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861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8-1-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18-2-27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真我、大我 佛法力说无我的本意,是破除众生各种错认非实我为实我之见,引导其通过如实正观无我,证得真正的实我——涅槃真我、佛性大我。此为佛教无我说的究竟义及出发点。 真我、大我,即是佛法三法印中的第三“涅槃寂灭”印,是由如实观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所证得的净果。所谓涅槃,虽然常用“遮诠”的方式说为不可言说思议,而究其实,不过是由如实正观无常无我的真实,熄灭了因我执而起的诸烦恼而完全净化了的心灵,并非死寂虚无,烦恼虽灭,净心犹在
。《阿含经》一方面描述涅槃不可说,一方面又描述涅槃“是常”、“实极安乐”、“不生不灭”,这种真常安乐的净心或“本际”,可谓真正称得上常一自在的阿特曼之实我。《杂阿含》卷五第104经载,比丘焰摩迦认为“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更无所有”,被众比丘斥为恶邪见,经舍利弗调教,悟漏尽阿罗汉不以五蕴为我,故纵然身坏命终,而“见法真实,如住无所得”之净心及所见之真实法不会断灭。同经卷十第262经佛说阐陀比丘见道“不复见我,唯见正法”。此所见法真实、正法,从存有的意义上来讲,即是涅槃真我。同经卷二二第591经佛答天子: 若罗汉比丘,自所作已作,一切诸漏尽,持此最后身,正复说有我,我所亦无咎。 证得涅槃的阿罗汉,按世俗惯例自称我,乃至说有实我,并无过错,因为他们已离我慢,超越我我所,于彼我我所,心永不著我我所,“善解世名字,平等假名说”。 大乘经论中也说真我,如《大集经》卷二九云: 言虚空者,即是我也,即是净我,即是我心。我者无色,如空无边,我亦如是。 谓犹如虚空般的清净心即是“净我”(真我),此净我,指菩萨见道时亲证真如的净心。
《大般涅槃经》中,称涅槃为“大我”、“自在我”,谓“一切诸法悉无有我,而此涅槃真实有我”(《狮子吼品》),“有大我故,名大涅槃,涅槃无我,大自在故,名为大我”(《婴儿行品》),将佛所证涅槃大我的性质归纳为常、乐、我、净四德及“八大自在我”,常乐我净,今可译为“清净不染的真正自我永享安乐”。
《大乘庄严经论》卷三偈云: 清净空无我,佛说第一我, 诸佛我净故,故佛说大我。 诸佛与无我、空相应的清净心名为大我,是最高的我。《显扬圣教论》卷十七说菩萨见道时证得的平等心性,远离遍计所执自性,“即是大我阿世耶及广大阿世耶”(阿世耶意为大我)。
《佛性论》卷二谓诸佛菩萨由真如智至得一切法无我波罗蜜,恒常无我,是一切法真实体性故,故说无我波罗蜜是我,“以我、无我妄执息灭故,故名大我”。空海《吽字义》谓“唯有大日如来,于无我中得大我也”。 经中所讲的涅槃,是佛及其圣弟子修得,非凡夫众生所能知见。此涅槃真我,是否也潜在于凡夫身中?按缘起法则,从涅槃与世间不二的中道看,诸佛证得的涅槃大我,理应为众生所本具,所谓证得涅槃,更准确地说,应是本来清净自性涅槃的原样显现或与本来清净涅槃的相应(契合一致)。从这种意义上,应说真正的涅槃超越因果,非本来没有而后修得,《杂阿含经》中佛言“涅槃界”,有能证得涅槃之因的含义。大乘如来藏系经论中,明言众生身中有真我、大我。如《大乘入楞伽经》卷七云: 蕴中真实我,无智不能知。诸地自尊通,灌顶胜三昧,若无此真我,是等悉皆无。 说真我炽然,犹如劫火起,烧无我稠林,离诸外道过。 谓众生五蕴中潜在的真实我,虽然凡夫不能自知自见,但若无此实我,诸佛菩萨就不可能证得真如、涅槃。清净真我,是佛菩萨“内证智所行”,非凡夫外道所知,即是如来藏。真我在众生五蕴之中,如女人所怀之胎,虽有而不见。“说无真如我,唯是虚妄说”,若比丘断言绝无真我,是著于有无,毁谤正法,僧团应对其作“默摈”的处分,大家都不与他说话。
《大般涅槃经》指出,涅槃真我,潜在于众生身中,为如来藏,也称佛性: 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 世间之人虽说有我,无有佛性,是则名为于无我中而生我想,是名颠倒。佛法有我,即是佛性。世间之人说佛法无我,是名我中生无我想,……名为颠倒。 众生佛性住五阴中,若坏五阴,名曰杀生。(卷七) 这本具的“佛性真我”,譬如金刚,不可毁坏,是众生得以修行成佛、证得涅槃大我的依据。
《大法鼓经》卷下说众生皆有如来藏而不自知,“若遇诸佛声闻缘觉,乃知真我”,如目有翳者遇良医治病愈,其目开明。天台、华严、禅宗等,皆以此佛性真我为心性、真心。密教《大日经》等以众生肉团心(心脏)中本具的真实心或自性清净心为大我,以月轮上未开放的八瓣莲花苞表示。 诸佛所证的大我及潜在于众生身中的如来藏、佛性真我,亦以无我为本性,是与无我不异或与无我的真实完全一致的真我。
《大般涅槃经》卷八谓“我与无我,性相无二”。该经既斥仅见无我而不见佛性真我者为邪见,也斥仅见有涅槃大我而不见无我者为邪见。佛法自我观的究竟中道义,是无我与真我之不二,《楞伽经》一面说众生有如来藏,一面又强调“依无我如来之藏”,说如来藏即是无我的别名。
《究竟一乘宝性论》卷三云: 以即无我名为有我。即无我者,无彼外道虚妄神我,名有我者,如来有彼得自在我。 无我,旨在破除误认非实我为实我,引导众生证得真我,证得真我的涅槃心虽然常一自在、常乐我净,但没有分别实我及我与他、我与世界为二的自我意识,故实为无我之我。
《中论·观法品》有云: 因破有法,有无我,我决定不可得,况有无我? 若见有涅槃大我之相可得者,则堕于《金刚经》所说的寿者相,不离假我之执。说无我及有真我,皆是破执之方便,我之真相,究竟不可言说。
《大般涅槃经》云: 为调众生故,为知时故,说是无我;有因缘故,亦说有我。如彼良医,善知于乳是药非药,非如凡夫所计吾我。(卷二) 所谓若我、无我、非我、非无我,唯断取著,不断我见,我见者名为佛性,佛性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卷五) 佛法说无我、有我的终极旨趣,是拨开遮蔽众生慧眼的假我、神我之执的乌云,令涅槃大我、佛性真我的日光显现。破除假我、梵我、神我,旨在引导众生证入涅槃大我。
《大法鼓经》佛言: 众生轮回生死,我不自在,是故我为说无我义。 佛为示世间所计我虚妄非实故,说无我。如女人有子患病不宜吃奶,其母乃以苦味涂乳暂不令饮,后来病愈,母乃净洗其乳,唤子来饮,有如佛陀先为执著实我者说无我,后来才说如来藏真我(《大涅槃经》亦有此比喻)。并斥好修学种种空经而执著“一切佛经皆说无我之人”,其实不知空无我义,“彼无慧人,趣向灭尽”,只能以灰身灭智常住灭尽定为归宿
。木村泰贤《大乘佛教思想论》说,把破除假我之执、证得真我理解为一种应当努力实现的目标,比将真我看作本有更为确切。 在由破除假我而肯定真我上,佛教与婆罗门教、耆那教等实质上相近,都以破除小我之执而体证大我为解脱。
婆罗门教《门达克奥义书》说见到最高我即解脱业缚,犹如河水入海,“圣者亦离名色而入于最高我”。佛教《优婆塞戒经·净三归品》云: 若能了了正见真我,是名解脱。
佛教说涅槃大我常乐我净,并潜在于众生身中,与婆罗门教等所谓大我(Atman)或妙乐我的语义可谓相同。尤其是《奥义书》中的大我,有永恒实体、真实存在(sat)、不可毁灭的心灵精体(cit)、无上大乐(ananda)、宇宙万有的基础和依柱(substratum)等义,与佛教密教之本基、光明含义颇为相近。
但佛教认为,婆罗门教等依据一定瑜伽体验所说最高我、妙乐我、神我、大我,如说大如拇指、芥子、微尘,乃至与梵合一等,并非真正的实我,因为它们还都是与世界相对的我,至多只是杂染的阿赖耶识或某种禅定的体验,落于我法二执、能所二元对待,《大般涅槃经》卷二比喻为“如虫食木,偶成字耳”,是故佛力说无我,以破除其所执非实我。大乘佛法所谓真我、大我,是对一切有生灭的、落于能见所见二元对待的假我之绝对否定,是绝对的无我,绝对的无我亦即是真我、大我。这是佛教与一切外道的根本区别所在,可谓佛法之心髓、标志。
佛教大讲无我,与其说是一种哲学观,毋宁说无我是一种破除执著、体证涅槃的修行方法。
《佛学今诠》说: 无我观根本不是一个哲学主张,而是一种宗教行持之实践方法。( 《佛学今诠》上册,慧炬出版社,1994,页199) 深观诸法无我,被强调为解脱生死苦恼、证入涅槃的修证心要,是佛教诸乘诸宗解脱道的核心,修观(毗婆舍那)的主要内容。一般是用比量的方法推理,破除各种分别我执,通过深观,断灭产生我执的根本——末那识所起俱生我执,方为见道。
《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说: 染污末那,为识依止。彼未灭时,相了别缚,不得解脱;末那灭已,相缚解脱。 不消灭末那识的俱生我执,心便不能从内外诸相的种种系缚中解脱出来,只有截断了染污末那的俱生我执这一烦恼的根子,现量证见无我的真实,才能解脱生死苦恼。 直观无我,则为获得菩提的捷径。南传《相应部》第2品载,30位青年问佛是否看见他们所寻找的携物逃走的妓女,佛反问:“是寻找女人,还是寻找自我更好?”启发他们向内寻找自我而得解脱。
《甄叔迦经》谓修行只要总观无我之一行便可,“若能明见身心无我,便是见道” 。
在佛教看来,找到真正自我,是人生的根本大事。芸芸众生,种种劳碌、营谋、算计、奋斗、追求,无非是为了自我,为了自我的利乐(利益与快乐),自我,无疑是一切利乐、价值、意义建立的基础。所谓利他之“他”,也无非是他人的自我。然而,众生所认的自我,却是个生灭无常、不得自在的假我,这实在是人生一件最为可悲的事。人们无不在精心营造属于自己的利益、价值、意义的大厦,而这大厦,却建在假我的流沙和陷阱之上,不能不说是一大失误。善于总持佛法心髓的中国禅宗大师们,将寻觅佛性真我称为“大事”,倾注全部生命力于此大事的解决,所谓“大事未明,如丧考妣”——感到如丧失父母般无所依怙、无可寄托的悲痛,怀着这种心情真参力究、满头雾露云水参访,不了却这桩大事不得安心。他们考虑人生问题的着眼点,表现出一种深睿的智慧。
选自《佛教心理学》上册--第九章第九章自我与人格第四节假我、无我与真我
选自个人图书馆的《佛学中的假我,无我与真我》 陈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