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17|回复: 2

[学佛文档] 净智法师:佛学院的学习和禅堂的禅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7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禅修需要一种真诚的态度


**禅修,对于许多出家人来说,已经形成了一种惯性。有时,甚至是一种“被禅修”。我们很少去思惟我们为什么要去禅修,以及如何真正有效的发自内心地去禅修。对有些人来说,可能只是因为常住的安排;或者是对佛教传统的一种追随;或者因为自己作为一个出家人,若光说不坐,会被别人嘲笑为口头禅。有时我们随意地选择一个法门修学,成效如何暂且不管,只是为了在情理上,觉得完成了禅修的功课,或尽到了出家人的本分。

**如果不用那些概念性的东西来忽悠自己,比如“我要解脱、我要有智慧”之类的,那么禅修,是你内心真正的需要么?我所修的法门是我真正想要的吗?在禅修中,你得不断地深入到自己的内心深处,与自己产生对话,让内在觉醒,这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像搬运工一样,不知所以然,也不知如何衡量工程进度地,只是在不停地在修。自己到底要干什么,自己并不清楚,于是也就不会有真正的效果,因为它可能并不是出自你本真的需求。

**禅修需要卸去一切伪装,脱掉那些平常惯带的面具,扔掉那些堂而皇之的套话,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倾听、对话、探索。这里不需要曲意迎合、不需要麻木重复,你必须认识到你内在真正的需求,搞清楚“我为什么要在这里禅修?”


 楼主| 发表于 2018-8-7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广学多闻到一门深入
有人说,在佛学院学这么多东西,有用吗?这些理论,跟修行有关系吗?在禅修时,我只是观呼吸、或念念佛,学习和修行似乎处于一种分裂的状态。这其实是对“修行”过于狭隘的理解造成的。宗喀巴大师在《道次第》中讲过这个问题,一般而言,止观限于座上的禅修,而宗大师把观察修和安住止也作为禅修,换言之,散心思惟法义也是观,专注地读书做事也是止。禅修时的思惟,与你读书时对法义的思惟有什么本质差别吗?这两者是不能被割裂的因果关系。
相信不少人以前读过武侠小说,读武侠小说最精彩的地方就是,主人公找到一本武林秘籍,自山洞里一出来,打遍天下无敌手。我们现在在佛学院的学习,就像是在找一本“武林秘籍”。所有的见地、所有的修法,到底哪种最究竟、最圆满,在不同的宗派之间,你必须潜心探究。
我们往往觉得修行要一门深入,但其实在一门深入之前,我们要通过广学多闻,搞清楚为什么是入此一门,而非入彼一门。宗大师结合他本人的修学经历说到,学佛首先应广学多闻,抉择出究竟的正见后,再一门深入,最后为了广度众生,又要广学方便。如同金刚杵一般,两头阔,中间狭。
如何面对不同的声音
在佛学院学习,一定要有广博的心量,我们必须放下固有的成见,聆听不同体系、不同传承的声音,只有打碎陈旧的思想壁垒,才能构建出崭新的智慧框架。这其中必然面临对过去自我的否决,伴随着无数次痛苦的挣扎和抉择,这是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然而宝剑必须经过这般磨砺,才能锻炼出锋利的光芒。
有时候,遇到不同知见的冲突、对立,让我们难以心安。有时候,某位老师的观点与我旧有的认识差距甚大,我们难免会去责备老师的偏颇。但作为一个思想成熟的人,我想每个老师都有说话的权利,但我们也有听受与否的权利。有时候,与其听一些四平八稳、滴水不漏的套话,倒不如听一些他人内心真正的声音,更能让我们有所收获。至于授课者的观点,我们是否接受,取决于我们自己。老师不是圣人,有时可能会说错,但我们要保护老师说话的权利。
还有,在不同语系的佛教中,有时于某宗派是极其推崇的修法,在别的语系来看,可能并不认可,甚至被判为不入流。这时,你要思考,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支撑他们各自的观点。有时,抉择带来的痛苦,会让我们错误地以为这样会动摇道心,以至于不自觉地屏蔽佛教中不同宗见的争论,成为一个乡愿的和事佬。但这些不同的宗见,就其本质而言,并没有违背佛教的三法印。我们不能将抉择带来的痛苦,归咎于“学得越多,信心就越会退失”这种错谬的结论上来。因为通过那些细微、激烈、看似难以调和的争论,你才能瞥见千百年来不断闪耀的智慧火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才能看得更清楚些。
 楼主| 发表于 2018-8-7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过分迷恋禅修的觉受
有些人偏重禅修,对教理的学习不屑一顾。他们认为,佛教的解脱依赖实修,光会说法有什么用。但反观这些人所讲的实修,许多都侧重在身心的觉受,身体上气脉畅通了,心理上烦恼减少了,就觉得了不得的成就,再通过对佛法名相的一知半解,附会出一套套玄之又玄的东西。其实,轻安之类的觉受,是禅修的副产品,与真正的解脱相差甚远。任何一个人,即便对佛教没有信仰,如果屏蔽外缘,每天打打坐,一样会感到轻安。大乘佛教常说“一切受不受,是为三昧正受。”岂不就告诉我们,别太在意那些觉受。
尤其那些在禅修过程中,已有某些特殊身心体验的人,再想纠正他们某种错误的观念,难之又难。他会觉得自己是实修派,你一个理论派懂什么。所以,我们现在在佛学院的学习,强调的是一种以学导修的次第,通过复杂的、艰苦的闻思学习,抉择出一条清晰决定的修行地图,可以让我们以后少走弯路。磨刀不误砍柴功,我们要有信心。
观三摩地
禅修讲四神足,有四种三摩地。第一种,欲三摩地,即你觉得禅定非常好,比如可以修出神通等,于是对禅定有强大的欲望,那么这种欲望可以驱使你去证得禅定;第二种,勤三摩地,此种人根性非常精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比如我有一个朋友,这么热的伏天,也要坚持每天跑步五公里,你依这样的精进力去禅修,也能证得禅定;第三种,心三摩地,在过去世曾经修过,或者色界天下来的人,今生一修就上手;第四种,观三摩地,打坐中以思惟观察为主。我们不要以为禅修,就是什么都不能观察,只能聚焦于一个所缘简单地重复。要知道,观察也是一种修行,尤其是慧力强的人更适合于观三摩地的修行。通过这种观察,它也可以把心自然地引领到一种非常寂静的状态。特别在佛学院,我们平常就偏向于知识的闻思,更适合于观三摩地的培养。
在这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只是一粒尘埃,让我们把身心、四大统统放下,用一种开放的心态不断地向内探索,孕育属于自己的智慧,这是我觉得比较好的一种禅修方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7 02: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