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741|回复: 32

[宣扬佛号] “「阿弥陀佛」名号”杂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16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转自 一佛乘的博客



阿弥陀佛」这一名号,是佛门中最常见、最常用的一句译语,与其他佛号相比,其不仅只是一个名词翻译,而且还是一种修行法门、工具,甚至是问候语…
随着其被赋予的功能越来越多,自然对其研究、争论的东西也就越来越呈现出来…
下面,对「阿弥陀佛」这一名号,作以一些分析研究,及个人妄谈——

一.译文的由来及翻译特点

「阿弥陀佛」这一名号译文,最早出现在《般舟三昧经》中(後漢月支三藏 支婁迦讖 譯)——

“其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如法行持戒完具,獨一處止念西方「阿彌陀佛」今現在,隨所聞當念,去此千億萬佛剎,其國名「須摩提」,一心念之,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已後見之”  (《大正藏》No.417)

另于《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中(吴 支谦译)亦有相似的译语——

“其「曇摩迦」菩薩,至其然後,自致得作佛,名「阿彌陀佛」”
“佛告阿難,「阿彌陀」作佛已來,凡十小劫,所居國土,名「須摩題」,正在西方”

今人亦有考证认为该经亦为「支娄迦谶」所译。而「支谦」实又是受业于「支谶」门人「支亮」;因此来看,无论怎样,这两部经都应该算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了,所以,译文用语较为一致亦属正常现象。

因此,暂先以这两部经,作为一个时代代表,去找寻一下其中的译文用语习惯。此中暂不论其译语是沿袭前人的用语,还是其自身的独创;也不论后人是否在继续使用;因「阿弥陀佛」一语出现于此,故而,即以此时的习惯作以剖析。

先将这两部经中的一些译语,结合梵文原词,以及后期新译的词语,进行对比如下——

   …
从以上对比中能看出,早期的音译译文中都有省略的习惯,而且是喜欢省略掉最后一个字。

因此,对于同样出现在其中的「阿弥陀佛」这一译语,我们也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也是一种省略的翻译方法。
同时,这也可以得到梵文的支持——

二.译文的原梵文情况

《阿弥陀经》及《无量寿经》现都有梵文本存世,因此,对于「阿弥陀佛」这一译文,是完全可以通过梵文本来确认其原始梵文的。

现略集几处,并及各种汉译本,一并汇集对照如下——

1.《阿弥陀经》中



2.《无量寿经》中



  …
从以上梵文本及「玄奘」法师所译的经文中能看出,「阿弥陀佛」是有两个名字的——「无量光amitābha」与「无量寿amitāyus」,而且这两个名字,除非在特指时会区分之外,其余时候基本是可以混用的。

因此,结合各本,可以确认「阿弥陀佛」的梵文名字是——

amitābha  (无量光)
amitāyus   (无量寿)
阿弥陀      

同时,能够看出——「阿弥陀」这一翻译法,正好是符合当时省略式的翻译习惯的。

而「佛」字的对应梵文,一般来看是对应于「buddha」一词的,但从《阿弥陀经》、《三十五佛名忏悔文》及其他各种经文的梵文本来看,直接跟在佛名字后面的词,却都是「如来」或「如来应正遍知」这样的词。而没有直接写为「**buddha」的用法。
所以,能够看出,各种汉译本中翻译的「佛」字,应该也是一种简略的翻译法。

三.译文省略的原因及此处的优点


由上述分析能看出,早期译文中多有省略掉最后一字的翻译习惯,此中缘由暂不能完全明晰,但笔者想到的一个原因可能是——

因为梵文在使用中,在表达不同的语境语义时,要进行语法变换及各种词格的变换,因此,最后一字,要经常随之变换(发音自然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所以,在音译时最后一字的译音就不太好确认——因为,如果依原词进行音译时,那么与原本中带词格的实际用字明显不符。但是又不能依变格后的发音来进行音译,那样又总在变化;所以,为了避免左右都不一致的情况出现,译者索性就将最后一字的发音不译出了,这样一来,就避免了这样的麻烦。这可能是译者翻译时的一种初衷。

【《孔雀经》中即有此种现象,音译的名词,都是依据原词进行音译的,而在与梵本进行对照时可发现,二者并不能够很好地对应,因为梵本中的单词都是变格后的单词,所以,乍看起来,二者并不相符】

上述,可能就是译者译文省略的原因了。

但对于「阿弥陀佛」这一译文来说,或许因此又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方便之处——
如上分析能看出,「阿弥陀佛」这一译语,最早是出现在《般舟三昧经》中,而该经中想必不会同时出现两个名字,所以在当时,并不会考虑更多,只是按照当时的翻译习惯,省略掉最后一字进行的翻译,这是很合理的。
而后来,当这一翻译习惯,在同时面对「无量光」与「无量寿」这两个名字时,恰好也都能对应得上,也因此又达到了一种统一,这可能是最初翻译时没有想到的。

这在「鸠摩罗什」的译文中,似乎能感觉到。如——
“彼佛何故號阿彌陀?”这一句,在梵文本及玄奘译本中,都是分别说为了两句——
“佛有何緣名無量壽?”“何緣彼佛名無量光?”
而「鸠摩罗什」的译文中,则统一为了一句,而且,通篇中也都看不到有两个名字的概念和差异。
这样的翻译结果,反倒让人感觉更为完整统一。

而按照梵文本来看,反倒让人觉得很乱,有时用到的是「无量光」一词,有时用到的是「无量寿」一词;而「玄奘」法师在翻译时,为了保持前后一致,似乎也不得不增加了内容,如——
“其中世尊名「無量壽」及「無量光」”
此句梵文本中并无「无量光」一词,「玄奘」本则应是依据了整篇文义,增加了这一名字,以使得前后各处名称都能够得到呼应。
而魏译的《无量寿经》中,译文中用的都是「无量寿」一词,但梵文本中能看到,很多地方用的却是「无量光」一词,此中译者似乎不得已地只选用了一个名字,以避免各处不一致的情况出现。但这样——似乎又不忠实于原文。

所以,综上来看,「阿弥陀佛」这一译语,虽然最初是省略之语,但后来却又能恰到好处地兼容了两个名字,因此,得以被「鸠摩罗什」发扬光大,这应该是最初没有想到的。

四.“南无阿弥陀佛”的梵文

由「阿弥陀佛」的梵文,基本就可以确认出「南无阿弥陀佛」的梵文了,虽然原梵本中并没有直接出现这一译文,但是,结合吴译经文中出现的一句「南無阿彌陀三耶三佛檀」及《往生咒》中前段的内容,以及《三十五佛名忏悔文》中的梵文结构,还是可以得出「南无阿弥陀佛」的完整梵文译文的,如下——

namo amitābhāya tathāgatāya-arhate samyak-saṃ-buddhāya  或
namo amitāyuṣe  tathāgatāya-arhate samyak-saṃ-buddhāya

如果省略一些的话,也可以是——
namo amitābhāya tathāgatāya  或
namo amitāyuṣe  tathāgatāya

另外的一种情况是——由汉译经文对译来看,其似乎还有可能省略“tath2gat2ya-arhate”一句?但如此用法似乎并未见过,亦或只是汉译译文省略而已,并非梵文真的有省略的用法?对照如下——

南無   無量  清淨                     平      等   覺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南無   無量  清淨                     三藐    三   佛陀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南無   阿彌陀[]                       三耶    三   佛檀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namo amitābhāya tathāgatāyārhate samyak-saṃ-buddhāya  
namo amitāyuṣe  tathāgatāyārhate samyak-saṃ-buddhāya  

同时,由以上对照中能看出,“无量清净”实际上是“无量寿”、“阿弥陀”的异译法;而“平等觉”也是“正等觉”、“正遍知”的异译法。
如此了知后,则能看出——
净土《大经》的汇集本——《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中,其名称的汇集上已出现了不妥——
1.既然「无量寿」=「无量清净」,那么在「无量寿」之后又再出现「清净」岂不重复?
2.「平等觉」为佛完整名号中的一部分,即便汇集一处,也当在「无量寿」之后,怎能分开?
——实不解经文各词含义也!

而在如上繁略不同的各种梵文佛号中,如果偏要习惯于「六字」的话,那么,最简单的译文也可以是——

namo ‘mitābhāya  或   namo ‘mitāyuṣe

总之,在这几种名号中能够看出——《往生咒》中实际上也是包含有佛号的,而且是梵文的佛号,所以,念诵《往生咒》与念诵佛号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同时,汉译名称中也还有其他多种翻译,而对于这其中各种名称,其实,念诵哪一个名字也都是一样的。因为,各个星球、各类众生、各种民族、各种语言文字…可谓是五花八门,因此,语言文字上既不会相同,也不可能完全对译,而且,这种「文字相」上的东西,也并不是佛法的根本,所以,在翻译这种名词时,译师们才会出现各种简略、音译、意译…各不相同的翻译。而这其中,实则并无是非之别。
所以,要念诵哪一个名字,那就随你自己喜好了。

但是,如果偏要依据「阿弥陀佛」这种省略式的译文,再想当然地对译成梵文——「amita buddha」时,那就不单是错误的问题了,而且也成笑话了——这如同将「天天向上」译为「day day up」一样了。

而这其中最后一种简略的梵文形式,实则在《無量壽如來觀行供養儀軌》中的一段「無量壽如來讚歎」中也是出现过的——

五.“无量寿如来赞叹”梵文原文

在“不空”大师所译的《無量壽如來觀行供養儀軌》中,有一段音译对译的「無量壽如來讚歎」,这段内容在现今的各版梵文本前段也都有出现;同时,其首句的“namo ‘mitābhāya namo ‘mitāyuṣe”与上述「南无阿弥陀佛」的梵文总结也完全一致;因此,对此「讚歎」本文也略作对照总结。如下——

1.「無量壽如來讚歎」  (《無量壽如來觀行供養儀軌》不空 译【《大正藏》No.930)】
2.「弥陀赞」          (《诸赞译语陀罗尼等杂集》) 【似为依汉译本对译的梵文】
3.  穆勒梵本
4.  东大梵本

namo 'mitābhāya.namo 'mitāyuṣe
namo namo 'cintya guṇā-karā-tmane
namo 'mitābhāya jināya te mune
sukhā-vatīṃ yāmi ta vā-nukampayā
sukhā-vatīṃ kanaka-vicitra-kānanāṃ
mano-ramāṃ sugata-sutair alaṃ-kṛtāṃ
tathā-śrayāṃ prathita-yaśasya dhīmataḥ
pra-yāmi tāṃ bahu-guṇa-ratna saṃ-cayāṃ




3.jpg
2.jpg
1.jpg
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3-16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六.译文的发音问题

虽然「阿弥陀佛」有很多种不同的翻译法,而且也可以说念哪一个名字都无所谓,但是人们还是最习惯于「阿弥陀佛」这一名号了,随之而来的是,人们更多地会关注其发音问题。而这其中,人们争议最多的是「阿」字的发音。
但是对于这些人,他们似乎并没有注意到——在这句佛号里面,「佛」字的发音就没有变化吗?其他的字呢? …
但是,仍然还是会有很多人去想探究古代时「阿」字的发音。奈何?姑且简单分析一下吧——

此中「阿」字,对应于梵文字母a应无疑问,故而,探究出古时梵文a的发音,即可知「阿」字的正确读音。现收集一些可确认梵文词汇的古代常用译字,作以对照,如下——

   …
由以上译文及对照中能看出,其中的梵文母音a,对应的译文母音,都是发「e/o」音的;而「e」与「o」的发音本身是很接近的,尤其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各种方言中,这两种发音都有存在,因此,此二者之别暂不太好确认;
但是无论怎样,首先能确认的一点是——肯定不是「a啊」音。

下面,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梵文中还另有o,au等母音存在,假如,梵文a是发成「o」音的话,那么,与这两个母音怎样来区分呢?而发成「e」音,则不存在这一问题。
因此,从逻辑上来看,梵文a还是发成「e」音最为合理。
而汉字「阿」字,在古代时也是多发为「e」音的。
同时,现代流传下来的部分印度梵语发音派系中,对于梵文a也是有发成「e」音的。

所以结合这几者综合来看,在古代——「阿弥陀佛」中的「阿」字,发「e」音是最为可能的。

但是,任何语言文字都会随着时间、地域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汉语梵语也都不例外。
如今即有人认为现代将「阿弥陀佛」中的「阿」字念成「a」音,是近现代受日本或西藏等地的发音影响所致,但实际上,在藏经中会发现,早在元明清之后的译本中,其译文用字就已经是发a音了,如——

薩哩瓦   嘛哈  巴喇嘛喇達訥 答塔阿噶答 …

当然,这其中或许也是受藏传梵文的影响,不过若再究其根本,恐怕还是受梵文发音的变化影响所致。

那么,既然这些文字、发音…总在变化,我们应该以哪一时代为准好呢?…推究到佛陀时代?那样恐怕根本就找不到答案了。而「佛」、「文殊」…的发音,古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为什么没有人去追究呢?

究其根本,是人们将「阿弥陀佛」的名号与「往生净土」联系到了一起,所以,才备受关注。
但是,经文中哪处说到过「往生净土」与念诵时的「发音」或具体的「名字」有直接关联呢?

既然没有关联,那又何必在意是用的哪一个名字以及发音呢?

如上分析中已经能够看出,「阿弥陀佛」只是其中一种翻译而已,另外还有「无量光佛」、「无量寿佛」、「无量清净佛」…多种翻译,乃至梵文名字甚至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各种名字,谁会说念诵这些名字就不能够「往生」呢?

《观经》中有言——“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而众生“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所以,此中众生与诸佛「感应道交」的途径是通过「忆、念」而得,并非是「口唸、口诵」而得;而一般常说的「念佛」实际上也并非是「口诵佛号」的「唸佛」之义——



 楼主| 发表于 2018-3-16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8-3-17 20:2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8-3-21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整理的大悲咒

namo ratna-trayāya
nama āryā valokiteśvarāya
bodhi-sattvāya
mahā-sattvāya
mahā-kāruṇikāya
sarva bandhana cchedana karāya
sarva bhava samudro cchoṣaṇa karāya
sarva vyādhi pra-śamana karāya
sarva ty upa-drava vi-nāśana karāya
sarva bhayeṣu trāṇa karāya
tasya namas-kṛtvā
imaṃ āryā valokiteśvara
tava nīla-kaṇṭha
nāma hṛdayaṃ
āvarta yiṣyāmi
sarvārtha sādhanaṃ
śubhaṃ ajeyaṃ
sarva bhūtānāṃ
bhava mārga
vi-śoddhakaṃ

tad-yathā
oṃ
ā-loke ā-loka mati lokā ti-krānte
he he hari
mahā-bodhisattva
he bodhisattva
he mahā bodhisattva
he priya bodhisattva
he mahā kāruṇika
smara hṛdayaṃ
he he hari
āryā-valokiteśvara
mahe śvara
parama maitra citta
mahā kāruṇika
kuru kuru karma
sādhaya sādhaya vidyāṃ
dehi dehi me
varaṃ kāmaṃ gama vihaṃgama vigama
siddha yogeśvara
dhuru dhuru vīryante mahā vīryante
dhara dhara dha rendreśvara
cala cala vi-malā mala mūrte
āryā valokiteśvara
kṛṣṇā-jina jaṭā makuṭā laṃkṛta śarīra
lamba pra-lamba vi-lamba
mahā siddha vidyā dhara
bala bala mahā bala
mala mala mahā mala
cala cala mahā cala
kṛṣṇa varṇa kṛṣṇa pakṣa kṛṣṇa pāśa
nir-ghātana
he padma hasta
cara cara niśā-care śvara
kṛṣṇā sarpa kṛta yajño pavīta
ehy ehi
mahā vārāha mukha
tripura dahane śvara
nārāyaṇa rūpa bala vega dhāri
he nīla-kaṇṭha
he mahā halāhala
viṣa nir-jita
lokasya
rāga viṣa vi-nāśana
dveṣa viṣa vi-nāśana
moha viṣa vi-nāśana
nir-mokṣaṇa
huru huru mālā huru
hari mahā padma nābha
sara sara siri siri suru suru
budhya budhya bodhaya bodhaya
bodhayāmi te nīlakaṇṭha
ehy ehi
vāma sthita siṃha mukha
hasa hasa
muñca muñca
mahā ṭṭā ṭṭa hāsa
ehy ehi
bho bho
mahā siddha yogeśvara
bhaṇa bhaṇa vācaṃ
sādhaya sādhaya vidyāṃ
smara smara taṃ bhagavantaṃ
lokita vi-lokitaṃ
tathāgata dadāhi me darśanaṃ
kāmasya darśanaṃ
pra-hlādaya manaḥ svāhā
siddhāya svāhā
mahā siddhāya svāhā
siddha yogeśvarāya svāhā
nīlakaṇṭhāya svāhā
vārāha mukhāya svāhā
mahā nara siṃha-mukhāya svāhā
siddha vidyā dharāya svāhā
padma-hastāya svāhā
kṛṣṇa sarpa kṛta yajño pavītāya svāhā
mahā la kuṭa dharāya svāhā
cakrā yuddha dharāya svāhā
śaṅkha śabda nir-nādana karāya svāhā
bodhanāya svāhā
vāma skandha deśa sthita kṛṣṇā jināya svāhā
vyāghra carma ni-vāsanāya svāhā
loke śvarāya svāhā
sarva siddhe śvarāya svāhā
rakṣa rakṣa māṃ svāhā
kuru rakṣa mūrtīnāṃ svāhā
namo bhagavate
āryā valokiteśvarāya
bodhi sattvāya
mahā sattvāya
mahā kāruṇikāya
sidhyantu me mantra padāni svāhā

补充内容 (2018-3-21 11:08):
乱码 muñca muñca 应为:muñca muñca

补充内容 (2018-3-21 11:08):
还是乱码,算了

补充内容 (2018-4-2 20:52):
第九行sarva ty...改为sarve ty...
发表于 2018-3-24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受教。
发表于 2018-3-24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观经》中有言——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而众生“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所以,此中众生与诸佛「感应道交」的途径是通过「忆、念」而得,并非是「口唸、口诵」而得;而一般常说的「念佛」实际上也并非是「口诵佛号」的「唸佛」之义——
发表于 2018-3-24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末学在持大悲咒, 希望能帮到亲属。
阿弥陀佛

点评

作完功课回向给亲属就行了 阿弥陀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3-25 08:01
 楼主| 发表于 2018-3-25 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pingjing6 发表于 2018-3-24 23:07
末学在持大悲咒, 希望能帮到亲属。
阿弥陀佛

作完功课回向给亲属就行了
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8-3-29 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深深地随喜赞叹!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9-7-27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梵文的“南无阿弥陀佛”在咒语里就有,比如往生广咒:nama ārya amitābhāya tathāgatāyā'rhate samyaksaṃbuddhāya(有的版本是 namo bhagavate amitābhāya tathāgatāyā'rhate samyaksaṃbuddhāya,和楞严咒里的一模一样,我觉得这个较上口),“阿弥陀”后面不是“佛”,而是“如来、应供、正等觉”


在普通的往生咒里是这样:namo amitābhāya tathāgatāya,“阿弥陀”后面跟的是“如来”,也不是“佛”字。也许像作者说的,梵语的习惯是在名号后面称“如来”,为了适应汉人,才翻译为一个字的“佛”


再如大悲咒中的“南无观自在菩萨”:nama āryā-valokiteśvarāya bodhi-sattvāya mahā-sattvāya mahā-kāruṇikāya,“观自在”后面是“大悲、菩提萨埵、摩诃菩提萨埵”,也很长

1.PNG
2.PNG
发表于 2019-7-27 18:2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
发表于 2019-7-27 20:4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观经》中有言——“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而众生“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所以,此中众生与诸佛「感应道交」的途径是通过「忆、念」而得,并非是「口唸、口诵」而得;而一般常说的「念佛」实际上也并非是「口诵佛号」的「唸佛」之义——”               

第八观中忆佛念佛是释通途观想,其义总显阿弥陀佛与诸佛三身同证,悲智果圆,平等无二之共同处。此与楞严经念佛圆通章义同。只是暂未显说阿弥陀佛别意弘愿,并不代表《观经》中念佛没有包括口称佛号。
发表于 2019-7-27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观经》中凡夫能口诵阿弥陀佛名号往生极乐才是阿弥陀佛别意弘愿的殊胜处。这个意义上的念佛如果被有意无意的遮止了,凡夫便失去了往生的大利。

点评

其实原文后面还有一大段文字论述“念”的含义,我没贴出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7-28 07:40
发表于 2019-7-27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观经四贴疏》释第八观时,是广论一切诸佛入念佛众生心想之通义。到第九观时才正式论述阿弥陀佛入念佛众生心想之别义。这时口称名号便成为念佛重要的一项了。

下面是《观经四贴疏》第九观论述节选:

問曰:備修眾行,但能迴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有何意也?


答曰:此有三義:
㈠ 明親緣
眾生 起 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 佛 即知之。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彼此三業不相捨離,故名親緣也。


㈡ 明近緣

眾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故名近緣也。


㈢ 明增上緣

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繫,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也。自餘眾行,雖名是善 ,若比念佛者 ,全非比較 也。


是故諸經中,處處廣讚念佛(这里已不是通途意义上的忆佛念佛了)功能。

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 中,唯明專念彌 陀名號得生
又如《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又十方恒沙諸佛證誠不虛也。
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此非一也。
发表于 2019-7-27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感应道交仅限观想忆想,那观经下品中人便不能往生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7-28 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guanru 发表于 2019-7-27 21:20
《观经》中凡夫能口诵阿弥陀佛名号往生极乐才是阿弥陀佛别意弘愿的殊胜处。这个意义上的念佛如果被有意无意 ...

:handshake其实原文后面还有一大段文字论述“念”的含义,我没贴出来

点评

帖出来也无妨啊,不过,末学认为,就信愿往生念佛来说,凡夫尊循“楷定疏”应该更为理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7-28 08:17
 楼主| 发表于 2019-7-28 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梵文佛号过长,影响念诵数量,怎么看?可以参考持咒,长咒要求的遍数相对少,比如楞严咒,“念满一万八千遍,遍遍入于无相定”,短咒要求的遍数相对多,比如准提咒要求一百万遍。咒语的字数和要求的遍数成反比,这样无论念长咒还是短咒,念诵的总字数和所花时间就差不了许多了。所以梵文佛号虽然长,但同样念一个小时,就算遍数少,也和念六字名号的总字数差不太多,付出是一样的
发表于 2019-7-28 08:1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杰里米 发表于 2019-7-28 07:40
其实原文后面还有一大段文字论述“念”的含义,我没贴出来

帖出来也无妨啊,不过,末学认为,就信愿往生念佛来说,凡夫尊循“楷定疏”应该更为理性。

点评

窃以为理性的做法应是两种说法都研究透了再抉择,比如极乐到底是四土具足还是只有报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7-28 09:05
 楼主| 发表于 2019-7-28 09:0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guanru 发表于 2019-7-28 08:17
帖出来也无妨啊,不过,末学认为,就信愿往生念佛来说,凡夫尊循“楷定疏”应该更为理性。

窃以为理性的做法应是两种说法都研究透了再抉择,比如极乐到底是四土具足还是只有报土

点评

杰里米师兄,您和谁就极乐只有报土讨论过?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7-28 10:0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22 18: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