,来聆听佛陀讲四圣諦的法门,那麼听到一半的时候,有一个猎人追过来,用这个网子把这五百隻燕鸟全部都网住了,网住以后就把他给杀死,全部杀死,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那麼五百隻燕鸟因为听法生起欢喜心的一个因缘,就生到忉利天去了。生到忉利天以后,这天人是有神通,他知道他是什麼因缘生天的,哦,我前生是一个燕鸟,我因为听佛的法音起欢喜心生天,他对佛陀生感恩心,到晚上的时候,五百个天人就来到佛陀的处所礼拜佛陀,当然他们来的这个天人是有光明,放大光明。那麼他们来礼拜的时候,佛陀再为他们讲四圣諦法,这个五百个天人就当下证得初果,证了初果以后就回到天上去了。那麼第二天清晨的时候,侍者阿难就说,佛陀,昨天晚上我看你的寮房放大光明,是怎麼回事呢?佛陀就如是如是的说明。

那麼这个时候,阿难尊者听完以后,就讚叹佛,讚叹法,讚美人法,说了一个偈颂,说是:如来出世,饶益甚多,所说诸法,实为深妙。第一段是讚叹佛陀,说这个世间上,在黑暗当中,有佛陀的出世,如来出世,饶益甚多,对我们有情眾生的利益实在是太大了,饶益甚多,讚美人。第二段讚美法,所说诸法,实为深妙。

佛陀的大悲心所流露出的教法,实在是深妙,不可思议,所说诸法实为深妙,那麼这个法有什麼功德呢?以下讚叹:乃至飞鸟,缘爱法音,获福无量,岂况人乎?四说啊,不要说是人道的那个果报体,说是那个卑贱的畜生,乃至飞鸟,那麼飞鸟缘爱法音,牠只是爱著这个法的这个音声,那麼获福无量,尚且生到忉利天去,岂况人乎?何况是一个人的果报体,这个人的这麼一个强大记忆力的一个心识,如果能够对佛法生起信解,努力地用功,那这功德就更大了,岂况人乎?那麼阿难尊者就用这个偈颂来讚美人法。


这个意思是说:我们讲这个文以载道,佛法的文字是摄藏了很多的道,说这个圣教的我相、法相安立这个意思是说,佛陀一念的清净心,他在自受用的时候,那是常乐我净的,是离一切相的,不须要名言,不须要我相、法相安立,佛陀内心当中,由於甚深法性三昧,佛陀在自受用的境界,不须要我相、法相,是大安乐的境界,但是佛的大悲心,他要引导我们颠倒的眾生悟入诸法实相,他必须从他的清净心当中,流露出种种的我相、法相来引导我们,所以他必须把他所觉悟的真理,把它放在这个文字里面,把他所觉悟的这种道,放在文字里面。所以我们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十个文字里面,有道在里面。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那麼我们内心当中去思惟这十个文字的时候,经过我们如理思惟的消化,就能够把文字的圣道转成我们内心的圣道,把那个文字的道,把它消化成内心的正念。


所以佛法的意思就是说,佛陀内心的智慧,要传递给眾生的心中,他必须有一个桥樑,就是这些文字,圣教的我相、法相的安立是这样安立的。

你看那个︽阿含经︾也讲,说这个罗睺罗尊者,罗睺罗尊者是小沙弥出家,出家以后修这个四念住,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修这个四念住来对治三界的爱见烦恼,但是刚开始他不得力,内心很沮丧,很苦恼。佛陀知道以后,就告诉罗睺罗说:你是不是有为居士讲五蕴呢?罗睺罗说:﹁没有,我都没有为居士讲五蕴。就说:你应该为居士讲五蕴的法门,你应该告诉居士说:我们生命体是由五个元素构成的,由这个色受想行识。

色是质碍,受是领纳,想是取相分别,行是造作迁流,识是了别,你把这个五个元素,告诉一切的居士。罗睺罗就去说了,说五蕴以后,他很高兴,回来了,佛陀说:你讲十二处没有?﹂说:﹁我没有讲十二处。﹂﹁你应该讲十二处。﹂那麼讲完十二处以后,佛陀就再告诉他说:﹁你应该为居士再讲十八界。﹂那麼罗睺罗如实地去讲完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时候,他再去修四念处,一下子就一念的相应,就证得初果了。换句话说,这个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他的确有引导我们趣向圣道的功能。


有些人说:佛法跟世间的宗教不就是一样吗?劝人为善,其实佛法有共世间的善法,有不共世间的。说这个人他盖了一个医院,他升天去了,但是一个人他听闻佛法,他也升天了,那这两个不一样。你说就是一个非佛弟子,他造了慈善事业,升天以后,他回到人间来,他完全一样,这就是在他的生命当中,曾经有
一段快乐的果报出现而已,如梦如幻的果报受完就觅之了不可得,在他内心当中完全没有任何的增上;但是一个人,他努力地修学佛法、听闻佛法、如理思惟,他因为去受持法义的功德,他升天以后,天的果报受完以后,他内心的那个圣道的力量还在,还推动他继续往前进。

所以佛法讲三乘,佛法的这个善法有一种乘的功德,他能够运载你趣向於涅槃、趣向於彼岸的力量,这是外道所没有的,只有佛陀所抉择的种种的法门,它有引导眾生趣向於解脱的力量,所以只有佛法能够有资格安立作乘,有这个乘的功德。那麼这就是为什麼圣教必须安立我相、法相的理由,它必须要引导我们去趣向於涅槃,这跟我们讲世间的我相、法相安立是不一样的,完全不一样。那麼到这个地方我们是解释了﹁有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讲这个世间的我相、法相跟圣教的我相、法相,它安立的一个情况。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以下我们解释:﹁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 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那麼这以下是说明这个我相、法相的安立,是由心识所变现,说这个大意,看这个蕅祖的註解,第五面:
而彼种种我法之相,不过皆依识所变现。

说是这个不管是世间的我相、法相,或者圣教的我相、法相,都是我们一念的心识所变现,当然一个心识是颠倒的心识,一个心识是智慧的心识,但是我们应该说都是心识所变现。


然此能变之识,虽有八种,以类别之,则唯有三。
那麼能变现万法的这个心识,开出来有八种功能,但是根据他的性质差别,我们可以把它收摄成三种。那麼天亲菩萨是以三种功能来詮释我们一念的心识,
看蕅祖的註解的地方:
谓:
一者第八|名异熟识。
二者第七|名思量识。
三者前六|总名了别境识也
那麼我们解释我们一念的心识在变现万法的时候,他由细到粗的一个情况,由细到粗。先讲这个异熟识。异熟识是在我们心识的活动当中最为微细的,我们解释异熟这两个字,先解释这个熟,这个﹁熟﹂就是:他能够成熟业力,而成为果报。我们内心当中曾经造了杀盗婬妄的罪业,那麼这个异熟识这个第八识,它能够把你这个杀盗婬妄这个业性,把它变现成刀山油锅的果报,它有这种功能。


说是我们曾经在三宝门中布施、持戒、忍辱,造了种种善业,那麼这个第八识它也能够把你这个善业,把它成熟,而变现成人天的可乐的果报。第八识它就有这种成熟业力的功能,就像这个大地一样,大地能够把这个无量无边的这个水果的种子,把它成熟成苹果,或者是各式各样的果报,那麼我们第八识亦復如是,它能够把你善恶的业种,把它成熟,而变成一种可乐或不可乐的果报,所以我们在唯识学安立作﹁熟﹂,他有这种成熟的功能。

那麼这成熟的时候,又安立一个﹁异﹂,这个异就是差异,那麼为什说是差异呢?因为你从业性变成果报,这当中有三种的差异:第一个是异时而熟,就是时间上有差异的,时间上有差异。说你今生的果报体很痛苦,你的色受想行识、你的果报体也差,你那个明了性也特别闇顿,你一打坐就打瞌睡,这个心识也特别的卑劣,当然这样的五蕴积集的罪业的成份多。

但是你今生很努力地去造善,拜懺、修福,但是你这个果报体还是这样子,那麼这样子是不是违背了因果论呢?造善成就可乐果报,那麼我现在造了很多的善业,我的果报体还是这样子。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说你今生所造的善业,不能马上得果报的,你的业力要先被第八识保存起来,那麼你今生的果报体是过去的罪业释放出来的,这个罪业还没有完全释放完毕,你要把它给受完,所以讲异时而熟。你造业的时间,跟得果报的时间,是不能同时间的,你现在是在承受你过去的业力,你还在承受你过去的业力,所以这个大修行人他的身体还是有很多的病痛,这个很正常的,他必须把过去的业都消完了,他才能够去受用今生的功德。

.........那麼这个意思就是说,这个你造业的时间跟得果报的时间,是异时而熟,这是讲第一个差异:时间上有差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3 01: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