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78|回复: 9

[佛教经藏] 大方广佛华严经十无尽藏品浅释---宣化上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20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唐于闐國沙門實叉難陀譯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卷第二十一 十無盡藏品第二十二十無盡藏品第二十二

華嚴經每一種法門,都講十種。因為十是代表無盡數。所謂「重重無盡,無盡重重。」這種道理,盡未來劫,也說不完的。因為這種原因,所以這一品叫十無盡藏品,把沒有窮盡的法,都包括在這一品裡。
菩薩滿足如是願時,卽得十種無盡藏:①普見諸佛無盡藏。②總持不忘無盡藏。③決了諸法。④大悲救護。⑤種種三昧。⑥滿衆生心,廣大福德。⑦演一切法,甚深智慧。⑧報得神通。⑨住無量劫。⑩人無邊世界無盡藏。
菩薩的願,就是①衆生無邊誓願度。②煩惱無盡誓願斷。③法門無量誓願學。④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菩薩的四宏誓願。凡是菩薩,都先發這四種誓願,修行圓滿時,再發特別的大願,好像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等等。
爾時,功德林菩薩,復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藏。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當說今說。


在開始講十無盡藏品的時候,這位功德林大菩薩,他悲心切切,乃對華嚴法會中的所有菩薩說道:「各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所應該修行的有十種無盡法藏。這十種法藏,是過去諸佛已經說過的法,是未來諸佛應當說的法,是現在諸佛正在說這種法,來教化一切衆生,令一切衆生反迷歸覺,早成佛道。」
何等為十?所謂信藏,戒藏,慚藏,愧藏,聞藏,施藏,慧藏,念藏,持藏,辯藏。是為十。


什麼叫做十藏?藏就是無盡的意思。又是出生蘊藏的意思。所說的有①信藏:信的法藏。②戒藏:戒的法藏。③慚藏:慚的法藏。④愧藏:愧的法藏。⑤聞藏:聞的法藏。⑥施藏:施的法藏。⑦慧藏:慧的法藏。⑧念藏:念的法藏。⑨持藏:持的法藏。⑩辯藏:辯的法藏。現在擧出這十種藏的名詞,在後邊有所解釋。
這十法藏的法門,是三世諸佛的母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從十無盡藏法門中產生。所以這一品非常重要,希望各位要注意來聽講,少打點妄想,多得點智慧。
信以能除不信濁為業。戒以遮防破戒蔽為業。慚以對治無慚,止息惡行為業;愧以對治無愧,止息惡行為業;聞以能破無知為業;施以止慳為業;慧以破癡為業;念以治忘專注為業;持以治失守護為業;辯以治?謇樂說為業。這是疏鈔對十種藏的解釋。
第一、信藏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信藏?

功德林大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什麼叫做菩薩中的大菩薩所應修的信法藏?
現在功德林菩薩說出信藏的道理,各位應聚精會神的聽,不可錯過機會。
此菩薩信一切法空。信一切法無相。信一切法無願。信一切法無作。信一切法無分別。信一切法無所依。信一切法不可量。信一切法無有上。信一切法難超越。信一切法無生。


修信藏這位菩薩,他相信這十種法:①相信一切法,都是空的,都是寂滅的。所謂「掃一切法,離一切相。」②相信一切法,都是無形無相。所謂「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因為是寂滅的,所以沒有形相。法的本體,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③相信一切法無願,沒有願求和希望。修法不要有企圖和貪心,想得到什麼好處,那是妄想。要空無相願,也無相也無願,那才是修法的眞精神。④相信一切法,沒有一個作者,也沒有一個受者。⑤相信一切法,沒有分別。法的本身是平等的,不會說我的法高,你的法低。或者我的法是善,你的法是惡,它自己沒有這種的分別。所謂「是法平等,無有高下。」⑥相信一切法,沒有一個所依而生出來。⑦相信一切法,是不可量的。雖然空無相願,無作無分別,又無所依,可是還有無量無數那樣多。⑧相信一切法,是無上甚深微妙法。法雖然不可量,但是沒有比這個法再高上了。⑨相信一切法,沒有能超越過它的。⑩相信一切法,是無所生。
若菩薩能如是隨順一切法,生淨信已。聞諸佛法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一切佛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衆生界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法界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虛空界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涅槃界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過去世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未來世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現在世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入一切劫不可思議,心不怯弱。


菩薩相信前邊所說的十法,隨順一切法,生出清淨信心之後,而不著相。聽到下邊十種不可思議的境界,而心不怯弱。因為菩薩有定力,能如如不動,了了常明,所以不生恐怖心。
①菩薩聽到諸佛法是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心不恐懼,不生退轉心。②菩薩聽到一切佛是妙不可言,心不恐懼,不生退轉心。③菩薩聽到衆生界是不可思議,心不恐懼,不生退轉心。④菩薩聽到法界是不可思議,心不恐懼,不生退轉心。⑤菩薩聽到虛空界是不可思議,心不恐懼,不生退轉心。⑥菩薩聽到湼槃界是不可思議,心不恐懼,不生退轉心。⑦菩薩聽到過去世是不可思議,心不恐懼,不生退轉心。⑧菩薩聽到未來世是不可思議,心不恐懼,不生退轉心。⑨菩薩聽到現在世是不可思議,心不恐懼,不生退轉心。⑩菩薩聽到入一切劫是不可思議,心不恐懼,不生退轉心。
何以故?此菩薩於諸佛所,一向堅信。知佛智慧無邊無盡。


菩薩聽到這十種不可思議境界之後,而心不怯弱,使菩提心更加增長,更為勇猛,這是什麼原因?以下是功德林菩薩自問自答。因為修信藏這位菩薩,他往昔在諸佛道場中,一向堅信菩提道,對佛法深信不疑。他知道諸佛的智慧,是無邊際無窮盡。盡未來劫,說不能窮盡的。
十方無量諸世界中,一一各有無量諸佛,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得,今得,當得。已出世,今出世,當出世。已入涅槃,今入涅槃,當入涅槃。


不但在娑婆世界中,有無量諸佛出興於世。乃至於十方世界所有的世界,在每個世界中,都有無量諸佛出興於世。換言之,十方世界有多少衆生,就有多少佛。為什麼這樣說?因為每個衆生皆是當來的佛。過去的佛,是已成的佛。現在的佛,是今成的佛。未來的佛,是一切衆生當來所成的佛。
無量諸佛對於無上正等正覺,都圓滿成就。所以說已得、今得、當得。得是證得,已經證得佛果,現今證得佛果,當來證得佛果。已經諸佛出世,現今諸佛出世,當來諸佛出世。過去諸佛已經入湼槃,現在諸佛今也入湼槃,未來諸佛當入湼槃。
湼槃就是不生不滅。到了湼槃境界,就可得到常、樂、我、淨四種德。淺言之,煩惱滅了,就是湼槃。所謂「煩惱無盡誓願斷」。我們不要斷煩惱,而是要變煩惱。為什麼?因為在佛經上說:「煩惱卽菩提」。若是把煩惱斷了,那麼,菩提也沒有了。那怎麼辦呢?要變!把煩惱變成菩提。可是不容易改變呀!不容易改變也要改變,修道的關鍵就在這個地方。煩惱是什麼?就是瞋恨,就是脾氣,就是無明火,所謂「無明火能燒盡功德林」。若沒有脾氣,就沒有煩惱。沒有煩惱,就能到彼岸。
我曾作一首偈頌:「我於往昔時,瞋火比天高,燒盡功德林,故今受苦報。」這是我自己給自己下的註解。我雖然住在富裕的美國,但是我一天吃一餐,為什麼?因為我的瞋火比天還高,所以燒掉福報,要接受苦報。由此可證,煩惱不但對人家不好,就是對自己也沒有好處。所以說煩惱無盡誓願斷。
彼諸佛智慧。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進不退。不近不遠。無知無捨。


菩薩修行,抱定「堅誠恒」三個字為宗旨。有堅固的信心,有虔誠的信心,有恒常的信心,深信不疑。對於諸佛的智慧,也不增、也為減,也不生、也不滅,也不進、也不退,也不近、也不遠,也無知、也無捨。
菩薩是修而無修,證而無證,行所無事。修六度萬行,只是他應行的責任,應盡的義務,別無企圖。菩薩雖然明白一切法,照了一切法,可是沒有知的執著,把一切都放下了。
此菩薩入佛智慧,成就無邊無盡信。得此信已,心不退轉。心不雜亂。不可破壞。無所染著。常有根本。隨順聖人。住如來家。


修信藏這位菩薩,他為什麼能這樣?因為入諸佛的智慧之中,所以對一切皆無執著。成就無邊際無窮盡的信心。菩薩得到堅固信心之後,心不退轉,也不雜亂。不可破壞,也無染著。常有根本智慧,隨順聖入,常住佛家(佛家就是道場)。菩薩常在佛法裏薰習。
護持一切諸佛種性,增長一切菩薩信解。隨順一切如來善根。出生一切諸佛方便。


住在佛家,要護持一切諸佛的種性,令佛種不斷,所謂「續佛慧命」。講經說教,弘揚佛法,令人人早成覺道。增長一切菩薩的信解,隨順諸佛的善根去修行,自然就會成佛。成佛之後,便生出一切諸佛的方便法門,來教化衆生。
是名菩薩摩訶薩信藏。


前邊所說種種的道理,就是菩薩中的大菩薩所應該修的第一種信藏的法門。
菩薩住此信藏,則能聞持一切佛法,為衆生說,皆令開悟。


菩薩常修行堅固的信藏。為什麼?因為「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有信心才能修行,修行才能開悟,開悟才有大智慧。菩薩住在這信藏中,就能聞一切佛法,而持一切佛法,所謂「依法修持」。聞持一切佛法之後,應為一切衆生演說這種妙法,使令一切衆生聞法開悟,依法修行,便證佛果。
 楼主| 发表于 2018-6-20 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戒藏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戒藏?

功德林大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什麼叫做菩薩中的大菩薩所應該修的戒藏?
此菩薩成就普饒益戒,不受戒,不住戒,無悔恨戒,無違諍戒,不損惱戒,無雜穢戒,無貪求戒,無過失戒,無毁犯戒。


修戒藏這位菩薩,他能成就這十種戒。是那十種戒?①普饒益戒、②不受戒、③不住戒、④無悔恨戒、⑤無遠諍戒、⑥不損惱戒、⑦無雜穢戒、⑧無貪求戒、⑨無過失戒、⑩無毁犯戒。這在下邊有詳細的解釋,在此不贅言。
云何為普饒益戒?此菩薩。受持淨戒。本為利益一切衆生。


戒有三聚戒:①律儀戒:一切威儀的戒。②善法戒:修行一切善法的戒。③饒益衆生戒:饒益一切衆生的戒。什麼是普徧饒益衆生的戒?修戒藏這位菩薩,受持清淨戒,為利益一切衆生的緣故。什麼是清淨戒?就是嚴守五戒:一不殺生、二不偸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這是根本大戒。因為殺盜淫妄酒這五種事,能直接或間接損害衆生的安全和利益。因為這種關係,佛子要受持普饒益衆生的戒。
云何為不受戒?此菩薩不受行外道諸所有戒。但性自精進。奉持三世諸佛如來平等淨戒。


什麼是不受戒?修戒藏這位菩薩,他不接受外道所修行的一切邪戒。因為外道的戒,皆不是究竟的戒,故不受持此戒。但性自勇猛精進,奉持三世諸佛的金剛光明平等清淨寳戒。
印度有很多外道,修持不清淨的戒,有的持牛戒,有的持狗戒,有的持鹿戒,有的持鳥戒等等,學這些畜生的生活,認為可以生天,但不知因果。這都是邪戒,故不可以受持。
云何為不住戒?此菩薩受持戒時,心不住欲界,不住色界,不住無色界。何以故?不求生彼,而持戒故。


什麼是不住戒?修戒藏的菩薩,在受持戒的時候,心中沒有欲念、沒有色相、沒有無色相這種的執著。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在欲界的衆生,有情欲、身形、心識。在色界的衆生,雖然沒有情欲(一律是男人),可是有身形、有心識。在無色界的衆生,只有心識而已。換言之,欲界有淫欲的思想,色界有美色的念頭,無色界有分別的執著。所以還在生死的輪廻裡,而不能出離三界。
菩薩不願意生天,不願意受福報。因為天福享盡時,仍然要降在人間,來享受剩餘的福報。凡是榮華富貴的人,多數是天人降生的。凡是貧賤寒苦的人,多數是從地獄來的。雖然不能一概而論,但是差不多逃不出因果的範圍。菩薩因為不求生天的緣故,所以受持不住戒。
云何為無悔恨戒?此菩薩恆得安住無悔恨心,何以故?不作重罪,不行諂詐,不破淨戒故。


什麼是無悔恨戒?修戒藏這位菩薩,常常得到安住,沒有悔恨的心。為什麼?因為他不犯二過,不做二罪。不行諂媚,不會欺詐。但受持清淨的戒律,絕對不破淨戒。
云何為無違諍戒?此菩薩不非先制,不更造立。心常隨順,向涅槃戒。具足受持,無所毁犯。不以持戒,惱他衆生,令其生苦。但願一切心常歡喜,而持於戒。


什麼是無違諍戒?修戒藏這位菩薩,他不違背不諍論三世諸佛所立的戒律。他自己不會另外再去建立一套制度。心中常常隨順向湼槃道路履行的戒來受持。具足的受持,而不毁犯。他不會因為自己持戒,而來惱害其他衆生。不會干涉衆生、不會擾亂衆生、不會令衆生有苦惱,但願一切衆生心生歡喜。因為這種緣故,所以受持無違無諍的淨戒。
云何為不惱害戒?此菩薩不因於戒,學諸咒術,造作方藥,惱害衆生。但為救護一切衆生,而持於戒。


什麼是不惱害戒?修戒藏的菩薩,不會因為持戒,而學外道的邪法,天魔的咒術,或者製造迷魂藥等,來煩惱衆生、來傷害衆生。菩薩為救護一切衆生離苦得樂,所以受持不惱害衆生的淨戒。
云何為不雜戒?此菩薩不著邊見,不持雜戒。但觀緣起,持出離戒。


什麼是不雜戒?修戒藏這位菩薩,他不著邊見,就是不執常,不執斷的二邊之邪見。不持雜戒,就是不持旁門左道的邪戒。但觀十二因緣生滅的道理,而受持出離三界的淨戒。
云何為無貪求戒?此菩薩不現異相,彰己有德。但為滿足出離法故,而持於戒。


什麼是無貪求戒?修戒藏這位菩薩,他不現特別的樣子,來彰明自己有道德,或貪圖供養。修道人不要用五邪命的方法,來維持生活:①詐現異相②請人供養③占相吉凶④高聲現威⑤自說功德。這五種行為,都是破戒的表現。菩薩沒有這些不正當的貪求,但為滿足出離世間法的緣故,而受持無有貪求的淨戒。
云何為無過失戒?此菩薩不自貢高,言我持戒。見破戒人,亦不輕毁,令他愧恥。但一其心,而持於戒。


什麼是無過失戒?修戒藏這位菩薩,他沒有驕傲的心,不貢高、不我慢。不揚已德,說我是持淨戒的人。若見到破戒的人,不誹謗、不諷刺、不說其過、不言其罪。但以身作則,令對方生愧恥之心。唯獨一心來受持這個戒律。
云何為無毁犯戒?此菩薩永斷殺,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及無義語,貪,瞋,邪見。具足受持十種善業。菩薩持此無犯戒時,作是念言。一切衆生,毁犯淨戒,皆由顚倒。唯佛世尊,能知衆生。以何因緣,而生顚倒。毁犯淨戒。我當成就無上菩提,廣為衆生說眞實法,令離顚倒。


什麼是無毁犯戒?修戒藏這位菩薩,他永遠斷盡十惡的行為。奉行十善的法,也就是三業清淨。身業有三善法:①不殺生,反而放生。②不偸盜,反而布施。③不邪淫,因為菩薩還是在家人。如果是出家人,則絕對禁淫。口業有四善法:①不妄語,說眞實話。②不兩舌,對張三不說李四的是非,對李四不說張三的是非。③不惡口,絕對不罵人、不批評人。④無義語就是綺語,不談男女之私情,不寫男女之情愛。意業有三善法:①不貪,知足而樂。②不瞋,和睦相處。③邪見就是愚癡,若不癡,智慧現前。菩薩具足受持這十種善業。
菩薩受持無毁犯戒的時候,他作這樣的觀想:「一切衆生為什麼要毁犯清淨戒?因為衆生有邪知邪見的緣故,所以儘做顚倒事。唯有佛才知衆生以何因緣而生顚倒,而毀犯清淨的戒律。我應當成就無上菩提,廣為一切衆生演說眞實的法,令一切衆生離開顚倒。」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戒藏。


在前邊所說的道理,就是菩薩中的大菩薩所應修第二種戒藏的法門。
 楼主| 发表于 2018-6-21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慚藏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慚藏?

**功德林大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什麼叫做菩薩中的大菩薩所應該修的慚藏?

**此菩薩憶念過去所作諸惡,而生於慚。


**修慚藏這位菩薩,他囘憶思念在過去生生世世之中,所做種種的惡事,而生出慚愧的心。慚就是慚其前愆。對於以前所作的罪惡,生出慚愧,改過自新。在湼槃經上說:「慚者羞天,愧者羞人。慚者自不作惡,愧者不教他作。」又有一種說法:「慚者內自羞恥,愧者發露向人。」這是慚愧的註解。

**謂彼菩薩,心自念言。我無始世來,與諸衆生,皆悉互作,父母,兄弟,姊妹,男女。具貪瞋癡,憍慢諂誑,及餘一切諸煩惱故。更相惱害,遞相陵奪。姦淫傷殺,無惡不造。


**修慚藏的菩薩,他在心中作這樣的觀想:「我在往昔無始世以來,和一切衆生,互做六親眷屬。今生我做父母,來生又做兒女,互相交換。今生為兄弟,前生為姊妹,乃至男女(夫妻),輪流遞轉,好像演戲一般。在這一生中,扮演這個角色;等一會兒,又扮演另外一個角色。具足貪心、瞋心、癡心。又有驕傲自慢心,又有諂媚誑語心。以及有一切煩惱的緣故,互相惱害。你給我苦惱,我給你苦惱。你傷害我,我傷害你。你障礙我,我障礙你。你找我麻煩,我找你麻煩。遞相淩辱,互相報復。做姦淫的事,做傷殺的事,無所不為,無惡不造。因而生生世世成為罪大惡極的罪人。」

**一切衆生,悉亦如是。以諸煩惱,備造衆惡。是故各各不相恭敬,不相尊重,不相承順,不相謙下,不相啟導,不相護惜,更相殺害,互為怨讎。


**菩薩又想:不但我是這樣的情形,所有一切衆生,都是這樣的情形。因為無明而顚倒,所以造出種種惡業。因為這種緣故,而人人互不恭敬、不相尊重、不相承順、不相謙下、不相啟導、不相護惜。沒有慈悲心,沒有憐愍心,只有自私自利心,只有貪名貪利心,互相勾心鬪角,你爭我奪,造成互相殘殺,互相怨讎的慘局。這情形實在令人不寒而慄,有談虎色變之勢。這時人面獸心,麻木不仁,沒有絲毫良知和感情存在,可不痛哉!

**自惟我身。及諸衆生。去來現在。行無慚法。三世諸佛。無不知見。今若不斷此無慚行。三世諸佛。亦當見我。我當云何猶行不止。甚為不可。


**菩薩說:我想一想我自己的身體,及一切衆生。在過去、未來、現在三世之中,常行無慚的法。也就是不知慚愧,專造罪過的惡業。我和衆生無慚無愧的行為,三世諸佛,皆知道而看得非常清楚。如果現在把無慚無愧的行為斷了,三世諸佛,也會知道和看見了。我應當怎樣辦呢?還是行無慚無愧法而不停止嗎?這是絕不可能的!我必須斷除無慚的行為修有慚法。

**是故我應專心斷除,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廣為衆生說眞實法。


**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我應該專一其心,來斷除無慚的行為。我要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廣為衆生演說眞實的佛法,令衆生聞法開悟,依法奉行。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三慚藏。


**在前邊所說的道理,是菩薩中學菩薩行的大菩薩所應修第三種慚藏的法門。

 楼主| 发表于 2018-6-22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愧藏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愧藏?

**功德林大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什麼叫做菩薩中的大菩薩所應該修行的愧藏?

**此菩薩自愧昔來於五欲中,種種貪求,無有厭足。因此增長貪恚癡等一切煩惱。我今不應復行是事。

**修愧藏這位菩薩,自己生愧悔之心。就是覺得自己所行所作,對不起人,內心有愧,誓願今後不再犯之,在瑜伽論上說:「內生羞恥為慚,外生羞恥為愧。」正人君子,一生所做之事,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光明磊落。

**這位菩薩,自愧在往昔無量世以來,在五欲之中,有種種的貪求。貪著好的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這五塵的境界,能令人顚倒而迷惑。或者貪戀財、色、名、食、睡。這五欲乃地獄的五條根,修道人,要謹之愼之,不可被五欲境界所轉,而要用金剛意志,堅固定力來轉境界。也就是如如不動,了了常明,若能無動於衷,就能轉境界。

**這位菩薩自愧對五欲有種種貪求,沒有厭煩或知足的時候。因為貪而無厭,所以增長貪瞋癡慢疑一切的煩惱。這位菩薩說:「我現在不應該再貪五欲之樂,應趕快修清淨法門。」所謂「亡羊補牢」,猶未為晚。

**又作是念。衆生無智,起諸煩惱,具行惡法。不相恭敬,不相尊重。乃至展轉,互為怨讎。如是等惡,無不備造。造已歡喜,追求稱歎。盲無慧眼,無所知見。

**菩薩又作這樣的觀想:所有一切衆生,因為沒有智慧,而生起一切煩惱,竟做一切惡法,所以各各不相恭敬、不相尊重。乃至輾轉互為怨讎。像這樣的惡事,完全造做,做完之後,而生歡喜,追求惡事,而自稱歎,認為滿意了。好像盲人,沒有智慧眼,無知無見。自己做錯事,還認為是對的。

**於母人腹中,入胎受生,成垢穢身。畢竟至於髮白面皺。有智慧者觀此,但是從淫欲生不淨之法。三世諸佛,皆悉知見。若我於今,猶行是事。則為欺誑三世諸佛。是故我當修行於愧,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廣為衆生說眞實法。

**人在母親的腹中,入胎受生,由父精母血構成汚垢的穢身。出生之後,由小而少,由少而壯,由壯而老,頭髮也白了,面上也有皺紋了,老態龍鍾,行動不靈活。有智慧的人,觀察這種變化,身體是從淫欲所生,是不清淨的法。三世諸佛,悉知悉見。假設我現在不改,還像以前那樣貪著五欲,增長三毒,那就是欺誑三世諸佛。因為這個緣故,應當修行愧藏的法,連成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廣為一切衆生演說眞實的佛法。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四愧藏。

**在前邊所說的道理,是菩薩中的大菩薩所修行第四種愧藏的法門。


 楼主| 发表于 2018-6-22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聞藏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聞藏?

**功德林大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什麼叫做菩薩中的大菩薩所應該修的聞藏?

**此菩薩知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無故是事無。是事起故是事起。是事滅故是事滅。是世間法。是出世間法,是有為法。是無為法。是有記法。是無記法。

**修聞藏這位菩薩,他知道這十種法,是從多聞得來的。所謂「博學多聞」,才有智慧,若是「孤陋寡聞」,就是愚癡。是那十種法呢?所說①因為事情是有,所以這事是有。②因為事情是無,所以這事是無。③因為這事是緣起,所以這事是起。④因為這事是寂滅,所以這事是滅。⑤這種法是世間法。⑥那種法是出世間法。⑦或是有為法。⑧或是無為法。⑨或是有記數的法。⑩或是無記數的法。在下邊有詳細的解釋。

**何等為是事有故是事有?謂無明有故行有。何等為是事無故是事無。謂識無故名色無。何等為是事起故是事起。謂愛起故苦起。何等為是事滅故是事滅。謂有滅故生滅。

**什麼為是事有故是事有?因為人人都有無明。有無明,就有行。這一段經文,是講十二因緣的道理。什麼是無明?就是無所明瞭,淺言之,就是不明白。不明白就顚倒。所謂「起惑,造業,受報」,都是從無明而起。因為不明白,而有顚倒的行為。有了顚倒的行為,一切的一切,都現出來了。

**什麼為是事無故是事無?這是沒有識,就沒有名色。因為一念無明起,就有性行為。有了性行為之後,就有識(胎兒)。有識就有名色,名是胎兒的神經系統,色是胎兒的肉體。若是沒有識,那就沒有名色。

**什麼為是事起故是事起?就是說愛的因緣生起之後,就有了苦。有愛覺得很快樂,其實快樂是苦的根本。所謂「斷欲去愛」,這才是修道的基本法。

**什麼為是事滅故是事滅?就是說把有滅了,就沒有生。把生滅了,就沒有老死,這樣就根本解決了生死的問題,不再受輪廻之苦,而得到湼槃之樂。

**十二因緣分為兩門:一為流轉門、二為還滅門。流轉門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是三世因果,惑苦業的因緣,周而復始,輪廻無間。還滅門是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由此可知,無明滅,就沒有生死。所以只要斷無明,就沒有一切的麻煩。

**何等為世間法?所謂色受想行識。

**什麼是世間法?就是有漏法,一般所說的五蘊,就是色、受、 想、行、識五種色心法。色是變礙義:眼睛所見,耳朵所聞,鼻子所嗅,舌頭所嚐,身體所觸,都是色法。受是領納義:心中所接受的境界,便生起感受作用。想是取像義:五根接受五塵之後,便生出思想。行是遷流義:有了思想之後,便有行為的表現。識是了別義:有了行為之後,便有分別好惡之心。總而言之,色蘊由因緣而有,為色法。受想行識四蘊由妄念所生出來的,為心法。這都是世間法。

**何等為出世間法?所謂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什麼是出世間法?就是無漏法,是一般所說的五分法身。也就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以這五種功德而成就佛身。由戒能生定,由定能生慧,由慧能斷惑,惑盡便得解脫。解脫能破一切障,返照觀心,就是解脫知見。

**淺釋之,戒:能斷諸惡,能修衆善。定:深信大乘法,心永不退轉。慧:心無障礙,照明自性;觀察身心,而不執著。解脫:解惑業之結縛,脫三界之苦果。解脫知見:就是後得智。由解脫等到解脫知見。這是出世間法。

**何等為有為法?所謂欲界、色界、無色界、衆生界。

**什麼是有為法?就是有所作為的法,是依因緣所作為之法。這是差別的事相。所說的欲界,有男女的形相,由淫欲而受身。色界,雖無男女之形,但有一切色相。無色界,雖然無色相,但是還有執著心。衆生界,由衆緣聚集而有生。這都是有為法。

**何等為無為法?所謂虛空,涅槃,數緣滅,非數緣滅,緣起,法性住。

**什麼是無為法?就是無所作為的法。也就是離因緣作為之法。是平等的理性。所說的虛空:就是離開一切障礙,沒有物可顯現出來。

**涅槃:性寂滅故,為性淨涅槃。性淨之果,為圓淨涅槃。數緣滅:數就是慧數,由慧為緣,揀擇諸惑,能顯滅理。非數緣滅:不是由慧數滅惑所得。但以性淨,和緣缺所顯。緣起:就是十二因緣。十二因緣卽是佛性,所以為無為法。法性住:就是眞如。諸法之體性,離虛妄而眞實為眞,常住不變為如。眞如為法之性,故為法性。又為如來藏性、圓成實性、佛性、法界等等,這都是無為法。

**何等為有記法?謂四聖諦、四沙門果、四辯、四無所畏、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

**什麼是有紀法?就是有善有惡,能招感愛非愛果,可以記錄的。

**所說四聖諦:就是苦、集、滅、道。四沙門果:就是須陀洹果,譯為入流。斯陀含果,譯為一來。阿那含果,譯為不來。阿羅漢果,譯為無生。四辯,就是四無礙辯: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樂說無礙。四無所畏:就是一切智無所畏、漏盡無所畏、說障道無所畏、說盡苦道無所畏。四念處: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四正勤:就是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四神足,就是四如意足:欲如意足、心如意足、勤如意足、慧如意足。五根:就是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力:就是信力、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七覺分:就是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輕安覺分、念覺分、定覺分、捨覺分。八聖道分:就是正見、正語、正思惟、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受。這是三十七道品。在華嚴經疏淺釋第二門有詳細的解釋,可以參考。

**何等為無記法?謂世間有邊。世間無邊。世間亦有邊亦無邊。世間非有邊非無邊。世間有常。世間無常。世間亦有常亦無常。世間非有常非無常。如來滅後有。如來滅後無。如來滅後亦有亦無。如來滅後非有非無。我及衆生有。我及衆生無。我及衆生亦有亦無。我及衆生非有非無。

**什麼是無記法?就是非善非惡,不能招感愛非愛果,不可記錄。所說世間是有邊際?世間是無邊際?世間也有邊際也無邊際?世間不是有邊際也不是無邊際?世間是有常?世間是無常?世間也有常也無常?世間不是有常也不是無常?如來滅後是有?如來滅後是無?如來滅後也有也無?如來滅後不是有不是無?我和衆生是有?我和衆生是無?我和衆生也有也無?我和衆生不是有不是無?這四個問句,無法可記錄,故云無記。

**過去有幾如來般涅槃,幾聲聞辟支佛般涅槃。未來有幾如來、幾聲聞辟支佛、幾衆生。現在有幾佛住、幾聲聞辟支佛住,幾衆生住。

**在過去有多少如來入般涅槃?有多少聲聞入般涅槃?有多少辟支佛入般涅槃?未來有多少如來?有多少聲聞?有多少辟支佛?有多少衆生?現在有多少佛住?有多少聲聞住?有多少辟支佛住?有多少衆生住?三乘凡聖數有多少?這也是無邊無數,不可記錄。

**何等如來最先出。何等聲聞辟支佛最先出。何等衆生最先出。何等如來最後出。何等聲聞辟支佛最後出。何等衆生最後出。何法最在初。何法最在後。

**那位如來在最先出世?那位聲聞在最先出世?那位辟支佛在最先出世?那位如來在最後出世?那位聲聞在最後出世?那位辟支佛在最後出世?什麼法在最初?什麼法在最後?這也是不可記錄的。

**世間從何處來。去至何所。有幾世界成。有幾世界壞。世界從何處來。去至何所。

**世間是從什麼地方來的?世間是到什麼地方去呢?有多少世界成?又有多少世界壞?世界從何處而來?往何處而去?這也是不可記錄的。

**何者為生死最初際。何者為生死最後際。

**什麼為生死的最初際?什麼為生死的最後際?這些問題也是不可記錄的。

**是名無記法。

**在前邊所說的道理,都是無記法。

**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念。一切衆生,於生死中,無有多聞,不能了知此一切法。我當發意,持多聞藏,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衆生,說眞實法。

**菩薩中的大菩薩,他作這樣的觀想:「所有衆生,都在生死六道輪廻中來來去去,沒有多聞的智慧,不能了知在前邊所說的一切法:就是世間法、出世間法。有為法、無為法。有記法、無記法。我應當受持多聞藏,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廣為一切衆生演說眞實法,令他們明白這些法。」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五多聞藏。

**在前邊所說的道理,是菩薩中的大菩薩所修行的第五種多聞藏的法門


 楼主| 发表于 2018-6-23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施藏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施藏?

功德林大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什麼叫做菩薩中的大菩薩所應修的施藏?經文分為十段來說明。

此菩薩行十種施。所謂分減施,竭盡施,內施,外施,內外施,一切施,過去施,未來施,現在施,究竟施。

修施藏這位菩薩,他修行十種布施的法門。所謂①分減施②竭盡施③內施④外施⑤內外施⑥一切施⑦過去施⑧未來施⑨現在施⑩究竟施。在下邊有詳細的解釋。

佛子。云何為菩薩分減施?此菩薩稟性仁慈,好行惠施。若得美味,不專自受。要與衆生,然後方食。凡所受物,悉亦如是。

各位佛子!什麼是菩薩所修的分減施?修分減施這位菩薩,他的稟性仁愛慈愍,他愛好布施,若是得到美味的食物,他不專為自己來受用,而是分給一切衆生,大家共食,然後才肯食這美味。所謂「捨己為人」,凡是所受的供養,如衣服、臥具、湯藥、珍寶等,也是這樣,先分給衆生,然後自己才受用。

若自食時,作是念言。我身中有八萬戶蟲,依於我住。我身充樂,彼亦充樂。我身饑苦,彼亦饑苦。我今受此所有飲食,願令衆生,普得充飽。為施彼故,而自食之,不貪其味。

這位菩薩,當他自食美味的時候,便作這樣的觀想:「在我身中,有八萬四千條蟲子,牠們是依賴我生存的。所謂「相依為命」。我吃飽了才會快樂,牠們也吃飽了才會快樂。如果我身體在饑苦中,牠們也在饑苦中。我現在吃這些美好的飲食,願令牠們普徧得到飽暖。因為這些八萬四千蟲子得到生存,所以才吃這種飲食。但是不貪美味,不分別苦辣酸甜鹹的五味,而是間接供養資生這些蟲子。」

復作是念。我於長夜,愛著其身。欲令充飽,而受飲食。今以此食,惠施衆生。願我於身,永斷貪著。是名分減施。

這位菩薩,又作這樣的觀想:「我在長夜漫漫中,耽愛著我的身體,保護我的身體。在一切時、一切處,為令身體充飽,而受一切飲食。現在用我所有的飲食,惠施一切衆生。願我的身體,永遠離開貪愛,而無所執著。」這是修施藏的菩薩,所修行的第一種分減施的法門。

云何為菩薩竭盡施?佛子。此菩薩。得種種上味飲食、香華、衣服資生之具。若自以受用,則安樂延年。若輟己施人,則窮苦夭命。

什麼是菩薩所修行的竭盡施?各位佛子!這位菩薩,他得到種種最上等的美味飲食,和衣服及香華等等滋養生命的東西。若是自己受用,就能得到安穩而快樂,又能延年益壽。若是自己不受用,而布施於人,則自己就會窮苦,生命將面臨夭折。

時或有人,來作是言,汝今所有,悉當與我。菩薩自念。我無始已來,以饑餓故,喪身無數。未曾得有如毫末許饒益衆生,而獲善利。今我亦當同於往昔,而捨其命。是故應為饒益衆生,隨其所有,一切皆捨。乃至盡命,亦無所悋。是名竭盡施。

在這個時候,或者有個窮苦的人,來到菩薩面前,這樣的說:「請你現在把所有的上等美食,種種香花和衣服,種種滋生之具,都讓給我。」這時候,菩薩就想:「我從無始劫以來,因為饑餓的緣故,曾餓死了不知多少次。我未曾有像毫毛端那樣少的布施,來饒益一切衆生,所以也得不到善的利益。我現在應當像往昔那樣,捨棄生命。因為這種緣故,所以我心甘情願將一切滋生之具,布施出來饒益衆生。隨我所有一切的財寶等,統統把它布施給需要的人。乃至於生命沒有了,我也不吝嗇,不會捨不得。」這是修施藏的菩薩,所修行的第二種分竭盡施的法門。

云何為菩薩內施?佛子。此菩薩年方少盛,端正美好。香華衣服,以嚴其身。始受灌頂,轉輪王位。七寳具足,王四天下。

什麼是菩薩所修行的內施?各位佛子!這位菩薩,正當年輕力壯身體強健的時期,他的五官端正,相貌美好。他有種種香華、種種衣服,來莊嚴其身。剛受完諸佛灌頂之儀式,可以作為轉輪聖王(有金銀銅鐵四等的區別)。七寶具足:輪寶、珠寶、象寶、馬寶、兵寶、女寶、主藏臣寶。這位金輪王(他的輪寶,用金所造成)他能統領一四天下,就是四大洲(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

時或有人,來白王言,大王當知,我今衰老,身嬰重疾。焭(去几加凡)獨羸頓,死將不久。若得王身,手足血肉。頭目骨髓,我之身命,必冀存活。唯願大王,莫更籌量,有所顧惜。但見慈念,以施於我。

在這個時候,或者有位多病的老人,來到王所,乃對王說:「大王!你應當知道,我現在的身體非常衰弱,而且年老,兼患重病,又是孤獨無依的人,骨瘦如柴,卽將死亡,餘日已不多了。如果我能得到大王身上的手足、或血肉、或頭目、或骨髓,那麼,我的身體會健康,我的壽命會延長,只希望請大王慈悲,憐愍我吧!將大王身體布施於我,不要考慮、不要思量、不要吝惜,但願大王您發慈悲之念,把一切布施於我。我才能起死囘生,返老還童,生氣勃勃,活力永駐。否則,我沒有生存的希望,卽時就要病死了。」

爾時菩薩,作是念言。今我此身,後必當死,無一利益。宜時疾捨,以濟衆生。念已施之,心無所悔。是名內施。

在這個時候,這位年輕力盛的菩薩,他作這樣的觀想:「現在我的身體,雖然享受榮華富貴的生活,但是終有一天會死的。到那時候,不但沒有利益自己,也沒有利益衆生,現在有人向我乞求頭目腦髓,正是做布施的時機。我應該毫不吝嗇布施給所乞求的人,來救濟一切衆生。」這樣思維之後,卽刻布施給衆生,而心不後悔,沒有捨不得的想法。這是修施藏的菩薩,所修行第三種內施的法門。

云何為菩薩外施?佛子。此菩薩年盛色美,衆相具足。名華上服,而以嚴身,始受灌頂,轉輪王位。七寳具足,王四天下。

什麼是菩薩所修行的外施?各位佛子!這位修外施的菩薩,他正是壯碩之年,且色美莊嚴,又有德行。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有最名貴的香華和最上等的衣服,用以莊嚴其身。正受灌頂位,做為轉輪聖王,七寶具足,統領一四天下。

時或有人,來白王言。我今貧窶,衆苦逼迫。唯願仁慈,特垂矜念。捨此王位,以贍於我。我當統領,受王福樂。

在這個時候,或者有個窮苦的人,來到國王前乞求說道:「我現在非常貧窮,飽受衆苦的逼迫。唯願大王仁愛慈愍,特別可憐我吧!把大王的金輪王位,布施給我,用這些財物來滋養我的性命。我應當來統領四天下,享受大王您所享受的快樂。」

爾時,菩薩作是念言。一切榮盛,必當衰歇。於衰歇時,不能復更饒益衆生。我今宜應隨彼所求,充滿其意。作是念已。卽便施之,而無所悔。是名外施。

在這個時候,這位年壯色美的的菩薩,他作這樣的觀想:「一切事物,若有繁榮茂盛的時候,也必定有衰敗歇止的時候,若是等到榮華富貴衰歇的時候,就不能再饒益衆生。我現在應該滿衆生的願,令他們所求遂心,滿足一切,達到目的,皆大歡喜。」菩薩作這樣觀想之後,卽刻將王位布施給衆生,也不後悔,這是修施藏的菩薩,所修行第四種外施的法門。

布施要「三輪體空」,才是眞布施。何謂「三輪體空」?簡言之,卽沒有一個能施,也沒有一個所施,中間更沒有能受所受。這三輪若空,就沒有執著。如果有這種思想:我是布施者,這是我布施之物,他是接受我所布施的人——這是執相的布施,純為企圖名利,而無功德。

云何為菩薩內外施?佛子。此菩薩如上所說,處輪王位,七寳具足。王四天下。

什麼是菩薩所修行的內外施?內施就是布施頭目腦髓,外施就是布施國城妻子。各位佛子!這位修內外施的菩薩,他年盛力強,相好莊嚴,如上邊所說修外施菩薩一樣的情形。他是金輪王,七寶具足,並統領一四天下。

時或有人,而來白言。此轉輪位,王處已久,我未曾得。唯願大王,捨之與我。並及王身,為我臣僕。

在這個時候,或者有個人,來到王所,而對王說:「這個轉輪王位,大王您已經坐了很久。我從來未曾坐過轉輪王位,唯願大王慈悲,捨了這個王位,讓給我來坐;並且將大王的身體也布施給我,做為我的大臣,或做我的奴僕。如果大王您能布施於我,滿我的願,那才是大菩薩所行菩薩道的行為。」

爾時,菩薩作是念言。我身財寳,及以王位,悉是無常敗壞之法。我今盛壯,富有天下,乞者現前。當以不堅而求堅法。作是念已,卽便施之。乃至以身恭勤作役。心無所悔。是名內外施。

在這個時候,這位菩薩便作這樣的觀想:「我的身體和財寶,以及轉輪王位,都是無常,將來會敗壞,不能永遠存在。我現在正是年盛力壯的時期,富有四天下。現在有人來乞求我的身體和王位,我應當用不堅固的身體和王位,布施給衆生,而求堅固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法。」作是念之後,卽刻將身體和王位統統布施,乃至以身做為奴僕,恭敬、殷勤、侍奉這位新王,心中沒有後悔。這就是修施藏的菩薩,所修行第五種內外施的法門。

云何為菩薩一切施?佛子。此菩薩亦如上說,處輪王位。七寳具足,王四天下。

什麼是菩薩所修的一切施?各位佛子!這位修一切施的菩薩,也和上邊所說的修內外施菩薩一樣。處金輪王位,七寶具足,統領一四天下。

時有無量貧窮之人,來詣其前,而作是言。大王名稱,周聞十方。我等欽風,故來至此。吾曹今者,各有所求。願普垂慈,令得滿足。時諸貧人,從彼大王,或乞國土,或乞妻子,或乞手足,血肉心肺,頭目髓腦。

在這個時候,有無數無量的貧窮人,來到王的面前,乃對王說:「大王!您有好善樂施的名望,周徧於十方,我們這些窮苦人,因為欽佩大王布施的高風,所以來到這個國家;我們現在各有所求,唯願大王普垂慈悲,憐愍我們,令我們遂心滿願,得到所求的東西。」這時候,這些窮人在大王的面前,或者有人乞求大王的國土,或者有人乞求大王的妻子,或者有人乞求大王的手足、血肉、心肺、頭目、髓腦等等。總而言之,人人都有所求。

菩薩是時,心作是念。一切恩愛,會當別離。而於衆生,無所饒益。我今為欲永舍貪愛,以此一切必離散物,滿衆生願。作是念已,悉皆施與,心無悔恨。亦不於衆生而生厭賤。是名一切施。

菩薩在這個時候,心中作這樣的觀想:「我所愛的國土和妻子,將來必有分別離開的時候,可是對衆生沒有什麼益處。我願意永遠把貪愛捨了,用這些必定離開分散的物質,來滿足一切衆生的願望。」菩薩這樣細想之後,乃把頭目腦髓、國城妻子,統統布施給這些窮苦的人,而心不生後悔和怨恨,對於貪心的衆生,也不生厭煩和輕賤心。這就是修施藏的菩薩,所修行的第六種一切施的法門。

云何為菩薩過去施?此菩薩聞過去諸佛菩薩所有功德。聞已不著,了達非有。不起分別。不貪不味。亦不求取。無所依倚。見法如夢,無有堅固。於諸善根,不起有想。亦無所倚。但為教化取著衆生,成熟佛法,而為演說。

什麼是菩薩所修的過去施?這位菩薩,聽到過去諸佛菩薩所修的功德,聽聞之後,也不著住在功德上,但瞭解通達一切功德非有之理,所以不起分別之心,也不貪圖功德,也不玩味功德,也不求取過去諸佛菩薩的功德,也無所依倚。明白一切法,如同夢幻,無有堅固,本來是空的。自己所修的善根,及過去諸佛菩薩的善根,都不起有想,也不著住,也不倚靠。但為教化衆生,所以取著衆生。為令衆生成就佛果,圓滿菩提,而為衆生來演說佛法。

又復觀察過去諸法,十方推求,都不可得。作是念已,於過去法,畢竟皆捨。是名過去施。

這位菩薩,他又觀察過去一切的法,乃至推求到十方世界去,都不可得到一切法的存在。作這種觀想之後,對於過去一切法,皆不可留戀,都把它捨掉。這是修施藏的菩薩,所修行第七種過去施的法門。

云何為菩薩未來施。此菩薩聞未來諸佛之所修行,了達非有,不取於相,不別樂往生諸佛國土。不味不著,亦不生厭。不以善根廻向於彼。亦不於彼而退善根。常勤修行,未曾廢捨。

什麼是菩薩所修的未來施?這位菩薩,聽到未來諸佛所修行的法門,明瞭通達一切法非有,而是空的,所以不取於諸相,不願離開本國,而往生其他佛國土。也不玩味諸佛所修的法,也不執著諸佛所修的法,也不生厭倦之心。也不用自己所修的善根,來廻向未來諸佛。也不因為諸佛的善根,是很不容易修成功的,致退失菩提心的善根。這是因為菩薩對一切皆不著住的緣故。菩薩是永遠精進,絕不懈怠。所修的法門,沒有廢除和捨棄的時候。

但欲因彼境界,攝取衆生,為說眞實,令成熟佛法。然此法者,非有處所,非無處所。非內非外。非近非遠。復作是念,若法非有,不可不捨。是名未來施。

這位菩薩,但願依照一切衆生的境界來攝取衆生,(好像吸鐵石一樣,將衆生吸到佛法中),而為衆生演說眞實的法,令衆生成熟佛法,早成佛道。雖然用法來教化衆生,但是這個法,並沒有法的處所——意卽不要執著這個法。也不是沒有法的處所。旣然不執著,那麼,就把法不用了嗎?不是的,而是隨緣說法:若遇到這個境界,就說這種法;若沒有這個境界,那這個法也是空的。換言之,應說法的時候就說法,並不是為執著而說法。

這個法也不是從內裏生出來,也不是從外邊招感來的。這是教人不要執著。這個法旣不是在近處有的,也不是在遠處有的,這也是破人的執著。這位菩薩,又作如下的觀想:「一切法皆不眞實,本來是寂滅的。旣然是非有,又何必執著法呢?應該把法捨棄了。」這是修施藏的菩薩,所修行第八種未來施的法門。

云何為菩薩現在施?此菩薩聞四天王衆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天、梵身天、梵輔天、梵衆天、大梵天、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淨天、少淨天、無量淨天、徧淨天、廣天、少廣天、無量廣天、廣果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乃至聞聲聞緣覺,具足功德。

什麼是菩薩所修的現在施?這位菩薩,他聞到欲界六天和色界十八天及二乘所具的功德,心中無有貪戀。為什麼?因為觀諸行無常的緣故。

今將欲界六天淺釋於下:①四天王天:在須彌山的山腰,此四方有四位天王鎮守。東方是持國天王,南方是增長天王,西方是廣目天王,北方是多聞天王。因為有四位天王率領諸天,故稱衆天。②忉利天譯為三十三天。在須彌山頂,四方各有八天,再加中央一天,統領著三十二天,故稱三十三天。四王天和忉利天都居在須彌山,又稱為地居天。其餘四天,在須彌山上邊的虛空,故稱為空居天。③夜摩天譯為善時分天。此天無日月星辰之光,天人自身放光,以蓮華開為晝,蓮華合為夜。④兜率天譯為知足天。每位佛,將要成佛時,在此天內院等待候補佛位,故又叫補處天。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就在內院說法,等增劫減到八萬歲時,便來娑婆世界,教化衆生。⑤化樂天:於境變化自娛。想什麼便化什麼,變化無窮,是快樂的天。⑥他化自在天:這天以其他天的快樂,做為自己天的快樂。這六天都有男女的慾念。

色界有十八天,但在此經記載有二十二天,其實大同小異。①梵天:就是清淨的天,沒有男女的慾念。沒有女人之形相,一律是男身。②梵身天:這天的衆生,身體非常清淨,心裡也沒有雜念。③梵衆天:是大梵天的眷屬所住的天。④梵輔天:是大梵天之輔臣所住的天。⑤大梵天:就是天王。他發號司令,統領各天。這是初禪天,還有言語。到二禪天時,便無言語,而是用光來代替言語。⑥光天:這天的禪定者,在定中放光。⑦少光天:周身放光,但不光明。⑧無量光天:不但從身放光,而且又從口放光,放出無量的光。⑨光音天:在智慧光中又發出聲音,代替說法。這是二禪天,沒有言語,只有光明。⑩淨天:這天一切皆清淨,無有雜染。⑪少淨天:此天雖然清淨,但不圓滿。⑫無量淨天:此天的清淨,已到圓滿的程度,但不普徧,又不究竟。⑬徧淨天:此天的清淨,特別圓滿而又普徧。這是三禪天的境界,非常快樂。但一般修禪定者,不願久住,深恐退失道心,故積極越過三禪天,到達四禪天。方可免去風災的威脅。⑭廣天:就是福德廣大的天。在初禪天,雖然離開苦惱,還有憂惱。二禪天,雖然離開憂惱,還有喜樂。三禪天,已消滅一切歡喜心,是純粹清淨的樂。四禪天,把喜樂都捨去了。⑮少廣天:又為福生天,此天因為不受妙樂,而生清淨的福。⑯無量廣天:又為福天,此天不受火水風三大災害,所受的福報乃無量。⑰廣果天:此天是凡夫所修之果,福報最大,但不是證果。這一點要注意!這是四禪天的境界。⑱無煩天:禪定者勇猛精進,生到此天,就沒有一切煩惱。因為不再囘欲界去受生死。⑲無熱天:生到此天,就沒有欲界之見思惑,和執煩惱病。內心是快樂而清涼。⑳善見天:生到此天,除去熱煩惱,心中清涼,精修靜慮,可得天眼,善見十方世界。○21善現天:生到此天,善能變現,因為禪的障礙已經除去了,達到盡善盡美的境地。○22色究竟天:到色界最高的天,已窮盡色性,了知色性,以空為體。利根人能直接超出三界,證阿羅漢果。鈍銀人,還要到無色界,修四空定,循序經過四空天,才能證四果,得無學位。所謂「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以上五天,為五不還天,卽是不囘欲界來受生死,為三果阿羅漢所住的地方。

天上的時間和人間的時間,有所不同,因為天上太快樂,所以感覺時間過得很快。人間的時間和地獄的時間,也不相同,在地獄的衆生,痛苦萬分難熬,故感覺上時間過得特別慢。茲擧出四王天來說,此天一晝夜,等於人間五十年。(每層天加一倍計算)人間的一晝夜,等於地獄五十年,為什麼?因為業力所感,享樂時,嫌時間太短;受苦時,嫌時間太長。

這位菩薩乃至聞到聲聞和緣覺他們所具足的功德,心也不迷惑,也不執著。這位修現在施的菩薩,他的思想和行為,都是清淨無染。

聞已,其心不迷不沒,不聚不散。但觀諸行,如夢不實,無有貪著。

這位菩薩,聞到上邊所說的境界,他的心旣不迷失,也不沉沒,也不注意,也不散亂。但觀察諸行,如同作夢,虛而不實。所謂「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所以諸天的快樂境界,菩薩皆不著住,也不貪戀。

為令衆生,捨離惡趣,心無分別,修菩薩道,成就佛法,而為開演。是名現在施。

菩薩為令一切衆生,捨離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其心不生分別,來修菩薩道,利益一切衆生,而成就佛所得的法,又為衆生開演妙法。這是修施藏的菩薩,所修行的第九種現在施的法門。

云何為菩薩究竟施?佛子。此菩薩,假使有無量衆生,或有無眼,或有無耳,或無鼻舌,及以手足,來至其所,告菩薩言。我身薄祜,諸根殘缺。唯願仁慈,以善方便,捨己所有,令我具足。

什麼是菩薩所修的究竟施?各位佛子!這位菩薩,假設有無量衆生,或者沒有眼睛,或者沒有耳朵,或者沒有鼻和舌,或者沒有手和足,他們都來到菩薩的處所,並對菩薩這樣說:「我的身體,沒有福報,所以六根殘缺,而不具足。惟願菩薩仁慈,發惻隱之心,以善巧方便,捨您自己所有的一切,布施給我們。令我們六根不具足的地方,都能得圓滿。這是我們的乞求,希望菩薩答應我們的要求,不要令我們失望吧!」

菩薩聞之,卽便施與。假使由此經阿僧祇劫,諸根不具,亦不心生一念悔惜。

這位菩薩聽到無量六根不全的衆生,如此的要求,不加考慮,卽時便將自己的六根捨給衆生。假設從此以後,經過阿僧祇劫那樣長的時間,而自己的六根皆不具足,也不會生出一念後悔和憐惜之心。

但自觀身,從初入胎,不淨微形,胞段諸根,生老病死。又觀此身,無有眞實。無有慚愧。非賢聖物。臭穢不潔。骨節相持。血肉所塗。九孔常流。人所惡賤。作是觀已。不生一念,愛著之心。

菩薩自己觀察自己的身體,從開始入胎時,是由父精母血不淨之物,構成這個身體。在胎胞中,分段的生出眼耳鼻舌身的五根來。胎兒成熟之後,便出生來到這個五濁惡世,受種種苦的煎熬,經過生老病死四大階段,又消逝了終歸於空,無影無踪。

菩薩又觀察自己的身體,仔細地研究,再找不出一點眞實不變的東西,皆是虛妄的。又沒有慚愧之心。這身體不是賢聖的身體,而是臭穢不潔的身體,不過是骨節互相支持,又有血又有肉塗在骨上而已,此身是九孔常流不淨之物。這些東西,令人作嘔,令人討厭!菩薩作這樣的觀想之後,對身體不生一念之愛惜和著住之心。

復作是念。此身危脆,無有堅固。我今云何,而生戀著。應以施彼,充滿其願。

這位菩薩又作這樣的觀想:「這個身體是很危險而又脆弱,根本就不堅固的,我現在為什麼還要貪戀這個臭皮囊?它早晚是會死的。故有機會時,應該把它布施給一切衆生,來滿足衆生的願。」

如我所作,以此開導一切衆生,令於身心,不生貪愛,悉得成就,清淨智身。是名究竟施。

這位菩薩再想:「像我現在所作,以慈悲心來開導一切衆生。不但我不貪愛我自己的身心性命,也令衆生貪愛我自己的身心性命。」他完全成就清淨的智慧之身。這就是修施藏的菩薩,所修行的第十種究竟施的法門。

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六施藏。

以上所說十種布施,是菩薩中的大菩薩所修行的第六種施藏的法門。


 楼主| 发表于 2018-6-25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慧藏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慧藏?

**功德林大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什麼叫做菩薩中的大菩薩所應該修行的慧藏?

**此菩薩於色如實知。色集如實知。色滅如實知。色滅道如實知。於受想行識如實知。受想行識集如實知。受想行識滅如實知。受想行識滅道如實知。

**修慧藏的菩薩,對五蘊(色受想行識)和四諦(苦集滅道)這兩種法,要眞眞實實地瞭解,才有智慧教化衆生。

**對於色蘊(質礙為義,有形有相)要眞實的明白,了知色蘊是虛妄的,是不實在的。由色蘊又生苦集滅道四諦法,不為此四法所纒。由色蘊所招感的集諦,也要眞實的了知。由色蘊所證得的滅諦,也要眞實的了知。由色蘊所修得的滅道諦,也要眞實的了知。

**對於受蘊(領納為義,無形無相),對於想蘊(取像為義,無形無相),對於行蘊(遷流為義,無形無相),對於識蘊(了別為義,無形無相),這四蘊也要眞眞實實地瞭解它。有了美妙的感覺,就要領受這種的境界。感受之後,便生想蘊。有了想蘊,就生出行蘊。行蘊是念念遷流,念念不停。有了行蘊,便生出種種分別的識心。識心有判斷的能力,能分別好惡。由受想行識所招感的集諦,也要眞實的知道。由受想行識所證得的滅諦,也要眞實知道。由受想行識所修得的滅道諦,也要眞實知道。若能不被境界所迷惑,而能轉境界,那就會成就無上菩提道。

**我們如果對五蘊法和四諦法,不能互相瞭解,不能圓融無礙,就會生出種種執著,好像蠶作繭,自困其身,不得解脫。明白這種道理,就能得到解脫,得到解脫之後,再不會被苦集滅道所迷惑,就能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若不明白其理,則不知道苦,不會斷集,也不會慕滅,也不會修道。在色蘊上明白四諦是空的,對於受想行識四蘊,亦是這樣,都是空的,自性就不會被五蘊所遮蓋,這時就得到大光明藏,如來藏性。這五蘊四諦法,要下一番苦功來鑽研,才能徹底瞭解。何時五蘊皆空,何時便能度一切苦厄。

**於無明如實知。無明集如實知。無明滅如實知。無明滅道如實知。

**這位菩薩,他對於十二因緣法,也眞眞實實的瞭解。第一因緣就是無明,卽是無所明瞭,沒有一樣能眞明白。這個無明,所生出的是行,行所生出的是識,識所生出的是名色,名色所生出的是六入,六入所生出的是觸,觸所生出的是受,受所生出的是愛,愛所生出的是取,取所生出的是有,有所生出的是生,有了生後,就有老死。這十二個因緣,一個緊跟著一個生出來。若是把無明消滅沒有了,就不會有行為,乃至沒有生死。這個道理很簡單,可是眞明白的人,却少之又少。所謂「一念不覺生三細」,也就是「一念不覺生無明」。三細相就是現相、業相、轉相,所以對無明要眞實知道。我們修道的目的,就是剷除無明的禍根,如果連根拔出,就不會再有煩惱。這時心地清淨,智慧現前。否則剷草不除根,遇到春雨又重生。那麼,要怎樣拔除無明根?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何時沒有三毒之妄想,何時就徹底把無明根拔出,而不復有後患。

**這位菩薩對於無明苦諦,應該眞實知道。無明集諦,應該眞實知道。無明滅諦,應該眞實知道。無明滅道諦,應該眞實知道。若能眞眞實實瞭解,就把無明斷了,也就沒有麻煩了。

**於愛如實知。愛集如實知。愛滅如實知。愛滅道如實知。

**我們衆生為什麼要受輪廻之苦?就因為一念無明,有了行為。為什麼有行為?因為有愛的緣故。要瞭解愛是怎樣生的?和無明有什麼關係?和苦集滅道四諦法又有什麼關係?這一點要搞清楚。若能眞實明瞭,知苦、斷集、慕滅這個修道的眞理,就沒有障礙,不會在輪廻中轉來轉去,也就得到自在,得到解脫,出離三界,免除輪廻,得到彼岸,享眞快樂。

**這位菩薩,對於愛苦如實知道,愛集如實知道,愛滅如實知道,愛滅道如實知道。所以菩薩修斷欲去愛已經修圓滿了,沒有分段生死,也不再受變異生死了。

**於聲聞如實知。聲聞法如實知。聲聞集如實知。聲聞涅槃如實知。

**聲聞是聞佛的聲音而悟道者。聞到什麼聲音?聞佛所說苦集滅道四諦法的聲音。這種法應該眞實知道。不是一知半解,知其皮毛,而不知內容的眞實性。對聲聞所修的法,要眞實知道。對聲聞所修招感的集,要眞實知道。怎樣來斷煩惱?怎樣來證菩提?聲聞修什麼法可以證得常樂我淨的涅槃四德,都要眞實知道。

**於獨覺如實知。獨覺法如實知。獨覺集如實知。獨覺涅槃如實知。

**獨覺是自己覺悟,在春天見百花開放,在秋天見萬物凋零,觀察推求這種自生自滅的境界,豁然打開因緣之結,頓知道性的全體大用,表裡精粗,一切萬物的本體,皆明白通達。

**獨覺就是緣覺的別名。在無佛出世,修十二因緣悟道者,稱為獨覺。在有佛出世,修十二因緣悟道者,稱為緣覺。緣覺觀十二因緣法時,知道由無明而生起一切,所以不用無明來做事。人因為有了無明,就去做顚倒事,若沒有無明,當然不會做顚倒事。要知道一切惡業,皆由顚倒而來。因之,首先要斷除無明,煩惱自然息滅。十二因緣法就是一個輪字,旋轉不已,所以稱為生命之輪。

**對於獨覺怎樣成的果位,要眞實知道。對於獨覺的法(十二因緣)也要眞實知道。對於獨覺怎樣斷煩惱(悟道以前),也要眞實知道。對於獨覺所證的有餘涅槃(還有點習氣、無明、煩惱)也要眞實知道。

**二乘(聲聞、緣覺)雖然生死已了,但只是分段生死已了(三界內的生死)。可是變易生死還未斷(三界外的生死)。什麼是分段生死?分是一分。你有你一分,我有我一分。段是身段,我這身段是六尺或七尺;你那身段是八尺或九尺。總而言之,各有各的一分,各有各的身段。由生至死,這一分這身段,都是虛妄的。什麼是變易生死?就是所生的念,念念生,念念滅,生滅不停。一念生出來是一個生,一念滅就是一個死——這叫變易生死。

**於菩薩如實知。菩薩法如實知。菩薩集如實知。菩薩涅槃如實知。

**菩薩譯為覺有情,或者有情覺,意思大同小異。對於菩薩應該眞實認識,還要眞實認識菩薩所修的法,如果不明白菩薩所修的法,就不會眞正明白菩薩。菩薩所修行的法是六度:①布施:能對治慳貪。②持戒:能對治放逸。③忍辱:能對治瞋恨。④精進:能對治懈怠。⑤禪定:能對治散亂。⑥智慧:能對治愚癡。另外還修萬行,也就是行菩薩道,一切為衆生。菩薩不但行外邊六度萬行,還要行內邊六度萬行;只知向外邊教化衆生,而自性的衆生不教化,也是沒有度衆生,菩薩發菩提心,先要教化內邊八萬四千衆生,所謂「自性衆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自性法門誓願學,自性佛道誓願成。」菩薩怎樣斷集諦?怎樣證得無餘涅槃(沒有習氣、無明、煩惱)?怎樣把變易生死了了?這一切都應該眞實知道。要具足這些智慧,才能明白這些法。

**云何知。知從業報諸行因緣之所造作。一切虛假,空無有實。非我,非堅固。無有少法,可得成立。

**功德林菩薩自問自答。怎樣知道呢?知道一切衆生,因為起惑、造業,所以受報。有了這種行為、這種因緣,就造成了種種業報。所謂「種何因?種何果?」「造何業?受何報?」這是萬古不變的定律。一切的一切,都是由因緣所生。若沒有因緣,便無一切法。因緣所生的法,本來是空的。所謂「因緣所生法,我說卽是空。是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世間萬事萬物,沒有一樣是眞實的,所以不必執著。

**我們的身體,也是假的。不過是由四大(地水火風)元素所構成的五蘊之身。終日為它忙碌,到處鑽營,為它辛苦。到時候,它不管你,毫無感情的跑了。身體是假的,可是自性是眞的。自性住在身體中,好像人住在屋裏一樣,房子壞了,人可以搬家。身體壞了,自性也要搬家。自性就是第八識。迷惑時名叫阿賴耶識,清醒時名叫大光明藏,或叫如來藏性,也可叫眞如。總之,就是佛性。所謂「轉識成智」。

**要曉得一切的一切,都是虛妄不實。這個身體不一定是我的,所有的物質,也不一定是我所有的。因為一切的一切,都不堅固,都是無常。旣然是無常,又何必執著呢?執著它又有什麼用?沒有一點眞實的法,可以存在,得以成立。都是由因緣所生,由因緣所滅。應該把它看破、把它放下,才能得到自在解脫。

**欲令衆生知其實性,廣為宣說。為說何等。說諸法不可壞。何等法不可壞。色不可壞。受想行識不可壞。無明不可壞。聲聞法,獨覺法,菩薩法,不可壞。

**菩薩雖然知一切是無常而不堅固,但是還願意令一切衆生知道眞實的法性。什麼是眞實的法性?就是法的本體,是寂滅湛然,沒有一個實體,猶如虛空。若明白一切是空,是非有的,那就無所執著。沒有執著,便得解脫。菩薩廣為一切衆生,宣說這種道理。

**宣說什麼?宣說諸法不可壞。為什麼不可壞?因為是空的。若是有形有相,那會變壞。無形無相,壞個什麼?有什麼可壞?

**什麼法不可壞?五蘊的色法不可壞。受想行識這四法,也不可壞。無明也不可壞。乃至聲聞法(四諦)、緣覺法(十二因緣)、菩薩法(六度)這些法都不可壞。

**何以故?一切法無作。無作者。無言說。無處所。不生不起。不與不取。無動轉,無作用。

**為什麼緣故,說五蘊法、聲聞法、緣覺法、菩薩法,都是不可壞的法?因為一切法,沒有能做,也沒有所做的人。旣然沒有能做和所做,又有什麼可以破壞,所以沒有什麼言語可說出來的。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個法,也不是有一定的處所。也沒有生,也沒有滅,也沒有起,也沒有壞。法的本體,不會給點什麼,也不會去取點什麼,也沒有轉動,因為它是寂滅的。所謂「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不可以言詮。」所以沒有一個作用。

**菩薩成就如是等無量慧藏。以少方便,了一切法。自然明達。不由他悟。

**修慧藏這位菩薩,他明白種種空理。知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所以一切無著,因為無著的緣故,就成就無量的智慧藏。

**菩薩成就無量慧藏,用少許的方便法來觀察一切法,就瞭解一切法、照了一切法,眞如實相法的理體。這時便自然明白通達其理,不需要借方便法,卽得開悟。

**此慧無盡藏,有十種不可盡故,說為無盡。何等為十?所謂多聞善巧,不可盡故。親近善知識,不可盡故。善分別句義,不可盡故。入深法界,不可盡故。以一味智莊嚴,不可盡故。集一切福德,心無疲倦,不可盡故。入一切陀羅尼門,不可盡故。能分別一切衆生語言音聲,不可盡故。能斷一切衆生疑惑,不可盡故。為一切衆生,現一切佛神力,教化調伏,令修行不斷,不可盡故。是為十。

**這種智慧藏,是無窮無盡,永遠說不完的。總括起來,分為十種不可盡的法。是那十種法?①多聞善巧:多聞是多聽佛法,也就是博聞強記。阿難尊者,他是多聞第一,凡是佛所講的法,他完全記在腦海中,所謂「一歷耳根,永不忘失。」因為多聞,才會善巧方便說出種種的妙法,這是不可窮盡的。②親近善知識:善知識以善法來施予衆生,用正知正見的道理,宣說諸法實相。想要學佛法,就要永遠親近善知識,而遠離惡知識。為什麼?因為惡知識的思想是邪知邪見,故容易墮落三惡道。③善分別句義:對於經典中文字和句子的義理,要分析清楚。不可不求其解,更不可一知半解,似是而非;不但誤人,且又害已。④入深法界:自性深入法界,合而為一。所謂「盡虛空,徧法界。」這是不可窮盡的。⑤以一味智莊嚴:一味智就是眞如實相的智慧。用此智來莊嚴法身、莊嚴佛土、莊嚴一切境界等,這是不可窮盡的。⑥集一切福德,心無疲倦:凡是肯幫助他人作功德,都是福德,福德由少集多。圓滿福德,卽得解脫。雖然作種種福德,但是無有疲倦的時候,盡力而為,沒有窮盡。

**我們修道人,在一切時,一切處,用智慧光明來照自己的身心,這就是集一切福德。所謂「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菩薩所發的四宏誓願。我們要反省一下:我們是來度衆生,不是衆生來度我們。我們是來斷煩惱,不是教煩惱來斷我們。我們是來學佛法,不是教佛法來學我們。我們是來成佛道,不是教佛道來成我們。這一點,各位要特別注意!

**⑦入一切陀羅尼門:陀羅尼譯為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也就是總持身口意三業清淨的意思。要深入一切總持的法門。謹言愼行,不說廢話,就是總一切法。多作功德,莊嚴其身,就是持無量義。這種智慧是不可盡的。⑧能分別一切衆生語言音聲:菩薩不學一切語言,而能明白一切語言。為什麼?因有不可思議的智慧,所以在同時能分別百千種語言和音聲。不但能分別清楚,而且又能囘答所問的問題,這種智慧也是不可盡的。⑨能斷一切衆生疑惑:衆生為什麼和道不相應?因為有疑惑。對於佛法半信半疑,所以與道不相應。我們修道人,不可以有將信將疑的心理,要有正信正念。不然的話,對修行不會成就道業。有智慧的菩薩,他能明辨是非,斷除衆生疑惑。這種智慧是不可盡的。⑩為一切衆生,現一切神力:菩薩為教化一切衆生,為調伏一切衆生,故現出一切神通力,來令衆生修行佛法,而不間斷。這種智慧也是不可盡的。這就是十種不可盡的法。

**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七慧藏。住此藏者,得無盡智慧,普能開悟一切衆生。

**前邊所說的道理,就是菩薩中的大菩薩所修行第七種慧藏的法門。修此藏的菩薩,得到無盡的般若智慧,能普徧令一切衆生,皆能開悟,證得佛道。


 楼主| 发表于 2018-6-26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念藏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念藏?

**功德林大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什麼叫做菩薩中的大菩薩所應該修行的念藏?

**此菩薩捨離癡惑,得具足念。

**修念藏這位菩薩,他已捨離癡惑。得到具足的憶念。也就是在往昔多生多世中,所有一切的事情,皆能清楚記住,而不會忘掉。歷歷在目,如同昨日。

**憶念過去一生二生,乃至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無量百千生。

**在念藏中說有十種無盡:①生②劫③佛名④授記⑤演教⑥衆會⑦說義⑧根性⑨所治⑩能治。在下邊分列說明。

**這位菩薩,能囘憶在過去一生中,所行所作,都是什麼事情,所作的功德多,還是罪過多。不但在一生中能囘憶起來。就是在第二生中,所受之身,是男是女?姓名是什麼?生在何方?也能清清楚楚地記住而知道。乃至於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之中,起什麼惑?造什麼業?受什麼報?一目了然,皆悉了知。甚至在無量生中,種什麼因?結什麼果?所有一切的行業,都記住不忘。這是說生的無盡。

**成劫、壞劫、成壞劫、非一成劫、非一壞劫、非一成壞劫、百劫、千劫、百千億那由他,乃至無量、無數、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劫。

**劫譯為分別時節。所謂「日月歲數謂之時,成住壞空謂之劫」。總而言之,不可計算的時間為劫。一般計算劫的方法,以人壽到八萬四千歲為標準,每隔一百年,便減去一歲,身高也減低一寸,減到人壽十歲的時候為止。然後再每隔一百年,增加一歲,身高也增加一寸,增到人壽八萬四千歲為止。這樣一減一增為一個劫。一千個劫為一個小劫。二十個小劫為一個中劫。四個中劫為一個大劫。地球的壽命,有成住壞空謂四個中劫。換言之,地球的壽命是一個大劫的時間。

**在成劫、壞劫、成壞劫、在非一成劫、非一壞劫、非一成壞劫之中,種種的往事,菩薩都能囘憶。就是在百劫、千劫、百千億那由他劫之中,種種的往事,菩薩也能囘憶。乃至無量、無數、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說等等的劫中,所有的往事,皆可憶念。這是說劫的無盡。

**念一佛名號,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名號。

**菩薩囘憶念一位佛號,乃至囘憶念不可說不可說那樣多的佛號,都清清楚楚記住,不會忘掉一位佛號。這是佛號的無盡。

**念一佛出世說授記,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出世說授記。

**憶念一位佛出現於世,為一切菩薩說法授記。擧行灌頂(菩薩受灌頂,成為法王子),乃至不可說不可說那樣多位佛出興於世,為一切菩薩說法、授記、灌頂,都能記住不忘。這是授記無盡。

**念一佛出世說修多羅。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出世說修多羅。

**憶念一位佛出興於世,而說修多羅(譯為經)。乃至不可說不可說那樣多位佛出興於世,而說修多羅,都能記得清清楚楚。這是演教無盡。

**如修多羅、祇夜、授記、伽他、尼陀那、優陀那、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譬喩、論議,亦如是。

**憶念不可說不可說諸佛說修多羅的經文都能記住,就是說其他十一部經文,也都能各各記住不忘。茲將十二部經淺譯如下:

**①修多羅:譯為契經。上契諸佛之理,下契衆生之機。又譯為長行。從「如是我聞」開始,至最後「信受奉行」為止,這叫長行。一般來說,有四個意思:(A)法本:就是法的根本。(B)經:就是長行。(C) 直說:說得很直。(D) 聖教:佛所說的法為聖教。遠公大師將「法本」分出五個意思:⒜教為理本:教是說理的根本。⒝經為論本:經是論議的根本。⒞總為別本:總相為別相的根本。(修多羅是總相,其餘十一項是別相)。⒟初為後本:最初一開始為最後的根本。⒠略為廣本:略說為廣說的根本。

**修多羅又有四個意思:(A)貫:貫穿所說義。就是把所說的義理貫穿在一起。好像念珠,是用一條線,把一百零八顆珠子連貫在一起,所以印度人稱經為線。(B)攝:攝其所化機。攝受所教化一切衆生。用經典的法都攝入佛法之門。(C)常:古今不變。(D)法:三世同軌。這是一種解釋的方法。

**修多羅又有四個意思:(A)繩墨義:正如木材隨墨線而正直,妄心能隨佛經而離邪。(B) 涌泉義:從地下涌出的泉水,滔滔不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換言之,沒有窮盡的時候。(C)出生義:輾轉資生,越生越多。(D)顯示義:顯示理事的道理。這是另外一種說法。上面是「修多羅」的略譯。

**②祇夜:譯為應頌,又為偈頌。應該把前邊長行中的義理,用偈頌的格式再說一遍。或用四個字、或用五個字、或用七個字為一句,共為四句,令人容易誦、容易記。

**③和伽羅那:譯為授記。諸佛給菩薩授成佛的記別。好像彌勒菩薩,本名阿逸多,佛授記為彌勒佛,當來娑婆世界為佛。

**④伽陀:譯為諷頌,是可以唱的偈頌。又為孤起頌,與前邊經文沒有關係,和後邊經文也沒有關係。在經文中,突然說出四句偈頌,如法句經。

**⑤尼陀那:譯為因緣。或說佛的因緣,或說弟子的因緣。凡說經典,都有因緣。在一切經的開始,便是序分,這就是因緣經。

**⑥優陀那:譯為自說。佛所說的經典,先由弟子請法,然後才說。唯獨彌陀經,是不問自說的經。為什麼?因為這個法,沒有人能知道。可是佛慈悲,不能不說,故無問而自說彌陀經,闡揚淨土法門。

**⑦伊帝自多伽:譯為本事。佛宣說弟子前生的往事,好像法華經中藥王菩薩本事品。

**⑧闍陀伽:譯為本生。佛自己昔時所受身之事。在過去曾經做過鹿王,做過轉輪聖王…等。等。在行菩薩道時,曾經無數次捨棄可愛之身。這些往昔因緣都在本生裡記載。

**⑨毗佛略:譯為方廣。說方正廣大眞理的經文。在涅槃經上說:「大乘方等經典,其義廣大。」

**⑩阿浮達摩:譯為未曾有。或說過去諸佛未曾說的法、或者說稀有的法。好像釋迦牟尼佛降生時,卽行七步,蓮華托足,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而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就是稀有的法。

**⑪阿波陀那:譯為譬喩。用譬喩的方法,來說明經文的義理。譬喩雖然不是眞理,但是能說明眞理。

**⑫優波提舍:譯為論議。淺言之,就是討論問題。有時佛問,弟子答。有時弟子問,佛答。或者菩薩互相論議。本經問明品,就是論議。

**這是十二部的淺釋,又稱為十二分教。修多羅(經)、祇夜(偈頌)、伽陀(孤起頌),這三部為經文的體裁。其餘九部,是從經文所載之別事,而立出的名稱。

**念一衆會,乃至不可說不可說衆會。

**菩薩囘憶在一個大衆海會所聽的法,不會忘記。乃至於不可說不可說那樣多的大衆海會,諸佛所講的經文,句句都能記得不忘。這是衆會的無盡。

**念演一法,乃至演不可說不可說法。

**囘憶念想為衆生演說一法的義理,乃至演說不可說不可說那樣多的法理,都能記住不忘。念藏的法門,就是博聞強記,好像錄音帶一樣。這是說義的無盡。

**念一根種種性,乃至不可說不可說根種種性。

**囘憶念想一類衆生的根性,在一類衆生之中,就有種種的根性。乃至不可說不可說那樣多種類的衆生的種種根性,都能分別清楚,記得清楚,而不混亂。這是根性的無盡。

**念一根無量種種性,乃至不可說不可說根無量種種性。

**囘憶念想一類衆生,有無量無邊種種的根性。乃至演說不可說不可說那樣多種類的衆生,有無量無邊種種的根性,都記之不忘。

**念一煩惱種種性,乃至不可說不可說煩惱種種性。

**囘憶念想一種煩惱,有種種因素,生出煩惱性。乃至不可說不可說那樣多的煩惱,種種煩惱的性,皆記得不忘。這是所治的無盡。

**念一三昧種種性,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三昧種種性。

**囘憶念想一種三昧,在裏邊有種種定的性。乃至演說不可說不可說那樣多種的三昧,種種定的性,也都記得。這是能治的無盡。前邊是所治的煩惱,這是能治的煩惱。用三昧智悲水,來治無量塵沙般的煩惱。

**此念有十種。所謂寂靜念,清淨念,不濁念,明徹念,離塵念,離種種塵念,離垢念,光耀念,可愛樂念,無障礙念。

**菩薩在念藏中有十種念:①寂靜念:就是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也就是靜慮相應的緣故。②清淨念:一點染汚也沒有,也就是無漏俱轉的緣故。③不濁念:不混亂、不汚濁,也就是淨信俱的緣故。④明徹念:光明透徹,如同玻璃,也就是了了知的緣故。⑤離塵念;離開種種塵勞妄念,也就是不取的緣故。⑥離種種塵念:離開所有一切的塵勞妄念,也就是離分別的緣故。⑦離垢念:離開一切塵垢染汚的念,也就是離所知的緣故。⑧光耀念:放智慧光,照耀一切,也就是與慧俱的緣故。⑨可愛樂念:很可愛很可樂這種的念,也就是具上諸德的緣故。⑩無障礙念:無所障礙的念,也就是離上諸惡的緣故。

**菩薩住是念時。一切世間,無能嬈亂。一切異論,無能變動。往世善根,悉得清淨。於諸世法,無所染著。衆魔外道,所不能壞。轉身受生,無所忘失。過現未來,說法無盡。於一切世界中,與衆生同住,曾無過咎。入一切諸佛衆會道場,無所障礙。一切佛所,悉得親近。

**修十念法這位菩薩,修這種念的時候,所有一切世間法,無一法能惱亂他的心。所有天魔外道的一切異論,無能變動他的思想。在他往昔所種的種種善根,都得到清淨。對於一切世間法,不會有所染汚和執著。一切衆魔和外道,無法可以破壞菩薩。今生壽命盡時,到來生受生,能把前生一切的事情,完全記得,一點也不忘掉。在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演說妙法,沒有窮盡。在十方一切世界中,示現衆生身,和衆生同住,共同生活。雖然同住,但是菩薩已經離開貪瞋癡,沒有一切執著,所以沒有過咎。好像蓮華出於汚泥而不染,一樣潔淨。菩薩能入一切諸佛法會道場中,去做影響衆,助佛揚化,而無障礙。換言之,願到何道場就到何道場去,絕對不受任何的限制。他到十方一切佛所,去親近諸佛、供養諸佛、承事諸佛。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八念藏。

**前邊所說的法門,就是菩薩中的大菩薩,所修的第八種念藏的法門。


 楼主| 发表于 2018-6-27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持藏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持藏?

功德林大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什麼叫做菩薩中的大菩薩所應該修行的持藏?
此菩薩持諸佛所說修多羅。文句義理,無有忘失。一生持,乃至不可說不可說生持。


修持藏這位菩薩,他能受持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三藏十二部的經典。經典裏的文字,從開始到最後終了,他都能讀誦,又能書寫。每句經文的義理,不但徹底明瞭,而且又不忘失。經眼所見,歷耳所聞,永遠不忘。菩薩一生受持這種法藏,繼續到不可說不可說那樣多的來生,也是受持這個法藏,而永不忘失。
持一佛名號,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名號。


這位菩薩,受持一位佛的名號,無有忘失。乃至受持不可說不可說那樣多位佛的名號,也無有忘失。
持一劫數,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劫數。


這位菩薩,受持一個劫數,無有忘失。乃至受持不可說不可說那樣多的劫數,也不會忘失。
持一佛授記,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授記。


這位菩薩,受持一位佛給其他菩薩授記別號,乃至受持不可說不可說那樣多位佛,給其他菩薩授記別號,也不會忘失。
持一修多羅,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修多羅。


這位菩薩,受持一部經典,乃至受持不可說不可說那樣多部經典,也不會忘失。
持一衆會,乃至不可說不可說衆會。


這位菩薩,受持一個衆會道場,乃至受持不可說不可說那樣多的衆會道場,也不會忘失。
持演一法,乃至演不可說不可說法。


這位菩薩受持演說一種教法,乃至受持不可說不可說那樣多的教法,也不會忘失。
持一根無量種種性,乃至不可說不可說根無量種種性。


這位菩薩,受持一類衆生無量種種根性,乃至受持不可說不可說那樣多類衆生無量種種根性,也不會忘失。
持一煩惱種種性,乃至不可說不可說煩惱種種性。


這位菩薩,受持對治一種煩惱種種性,乃至受持對治不可說不可說那樣多的煩惱種種性,也不會忘失。
持一三昧種種性,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三昧種種性。


這位菩薩受持一種三昧種種性,對治種種煩惱,乃至受持不可說不可說那樣多的定力,來對治不可說不可說那樣多的煩惱種種性,也不會忘失。
佛子。此持藏無邊。難滿。難至其底。難得親近。無能制伏。無量。無盡。具大威力。是佛境界。唯佛能了。


各位佛的弟子!受持藏這種法門,是沒有邊際的。不容易把持藏法門修成圓滿。因為不能修行圓滿,所以不能達到持藏的究竟處,也不能徹底瞭解。這種法不容易修,要時刻念念不忘,受持不忘。越不容易修此法,此法則越難圓滿。不圓滿,乃至不知其底,也就不容易親近。修行此法,天魔外道,無能破壞,無法制伏。這種持藏法門,是沒有數量,沒有窮盡,又具足廣大的威力。這是佛的境界,唯有佛才能明瞭,連菩薩也不能瞭解這種境界的。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九持藏。


前邊所說的法門,就是菩薩中的大菩薩,所修行的第九種持藏的法門。
 楼主| 发表于 2018-6-28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辯藏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辯藏?

**功德林大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什麼叫做菩薩中的大菩薩所應該修行的辯藏?

**此菩薩有深智慧,了知實相。廣為衆生演說諸法,不違一切諸佛經典。

**修辯藏這位菩薩,他有甚深般若智慧,能了知諸法實相的理體。用種種因緣、種種譬喩、種種解說,廣為一切衆生演說諸法實相的道理。但是也不違背諸佛所說的經典。所說的義理,完全合乎佛心、合乎佛典,沒有絲毫乖違的地方。

**說一品法,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品法。說一佛名號,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名號。如是說一世界,說一佛授記。說一修多羅,說一衆會,說演一法,說一根無量種種性,說一煩惱無量種種性,說一三昧無量種種性,乃至說不可說不可說三昧無量種種性。

**這位菩薩,說一品的法,乃至說不可說不可說那樣多品的法。說一位佛的名號,乃至說不可說不可說那樣多位佛的名號,像這樣的說法,說一個世界,說一位授記,說一部經,說一個衆會,說演一個聖教的法,說一類衆生無量種種性,說一種煩惱有無量種種性。說一種定無量種種性,乃至說不可說不可說那樣多定無量種種性。這是以一演為多,以多能歸一的道理。所謂「一為無量,無量為一。」菩薩有這種辯才的智慧,所以來為衆生說法,教化衆生,令衆生早成佛道。

**或一日說。或半月一月說。或百年千年百千年說。或一劫百劫千劫百千劫說。或百千億那由他劫說。或無數無量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劫說。劫數可盡,一文一句義理難盡。

**這位菩薩,或者一日說這種辯論的法。或者半月一月說這種辯論的法。或者百年、千年、百千年,來說這種辯論的法,都不能窮盡,所謂「辯才無礙」。或者經過一個劫、百個劫、千個劫、百千個劫,或者經過百千億那由他劫。或者經過無量無數劫,乃至經過不可說不可說那樣多劫,來說這種辯論的法,無有窮盡。縱使劫數可以窮盡,可是辯藏中一文一句的義理,是說不盡的。

**何以故?此菩薩成就十種無盡藏故。成就此藏,得攝一切法陀羅尼門現在前。百萬阿僧祇陀羅尼以為眷屬。得此陀羅尼已,以法光明,廣為衆生演說於法。

**前邊所說在不可說不可說劫中,在這樣多劫的時間,也不能把一文一句的義理發揮窮盡,這是什麼緣故?因為修辯藏這位菩薩,他成就十種無盡藏的緣故。成就辯論藏,能攝受一切法的總持門,現在其前。有百萬阿僧祇的總持門做為眷屬,得到百萬阿僧祇總持門之後,以智慧辯才法的光明,廣為衆生演說一切法。菩薩悲心切切,不厭其煩,將法分門別類,詳詳細細的解說,令衆生聞之,而得法益。

**其說法時。以廣長舌。出妙音聲,充滿十方,一切世界,隨其根性,悉令滿足,心得歡喜。滅除一切煩惱纒垢。善入一切音聲言語文字辯才,令一切衆生,佛種不斷,淨心相續。亦以法光明,而演說法,無有窮盡,不生疲倦。

**這位菩薩,在演說無量法的時候,用廣長舌,發出微妙的音聲,令一切衆生聞之,心生歡喜。此微妙法音,能充滿十方所有的世界,隨著衆生自己的根性,而得到不同的利益。法華經說:「一味之水,草木叢林,隨分受潤。」令一切衆生皆得滿足,心生歡喜。那就把一切煩惱所纒的塵垢,掃除乾淨,菩薩善入一切音聲、言語、文字、辯才。這就是滅除貪瞋癡的煩惱垢,生出戒定慧的光明。令一切衆生修戒定慧,到圓滿時,佛種不斷,菩提不斷,清淨心相續不斷。用智慧辯才這種法的光明,來為一切衆生演說一切法,是無有窮盡的時候,不生疲倦的心。

**何以故?此菩薩成就盡虛空徧法界,無邊身故。

**為什麼菩薩說法,其義理是無窮無盡?無論說多長的時間,也不感覺疲倦,這是什麼緣故?因為這位菩薩,他成就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往復無際,動靜一源,這種無邊際的法身。所謂「盡虛空,徧法界。」這種無邊身的緣故。

**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十辯藏。

**在前邊所說的法門,是菩薩中的大菩薩,所修行第十種辯藏的法門。

**此藏無窮盡,無分段、無間、無斷、無變異、無隔礙、無退轉,甚深無底,難可得入,普入一切佛法之門。

**這種辯藏,是無窮無盡,是無分無段。沒有間隔、沒有斷絕、沒有變化、沒有障礙、沒有退轉、沒有其底。修辯藏的法,其底甚深,不容易眞正明白。修行這種法,雖然不容易深入,可是能普徧入一切佛法之門。在一切佛法之門中,皆有辯藏這種法。

**佛子。此十種無盡藏,有十種無盡法。令諸菩薩究竟成就無上菩提。

**各位佛的弟子!修這十種無盡藏的法門,又能得到十種無盡法。令所有的菩薩,想修此法,究竟成就無上菩提佛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17 15: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