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8月13日下午,苏州西园寺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济群法师抵达东林祖庭。恰逢东林净土文化进修班开学,应代住持大安法师盛情邀请,济群法师为进修班学员举办了一场佛学讲座。13日晚,东林祖庭网站对济群法师进行了专访,以下是采访实录。) 记者:法师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专访。您多年来在讲经弘法、教书育人之余,一直致力于用通俗的语言传播佛法智慧。您的很多著作,如《人生佛教丛书》、《皈依修学手册》、《菩提心与道次第》、《普贤行愿品的观修原理》、《汉传佛教的反思》、《佛法修学次第》等书籍,学生都有幸拜读过,受益匪浅。特别是《汉传佛教的反思》一文,篇幅不长,但对学生的触动很大。请问法师,是什么因缘促使您对汉传佛教作出这样深层次的思考? 法师:佛法的核心就是解脱,不论出家在家,也不论南传北传,在这一点上是共同的。那么,怎样才能成就解脱?我觉得,现在很多人说到解脱时,往往觉得很茫然,似乎解脱成了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江湖传说。虽然这两个字我们耳熟能详,或许还能说出很多佛典中关于解脱的开示,但它究竟意味着什么?以我们现前的修行,究竟能有几分解脱的把握? 今天的出家人,主要有两种学修方式。一是进入佛学院学习,二是在禅堂或念佛堂专修。前者多偏重教理,缺乏实修和座下实践,使所学难以落实到心行。后者虽重视实修,但又会因为知见薄弱而进入盲修瞎练的误区。此外,汉传佛教是大乘,提倡慈悲济世的利他精神。但长期以来,却带着明显的自了倾向,予人消极避世的观感。这些问题,都促使我对现有的修学体系进行反思。 从表面看,问题似乎形形色色。但我发现,根本原因是一致的,那就是没有抓住修学要领。或是偏执一端,得少为足;或是广泛涉猎,浮光掠影。这样的学修,显然是不能从中获益的。所以,需要找到各宗修行的共同要素。所谓要素,一方面是完整,每个部分都不可或缺;一方面是简明,否则便不能称其为要素了。 佛教虽宗派纷呈,法门众多,但无非是解脱道和菩萨道。而在根本上,这两大目标又是完全一致的。解脱道是以个人解脱为目标,菩萨道则是将这种解脱的经验延伸到一切众生。目标锁定之后,就可以确定方法了。 首先是皈依三宝,以此作为我们的学习榜样和修行目标。其次是正确的发心,依出离心成就解脱,依菩提心成就佛果。这样的发心又要以戒律作为保障,才能使我们安全行进在修学途中,不被固有串习所干扰。所以说,皈依、发心、戒律是各宗共有的修学基础。此外,则是正见和以此建立的止观,这是各宗修行的不共之处。如阿含讲苦空无常,唯识讲诸法唯识,中观讲缘起性空,《涅槃》讲众生本具佛性,每一种见,都是帮助我们证得实相的手段。如果能围绕这些要领有次第地修学,我想,解脱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记者:近年来,藏传佛教在汉地传播的势头较强,我们也看到您与索达吉堪布关于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各自特点的对话,觉得这种交流非常必要。现在有种说法认为,汉传佛教的相对弱势是因为在教理和修行方法上不如藏传佛教究竟圆满,您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法师:目前,藏传佛教在内地影响较大,起到了一定的弘法效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汉传佛教经历文革摧残之后,在社会转型的无序中恢复起来,无论僧团还是信众,都处在信仰建设的初级阶段,确实问题重重。藏传佛教的介入,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汉地弘法力量的不足,但也增加了混乱和迷信的成分。 原因是多方面的。部分信仰者对藏传佛教的认识较为肤浅,只是被它特有的宗教感和形式感所吸引,而出来传法的上师也良莠不齐,再加上语言障碍等种种因素,师徒间往往只能结个善缘,得点加持,或传些简单的修法仪轨,很难给弟子完整而有次第的修学引导。从另一方面来看,藏传佛教是在藏地特有的文化习俗和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虽然有着次第完整、学修并重等特点,但也掺杂了一些属于本土文化而非纯正佛教的成分。这就要求学人具有抉择能力,否则,学的可能只是藏文化而非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