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70|回复: 9

[其它] 孟子白话解南无阿弥陀佛2018100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3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摘自《四书老子选粹白话解》


《告子章句》
 孟子曰:「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白话解:虽然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只有一天曝晒,见见阳光,却有
十天遭受阴寒不见阳光,这样子是不可能会生长的。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
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
,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故患有所不辟也。」
 白话解:孟子说:「鱼,是我所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吃的;如果二
者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鱼而取熊掌。生命,是我所爱惜的;道义,也是我所
爱惜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取道义。生命固然是我所爱惜
的,但是我所爱惜的还有超过生命的,所以不会苟且偷生。死亡,是我所厌恶的
,但是还有比死亡更让我厌恶的事,所以有些祸患也就不逃避了。」
 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白话解:孟子说:「研究学问的道理没有别的,只是将亡失的真心找回来而已
。」
 宋程子曰:「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欲人将已放之心,约之使返。」
 孟子曰:「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白话解:孟子说:「手艺精巧的木匠教人时,必定要使用圆规、曲尺来教;学
的人也一定要使用圆规、曲尺来学。」
 教与学皆不离规矩准绳。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
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
能。」
 白话解:孟子说:「虞舜本在历山耕田,被尧帝起用后任命为天子;傅说原是
筑墙的工人,被殷高宗推举为宰相;胶鬲是周文王从贩卖鱼盐的商贩中发掘的;
管仲原被关在监狱中,因好友鲍叔牙的推荐,才能出来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
匡天下。孙叔敖为躲避仇家而住在海边,被楚庄王在南海边地发现,举用为宰相
;至于百里奚本为奴隶,被秦穆公赎回后,敦请他作大夫,协助治理国家。
   所以上天要将重责大任交给一个人时,必定先以种种苦难来磨练他的心志
,劳累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身体,使他的身家穷困贫乏,在他做事时又遭受种种
挫折打击;这些都是上天有意要激励他的心志,坚忍他的性情,增强他本来所缺
乏的能力。」
 注:百里奚:春秋时虞国人,晋灭虞,他被俘虏,当秦穆公夫人陪嫁的奴仆到
秦国去。后虽逃走,又被楚人抓去,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将他赎回,并敦请他执
政,故又称「五羖大夫」。羖:羊皮也。
 孟子曰:「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
于安乐也。」
 白话解:孟子说:「一个人往往在犯了过错之后,才知道要改过;做事时有困
难横梗在心,思虑受到阻塞,然后才会发愤振作;看到人家的不满表现在脸色上
,或发出声音来劝诫,才会明白道理。
   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弼的贤士直言谏诤;在国外没有敌国外患
侵略的威胁,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然后我们才知道,忧患的环境能激励人,使
人成长;安逸的环境反而使人沈迷、堕落,招致灭亡。」
 老子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祸皆在存心,故又曰:「
福祸无门,唯人自召。」召者感召也,语出太上感应篇。
《尽心章句》
 孟子曰:「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白话解:孟子说:「对于生命的长短,毫无疑虑,唯有修身养性以待天命,这
就是君子顺天立命的道理。」
 不贰:不疑也。『立命之学』请参考了凡四训。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
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白话解:孟子说:「仁义礼智,求就能得到,舍弃就会失去,这个『求』是有
助于『得』的,因为所求的,原是我自己本性所固有的。富贵显达有求的方法,
但是得到与否却有命运的定数,这个『求』是无助于『得』的,因为所求的是身
外之物。」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白话解:孟子说:「天地之间,一切万事万物的道理,都具备在自己的身上。
只要反省自身,所作所为皆真实无欺,就没有比这个更快乐的了。勉力实践推己
及人的恕道,那么求仁的途径,没有比这个更接近的了。」
 孟子曰:「行之而不着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白话解:孟子说:「做了一件事却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做,或者已经做得很熟悉
了,仍然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甚至于一辈子都照着做的事,却不明白为
什么这样做的道理,这种人实在太多了。」
 按史次耘先生注:道不须臾离,然百姓日用而不知。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也。」
 白话解: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之心,能够知道没有羞耻心是可耻的,
就不会有羞耻的事发生了。」
 孟子曰:「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
 白话解:孟子说:「古时候的人,得志的时候,就施恩泽于百姓;不得志的时
候,就修身养性扬名于世。穷困的时候,就独自修养己身,显达的时候,就兼顾
天下使同趋于善。」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白话解:孟子说:「等待文王的教化,才能奋发向善的,是平凡的人;至于那
些豪杰志士,虽然没有文王的启发,也能自动奋发向善。」
 凡夫因人成事,志士仁人为所当为。
 孟子曰:「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
得民财;善教,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得民心。」
 白话解:孟子说:「良好的政令,不如良好的教化能得民心。良好的政令,能
使百姓畏惧遵守;良好的教化,能赢得百姓的爱戴。良好的政令只能得到百姓的
税赋;良好的教化,却能得到人民真心的拥戴。」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
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无他,达之天下也。」
 白话解:孟子说:「一个人不用学习自然就会的,是与生俱来的『良能』;用
不着思考就知道的,是与生俱来的『良知』。两三岁的幼儿,没有不知道爱他的
父母的;等到他逐渐长大之后,没有不知道要恭敬兄长的。亲爱父母是仁的表现
;尊敬兄长是义的表现。这没有别的缘故,因为普天下的人都具有仁义的本性啊
!」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
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白话解:孟子说:「当舜初住在深山时,与大地的木石为伍,和野鹿山猪等禽
兽同游,这时候的他跟深山里的野人差不了多少;可是等到他听到一句好话,看
见一件好事,就立刻去做,那种身体力行的气势,好像江河决了口一样,浩浩荡
荡的谁也阻挡不住。」
 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白话解:孟子说:「不做自己所不应该做的事,不要自己所不应该要的东西,
做人的道理,就是这样而已。」
 孟子曰:「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白话解:孟子说:「只有不为君主所宠信的臣子,与不为父母喜爱的庶子,他
们的心常怀着危险戒惧,他们所忧虑的患难也比一般人深刻,因为如此,所以能
成为一个通达事理,人情练达的人。」
 庶子指非原配所生者。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
,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白话解:孟子说:「君子有三种快乐,而统治天下却不包含在内。父母健在,
兄弟没有什么忧患变故,是第一种快乐;对上无愧于天,对下不愧于人(问心无
愧),是第二种快乐;能得到天下有为的青年来教导,为天下作育英才,是第三
种快乐。君子有三乐,而统治天下却不包含在内啊!」
 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位高权重,并不一定快乐;可见权力与财富不等于快乐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
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闲也。」
 白话解:孟子说:「大清早一听到鸡叫就起来,认真努力去作善事的,是舜这
一类的人;一听到鸡叫就起来,非常努力的去追求个人私利的,是跖这一类的人
。想要知道大孝的舜王与大盗跖的分别,没有别的要领,就在行善与谋求私利之
间去分辨罢了!」
 跖与跖同,古大盗之通名。
 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白话解:孟子说:「有作为的人,譬如挖井,挖到七十二尺那样深,还没有见
到井水就罢手,仍然是一口无用的废井啊!」
 轫同仞。学贵有恒,尤须有始有终,不可半途而废,功亏一篑。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
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白话解:孟子说:「君子教诲人的方法有五种:有像及时雨一般滋润化育万物
的;有成就人的德行的;有使人通达,成为有用之材的;有解答他的疑问以启发
人的;还有的是未能亲自来接受教导,只是私下选取君子的嘉言懿行来修养自己
的。这五种都是君子用来教人的方法。」
 达财:财与材通。嘉言懿行:美好的言语和行为,足为典范者。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
 白话解:孟子说:「天下有道(政治清明)的时候,道就随着君子的现身而施
行;天下无道的时候,身就随着道而退隐。没有听说过以道来迁就人的。」
 殉:徇也,依循、遵从也。
 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白话解:孟子说:「君子由亲爱自己的亲人,然后推及到仁爱百姓,再由仁爱
百姓扩展到爱惜万物。」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 舜
之知而不物,急先务也;尧 舜之仁不爱人,急亲贤也。」
 白话解:孟子说:「有智慧的人没有不知道的事,但是他总以当前应做的事务
为最要紧(最优先);仁慈的人没有不爱人的,但是他总以先亲近贤能的人为急
务。以尧 舜的智慧也不能知万事万物,因为要急于先办重要的事务;以尧 舜
的仁心也不能爱尽所有的人,因为要急于先亲近贤能的人。」
 事有先后本末,轻重缓急,优先级不可不知。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
爱,及其所爱。」
 白话解:孟子说:「梁惠王真是不仁啊!仁慈的人,从他所爱的,推及到所不
爱的;不仁的人,则是由他所不爱的连累到他所爱的。」
 按:梁惠王因好战,不惜牺牲人民使血肉成浆,殃及子弟。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
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白话解:孟子说:「完全相信书上的话,不如没有书来得好。我对于周朝书经
武成篇的记载,有关武王伐纣的事,只取信其中两三片竹简之言,其余则不敢尽
信。因为仁者没有敌人于天下;武王伐纣,是以最仁讨伐最不仁的人,怎么会杀
得血流成河,连杵都漂起来呢?」
 读书当深明义理,不可望文生义,误解、曲解都是读书之弊。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白话解:孟子说:「人民是最重要的,国家次之,君主最轻。」
 因为建立国家,各种制度设施,无非是为了人民。君主只是管理政治的人。
 孟子曰:「圣人,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
,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
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白话解:孟子说:「圣人,可以作为百代的师表;像伯夷、柳下惠就是。所以
凡是听到伯夷清高风范的人,就连顽固贪心的人也会变得廉洁,胆小懦弱的人也
能立定志向;听到柳下惠忠厚的风范,刻薄的人也会变得忠厚,心胸狭窄的也会
变得宽大。他们在百代以前发愤振作所建立的清高、忠厚、随和的美德,百代以
后,听到的人都为之感动奋发,起而效法。要不是圣人的教化,怎么能够这样?
何况是亲自接受圣人教化的人呢!」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白话解:孟子说:「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把仁和人合起来说,人能行
仁,就是道。」
 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白话解:孟子说:「古时候的贤人,自己先明白道理,然后教人明白道理;现
在的在位者,自己本身就胡涂,却要叫人明白道理。」
 孟子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白话解:孟子说:「人人都觉得他可爱,称赞他好,叫做善;本身具备真实的
善行,叫做信;充实善行而至于完备,叫做美;善行充实完备又能发扬光大,叫
做大;大到能变化,且能融通事理叫做『圣』;圣而达到妙不可测的境界叫做『
神』。」
 孟子曰:「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
 白话解:孟子说:「他的为人,小有才干,可惜却没有听过君子做人的大道理
,不知道谦逊礼让,这就足够招致杀身之祸了!」
 指盆成括:战国人,在齐国做官,恃才妄为,其后果然被杀。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
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
,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白话解:孟子说:「游说有权位的人,不要过份看重他,不要在意他富贵高显
的气势。厅堂高广气派,装饰得富丽堂皇,我得志时决不这样做;山珍海味、美
酒佳肴摆满了一丈长的方桌,侍奉的美妾有好几百人,我得志时决不这样做;大
口吃肉,大口饮酒,疯狂作乐,骑着马来往奔驰打猎,随从的车有上千辆,我得
志了也不会这样纵乐;在他来说他所有、所做的种种,都不是我所要追求的;在
我来说我所希望做的种种,都是遵循古圣先贤的法制,我为什么要怕他呢?」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
 白话解:孟子说:「养心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了。」
 少欲知足:少欲心清净,知足常快乐。幸福在哪里?知足两个字就是。
 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獧乎!狂者进取,獧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白话解:孟子说:「孔子得不到谨守中道的人来传道,迫不得已求其次,只有
传给狂放獧介之士了!狂放者有进取心,獧介者知耻、自爱,有所不为(不妄为
)。孔子难道不想教谨守中道的人吗?因为,人才难得,所以才想到次一等的狂
獧之士啊!」獧同狷字。
 人才难得: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何况是传道,传法之人。
孟子选粹.白话解 终
参考数据:四书集注 宋.朱熹
     孟子旁通.南怀瑾 四书广解 蒋伯潜
     四书读本 高政一
     孟子今译 史次耘 四书读本 谢冰莹等
四书选粹.白话解 终
五、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白话解: 可以说得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存在的道;可以叫得出来的名,就
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憨山大师注:真常之道(道体),本无相无名,不可言说。凡可言者,则非
真常之道。故曰非常道。道本无名,今既勉强名之曰道,是则凡可名者皆假名也
,故曰非常名。(此言道之体也)
 道不在言语中,不在文字上。坛经云:「诸佛妙理,非关文字。」语言、文字
是工具,不可以将工具视为目标,把手段当成目的,更不可以抛弃工具去寻找目
标。
 无名是体,有名是用。无名是性,有名是相。相非性不融,性非相不彰。又老
子所说之「道」即哲学家所说之「本体」,佛法所说的「真如」。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白话解:无相无名之道,其体至虚,天地皆从此中变化而出,故曰天地之始。
无相无名之道体,全成有相有名之天地,而万物尽从天地之阴阳造化而生成,所
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根源也。(此言道之用也)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白话解:老子谓:我寻常日用安心于无,以观照道之奥妙。我寻常日用安心于
有,以观照道用之广大无边际。「无」和「有」这两者,同一来源而不同名称,
都可以说是无穷大又深远不可知,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另解:常处于无,以观察天地变化莫测之境界;常处于有,以观察万物变化之
迹象。观无观有,不落两边,是则有无并观同是一体。而有不能生有,必因无以
生有;无不自无,必因有以显无。此乃有无相生之理。实则天地同根万物一体,
虽是有无同观,仍须绝有无之名,离玄妙之迹,忘怀泥物,即能无往而不妙哉!
(既成万物,则物物皆为道之全体所在,故道只在日用平常间,事事物物上!)

 憨山大师曰:此段(从道可道至众妙之门)总言道之体用,及入道功夫,老子
之学,精华尽在于此,其五千余言,所演述唯此一章而已。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白话解: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的原因,丑乃相对而生,于是大家都追
求美厌弃丑,因此纷争不断,结果反而不美了;既知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恶名
也相随而生,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此纷纷趋善名避恶名,由是诈伪孳生,结果反而不善了。
 此段在说明「相反相因」的观念。
 因「分别」而生计较心,争名夺利因之而起,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白话解:没有「有」,就没有「无」,所以有和无是相生的;没有「难」,就
没有「易」,所以难易是相成的;没有「长」,就没有「短」,所以长短是互相
比较而显现的;至于高下是互相对照而造成的;音声和音响(指回声)是互相调
节而产生和谐的;前后是互相对待而形成顺序的。这些相对的观念产生之后,从
此纷争不断扰攘不安。所以圣人善体天道,崇尚无为顺应自然,实行「不言」的
教导。
 注:音响是指回声。不言:指不用声教法令。
 论语:为政不在多言。己身正,不令而从。(潜移默化功效最大)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白话解:天地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有所建树
,而不自居其功。正因它不居功,所以它的功绩反而让人怀念而永垂不朽。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白话解:名位引人争逐之念,财宝引人贪得之心,所以治国者不崇尚贤名,使
人民不生争心;不以难得的财货为珍贵,使人民不起盗心;不凸显名利之可贪可
得,使人民的心志不会迷惑混乱。
 憨山大师曰:「尚贤,好名也。名,争之端也。所以好名好利者,因见名利之
可欲也。……若在上者苟不见名利有可欲,则民各安其志,而心不乱矣。」凡见
名利之可以要、可以得、可以贪,则争名夺利,风俗渐坏,民心乱矣!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白话解:「多言」指言教法令,「多言数穷」指政令繁苛,加速败亡;反而不
如去除私见,守持虚静无为的中道。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
 白话解:上等的善人,好比水一样,善于利益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因
为他不与人争,所以没有怨恨、过错。
 水的特质:随方就圆,无不自在。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白话解:富贵又骄傲的人,容易得意忘形,造作诸多恶事,而自取祸害。功业
成就时不自我膨胀,能收敛锋芒才合乎自然之道。
 例一、吴 越相争时,范蠡辅佐越王 勾践复国之后,功成名就即退隐江湖,从
事生意买卖,其后致富为陶朱公。
 例二、汉朝三杰之一的张良,辅佐刘邦统一天下后,即退隐从赤松子游。
 老子之「身退」,是功成不居、敛藏、不显露之意,并不是一定要去其位而做
隐士。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
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白话解:过分追求视觉的享受,将会造成眼花撩乱,甚至视觉迟钝视而不见;
过分追求听觉的享受,将会造成听觉不灵,甚至听而不闻;过分追求味觉的享受
不知节制,将会造成味觉的伤害,甚至食而不知其味;如果沈迷于骑马打猎,追
逐鸟兽,会令人狂野放荡心神不宁;有了难得的珍宝财货,就得时时提防被偷被
盗,因此日常生活处处受到限制妨碍。因此圣人但求安饱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
以摒弃物欲的诱惑(去彼),而保持本性的天真(取此)。
 饮食是为了填饱肚子,不是为了满足眼睛。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
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
吾有何患?
 白话解:世人过分重视外在的名利,因此不论得宠或受辱,皆不免惊慌失措;
重视自己的身体好像防止大患一样。什么是『宠辱若惊』呢?以得宠为上,受辱
为下,身外的名利紧缚在心,因此得宠时战战兢兢惟恐失去,失宠受辱时更感到
心惊害怕,这就是宠辱若惊。什么叫做重视身体像防止大患一样?我之所以有大
患,是因为我有这个身体,如果没有这个身体,我会有什么大患?
 司马温公(司马光)说:「有身斯有患也,然则既有此身,则当贵之、爱之,
循自然之理以应事物,不纵情欲,俾之无患可也。」此说较切合老子原义,即大
患来自身体,所以防大患应先贵身(洁身自爱)。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白话解:了解天地万物运行和演变的道理,都是依着循环往复的规则,叫做「
明」。不了解这个规则,任凭私心胡乱作为,轻举妄动就会出乱子。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白话解:大道废弃了,才提倡仁义;聪明智巧流行之后,虚伪奸诈的行为也跟
着产生;六亲不和,家庭起了纷争,才显出孝慈;国家纷乱不平静,才显现出忠
臣来。(假使国家安定太平,便分不出谁忠谁奸了。)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白话解:天道厌恶盈满而喜好谦虚,委曲可以保全,屈就反而能伸展,低洼得
以充盈,敝旧才能生新,少取反而多得,若是贪多务得反倒弄得迷惑了(一心只
想多得,越多越好,而不知为什么而得?)。所以圣人抱持一个根本的原理(守
道),作为万事万法的法则。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白话解:虽有道德学问,也不自我炫耀表扬,所以更显得高明;虽有学问也不
自以为是,因此更令人尊重;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别人反而更重视你的功绩;不
炫耀自己的能力,更显出自己的长处。因为不与人争名夺利,所以天下就没有人
能和他相争了。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故有道者不处。
 白话解:垫起脚跟,想要高过别人,反而站不稳;跨大步伐走路,想要快过别
人,反而走不好;好自我表现的不见得高明;自以为是的,反而无法彰显自己的
重要;喜好夸耀自己功劳的人,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反而无法建立大功;喜好炫耀自己的才能,志得
意满的人,反而无法保持长久。……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有道之士是不会做的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白话解:能体会天道的圣人,善于教化人民,使人人去私欲,存天理,各尽其
才,所以没有无用的人;使万物各遂其性,各安其生,各尽其用,所以没有废弃
的物。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白话解:锐利的兵器(武器)是一种不吉祥的东西,人们都讨厌他,所以有道
的人决不肯轻易发动战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
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白话解:能够了解别人是「智」,能够了解自己是「明」。能战胜别人的,可
以称得上有力量,能克服自己的私欲、妄想,才是真正的「强」者。能够知足的
人是真富有,能够勤行不懈的就是有志气。能与道相处而不失(不背离道的根基
),以道为处所的人,将与道长存;身体虽死亡而道(精神)能长存者,才是真
正的长寿。
 诚者,无自欺也。能坦诚的面对自己,内心清楚明白,故明。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白话解:「道」是顺其自然,不妄为的,然而宇宙间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
治国者若能守住「道」的真谛(无为而治),天下万物将顺其自性,自生自长,
自行化育了。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
以为道。
 白话解:第一等人听见了道,立即起而行之,而且不稍懈怠;中等资质的人听
见了道,由于见识不足,对道认识不清,信而不笃,所以将信将疑似有若无;下
等根性之人,因为见识浅薄不明白「道」是何物,听了反而哈哈大笑。这些粗俗
浅陋的人不笑,就无法显出道之可贵。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
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白话解:身外的名位与生命比较,哪一样更亲近重要呢?珍宝财物和自己的生
命相较,哪一种贵重呢?获得名利与失去生命,哪一种对我有害呢?所以过分的
爱名爱财,必定要付出重大的耗费;珍宝财物收藏丰富,一遇天灾人祸损失必定
很严重。知足者不贪,自然不会受到侮辱;行事有节制,知道适可而止,没有僭
越之举,危险就不会发生,能这样生命自然可以保持长久。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白话解:最圆满的东西,看起好像有欠缺似的,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停止的;
最充实的东西,看起好像很空虚,但是它的作用是无穷的。最直的东西,看起来
好像弯曲似的;最巧妙的东西,看起来好像很笨拙的样子;最高明的辩才,看起
来好像不善言语一般。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白话解:灾祸发生的原因,没有比「不知足」更大了;罪过产生的原因,没有
比「贪得无餍」的心态更为严重!(餍:满足也。)
 吉凶祸福之道,总在存心与用心而已!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白话解:求学是一天一天的增加学养的深度,求道是一天一天的减少欲念、妄
想。
 求学是希望增加知识才能;学道是学习明理(理得心安),借着身不妄为,心
不妄想、欲念日益减少,心地愈来愈清明,达到返璞归真。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白话解:圣人无成见(无私、无我故),以老百姓的意见为意见。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
是谓玄同。(分者纷也)
 白话解:智者体察道体精微,勤而行之,心与道合,顺乎自然,故不言。多言
者见之不真,未彻事理,故流于口谈没有智慧。智者缄默自守,不事口舌,阻绝
情欲的孔道是塞其兑也;不事耳目之玩,关闭情欲的门径是闭其门也。处事圆润
收敛锋芒故曰挫其锐,消解纷扰以简御繁故曰解其纷;谦抑自处,隐藏光芒曰和
其光,随顺尘俗而不染,故曰同其尘;如此一任自然妙契玄微就是道的境界。
 老子今注今译及评介:智者是不向人民施加政令的,施加政令的人就不是智者
。智者塞住嗜欲孔窍,闭起嗜欲的门径,不露锋芒,消解纷扰,含敛光耀,和尘
俗同处,这就是玄妙齐同的境界(即「道」的境界,与物大同又无迹可见也。)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白话解 :灾祸啊!幸福就倚傍在它里面;幸福啊!灾祸就藏伏在其中。这种
福祸相生的道理,谁能明白究竟?
 白话解 :灾祸来临时,只要从此心存正直,小心谨慎,未必不潜藏着幸福;
反之,当幸福来临时,如果沈迷于享受,胡作非为,未必不潜藏着灾祸。这种「
祸福相生」的道理,谁能明白究竟?
 治大国,若烹小鲜。
 白话解:治理大国,要像煎小鱼一般,不可常常翻动多事更张。
 为政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使人民各得其所、各遂其生,相安无事。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白话解:处理难事要在容易时着手;做大事,要在事情刚刚开始,还是很细微
的时候着手。天下的难事,必定从容易的(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定是从细
微的(处)做起。
 把握时机而为,必将事半功倍,否则,易者渐难,细者渐大,难矣!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白话解:轻易允诺的人,必定缺少信用;把事情看得太容易时,遭遇的困难一
定更多。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白话解:善于领导的将帅,不逞现他的武勇;善于作战的人,不轻易发怒(怒
使人失去理智);善于克敌制胜者,不和敌人正面交锋(冲突);善于用人者,
态度一定谦虚卑下。(礼贤下士,士为知己者死。)
 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白话解:圣人虽自知其能,但并不自我称扬(炫耀);虽自爱其力,但并不自
以为尊贵。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足者补之。天之
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白话解:自然的规律,好像拉弓一样!弦位过高时就抑制它,使它低一些,弦
位过低了,就举高一些;弦太长了显得多余,就截短一些,弦太短了,就补长一
些。自然的规律,是损有余以补不足的;人类就不是这样,常常为了一己的私欲
,剥夺不足的人,来供奉有余的人。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白话解:天下万物最柔弱的莫过于水,但是冲击坚强的东西,却没有能胜过水
的,因为没有什么能取代它。这种弱胜过强,柔胜过刚的道理,天下没有人不知
道,但是却都做不到。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白话解:调解重大的冲突(仇恨),如果只是在表面上调解,没有省察、追究
怨恨发生的原因。从根本去消弭、化解问题,虽然以至公无私的态度去调解,必
然还有余怨存在,这样怎能算是妥善呢?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白话解:自然的规律是无私,没有偏爱的,却经常和善人在一起。
 此句显示出老子「非感情的自然观」,指善人之所以得助,乃是他所为与自然
相合的结果,并不是有一个人格化的「天道」在赏善惩恶。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白话解:真诚(真实)的言词不动听,动听的言词不真诚(真实)。行为善良
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真智慧者未必博览群书;知识广博的人如果不能
深解义趣力行实践,徒有记问之学,不是真智慧。圣人无私不积藏,他尽其所有
来帮助人,自己反而更充足;他愈给与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规律,对
万物只有利而无害;圣人的道理,是付出、服务、奉献而不与人争夺。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以现代学术而言,驳杂不精不能深入,则永远无法
进入学问的门墙。
老子选粹.白话解 终
参考数据:老子新释 张默   新译老子读本  余培林
     老子今注今译及评介 王云五主编   陈鼓应注译
     老子道德经憨山注 明.憨山大师注
四书.老子选粹 白话解 终

参、附录:
一、礼记学记白话解
前言:本篇是我国古老的教育哲学,说明一个国家的建立,为政者领导人民,其
当务之急应以教学为重,亦以教学为先,因为只有办学施教化民成俗,才能解决
问题,其余只是辅助的手段,轻重缓急不可不知,更不可本末倒置。
其内容记述学习的方法、目的、效果,并论及教学与为人师表的道理,与大学发
明阐述所学的道术,相为表里,故甚为宋代理学家所推崇,以为礼记除中庸、大
学之外,唯学记、乐记最近道,也是中国古老的教育哲学。善读者,心领神会,
必有所得。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白话解:行事必定思虑,用人必求善良,虽然可以得到小小的名声,但不足以
感动众人。礼贤下士,亲自就教于贤者,体恤远方的人,虽能够感动众人,仍然
不足以教化人民。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建立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
」入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
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白话解:纵然是质地美好的玉石,如果不经过琢磨,也不能成为珍贵的器物;
人虽贵为万物之灵,如果不肯学习受教,也不会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所以古时
候的君王,建设国家,治理人民,都是以「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工作。尚
书 兑命篇说:「自始至终常以教育为念。」就是这个意思啊!
 设教兴学是国家建设之首务。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
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白话解: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
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就不能明白它的完善。所以说:学习之后
,才知道自己的学问不足;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困惑的所在。知道不足,然后
能反求诸己,努力向学;知道有困惑不通达,然后才会自我勉励,发愤图强。所
以说:教学相长。尚书 兑命篇说:「教别人而研理益精,足以当自己学问的一半
。」就是这个意思吧!
 蒋伯潜先生:「教者,半以教人,半以自学,此谓教学相长也。」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
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
,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白话解:古时候教学的地方,二十五家设有「私塾」,一党之中设有「庠」(
五百家为党),一个遂设有「序」(一万两千五百家为遂),天子之都,诸候之
国设有「学」。每年都有新生入学,来年考试一次。入学一年之后,考经文的句
读,并辨别其志向所趋;三年后考察学生是否专注于学业,乐于与朋友相处;五
年后考察学生是否广博的学习,亲近师长;七年时考察学生在学术上是否有独到
的见解,会不会选择朋友,这时候可以称之为「小成」。九年时义理通达无疑,
能够触类旁通,遇事坚定卓立,不为外物夺其志向,不再返于平庸,就可以称之
为「大成」。这时候才能够教化人民,移风易俗,然后受其治理的人都心悦诚服
,远方的人也都自动来归附。这是古代大学教育的方法与次第。古书上说:「蚂
蚁虽小,尚知时时学习衔泥,然后才能堆成大垤。」就是这个意思。
 术通遂。垤者小土堆。
 塾:古时二十五家为闾,同在一巷,巷首设有塾,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泛指私立学堂。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
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
志。」其此之谓乎!
 白话解:大学开学的时候,学生都穿着礼服,以苹藻之菜祭祀先圣先师,表示
尊师重道。诵习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诗歌,以启发学生力学报国的
志向;击鼓召集学生到学堂,正式打开书箧(书包),取出书籍,希望学生以谦
逊的态度学习;用夏楚两物(教鞭)来警惕、鞭策学生,以整肃他们的威仪。
   夏天的大祭(天子祭天)未实施以前,天子、诸侯不急着到学校去视察,
为的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发展志向;老师常常观察学生,但是并不唠叨叮咛,
等到适当的时机再加以指导,其目的是要使学生自动自发。(论语 述而:不愤不
启,不悱不发。)
   至于年幼的学生,只听讲而不能乱发问,是因为学习要按照长幼之次序进
行,不可踰越等级。这七项是教育的重要原理。古书说:「凡是学习:做官领导
人民的,要优先学习他所管理的事情;作一个读书人,则要先坚定志向」。就是
这个意思。
 (志者存心也,心之所向也。志气志气!孟子说:以志帅气。)
 大学之教时也,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
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
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
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物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白话解:大学施教是非常讲究的,是顺着四季的时序而教的,如春秋教礼 乐,
冬夏教诗 书,所教授的都是正规的课程,学生下课及放假的时候,也都有指定的
课外作业。(宋人断句改为:「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句读略有不同。)
   学习要有方法,如果不先从调弦杂弄和小曲学起,指法不纯熟,琴、瑟就
弹不好;不先从通晓鸟兽草木,天时人事,不学会广博譬喻,诗就作不好;不先
学洒扫应对等杂务,礼仪就行不好;对于六艺等技艺如果没有兴致,就提不起学
习的兴趣。
   所以君子向学时,对于学习要存之于心,好学不倦。不论休息或游乐的时
候,都念念不忘。(处处皆学问,时时皆学问。)能够这样,才能安于学习,并
且要亲近师长;乐于与同学相处而且深信所学的道理。纵然日后离开了同学、师
长,也不会背弃道义。尚书说命篇说:「恭敬谦顺,努力不倦,修行便能成功。
」就是这个意思。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
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拂。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
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元 吴澄断句:多
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
 白话解:现今许多教师,口里虽然念著书中的章句,其实心里并不通达;又经
常多作解释,不待学生自己领悟,是否已经理解;只求多教,不管学生明不明白
。(能不能安弦、安诗、安礼)
   教的时候缺乏诚意,又不衡量学生的程度与学习能力;对学生未能深入了
解,所以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难度浅深均违反常理,要求也不合理。如此一来
,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件痛苦的事,而且憎恶师长;苦于学习的艰难而不明白学习
将有什么好处。虽然课业勉强完成了,却很快就忘得一乾二净。教育之所以不能
成功,原因就在此吧!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为孙,相观而善之
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白话解:大学施教的方法,在一切不良的行为未发生之前,就用礼来教育,来
约束禁止,这就是「预防法」(防患于未然)。把握学生可以教诲的时候加以教
导,就叫做「及时法」。依据学生的程度,由浅入深,不跨越进度,不超出其能
力来教导,就叫做「渐进法」。挑选优秀的成绩,让学生互相观摩学习而得到利
益,就叫做「观摩法」。这四种教学方法,是使教育兴盛的原因。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
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
所由废也。
 白话解:当学生已经有了不合理的行为(视听言动),再来禁止,因为错误的
观念已经坚不可拔,要靠教育来扭转导正,必定被拒绝、抵抗,总觉得格格不入
,难以矫正。
   一旦过了适当的学习时期,即使努力苦学,也难有成就。教材杂乱无章,
东学一点西学一些,不能循序渐进,则学生所得,必是支离破碎而无完整体系的
知识。没有同学在一起研讨,切磋琢磨,就会落得孤单浅陋而缺少见闻。结交不
正当的朋友,就会违背师长的教诲,有了不良的坏习惯,就会荒废自己的学业。
这六项,都是导致教育失败的原因。
 颜氏家训勉学篇曰:「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故须早教
,勿失机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
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白话解:君子已经知道教育之所以兴盛的道理,也明白教育之所以失败的原因
,然后才能为人师表,担负起教师的职责。
   所以君子的教化重晓喻。只加以引导,而不强制逼迫学生;鼓励学生,而
不压抑他们;加以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只引导而不强制逼迫学生,师生
关系便融洽亲和;重视鼓励而不压抑,学习变得轻松自如;只加以启发而未必全
部说出,能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融洽亲和、轻松自如又能自动思考,这才是善于
教诲的老师啊!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
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
者也。
 白话解:学习的人,有四种容易犯的过失,指导的老师一定要知道。人在学习
的时候,或有贪多务得,杂学不精的毛病;或有局限于自己的见闻,得少为足的
毛病(知道一些些就满足了);或有见异思迁学不专一,只求速效的毛病;或有
自我设限,不求进步的毛病。
   这四种心理都不相同,必须先明白这些心理,然后才能对症下药,挽救这
些缺失。所谓教育,就是要增进其特长而补救其过失。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
而喻,可谓继志矣!
 白话解:擅长唱歌的人,能使人继承他美妙的歌声而唱这首歌;擅长教育的人
,能使人继承他的志向而努力不懈。他教学时,言语简要而意思通达;义理微妙
且解说精善;用很少的比喻就能使听者明白;这样可算是能使人继承其心志了。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
,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
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白话解:君子知道求学入道的深浅次第,又知道学生程度的高下,然后能随其
程度浅深高下因材施教。能广泛地晓喻开导,然后才能为人师表。能够作老师,
教人各得其宜,然后才能做官长(领导人,管理众人之事);能够做一个好长官
,才能做一个好国君(领袖)。所以成为教师,就是学作一个好领袖的开始。因
此选择老师不可以不谨慎。古书说:「三王(伏羲、神农、黄帝称三皇)、四代
(虞 夏 殷 周)虽皆是圣人,亦都是靠教育而来,所以对老师的选择都很慎重。
」就是这个意思吧!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
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
,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白话解:求学之道,尊敬老师是难能可贵的。老师受到尊敬,然后学问、真理
才会受到敬重;学问、真理受到敬重,然后人民才会认真学习。因此,君主不以
对待属下的态度来对待臣子的情形有两种:一种就是在祭祀时,臣子担任『尸』
的时候,另一种就是作为君主的老师。大学的礼法,对天子授课时,老师不坐在
朝北面的臣位(天子面向西,师向东,故老师又称西席),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
道。(尊师重教,乃中国传统美德。)
 尸者主也,古代亲人死后,以孝子之兄弟饰演亲人之形像接受祭祀,后代始用
画像而废尸。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
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善待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者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
尽其声;不善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白话解:善于学习的人,教师很轻松安闲,而效果反而加倍的好,学生更把功
劳归诸于老师教导有方。不善学的人,教师教得很辛苦,效果却仅得一半,学生
反而归罪于老师。
   善于发问的人,好比砍伐坚硬的木头,先从容易下手之处开始,慢慢的扩
及较硬的节处;时间久了,木头自然分解脱落;善问的人能按事理而问,老师也
能用心回答,师生都很愉快。不善发问的人,使用的方法刚好相反。
   善于回答问题的人,有如敲钟,轻轻敲打则小声回应;用力的敲打,回应
的声音就很响亮。一定要敲钟的人从容不迫,回答的钟声才会余音悠扬传之久远
。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刚好相反。这都是进入学问领域的途径。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
虽舍之可也。
 白话解:读书只是一味记诵,(没有身体力行,没有心得,没有独到见解的人
。)不够资格作老师。教学时,一定要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才给予适当的解答。
学生心里有疑难又没有能力表达时,老师才主动加以开导;老师开导了,学生仍
然不明白,那么暂时不予指导,等待将来再教也是可以的。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
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白话解:良匠的儿子,必先学习补缀兽皮作为皮衣的工作,再学冶金陶铸以补
破器;良弓的儿子,必先学习弯曲柳条来制作畚箕,然后再学弯曲藤木以制弓;
刚学驾车的小马都是系在车后,让牠见习老马驾车,然后牠才有能力不慌不恐的
驾车。君子观察这三件事,就可以立定志向,知道要怎么学了。
 可见基础教育的重要,更必须有良好的典范作榜样,如学习书法时,必先从临
摹名家的字帖下手,等到基础打好了,再求创新。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
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白话解:古时候的学者,能够分析、比较事物的异同而触类旁通。鼓的声音并
不属于宫、商、角、征、羽五音之中的任何一音,但是五音没有鼓就不能和谐的
奏鸣;水本身并不属于青、黄、赤、白、黑五色当中的任何一色,然而五色没有
水的调和就无法鲜明。至于学者并不等于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五官中
的任何一官,但五官不经过学习教导就不可能处理好政务。而老师并不属于五伦
中的任何一伦,但是五伦关系,如果没有老师的教诲,就无法和睦相处了。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此四者,可以有
志于本(学)矣。
 白话解:君子说:「伟大的德行,不偏治一种职务;伟大的道理,不局限于一
种事务(所谓:放诸四海而皆准。);真正伟大可贵的诚信,不一定建立在山盟
海誓上;春夏秋冬四时的运行,万物之生死荣衰不可能整齐划一完全一样。」如
果能明察这四种情形,就可以立志学习安身立命的根本道理了。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白话解:夏、商、周三代,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 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君王祭祀河川时,都是先祭河川而后祭大海。因为
河是水的源头根本,海是河流的归处,先本而后末,这叫做「务本」(致力于根
本)。

参考数据:礼记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王梦鸥
礼记学记白话解终
二、礼运大同篇礼记卷七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
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白话解:圣人的大道能够实行的时代,天下是为天下人所共有的。大家选举贤
能的人来共同治理,人人讲求诚信,彼此和睦相处。不独爱护自己的亲人,不独
慈爱自己的儿女,更能推广爱心到其它人身上,使得社会上年长的老人皆能安享
天年,青壮者都能贡献一己之力,青少年与儿童也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那些孤
苦无依及残废者,也都能受到适当的照顾。男人能恪尽自己本分应尽的职责,女
生也各有自己的家室。
   各种物质资源,不喜欢被浪费、弃置,希望能发挥应有的功效;但也不能
私藏据为己用。有能力不应该舍不得服务奉献,但也不能只是图利自己。能够做
到这样,整个社会就不会发生勾心斗角,损人利己的事,也不会再有抢劫、偷窃
、杀人的事出现,纵然窗不关、门不闭,也不用担惊害怕,生活自在安乐,那样
的社会真可以说是大同世界了。
注:国父说: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不以夺取为目的。又说人类进化的原则是合作
,物种进化的原则是斗争。
后记-儿童读经教育建言
经典之美,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之处不绝如缕,个人教导儿童读经数年获益良多
,深深体会到要学习中国古圣先贤之智能宝藏,舍读经外别无他途;而读经之成
败关键,端在老师及家长之认知与决心。
王财贵博士在「儿童读经教育说明手册」中说明:记忆力和理解力是人类潜能开
发的两大法宝,然而记忆力和理解力在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曲线是大不相同的,记
忆力从零岁开始成长,至三岁即有显著之发展,三至六岁进展更为迅速,六至十
三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期,以后最多只能保持这个水平,甚至因为环境
的影响而减退;至于理解力虽然也是自零岁开始酝酿,一至十三岁都是缓慢的上
升,十三岁之后才有长足的进步,十八岁以后逐渐成熟,直到终老为止。
我们提倡儿童读经教育,即是要把握儿童期黄金般的记忆力,记下一些永恒的金
玉良言,作为生命中的启蒙,而反复诵读是儿童的自然喜好,背书正是他的拿手
好戏,你不诱导他背一些有价值的经典,他就会去记一些无意义的话,甚至背诵
电视广告,变成教育的最大浪费!
可惜现今社会,最大的特色即是「忙碌」,很难见到从容优雅的君子之风,个人
实不乐见青少年、儿童,在忙碌的学习课程之外又增加一项「读经」的功课,(
曾见学生向老师反映:他要补英文、数学,还要弹钢琴,现在又增加一项读经,
每天都好晚才睡觉,说得好可怜!令人十分同情!)期盼贤明的老师、家长一起
来思考:「学习重质不重量」,因此科目不宜选得太多,更不要赶流行,如此学
习才有意义、才有动机,才有快乐,才有持续的动力,读经尤其如此。
个人观察读经之成败,其半途而废者,大都起因于指导老师与家长缺乏参考数据
,无从领会经典之亲切与隽永,以致无法循循善诱,使读经之功难以为继,为迁
就现实,不得已而有「选粹」之举,然而学问没有侥幸的功夫,古人说:「若要
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若能一点一滴的累积,持之以恒,则中庸所云:「善读
者,玩索而有得焉,其味无穷。」读书之乐从此而得,岂非人生一大幸事!
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强调:论语的每一章节都是井井有条,脉络一贯的,为
避免见树不见林忽略全貌,诚心建议体会到经典之美的学子,与高明的读者皆能
再读全本,如此方可免遗珠之憾,亦能得见圣人心量之广大,与境界之美妙。幸
甚!幸甚!
感谢陈老师于百忙的教学生活中,拨冗审核校订,并提供编修卓见,个人获益良
多,谨申谢忱。
编者 敬志 二一年冬
参考数据:儿童读经说明手册 王财贵博士 着
孙中山先生-殷切的期望
 恢复民族地位的根本方法:恢复固有道德与固有知识

孙中山先生在民国年月日,讲演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第六讲时说:
「恢复中国民族地位的根本方法:
第一、恢复固有道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第二、恢复固有智识-修齐治平的政治哲学。」
「我们以为欧美的国家,近来很进步,但是说到他们的新文化,还不如我们政治
哲学的完全。中国有一段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在外国的大政治家还没有见到,
还没有说到那样清楚的,就是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一段话,把一个人从内发扬到外,由一个人的内部做起
,推到平天下止。像这样精微开展的理论,无论外国什么政治哲学家都没有见到
,都没有说出,这就是我们政治哲学的智识中所独具的宝贝,是应该要保存的。

先生又说:「普通读书人,虽然常用那一段话做口头禅,但是多是习而不察不求
甚解的。正心诚意的学问是内治的功夫,是很难讲的,从前宋儒是最讲究这些功
夫的,读他们的书,便可知道他们做到了什么地步。但是说到修身、齐家、治国
,那些外修的功夫,中国人近几百年来都做不到,所以对于本国,便不能自治。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华藏净宗弘化网 http://www.hwadzan.com/
华藏净宗弘化网 http://www.hwadzan.net/
华藏净宗弘化网 http://www.hwadzan.com/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com/amtb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net/amtb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路电视 http://edu.hwadzan.com/livetv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路电视 http://edu.hwadzan.net/livetv
华藏净宗弘化网数位图书馆 http://edu.hwadzan.com/
华藏净宗弘化网数位图书馆 http://edu.hwadzan.net/
华藏净宗弘化网影音图文检索中心 http://ft.hwadzan.com/index.php
华藏净宗弘化网影音图文检索中心 http://ft.hwadzan.net/index.php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com/amtb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net/amtb
印光大师-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fabo?orde ... =%E5%8D%B0%E5%85%89
佛教藏经集  http://www.fodian.net/zjj/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pJmcIyZ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s://u3214876.pipipan.com/fs/3214876-302586915 https://u3214876.ctfile.com/fs/3214876-302586915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jIl1APS
圣贤教育全球同学网 陈大惠  http://www.sxjyqqw.org/
圣贤教育全球学习网  http://www.sxjyxxw.org/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0-8 04: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