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03|回复: 9

《楞严经卷二》白话浅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7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末学怀着恭敬的心对《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用白话进行了浅显的解释,因末学才疏学浅、领悟不深,肯定有很多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仅供交流参考。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二
唐天竺沙门般刺蜜帝于广州制止道场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原文: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译文:
    当时,阿难和所有大众,听了佛的开示教诲,身心安定平静,回想起从无始劫以来,遗失了自己本有的真心,却虚妄地认可因缘尘境,执着分别于影像俗事,今天才承蒙佛的教诲得以开悟,如同离开母乳的婴儿,忽然又遇到了慈母,心情无比高兴、激动。合掌恭敬礼拜佛陀,愿意聆听如来宣说身心的真妄虚实,显现生灭与不生灭两种清明的本性。
    这时,波斯匿王起立对佛说:“我以前没有得到各位佛陀的教诲,曾见过迦旃延和毗罗胝子,他们都说这个色身死后会断灭,名叫涅槃。我现在虽然有幸值遇佛陀,可还是对佛所说的有些狐疑不信。应当通过什么方法证明这个心的不生不灭的境地?现在这里的大众,所有未断除烦恼的众生,都愿意听您开示。”
    原文:
    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
    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
    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
    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
    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
    译文:
    佛告诉大王:“你现在身在这里,我再问你,你的这个肉身,是如同金刚一样常住不朽呢,还是会变坏呢?”
    “世尊,我现在这个肉身,终究要遵从变坏亡灭的规律。”
    佛说:“大王,你未曾亡灭过,怎么知到会亡灭呢?”
    “世尊,我这个无常不断变坏的肉身,虽然未曾亡灭,但我观察到现前的各种尘境,念念之间迁流凋谢,每个新的事物都不会停留在崭新状态,如同火烧成灰一样,渐渐消散殒灭,消亡不停息,所以判断知道这个色身,一定遵从最终灭尽的规律。”
    佛说:“是这样,大王。你现在的色身随着年龄增长已在不断衰老,容颜面貌怎么能还像童子之时呢?”
    “世尊,我当年是小孩的时候,肌肤华润光泽;年龄到了成年,血气充盈饱满;可是现在到了颓废的年龄,接近于年老糊涂,形体容色枯萎憔悴,精神昏沉愚昧,头发花白面皮褶皱,即将不久于人世了,还怎么能和血气充盈强盛之时相比呢?”
    佛说:“大王,你的形体容貌,应该不会一下子就腐朽衰败。”
    原文:
    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为年变。岂唯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佛言。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
    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
    译文:
    大王说:“世尊,变化是非常隐秘地发展的,我确实没有觉察到。随着寒暑迁移流转,逐渐到了这种状态。为什么呢?我年纪二十岁时,虽然号称年少,可容颜面貌已老于当初十岁之时;三十岁时又衰老于二十岁时;在今天六十二岁时,再回想五十岁时,就好像很强壮。世尊,我觉察这种隐秘变化,虽然这种衰老随时间流转变化,尚且限于十年时间,倘若让我再仔细思惟,这种变化岂止是一纪二纪,实际是一年年在变;岂止是一年年在变,也还是月月在变;何止是月月在变,也还是日日变迁。进一步沉思审视,刹那刹那、念念之间,变化不停。所以知道我的色身,终将变老灭尽。”
    佛说:“大王,你见到色身变化不停,悟知你终将灭尽。可是在知道灭尽的同时,你知道身中还有不灭的东西吗?”
    波斯匿王合掌回答佛:“我实在不知道。”
    原文:
    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
    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
    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否。王言。否也。世尊。
    译文:
    佛说:“我今天告诉你不生灭的本性。大王,你多大时,见到了恒河水?”
    大王回答:“我三岁时,慈母带着我去庙里朝拜耆婆天,经过这条河,那时就知道这是恒河水。”
    佛说:“大王,如你所说,二十岁时衰老于十岁时,以至到六十岁,日、月、年、时,念念之间色身不断变化,可是你三岁时见过此河,到十三岁时,这河水又怎样了呢?”。大王回答:“如同三岁时一样,仿佛没什么变化,以至到今天,年纪六十二了,河水也没有变化。”
    佛说:“你今天自己感伤头发变白面皮变皱,其实面皮必定皱于童年。可是你现在看这条恒河,与当年儿童时代看河的见的本性,有童年和老年的区别吗?”大王回答:“没有区别,世尊。”
    原文:
    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伽梨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译文:
    佛说:“大王,你的面皮虽然褶皱,而这个见性,本性未曾褶皱。皱的为变,不皱为没变;变的承受灭亡,那不变的,本性没有生灭,你怎么还会在其中承受生死,而且还引述那末伽梨等人都说过的话‘此身死后全灭’呢?”大王听了这话,相信知道此色身死后,舍离这一生而又进入下一生,本元不会绝灭。和所有大众一起欢欣鼓舞,从来没有这样高兴过。
    阿难立即从座位站起,合掌礼拜佛陀,长跪对佛说道:“世尊,如果这个见闻的本性必定不生不灭的话,世尊怎么还说我们这些人遗失真如本性、颠倒行事呢?祈愿您大兴慈悲,洗除我们的尘缘污垢。”
    原文: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
    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
    佛即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
    译文:
    这时,如来垂下金色手臂,五轮手指向下指着,示现给阿难说:“你现在看见我的母陀罗手,是正的还是倒的?”阿难回答:“世间众生,把这认为是倒的,而我不知哪种为正哪种为倒。”
    佛告诉阿难:“如果世间人把这种手势认为是倒的,那么这世间人把哪种手势认为是正的呢?”阿难回答:“如来您竖起手臂成兜罗绵手,向上指着天空,就名叫正的。”
佛即刻竖起手臂,告诉阿难说:“像这样颠倒一下,首尾相换,所有世间人都是同样的看法和观点。通过这个例子就知道你们的身体与所有如来的清净法身,通过比较表明:如来之身名正遍知,你们之身叫性颠倒。根据你的深入思考,你身和佛身,称为颠倒的,名字何处称为颠倒?”
    (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8-1-17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
原文:
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佛兴慈悲。哀悯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悯者。
译文:
这时,阿难与所有大众睁大眼睛直愣愣地看着佛,眼睛一眨不眨,不知道身心颠倒在哪里。佛大兴慈悲,哀怜阿难和所有大众,发出海潮音,遍告同来法会的各位善男子:“我经常说:‘色尘、心、所有因缘以及由心所使而产生的所有因缘之法,只是心中所显现的,你的身你的心,也都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显现之物。’为什么你们会遗失本来精妙、圆融妙明的心和宝贵精明绝妙本性呢?因为你们在认知觉悟中迷失方向,认为昏暗为空,在虚空昏暗之中,聚合昏暗为色尘,色尘中掺杂着妄想,想像一种相状为自己身体,聚揽各种因缘在身内摇动,思绪向外奔跑逃逸,心神昏乱不安的样子,把这当做真心本性。这样认迷为心,肯定错误地认为心在色身之内。不知道色身以至于外到山河、虚空、大地,都是绝妙精明真心中所现之物。譬如澄清的百千大海,全部丢掉,却只认一漂浮在海面的水泡,看作是全部的海潮,认为这就代表了所有的海洋。你们就是迷误中的这种人,如同看我垂手一样迷认倒正,等同没有差别。如来说你们真的是可怜悯的人。”
原文:
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愿佛哀悯。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汝亦如是。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云何离声。无分别性。斯则岂唯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译文:
阿难蒙受佛的慈悲救度和深刻教诲,激动得哭泣着合掌叉手而对佛:“我虽然承蒙佛的这样绝妙音声教诲,领悟绝妙精明心性,本元完美无缺,心地恒常停住。可是我领悟佛现在说法音声还是用了攀缘的心,相信所瞻仰的佛说的话。只是获得此心,却未敢认为是本元心地。祈愿佛哀悯我们,宣扬开示圆满法音,拔除我的疑惑之根,回到无上菩提正道之上。”
佛告诉阿难:“你们尚且用攀缘的心听法,这法也是缘,没有得到法性。如同有人用手指月亮给一个人看,那个人因为别人的指示,应当看月亮。倘若他看指示人的手指,把手指当作月亮,那么这个人岂止是亡失了对月亮轮廓的印象,也亡失了对手指的印象。为什么呢?因为他把用来指示的手指当作明月的缘故。岂止是亡失对手指的印象,也还不知道明与暗,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把手指体的暗误当做了月亮的明,对明暗二种性状无所了知的缘故。你也是这样,如果把分别我说法音的当作你的心的话,这心自然应该离分别音而有分别性。譬如有旅客寄宿在旅馆,暂时停歇以后便会离去,终究不会常住;而掌管旅馆的人都没有离去的,名为旅馆主人。这道理也是这样,如果真是你心的话,就无所离去,怎么还会离开声音就没有分别性呢?这种情况岂止是对声音起分别心,还分别我的色容,离开各种色相,无分别性,如此以至于连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人愚昧的认为这是冥谛,离开各种法缘就无分别性。那么你的心性各有所还,把什么叫做主人呢?”
原文:
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惟垂哀悯。为我宣说。
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耀。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土孛]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土孛]还尘。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悯。
译文:
阿难说:“如果我的心性各有所归因的话,可是如来怎么还说妙明元心无所归因呢?惟愿世尊垂怜哀悯我们,为我们宣说。”
佛告诉阿难:“暂且说你见我,见识本元明朗妙明,这见识虽然不是妙精明心,却如同是第二个月亮,不是月亮的影子。你应当仔细听着,今天定当开示你们无所归因的道理。阿难,这座大讲堂,东方开有门窗洞口,当太阳升上天空时,就有光明照耀室内;黑月时间段的中夜(这个时间月亮照不到讲堂东面的门窗),或是云雾阴暗遮月,讲堂之内就又昏暗不明;透过门窗这些空洞,就又见到通畅;在墙和房子之间,就又看到阻挡;分别之处,就又见到因缘;不变的虚空之中,到处都是空性;浓郁杂乱的景象,就归结于昏乱的尘境;澄清的雨后初晴,收敛了尘埃雾气,又看到了清亮明净。阿难,你仔细全面看看这些变化之相,我今天逐个说明归其原因本在何处。什么是本因呢?阿难,这各种变化,明归因于太阳,为什么呢?没有太阳不明亮,明亮的原因是有太阳,所以归因于太阳;暗归因于黑月;通归因于门窗;阻挡归因于墙和房屋;因缘归因于分别;不变的虚空归因于空;浓郁杂乱归因于尘境;清明归因于澄霁。所以全部世间一切所有,不出这八类。你见到这八种现象的见精明性,应当归因于谁呢?为什么这么问呢?如果归因于明,那么不明时,无法再见暗。虽然明暗等现象有种种差别,而见无差别,所有可归因的,自然不是你;见不归因于你的话,不是你又是谁呢?所以就知道你心本来绝妙明净,可你自己迷茫、神志不清,丧失本性受轮回,在生死苦海中常被漂流沉没。所以,如来说你们是可怜悯的人。”
原文:
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今汝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遍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种种形像。无非前尘。分别留碍。汝应于此。分别自他。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象。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译文:
阿难说:“我虽然认识到此见性无归因处,怎么能得知是我真性呢?”
佛告诉阿难:“我今天问你,现在你尚未证得断除烦恼的清净境地,承蒙佛的威神力,见到初禅定,没有障碍。而阿那律看阎浮提如同观赏掌中的庵摩罗果;各位菩萨等能见到百千世界;十方如来能看清所有微尘数目的清净国土,没有看不清楚的事物;众生用力去透视也不过分寸距离。阿难,且说我与你观看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周遍看清水面、陆地、空间、行动的动物们,虽然有昏暗和明亮,种种形像,无非是妄心前现的六尘境,由分别心而起的障碍,你应该对这些能够区分开自己与其他。现在我将你放在见中,谁是你自己身体,谁是物象?阿难,极尽你能看见的源头,从日月宫开始,是物不是你,到七金山,周遍仔细观察,虽然有种种光景,却也都是物不是你,渐渐进一步观察,云雾升腾鸟儿飞翔,风吹尘土飞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都是物不是你。阿难,这些远近所有物质本性虽然有差别,可你的见的精元相同,见精清净无染。所以各种物质类别虽各自有差别,而你的见性无差别,这见的精元绝妙清明,真正是你的见性。假如见是物质,那么你也可以见到我的见。如果你的见同我的见一样,名为见我所见;我不见时,怎么可能你也不能见到我不见的地方呢?如果你看到我不见的事物,自然不是我的那种不见之相。如果你也不能看到我不见的事物,那么你的见自然不是物质,为什么不是你呢?还有就是你现在见到物时,你既然见到物,物也见到你,体性纷繁杂乱,那么你和我以及世间所有事物,就无法安置了。阿难,如果你看见事物时,是你见不是我见,见的本性周遍法界,不是你又是谁呢?怎么还自己怀疑你的真性,认为你的见性不真实,而到我这里求得实证呢?”
(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8-1-18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
原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退归精舍。只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世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满一室。为复此见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譬如方器。中见方空。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圆。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汝言不知斯义所在。义性如是。云何为在。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除器方。空体无方。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若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若筑墙宇。能夹见断。穿为小窦。宁无续迹。是义不然。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译文:
阿难对佛说:“世尊,如果这个见性一定是我的而不是别人的,我与如来观看四天王殊胜藏满宝物的宫殿,以及处于日月宫的景物,此见周遍圆满,见遍娑婆国土。回到精舍,只见到僧园、清心的门户厅堂、房檐、走廊。世尊,此见像这样,其体本来周遍一娑婆世界,现在在室中却只能满一房间,是此见缩大为小呢,还是被墙体房宇夹在中间而令其与外界断绝呢?我今天不知道这个道理在哪里,愿您发大慈悲,为我详细解说。”
佛告诉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所有的事物景象,各个都属于妄心所现的六尘境,不应该说是见有舒展和缩小。譬如方形器皿,在其中见到方形虚空,我再问你,这个方器中所见到的方空,是固定的方形呢,还是不固定方形?如果是固定方形的话,那么撤去方器另外安装一圆器,圆器中的空应该不圆;如果是不固定方形的话,在方器中应该没有方空。你说不知道这个道理在哪里,道理本性就是这样,还怎么称得上在与不在?阿难,如果还想让见进入无方圆的境地,只要除去方形器皿,空体自然无方形,不应该再说方圆了,更应该消除虚空方相的念头。倘若如你所问,进入房屋时,把见缩小了,那么你在室外仰头观看太阳时,你岂不是把见拉大齐于太阳表面了!如果筑起墙体和房屋能把见夹断的话,那么把墙体和房屋穿个小洞,难道就不能向外延续见的迹象吗?这道理不是这样。一切众生,从无始劫以来,迷惑地认为自己是物,失于自己本来的真如心性,被物所改变扰乱,所以在这中间观大观小;如果能转物,见山河大地皆如幻影,就同如来一样,身心圆融清明,在道场不动,不被外界所干扰,在一毛端就能含纳摄受周遍十方国土。”
原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见必我真。我今身心。复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别有实。彼见无别分辨我身。若实我心。令我今见。见性实我。而身非我。何殊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惟垂大慈。开发未悟。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且今与汝。坐祇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汝今于我狮子座前。举手指陈。是种种相。阴者是林。明者是日。碍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树纤毫。大小虽殊。但可有形。无不指著。若必其见。现在汝前。汝应以手确实指陈。何者是见。阿难当知。若空是见。既已成见。何者是空。若物是见。既已是见。何者为物。汝可微细披剥万象。析出精明净妙见元。指陈示我。同彼诸物。分明无惑。
译文:
阿难对佛说:“世尊,如果这个见精必定是我的绝妙本性,现在这个妙性显现在我的面前,这个见必然是我的真元,我现在的身心又是什么物质?可是现在身心是分别有实体的,那个见没有分别却能分明辨别我的身体。如果确实是我心,就让我现在见到。见性确实是我的,而身体却不是我的。这和如来先前所不能说的‘物能见我’有什么区别呢?只求世尊发大慈悲,开示启发未悟众生。”
佛告诉阿难:“今天你所说的,见在你面前,这个说法不真实。假如这个见确实在你面前,你确实看到的话,那么这个见精既然有地方存在,就应该可以指认显示。且说现在我和你,坐在祇陀林,看遍树林、河渠和殿堂,上至太阳月亮,下至前面对着的恒河,你现在在我狮子座前举手指着说说,这里的种种景象,阴的是树林,明亮的是太阳,阻碍的是墙壁,通透的是虚空,这样以至于草、树、纤维、毫毛,大小虽然悬殊,只要是有形的东西,没有不能指示标出的。如果必须让那个见显现在你的面前,你应该用手确切真实地指示说出哪个是见。阿难你应当知道,如果空是见,既然已经成为见,那么什么是空?如果物是见,既然已经是见,那么什么是物?你可以微密仔细地研究世间的各种景象,从中找出精明净妙见元,指出告诉我,要同其他所有物质一样分明清晰。”
原文:
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世尊。如佛所说。况我有漏初学声闻。乃至菩萨。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
译文:
阿难说:“我今天在这个多层楼阁的讲堂之中,放眼远望能到恒河,向上看到日月,举手所能指示的,放眼所能看见的,所指都是色物,却没有是见的。世尊。如佛所说,何况我等有漏初学声闻,即使是菩萨,也不能在万物象前剖析出精明净妙见元离开一切物质而另外有自性。”
原文:
佛言。如是如是。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无有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今复告汝。汝与如来。坐祇陀林。更观林苑。乃至日月。种种象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
阿难言。我实遍见此祇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见。何以故。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云何见空。若空即见。复云何空。我又思惟。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
佛言。如是如是。
译文:
佛说:“是这样,是这样。”佛又告诉阿难:“如你所说,‘无有精见离一切物而另有自性’,那么你所指的这些物质之中,没有是见的。今天我再告诉你,你与如来,坐在祇陀林,进一步观察林苑以至日月,种种境象各不相同,必定没有见的精元受你所指。你再仔细弄明白这各种物质当中,什么不是见?”
阿难说:“我确实普遍看见这个祇陀林,不知道这些物质当中,什么不是见。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树不是见,又怎么能看见树呢?如果树就是见,又怎么能叫树呢?像这样以至于如果空不是见,又怎么能看见空呢?如果空就是见,又怎么能叫空呢?我又思考着,这些万种境象当中,微密仔细地揭开迷团表明,没有不是见的。”
佛说:“是这样,是这样。”
原文:
于是大众。非无学者。闻佛此言。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如来知其魂虑变慑。心生怜悯。安慰阿难。及诸大众。诸善男子。无上法王。是真实语。如所如说。不诳不妄。非末伽梨。四种不死矫乱论议。汝谛思惟。无忝哀慕。
译文:
于是大众中未证得无学果地的,听了佛的这些话,茫然不知这些深奥义理的来龙去脉,一时间惶恐不知所措。如来知道他们魂神心虑变得恐惧,心生怜悯,安慰阿难及在座大众说:“各位善男子,无上法王,说的是真实言语,真如情况是怎么样就怎么说,不说诳语、不说妄语,不像末伽梨,说四种不死矫乱论议。你等应当认真思惟,不要徒增烦恼。”
原文:
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悯诸四众。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象。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瞩。而今不知是义所归。故有惊怖。非是畴昔善根轻鲜。惟愿如来。大慈发明。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
译文:
这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怜悯所有在座四众,在大众中,即刻从座位上起来,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对佛说:“世尊,这些大众,不能领悟如来阐发说明的二种精见色空,是和非是的义理。世尊,就像这些面前的尘缘、色空等境象,如果这些是见,应当有所能指示的;如果不是见,应当没有所能看到的。可是现在这些大众不知道这个义理的真谛所在,所以就有惊惶恐怖,不是这些大众往昔善根微薄。衷心祈愿如来发大慈悲,阐发说明这些各种物象和这见精,本元到底是什么,并说明在这些中间没有是和非是。”
原文:
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花。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
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译文:
佛告诉文殊及所有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在他们自己安住的三摩地中,见与见的尘缘,连同所想的相,都如虚空中的花,本来一无所有,这些见及尘缘,本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怎么还会在这当中有是和非是呢?文殊,我现在问你,就像你文殊,如果另有一文殊,那么这一文殊,能叫有或者没有文殊吗?”
“是这样,世尊。我是真文殊,没有所说的另一文殊。为什么呢?如果有这个文殊,就有两个文殊了。然而我现在,不能讲有或没有这一文殊,在这当中实际上没有是与非两种相状。”

 楼主| 发表于 2018-4-8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
原文:
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由是精真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译文:
佛说:“此见精妙清明,与所有虚空色尘,也都是这样,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虚妄认为有色空以及听闻观见等,如同说有第二个月亮,谁是这个月呢?又谁不是月呢?文殊,只有一个月亮是真的,这中间自然没有是月和不是月之说。所以你今天观察见与色尘,种种发现和明了的,这些都名叫妄想,不能在这些当中出现是和非是之说。由于这个精真妙觉明性,所以能让你领悟出所指示的物质并非真实存在。”
原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与先梵志。娑毗迦罗。所谈冥谛。及投灰等。诸外道种。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何差别。世尊亦曾于楞伽山。为大慧等。敷演斯义。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非彼境界。我今观此觉性自然。非生非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似非因缘。与彼自然。云何开示。不入群邪。获真实心。妙觉明性。
译文:
阿难对佛说:“世尊,确实如法王您所说,觉性因缘遍十方界,清澈安然常住,本性不生灭。与先前的梵志、娑毗迦罗所谈的冥谛及投灰等,各种外道种姓所说的有真我,遍满十方界,有什么差别呢?世尊也曾在楞伽山为大慧等菩萨展开演说这种理义。那些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不是他们那种境界。我今天观察这觉性自然,不生不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又似乎不是因缘,与那些外道等常说的自然,怎么能区别开来,不入各种邪说,获得真实心、妙觉明性呢?”
原文:
佛告阿难。我今如是开示方便。真实告汝。汝犹未悟。惑为自然。阿难。若必自然。自须甄明有自然体。汝且观此妙明见中。以何为自。此见为复以明为自。以暗为自。以空为自。以塞为自。阿难。若明为自。应不见暗。若复以空为自体者。应不见塞。如是乃至诸暗等相。以为自者。则于明时。见性断灭。云何见明。
译文:
佛告诉阿难:“我今天这样开示方便真实地告诉你,你还没有领悟,迷惑为自然。阿难,如果必定是自然的话,自须甄别明了有自然体。你就观察这个妙明的见中,以什么为自然体?这见难道是以明为自体?以暗为自体?以空为自体?以塞为自体?阿难,如果以明为自体,应当不见暗;如果又以空为自体的话,应当不见壅塞。如此以至于以各种暗等相为自体的话,则在明时,见性就断灭了,还怎么见明呢?”
原文:
阿难言。必此妙见。性非自然。我今发明是因缘性。心犹未明。咨询如来。是义云何。合因缘性。
佛言。汝言因缘。吾复问汝。汝今因见。见性现前。此见为复因明有见。因暗有见。因空有见。因塞有见。阿难。若因明有。应不见暗。如因暗有。应不见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复次。阿难。此见又复缘明有见。缘暗有见。缘空有见。缘塞有见。阿难。若缘空有。应不见塞。若缘塞有。应不见空。如是乃至缘明缘暗。同于空塞。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如以手掌。撮摩虚空。只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译文:
阿难说:“必然是这妙见,本性不是自然,我今天才发现明白是因缘性。但内心还没完全明了,特来咨询如来,这种说法怎么样?契合因缘性吗?”
佛说:“你说因缘。我再问你,你今天因为看见,见性才现前,这见难道是因明有见?因暗有见?因空有见?因塞有见?阿难,如果是因明有见,应不见暗;如因暗有见,应不见明;如此以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的情况。再有,阿难,这见难道还是缘明有见?缘暗有见?缘空有见?缘塞有见?阿难,如果是缘空有见,应不见塞;如果是缘塞有见,应不见空;如此以至缘明缘暗,同于空塞的情况。你等应当知道这种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也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与不非、无是与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你今天怎么会在这理义当中错乱了心智,以各种世间的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呢?如同用手掌撮摩虚空,只会增加自己的劳累,虚空怎么会任凭你去执持捉摩呢?”
原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义云何。
佛言。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阿难。吾复问汝。诸世间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云何不见。
阿难言。世人因于日月灯光。见种种相。名之为见。若复无此三种光明。则不能见。
译文:
阿难对佛说:“世尊,必定是妙觉性非因非缘。世尊,为什么常对比丘宣说见性具有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因眼,这个理义是怎么样呢?”
佛说:“阿难,我所说世间各种因缘相,不是第一义。阿难,我再问你,所有世间人,说我能见,怎么才叫见?怎么才叫不见?”
阿难说:“世人因为有日、月、灯的光,才能见种种相状,这就叫作见。假使没有这三种光明,就不能见。”
原文:
阿难。若无明时。名不见者。应不见暗。若必见暗。此但无明。云何无见。阿难。若在暗时。不见明故。名为不见。今在明时。不见暗相。还名不见。如是二相。俱名不见。若复二相自相陵夺。非汝见性于中暂无。如是则知二俱名见。云何不见。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四义成就。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吾今诲汝。当善思惟。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译文:
“阿难,如果无光明时名叫不见的话,应当不见暗;如果必定见暗,这种情况下只是无光明,怎么会无见?阿难,如果在暗时,不见光明的缘故,名叫不见;今天在明时,不见暗相,还名叫不见。如上所说二种相状都名叫不见,倘若二种相状自相侵凌劫夺,并不是你的见性在其中暂时无有,这样看来就知道二种相状都应该叫见,怎么能叫不见呢!所以阿难,你现在应当知道,见明之时,见性非是明;见暗之时,见性非是暗;见空之时,见性非是空;见塞之时,见性非是塞。四种义理都应成立。你还应知道,看见明心见性的见之时,见道的见并不是看见的见,见道的见更是与所见之物质分离,看见的见不能达到见道的见的层次。怎么还能说因缘自然以及和合相呢?你们这些声闻,思想狭隘低劣无知,不能通晓明白清净实相。我今天教导你们,应当好好思考领悟,在修行的净妙菩提路上不要懒散懈怠。”
原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伏愿弘慈。施大慧目。开示我等觉心明净。作是语已。悲泪顶礼。承受圣旨。
译文:
阿难对佛:“世尊,如同佛世尊为我等之辈宣说因缘以及自然、各种和合相与不和合相,我们内心尚且没有真正弄明白,而现在更是听说明心见性的见并不是看见的见,重新增加了迷茫困惑。恳请世尊您施展广大智慧之眼,开示我们本觉妙心的清明洁净。”阿难说完这些话,悲哭流泪顶礼世尊,准备蒙受佛的圣旨。
(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8-4-8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
原文:
尔时。世尊怜悯阿难。及诸大众。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告阿难言。汝虽强记。但益多闻。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将来。诸有漏者。获菩提果。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云何二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二者。众生同分妄见。云何名为别业妄见。阿难。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于意云何。此夜灯明所现圆光。为是灯色。为当见色。阿难。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而此圆影。唯眚之观。若是见色。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复次。阿难。若此圆影离灯别有。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离见别有。应非眼瞩。云何眚人目见圆影。是故。当知色实在灯。见病为影。影见俱眚。见眚非病。终不应言是灯是见。于是中有非灯非见。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观。捏所成故。诸有智者。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谁是灯是见。何况分别非灯非见。云何名为同分妄见。阿难。此阎浮提。除大海水。中间平陆。有三千洲。正中大洲。东西括量。大国凡有二千三百。其余小洲在诸海中。其间或有三两百国。或一或二。至于三十四十五十。阿难。若复此中。有一小洲。只有两国。唯一国人。同感恶缘。则彼小洲。当土众生。睹诸一切不祥境界。或见二日。或见两月。其中乃至晕适佩玦。彗孛飞流。负耳虹霓。种种恶相。但此国见。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阿难。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阿难。如彼众生。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圆影。虽现似境。终彼见者。目眚所成。眚即见劳。非色所造。然见眚者。终无见咎。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觉所觉眚。觉非眚中。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即见眚。非见眚者。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国。彼见圆影。眚妄所生。此众同分所现不祥。同见业中。瘴恶所起。俱是无始见妄所生。例阎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辨。杂何形像。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若即见者。云何见见。必见圆满。何处和明。若明圆满。不合见和。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杂失明性。和明非义。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既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译文:
此时,世尊怜悯阿难和各位大众,将要仔细演说大陀罗尼、各种持定、绝妙修行法门,告诉阿难说:“你虽然强记,只是对你的多闻有帮助,可对于禅定、用智慧微细缜密观察照见事理修行方法,内心还没有明了。你现在认真听着,我定当为你分别开示,也让将来所有没断除烦恼的众生,获得菩提圣果。阿难,一切众生,轮回在世间,是由于二种颠倒分别的见的虚妄,在哪个地方发生,业力就会在哪个地方轮转。到底是哪二种见的虚妄呢?一种叫众生别业妄见,第二种叫众生同分妄见。什么情况名为别业妄见?阿难,例如世间有一人,眼睛有疾病,夜间看见灯光,另外还有圆影,五种颜色重重叠叠。你怎么看呢?这种夜间灯光所显现的圆光,是灯的颜色?还是见的颜色?阿难,这如果是灯的颜色,那么眼睛没病的人为什么看不见呢?而且这种圆影,只有眼睛有疾病的人才能见到。如果是见的颜色,见都已成了色物了,那么那个眼睛有疾病的人见到圆影的情形,又叫什么呢?还有,阿难,如果这圆影离开灯另外单独存在的话,就应该是向别处看屏风床帐茶几桌子等,也有圆影出现;如果这圆影离开见另外单有,应该不是眼睛所看到的,眼睛有疾病的人还怎么会眼见圆影呢?所以,应当知道颜色实际取决于灯,见出了问题才形成圆影,圆影和见都有毛病,见的过错不是病,终究不应该说是灯、是见和在这中间还有非灯非见。如同说第二个月亮非体非影,什么原因呢?第二这种观点,是虚构所成的,所有有智慧的人都不应该说这虚构的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这种情况也是这个道理,眼病所成,现在想管谁叫是灯是见,何况还分别出非灯非见?什么情况名为同分妄见?阿难,这阎浮提除了大海水,中间的平坦陆地有三千洲,正中的大洲,从东到西总括数量,大国共有二千三百;其余小洲在各海中,这些小洲上有的有三两百国家,有的有一个或二个,以至于三十四十五十。阿难,假设这中间,有一小洲,上面只有两个国家,其中只有一个国家的人共同感召恶缘,那么这个小洲上此国土上的众生,都会目睹一切不祥境界,或者见到两个太阳,或者见到两个月亮,其中以至于出现日晕月晕残缺、彗星孛星飞快流逝、带有耳朵的虹霓等种种恶相,只有这个国土的众生见到,而另一国土的众生,根本看不见这些恶相,甚至也不会听说。阿难,我今天为你把这两件事恰如其分地解说明白。阿难,先说那些众生的别业妄见,看见灯光中所现圆影,虽然所现似乎是前境,但终究那个见是眼睛疾病所造成,眼病就会使见损伤,不是灯色所造成的,然而见出问题的,终究没有见性的过咎。例如你今天用眼睛观察见到山河国土以及所有众生,都是无始以来见病所形成。见与见缘就像现在面前的尘境,本元我觉知明了见到所缘是病,觉知见还是病。本觉明心,领悟到外缘本身没有过失,而是所觉知是病,这觉知不在眼病当中。这就是真实的领悟见性。怎么还能再名觉闻知见呢?所以,你现在见我和你自己以及各种世间的十类众生,都即是见病。不是见病的,那见的真精,本性不是病的,所以不名见。阿难,再说那些众生的同分妄见。例如那个妄见别业的一人,一个病眼人,同另外一国相比较,病眼人见到圆影是眼病虚妄所产生,而这个国土众生同分所显现的不祥境相是共同的见的罪恶业障所引起的,都是无始劫以来见的虚妄所产生的。例如阎浮提,三千洲中兼有四大海,娑婆世界连同扩展到十方的各个充满烦恼的国土,以及所有众生,都一样是本觉清明无漏妙心,却因为见、闻、觉、知等虚妄的病缘,和合而虚妄为生,和合而虚妄为死。如果能远离各种和合缘及不和合缘,并且不去分别和合与不和合,就会灭除各种生死因,就能够圆满菩提圣果,显现不生灭性,清净的本觉明心恒常永住。阿难,你虽然先已领悟本觉妙明,本性非因缘、非自然性,却还未明了这样的觉本元其实不是和合生以及不和合生。阿难,我今天再以前尘问你,你现在还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各种因缘性而自己疑惑,证明菩提心是和合而生起的话,那么你现在的绝妙洁净的见精,是与明和呢,还是与暗和?是与通和呢,还是与塞和?如果是与明和的话,那么你观明,当明现前时,什么地方是杂见呢?见相可以分辨,杂见是什么形像呢?如果不是见的话,怎么见明?如果就是见的话,又怎么明心见性?必定是见圆满,什么地方还用与明和呢?!如果是明圆满,不用与见和,那么见必定与明不一样,杂见就失去它的性明名字,杂见失去明性,见与明和就不符合理义了。同理,那些暗、通及塞等,也都是这个道理。还有,阿难,你现在的妙净见精,是与明合呢,还是与暗合?是与通合呢,还是与塞合?如果与明合的话,到暗时,明相已灭,这见就不与各种暗合,又怎么见暗?假设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的话,应当无法见明,既然不见明,又怎么叫见与明合呢?又怎么了知明不是暗呢?同理,那些暗、通、塞等,也都是这个道理。
原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
译文:
阿难对佛说:“世尊,如我所思惟的,这绝妙觉元与各种外缘尘境以及心念思虑等不和合吧?”
(待续)

发表于 2018-4-8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
自己来全部解经文,这是极好的学习方法。
再次赞叹随喜师兄
 楼主| 发表于 2018-6-12 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

原文:
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吾复问汝。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联系。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光明。了不相触。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一晴虚。迥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花。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是诸狂花。非从空来。非从目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虚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花相起灭。如阿难体。不容阿难。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即此花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若有见者。去既花空。旋合见眼。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眼。又见花时。目应无翳。云何晴空。号清明眼。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不应虚空。选择来触。若从掌出。应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则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是故。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醋梅。口中水出。思踏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醋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想踏悬崖。与说相类。是故。当知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阿难。譬如暴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逾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离空水。如是。阿难。若因空生。则诸十方无尽虚空。成无尽流。世界自然俱受沦溺。若因水有。则此暴流性应非水。有所有相。今应现在。若即水性。则澄清时。应非水体。若离空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是故。当知行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如是。阿难。若彼方来。则本瓶中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见空出。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译文:
佛说:“你今天又说觉元非和合。我再问你,这绝妙见精,如果非和合的话,是非明和呢,还是非暗和?是非通和呢,还是非塞和?假如是非明和的话,那么见与明必然有边界,你暂且认真观想,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中和在明中,从哪里为边界呢?阿难,如果是在明的边际当中必然无有见的话,那么见和明就不相联系,自然不知道其明相所在,边界又怎么能形成呢!同理,那些暗、通、塞等,也都是这种情况。另一方面,这绝妙见精非和合的话,是非明合呢,还是非暗合?是非通合呢,还是非塞合?如果是非明合,那么见与明,本性相互乖违抵触,如同耳朵与光明,终究不能相互感触。见尚且不知道明相在哪里,怎么能甄别明与见合与非合的道理呢?同理,那些暗、通、塞等,也是这种情况。阿难,你还未明了一切浮尘、各种幻化境相,都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虚幻妄想称为各种相,其本性真实情况是妙觉明体。同样道理扩展到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岂不知生灭去来本就是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可是却有人在这本性真常之中,追求于去来,迷悟生死,终究一无所获。阿难,为什么说五阴本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譬如有人,用清净眼目观看晴朗明净的天空,只有一片晴朗虚空,高远一无所有。那人无任何缘故,只是不动眼睛,一眨不眨地瞪着天空以至于出现疲劳,就会在虚空中另外见到狂乱的花朵,同时还有一切狂乱的、不同的境相。所以应当知道色阴也是这个情况。阿难,这些狂花,不是从虚空来,也不是从眼睛出。是这样,阿难,如果是从虚空来的话,既然从虚空来,还应该从虚空入,如果有出入,就不是虚空了,虚空如若不是空的,自然不容许那种花相随意起灭,如同说阿难身体不容纳阿难。如果是从眼睛出的话,既然从眼睛出,还应该从眼睛入。既然这花性从眼睛出的缘故,按理应当有见。如果有见的话,出去既然花空了,回来应当见眼。如果无见的话,出去就会遮蔽天空,回来应当遮蔽眼睛,又见花时,眼睛应无遮障,还怎么叫晴空和清明眼呢?所以,应当知道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阿难,譬如有人,手脚安逸,身体调和舒适,忽然如同忘记生命的存在,本性无有违逆顺达,这人无缘故用两手掌在空中相摩擦,在两手中,虚妄生出涩、滑、冷、热各种相状。所以应当知道受阴也是这种情况。阿难,这种种虚幻的触觉,不是从空中来,不是从手掌出。是这样,阿难,如果从空来的话,既然能够触碰手掌,为何不触碰身体呢?不应该是虚空有选择性地来触碰吧!如果从手掌出,应该不用等待两掌合拢。又因为手掌出的缘故,合则手掌觉知,两手分离就会触觉进入,臂、腕、骨、髓,应该也觉知触觉入时的踪迹,必然有觉知心,知出知入,自然会有一物在身体中往来,为什么还等合时才知道呢?为什么还要名为触觉呢?所以,应当知道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阿难,譬如有人,谈论讲说酸梅时,口中就会水出;思想着脚踏悬崖边缘时,足心就会酸涩。所以应当知道想阴也是这样。阿难,如这种酸觉之说,不是从杨梅生,不是从口入。是这样,阿难,如果是从梅生的话,梅应当自己谈说,何必等待人说?如果是从口入的话,自然应当口闻,何必必须等耳朵?如果唯独是耳闻,这水何不从耳中出?想踏悬崖的情形,与上面所说相类似。所以,应当知道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阿难,譬如狂暴水流,波浪相续,前浪后浪不会相互逾越。所以应当知道行阴也是这样。阿难,如同这里所说水流性质,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也不是水性,也没有离开空和水。是这样,阿难,如果因空生,那么所有十方无尽的虚空就会成为无尽水流,世界自然都受到淹没。如果因水有,那么这种暴流本性应当不是水,有区别于水的所应有的相状,今天应该现实存在。如果是水性,那么澄清时,应该不是水体。如果离开空和水,空不会有外,水以外无流。所以,应当知道行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住其两孔,其中盛满着虚空,远行千里,用来赏赐其他国家。所以应当知道识阴也是这样。阿难,就像是频伽瓶中的虚空,不是从那个地方来,也不是从这个地方入。是这样,阿难,如果是从那个地方来,那么本瓶中既然贮藏虚空离去,在原来瓶子的地方,应少了虚空;如果是从这个地方入,打开孔倒瓶子,应该见到虚空出来。所以,应当知道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二

 楼主| 发表于 2018-11-8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2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9-3-15 10:5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6 03: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