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82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6-11-7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信佛修行 于 2018-7-25 05:34 编辑
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
禅定入门略说(三)之(1)
注:
1.本文为读经以及修行得到的个人理解和佛经、佛经注解部份请录。个人理解内容来源于佛经、佛经经论、佛经注解或个人理解、个人论述。来源于个人理解、个人论述部份如果有错误,敬请佛、菩萨、僧给予指正。个人论述如果有错误,本人诚心忏悔罪业,并改正错误。
2.在百度搜索:禅定入门略说。可搜索到我的新浪博客,我的新浪博客有《大藏经名。佛教网站。佛经名及注解。佛经经文部分请录。》
禅定入门略说(二), 禅定入门略说(一)等文章
目录:
一.信佛修行的义理、行门、修行方法论述
问:怎样用替代法远离妄想颠倒执著?
问:为什么说信佛修行成就大小与金钱多少无关?为什么说信佛修行必须学会舍弃?
问:为什么说信佛修行者要过佛学理论关?
一.信佛修行的义理、行门、修行方法论述
问:怎样用替代法远离妄想颠倒执著?
答:眼耳鼻舌身五根要远离妄想颠倒执著,要做到离一切诸相。意根是最多妄想、妄念产生的地方,禅定入门略说(二)亦曾讲因意根妄想妄念多难以摄持导致用任何行门也难以修行得好,这里讲怎样用替代法摄持意根。
意根修行方法,不取法尘生灭相,用眼耳鼻舌身五种行门修行,当意根有念头生出,不取法尘生灭相、不执著即可摄持,亦可在意根将要生出念头前,用替代法远离妄想颠倒执著。
禅定修行中替代意根的方法:当意根将要生出念头前,让眼耳鼻舌身五种行门中选择一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行门代替意根,使意根无念头或很少念头产生。
可以灵活运用替代法,例如:
(1.1)专门用耳根一种行门修行。不取动静二相,离一切诸相。
(1.2)专门用耳根一种行门修行,不取动静二相,修行时如果意根较多杂念、念头产生,难以摄持,可以用眼根代替意根,专门用耳根、眼根两种行门同时修行,不取动静二相,不取明暗二相,离一切诸相,一段短时间或一段时间后,当意根摄持,无念或少念时,再专门用耳根一种行门修行。
(1.3)专门用耳根一种行门修行,修行时如果意根较多杂念、念头产生,难以摄持,此时用眼根、身根两种行门代替意根,专门用耳根、眼根和身根三种行门同时修行,一段短时间或一段时间后,当意根摄持,无念或少念时,再专门用耳根一种行门修行。
(1.4)当做体力劳动或运动时,相当于以身根为修行行门,如果此时意根较多杂念、念头产生,难以摄持,可以用眼根代替意根,专门用耳根、身根两种行门同时修行,一段短时间或一段时间后,当意根摄持,无念或少念时,再专门用身根一种行门修行。
(1.5)以专念一佛名号为修行行门修行时,如果其他杂念、念头多,用眼耳鼻舌身无种行门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行门代替其他杂念、念头(以眼根为例),以眼根为例,相当于用眼根和念佛两种行门同时修行,一段短时间或一段时间后,当意根摄持,无其他杂念、念头或较少其他杂念、念头时,再专门用念佛一种行门修行。
以专念楞严咒为修行行门修行时,如果其他杂念、念头多,用眼耳鼻舌身五种行门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行门代替其他杂念、念头(以眼根为例),以眼根为例,相当于用眼根和念楞严咒两种行门同时修行,一段短时间或一段时间后,当意根摄持,无其他杂念、念头或较少其他杂念、念头时,再专门用念楞严咒一种行门修行。
修行时选择行门的方法方式:专一、替代、并用、六根、十二处、十八界。专一是指专门用一种行门修行,替代法如前面所说,并用是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行门同时修行。六根、十二处、十八界是指在六根、十二处、十八界中选择行门修行。
禅定入门略说(二)以耳根和间歇念佛间歇念楞严咒的方法为最快的修行行门, 与禅定入门略说(二)略有不同之处,禅定入门略说(三)以耳根为最快的修行行门。
禅定入门略说(三)依然选择禅定入门略说(一)四个选择行门的原则以及禅定入门略说(二)增加的两个选择行门的原则。禅定入门略说(三)依然采用禅定入门略说(二)的理论。
如禅定入门略说(二)中说,禅定行门可分为两大类别:一.非意根的行门(例如眼耳鼻舌身五根和声色香味触五尘)。二.意根或与意根密切相关的行门,例如意识、法尘处的行门。
修禅定时摄持意根是非常重要的,如禅定入门略说(二)中说,如果意根不能摄持,随逐诸妄念,在六根、十二处、十八界中选择任何行门修行都难以得到好的修行效果。
佛法是奥妙、微妙的,是佛教三宝之一,学习佛法离不开意根,但楞严经说,最快的修行行门非意根,最快的修行行门是耳根,意根是复杂的修行行门。而且,意根是最多妄想、妄念产生的地方,华严经中说:佛子,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问:为什么说信佛修行成就大小与金钱多少无关?为什么说信佛修行必须学会舍弃?
答:初禅天以上的天人即可长时间远离分段饮食、情欲,信佛修行成就大小与金钱多少无关。华严经说:佛子,此处不可思议,所谓如来、应、正等觉以无量法而得出现。何以故?非以一缘,非以一事,如来出现而得成就;以十无量百千阿僧祇事而得成就。何等为十?所谓:过去无量摄受一切众生菩提心所成故,过去无量清净殊胜志乐所成故,过去无量救护一切众生大慈大悲所成故,过去无量相续行愿所成故,过去无量修诸福智心无厌足所成故,过去无量供养诸佛教化众生所成故,过去无量智慧方便清净道所成故,过去无量清净功德藏所成故,过去无量庄严道智所成故,过去无量通达法义所成故。佛子,如是无量阿僧祇法门圆满,成于如来。
维摩诘所说经说:诸仁者!此可患厌,当乐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如是,天帝!当知此要,以法供养,于诸供养为上为最,第一无比。是故天帝,当以法之供养,供养于佛。
信佛修行成就大小与金钱多少无关,听来简易,但对于信佛修行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要会舍弃,要勤奋修行,才能得到大成就。能否舍弃多的世间名利,花更多的时间、精神用于学佛修行的对于修行成就大小有非常关键的影响。
佛教出家戒律中有不捉金钱戒。楞严经说: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畜。乞食余分,施饿众生。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佛遗教经说: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卑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佛说四十二章经说: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佛言: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胜而还。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得道果。
所以说,信佛修行者关键要能舍弃,不要对世间名利有执著、留恋,舍弃多的世间名利,花更多的时间、精神用于学佛修行,认真学佛法,勤奋修行,修行时才能较易领悟智慧,较易得大成就。执著世间名利,又怎能离相?大多数人只有几十岁寿命,人生短暂,几十年很快就会过去,去世时财富带不走,唯有业随身,只能带走过去所作的业和因果。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
问:为什么说信佛修行者要过佛学理论关?
答:通达义理或明白多的佛学理论的信佛修行能较易对佛法建立大的信心,即使面对挫败也不会动摇,能于佛教中种大的善根,能较易修行取得大成就,能较易发菩提心,能对今生或将来生的修行树立远大的目标和作出正确的选择和规划。
禅定入门略说(二)中说:
人生是短暂的,很难做到把大藏经每部佛经都认真读过。但很多大乘经的义理是相通的,一些佛经中很多文字是相近或相同的。
所以只要认真读少部分佛经,例如5~20部大乘经,再用另一笔记中说的速读法把大藏经中的每部小乘经都浏览速读小部分内容,再选几部至20部小乘经,选的几部至20部小乘经,每部小乘经都认真学习部分或全部内容。学习效果好者,即可达到多闻智慧。
譬如一个人学习了几个数学公式、定理,然后认真去做与上述公式、定理有关的一些简单和一些复杂的数学题加以总结,学习效果好者,即能熟悉掌握上述公式、定理,而不用做与上述公式、定理有关的几百、几千条那么多的数学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