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492|回复: 0

关于“舍识用根”之刍言(崇仁县 地藏寺 修正法师 法华学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8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近来佛教界对“舍识用根”,这个提法有很多的争议,它的提出者就是大名顶顶的《楞严经正脉疏》作者,明代万历年间的交光大师,《正脉疏》的出现给《楞严经》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活力。在此之前有中峰明本国师的上首弟子,常住苏州狮子林的维则禅师受国师重托,取九家楞严经的名著参与自己的补注而成《楞严会解》,一时誉满丛林各宗讲家宝之以资讲说,大有天下楞严皆归《会解》之势。《正脉疏》出大非《会解》兼排斥天台而自成一家,疏中立义令人击节称快者有之,令人大跌眼镜者有之,令人惑耳惊心者有之,自问世以来就毁誉参半争议至今未休。当世尊宿如莲池憨山等皆委婉斥之,灵峰幽溪大师等则指名呵斥,誉者谓是疏深符佛意,斥者谓邪说误人,有心想详细了解可参阅《佛教史》与明末四大高僧全集。提到“舍识用根”就无法绕开唯识法相,根识,就是六根六识或八识,因为禅宗有“离心意识参,出凡圣路学”的说法,不少人就认为心意识都是染污的,都是分别执著,不能用识,要用根中之真性,认为离开六七八识就是真心现前,往往叫人不要分别,不要起心动念,这样修学就容易与道相应(所谓大道至简),这类提法的法师最多。有些人不管七八识,只叫人断除第六识之分别念,一切时中不许起心动念,就能转识成智,所谓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第六识不起心动念,第七识就不起我执,这样就任运转识成智了。

学过唯识的人都知道,转识成智是要修人无我观与法无我观才能达成的,不起心动念,不起分别这是种无心位的状态。无心位有五种,一是熟睡无梦时,二是闷绝时,三是无想定,四是无想天,五是灭尽定,前四种种都不是解脱法。修二无我观都必须用第六识的慧心所观察抉择,离开六识根本就无法修观。六根虽有扶尘根与胜义根的分别,但也是不能离开六识而单独起用现在依然还有大德苦口婆心的教人不要起心动念,要修清净心,奈何,这是从唯识法相方面(教界称半分唯识,因为不讲如来藏随缘)来勘察的。

在如来藏随缘的具分唯识立场而言,如《大乘起信论》《十地论》等都讲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之如来藏随缘,八识各具四分,相分就是所对镜,见分就是能了知,自证分就是识中不生灭性,证自证分就是妙真如心,八识各得全体藏性,并非如来藏性之少分,八识四分随举一法,都是全体藏性,八识当体就是四智菩提,不用改转,不先后落次第,根本就无所谓“舍识用根,”《六祖坛经》说:‘但转名言无实性’,说的就是这层法义。
  
如果说“舍识用根”是为了强调舍弃识心的分别染污,取用根中清净藏性来修行,这也是说不通的,识性与根性,或与尘性,都是全体如来藏性,何必于平等法中舍一取一徒增戏论。教典中常说:“佛法界,对法界,起法界”,根尘识三无非法界。至于主张断除第六识,那就更是荒谬,不知识具四分,只要观修自证分随缘而成见相二分,自证分随即隐灭,正智观察见相二分相依而起,生灭同时了无实性,当下能所皆寂种现双消,自心光明朗然现前圆证四智菩提。如果因中断除六识,果上那来的妙观察智呢,八识都是如来藏性举体随缘而现,六识若可以断除,如来藏性也照样也可以断除,这种说法实在不通,这是从具分唯识来勘察的。
  
禅宗“离心意识参”,该如何解读呢?蕅益大师说如来呵斥的是凡夫把攀缘心为自性,因为所谓的攀缘心,它根本就不是心,它是六尘谢落的影子,也就是识家的相分,不但不是真心,连妄心也不是。经文中有时成为“虚妄相想”,《圆觉经》说“妄有缘气于中积聚,假名为心”,又说;“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讲的都是同一个意思。本来缘影是见分所分别的对镜,凡夫却将它认作能思维的心,“将所做能”所以心随境转无法自主不得解脱,世尊与祖师要破斥的是“以攀缘心为自性”,把六尘缘影认作心的邪见,不是要破除六识,可见要破除六识是不懂唯识的讲法,明了此意,蕅益大师说不但真心无相,妄心也是无相的法义就不难理解了。

禅宗的离心意识,是讲参究之时外不随境转,内不随念转,所谓内不放出,外不放入,或看话头之起处落处,或起疑情而念念在兹,对意识之分别执著自然能不离而离,也就是《六祖坛经》说;“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其实无论参禅修止观还是念佛,功夫用到“一相无相”之际都是如此,这是功夫得力时的现前境界,并不是要初心修行人强制不要起心动念,不要起分别心,或是断除六识的蛮修方法。
   
《楞严经》中第五卷,十方诸佛放光加持,并告诉阿难说“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它物”,其他经文中也多处说明六尘之影像虽然生生灭灭,但根中之真性却是不生不灭,修行要任取真性不要随逐妄尘,所谓“以不生不灭为所修因,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又说“弃其生灭,守于真常”,多处经文有不随、不逐,不循等告诫,文殊菩萨也是选择观音耳根圆通不少人看到这些经文就认为“舍识用根”识深符佛意的。其实世尊是指示“相妄性真”的妙义,观性家之相,无相不妄,十法界等皆无性也,观相家之性,无性非真,十法界皆妙真如性也,也就是“妙真如性,离即离非,是即非即,遮照同时”的法义。禅宗祖师也常常就众生六根门头指示妙用,所谓“性在作用,在眼曰见,在耳闻。。。。。”或有人问祖师西来意,禅师眨眨眼睛等,都有类似之处,粗心的人一见类似就立即划等号了。

**

**华严》尘尘法界,《法华》世间相常,《般若》等一切法,《圆觉》二十五轮法,《楞严》二十五圆通,名色,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七大,都只是法相开合不同,本体都是同一实相,同一如来藏性,所以经文说:“圣性无不同,顺逆皆方便”,又说“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二十五圣各证圆通,佛亲印证说:“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但对阿难这类多闻的人来说,耳根圆通最为对机。又其它法门要宿根成熟的久修之人才能修习,耳根圆通则三根普被利钝咸宜。文殊菩萨才会说:“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又说:“自余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舍尘老,非是长修学”,要知道文殊菩萨所简的是根机与执情,并不简诸圣与法门,所以才有“六识圆通”,得到世尊金口印证,识大圆通之不可舍,六识能舍吗?七八识能舍吗?经文前四卷大开圆解,三科七大都是全体如来藏性,都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都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不识法相开合,不知名色、五蕴、十二入,十八界,七大,都是同一体性,六识、七八识,也是如来藏性,《大智度论》说:“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众生随异记,为之立名字”,又说“帝释天有一千名号,不可恭敬天帝释而谤乔尸迦”,这些论文的告诫,就是要我们学佛的人懂的法相名词的开合,所有的法都是如来藏不同形式的呈现,都是如来藏不同的名称而已,不要在平等法中舍一取一,能明了此意才可以谈佛法,也能自力辨别“舍识用根”这种提法是否正确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8 17: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