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02|回复: 0

[般若] 宏圆法师开示:能布施之人是有福之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2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这一段就是本经的别序。别序也叫发起序,是叙述本经发起的因缘。凡是佛说法,必定因缘成熟才说,每一部经都各有不同的发起缘由,发起的缘由呢,就是作为正宗分的前导,来引导正宗分的,每一部发起的因缘各不相同,所以称为别序。这部经是怎样发起的呢?本经不是借着他人所为发起的,是世尊自己发起。佛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在日常的行住坐卧、吃饭穿衣之处,随缘教化众生,直显真心本体全体大用。也就是说,佛在和我们同样的行住坐卧,在这个衣食住行当中,佛直显真心本体全体的大用,真心,清净本性显露无疑。而我们在这个行住坐卧当中呢,我们显示的都是贪嗔痴,佛就用这个来教化我们众生,以这样无言来说法,让一切的众生在日常当中,识得自己的本来面目。也就是说呢,在日常当中来锻炼我们,来发现我们的本来面目,识得自己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的真心本体。所以世尊借着这次乞食来发起此经。其实要会修行的,在行住坐卧当中,在穿衣吃饭当中,你能直显真心,你的佛性都可以显现的。
尔时,就是机缘成熟之时。佛将要开示般若大法,先以无言说法,默示住心无住,降心离相,来给大家做示范,启发当机者来代大家启请。世尊,是佛的十种称号之一。《佛说十号经》中说:“天人凡圣世出世间,咸皆尊重,故曰世尊”,世间的六道凡夫,出世间的三乘圣人,也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九界一切众生都尊敬佛,所以称为世尊。食时,就是到了吃饭的时间。经中讲嘛,早晨是天人食,你看我们斋天,都是天蒙蒙亮的时候,天蒙蒙亮的时候,早晨斋天。日中是三世佛吃饭的时间。下午是畜牲食。晚上是鬼神食,鬼神吃饭的时间,像我们焰口,都是在天黑的时候放焰口,没有早晨放焰口的。按照佛制,比丘是日中一食,日中一食的,所以这里的食时,是在日中之前,太阳在头顶,我们今天说十二点以前,是日中之前。其实佛是根本不需要吃饭的,《法集经》中说:“诸佛如来,无有饥渴,大小便利,身乞裸损,疲乏病苦,为众生故,示现乞食”《涅槃经》中说:“为欲化彼,示现受用无量众生所施之物,令其具足檀波罗蜜”。为了度化众生,令众生具足檀波罗蜜,檀就是布施的意思。所以我们要知道,佛示现吃饭,是为了众生转悭贪为喜舍,是去悭贪的。由于这个布施可以修到福报,所以师父曾经讲过,我们的苦怎么来的?我们的苦就是因为悭贪。你有悭贪了,你这个贪嗔痴的心,欲望的心全都出来了,我们都是因为悭贪的苦,我们要是想舍这个苦怎么办?就是要布施。有钱的可以财布施法布施,没有钱的呢,也可以随喜,用心来布施,来扩大我们的心量,这样就是布施。布施是帮助我们去苦的,千万布施的时候不要高高在上,不能高高在上的。师父今天不是说教,而是来给大家,我们共同来学习。所以能布施的人,说明是有福之人,没有福的人,你想布施你都没有机会去布施,生不起布施的人,所以我们常说,是真没有福的人。我们看布施,就是说我们这种没有福的这种现象,有的是不肯布施,你叫他多去做一点的事情,本来是帮助他去舍悭贪,帮助他去去苦,他反而斤斤计较,不肯多付出一点,哪有福报,连这个苦都不肯舍。还有的是布施了,然后高高在上,没有这个真正舍苦的心,你高高在上,他不是为了舍悭贪嘛,他没有舍苦的心,那你的这个布施,没有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不是我们这里说的檀波罗蜜,到彼岸嘛,没有从根本上去去根。我们今天讲通俗一点,所以我们要布施的时候,一定要用慈悲心,还要感恩一切的众生,能够接受我们的布施,感恩三宝感恩众生,肯接受我们的布施,帮助我们去这个病,就是这样。我们看佛在这里,他以身作则,和比丘们一样,每天入城乞食,示现同类和大众一样,这样让比丘学习他的样子,来遵守托钵化饭的规矩。著衣,比丘有三衣,五衣、七衣和大衣,我们叫做袈裟。这个五衣也叫做务农衣,它是由五块布缝制而成,在做日常杂物或者就寝的时候所穿的,五衣。七衣也叫做入众衣,是用七条布缝制的,和大众在一起的时候穿,比如和大众一起诵经、打坐、过堂,就穿这个七衣。大衣,梵语叫做僧伽黎,分三品,下品是九条、十一条、 十三条,这些都是用九条布片、十一条布片、十三条布片所缝制的;中品的是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上品是二十一条、二十三条还有二十五条。现在我们所穿的这个袈裟,大多都是二十五条衣,像师父这个就是二十五条衣。按照佛制定的戒律,凡是入皇宫见国王,升座讲经说法,以及托钵乞食的时候,都应穿僧伽黎,就是大衣。为什么袈裟要分条呢?这就是仿照田的样子形象,就像我们种粮食的时候要种到田里,那众生要修福,要种福,那就要往福田里种,比丘就是众生的福田。像我们《地藏经》当中也讲过,于佛法中修小微的善法,小微的善,所以呢,我们修福田,我们修福要在福田中修,比丘就是众生的福田,所以又叫做福田僧,这个大衣也叫做福田衣。佛要和大众一起托钵乞食,所以这里的著衣二字,是披上僧伽黎,袈裟,我们托钵的时候是要穿袈裟的。持钵,钵也是梵语的略称,全称叫做钵多罗,译为应量器,它是出家人乞食吃饭用的。佛所持的钵呢是在他初成道时,四天王各献一钵,佛以神力把这四个钵合为一钵,所以据说佛的钵上,有四条明显的痕迹。佛涅槃以后呢,佛钵受到供养礼拜,据法显大师记载,东晋时候呢,佛钵流传到布路沙布罗国,就是现在的巴基斯坦的白沙瓦,一个省会,流传到这个地方。曾有月氏国的国王,在字典上查呢,是月氏,但是这个字呢,应该念肉知,像我们到九华山去,看月身宝殿对不对,其实它是肉身宝殿,这个字念肉。月氏国的国王降伏了白沙瓦,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白沙瓦沙布罗国,得到佛钵,他想运回他的国家,但是用大象、四轮车等这些大的载物都不能移动,于是就在当地建塔和寺院来供养佛钵,称为佛钵寺。虽然佛用的是石钵,但是因为石钵太重不太方便,所以佛制规定弟子们,不可以用石钵,只可以用铁钵和瓦钵。我们下面在座的法师都有这个经验的,我们在受戒的时候,戒和尚会问,铁钵瓦钵,都会问问的,这是钵,钵多罗,大家知道。入舍卫大城乞食,佛所住的是祇园精舍,它在舍卫城东南五六里,由城外到舍卫城有五六里的路,所以说是入,入舍卫大城。就像我们今天说进京,进京叫入京,我们到沧州去都说入沧,进沧了,进沧。舍卫城是波斯匿王的都城,地广人多,城内居住九十万人,在过去人口稀少,九十万人是非常之多了,所以称为舍卫大城。我们刚才讲过了,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这个次第乞是非常关键的,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就是不分贫贱,不分贵富,不分净秽,以平等心挨家挨户的去乞食。佛制托钵不可以超过七家,次第乞,不分贫贱次第乞,不可以超过七家,只能乞七家,如果到第七家托空钵,还没乞到,那就要好好的反思自己,没有福报的份,回去要好好的修行。所以今天我们出现种种的障难,我们都是怨别人,你们一发生矛盾,都来找师父,师父师父,这是两个小和尚,师父师父,他诽谤我。你们都没有好好的去忏悔,如果没有这个因缘,你自己的德行高,别人都应该是尊重我们的,即使有人诽谤我们,我们要找自己的缺点和毛病,一定不要去指责别人。其实我们从佛经里面,要学到它的内涵,我们去行,而不是只是滑嘴而过,读了。读经是给自己听的,不是给别人听的,是给自己听去做的,信解行证,你要去行,自然你就会得到佛所说到里面的真理。所以说发生任何的问题,不要去指责别人,反思自己,反思自己。所以我们刚才谈到了六和敬,是不是,任何的问题,用佛法来反思自己。这个次第乞,给我们讲的是非常的关键的。就像托钵,只能托七家,有两个意思,一是乞食不分贫贱,最多七家,没有执着。第二个教导众生,不去强求因缘,托不着反思自己,不要去强求,给自己带来痛苦。你一旦看明白了,这个看破了,看明白了,说真的,别人骂你你没有痛苦,别人打你你也没有痛苦。你看明白了,你反而高兴,还帐想,你又了了一份债,又找到了自己的毛病和缺点,赶紧进步。所以会修行的,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不会修行的,喊破喉咙也枉然。在世间得不到,跑到佛法里面搞迷信,来增加自己的欲望。所以这个次第乞非常的主要。次第乞已,这个已就是钵已满。比丘们托的钵,有大钵中钵小钵,都是随着自己的饭量,而选用合适的应量器。托钵乞食的时候呢,如果第一家没有供满,就再到第二家去,或者第三家去,一直到七家,一直到钵满为止,到了第七家托不着,就托空钵,就要反思。我们刚才讲了,佛以身作则,他来到舍卫城,不分贫穷富贵,挨家挨户次第乞已,这就是随缘,随缘。所以我们法师们,一定,虽说是乞,但是一定要随缘的。当时的迦叶尊者,大迦叶尊者,他托钵的时候只向穷人乞食,他认为穷人今世贫困,都是因为前世的悭贪,他向他们乞食,帮助穷人去修福田,免除他们将来的贫穷。须菩提尊者呢,他的做法正好相反,他是乞富不乞贫,须菩提见到房屋矮小破旧,他不去托钵,他宁可走远路向富人家去乞食。别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须菩提说呢,富人是由于前世多行布施,所以今生获福,如果今生他不去布施,只顾着去享受,那他将来福报享完了,就会贫穷的。所以他们俩人虽然有慈悲心,但是这个慈悲心,我们大家想想,不平等是不是?一个照顾富人,一个照顾穷人,没有平等心。所以世尊呵责须菩提和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等。所以我们修行,一定要修平等心的,不但众生平等,给大家说,还要做到冤亲平等。对你好的人你要生起慈悲心来,对你不好的人,你同样也要生起慈悲心来,因为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都是未来诸佛。他们用种种不同的手法,种种不同的境缘来成就我们的,这才是我们修行人。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世尊从王舍城回到本来的住所,也就是祇树给孤独园,回到精舍,将所乞的饭吃完,然后把衣钵收好,洗净双足,展开座具,安坐下来。从表面上看,佛的日常生活和大众、和别的比丘、和我们没有什么两样,其实我们刚才讲了,却和大众完全不同。世尊在出入往返、行住坐卧、穿衣吃饭这些日常的生活当中,都是随缘任运自在,丝毫的不着相不分别。不着相,妄心就不起,这就是降伏妄心的方法。所以说你们都问师父,师父我怎么一念佛,就老有妄想,就是你们这个心,老向外攀缘,而没有把心安住下来,老去着相。我们净土宗的祖师说的好,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妄起了不要紧,赶紧回过来接着念佛,不要想着我怎么又有妄想了,这也是妄想,赶紧念佛,念佛就是不着相,任运自在,妄心不起,你就能安住真心。而我们由于无量劫以来的习气,处处着相,这个穿衣吃饭,穿衣服特别的在意,在意衣服的好不好看,衣服的质料好不好,甚至在意衣服的品牌,在意衣服的品牌,买一个大品牌的衣服,还故意走别人跟前,把牌子亮亮,是不是,叫别人看到你这个衣服是名牌的,这都是分别心嘛,这都是执着的心嘛,吃饭也是这样,好吃的,顺自己口味的,就吃的肚子撑,不好吃的宁可饿着,甚至不好吃的还会生烦恼,生一肚子的怨气,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这就是我们的心安在哪个地方。所以我们和大修行人比,看一看,这个比不是分别的比,是学习的意思,我们和佛来对照一下,佛在日常当中不动心的,他是妄心不起安住真心的,我们要是想摆脱分别执着着相的习气,就是在我们点点滴滴当中锻炼,这个习气不是一下子就能断掉的,我们要时时用功,要处处用功的。
---------摘自宏圆法师《金刚经》讲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6 00: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