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201|回复: 23

广东四会六祖寺招聘(寺院招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11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广东六祖寺以下工作岗位招聘:
1物业管理人员
2仿古建筑学员
3、园林设计师
4、园林施工员
5、保安
6、保洁
7、电工
8、绿化工
任职条件:以上招聘人员要求具有佛教信仰,恭敬三宝,发心长期护持三宝,服务道场。
岗位待遇:工资面议,为工作人员提供食宿,提供良好的工作与修行环境,工作满一年后缴纳社会保险。
工作地点:根据工作需要可安排,广东四会六祖寺、茂名灵惠寺、江门茶庵寺、河南文殊寺、湖北灵泉寺、甘露寺、陕西慧照寺、安徽三华寺、广西灵岩寺,湖南景星寺、普渡寺、飞山寺、方广寺等寺院
      欢迎各位善知识前来边工作边修行,在山水之间觉醒生命的真谛,广结善缘,增长自己的福慧,健康快乐的生活,何况“三宝是大福田”善行善举,善因必然得到果。
随喜赞叹您的发心!南无阿弥陀佛
联系电话:0758-3112098,15979933322(李居士)
简历投递:2915534480@qq.com
我们重视每一位同事,每一位同修。我们以自利利他”的精神来共谋发展,在工作中修行,在生活中觉悟。闲暇之余听经闻法,寻一净处禅修!

 楼主| 发表于 2018-3-13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佛门里,有这样一个现象,对刚出家的弟子来说,师父一般都告诫,出家人头几年都要少说话,内心要寂静。

这实际上是训练止语,所谓止语,就是强行训练自己控制语言的能力,而且每天晚上睡觉前要反省一下今天说了哪些话,哪些话合适,哪些话不合适。

止语的目的,并非是一般意义上认为的为了避免言多必失,担心泄露内心的什么秘密,担心得罪别人,实际上是为了训练自己的心,训练自己的慈悲和智慧。

有一个德高望重的法师,他早年出家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怎么说话。后来他开始讲话的时候,弟子们发现,他已经训练出一种能力,什么时候该讲什么话,不该讲什么,契机都把握得很好,同时他教导弟子的时候,也是要求不许讲大话,不许讲官话,不许讲没有用的话。

什么是大话?做不到的事,不由自主地说出来了,根本就没有考虑到自己可能实现不了,这就是大话。说大话有什么过失呢?你以后再讲话,别人就不听你的,就是失信于人,你以后做任何事情,说的话人家都不信,周围的朋友会日渐疏离,诸事都会不顺。

官话是什么?就是言不由衷的话。有什么过失呢?一是冠冕堂皇,话虽然很好听,没有什么错,但不是发自自己的内心,这样于人于己好处不多,至少没有什么意义。

有一个出家人,在寺里担当一个职务的时候,总是跟别人讲官话,虽然话没有错,听上去合情合理,但因为缺乏真诚,所以大家就不听他那一套,时间一长,和大家的关系就疏远了,最后他沦为"孤家寡人".

为此,住持师父把他调去当清众。清众就是普通的、不管事的出家人。这个时候他的内心受不了,很长一段时间他讲的话没有人听,更没有人回应,他只好跟大家一样讲真诚的话,但是他在做梦时还讲官话,由此可见官话对人的危害。

什么是没有用的话?这在佛教里称为绮语,不允许讲,讲了就犯戒。

总之,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我们都要尽量做到不说大话、官话、没用的话。

 楼主| 发表于 2018-3-14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信人别信嘴,交人要教心
 楼主| 发表于 2018-3-15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上面读了很多的书,也掌握了很多的知识,有很多的文化,这些文化知识和佛经的道理是不同的。学佛法是为了开发我们的智慧。有智慧的人内心清净、内心单纯、内心善良,没有智慧的人内心苦恼、烦恼、复杂。我们掌握很多的知识,不一定就能让我们的内心单纯、清净。有时候,人的知识越多,人的分别心越重,最后,人的知识越多,人的思想就越复杂。天天想来想去,理不出头绪,想不开。到寺庙里边来,皈依三宝之后,我们要得到的是佛教的智慧。所以,我们不仅仅要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智慧。

皈依以后,我们要学佛、学法。我们学佛、学法的前提是要相信,信佛、信法、信僧,信仰三宝。信佛,佛大彻大悟,佛的智慧圆满,悲智圆满,有大悲心、有菩提心,这些我们要相信。相信佛有这种力量,有这种功德。我们一般在理路上、在文字上说佛有大神通、有大的功德,实际上我们从心里要相信佛有这种能力,不是很容易的。能够真正相信到这一点,才能够说是信佛的开始,大家从很多地方来到寺庙里边来参加活动啊、皈依啊,那都是因为佛的缘故。

佛多生多世的修行,最后成佛。佛法流传下来,我们今天才能够学习到佛法,这些本身也都是佛的大慈悲心、佛的殊胜功德。如果佛没有这些殊胜的功德,没有大悲心,没有大愿力,那就不容易摄受到这么多人,所以从这一点上面说,佛有这方面的能力、有这方面的功德,我们要相信。如果你不相信话,佛法就不容易得到感应。你相信比较真切、比较真诚,得到的感应、得到的加持就会很大。你如果半信半疑,这种感应、这种加持就不容易获得,佛本身就有这种利益众生的能力。我们相信以后不一样了,整个的心态就不一样了,整个心态立刻就会得到很大的转变。

有智慧的人,他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境界判断就不同了,好的、善良的能够持续、保留下去,不好的也能够把它变成好的,把逆境也能够转化为顺境。没有学佛法的人遇到这个逆境,就过容易不去,乃至失败了,没办法了,过不去,遇到障碍。看不惯的人、看不惯的事,很多麻烦的事情、头疼的事情过不去。用烦恼心来看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也是烦恼的一个展现,烦恼跟烦恼相应就过不去。第二个层次的人遇到这个烦恼、遇到这个逆境,就是一个转机的机会。我们常常讲,危机就是转机,一转机就能够改变了。第三种状态就是说,遇到逆境能够变为顺境,把这个不好的能够变成好的,这就需要有佛法的力量。

在法会的整个过程当中遇到的种种境界、障碍,有一个法师过去了,某某人过去了,把问题解决了,就能把不好的境界改为好的境界。他给你讲几分钟的佛法,告诉你这个事情该怎么来观察,这个事情应该怎么办,你照着去做就改变了,变成好的了。如果说没有佛法的智慧,那我们遇到一个逆境,很小很小的一个逆境,有可能就永远过不去了。所以,我们来到寺庙里边来学习佛法,就是为了要得到这种智慧。有智慧,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就能够自在,就能够解脱,就能够轻安。

佛法的智慧都要从信佛、学佛开始。所以,我们信佛、学佛开智慧是很简单的事情。念经也好啊,拜佛也好、持咒也好,出坡劳动也好都是我们积聚资粮,开发智慧的条件,没有这些条件,我们智慧也开不了。不是说想要开智慧,那么你智慧就开了。只有种种条件具足了,人就有智慧了。我们出门的时候,看到种种的人、遇到种种的事,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有大人也有小人,有男众也有女众,等等,高的、矮的、胖的、瘦的,有各种分别心,这种外在的形象就会影响到人的内心。两个小孩,一个高的、一个矮的,一个胖的、一个瘦的,一个比较调皮的、一个比较听话的,等等。人容易这样去分别,但是我们看到这些林林总总不同的事物的时候,没有人意识到说外在种种形相的分别都是因为我们心分别出来的。有时候很难说是哪一个人、哪一件事情比较好,哪一个人、哪一件事情比较差,有时候是不好比较,人一比较往往都是从自己心态来比较。所以,种种的分别产生种种的烦恼,种种的烦恼引发种种的执著,种种的执著就带来种种的痛苦,这些都是没有智慧的表现。

如果人有了智慧看问题就不同了,有智慧,他看到说所有的这些都是我们内心的展现,即心即佛,即心是佛。我们的心是无形无相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的心是无比广阔的,所有一切的见闻觉知、有为法、无为法,所有的一切都是跟自己的心有关系。心悟了,是出世间法。如果在外在的境界上分别,还是世间法的层面,因为世间法的层面,所以,会有种种世间法的分别、比较、纷争、斗争等等。

我们学佛法的目的是要超越世间上种种的对立,靠佛法来观察,世间上面的一切都跟自心有关系,然后慢慢培养自己的慈悲心、菩提心,这就是学习佛法的开始,学佛法的目的让自己的心越来越善良,皈依时候我们会有一些课程,大家一步一步去学习,去用功,慢慢就进步了。我们心态改变了,我们心态善良了,我们内心当中有力量了,每个人、每一天都非常的快乐、自在,这就是学佛的妙用。如果自己常常起烦,而且说自己烦躁不安,有种种问题,那就是说我们佛法学得不够,佛法学得不好。大家常常来到寺院里参加活动,集聚资粮,发心,反观自己的内心,查找自己内心的问题,然后与同行善友多交流,得到别人的帮助,我们才有办法越学越好。

 楼主| 发表于 2018-3-16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8-3-16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善哉 。
 楼主| 发表于 2018-3-17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除了生和死,其他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楼主| 发表于 2018-3-18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月二即龙抬头又被称为“春耕节”、俗称青龙节,它是中国传统节日。

地天又称用地神、坚牢地神、坚牢地天、持地神,即主掌大地之神,为十二天之一。地的体性是坚固不动,能止住万物,有能持万物的作用。

在佛教中,此尊被视之为菩萨或护法神,在经典中常可见到其尊名及功德势力。

此外,新《华严经》卷一举有普德净华主地神、坚福德庄严主地神、妙华严树主地神、普散众宝主地神、净目观树主地神、妙色胜眼主地神等名。并说彼等皆于往昔发深重愿:愿常亲近诸佛如来,同修福业。

另据《方广大庄严经》卷九〈降魔品〉中记载,佛陀初成道,此地神为作证明,从地涌出,曲躬恭敬,捧著盛满香花之七宝瓶供养世尊。

供赞护法神是佛陀和历代高僧大德留传下来非常殊胜的一种修行方式,依靠护法神的力量我们可以得到很好的保护,将魔障以及违缘障碍消减到最低,而且很容易成办世间与出世间的各种事业。

学佛人要对护法神尊重供养和赞叹,要知道我们凡夫都有无数的怨家债主。正因为护法神的保佑,我们才不会被干扰修行,也不会被严重怨家债主靠近讨报致病痛,有佛菩萨、护法神的保佑,我们才更容易平安健康顺利如意、走好运。

龙的天敌是金翅鸟,《长阿含经》中谓龙有三种难避之苦,其中之一即为金翅鸟所食,唯几大龙王能免。龙是金翅鸟的食物,为躲避其捕杀,龙王曾向佛求救,佛赐他袈裟披身,金翅鸟便不敢动,因其亦信奉佛法,由此与龙共成佛教的护法神。
大鹏金翅鸟梵语名迦楼罗,与龙同为天龙八部之一,天龙八部是以天、龙为首的八部鬼神,为首的是天,其次便是龙。名金翅鸟之因,乃其翅膀是由众宝合成而故名,又名妙翅鸟。

佛典上载,金翅鸟常栖身于四天下的大树上,躯体极大,两翅一张开,有336万里。金翅鸟有胎、卵、湿、化四生,其最先来源是化生,后来才有了胎、卵、湿三种生。

据《业报差别经》上讲,金翅鸟的业因是“能修大布施,高心陵蔑人,由斯业行生,大力金翅鸟”。能修大布施而积累了大福德,高心陵蔑人是慢心重,以此转生成畜类。

金翅鸟亦具大通力,有如意宝珠为璎珞,变化万端,无事不办,因此诸龙皆惧,据闻它每日要吃一条大龙王和五百条小龙。食龙时,先将龙贮存在它的嗉中,然后再慢慢吞下,龙在嗉中欲死不能,欲活不得,痛苦不堪,不断发出悲苦声,故金翅鸟又名“大嗉顶鸟”及“食吐悲苦声”。

金翅鸟。因为它的翅膀是金色,闪闪发光,它专吃龙。一般飞禽专吃虫类,大鹏金翅鸟是大鸟,龙是大虫,所以金翅鸟专吃龙。它在空中巡视大海中应死的龙,发现龙时,用翅膀(展开有三百由旬)煽海水,成为两半,应死的龙,吓得发抖,遂失去神通,露出体形,等著被吞。可是大鹏金翅鸟将要死时,就没有威力,龙也不怕它,反而吐出毒气,将它毒走。金翅鸟无可奈何,飞返金刚山,被火所焚而死,留下焚不坏的心,成为如意珠。

龙王眼见自己的种族被金翅鸟所吞,快要到绝种的时候,来到佛所,乞佛慈悲,解救危机。佛送龙王一件袈裟,对它说:‘将此袈裟拆成一缕一缕,每龙的角上挂一缕,这样金翅鸟就不能搏龙而食了。''

龙王回到龙宫,(这一天,就阴历是二月二)按照佛所指示,每条龙有了护身的法宝。

从此大鹏金翅鸟再也找不到龙为食物,饿得难忍,也来佛所,对佛说:‘世尊!您对龙慈悲,对我不慈悲,我没有龙可食,那么,我吃什么?''佛对它说:‘你要晓得因果报应,你今生吃龙,龙来生吃你,互相吞食,无有了期。在佛法中要戒杀生,你从今以后,不要吃肉,要吃斋食。''金翅鸟问:‘我吃什么斋食呢?请世尊指示!''佛说:‘自今天开始,叫我弟子在午斋时,送一份米饭给你,足够你吃饱的,不要担心!''

所以一直到现在,佛子们在午斋时,送出七粒米,一粒米变成七粒米,七拉米变成四十九粒米,变化为无量米,足够金翅鸟所食。


这个故事不仅是要讲节日典故,教大家弄清来龙去脉,也是要让大家知道佛陀哀悯众生,解救众生的大慈悲。

 楼主| 发表于 2018-3-20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管好自己的嘴,这些话不要说

1、不要评价别人的好坏,因为他们并不影响你吃饭。

2、不要评价别人的德行,因为你不见得比他更高尚。

3、不要评价别人的家庭,因为那和你没有一点关系。

4、不要评价别人的学问,因为世上最不缺的就是学问。

5、不要评价任何人,哪怕是你最看不起的人。

6、不要伤害别人,因果迟早都会来。

7、不要随意发脾气,谁都不欠你的。现在很痛苦,等过阵子回头看看会发现其实那都不算事。我们常常抱怨生活对我们不公平,其实生活根本不知道我们是谁…

8、不要去讨论谁的修行好与不好,修行在个人,别人是你的一面镜子,反射自己的不足之处,在不足中修炼自己。

 楼主| 发表于 2018-3-21 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宝门前福好修,一份福田万份收!
 楼主| 发表于 2018-3-22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和人的相处,是一门学问,要做好一点,真的不容易。离得太远了,关系就淡了;可靠得太近了,恩恩怨怨就来了。

不管是家人朋友,还是同学同事,好起来时可以两人同穿一条裤子,闹翻后可以老死不相往来。

人生如尺,要有度。感情如面,别越界。

 楼主| 发表于 2018-3-23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些居士他总说,“我这个修学的环境不好,我家里面障碍重重,我没有办法修行,我没有办法清净下来修行,我出家好不好?我出家了,你看寺院里面的法师们多清净。
出家是为了清净么?很多居士都有这样的困惑,大愿法师在《普贤行愿品学记》中有如下开示——
1/出家不是逃避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14A9.tmp.png
如果你想,你要出家,你要求出家修行,你是为自觉觉他,自利利他,以这样子的正知正见来出家,这个当然很好,这个当然要成就。
但是如果你是为了逃避现实,你想找一个清净的环境来逃避一下的话,那我劝你,最好你就放下你这个出家的念头。为什么? 因为可以实话告诉你,就算你进来了,用不了多久,你很快就会自动跑出去。
为什么?因为寺院它也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出家人,法师们,他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他们也是跟常人一样,也是有血有肉,血肉之躯,也是有情感。不过他们超胜的地方,是能够闻思佛法,正在修行道路上面,但是并没有圆满。
2/心不清净,在哪里都不清净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14AA.tmp.png
如果你带着一种烦恼心,你来找清净,你是找不到清净的,你会觉得还是不清净。为什么?你的心不清净,你走到哪里都不清净。
一个人他在世间生活,不可能没有恩怨,不可能没有是非,不可能没有矛盾。关键是要能够运用佛法的智慧去观照生活,去改变心境,境不转心转。所以烦恼的根源是来自于内心,不是外界的环境。

 楼主| 发表于 2018-3-25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老和尚养了一盆兰花,他对这盆淡雅的兰花呵护有加,经常为她浇水除草。兰花在老和尚的悉心照料下,长的十分健康,出落的清秀可人。

有一次,老和尚要外出会友,便把这盆花托付给小和尚,请他帮忙照看。小和尚很是负责,象老和尚一样用心呵护兰花,兰花茁壮地成长着。

一天,小和尚给兰花浇过水后放在窗台上,就出门办事了。不想天降暴雨,狂风把兰花打翻砸坏了。小和尚赶回来,看到一地的残枝败叶,十分痛心,也很害怕老和尚责怪他。

过几天老和尚回来了,小和尚向他讲述了兰花的事情,并准备接受他的责怪。可老和尚什么也没说。小和尚感到很意外,因为那毕竟是老和尚最心爱的兰花呀。



老和尚淡淡一笑,说道:“我养兰花,不是为了生气的。”

简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我们工作不是为了生气的,我们相爱也不是为了生气的。用心付出的东西一旦无法挽回,也不用再怨什么,悔什么。

拥有的时候好好珍惜,失去的时候淡然处之。无愧于心便好。

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

不是世界选择了你,是你选择了这个世界。

既然无处可躲,不如傻乐。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楼主| 发表于 2018-3-27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圆规为什么可以画圆,因为脚在动,心不动。
 楼主| 发表于 2018-3-29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透过别人你才能够认识自己,透过别人才能够看清真正的自己。
Through others you can get to know yourself, and see your real self.
 楼主| 发表于 2018-3-30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眼前的一切都是我们过去种因所结下的果。得到了是你该得到的,用不着得意。失去了是你该失去的,用不着懊恼。

得失是缘,何不淡定斯然。达摩祖师云:若得荣誉好事等,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随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定在慈悲,自然吉祥如意。

 楼主| 发表于 2018-3-30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十方善信来电咨询,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8-3-30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眼前的一切都是我们过去种因所结下的果。得到了是你该得到的,用不着得意。失去了是你该失去的,用不着懊恼。

得失是缘,何不淡定斯然。达摩祖师云:若得荣誉好事等,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随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定在慈悲,自然吉祥如意。
发表于 2018-3-31 01:21 | 显示全部楼层
物业管理人员    ?   
hao 好!  有空 我 一 定 报 名 ……   
 楼主| 发表于 2018-4-5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神瑛侍者06 发表于 2018-3-31 01:21
物业管理人员    ?   
hao 好!  有空 我 一 定 报 名 ……

请师兄留下联系方式,寺院工作人员会联系您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0 09: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