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05|回复: 1

[佛法知识] [转] 「信」为何物?!──「信仰」问题初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27 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信」为何物?!──「信仰」问题初省

林建德(慈济大学宗教与人文研究所副教授)


信仰力

  曾有朋友告诉我,他羡慕那些有虔诚信仰的人,他说他多次想要择一宗教「入信」,但总是缘份未具,始终难以进入。
  我能感受这样的心情,虽然我有信仰,但却不够专注和虔诚,算是信仰性格薄弱的一类。也因此,我看到虔信者的虔敬心行,多少也有钦羡之感,他们已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一根浮木,不致于溺毙灭顶。
  理智发达,信仰性格偏弱,这或许和我的学术和哲学背景有关,不轻易的相信,反而多所怀疑,惯于辨异、辨正。我不知道这样是好是坏,已难以「心宽念纯」,不问原由的全然接受一个法门、依靠一种说法。
  过往还没接触哲学,想得少反而更轻易相信,容易从佛法中获得感动。现在知识多了一点,使得我在信仰上多所踌躇,这应是一种缺失,毕竟情感才是「入信」最主要的动力。
  「信」有多种层次,单纯的只是「信靠」;进一步的可说是「信受」--汲取于心、内化于心而表现在行为中(「信受奉行」);再来就有「信愿」,代表不只是信靠、信受,还有愿行,如展现出对众生的一份理想和关爱,属于菩萨行者才有的格局。
  此外,不管任何宗教都谈「信德」,显示信仰本身就是一种德性,愈是虔敬愈有德性。净土宗典籍也说「至心信乐」,可知信仰会带来喜乐,或者信仰本身就是一种喜乐。
  「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佛法之五根、五力皆以「信」为首,乃是走向修行的第一步。或许我应调整心态,多一点纯净的心思,也让信仰在生命中发挥力量。


信仰中的怀疑精神

  所有的宗教几乎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前提上;同样的,「信」是佛教修行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三十七道品中的五根、五力即是以「信」为首,大乘佛法对「信」的强调,更是不在话下。
  但和多数宗教不同的是,佛陀既要弟子们对信仰坚定不移,同时也要对信仰保持怀疑,这是佛教相当重要的特色之一。
  这样的怀疑不是否定,也不是反对虔诚,而却是一种自觉和反思。倘若一个宗教只是要人坚信,不容许任何怀疑空间,这样的坚信又如何和盲信、迷信作区隔呢?
  在佛教里的「信」(believing),其重点在于「见」(seeing)──洞知与明了上。此既不是以「信」来取代「见」,也不只是一般所谓的「眼见为信」(To see is to believe.),而却有「信」和「见」合一之意(或「信智合一」)。
  如同达赖喇嘛希望一切信仰者都能种下怀疑的种子(plant seeds of doubt),提倡健康的怀疑主义(healthy skepticism);他认为愈是透过理性及开放心灵的认知、理解,愈是可坚守信仰和信心。
  可知,佛教即便是重「信」,如此之「信」(Pali. Saddha; Skt. sraddha)并不是单纯的信仰,而是由确知而生起坚定的心。这样的「信」,含有如实知见的意涵,即佛教的「信」是见解的问题,不仅是相信的问题。
  如《佛陀的启示》表示经典上说:「比丘们啊!我所说离垢除染,是对有知见的人说的,不是对无知无见的人说的啊!」此外,佛教用「得净法眼」(Dhamma-cakkhu)一词,来指涉证入真理的人,也是意指如实认识、如实了解之意;这都意味着佛教的「信」,背后的关怀乃是「知」或「智」。
  总之,信仰者之单纯、虔敬和笃实固然是好事,但有所信的同时,亦要有所疑;这样的「不即不离」,应当才是佛教的精神。


佛陀的学生

  佛教西传欧美,愈来愈受欢迎,看到不少西方人表示他们并不是佛教徒,但却是佛陀的学生。
  佛陀学生与佛教信徒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承认自己是佛陀学生而不是佛教徒,这颇耐人寻味。或许有些洋人初从神教信仰的传统走出,不想再成为教徒,却愿意当一名忠实的佛陀学生,刻意淡化特定信仰的牵制。
  今日佛教普传世界,未必以宗教形式来传播,「去(非)宗教化」似乎是一个走向。此时佛陀是老师,佛教经藏是课本,而僧人是同学,「三宝」的宗教意义消弱,而有一新型态的理解。
  信徒与学生之别,显示两种不同心态,突显佛法是要学习的,而不仅仅只是信仰,亦即不只是信佛,更重要的是学佛。而且,佛陀是一位老师,不是万能的神,如此佛陀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而我们虽不至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至少能透过学习试着比肩同行。
  西方很多名人都可算是「隐性佛弟子」,只取佛法的观念、内容与方法,而不在意佛教徒的名份和形式。
  如以美国为例,Apple创办人贾伯斯(Steve Jobs),史上NBA最强总教头、「禅师」Phil Jackson,以及美国Ohio州国会议员Tim Ryan(着有《正念国度》(A Mindful Nation)一书),这些在商界、体育界和政界具有高知名度的人,都对有佛法强烈好感,甚而「求法若渴」,却未必定位自己是一名佛教徒(传统意义下的),乃至称自己是一个「哲学佛教徒」(philosophically Buddhist,如美国总统Obama同母异父妹妹Maya Soetoro-Ng);我想学术界更是如此,特别是从事佛学以及正念学相关研究人员。
  「信佛」若只是从祈求、膜拜中寻得情感依赖和权威寄托,这应不是佛法的特色,相对的从「学佛」净化人心、开启智慧当是首务。洋人重「学佛」而多于「信佛」,或许也给我们东方的佛教徒一些启示。


像个佛教徒

  丹麦哲学家齐克果(Kierkegaard, 1813-1855)说他不敢称得上是基督徒,或者更直白的说,他不配基督徒这个称呼,因为他认为这个名称太伟大了,他怕做得不好,污辱这个称呼;他只能说他愿努力成为一个基督徒,试著作一名基督徒。
  同样的,若以齐克果的高标准自许,不只绝大多数的基督徒不能称作基督徒,连佛教徒也不配称为佛教徒。
  每个宗教信仰者当比一般人具有更高尚的禀性,因为既然成为耶稣或佛陀的追随者,当行耶稣或佛陀所行,否则反其道而行,岂不是玷污了耶稣或佛陀?
  好的信仰被素行不良的人信到,这个宗教就很倒楣,反之不然。而宗教被无信仰者批判嘲讽,有时是人的问题,并不是该宗教的问题;这也是任何高级宗教都要保持自省,时时自我反思、审视,努力提升信仰品质,尽可能吸引优秀人才入信,也让已入信的人变成优秀人才,如此才足以展望美好的发展前景。
  「是个佛教徒」和「像个佛教徒」是两个不同概念,除非我们时时心中有佛、以佛为师,而且行中有法、以法为念,否则都不配称作佛教徒,只能说试着像个佛教徒。

发表于 2018-5-27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真的信佛修行 ,是几生世修来的 。多少人遇佛法却擦肩而过 ,沾点佛缘下辈子修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10 01: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