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心不定也不静,一直很浮躁,怎么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2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8-3-2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上的小童女 发表于 2018-3-2 19:56
感恩师兄,境界不够!

不客气。。。。。
发表于 2018-3-3 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年慧可见达摩祖师也是这样的

慧可见达摩,乞与安心法。
慧可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达摩曰:诸佛法印,匪从人得。
慧可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达摩曰: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良久曰: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曰:我与汝安心竟。
慧可大悟。


不知道您是不是有一种心找不到地方安住的感觉。
发表于 2018-3-3 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年慧可见达摩祖师也是这样的

慧可见达摩,乞与安心法。
慧可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达摩曰:诸佛法印,匪从人得。
慧可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达摩曰: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良久曰: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曰:我与汝安心竟。
慧可大悟。


不知道您是不是有一种心找不到地方安住的感觉。
 楼主| 发表于 2018-3-3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8-3-3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上的小童女 发表于 2018-3-2 19:22
学佛是要把佛法融入生活的,可是作为凡夫俗子,我也会因为生活中的种种烦恼所困扰,这个也是我浮躁的原因 ...

如果因为明显的受到他人影响而烦躁,你就想,这是我前世欺辱他人造恶业的果报,我活该, 如果是自己主观上觉得努力了还没结果,你就想,是我要求太高,我本没那么好命,不该跟别人比。我活该。总之,今生受者,皆是前世所造,你能做的,就是在这样一个命运下,如何更快乐。 哈哈,我也是初学,佛法中最基本的因果观,对我比较有效。
发表于 2018-3-3 11:2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好书:这本书的主要讲的就是佛教四念处中专门针对心理烦恼的修行方法。
……………
        《全然接受:18个放下忧虑z的禅修练习》作者:塔拉·布莱克 (女)。拥有担任禅修老师和心理治疗师20年的丰富经验,在《全然接受:18个放下忧虑的禅修练习》中对许多学生、客户的案例做了详实的分析与阐释,为我们提供系统化的实修方法,告诉我们如何转化悲伤情绪并重获完整的人格。
        塔拉也从身为一个女人的角度出发,陈述了她作为禅修行者,是如何面对并接纳自己的失败、伤痛与缺乏自我价值的感受;以及她的客户和学生是如何以书中介绍的实修方法,彻底接纳自己和他人。
  塔拉抱持慈悲与宽容之心,为重建人的尊严而奉献生命的岁月,她的教导既及时又实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每一个人都是佛,都能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圆满。最重要的是,《全然接受:18个放下忧虑的禅修练习》能够重新唤醒我们的佛性,也就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喜乐与自在的权利。
        目标市场:适合所有的成年读者阅读,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要面对巨大的压力,面对心中潜藏的恐惧,他们可以通过《全然接受:18个放下忧虑的禅修练习》更加全面地了解人性、认识自己,由此让生活更轻松,让人生充满自信与生机。
发表于 2018-3-3 11:3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节录
四念处基础

■身念住+受念住:身受合一、心气合一

第二堂开始,我们首先一起禅修“身念住”及“受念住”。

请依七支座法坐直,闭上眼睛。

传承祖师说:“座垫上有身体,身体里有心。”要这么以身念住的方法来练习。让身体和感受合为一,让心和气合一。这就是教导。

首先,把注意力放在头顶上。觉知头顶的感受。

接着把注意力放在脸部,觉知面部的感受。

接下来把心放在后脑枃和脖子后面。

接下来把你的心放在身体中央,比如肚子和后背。

再把心放在胸口。

再把心带到肚子上。

接下来把心带到左右手。

再把心带到双脚上。

接下来把心带到全身,从头顶到脚底,轻轻觉知你的全身。

再接下来,觉知到身体的任何感受,热的感受,喜悦的感受,中性的感受,

比如麻麻的,或找不到任何感受。去觉知这些感受。

接着,不论心里有任何感受,不论是烦恼痛苦,都去觉知它,

当你以这么做,就可以转化一切成为禅修的助缘和辅助。

现在睁开眼睛,让心自然放松安住着。

■禅修两种结果:觉受与体证

我们今天从第一堂到现在第二堂,针对“身念住”和“受念住”,练习了两次,你觉得哪一次比较好,觉得第一次好请举手?觉得这一堂比较好请举手?

觉得好或不好,都是禅修觉受。禅修觉受就像大海波涛不停在改变,昨天、今天不停在改变着。就像嘉察国师早上所说,禅修之后会有两种结果,一种是觉受,一种是体证,觉受属于是资粮道、加行道的修行者;而所谓体证,是属于登地成就者,体证是离戏赤裸的,那时就没有起伏的觉受,因为一直处在禅修中,那时觉受就没有任何起伏了。

■要点之二:不散乱

在“不散乱、无修、不造作”这三个大手印修持要点之中,我们之前讲解了“无修”。有人会说:那“无修”有什么用呢?我之前也没有修呀,我出生就这样呀。答案是:因为光是“无修”没有用,还需要“不散乱”。不散乱就是保持正念和觉知,就像牧羊人可以把羊放到山里,让羊跑来跑去,但他会知道羊到哪里去了;也像间谍,知道被他监视的人做好事或做坏事,但不会去管他。

所以就好像在做身念住和受念住,不论生起什么都是可以的,生起了烦恼或苦乐,或生起很大的嗔心像火在烧一样:“这个人老是欺负我,给我等着瞧”,这时不需要改变显相,只要把觉知放在这样的感受上。就像早上嘉察国师教导说:禅修生起掉举时,念头很多时,就把觉知放在念头上,这样一切念头、一切显相,都会成为禅修。

只要你能去看去觉知,就不会被烦恼所控制。只要没去看着它,就会和它合而为一,就像一条河,不看着河水就会掉进河里,被念头情绪所控制。当你可以看到河水,表示你不在河里,一旦看着河水表示在河水之外,还可以好好看着它怎么从山上流下来,怎么转弯;就像你看电视,就不在电视里。但你光是看着就好了,不必压抑,不必抑制心里的念头情绪,就像不必阻止河水流动一样。有时光是想不生气、想不烦恼是没用的,唯有靠觉知练习,来调伏自己才行。比如说我们昨天“不想饺子”的练习中,越不准想饺子就越想起饺子,就是同样的道理。

■要点之三:不造作

无修和不散乱,接下来要做什么?就是什么都不要做,就是“不造作”。无论是很喜悦、清明、无概念,或者是生起昏沈、掉举,黑濛濛、乱糟糟,都让它是本来的样子,只要觉知,不用修整。

■疼痛禅修

接着我要教一个特别的禅修,就是痛苦禅修。它很好用哦。比如说腰痛,现在很多人一定觉得头痛、腰痛、腿痛、觉得很热呼吸不过来,有这些不舒服的感受吗?如果有请举手。有人没有痛苦吗?这很麻烦哦,痛苦禅修就是要有痛苦当对境,没有痛苦怎么办?就像声音禅修要制造声音,但我有办法帮你生起痛苦的感受,就是找根棒子,开玩笑的,就是按着大拇指和食指间的虎口。一开始轻轻按着就好,太用力一开始可能禅修不了。

好,现在我们就来练习痛苦禅修。

请大家坐直。

先做一下身念住和受念住的禅修,从头到脚扫描觉知一下,

我不一一引导,你们自己扫描觉知。

现在特别针对不舒服的感受,让心特别去注意它;

如果没有不舒服,就制造一点疼痛。

现在把眼睛睁开,让心自然安住一会儿。

针对疼痛禅修,你去看着疼痛,可能有四种体验:

一,疼痛不见了:有多少人这样?这很好,对境不见了但没有散乱,你有觉知,但没有对境了,就直接安住在“找不住痛”的状态上。

二,疼痛跑来跑去:有这种状况的请举手?这也很好。觉知跟疼痛到处跑,表示疼痛的确变成禅俢的辅助。

三,可以清楚看着痛:是这样的请举手?很好,这表示疼痛成为禅修所缘境了。

四,更痛了:禅修结果取决于每个人不同性格,如果不适合,可以换种方法。如果做了疼痛禅修,结果是更痛了,你可能对痛有长期经验,对这个禅修有期待和恐惧,如果更痛也可以不要做疼痛的练习。

你觉得以后可以用这种方法禅修的请举手?这表示你可以转化疼痛成朋友了,恭喜!(仁波切拍手)这样渐渐的,你就可以转化显相成友伴了。

■身语意三种人,禅修感受各不同

我们之前说过,禅修的本质和精华,就是一直保持“知道”,但这种“知道”怎么展现,也取决于不同性格的人。我们之前说有三种修行人:一种是颜色形状的人,第二种是语言型的人,第三种人是心意型的人,简单的说就是身语意三种类型:

一,身体型的人:容易想到颜色形状,比如做呼吸禅修时,心中可能出现形象,想到呼吸气息以什么形状被你吸进、呼出。

二,语言型的人:心里会出现很多话语:比如“我现在要呼出去了”、“我现在要吸进来了”。

三,心意型的人:心里纯粹是感受,比如感觉鼻头有气息出入,觉得凉凉的。

这三种人对同一种禅修的感受都不同,聚在一起讨论禅修可能会发生争论。其实都没错,只要认识到适合自己的状况就可以了。

■睡意禅修

现在又要让大家做一个选择。我们说一切烦恼、情绪、妄念都可以成为禅修。现在你们从早坐到现在,应该有两个困难,一个是很累,一个是很昏沈想睡,现在你们希望利用目前遇到的这些困境禅修呢?还是多讲一点什么是觉知?请举手,看来选禅修的多。

你们现在觉得累吗?觉得想睡?这个禅修如果没有睡意就修不了了。

当我们快要睡着,心会模糊不清晰,好像在雾中走路,全身觉得糊糊涨涨的,就像入睡前那种昏沈的感受,如果能一直保持觉知这么入睡,整段睡眠都可以成为禅修。这当然不容易,但一再练习熟悉的话,有一天如果幸运的话,觉知被睡眠抓住,你的睡眠就是禅修了。

先自然安住着,不需要有什么对境。

现在闭上眼睛,不管是有睡意的感受,不清晰、昏沈或是无聊等,

不散乱的觉知这些感受。

当我们去看睡意时,如果睡意不见了,就保持在这种清楚的状态也可以。

如果睡意的感受一直在那里也很好,就一直看着睡意的感受。

如果你觉得快要睡着了也可以,就去看着快要睡着的感受。

现在把眼睛睁开,让心自然安住一会儿。

好,可以了。总的来说,禅修的精华就是觉知,至于喜悦、轻安、无概念的感受,就统称为“轻柔的觉受”;另一种“粗重的觉受”,则是指昏沈、掉举等的觉受,乃至生起了妄念、情绪、烦恼等粗重觉受。不管哪一种,重点是保持觉知,心中有一个清楚的知道。就是这样。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不放逸是无死之道,放逸则是死亡之道!
发表于 2018-3-3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要随缘精进 发表于 2018-3-3 11:35
转帖节录
四念处基础

好阵子没见你喽!
你这个汉堡真结实,敲那么多年楞敲不烂!
发表于 2018-3-3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了正确的佛法,就会变得柔软。心会很清明、安静。活泼。
如果相反,就或落入深渊。
发表于 2018-3-3 12:0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威灵仙 发表于 2018-3-3 11:44
好阵子没见你喽!
你这个汉堡真结实,敲那么多年楞敲不烂!

都是托佛祖的福!
愿您福慧双增!六时吉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来看这个世界,犹如庄严王车。愚人沈湎此中,智者毫无执着。
世法空旷如彼鬼城。凡夫愚痴为之而征。
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楼主| 发表于 2018-3-3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wubianyun 发表于 2018-3-3 11:52
学了正确的佛法,就会变得柔软。心会很清明、安静。活泼。
如果相反,就或落入深渊。

心很软,很容易被感动和落泪
但是脾气很大,很容易就生气了
发表于 2018-3-3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上的小童女 发表于 2018-3-3 12:17
心很软,很容易被感动和落泪
但是脾气很大,很容易就生气了

这是四大不调。
修一修四界分别观,平衡一下四大就好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3-3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wubianyun 发表于 2018-3-3 12:43
这是四大不调。
修一修四界分别观,平衡一下四大就好了。

不太懂呀。。。。。
发表于 2018-3-3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在网上搜一下【四界分别观】
发表于 2018-3-3 19:0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界分别观】也属于四念处的一种,【四界分别观】应该对于生理疾病有效,对于心理烦恼用处不大。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不放逸是无死之道,放逸则是死亡之道!
发表于 2018-3-3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上的小童女 发表于 2018-3-3 11:01
是的,师兄,心很乱,感觉无处安放

慧可一心求法,求而不得,心很不安。
我是凡夫,以前求财不得,觉得无处安身立命,以己度人,不知道师兄是不是这样子的。

补充内容 (2018-3-3 20:31):
下文转自山东大灵岩寺微信公众号文章
古往今来,历代祖师大德精勤修行、砺图修证,为的也是寻找究竟的安顿身心之法。
安顿身心,也是佛法一大藏教的宗旨所在——大悲世尊,正是看到了众生在无始劫的轮回之中,为境所迷,流浪生死,遂以种种譬喻方便,宣说八万四千法门、三乘十二部教,引导众生解脱烦恼、安顿身心。
欲安顿身心,首先要认识身、心究竟为何物。
《圆觉经》云:一切众生自无始以来,妄认四大假合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因此把四大五蕴假合的身心执为我,所以攀援外境,被境所迷,为境所转,身心一直不得安顿。
因此在生死轮回当中,我们迷失了真心,而执著四大假合的色身为我。要想真正的安顿身心,就必须要打破对幻身、幻境的执着,也就是要打破我执。
好在我们有幸遇到了佛法,在旷大劫的轮回之中,能够得人身、遇佛法,实在是叹为稀有。
因此,遇到佛法,今生就要精进修行,建立正确的知见,才能解脱烦恼、与道相应。
倘不如此,就如同《大智度论》中所讲的,生起五种外道见——身见、边见、邪见、戒禁取见、见取见。
古德有言:俗情浓时道情薄,道情浓时俗情薄。
什么是俗情呢?就是六根对六尘产生的攀援心。什么是道心呢?道心即是菩提心,菩提心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出离心,一部分是慈悲心。
只有我们生起殊胜的解脱的心、修行的心、利益众生的心,我们才会远离世俗烦恼的污染,我们的身口意才能显现佛法的清净利用——即是离一切的苦,得究竟乐。
因此,要想真正安地身心就必须依靠三宝的功德,依靠对修行的信心如实依教修行。
关于修行,虚云老和尚曾开示修行的四个先决条件:深信因果、严持戒律、坚固信心、选择行门。
如果我们能具备这四个条件,修行就能生起真实的受用,远离颠倒梦想,进而能够得到身心的自在、安乐。
深信因果
在座诸位,我们可以自问一下,我们信因果吗?很多人给自己的答案是肯定的,信啊,学佛怎么不信因果呢?但是再问自己一句,我们“深”信因果吗?
先不说什么是深信,我们先看一下一个深信因果的人,他会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和状态呢?他的身口意是没有离开佛法的,他的思想观念、语言行为,时时都在佛法智慧的摄持当中,这才是深信因果所表现出来的修行人的样子和状态。
我们现在就可以问一下自己,是不是深信因果?我们一念心落到我执上,一念心落到世俗的沾染上,我们就偏离了清净的因果、解脱的因果。
所以说深信因果是很难做到的。那么,因果的显现靠什么呢?靠着心的摄持。《大乘起信论》说:“一心为万法之因依。”在身口意当中,心业产生的因果远远重于口业和身业,身口是靠意摄持的。
如果我们所思所言所行不能时时反观自心,不能用佛法智慧摄持身心,我们就很难做到“深信因果”。
严持戒律
《佛遗教经》中说:“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戒是万善的根本,在戒定慧三无漏学当中,戒学是根本。
灵岩寺有两块擘窠大字的石碑,上面写着四个字,一块写着持戒,第二块写着绝俗。佛法在世间人的眼里,看到的都是表相,他们要对佛法生起恭敬和信心,从哪里看呢?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戒相威仪。
在这个末法时代,戒律是修行的保证,是善法的根源,我们一定不能以种种借口,而松弛戒律。
坚固信心
信心,含摄了两种信,第一要信他,第二要信自,这两种信是不二的。
信他就是:我们应该如实地观察三宝的功德,对佛法生起信心。因为诸佛菩萨的化现与历代祖师大德的示现,都是以身作证,向我们证明佛法的真实不虚,既然有这样的圣贤给我们证明,还有什么好疑惑的呢?
第二要信自,为什么要信自呢?因为每一个众生都有着与诸佛菩萨无二无别的佛性,他是丈夫我亦尔,他能行,我也能行,就看我们有没有这种勇气、信心,只要有我们具足信心与精进,一样可以和过去的诸佛菩萨祖师大德,解脱生死、轮回。
选择行门
过去祖师开示说:“正法时期持戒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念佛成就”。我们正处在末法时代,在这个时代最容易契入成就的法门就是念佛法门。所以普劝大众对三宝生起信心,对佛法生起信心,在行门选择上不要好高骛远,净土宗三根普被,如果能按照祖师大德的开示一心持名念佛,发愿往生,今生就会毕竟得到利益和安顿。
发表于 2018-3-3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不求”也很能启发人

真学佛人的十不求法--蕅益大师《十不求行》
一、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乃生。贪欲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恼。以病苦为良药。
二、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骄奢起必欺压一切。体难本妄难亦奚伤。以患难为解脱。
三、究心不求无障。心无障则所学踖等。学踖等必未得谓得。解障无根障既自寂。以障碍为逍遥。
四、立行不求无魔。行无魔则誓愿不坚。愿不坚必未证谓证。究魔无根魔何能娆。以群魔为法侣。
五、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存轻慢。志轻慢必称我有能。成事随业事不由能。以事难为安乐。
六、交情不求益我。情益我则亏失道义。亏道义必见人之非。察情有因情乃依缘。以弊交为资粮。
七、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内必自矜。内自矜必执我之是。悟人处世人但酬报。以逆人为园林。
八、施德不求望报。德望报则意有所图。意有图必华名欲扬。明德无性德亦非实。以市德为弃屣。
九、见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则痴心必动。痴心动必恶利毁己。世利本空利莫妄求。以疏利为富贵。
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则人我未忘。存人我心怨恨滋生。忍抑为谦抑我何伤。以受抑为行门

补充内容 (2018-3-3 20:36):
释义:

    一、念佛就是念佛,念佛不与健康相挂,不求无病长寿。为什么?因为身体健康,贪恋身体而不成,欲想长寿而不成,苦相即生,使初发生西之念而舍之。其贪恋健康之人便会用一切手段爱护它(包括营养、滋味、治病等),为达到其目的,必会造种种杀业使其破戒,或为逃命免于伤亡,必伤害众生而退其道心,即然知道这个身体是个和合的因缘,有因缘必有果报,从而乐受,病苦之生成才觉因果之厉害,从而加强信行,弃恶从善。觉后才知病苦是你觉的助缘,感恩不尽,病苦即是良药。


  二、人生一世,处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也不应该去求事事如意。如果在这个世界上,事事如意,样样顺心,必然有慢高贡大之心生起。财钱上也是同样,财产多自然不注意节约,从而奢侈浪费。因地位、财产的无难,骄傲、奢侈的增大,从而不但听不进勤俭之言,节约之语,反而会看不起贫穷下贱之人,吃不下粗茶淡饭之食,甚至会对人欺压污辱,这样的人怎能证道。因为他的慧命受到损害,悲心早已丢掉。如能在患难艰苦的条件下,知这苦的根由,从而生离苦心,生悲心,发愿心,知难而离难,甘愿接收,放下便自在


  三、做好人好事还不容易,何况修心见道更是困难重重。如果究心见性一帆风顺,无有障碍,就准是你走错了路,不然就是你在欺骗大家。走错了路肯定是得不到自己的本来面目的。要想见性,只有在障碍现前之时,信不退,不向外去求什么,同时也不要去排除这个所谓的障碍,只管去问心。这个障碍既然是个缘,缘生缘灭,你与他无缘了,障碍便自灭,绝不是灭这个障,而是慧命在继续生成,这个障就是解脱之缘,烦恼即菩提,你说对否?

  四、既然你已经走到这时,知已难,行亦更难。难,害怕不顺,这就是着魔之相。不怕行时没有烦恼,因为你是人,还没有到究心之道,色空分别是有的,这也是应该存在的,要是无烦恼,一帆风顺,肯定会不能吃苦,放逸,松散,愿心自退,行肯定不坚。遇难自退,这样达到彼岸、证得真如绝对是不可能的。只有排除自我的成分,找到烦恼的根源何在,找到烦恼解决的方法,无我时,烦恼自灭。所以,这是以烦恼为智,以烦恼为修行方法,从而不离生活,认识人生,用正分别而去分别,以达到烦恼不恼,本无烦恼,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根本上道。


  五、想办什么事情不要去求简单顺利。过于顺利,心里容易产生骄傲自大,这样的后果肯定是目中无人。要知道办成什么事情,都是你的缘助,都是你的因生,绝对不只是你的能力。要不然你肯定会失去人心丧失福德,如福德不够,是办事不成的主要条件。从此要接收困难、干扰,广修福德而生快乐。


  六、交朋友首先不要考虑对自己有什么利益。如果这样,朋友是交不上的,交朋友要眼光长远,要不然必被小利迷性而吃亏,怕吃亏必吃亏,吃亏后必然要找人家的错误,作为自己发泄不满的理由,甚至造谣污蔑。这时需要冷静下来,仔细看一下这个事的来龙去脉,是否与你心不正有关。这个因就不必说了,这个缘即当下一念,这个果是吃亏没错。知道这个就应该吸取教训,心正自利利他,以利他而获自利。交朋友要交心,不要交情,亲而不近,疏而不远,避免人我是非。


  七、做事不求顺利,做人也同样不求平安、舒适,真的平安你是求不到的,人生百年短暂一世,如一遇小适便失去心性,骄功自傲,目中无人,这样的后果同样也是可怕至极——我知我见狂增,慧命受损。所以要知道人在这个世界上即便出了好心,做了好事,首先应该感谢那个得到了的人,是人家成就了你好的因缘,如果没有人家的存在,你恐怕也没有好人可做。好人不好做,好事更难行。如果遇到逆境,听到别人的难闻之语,看见别人难看之面,从而应该增长你对他的可怜心,增长你继续做好人好事的信心。


  八、帮助别人不要希望得到别人的回报,否则就只能是好事而不能修德性。德十分重要,同样一件事情,修德是根本智,否则显得可怜千万倍。有智慧的人绝对去修德性。如果又想修德性,又想回报,结论肯定是用心不正,方法不对。因为有回报的念头即已有自我的目的,无非是非名即利,怎叫德呢?所以《地藏经》里佛说:“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所以只有把福德也放下不思(但不等于它不存在,只是不思),久而久之达以见性,禅宗“三轮体空”。

  九、见到有利的事情先不要考虑是否也有我的一份,只考虑是否有自己的一份,容易做出一些十分愚蠢的事。不择手段去争、抢、骗、杀之人,之事,历历在目,古今中外实不少见。在做愚蠢之举时先去思,后去想,再去做,最后阴谋暴露,身败名裂,从而臭名昭著。为了避免这愚心动,首先要知道世间一切都是不生不死的,好处与坏处都是同时存在的,你得到的同时(不知你知不知道)你也在失掉,哪个重要?德胜于名利。因为没有德,财也会离你而去。即然这样,以周济别人为享受才是高尚的道德。

  十、受到委曲,被错误地理解了怎么办?首先是不向对方做什么解释,让对方理解自己。人家怎么能理解你,解释会造成新的误会,使误解增大。再者,解释起码也是不信因果的表现。信因果需要智慧,没有智慧也绝对不信。不信因果就不能乐受果报,反而会使嗔恨之心顿起,无明增长,继而又造新业。所以学会忍辱,忍辱为谦逊之美德。前行为德,后退也可是善。认识自己,正确对待自己的位置,对自己的现在和将来又会有什么不好?以忍辱为上,以认头为高,这就是修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0 07: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