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639|回复: 0

[释疑解惑] 坐禪 上自下然大和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25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打坐或者坐禪,到底跟學佛有什麼關係?是不是也只是一個追求的境界?他不是禪。
答:禪,不是,被你就講錯了。因為真的是念念觀心的人,就好像儒家念念觀心性的人,打坐下來也是觀這念心性。他講的每日三省吾身,事實上在每一個心念之中觀想的。
佛門之中打坐參禪都叫什麼?釋迦牟尼佛講的樹下盤腿,就是結伽趺坐要執行正思惟,你會看到你每一個起心動念。
為什麼觀起心動念?不是只是在平常感受上觀嗎?平常感受的時候念頭太強,因為已經在發生的階段,太強了。因為已經知道原來過去我在感受現前時就隨他勢力轉,已經變成習性了,叫慣習性。慣習性就叫業力。鏡子照色之時習慣隨色就變業力了,因為永遠找不到鏡子了。平常的時候沒事也要在觀,甚至於在坐下來的時候每個起心動念都要知道什麼因地,“覺得他的是誰?”這叫參禪。
宗門講的禪字有很深的意思,過去祖師有大智慧。禪,從示從單,在一切念頭當下要自己去明明白白開示照明他根本是一切法的不二相,叫示單。
什麼叫示單?見獨,道家就叫見獨,老子就叫見獨,老莊莊子就叫見獨,佛門就看到那個一,最初見一。最初剛開始看到那個一,在感受當下就發現能覺的就是一。雖然最初看見根塵,塵是變化的,能覺的永遠是一,能覺的永遠不變化。古德講說不變才能隨緣,不變才能應萬變。看到心性了,叫示單。所以出家人到道場叫掛單。
掛單掛在那裡?掛在大眾裡。每天都在念頭當下掛單,掛在你心中的起心動念裡。
再講一個字,禪,在過去中國有那個字時不發音叫做禪,那叫禪(shànㄕㄢˋ),禪位。就好像皇帝將來退位的時候是舉賢給賢能的人,不會給子孫,叫禪位。皇位禪位,推舉賢能給他的,叫禪位。覺心呢?本來大覺心像鏡體非黑非白,可是現在緣起當下就禪(shànㄕㄢˋ)位。
要在一切法中體會一大,叫做示單。也要在示單當下知道他一定能夠隨緣遍現叫禪位。這種人叫參禪。這樣參禪哦,這種用心就是佛門中講的,只要念念只要一天,你用一天的這種心勝過供養阿羅漢,勝過報佛恩。
問:這個參禪坐禪是都是有境界之分的嗎?
答:要是境界都要知道,境界都是感覺。要永遠記住,因為現在師父講你是突然感覺好像或許你認為有一點回頭的感覺,但是我們永遠都是墮在感覺上。講到鏡子鏡色,過去永遠活在鏡色上。怎麼樣在鏡色這麼浩瀚的勢力裡面去體會他的鏡體呢?鏡體又不能離開鏡色才知道鏡體。只要慢慢告訴自己,看到鏡色時,指著鏡色,其實那是鏡子,那是鏡子。有一天就在過去迷惑你的鏡色當下居然也看到鏡體的現前。當你能夠看到鏡體現前時,一切鏡色的惑著全銷。全銷不是說不知道鏡色,才能夠大明於一切鏡色。照黑之時再也不隨他流轉了,照白也不隨他流轉了,才能夠遍知一切緣起。
《金剛經》中講,站在覺心上,一念之間可以遍知一切眾生心。這念覺心本來就如此啊!古德宗門講覺心你天天在用啊!每天活在感受上都是這個。
將來你再認為說,我在參禪這不是還是感覺嗎?就在這個感覺告訴自己那就是覺體。
師父,但是現在我怎麼知道是覺體呢?我出家二十年,光這句話參了我們已將近二十年,所以才參出回頭的一點思惟來。別急,已經懂得道理就不會再隨著感受再去不斷的羅織感受。
問:很多人講這個境界什麼的?那我覺得不是一個……
答:現在有很多人用很多不當的名字。佛門過去講的禪宗,禪宗還講言語道斷,將來參到言語道斷。心中任何念頭都要知道是覺體,叫言語道斷。用言語道斷的因地心中去參,將來當然就是言語道斷的果。
什麼叫言語道斷?鏡子照色還覺得我有照色嗎?那個心中是根本不必更說言語的清淨。
問:我們打禪,在佛家講說我們一定會有一個境界,所謂一禪、二禪、三禪、四禪,什麼八定,這個也是佛門裡面講的出來,那麼當他坐禪一定會有。
答:先不要用佛門道理講,用老莊講,那種境界只是告訴你怎麼樣銷掉你的業力叫損之又損。他是在你一切感覺中捨掉,連境界的感覺都捨掉,這個人捨到一段程度方便立一個叫初禪,已經離身喜樂,不在這個上面有任何感受了。是反過來講的叫初禪,不是在感受中抓感受叫初禪啊!
現在有很多不當的名字,什麼磁場,什麼靈修?磁場就是業力相吸。小偷到人家裡面去,不用告訴他,他就能感覺到你家的錢可能放哪裡?磁場。一個修行人還要找磁場就是業力。念念都覺得說覺得磁場是誰?就好像鏡子,已經懂得道理,佛門中常常講這個覺心叫大圓鏡智,常常思惟用鏡子的角度去思惟他,慢慢站在鏡體上看一切感受,就好像站在鏡體上看鏡色,再起鏡色時慢慢就會發現就有智慧,看到鏡色時就有一點感覺回到鏡體的角度上面來,在禪宗最初叫見跡。見跡才可能叫做初禪,放下感覺,方便立一個名字到初禪,不是在境界上追逐境界。
問:我們是初學者在一個境界一個境界的時候,如何讓自己心不會迷亂掉?啊!你想到那個境界怎麼樣,然後怎麼樣怎麼樣?
答:假如我們在任何境界裡面心不會迷亂掉,不要講太深的道理,就用到世間法中的善心,甚至於還要思惟世間中應該有的善心,善心的現相是什麼?要知因知果。假如我們是真正修善的,假如還有境界可得,那是真善嗎?如果要心純和,哪有境界可得?純和就是跟他相契。相契叫淪為一體。淪為一體還有可得不可得相嗎?
小孩子學善,回去好得意,“媽,今天是我是善人了。”你就跟那個小孩子講:你這一念心就可能讓你將來流轉在惡了。拿世間的現象,世間應該有的心態,叫知因知果,告訴你那叫參禪。
佛門中講的道理不是跟現在眾生一般的平常生活是背離的,是真正讓你在平常的生活之中要念念能夠觀心的。因為就在平常起心動念裡面,家居生活都不變,古德講一法不增,一法不減。家居生活都不變,但可以看到你到底是發什麼心?那一念心中哪怕是一個舉動、一個行為、一個言語都知道我的因地心中是什麼?將來會影響是什麼?甚至於我在我的心中影響是什麼,我影響他什麼,都能明白。這個人將來不但能夠更能夠走人世間,還超越一切世間,這叫知因知果。都在這個因果上面能夠辨析時,你還是感覺嗎?當然不是感覺。
不要講佛門,講到儒家的《禮記》,人生而靜。儒家都講到心性,這念心非黑非白,當然是清淨,才能夠現黑現白。站在清淨中看現黑現白,他也是清淨的,叫做天之性也,就是一大的性根本的自性。但他感物而動,感黑就變成黑了,感白就變成白,叫性之欲也。天性之中欲就取欲,會取著。鏡子一定能感物而動,取著。
動其實從哪裡來?從靜性中來。假如把你的靜性當成了動,從此以後敗壞了性。但要在一切動中,就好像鏡色的動中,都知道原來都是一個靜性,從此以後在動中叫大明,明明白白,超越。平常一般我們都會有靈光乍現,在隨著周遭的氣氛流轉時,只能隨一種其他就不知道了。別人要打擾你這種感受就好像煩躁。可是突然有一天覺得很寧靜的時候,旁邊不管是在幹什麼,你突然一下子能遍知,也不會覺得煩躁。靜心上面可以擔當一切動。動中一定從動壞動,站在這個動就不知道那個動,站在黑就不知道白。
佛門中尤其講的更深,尤其漢傳佛教,我們每天活著就是在對待中,我們感受都是對待,我在修行上有什麼樣的感受,都是對待中。什麼叫對待?大對待小,黑對待白,我有感覺對待沒感覺對待,我覺得我有境界對待沒境界,這些都是對待。仔細思惟對待是不知道對待的,黑是不知道白的,黑怎會知道白呢?大是不知道小的。不是在大知小,不是在小知大,能知道大小的是超越一切對待的。真正能夠知道原來我都是活在對待裡面,能覺得一切對待千變萬化的原來那個心叫做絕對待。絕對待才能明白一切對待,活在對待裡面反而失去了對待,叫當局者迷。
對待是感受。事實上不是在大知道小的,是誰在知道大知道小的?能知道大的那個,在大中就能從大分別小,能知的那個不是大小,才能夠知道大小。千萬不要認為我就是對待,我是站在大中看小的。不要站在我有什麼境界看過去沒境界,那就錯了。有境界沒境界都還屬於對待法,都屬於流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20 05: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