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428|回复: 2

转帖:随顺觉性,圆觉经上说的顿悟修行要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7 16:5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圆觉经原文佛说】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憨山大师注解】此的示平等安心之妙也。上言位有高下,证有次第者,皆为不了寂灭心体,妄有修证,不忘能所对待,故悟有浅深。今示平等一心,任运合道,乃圆悟顿证之妙旨也。以众生日用现证,全是如来平等法身,若一念不生,全体自现,故云居一切时,不得故起妄念,以才起一念,即迷现量故也。谓众生妄想,本自无性,元是真心,若息妄求真,似斩头觅活,故云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以妄想境界,本是一真,不容拟议。若更加了知之心,即是扬声止响,故云住妄想境界,不加了知,不加了知处,即是真知。若起心更辨别求真实,则头上安头,弥增颠倒,故云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此道人日用安心的诀,苟能任运如斯,则心心合道,念念证真,不起灭定,而现度生事业矣。从上诸祖,未有不入此法门者。此参禅向上一路,所谓衲僧巴鼻也。

【圆觉经原文佛说】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憨山大师注解】此直指顿悟安心,乃修行之要也。此法门即上居一切时等,以此法难信难解难持,若闻而不生惊怖者,可谓善能随顺觉性也。

【圆觉经原文佛说】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憨山大师注解】此结上顿悟任运合道之机,皆夙因深厚者,方能信受不疑也。此等之人,虽居因位,决定成佛无疑矣。
…………
上面头一句话,是佛说的修行法门【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
憨山大师说:【此道人日用安心的诀】、【此直指顿悟安心,乃修行之要也】。
这个法门是修道人每天使用的顿悟修行要诀。
安心:使心安定,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不放逸是无死之道,放逸则是死亡之道!
 楼主| 发表于 2018-4-8 10:1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推荐阅读关键词:不要试图控制任何东西,也不要寻求任何解决办法。做任何事情都是错的。
…………
摘自《看见真相》一书
作者:隆波帕默尊者
隆波帕默尊者是目前泰国最有影响力的禅修大师!
所有禅修者试图琢磨他们应该做点什么才修得正确。当他们这样想时,他们是在想要什么或想做什么。在四念处中,佛陀从来没有教我们做什么。可是我们开始练习时,我们总是想做些什么:“为使修行正确,我要做些什么呢?”“为了更好,我要做些什么呢?””为了解脱,我要做些什么呢?“佛陀教导修行时,他没有用“做”这个词,他说“知道”就够了,知道身体,知道身体的行、住、坐、卧。
如果我们知道呼吸,有正念地觉知它。呼吸短时知道呼吸短,呼吸长时知道呼吸长,呼吸消失时知道呼吸消失。心情快乐时知道心情快乐,心情不快乐时知道心情不快乐,心情既不快乐也不痛苦时知道心情处于中性的状态。心粘着时知道它粘着,心生气时知道它在生气,心担忧时知道它在担忧,心焦躁不安时知道它焦躁不安,心迷惑时知道它迷惑。主要的动词是知道。可是我们不想去知道,不是吗?我们想做些什么。我们想知道做什么,这时心就根据我们的偏好出现这样那样的状态。我们身体也是如此。
“做”这个词会使我们干预我们的身心的自然运作。我们就会控制我们的身心来取代看见身心的自然状态。我们能控制身心吗?我们只有在修奢摩它时暂时地控制一下。比如生气出现了,我们念咒或观呼吸来入定,或修慈心观,或集中注意力观察生气上直到它消失,这样生气消失了,我们就认为我们修成功了,我们认为我们好伟大。你是否看到我们没有认识“无我”的真相,反而抬高了“我”的感觉?因此,不要试图控制任何东西,也不要寻求任何解决办法。做任何事情都是错的。
我曾经在泰国东北部的Surin省的一个寺院里修行。一天早上,我走出我的小屋,发现一个美丽的小池塘边有一棵树,树下有椅子,我心里想这里就是我今天修行的好地方了。正当我这样想着的时候,对岸的一位和尚对我大嚷:“嘿,帕默!想要禅修就已经错了!”我怎么错了?我是错了是因为我不知道“想” 或“想要”在发生,那刻我没有觉知。
“知道”这个词在佛教里是最重要的词。“佛陀”意思是知道的人,觉醒的人。当我们忘了觉知时,我们就远离了佛教,我们走向了自我控制的宗教。许多宗教有他们的信仰,有的是关于爱。如果我们希望拥有佛教徒的人生,我们必须知道和看到身心实相。
我们应该保持知道,持续不间断地知道。这里有人不知道的吗?(有人举起手说他不肯定)你知道你不肯定,这已经是知道了。你也许会注意到:当你听讲时,不去思考任何东西时,就没有自我怀疑;只要你开始去思考,怀疑就在脑子里产生了。当我们看到某些疑惑产生时,我们不要继续往下想(一想就助长了它),这样疑惑就自动消失了,因它没有继续存在的因了。我们看到每个心理现象或心理状态基于某个因而产生,当因消失时,这现象状态随之消失。有人会不知道的吗?这里有人从来没生气过吗?有人不知道贪是什么样吗?有人不知道心胡思乱想时是什么样吗?有人不知道担忧、不安、高兴、悲伤、诸如此类的情绪状态吗?我们都知道这些。
因此无论什么时候任何一种心理现象产生了,知道它产生了。正确看待心理感受或情绪的方式,是象看待一群不速之客一样看待它们的来来往往,不把它们当作我们自己。生气或怀疑不是我们,它们不是人或存有的生命,没有人把它们当作人来看。因此不要给予它们身份的认同,只把它们当作来来去去的陌生物。某种因导致它们产生了,那个因消失了时它们就消失了。我们持续学习,不断知道,直到我们真正看到什么也没有。
我们也不会从修行中得到任何东西,我们学习佛法修行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很多禅师曾经说过解脱后我们无得也无失。解脱后我们不会得到任何东西,是因为阿罗汉不会再粘着世间的任何东西。甚至我们想要达到的涅槃,它从来不会发生。所有的欲求和粘着都必须放下,包括涅槃。解脱后我们不会失去任何东西,因为从一开始我们从来没拥有过任何东西。身体只不过是我们从这个世界上借来的一堆元素;心不过是基于某些因而产生,它会随着因灭而灭去,它伴随着每个心理现象不断生灭。最终无得亦无失。
如果我们定要说有得到什么的话,那就是理解得到提升。我们如实知万物。在我们修行四念住(身受心法)过程中我们如实知道的理解能力生起。我们会看到四圣谛:苦、集、灭、道。如果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四圣谛,我们就中止了生死轮回,苦就完全止熄了。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不放逸是无死之道,放逸则是死亡之道!
 楼主| 发表于 2018-4-11 16:0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南怀瑾老师讲“如何对付妄念”:用功最好最快的方法

佛讲用功的方法,而且是成佛最好,最快的方法。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
这一段是大乘道平时修持的法门。在修持这个法门之前,先要认定“心即是佛”。一般人学佛修道都在希求一个东西,都向心的外面去找,因此,犯了一个最大毛病--不敢承认“此心就是佛”,这是众生的大病所在。人总是把佛、菩萨的境界幻想成非常高不可及,深不可测,所谓“高推圣境”。人都受幻想或回忆的牵制,就是不愿面对眼前的现实。如果能够很平实地认清平等的心就是佛,那又何必汲汲外求呢?
若能认清这个道理,那么便能“居一切时,不起妄念”,在任何时间,不起虚妄的幻想,此心就是那么平静就好了。假如真能做到了,这就是菩萨道,不须再念什么咒,或是观想、拜佛。这时就如苍雪大师所说的:“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什么是佛呢?心即是佛。什么是道?平常心即是道。如何平常呢?平常就是不加任何的方法。“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非常平实,这是真正的观心法门,正修行之路,这也就是禅,如来禅所标榜的法门。
但是,你说我做不到,还是有妄想怎么办?“于诸妄心,亦不息灭”,妄想来了就让它来嘛!妄想自己会走,用不着急急忙忙拿个扫把去赶走他,他自来还自去。我在《楞严大义今释》上写了十七首诗,透露了用功的方法,其中一首:
秋风落叶乱为堆,扫尽还来千百回。
一笑罢休闲处坐,任他着地自成灰。
我们的妄念像秋天的落叶一样,到处飘,到处落,想要去空他,想要去扫他,那就差了。你把第一个妄念去掉了,第二个妄念又来了,你把旧的树叶扫干净了,新的树叶又掉下来,这样你一天到晚忙不完。“一笑罢休闲处坐”,不如我不扫了,不管了,“任他着地自成灰”。妄想用不着你去空他,他自然就空掉了。唐代的诗人杜甫有两句诗,可以拿来形容妄想自性空:自去自来粱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佛告诉我们第二步,“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什么道理呢?因为你很平静坐在那里,妄想来时,自己都知道。既然知道了,此时,妄想早已跑掉了。你能够知道妄想的那个“知”,他没有动过,他是“居一切时,不起妄念”的。
接下来,佛告诉我们第三步,“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我们学佛的人往往认为妄想不对的,妄想来,我总要看住他,没有妄想才是道。佛说你错了,例如我现在讲话是不是妄想?是妄想。不要怕妄想,妄想就妄想。妄想来的时候,不要再去研究这是无明啊!因缘啊!业力啊!“不加了知”。
第四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你就傻乎乎地坐在那里,听也听到了,看也看到了,很平安,很自在,坦然而住,这样就好了。你不要再去分辨这是不是清净境界?这是不是空?这样不晓得对不对?那么简单,应该不是吧?自己又骗起自己来了。
什么是佛?心即是佛;什么是道?平常心就是道;就这么简单。一切众生何以不能明白?因为不肯平常。一个真正了不起的人,一定是很平凡的。真正的平凡,才是真正的伟大。一般人学佛修道何以不能成就呢?只因不肯平常。各位看看学佛的人好忙哦!这里拜佛,那里听经;又是供养,又是磕头;又是放生,又是捐款;忙得连自己家人都不顾。结果,什么都没有,当然没有,因为太忙了,太不平常了。
【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佛说假如将来的众生听到我讲的这个法门,信,相信“心即是佛”、“平常心就是道”;解,也理解到了;受,接受;持,照这样修持。你说我有时做不到,忙时,开车时,做生意时,办公时,都要用精神,动妄想,怎么办?此时如何修持?“住妄想境,不加了知。”这是入世的修持。等事情办完了,则“居一切时,不起妄念。”好了,出世法与入世法都讲了。
你不要听了以后认为这样才是佛法,那我吃了十二年的素,不是白吃了?又起妄想,又起后悔。吃素就是吃素,吃素与佛法有什么关系?那是你培养自己的慈悲心、清净心,很好。但是,可不要认为吃素就会得道。你能如此“信解受持,不生惊畏。”这样就有资格学佛了,“是则名为随顺觉性”,随而顺入菩提觉性。
【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佛说假如有人听了我刚才所讲的修行正路,能够“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此人过去生过去世曾经供养百千万亿位的佛和菩萨,已经种下了许多的功德,今天才会有这样的智慧和信心。“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此人以后将会通达真空妙有一切法门和一切学问。那么,在其他的佛学上,也有不同的说法。明心见性悟了道的人,称为得根本智。得根本智的还要修,不算学佛完成,还要学佛法、外道、魔法、世间法等等一切法,如此成就一切差别智。根本智也可以权作一切种智看,只要了解了自心,就可以开发一切智慧。
《圆觉经略说》
-------------
如何对付自己的妄念?如何制心?如何去妄想?如何除杂念?世界上学佛学道的人都想除忘想,我不是一再告诉你们,妄想不要你去除它的呀!你去除它干什么?我以前作了一首诗,讲一般人学佛学道去妄想的事情,现在想起来了,这首诗怎么说呢?
秋风落叶乱为堆,扫尽还来千百回。
一笑罢休闲处坐,任他着地自成灰。
妄想就好像秋风落叶一样,扫了一次,又来一次,而且是在秋风里扫,越扫越多。老子懒得扫了,哈哈一笑,算了,不去扫它。落叶掉下来,自然会变成灰,自然就空掉了,你去扫它干什么?任它着地自成灰。这些道理我都说过了,妄念不要去除它,你去除妄念那个心,也是妄念。忘念本来是空的,本来就是虚妄的,所以才叫妄念。你除它干什么?我一直叫你们去体会“那个能知道妄念来去的心”,那个心不是妄念,那个并没有动过。你既然知道是妄念,妄念早就跑了。你还想办法去除妄念,那不是吃饱饭没事干吗?
《圆觉经》的几句话,对于修持非常重要,是走大乘最好的路线,也是最难的:
【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在任何时间常不起妄念,如果你能“狂性顿歇,歇即菩提”就成功了。但是怎么叫做不起妄念?如果一个人没有妄念,什么念都不起,完全像木头一样,也并不是佛道。于诸妄心,亦不息灭,对于自然来的妄想,并不勉强用个方法加以息灭,如果对于自然来的思想,想个方法加以灭除,这个加以灭除的方法,也是妄念;如果不加息灭的话,自然就清净了。
所以再进一步告诉你,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我们做功夫最易犯的错误,就是对妄想境加以了知,尤其是学佛有一点基础的人,妄念一起就怕,然后拼命想办法除妄念,统统在了知的阶段。其实那个明明了了知道的,也是个大妄念,所以佛告诉我们:住妄想境,不加了知,自然而来的,会自然而去。
最后一句话,佛告诉我们: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假定我们到了无了知,明明了了都没有了,寂灭了,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到了这样境界,就不必要自寻烦恼,不要再自问这个对不对?或怕大概是顽空吧!最好不要再起分别。
还有一个重点:【知幻即离,不作方便】,一切妄念都是幻想,当你知道是幻想,那个幻想已走了,不要另外用个方法,如观想啦、炼气啦等等,去除那个幻想,那些方法也是幻。为什么?因为做功夫才有,不做就没有,所以是靠不住的。【离幻即觉,亦无渐次】,知道是妄念,妄念早跑了,这中间再不必加一点,不增不减,那个寂灭清净同觉性。这里头没有初地、二地、初禅、二禅之分,把这个认识清楚就好办了。
真的认识清楚了这个,或者稍稍有点见地的人,悟后正好起修,才算是真正在修行。所以五祖对六祖说:不见本性,修法无益。
《如何修证佛法》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不放逸是无死之道,放逸则是死亡之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6 07: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