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23|回复: 16

[佛教经藏] 大方广佛华严经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七浅释---宣化上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27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唐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译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卷第十七 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七
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七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这是顿悟法门。顿悟就是不修持,便证得正觉。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过去世或过去劫中,曾经发心修行菩萨道,现在功德圆满,善根成熟,所以就开悟。
初发心就是现在开始发菩提心,修无上道。在过去世或过去劫没有发过菩提心,也就是最初信佛的一念,最初学佛法的一念,最初想出家的一念。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很多,可是勇猛精进的菩萨很少,成就菩萨果位的更少。
菩提译为觉道。我们修道人,一定要发觉道的心,也就是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简而言之,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广而言之,严守五戒,勤修六度,这都是发菩提心。皈依三寳、亲近三寳、供养三寳,这也是发菩提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都是发菩提心。甚至持银钱戒、翻译经典,这也是发菩提心。总而言之,利益他人,而自己没有自私自利,这就是菩提心。所谓「发大菩提心而成就大果,发小菩提心而成就小果。」发大菩提心能即身成佛,发小菩提心要历劫成道。
功德就是做利益众生的事,而得到修功德的代价。例如修桥修路 ,建寺建塔,都是功德。所做的善事圆满了,就有功德,所谓「功德无量。」可是菩萨把所有的功德皆廻向给一切众生。初发心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就是尽未来际也说不尽。因为一发心,便能成佛。既然成佛,所以功德无穷无尽。这一品在华严经为第十七品。
尔时。天帝释。白法慧菩萨言。佛子。菩萨初发菩提之心。所得功德,其量几何。
在这个时候,这位帝释天对法慧菩萨说:佛的弟子!请问菩萨在最初发菩提心时,所得的功德,其数量究竟能有多少?请您慈悲,开示一番。
帝释天叫因陀罗,又叫释提桓因。他怎样作忉利天(三十三天)的天主呢?在往昔的时候,他是一位很贫穷的女人,可是有大善心。有一天,经过一座寺庙,发现佛殿破烂不堪,屋顶露天,佛像被风吹雨淋,身上的金脱落了,暗淡无光,失去庄严。于是她发大心,要重新装金,可是自己无钱,怎么办呢?有志者事竟成。她到处化缘,感动三十二位女人,来帮助她完成心愿,不久功德圆满,佛身金光闪闪,灿烂夺目,佛殿金碧辉煌,焕然一新。她死了之后,因为有此功德,所以生到忉利天作为天主。其他三十二位女人,也作三十二天的天主。由此可知,凡是发心作功德,一定会得到善报,所谓「种善因得善果。」
法慧菩萨言。此义甚深。难说、难知、难分别、难信解、难证、难行、难通达、难思惟、难度量、难趣入。
这位法慧菩萨对帝释天说:这种功德的义理非常深奥,不容易说出来,也不容易知道,更不容易能分别。这种功德的数量,说出来你也不会相信,也不会了解。这种功德,也不容易证实,也不容易修行。难以通达无碍,难以思惟揣测。不可以用尺来度量,不可以用秤来衡量。这种功德不容易趣人,其数量究竟有多少,无法可知。
虽然。我当承佛威神之力,而为汝说。
法慧菩萨又说:虽然初发菩提心的功德,甚深且不易知道。可是我(法慧菩萨)应当仰承十方诸佛的大威神力,而为你们大众来说一说,菩萨初发菩提心的功德有多少。
众生的心理,都有变熊的现象。信邪不信正,信恶不信善。给他讲眞正佛法,他不愿意听。给他讲些邪法,他就喜欢听。为什么?因为众生心有染垢,所以欢喜听染汚法,所谓「根深听善语,孽重听非言。」有善根的人,来到金山寺,就好像到了自己的家。可是没有善根的人,来到金山寺,则感觉住在冰库中,全身不舒服。所以到金山寺来听经的人,都有大善根。可是有人虽然来到金山寺,却不懂金山寺的规矩,还是随随便便。在家的习气也不脱,毛病也不改。大家要知道,如果习气毛病不去掉的话,那么,智慧就不会现前。
佛子。假使有人,以一切乐具,供养东方阿僧祇世界所有众生,经于一劫。然后教令净持五戒。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法慧菩萨擧出十一个譬喩来说明初发心的功德有多少,是那十一个?①利乐众生喩、②速疾步刹喩、③知劫成坏喩、④善知胜解喩、⑤善知诸根喩、⑥善知欲乐喩、⑦善知方便喩、⑧善知他心喩、⑨善知业相喩。⑩善知烦恼喩。⑪供佛及僧喩。
法慧菩萨称一声佛的弟子!假使有人用种种的乐具,来供养东方阿僧祇(译为无量数)那样多的世界中所有的众生,经过有一劫那样长的时间。然后教令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受持清净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在南方、西方、北方、四维(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方)、上方、下方这九方,也都是这样的情形来供养无量数世界中所有的众生。
什么是一劫?由人寿八万四千岁为标準,每一百年减去一岁,身高高度减去一寸,减到人寿十岁为止。然后每一百年,人寿增一岁,身高增高一寸。直至增到原有的八万四千岁寿命为止,这样一减一增为一劫。
佛子。于汝意云何?此人功德,宁为多不?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弟子!在你的意思感觉是怎样?这个人的功德多不多?你说一说究竟能胡多少?
天帝言。佛子。此人功德,唯佛能知。其余一切,无能量者。
天帝对法慧菩萨说:佛的弟子!这个人的功德,究竟有多少,我们一般人是不知道的,唯有佛才能知道。其余一切众生,皆无能度量这种功德有多少。

 楼主| 发表于 2018-4-27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法慧菩萨言。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萨初发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如是亿分、百亿分、千亿分、百千亿分、那由他亿分、百那由他亿分、千那由他亿分、百千那由他亿分、数分、歌罗分、算分、谕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法慧菩萨又说:佛的弟子!这个人的功德,虽然有不可说那样多,但是若和菩萨初发心的功德比较,则百分不及一分,千分不及一分,百千分不及一分,换言之,这个人的功德,有亿分、百亿分、千亿分、百千亿分、那由他(印度十六个大数目之一)亿分、百那由他亿分、千那由他亿分、百千那由他亿分、数分、歌罗分(竖穷三际,横徧十方那样多的数)、算分、谕分、优波尼沙陀分(最少的一分)有这样多的功德,也不及菩萨初发心功德的一分。
佛子。且置此谕。假使有人,以一切乐具,供养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众生,经于百劫。然后教令修十善道。
佛的弟子!把前边所说的譬喩,暂且不谈。现在再擧出另外一个譬喩。假使有人,用种种的乐具,来供养十方十个阿僧祇世界中所有的众生,经过百劫那样长的时间。然后教令所有的众生来学十善法。什么叫十善法?就是身口意三业清净之法,在身业不犯杀、盗、淫三恶;在口业不犯忘言、绮语、恶口、两舌四恶;在意业不犯贪、瞋、痴三恶,这就是十善法。
如是供养,经于千劫,教住四禅。经于百千劫,教住四无量心。经于亿劫,教住四无色定。经于百亿劫,教住须陀洹果。经于千亿劫,教住斯陀含果。经于百千亿劫,教住阿那含果。经于那由他亿劫,教住阿罗汉果。经于百千那由他亿劫,教住辟支佛道。
像这样供养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众生的乐具,经过千劫那样长的时间,然后教化一切众生,住于四禅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修习四禅定法。经过百千劫那样长的时间,来教化一切众生,住于四无量心(慈、悲、喜、捨)修习四无量心法。经过亿劫那样长的时间,来教化一切众生,住于四无色定(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修习四空定法。这种功德,可以说是很大吧!但是,也不及菩萨初发菩提心的功德一分。经过百亿劫那样长的时间,来教化一切众生,住于须陀洹果(初果啊罗汉),译为预流或逆流。预圣人法性流,逆凡夫六尘流,还要七番生死。证到初果的时候,眼不贪色,耳不贪声,鼻不贪香,舌不贪味,身不贪触,意不贪法。不被六尘境界所转,心定如山。这时,天天谋道不谋食。不谋就是不想,只想修道,不想吃好东西,你若要测量自己是否证果,就问问自己的心:想不想吃美食?如果有这个贪心,那就证明没有证果,还是在凡夫俗子的阶段中。初果罗汉走路,脚不沾地,好像在虚空中走路。为什么要这样?因为有慈悲心,深恐踩死蚂蚁和小虫的缘故。谁能这样走路,谁就证得初果位。没有到这种境界,便说证果,就犯了大妄语,将来一定会堕落无间地狱。
  12345678910... 18



 楼主| 发表于 2018-5-3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经过千亿劫那样长的时间,来教化一切众生,住于斯陀含果(二果阿罗汉),译为一来,一往天上,一来人间。受二番生死,才能入有余涅槃。
经过百千亿劫那样长的时间,来教化一切众生,住于阿那含果(三果阿罗汉),译为不来或不还。就是不来欲界受生死,在色界或无色界受一番生死,才能入有余涅槃。
经过那由他亿劫那样长的时间,来教化一切众生,住于阿罗汉果(四果阿罗汉),译为无生。就是不生不灭,已断分段生死,证得有余涅槃,此时证得无学位,学道圆满,不需要再修学了。
经过百千那由他亿劫那样长的时间,来教化一切众生,住于辟支佛道。世间无佛时开悟者为独觉,在有佛开悟者为缘觉。这个人的功德虽然是很广大,但不及初发心功德的一分。
佛子。于意云何?是人功德,宁为多不?天帝言。佛子。此人功德。唯佛能知。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弟子!你的意思是怎样?这个人经过无量劫供养一切众生的种种乐具,又教令一切众生住于四禅、四无量心乃至辟支佛道等,这个人的功德多不多?天帝说:佛的弟子!这个人的功德有多少,我们无法能知道,唯有佛才能知道。
法慧菩萨言。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萨初发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弟子!这个人的功德比菩萨初发菩提心的功德,百分不及一分,千分不及一分,百千分不及一分,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也不及一分。
何以故?佛子。一切诸佛初发心时。不但为以一切乐具,供养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众生。经于百劫,乃至百千那由他亿劫故,发菩提心。不但为教尔所众生,令修五戒十善业道。教住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教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故,发菩提心。
在前边擧出种种譬喩,来形容菩萨初发心的功德,可是没有任何功德能比的。是什么缘故呢?法慧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弟子!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在最初发菩提心的时候,不但为用一切乐具来供养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的众生,经过百劫乃至百千那由他亿劫那样长时间,为这个来发菩提心。不但为教化这样多世界的众生,令修五戒十善业道。或者为教所有众生住于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或者为教所有众生证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或者为教所有众生证得辟支佛道的缘故,而发菩提心。
为令如来种性不断故、为充徧一切世界故、为度脱一切世界众生故、为悉知一切世界成坏故、为悉知一切世界中众生垢净故、为悉知一切世界自性清净故。为悉知一切众生心乐烦恼习气故、为悉知一切众生死此生彼故、为悉知一切众生诸根方便故、为悉知一切众生心行故、为悉知一切众生三世智故、为悉知一切佛境界平等故、发于无上菩提之心。
菩萨为什么要发菩提心?①因为要续佛慧命,令佛的种性不断的缘故。也就是令佛的慧命继续永存,令佛的智慧常明,普照一切世界,为令佛的种子永远住世。②为令佛法充满所有一切世界的缘故。佛见一切众生在娑婆世界和其他世界,都是苦多乐少,沉迷不悟,所以令众生背尘合觉,才能离苦得乐,了脱生死。③为度脱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的缘故,所以佛才发菩提心。④为完全知道所有的世界,成住坏空四相的缘故,世界(地球)有成住坏空,人有生老病死,物有生住异灭,一定是有理由的。⑤为悉知一切世界中所有的众生,怎样有了染汚,怎样能得清净的缘故。若是性流为情,情流为欲,这就是染汚。若是反迷归觉,返本还原,这就是清净。⑥为悉知一切世界自性是清净的缘故。⑦为要知道一切众生心中所欢喜的,所烦恼的,所有习气的缘故。⑧为要知道所有的众生,为什么原因,在这个地方死了,在那个地方又生了,这种的缘故。⑨为悉知一切众生种种的根性,用什么方便法门能教化众生的缘故。⑩为悉知一切众生心中所想的、行动所表现的缘故。因为众生迷惑太深,不知返本还原,所以菩萨才发菩提心。⑪为悉知一切众生三世智慧的缘故。三世就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也可以说昨天、今天、明天;又可以说去年、今年、来年。总而言之,无论怎样讲,都可成立三世。所谓「法无定法」,不要执着。尤其华严经的境界,是圆融无碍,横说竖说,都有道理。
⑫为要知道一切诸佛的境界、众生的境界、心的境界,都是平等的缘故。所谓「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为要悉知种种的缘故,所以才发无上菩提心,这是第一个譬喩——利乐众生喩。
发菩提心者,不是佛,也不是菩萨,而是我们修道人。因为佛菩萨已经发过菩提心,已经实践菩提道,我们现在应该发大菩提心。既已知前边所讲的种种境界、种种道理,就要勇猛精进,迎头赶上,不可再懈怠或放逸。
佛子。复置此谕。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过东方阿僧祇世界。念念如是,尽阿僧祇劫。此诸世界,无有能得知其边际。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弟子!把前边所说的譬喩,暂且为谈,现在再擧出另外一个譬喩:假使有人,就在最短一念的时间,能经过东方阿僧祇那样多的世界。在每一念中,都能经过这样多的世界,穷尽阿僧祇那样长的时间。这些诸世界,没有人能知道它的边际。为什么?因为在一念之中,能经过无量数的世界,在念念中,能经过无量数无量数的世界,何况又经过无量数劫那样长的时间呢?实在没有人能知道究竟有多少,是无法能统计出来的。
又第二人,于一念顷,能过前人阿僧祇劫所过世界。如是亦尽阿僧祇劫。次第展转,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又有第二个人,他能在一念之间,就能经过第一个人在阿僧祇劫那样长的时间。次第的辗转,乃至第十个人。在东方是这种情形,在南西北四维上下这九方,也都是这样的计算。
佛子。此十方中,凡有百人,一一如是,过诸世界。是诸世界,可知边际。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有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
法慧菩萨说:佛的弟子!在这十方中,就有一百个人。每个人都是这样经过诸世界。那么,这诸世界就算有人能知道它的边际。可是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心,所得的功德,所有的善根,是没有人能知道它的边际。

 楼主| 发表于 2018-5-3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何以故?佛子。菩萨不齐限,但为往尔所世界得了知故,发菩提心。
为了知十方世界故,发菩提心。
为什么缘故,而不能知道菩萨初发菩提心的功德和善根的边际?佛的弟子!因为菩萨是修无所定法,没有一定的界限,没有一定的法度。但是菩萨静极思动,要往这样多的世界去找可度的众生,为了解世界是怎么囘事?因为菩萨有求知欲,所以想到很多世界去观察其缘故,而发菩提心。也就是修道,依佛法修行,才能得到觉道。菩萨是无事找事做,不应该知道的事,他要知道。想要了解知道十方世界的缘故,而发菩提心。也就是要修行。修行是菩萨的职业,菩萨不修行,就失业了。
什么是佛法?一言以蔽之,就是钥匙。现在讲经,就是讲钥匙。现在说法,就是说钥匙。这把智慧钥匙能开无明锁。因为无明锁把眞心锁住,所以什么也不知道。发菩提心就是找钥匙。本来没有丢,可是不会使用它。什么时候找到这把智慧钥匙,什么时候就能开启无明锁。那就是开悟的时候。望各位专一来找这把智慧钥匙吧!
所谓欲了知妙世界即是粗世界,粗世界即是妙世界。仰世界即是覆世界,覆世界即是仰世界。小世界即是大世界,大世界即是小世界。广世界即是狭世界,狭世界即是广世界。一世界即是不可说世界,不可说世界即是一世界。不可说世界入一世界,一世界入不可说世界。秽世界即是净世界,净世界即是秽世界。
所说想要了解知道妙世界就是粗世界,粗世界就是妙世界的缘故,而发菩提心。什么是妙世界?就是清净庄严的世界,好像极乐世界。什么是粗世界?就是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的世界,好像娑婆世界。想建立清净庄严的世界,必须在五浊恶世中来建立。想要五浊恶世转变成妙世界,就要在这处来用功夫,所以清净庄严世界可以变成粗世界,五浊恶世可以变成妙世界。怎样能妙?怎样能粗?就在自己的思想来决定。心中没有染汚的思想,就是妙世界;如果心中有很多妄想、欲念、贪瞋痴等,就是粗世界。总之,妙世界和粗世界,没有离开你的心世界。心世界没有离开一念心。一念心就可成为清净庄严的妙世界;一念心也可成为五浊的粗世界。
仰世界就是覆世界;覆世界就是仰世界。什么是仰世界?就是高世界。什么是覆世界?就是低世界。高低世界是一体。为什么成就仰世界?为什么成就覆世界?覆世界的基础就是仰世界,仰世界的根本就是覆世界。
小世界就是大世界;大世界就是小世界。小世界集小成大,可以成为大世界。大世界再分开,也就是小世界的一部份,所以大小无碍。
广世界就是狭世界;狭世界就是广世界。把狭窄的世界,推而广之,扩而充之,就是广濶的世界。把广濶的世界,再纳于微尘,纳于芥子,就是狭窄的世界。
一世界就是不可说世界;不可说世界就是一世界。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世界和世界互相有连带的关係。每粒微尘和每个世界,都是相通达,好像电波雷达一样。我们众生的心电就是互相通达。为什么能得到他心通?因为心灵感应的电波作用。在每根毛孔中,都有雷达设备,修行成功时,毛孔的雷达都发生作用,雷达和雷达互相通达无碍,电波和电波互相通达无碍。所以说他心通是很平常的事,并不是稀奇。好像现在有人不会使用电脑和雷达一样, 如果学习此种技能,才会使用。我们现在修行,就是学习使用心灵上的电脑和雷达的技术。
不可说世界能入到一个世界中,一个世界也可入不可说世界中。为什么?因为它们是互相通达无碍的。
秽世界就是净世界;净世界就是秽世界。骯脏的世界可以变为清净世界。怎样变呢?所谓「一切唯心造」。心清净之后,世界就清净,看什么都清净了,好像人看水是水,佛菩萨看水是琉璃,饿鬼看水是火燄,一样的情形。清净的世界也可以变为骯脏的世界。怎样变的?心有染垢的思想,看什么都不清净。就是到了清净庄严的世界,也感觉是五浊的世界,因为心里不乾净的缘故。所谓「十法界不离一念心。」
欲知一毛端中一切世界差别性,一切世界中一毛端一体性。欲知一世界中出生一切世界、欲知一切世界无体性、欲以一念心尽知一切广大世界而无障碍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菩萨想要知道一根毛端中一切世界的差别性,都有连带的关係。在一切世界中的一根毛端一个体性。菩萨想知道一世界中能生出一切世界。因为一世界是一切世界的种,所以能生出无量世界。在每个世界中的每粒微尘,可以成就无量无边的世界。菩萨想要知道一切世界没有一个实体性,都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成住坏空!成住坏空!不是一个究竟不坏的体性。菩萨想用一念的心,能尽知广大无边的世界,而没有障碍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这是第二个譬喩

 楼主| 发表于 2018-5-3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速疾步刹喩。
佛子。复置此谕。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知东方阿僧祇世界成坏劫数。念念如是尽阿僧祇劫。此诸劫数,无有能得知其边际。
佛的弟子!把前边所说的譬喩,暂且不谈,现在又擧出一个譬喩。假使有人,能在一念之中,就知道东方阿僧祇那样多的世界,它的成住坏空的劫数,在每一念中,都是这样,穷尽阿僧祇劫,经过那样长的时间。这样多的劫数,究竟有多少?没有人能知道它的边际。
有第二人,于一念顷,能知前人阿僧祇劫所知劫数。如是广说,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又有第二个人,他能在一念之中,便能知道第一个人尽阿僧祇劫的时间,所知道的劫数。也就是在最短一念中,便超过前人最长的时间。这样推广来说,乃至第十个人。在其余九方,也都是这样情形。
佛子。此十方阿僧祇世界。成坏劫数。可知边际。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
佛的弟子!这十方阿僧祇那样多世界中的成住坏空的劫数,还可以知道它的边际,可是菩萨在初发无上正等正觉心,所得的功德和善根,是没有人能知道它的边际。
何以故?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世界成坏劫数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悉知一切世界成坏劫尽无余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为什么缘故?菩萨没有一定的边际、没有一定的法度。但是为想知道这样多的世界,是怎样成、住、坏、空,这四相劫数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菩萨为完全想知道一切世界的成住坏空劫数,尽无剩余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所谓知长劫与短劫平等,短劫与长劫平等。一劫与无数劫平等,无数劫与一劫平等。有佛劫与无佛劫平等,无佛劫与有佛劫平等。一佛劫中有不可说佛,不可说佛劫中有一佛。有量劫与无量劫平等,无量劫与有量劫平等。有尽劫与无尽劫平等,无尽劫与有尽劫平等。不可说劫与一念平等,一念与不可说劫平等。一切劫入非劫,非劫入一切劫。
就是所说的,菩萨要知道长劫和短劫是平等;短劫和长劫也是平等。长劫不离一念,短劫也不离一念。在一念中,长短平等无碍。好像冰就是水,水就是冰一样的道理。又好像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都是平等。
一劫和多劫是平等;多劫和一劫也是平等。一劫也是劫,多劫也是劫。其中本来没有时间的关係,所以说是平等。
有佛劫和无佛劫是平等;无佛劫和有佛劫也是平等。有佛出世的劫和没有佛出世的劫,都是平等,没有分别。
在一佛劫中有不可说佛出世;在不可说佛劫中有一佛出世,都是平等,没有分别。
有量劫和无量劫是平等;无量劫和有量劫也是平等。有尽劫和无尽劫是平等;无尽劫和有尽劫是平等。这就是没有分别心。如果有分别心,一切都不平等了。
不可说劫的时间和一念的时间平等;一念的时间和不可说劫的时间也平等。一切劫能入非劫的里边;非劫能入一切劫的里边,都是平等,无所障碍。
欲于一念中,尽知前际后际及现在一切世界成坏劫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名初发心大誓庄严,了知一切劫神通智。
菩萨想在一念之中,尽知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世界的成住坏空劫数因缘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这个名字叫初发心大誓庄严。明了知道一切劫神通妙用的智慧。这是第三个譬喩——知劫成坏喩。
佛子。复置此谕。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知东方阿僧祇世界所有众生种种差别解。念念如是。尽阿僧祇劫。
佛的弟子!把前边所说的譬喩,暂且不谈,现在再擧出另外一个譬喩。假使有人,在一念之中,就能知道东方阿僧祇那样多的世界中,所有的众生。众生既有种种不同的解,在念念中都能知道阿僧祇世界中所有的众生,种种差别解,而经过阿僧祇劫那样长的时间。
有第二人,于一念顷,能知前人阿僧祇劫所知众生诸解差别。如是亦尽阿僧祇劫。次第展转,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又有第二个人,他能在一念之中,就能知道第一个人在阿僧祇劫中所知众生诸解的差别,所明了不同的道理。像这样也尽阿僧祇劫那样长的时间,次第的辗转,乃至第十个人。在其余九方,也是这种情形。
佛子。此十方众生种种差别解,可知边际。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
佛的弟子!在这十方一切众生种种的差别解,都可以知道究竟有多少,可是菩萨初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功德和善根,没有任何人能知道它的边际。
何以故?佛子。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众生解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尽知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种种差别解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为什么缘故?佛的弟子!菩萨修无有定法,但是要想知道这样多众生差别解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菩萨为尽知一切世界中所有的众生,种种不同差别解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所谓欲知一切差别解无边故、一众生解无数众生解平等故、欲得不可说差别解方便智光明故、欲悉知众生海各各差别解尽无余故、欲悉知过现未来善不善种种无量解故、欲悉知相似解不相似解故、欲悉知一切解即是一解,一解即是一切解故。欲得如来解力故。
菩萨为想知道一切不同的解法,而没有边际的缘故。一个众生解和多数众生解是平等的缘故。菩萨为想得到不可说差别解,方便智慧光明的缘故。菩萨为想完全知道众生海各各不同的差别解,尽无余剩的缘故。菩萨想知道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善不善种种无量解的缘故。菩萨想悉知相似解(世间解)和不相似解(出世解)的缘故。菩萨为想悉知一切解就是一解;一解就是一切解的缘故。菩萨为想得到如来的解脱十力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欲悉知有上解、无上解、有余解、无余解、等解、不等解差别故。
12345678910... 18 / 18 页


 楼主| 发表于 2018-5-5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菩萨为想悉知有上解,就是菩萨智慧解。无上解:就是佛的智慧解。有余解:就是九法界众生所解。无余解:就是佛法界佛所解。等解:就是一切等等解。不等解:就是不相等解。有种种差别解的缘故,所以菩萨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欲悉知有依解、无依解、共解、不共解、有边解、无边解、差别解、无差别解、善解、不善解、世间解、出世间解差别故。
菩萨为想悉知有所依的解、无所依的解、共同的解、不共同的解、有边的解、无边的解、有差别的解、没有差别的解、善的解、不善的解、世间的解、就是凡夫所明白的。出世间的解,就是圣人所明白的。有种种差别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欲于一切妙解、大解、无量解、正位解中,得如来解脱无障碍智故。
菩萨为想对于一切妙解、大智慧解、无量解、正位解中,得到如来解脱无障碍智的缘故,而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欲以无量方便,悉知十方一切众生界,一一众生净解、染解、广解、略解、细解、麤解,尽无余故。
菩萨为想要以无量方便,完全知道十方一切众生界,每一个众生清净的解、染汚的解、广大的解、简略的解、微细的解、粗糙的解,而彻底明白,没有余剩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欲悉知深密解、方便解、分别解、自然解、随因所起解、随缘所起解、一切解网,悉无余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菩萨为想完全知道深密解:就是眞实解。方便解:就是善巧方便,即是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分别解:就是仔细分析一切道理。自然解:就是很自然而然就明白。随因所起解:就是随着种种因所起种种解。随缘所起解:就是随着种种缘所起种种解、一切的解,好像网一样。若是不明白,就在网中永远被困着。为了完全明白,没有剩余的缘故,而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这是第四个譬喩——善知胜解喩。
佛子。复置此谕。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知东方无数世界,一切众生诸根差别。念念如是,经阿僧祇劫。
佛的弟子!把前边所说的譬喩,暂且不谈,现在再擧出另外一个譬喩。假使有人,能在一念之中,就知道东方无数世界,所有一切众生的诸根(六根)差别。在念念之中,都是这样,经过阿僧祇劫那样长的时间。
有第二人,于一念顷,能知前人阿僧祇劫念念所知诸根差别。如是广说,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又有第二个人,在一念之中,就能知道第一个人在阿僧祇劫那样长的时间,每一念每一念所知诸根的差别。这样往广泛来说,乃至第十个人。在其余九方,也都是这种情形。
佛子。此十方世界,所有众生诸根差别,可知边际。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
佛的弟子!在这十方世界中,所有众生诸根差别,可以知道它的边际。可是菩萨初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所得到的功德和善根,没有任何人能知道它的边际。
何以故?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世界众生根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尽知一切世界中,一切众生根种种差别。广说乃至欲尽知一切诸根网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为什么缘故?因为菩萨没有一定的法度,所以不齐限。但是为要知道这样多的世界中,所有一切众生根性的缘故,而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菩萨为尽知一切世界中,所有一切众生根性有种种差别。有的是利根,就有智慧。有的是钝根,就是愚痴。有的是善根,有的是恶根,有种种不同。推广来说,乃至想尽知一切诸根网的缘故,而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这是第五个譬喩——善知诸根喩。
佛子。复置此谕。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知东方无数世界所有众生种种欲乐。念念如是,尽阿僧祇劫。次第广说,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佛的弟子!把前边所说的譬喩,暂且不谈,再擧出另外一个譬喩。假使有人,在一念之中,就能知道东方无数世界中,所有一切众生种种的欲乐。也就是那一类众生,所好那一种欲乐,他都完全知道。在念念中,都是这样,尽阿僧祇劫那样长的时间,一个人一个人推广来说,乃至第十个人。在其余九方,也都是这种的情形。
此十方众生所有欲乐,可知边际。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
在这十方众生所有的欲乐,可以知道它的边际,可是菩萨初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所得到的功德和善根,没有任何人能知道它的边际。
何以故?佛子。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众生欲乐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尽知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种种欲乐,广说乃至欲尽知一切欲乐网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为什么缘故?佛的弟子!菩萨无有定法,没有一定的范围。但是菩萨为知道这样多的世界,所有众生欲乐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菩萨为穷尽知道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种种的欲乐,若是往广处来说,乃至想尽知一切欲乐网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这是第六个譬喩——善知欲乐喩。
佛子。复置此谕。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知东方无数世界,所有众生种种方便。如是广说,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佛的弟子!把前边所说的譬喩,暂且不谈,再讲另外一个譬喩。假使有人,在一念之间,就知道东方无数世界,所有众生种种方便。像这样推广来说,乃至第十个人。在其余九方,也都是这种的情形。
此十方众生种种方便,可知边际。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
在这十方世界所有众生的种种方便,可以知道它的边际,可是菩萨初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所得的功德和善根,没有任何人能知道它的边际。
何以故?佛子。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世界众生种种方便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尽知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种种方便,广说乃至欲尽知一切方便网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为什么缘故?佛的弟子!菩萨无有定法,没有一定的界限。但是为知道这样多的世界中,所有众生种种方便的缘故,而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菩萨为尽知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种种方便,推广来说,乃至欲尽知一切方便网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这是第七个譬喩——善知方便喩。
佛子。复置此谕。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知东方无数世界所有众生种种差别心。广说乃至此十方世界所有众生种种差别心,可知边际。
佛的弟子!把前边所说的譬喩,暂且不谈,再讲另外一个譬喩。假使有人,能在一念之间就能知道东方无数世界中,所有众生种种差别心。推而广之来说,乃至这十方世界中,所有众生种种差别的心念,也可以知道它的边际。
 楼主| 发表于 2018-5-5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何以故?
菩萨初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的功德和善根,没有任何人能知道它的边际。为什么不能知道它的边际?
佛子。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众生心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悉知尽法界虚空界无边众生种种心,乃至欲尽知一切心网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佛的弟子!菩萨无有定法,没有一定的法度。但是为要知道这样多众生心的缘故,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菩萨为完全知道穷尽法界虚空界中,无边无际众生种种的心念,乃至欲尽知一切心网的缘故,而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这是第八个譬喩——善知他心喩。
佛子。复置此谕。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知东方无数世界,所有众生种种差别业。广说乃至此十方众生种种差别业,可知边际。
佛的弟子!把前边所说的譬喩,暂且不谈,再讲另外一个譬喩。假使有人,在一念之间,就能知道东方无数世界中,所有众生种种差别业。推而广之来说,乃至这十方世界中,所有众生的种种差别业,菩萨可以能知道它的边际。
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根边际,不可得知。何以故?
菩萨初发无上正等正觉心,所得功德和善根,它的边际有多少,是没有任何人能知道的。为什么缘故,不可得知呢?
佛子。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众生业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欲悉知三世一切众生业,乃至欲悉知一切业网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菩萨无有定法,没有一定的界限。但为知道这样多众生业报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菩萨为想知道三世一切众生的缘故,乃至欲悉知一切业网的缘故,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这是第九个譬喩——善知业相喩。
佛子。复置此谕。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知东方无数世界所有众生。种种烦恼。念念如是尽阿僧祇劫。此诸烦恼种种差别,无有能得知其边际。
佛的弟子!把前边所说的譬喩,暂且不谈,再讲另外一个譬喩。假使有人,能在一念之间,就能知道东方无数世界中,所有众生的种种烦恼。在念念中,都是这样,尽阿僧祇劫那样长的时间。这些烦恼有种种的差别,没有任何人能知道它的边际。
有第二人,于一念顷,能知前人阿僧祇劫所知众生烦恼差别。如是复尽阿僧祇劫。次第广说,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又有第二个人,他能在一念之间,就能知道第一个人在阿僧祇劫那样长的时间,所知众生的烦恼差别。像这样情形,又尽阿僧祇劫,次第推广来说,乃至第十个人。在其余九方,也都是这种情形。
佛子。此十方众生烦恼差别,可知边际。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根边际,不可得知。何以故?
佛的弟子!在这十方世界中,所有的众生,各有各的烦恼。众生有无量无边,烦恼也有无量无边,所以有种种不同的分别。虽然有这样多的烦恼,但也可以知道它的边际。可是菩萨初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所得功德和善根,究竟有多少?它的边际到什么地方?没有任何人能知道。为什么缘故,不能知道菩萨善根的边际?
佛子。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世界众生烦恼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尽知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烦恼差别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佛的弟子!菩萨没有一定的法。所以不齐限。但为知道这样多的世界中,所有众生烦恼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他欲想知道众生烦恼的来源。
什么是烦恼?就是烦心恼身。广说有八万四千之多,归纳起来就是贪瞋痴。贪的烦恼,贪得无厌,贪而不得,都有烦恼。没有得到的东西,千方百计设法要得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去,这都是烦恼。瞋的烦恼,贪得而欢喜,贪不得而生瞋恚心,也就是发脾气。一发脾气,把所有的功德完全烧燬了。所谓「千日打柴一火焚。」打了三年的柴,被一根火柴所烧掉了。这就是星星之火,能烧功德林。愚痴的烦恼,就是无明在作祟.有了无明,就生出爱心。爱什么?爱享受、爱五欲之乐。因为要享受,无论什么,都欲取为自己所有。这样就做出颠倒事,黑白不分、善恶不明,这就是愚痴的表现。
所谓欲尽知轻烦恼、重烦恼、眠烦恼、起烦恼、一一众生无量烦恼,种种差别、种种觉观,净治一切诸杂染故。
菩萨想尽知一切烦恼的来源,所说的轻烦恼:就是不重要的烦恼,也就是小烦恼的十惑。重烦恼:就是非常重要的烦恼,也就是大烦恼的八惑。眠烦恼:就是隐藏在里边的烦恼。起烦恼:就是生起一切的烦恼。每一个众生,都有无量无边的烦恼,有种种不同的分别;有种种不同的觉观。清净修治一切烦恼变为菩提,将一切染汚的思想,变为清净的思想。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菩萨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欲尽知依无明烦恼、爱相应烦恼,断一切诸有趣烦恼结故。
菩萨想尽知依无明烦恼,其中有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等等,相应烦恼。要斩断一切诸有(三界二十五有)趣烦恼结的缘故,所以菩萨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烦恼结有三种:一为欲结:就是欲界一切的爱。二为有结:就是色界和无色界的一切爱所合成。三为无明结:就是三界的无明。三结就是三漏,如果把痴爱斩断,就永远断尽生死流。
 楼主| 发表于 2018-5-7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欲尽知贪分烦恼、瞋分烦恼、痴分烦恼、等分烦恼,断一切烦恼根本故。
菩萨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因为想要教化众生,所以发心修行。修行有成就时,才能教化众生。若想教化众生,必须先要知道众生的根性。若想知道众生的根性,首先要知道众生的欲,也就是众生欢喜什么。欲就是贪欲,贪欲多烦恼就多,贪欲少烦恼就少。菩萨想知道每个众生的贪欲有多少,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贪分的烦恼:人人都有贪心,不是贪名,就是贪利。贪名的死在火上;贪利的死在水上。名是害人的东西,利也是害人的东西,可是人人不认识它,所以都贪。有人贪财,有人贪色,有人贪食,有人贪睡。所谓「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在贪的时候,以为是好事情。不知道贪来贪去,终堕落在地狱。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人是为名,一种人是为利。以出家人来说,想作大和尚,想作大法师,贪到老时,要作老和尚,老法师。贪图做世界最有名望的法师、最有势力的和尚,可是自己还不知道,贪做老法师,就离贪死法师不远了;贪做老和尚,等于贪死和尚不远。贪来贪去贪死了,两手空空,随业而去。要知道贪财的就死在财上;贪色的就死在色上;贪名的就死在名上;贪食的就死在食上;贪睡的就死在睡上。贪睡的人,越睡越糊涂,越糊涂越想睡,睡来睡去就睡死了,多么可怜!
瞋分的烦恼:就是发脾气。因为贪心不能满足,就生出瞋恨心。轻者怀恨在心中,重者则发生闘争。你争我夺,甚至你死我活。例如国和国战争,都是由元首领袖瞋心而起的。如果无瞋心,两国便无战争,百姓便得安宁。为什么会有世界战争?因为甲国的元首起了贪心,想侵略乙国的土地,佔据乙国的利益。乙国的元首,为保护国土,不愿利益被夺去,乃与甲国发生冲突,或是战争。引至两方老百姓遭殃,死伤无数,十室九空,民不聊生。仔细研究战争祸端,皆因两国的元首,在一怒之下,而引起大战,乃至死亡无数人民,损失无数财物。这就是瞋分的烦恼。
痴分的烦恼:就是愚痴,不明事理。愚痴的人,没有理性,不顾一切,甚至杀人放火,也敢去做,不加考虑,不计后果。
等分的烦恼:就是贪瞋痴三分俱多。譬如贪烦恼有多少?瞋烦恼有多少?痴烦恼有多少?再把它分开,变成千千万万的烦恼,不能计数之多。也就是相等分别那样多的烦恼。以上略释贪瞋痴诸烦恼。
欲悉知我烦恼、我所烦恼、我慢烦恼,觉悟一切烦恼尽无余故。
菩萨想知道我烦恼。因为有我,才有烦恼。如果没有我,就没有烦恼。这个道理,人人皆知,可是人人皆放不下这个「我」,所以就生出来许多烦恼。菩萨想知道我所烦恼。因为有了我,这个是我所有,那个是我所有,我所有的儿女,我所有的财产。总之,我所有一切的一切,这都是烦恼。菩萨想知道我慢烦恼。慢就是骄慢,目空一切,瞧不起任何人,总觉自己的才能比人强,有办事的能力,有分析事理的智慧.有了我慢的心理,就会生出种种烦恼来.这三种烦恼,害人不浅,为了它而有生死.
有了烦恼,就有执着,有执着就造业,造业就受果报.如果烦恼空了,业也空了,果报也空了,一切皆空,就没有生死.菩萨要觉悟一切烦恼尽无余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欲悉知从颠倒分别生根本烦恼、随烦恼、因身见,生六十二见,调伏一切烦恼故。
菩萨想知道一切烦恼是从颠倒分别而生出根本烦恼。有根本烦恼,就有随烦恼。根本烦恼就是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取见。随烦恼分为大中小三种。
大烦恼是昏沉、掉擧、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知八项。中烦恼是无惭、无愧二项。小烦恼是忿、恨、覆、恼、嫉、悭、谄、诳、害、骄十项。因为身见的缘故,而生出六十二见。这六十二见本来是没有的,是妄计有六十二见。凡是虚妄计较出来的,都不是正确。但有其名,而无其义。什么是六十二见?在五蕴上各有四见。譬如「计色是我,我有色,色属我,我在色中。」受想行识四蕴,亦复如是。这是二十句。经历三世,成为六十句。再加上断见和常见为六十二见。由身见分别生出这六十二见,所以佛就顺着他们的计较来破他们的烦恼。菩萨为调伏一切烦恼的缘故,而发无上正等正觉心。
欲悉知盖烦恼、障烦恼,发大悲救护心,断一切烦恼网,令一切智性清净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楼主| 发表于 2018-5-7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菩萨想悉知盖烦恼,盖就是遮盖。好像乌云把太阳光遮盖了,也就是无明把智慧光明遮住了。盖有五种:①贪欲盖:不知为什么?男人要找女人,女人要找男人,到处去找,找不到就生烦恼。这就是贪欲在作祟,令你生烦恼。②瞋恚盖:因为贪欲得不到,就生瞋恚的烦恼来。瞋是怒色形于面,恚是恨意藏在心。这两种现象,令人感情冲动,甚至不能理智,就发生颠倒事。乃至杀人放火,无所不为。③睡眠盖:因为有了瞋恚,无处发洩,就去睡觉,以睡解千愁。可是越睡越糊涂,心也昏身也重,就把心性盖住了。④掉悔盖:昏睡之后,就掉悔,不知那个是对,那个是不对,就迷惑了。⑤疑法盖:掉悔之后,什么都不相信,对于一切法,都生出怀疑心,犹豫不决,而把心性盖住了。因为不满足,就生出这五种盖,盖得天昏地暗,不知东西南北。或者以财色名食睡为五盖,贪财能把智慧盖住,贪色、贪名、贪食、贪睡,都能把智慧性盖住。
菩萨想悉知障烦恼。障就是障碍。障有二种:(一)烦恼障:由我执而生,能障碍涅槃寂静之眞理。(二)所知障:由法执而生,能障碍诸法实相之菩提智。 又有三种:①烦恼障:就是贪瞋痴慢疑等惑。②业障:就是五逆十恶等之惑。③报障:就是地狱、饿鬼、畜生之苦报。尚有多种障,暂且不谈。
因为盖烦恼和障烦恼是重烦恼,所以菩萨要发大悲救护心。大悲就是大慈悲心,也就是同情心、怜悯心。大悲心就是菩萨不见众生过错。众生无论怎样难调难伏,可是菩萨仍不眠不休来教化。这就是大悲心的流露,大悲心的表现。救护一切众生的心,令断绝一切烦恼网。每个人和每个人的烦恼是互相交织而成为网。不过,我们凡夫的肉眼是看不见而已。这个烦恼网非常厉害,你网着我,我网着你,你不教我出离三界,我也不让你出离三界,大家互相网着,都不能脱出六道轮廻。如果把烦恼网斩断,就出离三界,得到解脱。那么,用什么能斩断烦恼网呢?用戒定慧的寳剑,轻而易擧,就斩断了。菩萨为令一切根本的智慧性清净,恢复妙明眞心的缘故,而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这是第十个譬喩——善知烦恼喩。
佛子。复置此谕,假使有人。于一念顷,以诸种种上味饮食、香华衣服、幢旛伞盖,及僧伽蓝、上妙宫殿、寳帐网幔,种种庄严师子之座,及众妙寳。供养东方无数诸佛,及无数世界所有众生。恭敬尊重,礼拜讚叹,曲躬瞻仰,相续不绝,经无数劫。又劝彼众生,悉令如是,供养于佛。
法慧菩萨说:佛的弟子!把前边的譬喩,放在一边,暂且不谈,现在擧出另外一个譬喩。假使有人,能在一念之间,用种种最上等的色香味饮食,或者用种种的香、华、衣服、幢、旛、伞盖,和僧人所住的园林。以及妙好庄严的宫殿,用七寳所织成的寳帐、寳网、寳幔种种来庄严师子之座。再用种种的妙寳,一同来供养东方无数诸佛,和东方无数世界所有的众生。然后恭敬诸佛、尊重诸佛、礼拜诸佛、讚叹诸佛、鞠躬诸佛、瞻仰诸佛,对于一切众生也是这样。继续不断供养三寳、礼敬三寳、讚叹三寳,经过无数劫那样长的时间。又发心劝导无数世界所有的众生,令他们也发菩提心,也像这样来供养十方三世一切佛。
至佛灭后,各为起塔,其塔高广。无数世界,众寳所成。种种庄严。一一塔中,各有无数如来形像。光明徧照无数世界,经无数劫。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乃至等待佛灭度之后,为每位佛都造一座寳塔,供养佛的舍利。这座寳塔,高度无比,广大也无比。在无数世界,皆有七寳造成的寳塔,有种种的庄严,十分壮观。在每一塔中,又有无数佛的形相,佛像是用七寳庄严,所以放大光明,普徧照耀无数世界,经过无数劫那样长的时间,其光也不减衰。在南西北四维上下的九方,也都像前边所说的情形。
佛子。于汝意云何?此人功德,宁为多不?天帝言。是人功德,唯佛乃知,余无能测。
法慧菩萨对天帝说:佛的弟子!在你的意思中,感想如何?这个人的功德多不多?天帝囘答说:这个人的功德,我是不知道究竟能有多少,唯有佛才能知道。其余所有菩萨,恐怕也不能测度出来。
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萨初发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弟子!这个人的功德,虽然很多,但是比菩萨初发心的功德,相差甚远,百分也不及一分,千分也不及一分,百千分也不及一分,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也不及一分。无论怎样来譬喩,都不及菩萨初发心功德的一分,也可说有天渊之别。
佛子。复置此谕。假使复有第二人,于一念中,能作前人及无数世界所有众生无数劫中供养之事。念念如是。以无量种供养之具。供养无量诸佛如来。及无量世界所有众生,经无量劫。
佛的弟子!把前边的譬喩,放在一边,暂且不谈,现在再说另外一个譬喩。假使又有第二个人。在一念之间,能做前人和无数世界所有众生,在无数劫中所供养之事。一念是这样的情形,念念都是这样的情形。用无量种的供养之具,来供养无量诸佛和无量世界所有的众生,也经过无量劫那样长的时间。
其第三人,乃至第十人,皆亦如是。于一念中,能作前人所有供养。念念如是。以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供养之具。供养无边乃至不可说不可说诸佛,及尔许世界所有众生,经无边乃至不可说不可说劫。
第三个人,也是这样来供养无数诸佛和无数众生,乃至第十个人,也是这样的情形。在一念之间,能做前人(次第辗转)所有的供养。一念是这样,念念也是这样。没有边际,没有相等。不可用数目来数它,也不可用秤来称它,不可用心来思想它,不可用尺来衡量它,不可用言来形容它,简直是不可说不可说,说不出来那样多的供养之具,来供养无边诸佛。乃至不可说不可说那样多的诸佛。和无量无数世界所有的众生。经过无边的劫,乃至不可说不可说的劫。
至佛灭后,各为起塔。其塔高广,乃至住劫。亦复如是。
等待诸佛灭度之后,各为起寳塔。这寳塔不但高耸入云,而且广濶无比。乃至经过住劫,也是这样为诸佛造寳塔,供养诸佛舍利和诸佛形像。
佛子。此前功德,比菩萨初发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
佛的弟子!这前边人所供养诸佛的功德,比菩萨初发心的功德,百分不及一分,千分不及一分,百千分不及一分,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也不及一分。换言之,菩萨就是发极少的菩提心,也胜过前人供养无数诸佛的功德。为什么缘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不齐限。但为供养尔所佛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供养尽法界虚空界,不可说不可说十方无量去来现在所有诸佛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佛的弟子!菩萨中在大菩萨,所发的菩提不齐限。菩萨的境界,没有一定的边际。但是为供养许多世界所有诸佛的缘故,而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菩萨为供养尽虚空徧法界,不可说不可说十方无量数过去未来现在三世所有诸佛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这是第十一个譬喩——供佛及生喩。

 楼主| 发表于 2018-5-9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發是心已。能知前際一切諸佛始成正覺,及般涅槃。能信後際一切諸佛所有善根。能知現在一切諸佛所有智慧。

**菩薩摩訶薩發菩提心之後,能知道在過去一切諸佛,由初發心乃至成正覺和般涅槃。又能知道在未來一切諸佛所有的善根,又能知道現在一切諸佛所有的智慧。

**彼諸佛所有功德,此菩薩能信、能受、能修、能得、能知、能證、能成就,能與諸佛平等一性。

**三世一切諸佛所有的功德,初發心的菩薩,能言說、能受持、能修行、能得到、能知道、能證得、能成就。能修這種法門,就能和諸佛是平等一性的。

**何以故?此菩薩為不斷一切如來種性故發心,為充徧一切世界故發心。為度脫一切世界衆生故發心,為悉知一切世界成壞故發心。為悉知一切衆生垢淨故發心。為悉知一切世界三有清淨故發心。為悉知一切衆生心樂煩惱習氣故發心。為悉知一切衆生死此生彼故發心。為悉知一切衆生諸根方便故發心。為悉知一切衆生心行故發心。為悉知一切衆生三世智故發心。

**為什麼緣故?初發心的菩薩,能發菩提心而修道?因為要續佛慧命。為不斷如來種性的緣故,所以發菩提心。為充徧一切世界的緣故,所以發菩提心。為度脫一切世界所有衆生的緣故,所以發菩提心。為悉知一切世界成住壞空的緣故,所以發菩提心。為悉知一切衆生怎樣能由染垢轉變為清淨的緣故,所以發菩提心。為悉知一切世界三有,怎樣才能清淨的緣故,所以發菩提心。為悉知一切衆生心中好樂和煩惱習氣的緣故,所以發菩提心。為悉知一切衆生在這個世界死了,又在那個世界出生的緣故,所以發菩提心。為悉知一切衆生諸根方便的緣故,所以發菩提心。為悉知一切衆生心行的緣故,所以發菩提心。為悉知一切衆生三世智慧的緣故,所以發菩提心。

**以發心故。常為三世一切諸佛之所憶念。當得三世一切諸佛無上菩提。即為三世一切諸佛與其妙法。即與三世一切諸佛體性平等。已修三世一切諸佛助道之法,成就三世一切諸佛力無所畏。莊嚴三世一切諸佛不共佛法。悉得法界一切諸佛說法智慧。

**因為發菩提心的緣故,所以常為三世一切諸佛所想念,應當得到三世一切諸佛無上菩提。即刻受三世諸佛為其說種種妙法。即刻和三世一切諸佛體性平等。也就是已經修三世一切諸佛助道的方法。也成就三世一切諸佛的十力和四無所畏。也莊嚴三世一切諸佛十八不共佛法。初發心的菩薩,悉得法界一切諸佛說法的智慧。用種種方便法門來教化衆生。

**何以故?以是發心,當得佛故。應知此人,即與三世諸佛同等。即與三世諸佛如來境界平等。即與三世諸佛如來功德平等,得如來一身無量身,究竟平等,眞實智慧。

**為什麼緣故?因為用這種發心,應當得到成佛的果位。應該知道這位初發菩提心的菩薩,即刻和三世諸佛是同等,即刻和三世諸佛如來境界也是平等,即刻和三世諸佛如來功德也是平等。他得到佛的一身,也得到佛的無量身。在本經光明覺品中的偈頌:「一身為無量,無量復為一,了知諸世間,現形徧一切。此身無所從,亦無所積聚,衆生分別故,見佛種種身。」一身可以作為無量身,無量身乃是從一身成就。明瞭知道一切世間,現出種種的身,徧滿一切處。這個身也是無所從來,也不是所積聚而成的。因為衆生有所分別,所以佛才現種種身,令衆生隨緣而見其身。初發心的菩薩,得到佛究竟的平等大智慧,眞實大智慧。


 楼主| 发表于 2018-5-9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纔發心時,即為十方一切諸佛所共稱歎、即能說法教化調伏一切世界所有衆生、即能震動一切世界、即能光照一切世界、即能息滅一切世界諸惡道苦、即能嚴淨一切國土、即能於一切世界中示現成佛、即能令一切衆生皆得歡喜、即能入一切法界性、即能持一切佛種性、即能得一切佛智慧光明。

**菩薩初發菩提心,才行菩薩道的時候,即刻便為十方一切諸佛所共同來稱歎。「啊!這個世界上,又有一個人發菩提心,將來一定能成就佛果。善哉!善哉!這個男子非常有志氣,發心行菩薩道。可嘉!可嘉!」這位初發心的菩薩,即刻得到十方諸佛的加被,而開大智慧,得到大辯才,能為衆生說法,教化調伏一切世界所有的衆生。這個時候,所有一切世界發生六種震動,就是震吼聲,動湧起六種現象。即將智慧光明徧照弄好世界。即能息滅一切世界諸惡道的種種苦。即能莊嚴清淨一切諸佛國土。即能在一切世界中,示現成佛。即能令一切衆生得到歡喜快樂。即能入一切法界性,徧滿十方。即能持一切佛的種性不斷。即能得到一切佛的智慧光明。

**此初發心菩薩,不於三世少有所得。所謂若諸佛、若諸佛法、若菩薩、若菩薩法、若獨覺、若獨覺法、若聲聞、若聲聞法、若世間、若世間法、若出世間、若出世間法、若衆生、若衆生法,唯求一切智。於諸法界,心無所著。

**這位初發心的菩薩,他和十方三世諸佛所得的是一樣。就是所說的一切諸佛,諸佛所說的法。一切菩薩,菩薩所說的法。一切獨覺,獨覺所說的法。一切聲聞,聲聞所說的法。一切世間,世間的有為法。一切出世間,出世間的無為法。一切衆生,衆生的法。初發菩提心的菩薩,唯求一切的智慧,在一切法界中,一切的一切,心無所著住。

**爾時。佛神力故,十方各一萬佛剎微塵數世界六種震動。所謂動、徧動、等徧動。起、徧起、等徧起。踊、徧踊、等徧踊。震、徧震、等徧震。吼、徧吼、等徧吼。擊、徧擊、等徧擊。雨衆天華、天香、天末香、天華鬘、天衣、天寳、天莊嚴具。作天妓樂。放天光明。及天音聲。

**在這個時候,藉著佛的神力緣故。在十方各有一萬佛刹微塵數那樣多的世界,皆有六種震動的現象發生。就是所說的動:是在一個地方動;徧動:是在一個世界普徧的動;等徧動:是在所有的世界,同時都震動。起、湧、震、吼、擊,亦復如是。處處都有這種情形發生,成為十八種震動。

**在同一時候,從天上像下雨一般,降下一切天華、天香、天末香、天華鬘、天衣、天寳、天莊嚴具等等。又演奏天上的音樂,又放出天上的光明,又廣播天上的音聲。

**是時,十方各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外。有萬佛剎微塵數佛,同名法慧。各現其身,在法慧菩薩前,作如是言。善哉善哉!法慧。汝於今者,能說此法。我等十方各萬佛剎微塵數佛,亦說是法。一切諸佛,悉如是說。

**在這個時候,十方各各經過十佛剎微塵數那樣多的世界外,又有萬佛剎微塵數那樣多的佛。這些佛的句號,統統為法慧佛。每位法慧佛,都現身在法慧菩薩的面前,異口同聲的說:善哉!善哉!法慧!你現在這個地方能說這種初發菩提心功德法。在我們十方各萬佛剎微塵數佛,也都同時在說這種法。一切諸佛也都是這樣在說初發心功德法。

**汝說此法時,有萬佛剎微塵數菩薩發菩提心,我等今者,悉授其記。於當來世,過千不可說無邊劫。同一劫中,而得作佛,出興於世。皆號清淨心如來。所住世界,各各差別。我等悉當護持此法。令未來世,一切菩薩,未曾聞者,皆悉得聞。

**萬佛剎微塵數法慧佛又說:法慧!你現在說這種初發心功德法時,有萬佛剎微塵數那樣多的菩薩,同時發菩提心。我們現在給他們授記,在將來世當成佛,經過千個不可說無邊劫。在同一劫中,統統成佛,出興於世,佛號都叫清淨心如來。所住的世界,各各不相同。我們都應當護持這個法,使令將來世界發菩提心的菩薩,沒有聽過這種法者,完全都能聽到這種法。

**如此娑婆世界四天下須彌頂上說如是法。令諸衆生聞已受化。如是十方百千億、那由他、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盡法界虛空界,諸世界中,亦說此法,教化衆生。

**像這個娑婆世界四天下,在須彌山頂上,帝釋天的妙勝殿,演說初發心功德法。使令一切衆生聽了之後,受佛的教化。像這樣在十方百千億、那由他、無數量、無等邊、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盡虛空徧法界那樣多的世界。在一切世界中,也都是說這種法來教化一切衆生,令他們反迷歸覺,發菩提心,成無上道。


 楼主| 发表于 2018-5-9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說法者,同名法慧。悉以佛神力故,世尊本願力故。為欲顯示佛法故、為以智光普照故、為欲開闡實義故、為令證得法性故、為令衆會悉歡喜故、為欲開示佛法因故、為得一切佛平等故、為了法界無有二故,說如是法。

**演說這種初發心功德法的菩薩,同一名字,都叫法慧菩薩。他們都仰承十方諸佛大威神力的緣故。十方諸佛往昔所發本願的緣故。為欲將佛法用顯明的方法而開示衆生的緣故。為用智慧光明來普照一切世界的緣故。也就是把所有的智慧,完全告訴衆生,令其開悟。為欲開闡演說眞實道理的緣故。為令一切衆生證得法性而能成佛的緣故。為使令衆會中大衆悉歡喜快樂的緣故。為欲開示一切衆生明白佛法因的緣故。什麼是佛法因?就是善因。為令一切衆生得到諸佛平等果位的緣故,也就是正等正覺。為明瞭十方法界都是一個的緣故。因為有這十種緣故,所以才說這種初發心功德法。

**爾時,法慧菩薩,普觀盡虛空界十方國土一切衆會。欲悉成就諸衆生故。欲悉淨治諸業果報故。欲悉開顯清淨法界故。欲悉拔除雜染根本故。欲悉增長廣大信解故。欲悉令知無量衆生根故。欲悉令知三世法平等故。欲悉令觀察涅槃界故。欲增長自清淨善根故。承佛威力,即說頌言。

**在這個時候,這位法慧大菩薩,普徧觀察盡虛空界十方所有佛國土中的衆會。這乃是想令一切衆生,都成就佛的果位的緣故。想令一切衆生淨治一切雜染惡業,得到清淨善業,明白種因結果道理的緣故。想要完全令法界現出本源清淨的緣故。想令一切衆生拔除無明煩惱一切雜染根本的緣故。想令一切衆生增長廣大信解力的緣故。想令一切衆生知道無量衆生根性的緣故。想令一切衆生知道三世法是平等的緣故。想令一切衆生觀察涅槃界是常樂我淨的緣故。想令一切衆生增長自己清淨善根的緣故。因為這種種的緣故,法慧菩薩便仰承釋迦牟尼佛大威神力的加持,而說出以下一百二十一首偈頌。

**為利世間發大心 其心普徧於十方

**衆生國土三世法 佛及菩薩最勝海

**菩薩為什麼要發菩提心?因為要利益世間所有的衆生,所以才發大心。這種大心量,能普徧十方世界。所有的衆生、國土、三世法、佛、菩薩,以及最勝海會大衆聽法者。

**究竟虛空等法界 所有一切諸世間

**如諸佛法皆往詣 如是發心無退轉

**究竟虛空等於法界,所有十方一切世間。無論那個世界,那個國土,凡是有佛有法的地方,菩薩都到那裏去,廣修供養十方諸佛,這樣發大菩提心,永遠不退轉。

**慈念衆生無暫捨 離諸惱害普饒益

**光明照世為所歸 十力護念難思議

**菩薩發大菩提心,常常慈念一切衆生,沒有一時刻而忘了衆生。要離開惱害衆生的行為,普徧饒益一切衆生。菩薩放光普照一切世界,令一切衆生來皈依三寳。用佛十力來護念一切衆生,修不可思議的行門。

**十方國土悉趣入 一切色形皆示現

**如佛福智廣無邊 隨順修因無所著

**菩薩到十方所有的國土去供養諸佛,教化衆生,皆示現一切色形。他有好像佛的福德和智慧,是廣大無邊又能隨順一切佛法去修行,恒順衆生,行菩薩道。在因地要修種種行門,又要無所執著。佛法的妙處,就是破衆生的執著。

**衆生為什麼那樣自私?看不破、放不下?就因為有所執著,執著國,執著家,執著身,執著我所有的一切財物,因之,就有無量的煩惱。

**有剎仰住或傍覆 麤妙廣大無量種

**菩薩一發最上心 悉能往詣皆無礙

**有的世界,或是仰住,其形狀是仰形;或是傍覆,其形狀是覆形。有的是粗世界,就是五濁惡世;有的是妙世界,就是極樂世界。有廣的世界;有細小的世界。世界有無量無邊的種類。菩薩一發菩提心,就能到所有的世界去,廣修供養,教化衆生,而沒有一切的障礙。

**菩薩勝行不可說 皆勤修習無所住

**見一切佛常欣樂 普入於其深法海

**菩薩所修的殊勝行門,是不可說的。他都是勤奮修習種種行門,而且還沒有執著。見到一切佛,常生欣樂心,普徧入于佛的智慧深海中。


 楼主| 发表于 2018-5-10 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哀愍 五趣諸群生        令除垢穢普清淨

紹隆佛種不斷絕 摧滅魔宮無有餘

菩薩慈悲,哀愍 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道這五趣最苦惱的衆生,我們為什麼墮於五趣?因為貪瞋癡心太重、垢穢太深的緣故。所以要掃除垢穢,恢復本有的清淨。要紹隆佛種,令它不斷絕,要把魔王的宮殿完全摧滅,使它沒有餘剩。

已住如來平等性 善修微妙方便道

於佛境界起信心 得佛灌頂心無著

發菩提心的菩薩,已經住在佛的平等性海中,善於修行種種微妙方便的法門。對於佛所有的境界和所說的法,他深信不疑,所以得到諸佛為他灌頂,而其心也無有執著。為什麼?因為已經和法界虛空界是一體,所以無所著住。

兩足尊所念報恩 心如金剛不可沮

於佛所行能照了 自然修習菩提行

兩足尊,就是佛。因為福慧具足,受人天的尊敬。在念念中報佛恩、衆生恩。修菩薩道的心,猶如金剛一般的堅固,有堅固光明銳利的力量,是任何的力量所不能阻遏,也就是不可以改變修道的思想。修菩薩道的人,從初發心到最後一念,都要像金剛,即是存不退轉無上正等正覺的心。修道要有貫徹始終的精神,不可忽冷忽熱。對於佛所修的法行,能用智慧光照了,自自然然常修習菩提行的法門。

修道人要一天比一天進步,一天比一天忍耐。修道好像逆水行舟,不努力前進,就被逆流的境界所轉而退步。忍耐是修道第一法門,不能忍的要忍,不能受的要受,能夠這樣,才會成就菩提行。

諸趣差別想無量 業果及心亦非一

乃至根性種種殊 一發大心悉明見

諸趣有種種的分別,每一類的衆生,所想的有無量無邊。衆生起惑、造業、受報也不相同,心念也不同,也不是一個。乃至衆生的根性,也有種種不同。菩薩一發菩提心的時候,就能把前邊所說的業報、心念、根性完全能明見。

其心廣大等法界 無依無變如虛空

趣向佛智無所取 諦了實際離分別

發菩提心的菩薩,他們的心是廣大無邊,等於法界。無所依靠,無所改變,猶如虛空。他趣向入佛的智慧,但無所取。所謂「無智亦無得」,他能審諦明瞭眞實的理體,離開一切的分別。

知衆生心無生想 了達諸法無法想

雖普分別無分別 億那由剎皆往詣

發菩提心的菩薩,知道衆生的心,但無衆生的妄想。因為菩薩是離相,菩薩是深入經藏,所以智慧如海。能了達諸法實相的道理,但沒有法執,他沒有衆生想,沒有我想,也沒有法想。雖然普入一切世界,教化一切衆生,但是沒有這種分別。若有一億那由他那樣多的佛刹,菩薩都前往去親近諸佛、禮拜諸佛、供養諸佛。

無量諸佛妙法藏 隨順觀察悉能入

衆生根行靡不知 到如是處如世尊

在無量諸佛的妙法藏,菩薩悉能隨順觀察,而深入如來法性裏。衆生所有的根性和所有的行為,他沒有不知道的。菩薩能生在法王家,得到無上尊貴的地位。

清淨大願恒相應 樂供如來不退轉

人天見者無厭足 常為諸佛所護念

菩薩所發清淨大願大行,恒常相應。也就是修行自己所發的願,樂修供養法門。供養十方三世一切佛,永遠不退供養的心。人間的人和天上的人,見到這位發菩提心的菩薩,常生歡喜心,而無厭倦和知足的心,所以常為十方諸佛所護念。

其心清淨無所依 雖觀深法而不取

如是思惟無量劫 於三世中無所著

菩薩的心中,常是清淨,沒有半點染汚的思想。雖然能觀察甚深微妙法,但是不取著,明白一切法,而不執著一切法,這樣思惟一切法的深義,經過無量劫那樣長的時間。對於過去諸佛所說的法、現在諸佛所說的法、未來諸佛所說的法,皆無所執著。

其心堅固難制沮 趣佛菩提無障礙

志求妙道除蒙惑 周行法界不告勞

發菩提心的菩薩,其心非常堅固,猶如金剛,無法可以破壞。他趣向諸佛菩提大道,無有障礙。立志追求微妙的道果,除去種種愚暗蒙惑。周行法界,到所有的世界去教化衆生,任勞任怨,絕對不厭辛苦。

知語言法皆寂滅 但入眞如絕異解

諸佛境界悉順觀 達於三世心無礙

菩薩知道語言法都是寂滅的,他但入眞如的理體,離絕不正確的知見,所有十方諸佛境界,他都隨順而觀察,通達三世諸佛無著法,心中沒有一切罣礙。

菩薩始發廣大心 即能徧往十方剎

法門無量不可說 智光普照皆明瞭

初發菩提心的菩薩,一開始就發廣大心。菩薩的化身,即刻就能徧往十方佛刹去供養諸佛。法門雖然有不可說不可說那樣多,可是菩薩大智慧的光明,能普照一切諸法實相,悉皆明瞭。

大悲廣度最無比 慈心普徧等虛空

而於衆生不分別 如是清淨遊於世

菩薩有大悲心的思想。悲能拔除一切衆生的苦,又能廣度一切衆生出三界,這種大悲心是最高上,沒有可比的。慈能賜給一切衆生的樂,用慈心來普徧救護一切衆生,等於虛空。對於衆生一律平等,而沒有分別心。不論衆生有善根或無善根,皆一視同仁,普徧教化。菩薩以這樣的清淨無為,遊化一切世界。

十方衆生悉慰安 一切所作皆眞實

恒以淨心不異語 常為諸佛共加護

十方的衆生,都得到安慰,沒有一切的困難,沒有一切的障礙。一切所作都是眞實,沒有虛妄。菩薩的心,常常清淨,不說兩樣的話,所以常為十方諸佛共同來加被和保護。

在方等經上,有這樣一段經文:釋迦牟尼佛對雷音菩薩說法華以前的因緣之後,佛又說:「在往昔有位佛,名號栴檀華佛,這位佛入涅槃很久了。在那時候,我和你是一樣,都是菩薩。當時又有一位菩薩,名號上首菩薩,他化為乞士(比丘),到城中托缽乞食,另外又有一位比丘,名叫恒伽比丘。他問乞士:『請問你從何處來?』乞士答:『我是從眞實中來的。』恒伽比丘又問:『何謂眞實?』乞士答:『寂滅相故,名為眞實。』恒伽比丘又問:『寂滅相中,有所求?無所求?』乞士答:『無所求。』恒伽比丘又問:『無所求者,為什麼要求?』乞士答:『無所求中,我所以要求之。』恒伽比丘又問:『既無所求中,何必又要求呢?』乞士答:『有所求者,一切皆空。得者也空,著者也空,實者也空,求者也空,語者也空,問者也空。寂滅涅槃,一切虛空、一切世界,亦復皆空。我為這樣次第空法,而求眞實。』恒伽比丘又問:『菩薩于何處求?』乞士答:『於六波羅蜜中求。』恒伽比丘聽完乞士答覆之後,生大歡喜心,乃自賣其身,把得到的錢來供養 乞士(上首菩薩的化身)。」可見古時的人,為法忘軀,聞法賣身,發廣大心,來供養三寳。這種精神,應該效法!

過去所有皆憶念 未來一切悉分別

十方世界普入中 為度衆生令出離

過去諸佛,常常憶念初發心的菩薩。未來諸佛,也常分別來加護初發心的菩薩。能普徧入十方一切世界中,為廣度衆生出離苦海,得到快樂。

菩薩具足妙智光 善了因緣無有疑

一切迷惑皆除斷 如是而遊於法界

初發心的菩薩,具足微妙智慧的光明,善於明瞭一切因緣果報,對於因果報應沒有懷疑。因為見到什麼事,就能瞭解什麼事,所以把一切迷惑皆除斷了。菩薩有這樣的大智慧,而能遊化於法界。

魔王宮殿悉摧破 衆生翳膜咸除滅

離諸分別心不動 善了如來之境界

能令魔王的宮殿完全摧破。衆生的無明,好像眼翳膜一樣,所以看物不清楚。要把它除滅,才能恢復光明。菩薩教化衆生,沒有分別心。因為離開執著,所以其心不動。他善於明瞭一切如來所得的境界。


 楼主| 发表于 2018-5-11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世疑網悉已除 於如來所起淨信

以信得成不動智 智清淨故解眞實

三世的疑惑網,完全已消除了。在佛的道場中,生起清淨的信心,以清淨信心得到成就不動的智慧。因為有了清淨不動的智慧,所以才瞭解眞實的道理。

為令衆生得出離 盡於後際普饒益

長時勤苦心無厭 乃至地獄亦安受

為令一切衆生出離三界,得到快樂。盡未來際,普徧饒益一切衆生,無論經過多長的時間,不管受了多少苦,其心心不厭煩,乃至到地獄受苦,心也安然接受。好像地藏王菩薩,現在還在地獄中,救脫受苦的衆生。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地藏王所發的大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種精神多麼偉大!

福智無量皆具足 衆生根欲悉了知

及諸業行無不見 如其所樂為說法

菩薩修無量無邊的福慧,所以福慧都具足。衆生的根性和欲望,菩薩完全了知。衆生所有的業報、所有的行為,他沒有看不見的。如有衆生所歡喜的,就來為他們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的法,菩薩用這四攝法來教化衆生。

了知一切空無我 慈念衆生恒不捨

以一大悲微妙音 普入世間而演說

菩薩能了知一切都是空的,沒有我的存在,所以沒有一切執著。他慈悲的憶念一切衆生沒有捨棄一切衆生。用一種大悲微妙的音聲,普入一切世間,而為衆生演說一切的妙法。

放大光明種種色 普照衆生除黑闇

光中菩薩坐蓮華 為衆闡揚清淨法

放出種種大光明,在光明中又有種種的色。這種光色普照一切衆生,令其消除黑暗。在光中有菩薩坐在大寳蓮華之上,為衆生開闡宣揚清淨的妙法。

於一毛端現衆剎 諸大菩薩皆充滿

衆會智慧各不同 悉能明瞭衆生心

初發菩提心的菩薩,仰承諸佛大威神力,能在一根毫毛端上,現出十方諸佛刹土。在諸佛刹土中有諸大菩薩,而充滿法界。在諸佛的衆會中,有清淨海會諸菩薩,每位菩薩的智慧,各不相同。所有的菩薩,能完全瞭解一切衆生的心念,所歡喜的是什麼?

十方世界不可說 一念周行無不盡

利益衆生供養佛 於諸佛所問深義

十方世界,雖然有不可說那樣多,可是菩薩在一念之間,都能周徧遊行所有的世界,沒有不到之處。為什麼?因為他欲利益衆生和供養諸佛。所謂「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故到十方諸佛的處所去請問甚深妙義。

於諸如來作父想 為利衆生修覺行

智慧善巧通法藏 入深智處無所著

初發心的菩薩,對於十方諸佛作為慈悲父。為利益衆生,才修行一切覺行。又叫覺觀,即是由覺悟來觀察。智慧要是多了,就能善巧方便通達一切諸法實相,入到菩薩最深的般若門,但無所執著。

覺有八種:①欲覺:就是常想要得到心中所歡喜的境界。②瞋覺:就是無明火很大,自己控制不住,到時候,情不自禁就對人發脾氣。③惱覺:就是惱害他人,干涉他人的自由,毀謗他人的名譽。④親裏覺:就是常憶念親戚朋友。⑤國土覺:就是常想世界平安或不平安。⑥不死覺:不能覺悟自己會死,所以拼命積財資養。⑦族姓覺:常在族姓中分別貴賤。⑧輕侮覺:就是我慢覺。即是貢高我慢,總覺得自己比他人高明。這八種覺與道不相應,應該把它轉變過來,才能與道相應。

隨順思惟說法界 經無量劫不可盡

智雖善入無處所 無有疲厭無所著

隨順衆生的思惟來說法界的道理,經過無量劫那樣長的時間,也不能說窮盡。智慧雖然善巧通入法藏,可是也沒有處所。雖無處所,但也不疲厭、也不執著。為什麼?因為有所得無所得,都無所執。

三世諸佛家中生 證得如來妙法身

普為群生現衆色 譬如幻師無不作

菩薩在三世諸佛的家中,作為法王之子,證得如來的妙法身。普徧為一切衆生現出種種色身,就好像幻術師千變萬化,沒有不能變作的。

或現始修殊勝行 或現初生及出家

或現樹下成菩提 或為衆生示涅槃

菩薩或者現出開始修行的殊勝行門。或者現出初生於世,或者現出家修道,或者現出在菩提樹下成就正等正覺的佛果,或者現出入涅槃等等八相成道的相。

菩薩所住希有法 唯佛境界非二乘

身語意想皆已除 種種隨宜悉能現

菩薩所住都是希有的法,所行所作都是佛的境界。而不是聲聞、緣覺二乘的境界。菩薩的身口意三業,都是清淨,皆已斷除三惡業。他用種種方便法門,隨宜說法,示現一切身。

菩薩所得諸佛法 衆生思惟發狂亂

智入實際心無礙 普現如來自在力

菩薩所得一切諸佛法,衆生一思想這種境界,心就發狂亂。菩薩的智慧,能入般若眞實的理體,心無罣礙,普徧示現佛的自在神力。

此於世間無與等 何況復增殊勝行

雖未具足一切智 已獲如來自在力

這種境界,在世間沒有可以比擬,何況一天比一天增加殊勝的行門。菩薩雖然未具足佛的一切智慧,可是已經獲得佛的自在神力。

已住究竟一乘道 深入微妙最上法

善知衆生時非時 為利益故現神通

已經住在究竟一乘的佛道,深入微妙不可思議最上的法門,善於知道衆生的心,什麼時候機緣成熟可以度,什麼時候機緣不成熟不可以度,完全了知。為利衆生的緣故,所以示現種種神通。

分身徧滿一切剎 放淨光明除世闇

譬如龍王起大雲 普雨妙雨悉充洽

菩薩能分無量的身,徧滿一切佛刹。放大智慧光明,消除世間一切黑暗。譬如龍王在虛空中興起一塊大雲,普徧降落妙法雨,令所有乾苦的衆生,都得到法雨的滋潤。

觀察衆生如幻夢 以業力故常流轉

大悲哀愍 咸救拔        為說無為淨法性

菩薩觀察一切衆生,如幻如夢。因為衆生起惑、造業、受報,所以在六道輪廻中轉來轉去,不得解脫。菩薩有大悲心,哀愍 一切衆生,所以救拔一切衆生離苦得樂。為衆生而說無為清淨的法性。

佛力無量此亦然 譬如虛空無有邊

為令衆生得解脫 億劫勤修而不倦

佛的力量是無量無邊,菩薩教化衆生的力量,也是無量無邊。譬如虛空一樣,是沒有邊際的。為使令一切衆生得到解脫,所以在億劫中,勤修佛法而不疲倦。

種種思惟妙功德 善修無上第一業

於諸勝行恒不捨 專念生成一切智

用種種禪定三昧來修行一切妙功德,得到禪悅為食,法喜充滿的境界。善於修行無上第一業,也就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修一切殊勝的法門,恒常不捨離行菩薩道。專念一切衆生,專化一切衆生,成就一切種智。

一身示現無量身 一切世界悉周徧

其心清淨無分別 一念難思力如是

一身能示現無量身,在無量身又現出一身。這種神通用能徧滿一切世界。菩薩的心是清淨的,所以在行菩薩道的時候,或者在教化衆生的時候,沒有分別心。不管衆生是善或是惡,他是一律平等,不分彼此,一視同仁。而能在一念之中,周徧十方世界。所有諸佛刹土,不可思議的力量,就是這樣子。

於諸世間不分別 於一切法無妄想

雖觀諸法而不取 恒救衆生無所度

菩薩教化衆生,在一切世間上,以智光來照了一切衆生的根性,而不分別衆生的善惡。對於一切法,都沒有預先生出妄想:我用什麼法來教化衆生?雖然以智慧來觀察諸法,但是不取著諸法。常常救度衆生,而不執著度衆生的相。

我們修道人,不要有自我宣傳的思想。「喂!你們知道嗎?我在行菩薩道,我在教化衆生,我在救度衆生等等」。所謂「終日度生,而無所度」,要有這種的精神。在禪宗所說:「終日吃飯未吃一粒米,終日著衣未著一縷紗。」為什麼要這樣說呢?是為教人不要執著,不取於相。

一切世間唯是想 於中種種各差別

知想境界險且深 為現神通而救脫

由衆生的妄想,而造成虛妄的世間,所以說一切世間唯是想。在世間中有種種的妄想,每一類的衆生有每一類的妄想,各各不相同。菩薩知道妄想的境界是危險的,而且又深又廣,所以示現神通來救脫一切衆生出離三界。

我們修道的目的,就是對治妄想,要把妄想修斷。怎樣能斷妄想?例如打餓七(不吃飯),就是打死妄想。我常問你們死了沒有?不是說人死了沒有?是問妄想死了沒有?有沒有貪心?有沒有知道幾天不吃飯的心?如果還有這個心?那就是妄想。這就證明貪心還沒有停止。打餓七就是治貪心的方法。你(妄想)想吃東西嗎?就不給你吃。你想喝牛奶嗎?就不給你喝。這就是和妄想來鬥爭。這是修道人一種無比的力量,來征服妄想,把它調伏了,再不能擾亂修道人的清淨心。

譬如幻師自在力 菩薩神變亦如是

身徧法界及虛空 隨衆生心靡不見

神通並不是眞實的。好像幻術師一樣,能自無化有,自有化無。又能忽大忽小,忽隱忽顯,有一種自在的力量,所謂「變化莫測」,也就是變化無窮。菩薩所用的神通變化,也是這樣子,一身能普徧充滿希望所有法界和虛空界,隨衆生的心念而示現,沒有看不見菩薩所示現的身。

能所分別二俱離 雜染清淨無所取

若縛若解智悉忘 但願普與衆生樂

沒有一個能分別,也沒有一個所分別,把能所分別都離開了。菩薩的心,沒有雜染,也沒有清淨,所以叫不垢不淨,都無所取。不執著垢,不執著淨。或者被業所系繫縛,或者得到解脫。無論是繫縛或是解脫,這兩種智慧都完全忘掉。但願普徧利益衆生,賜與衆生的快樂。

為什麼世界有戰爭?因為大家爭奪利益。你爭我奪,就發生戰爭。愚癡的人,就受聰明人所欺騙。聰明的人不但騙人家,而且還騙自己。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世間上的鬥爭或戰爭,就因為一個名或一個利。如果把名利放下,就沒有爭,也沒有奪,人類和平相處就變成清淨的世界。所以菩薩把一切利益廻向給一切衆生,自己一點也不要。只要對衆生有利益,能令衆生生歡喜心,菩薩就滿願了。所謂「忘人無我」。菩薩有這種思想,怎會有人來和菩薩鬥爭?就是魔王見到菩薩,也生歡喜心而不鬥爭了。人人都能學菩薩的精神,一切為人不為己,世界上就絕對沒有戰爭,永遠和平。

一切世間唯想力 以智而入心無畏

思惟諸法亦復然 三世推求不可得

一切虛妄的世間,是由妄想的力量而成就的。菩薩用智慧來明白世間一切的虛妄。那麼,心就無所畏懼,就能看得破、放得下。思惟一切法,都是這樣。修禪定的思惟修,修智慧的聞思修,也是這樣。過去世不可得、現在世不可得、未來世不可得。為什麼?因為過去的時間已經過去了;現在的時間也不停留;未來的時間還沒有來到,所以三世推求,一切了不可得,一切沒有實體。怎樣推求也找不到,因為了不可得嘛!

能入過去畢前際 能入未來畢後際

能入現在一切處 常勤觀察無所有

思惟諸法三世了不可得,能入過去,前際也沒有了。能入未來,後際也沒有了。能入現在,一切的時間和空間,一切處也沒有了。常常觀察一切諸法,都是了不可得。

隨順涅槃寂滅法 住於無諍無所依

心如實際無與等 專向菩薩永不退

為什麼一切諸法了不可得?因為隨順涅槃寂滅法,所以了不可得。住在無諍三昧中,和所有人沒有諍論,也不依賴所有的法。心就是實相,實相就是心。這種實際是沒有可比的,只是向菩提道上走,永遠不會往囘頭走,也就是不會生退轉心。修行人,一定要向前進,不可向後轉。否則,離菩提道相差甚遠!

修諸勝行無退怯 安住菩薩不動搖

佛及菩薩與世間 盡於法界皆明瞭

菩薩修行一切殊勝的行門,不怕一切困苦艱難。安住在菩提道上,不會見異思遷而搖動。也就是永遠有堅固的道心,不會被一切境界所轉。不會受不住魔的考驗而生退心。諸佛和菩薩在這世間上,所有法界的道理,完全瞭解明白。

欲得最勝第一道 為一切智解脫王

應當速發菩提心 永盡諸漏利群生

菩薩修行,想得到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得到一切智慧,成為解脫中的解脫王。怎樣才能得到這種境界?應當急速發大菩提心,永遠把自己的習氣毛病,無明煩惱統統斷盡。如果能這樣,就沒有漏。漏就是有欲心。欲心就是生死的根本。淺言之,誰有漏,誰就不能出離三界;誰無漏,誰就能出離三界。修道就是要永盡諸漏。尤其是淫欲的念頭,非常重要。如果這個念頭一動,就有漏了,漏到三界中去受生死。假設永斷盡諸漏,就能利益群生,令一切衆生都得到利益的好處。

趣向菩提心清淨 功德廣大不可說

為利衆生故稱述 汝等諸賢應善聽

常常趣向菩提道,心中就會清淨。發菩提心這種功德是廣大無邊而不可說的。既然說不出來,那麼,為什麼又要說呢?因為想令衆生同發菩提心,同成無上道,所以在不可說中,又說這種功德,你們(指華嚴法會大衆)各位賢人,應該注意來聽我所說的道理。

無量世界盡為塵 一一塵中無量剎

其中諸佛皆無量 悉能明見無所取

譬如把無量無邊的世界,都磨碎成為一粒一粒的微塵。在每粒微塵中,又現出無量無邊諸佛刹土。在每個刹土中,又有無量無邊諸佛,在那裏教化衆生。可是初發心的菩薩,對於這個廣大的數目,分析得非常清楚,而不執著這個數目,所以說悉能明見無所取。

善知衆生無生想 善知言語無語想

於諸世界心無礙 悉善了知無所著

菩薩因為有他心通的緣故,所以善於知道衆生心中所想的事,他用善巧方便法來教化衆生,但是沒有教化衆生的執著。菩薩對一切語言,完全明瞭,不但會說,而且會寫,無論那類衆生的語言,他都能無師自通。所以用種種語言來教化種種衆生,可是沒有語言的執著。對於一切世界中所有的一切,都明白了,心無罣礙。無論是世間法或出世法,統統明瞭,因之,而沒有執著。

其心廣大如虛空 於三世事悉明達

一切疑惑皆除滅 正觀佛法無所取

菩薩的思想和行為,廣大無邊,猶如虛空。對於三世的事理,完全明瞭,通達無礙。所有一切的無明和迷惑,都消除滅盡,雖然修持一切佛法,但是不執著一切法。

十方無量諸國土 一念往詣心無著

了達世間衆苦法 悉住無生眞實際

十方有無量無邊諸佛國土,菩薩能在一念之中,皆往十方諸佛國土去供養諸佛,去教化一切衆生。無論到了那個國土,其心不執著。明瞭通達世間一切樂,便是衆苦的因,所謂「衆苦交煎,衆魔充滿」。他常住在實相理體上,眞實寂滅法上。

無量難思諸佛所 悉往彼會而覲謁

常為上首問如來 菩薩所修諸願行

有不可心思、不可言議那樣多的諸佛所。菩薩一一悉往諸佛道場法會中,禮拜諸佛、瞻仰諸佛,作為上首,代表大衆向佛請法,這是菩薩所修行一切的願,和一切的行。

心常憶念十方佛 而無所依無所取

恒勸衆生種善根 莊嚴國土令清淨

菩薩發菩提心 ,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所以心中常憶念十方諸佛。雖然憶念,但不依賴,也無所取。為什麼?因為菩薩知道佛是已經成的佛,衆生是未成的佛,自己是當成的佛,所以無所執著。菩薩常用方便法門,種種語言來勸說一切衆生,多種善根,栽培善根,令其增長,令其成熟,得到解脫。他又莊嚴十方諸佛國土,令其清淨。


 楼主| 发表于 2018-5-13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衆生三有處 以無礙眼咸觀察

所有習性諸根解 無量無邊悉明見

一切衆生,趣向生到三有的地方,菩薩以無礙智慧眼來觀察一切衆生的因緣,衆生所有種種的習氣、根性、知解有無量無邊那樣多,可是菩薩能完全明見。

衆生心樂悉了知 如是隨宜為說法

於諸染淨皆通達 令彼修治入於道

衆生有種種的心樂,菩薩悉瞭解知道。因為菩薩明白衆生的根性和欲樂,所以為衆生而說善巧方便之法。菩薩對於染汚法和清淨法,都通達無礙,明白瞭解。令一切衆生依法修行,對治一切習氣毛病,使令入於無上道。

無量無數諸三昧 菩薩一念皆能入

於中想智及所緣 悉善了知得自在

無量無數那樣多的三昧解脫,菩薩能在一念之中,都能趣入。在三昧中的妄想,智慧,攀緣等一切的一切,都明瞭清清楚楚,知道詳詳細細,得到眞正清淨的自在。

菩薩獲此廣大智 疾向菩提無所礙

為欲利益諸群生 處處宣揚大人法

初發菩提心的菩薩,獲得這種廣大的智慧,明瞭一切的境界,疾向菩提覺道上走,一點障礙也沒有。菩薩想為利益一切諸衆生,所以到處宣揚大人的法,大人法是八大人覺經所說的八種覺法:①世間無常覺。②多欲為苦覺。③心無厭足覺。④懈怠墮落覺。⑤愚癡生死覺。⑥貧苦多怨覺。⑦五欲過患覺。⑧生死熾然,苦惱無量覺。這八種事,是諸佛菩薩大人所覺悟的法。

在遺教經(涅槃經)上也說八種法。

①少欲:就是沒有好名的欲,也沒有好利的欲,沒有作領袖的欲,也沒有好諍論的欲。總而言之,沒有一切的欲。

②知足:就是無貪心。所謂「知足常樂,能忍自安」。能知足的人,常常是快樂的;不知足的人,常常是苦惱的,所謂「貪心不足蛇吞象」。在一切時一切處,常常知足,便無煩惱。

③寂靜:離開煩惱為寂,斷絕苦患為靜。就是沒有一切的喧嘩聲。大人所覺的法,好寂靜無聲。

④精進:就是勤學,勇猛精進,所謂「業精於勤」。修道人,用一分功,便有一分的代價。修道人的時間,非常寳貴,可以說一寸光陰一寸金。沒有時間去打閒岔,影響他人修道。要身精進、心精進,晝夜六時常精進,要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⑤正念:就是正當清淨的念,而不是邪念。正念就是清淨心,邪念就是染汚法。

⑥正定:不徧不邪為正,不思不想為定。也就是不動心的表現。修道人,要有擇法眼,修正定不修邪定。

⑦正慧:就是眞正的智慧,辨是非,明善惡,分析事理,十分正確。不可有世智辯聰那種小聰明,那是邪智慧。

⑧不戲論:佛菩薩是不說笑話,所說都是眞實的,沒有戲論法。這八種法,是大人所修的法。

善知世間長短劫 一月半月及晝夜

國土各別性平等 常勤觀察不放逸

菩薩能觀察八萬大劫以外的因緣,阿羅漢只能觀察八萬大劫以內的因緣。這位菩薩不但能觀察八萬大劫的事情,就是最長的劫和最短的劫,都可以知道得清清楚楚。每個世界有成住壞空四個中劫,為一個劫。一個中劫有二十個小劫。換言之,在這個長劫中,有無數成住壞空四個劫那樣長的時間。在短劫中,有幕幕一個月或半個月,甚至一晝夜那樣短的時間。國土雖然不同,但是國土性是平等的。菩薩是常勤學習種種智慧,觀察世界成住壞空的因緣,時時刻刻在精進,而不放逸,也不懈怠。

普詣十方諸世界 而於方處無所取

嚴淨國土悉無餘 亦不曾生淨分別

菩薩普徧往十方諸世界,去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所到之世界而無執著,也沒有分別心。他只知要到十方去親近諸佛,去莊嚴清淨所有的諸佛國土。雖然嚴淨國土,但是不生清淨莊嚴國土的分別想。

衆生是處若非處 及以諸業感報別

隨順思惟入佛力 於此一切悉了知

菩薩不管衆生在天堂也好,在地獄也好,和三業感報的分別。他都隨機說法,也就是觀機逗教。換言之,因人說法,應病予藥。隨順思惟,用種種諸佛方便的力量,對於一切衆生應用什麼法來教化,菩薩都明瞭知道。

一切世間種種性 種種所行住三有

利根及與中下根 如是一切咸觀察

一切世間所有的衆生,有種種的根性,因為衆生有種種所行所作的業,所以住在三有中,輪轉不息,不論是利根,或是中根,或是下根,像這樣的根性,菩薩都觀察得非常清楚。

淨與不淨種種解 勝劣及中悉明見

一切衆生至處行 三有相續皆能說

衆生的根性,或者是清淨,或者是不清淨,這種種的情形,菩薩都能瞭解,或者是勝根,或者是劣根,或者是中根,或者是下根,菩薩能完全明見。一切衆生種什麼因,就結什麼果。修什麼法門,成就什麼果位。一切都是自己修成的。衆生為什麼在三有輪廻中流轉生死?又相繼連續不斷絕?菩薩有慈悲的心腸,為衆生詳詳細細來解釋說明,令衆生知道生死的根源。

禪定解脫諸三昧 染淨因起各不同

及以先世苦樂殊 淨修佛力咸能見

禪定有九次第定。就是四禪、四空處、滅受想定,這是止息一切心識的定。解脫有八解脫,就是①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②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③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④空無邊處解脫。⑤識無邊處解脫。⑥無所有處解脫。⑦非想非非想處解脫。⑧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三昧譯為定。止心於一境,不令其散動,這叫做定。三昧有多種,例如念佛三昧、法華三昧、海印三昧、唯心三昧、安般三昧、遊戲三昧等等,也就是一切的定。如果種染汚的因,便不容易得定。若是種清淨的因,就容易得定,也容易得到解脫。所以說染淨因起各不同。或者前生受苦多,或者享樂多,皆因所種之因不同故,所以菩薩清淨修習佛的十力,對於這一切的因緣,都清楚能見到。

衆生業惑續諸趣 斷此諸趣得寂滅

種種漏法永不生 並其習種悉了知

衆生為什麼輪廻在六道中?因為業惑相續的緣故。所謂「起惑、造業、受報」,所以相續不斷。如果斷了六道輪廻,就得到寂滅,就出離三有。若能斷習氣毛病,無明煩惱等等,就永不生起,並且其習性種子,菩薩也都明瞭知道。

如來煩惱皆除盡 大智光明照於世

菩薩於佛十力中 雖未證得亦無疑

佛把一切煩惱都除盡,所以本有的智慧現前。這種大智慧光明,普徧照耀於世間。菩薩在佛的十種智慧力中,雖然未能證得佛的十力,但是也毫不懷疑。

菩薩於一毛孔中 普現十方無量剎

或有雜染或清淨 種種業作皆能了

菩薩有神通妙用,可以在一根毛孔中,普徧現出十方無量諸佛國土。或者有雜染的刹土,或者有清淨的刹土。衆生造種種的業,受種種的報,菩薩都能明瞭知道。

一微塵中無量剎 無量諸佛及佛子

諸剎各別無雜亂 如一一切悉明見

在一粒微塵中,能現出無量諸佛刹土。在無量諸佛刹土中,又有無量諸佛在那裏演說妙法。在每位佛的道場中,又有無量大菩薩在那裏聆聽佛演說妙法。在一粒微塵中或一根毫毛端,所現的無量佛刹,有條不紊,互不雜亂。菩薩能見到每一個佛刹,乃至所有的佛刹,都能明見。

於一毛孔見十方 盡虛空界諸世間

無有一處空無佛 如是佛剎悉清淨

菩薩能在一根毛孔中,看見十方所有的世界。盡虛空徧法界那樣多的世間,完全看得見。而無一處沒有佛在那裏轉大法輪,教化一切衆生。在每根毛孔中,都現出十方世界,每個世界中,有無量諸佛在演說妙法,那些佛刹,都是清淨莊嚴。

於毛孔中見佛剎 復見一切諸衆生

三世六趣各不同 晝夜月時有縛解

菩薩能在每根毛孔中,見到十方諸佛刹土。不但見到十方諸佛刹土,而且又見到一切衆生。在三世六趣中,各有不同的業報。在晝夜月時各不相同,或者有的被業所繫縛,或者有的得到解脫。

如是大智諸菩薩 專心趣向法王位

於佛所住順思惟 而獲無邊大歡喜

這樣有大智慧的諸菩薩,專心一致趣向法王的果位。就是修六度萬行的法,才能在佛所住。他隨順佛的思惟,而獲得無邊大歡喜。

菩薩分身無量億 供養一切諸如來

神通變現勝無比 佛所行處皆能住

發菩提心的菩薩,能分身成為無量億那樣多,徧往十方佛處所,去供養一切諸佛。菩薩的神通變現是最殊勝,沒有可比的。凡是有佛教化衆生的地方,菩薩都去供養。因為菩薩廣修供養的法門。

無量佛所皆鑽仰 所有法藏悉耽味

見佛聞法勤修行 如飲甘露心歡喜

菩薩在無量諸佛處所中,鑽研窮究諸佛所說法的義理,仰慕佛法,用功學習。所有佛的法藏,菩薩俱在其中尋找法味。見到佛,聞到法,就勤加修行,研究法理。好像飲甘露水那般的甜美。把乾渴已解除了,把貪瞋癡也消除了,所以心生大歡喜。

已獲如來勝三昧 善入諸法智增長

信心不動如須彌 普作群生功德藏

初發菩提心的菩薩,已經獲得諸佛殊勝定。善能入諸法,演說諸法,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長,信心一天比一天堅固,絕不動搖,猶如須彌山一樣。普徧作為一切衆生的功德藏。

慈心廣大徧衆生 悉願疾成一切智

而恒無著無依處 離諸煩惱得自在

菩薩的慈悲心,是廣大無邊際。能普徧救護一切衆生,願衆生很快成就一切智慧,雖然得到智慧,但不執著,也無依處,離開一切煩惱,而得到自在。

衆生為什麼盡做衆生?就因為沒有離開一切煩惱。如果把煩惱離開,就得到解脫、得到自在。菩薩為什麼作菩薩?因為沒有煩惱。無論什麼事情,都是替衆生著想,沒有半點自私自利的心。只要對衆生有利益,他甘願犧牲自己的性命來為衆生服務,這種精神是多麼的偉大!

哀愍 衆生廣大智        普攝一切同於己

知空無相無眞實 而行其心不懈退

菩薩有廣大的智慧,哀愍 可憐一切衆生,所以普徧攝受一切衆生,如同攝受自己一樣。菩薩知道諸法皆空,沒有眞實性。但是行菩薩道的心願,永不懈怠、永不退轉。

菩薩發心功德量 億劫稱揚不可盡

以出一切諸如來 獨覺聲聞安樂故

菩薩初發心的功德量,用億劫那樣長的時間,來稱揚讚歎也說不盡。十方諸佛在往昔時,都是行菩薩道,這是令聲聞和獨覺都得到安樂的緣故。

十方國土諸衆生 皆悉施安無量劫

勸持五戒及十善 四禪四等諸定處

菩薩在十方國土中,常行布施,令一切衆生得到安樂,經過無量劫的時間。又勸說指導一切衆生持五戒修十善,再修四禪定和四等定。四等就是四空定,滅受想定等,這是諸定處。

復於多劫施安樂 令斷諸惑成羅漢

彼諸福聚雖無量 不與發心功德比

菩薩又在多生多劫中,布施給衆生一切的安樂,令一切衆生斷惑證眞,成就阿羅漢果位。這個福德雖然無量無邊,可是不能和初發心的功德來比較。

又教億衆成緣覺 獲無諍行微妙道

以彼而校菩提心 算數譬諭無能及

菩薩又教百千萬億衆生,成就緣覺道。獲得無諍三昧,行微妙不可思議的道。這種功德是無量無邊。可是和初發心的功德來比較,就用算術和譬喩來形容,也不能及。

一念能過塵數剎 如是經於無量劫

此諸剎數尚可量 發心功德不可知

在一念之中,能經過微塵數那樣多的佛刹。像這樣的境界,再經過無量劫那樣長的時間,其佛刹數也無法可知。就算能知道其數量,但是初發心的功德,無人能知道有多少。

過去未來及現在 所有劫數無邊量

此諸劫數猶可知 發心功德無能測

過去劫、未來劫、現在劫,所有的劫數是無量無邊,不知有多少。這種劫數還可以能知道。可是發菩提心的功德,無人可以揣測出來,究竟有多少。

以菩提心徧十方 所有分別靡不知

一念三世悉明達 利益無量衆生故

用廣大菩提心,徧滿十方世界。所有衆生的根性和知解,沒有不知道的。在一念之中,三世的時間,都通達無礙。菩薩發菩提心,為利益無量衆生的緣故,令衆生離苦得樂,了生脫死。

十方世界諸衆生 欲解方便意所行

及以虛空際可測 發心功德難知量

十方世界所有的衆生,菩薩皆欲明白方便智慧以及他們的意趣和行為。縱使虛空的邊際還可以測量,但菩薩初發心的功德是難以計算的。

菩薩志願等十方 慈心普洽諸群生

悉使修成佛功德 是故其力無邊際

初發心的菩薩,他的志願徧滿十方。用慈悲心,普度衆生,令其反迷歸覺,修行成佛的功德。菩薩因為這種緣故,所以初發心的功德力是無有邊際。

衆生欲解心所樂 諸根方便行各別

於一念中悉了知 一切智智心同等

衆生的欲,衆生的解,衆生的心所樂,衆生的諸根和所行的方便法門,各有分別,而不相同。雖然很複雜,可是菩薩能在一念之中,都可以知道。因為一切智和一切種智心是同等的沒有分別。

一切衆生諸惑業 三有相續無暫斷

此諸邊際尚可知 發心功德難思議

一切衆生,起惑、造業、受報,這是因果定律。所以在三有中,相續不斷,沒有暫時停止的時候,這種諸邊際尚可知道,可是初發心菩提心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

發心能離業煩惱 供養一切諸如來

業惑既離相續斷 普於三世得解脫

發菩提心能遠離一切業煩惱,而能廣修供養一切諸佛。衆生所造的業和迷惑,都已斷絕。生死的果也斷絕,再不相續。普於三世,都得到解脫。

一念供養無邊佛 亦供無數諸衆生

悉以香華及妙鬘 寳幢旙蓋上衣服

菩薩以神通的力量,能在一念之中,供養十方無數諸佛,也供養無數諸衆生。用什麼來供養?用種種妙香和妙鬘,以及寳幢、寳旙、寳蓋,上等衣服等等。


 楼主| 发表于 2018-5-14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美食珍座經行處 種種宮殿悉嚴好

毘盧遮那妙寳珠 如意摩尼發光耀

菩薩用色香味俱全的飲食,最珍貴的師子座來供養佛,以及經行處,都用七寳來莊嚴。又用種種宮殿來供養諸佛及一切衆生,都是莊嚴妙好。毗盧遮那佛的妙寳珠、如意珠、摩尼寳珠,發出光輝,照耀十方世界。

念念如是持供養 經無量劫不可說

其人福聚雖復多 不及發心功德大

在念念中,用種種七寳來供養諸佛及一切衆生,經過無量劫不可說那樣長的時間,這個人的福報雖然很多,可是不及初發心功德大。

所說種種衆譬喩 無有能及菩提心

以諸三世人中尊 皆從發心而得生

任何的譬喩,都沒有初發菩提心的功德那樣大。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從發菩提心而生出來。誰發菩提心,誰就是佛。

發心無礙無齊限 欲求其量不可得

一切智智誓必成 所有衆生皆永度

發菩提心的功德,沒有一定的齊限,是圓融無礙的。要想知道初發心的功德有多少,那是不可得,無法能揣測出來。至於一切智,一切種智,菩薩也發誓願,必得到成就。菩薩發心,是永遠度脫所有的衆生,令其出離三界,得到涅槃快樂。

發心廣大等虛空 生諸功德同法界

所行普徧如無異 永離衆著佛平等

菩薩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發廣大菩提心,等於虛空。發這種菩提心,所生的功德,同法界平等。菩薩所行,雖然普徧法界,但是永遠離開一切執著,和諸佛的解脫是平等的,沒有差別。

一切法門無不入 一切國土悉能往

一切智境咸通達 一切功德皆成就

所有八萬四千法門,菩薩沒有不得入,十方一切諸佛國土,菩薩都去供養諸佛。諸佛的一切智慧的境界,菩薩能通達無礙。所有諸佛的一切功德,菩薩皆能成就。

一切能捨恒相續 淨諸戒品無所著

具足無上大功德 常勤精進不退轉

菩薩有難捨的慈悲心腸,所以恒常布施,相續不斷。菩薩不但修布施法門,而且也修持戒法門。修持一切清淨的戒品,而沒有執著。因此,具足無上大功德,菩薩勤修忍辱法門和精進法門,永不退轉。

入深禪定恒思惟 廣大智慧共相應

此是菩薩最勝地 出生一切普賢道

菩薩勤修深禪定,也就是思惟修,就和廣大智慧共相應。換言之,智慧是從禪定中生出來,坐禪坐到一念不生的時候,大智慧自然現前,也就是超人的智慧。往淺顯來講,就是神通,知人不知的事,見人不見的物。這六度是菩薩最勝的行門,由發菩提心的關係,而生出一切普賢菩薩所修的道。

三世一切諸如來 靡不護念初發心

悉以三昧陀羅尼 神通變化共莊嚴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一位佛不護念初發菩提心的菩薩。十方諸佛用種種三昧力量來加持初發心菩薩,又用種種陀羅尼(總持)和神通變化,共同來莊嚴。

十方衆生無有量 世界虛空亦如是

發心無量過於彼 是故能生一切佛

十方世界的衆生,有無量無邊那樣多。世界也無量,虛空也無量。發菩提心也是無量,可是能超過衆生、世界、虛空種種無量。為什麼?因為發菩提心,能生一切佛。

菩提心是十力本 亦為四辯無畏本

十八不共亦復然 莫不皆從發心得

菩提心是一切諸佛之母,所以生出一切諸佛。又是佛十力的根本,又是四無礙辯的根本,又是四無所畏的根本,又是十八不共法的根本。總而言之,一切諸法都是從初發菩提心中所證得的。

諸佛色相莊嚴身 及以平等妙法身

智慧無著所應供 悉以發心而得有

十方諸佛的色相莊嚴身,也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平等身、智慧身、妙法身、無著身、應供身,都是從發菩提心中而得到這種種身。

一切獨覺聲聞乘 色界諸禪三昧樂

及無色界諸三昧 悉以發心作其本

一切獨覺乘和聲聞乘,在色界得到四禪三昧的快樂。所謂「禪悅為食,法喜充滿。」在無色界得到四空三昧的快樂。這種無法可形容的快樂,都是從初發心中證得的,所以初發心作為諸禪三昧的基礎。

一切人天自在樂 及以諸趣種種樂

進定根力等衆樂 靡不皆由初發心

所有人間的人和天上的人,所得自在的快樂,以及諸趣中種種快樂。信進念定慧五根的快樂,和信進念定慧五力的快樂(五根能生五種力量)。這種種的快樂,都是從初發心中得來的。

以因發起廣大心 則能修行六種度

勸諸衆生行正行 於三界中受安樂

初發菩提心的菩薩,在因地的時候,就發廣大的心願。願一切衆生斷一切煩惱,願一切衆生學一切佛法,願一切衆生成無上佛道。因為發廣大的誓願,所以才能修行六度的行門。菩薩的工作,就是勸說一切衆生修行菩提正行,在三界中常得受安樂。

住佛無礙實義智 所有妙業咸開闡

能令無量諸衆生 悉斷惑業向涅槃

菩薩能住在諸佛圓融無礙眞實義理的智慧上,所有微妙業,都能來為衆生開演闡揚妙法,能使令無量諸衆生,把粗惑細惑、見惑思惑,以及塵沙惑和無明惑,統統斷盡,而趣向涅槃。

智慧光明如淨日 衆行具足猶滿月

功德常盈譬巨海 無垢無礙同虛空

菩薩的智慧光明,猶如清淨的太陽,所修六度的行門,都具足圓滿,猶如清淨的滿月,所修的功德也盈滿,猶如大海,大海是不擇細流,無論大江小河的水,都收納容藏。也沒有染汚,也沒有障礙,如同虛空一樣的清淨而無邊際。

普發無邊功德願 悉與一切衆生樂

盡未來際依願行 常勤修習度衆生

菩薩普徧發廣大無邊的功德願,願給一切衆生快樂,願生生世世盡未來際,依照自己所發的願去修行,常勤學修習廣度衆生的法門。

無量大願難思議 願令衆生悉清淨

空無相願無依處 以願力故皆明顯

菩薩所發無量的大願,是不可心思、不可言議,他願令一切衆生都得到清淨法,而無染汚的思想。菩薩所修的行門,沒有執著。為什麼?因為一切法都是空的,沒有一個實相。雖然發願度衆生,但不執著於願。也不依賴一切處。因為發願力的緣故,所以一切的一切,很明顯的現出來。

了法自性如虛空 一切寂滅悉平等

法門無數不可說 為衆生說無所著

菩薩明瞭一切諸法自性,猶如虛空。法的本體是寂滅的,這種寂滅法是平等的。法門有無量不右說那樣多。為教化衆生,在不可說之中,還要說這個法。雖然為衆生說法,但無所執著。


 楼主| 发表于 2018-5-15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十方世界諸如來 悉共讚歎初發心

**此身無量德所嚴 能到彼岸同於佛

**在十方世界所有諸佛,他們共同來讚歎初發菩提心的功德。這種菩提心是無量功德所莊嚴。能達到涅槃彼岸,便和佛同體。

**如衆生數爾許劫 說其功德不可盡

**以住如來廣大家 三界諸法無能喩

**縱使用好像衆生數量這樣多的大劫的時間,來說菩薩初發菩提心的功德。也不可能說窮盡。已經住在佛廣大的家中,就用三界中一切諸法來譬喩初發心的功德,也不可能譬喩出來。

**欲知一切諸佛法 宜應速發菩提心

**此心功德中最勝 必得如來無礙智

**想要知道十方諸佛所說的法,那麼,就應該快點發菩提心。菩提心的功德,在功德中最殊勝,必定能得到諸佛無所障礙的智慧。

**衆生心行可數知 國土微塵亦復然

**虛空邊際乍可量 發心功德無能測

**衆生的心念和行為,可以數知有多少。每個國土中所有的微塵,也可以數知有多少。虛空的邊際,也可以度量有多大。可是菩薩初發心的功德,無法可以揣測。

**出生三世一切佛 成就世間一切樂

**增長一切勝功德 永斷一切諸疑惑

**菩提心能生三世一切佛,菩提心能成就世間一切的快樂,菩提心能增長一切殊勝的功德,菩提心能永斷一切疑惑的業障,問言之,發菩提心,才能成佛道。

**開示一切妙境界 盡除一切諸障礙

**成就一切清淨剎 出生一切如來智

**菩提心的功德,能開示一切妙境界,能盡除一切諸障礙,能成就一切剎土,能莊嚴一切刹土,能清淨一切刹土,能生出一切佛的智慧。

**欲見十方一切佛 欲施無盡功德藏

**欲滅衆生諸苦惱 宜應速發菩提心

**欲想見十方三世諸佛嗎?那麼,就要發菩提心。想要成就無窮盡的功德藏嗎?那麼,就要發菩提心。想要滅除衆生一切諸煩惱嗎?那麼,就要發菩提心。應該急速的發菩提心,才能達到所求的目的地——究竟涅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5 13: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