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76|回复: 2

[佛教经藏]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7---宣化上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2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宣化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7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01日
来源:   作者:宣化上人
426 人关注  [url=]打印[/url]  转发  投稿



宣化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7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7
  上海佛学书局印行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卷十五 贤首品第十二之一
  卷十五 贤首品第十二之二
  卷十六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卷十六 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
  卷十六 十住品第十五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七)
  目 录
  卷十五 贤首品第十二之一..................................一
  卷十五 贤首品第十二之二幕幕..................................一○○
  卷十六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一九四
  卷十六 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二○三
  卷十六 十住品第十五..................................二六七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浅释
  唐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译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卷第十四 贤首品第十二之一
  贤首品第十二之一
  贤是圣贤。圣贤人,时时回光返照,反求诸己。自己不生无明烦恼,也不令他人生无明烦恼。自己的业障,要空要照破,也不给他人增加业障,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也不加在他人身上。时时约束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令其清净,所以叫“体性至顺”。体性就是自己的本体和光明妙性,至顺就是最顺,不违背一切理和一切法。一举一动,都要合理合法,绝对不障碍他人修行,也不障碍自己修行,这叫“贤而有德”。
  如果有人来障碍你修道,要作如是想:啊!我在往昔时,曾经障碍他修道,所以他来障碍我修道,这是“如是因如是果”的报应。应当把他视为善知识,是来帮助你修道,来成就你的道业。要用忍耐心来处理这种逆境,便能风平浪静,切不可生出敌对心,要心安理得来接受考验。
  这个世界上,就因为人和人之间,互相敌对,没有忍让,所以才发生种种战争和种种灾难,而造成种种的恶劫。我们修道人,无论行住坐卧,都要约束自己的自性,这叫“调善身心”,这样就叫“贤”。
  首是领袖,作为首领,是因为有吉祥的圣德,并不是争强论胜,压倒他人,得到胜利,而作为第一。而是有吉祥的智慧、有殊胜的德行;也就是人不能修我能修,人不能行我能行,要超过他人所没有的德行。是以德来服人,不是以力服人,所以叫“超绝”,这样才堪称为“首”。
  贤首菩萨,有超过其他菩萨的胜德;不但殊胜,而且吉祥。菩萨是利益他人,不是利益自己,只要对他人有好处,便尽力而为之。所以有菩萨心肠来行菩萨道,有舍己为人的精神。这一品在本经为十二,所以叫贤首品第十二。
  这一品是文殊师利菩萨问贤首菩萨的问题。而贤首菩萨用三百五十九句半偈颂来答覆。这一品是华严经里最重要的一品,希望大家聚精会神听讲,一定能得到不可思议的好处。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说无浊乱清净行大功德已。欲显示菩提心功德故,以偈问贤首菩萨曰。
  这段经文,是阿难尊者在结集经藏时所说的。这是承前,是指前边所说的净行品。净行就是无浊乱,欲显示菩提心功德故;又是启后,开启后边的经文。
  在这个时候,文殊师利菩萨说完无浊乱清净行大功德之后,复愿意显示出来发菩提心的功德缘故,所以用偈颂来请问贤首菩萨。
  释迦牟尼佛在往昔修行时,没有污浊、没有散乱。什么是污浊?就是有无明烦恼,有贪瞋痴三毒,或者故意障碍他人修道。什么是散乱?就是放逸不守规矩,一天到晚打妄想,精神不集中,修行不认
  真。
  我们修道人,首先要没有自私心。若有自私心,那么,什么功德都没有了。你想没有自私心,首先要没有我。如果有我,就有自私心;没有我,就没有自私心。自私心能障碍修道,这一点,每个人都要知道。
  我们出家人,一定要尊师重道,不可轻师慢法,不但对师父尊敬,就是先我而出家的师兄们,也要尊重。在道场的规矩,不可贡高我慢,比丘必须尊敬师长,比丘尼必须行八敬法,恭敬比丘,不可轻慢比丘。沙弥一定要听比丘指挥,沙弥尼一定要听比丘尼的教法。优婆塞和优婆夷,一定要尊敬三宝,恭敬出家人,不可批评出家人,不可诽谤出家人。这种规矩,大家要知道要了解。能遵守就是清净行,不能遵守,就是浊乱行。
  我今已为诸菩萨 说佛往修清净行
  仁亦当于此会中 演畅修行胜功德
  文殊师利菩萨是智慧第一,贤首菩萨是胜德第一。文殊菩萨代表众生来请法。他说“我现在已经为诸大菩萨,说完十方诸佛在往昔因地所修的清净行门。仁者(贤首菩萨)你也应当在这华严法会中,宣说修行殊胜功德的法门。应当演畅说出来,怎样修行才能得到殊胜的功德?才能帮助菩提心?才能圆满大功德?”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尔时,贤首菩萨以偈答曰。
  文殊菩萨为众生请法,贤首菩萨为众生说法。这两位大菩萨,都具足慈悲心肠,一切为众生,因此贤首菩萨用偈颂来答覆文殊菩萨所问的问题。
  善哉仁者应谛听 彼诸功德不可量
  我今随力说少分 犹如大海一滴水
  很好呀!仁慈大士,你代表众生来问法,代表众生来听法,那么请你注意聆听我所说的道理,显示菩提心的功德,是无量无边。虽然不可测量它能有多少。但是,我现在随著有限智慧的力量,来演说最少的一点点,好像大海中的一滴水,我只能说出这样少的菩提心功德。
  佛法之广,犹如大海。只要尝一滴海水之味,便知四大海之水是同一味,都是咸的。佛法虽然有八万四千法门,只要专一修成一个法门,便可解脱。所谓“一通一切通”,一法能彻底明白彻法法都能了解。
  若有菩萨初发心 誓求当证佛菩提
  彼之功德无边际 不可称量无与等
  假设有人开始信佛,发菩提心,想行菩萨道的时候。应该先皈依三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做畜生,这是信佛刚开始的仪式。然后,再受五戒。五戒就是①不杀生②不偷盗③不邪淫④不妄语⑤不饮酒。受五戒之后,一定要严守戒律。在每一条戒中,都有五位护法善神。如果能守五戒,便有二十五位善神来保护,令行者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若是犯戒,这二十五位元善神,都会离你而去。
  受三皈依的仪式,必须在僧人面前举行;在家人没有资格替人授皈依的仪式。皈依佛,就是皈依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皈依法,就是皈依是所说的三藏十二部一切尊法。皈依僧,就是皈依所有的贤圣僧。皈依三宝,才是佛的弟子。
  出家人,其中沙弥要受十戒,比丘要受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要受三百四十八条戒,还要受十重四十八轻的菩萨戒。这些戒具足,才是
  真
  正的出家人。在家人,要受五戒、八戒、菩萨戒,才是
  真
  正信佛人。这就是初发心的菩萨,但不一定是菩萨,就是向菩萨路上走而已。不可以有鱼目混珠的想法:我受了菩萨戒,就是菩萨,那是错误的观念。
  初发心的菩萨,好像比喻把菩提种子,刚刚播种在地下,生出一棵小菩提幼苗。并不是圆满的菩萨,而是没有长成的菩萨,没有修成的菩萨。不但人人是菩萨,而且人人可以成佛。只要修行,无论什么人,都可成佛。因为人人有佛性,就是阐提(不信佛)也可以成佛,不过,时间比较迟而已。
  有的初发心菩萨,半途而废,生退转心,这时菩提芽干枯了。因为没有大悲水来灌溉,便变成焦芽败种。有首偈颂云:“鱼子奈摩罗,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如期结果少。”鱼所产的卵很多,可是很少变成鱼。奈摩罗树开花很多,可是结果很少。初发心的菩萨很多,
  真
  正能行菩萨道者很少。为什么?因为没有坚诚恒三字。坚是坚固,要发坚固的菩提心,不要只有五分钟的热度,以后就凉了,这样就不会有成就的。所谓“坚忍不拔,百折不挠”,有这种精神,才能成功。诚是诚心,要有虔诚的心,念兹在兹,时时刻刻用功修行,不懈怠、不放逸。恒是恒常。修道人,要有恒心,时时修行、年年修行、生生修行。海能干,石能烂,修行心不干不烂,这样的发奋,才能走到菩萨道路上。
  初发菩提心的菩萨,要发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想要成佛果,必须先行菩萨道。行菩萨道,先要教化众生,度脱众生。要教化众生,先要断烦恼,把烦恼化为菩提。法门虽然很多,可是都要学,学成佛的方法。
  假设有菩萨初发心,发四宏誓愿,将来一定能证得佛菩提。他的功德是没有边际,也不可用秤来秤,不可用斗来量,没有任何的数目能和它相等。
  何况无量无边劫 具修地度诸功德
  十方一切诸如来 悉共称扬不能尽
  初发心的菩萨,修六度万行,发愿一定要成菩提道果。这种人的功德是无量无边。何况又修行了无量无边劫那样长的时间哩!他具足圆满修行十地六度法门,以及所有一切法门,都圆满了诸功德。这时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共同来称扬赞叹,永久不能穷尽。
  如是无边大功德 我今于中说少分
  譬如鸟足所履空 亦如大地一微尘
  像在前边所说以长劫来修行六度万行,发愿证得佛果,这是无量无边的大功德。我(贤首菩萨)现在于无边大功德中,只说少分。少到什么程度?好像飞鸟在空中所走的路,无论多少里路,可是找不到鸟的足迹,所谓“如鸟飞空空无迹。”我说出的功德,也好像在大地的一粒微尘那样少。
  菩萨发意求菩提 非是无因无有缘
  于佛法僧生净信 以是而生广大心
  菩萨所发的心意,是为求菩提道,都是有因缘,不是无因无缘而发起。而是遇到善知识,承蒙开示,发起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对佛法僧三宝都生清净的信心。佛是三觉圆,万德备的圣人。法是了生脱死的方法。僧是聚集四个比丘以上,才能称为僧。所谓“五比丘”从此之后开始有僧。以信佛信法信僧这种因缘,生出广大的快乐心,这不是世间的快乐,而是出世间的快乐。
  什么是出世间的快乐?就是涅槃四德——常、乐、我、净。所谓“二死永亡为常,解脱受用为乐,证
  真
  法身为我,绝无染障为净”,这是常乐我净的解释。
  不求五欲及王位 富饶自乐大名称
  但为永灭众生苦
  利益世间而发心
  发菩提心的菩萨,不是为求财、色、名、食、睡这五种欲的享受。因为贪财、贪色、贪名、贪食、贪睡,都是趣向地狱的五条路。虽然当皇帝,有权有势、富饶四海、自享其乐、名扬天下、四海皆知,但是无常,所以菩萨也不求。
  菩萨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因为要救众生出苦海,永久灭除苦恼。为利益世间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了生脱死,所以才发菩提心。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常欲利乐诸众生 庄严国土供养佛
  受持正法修诸智 证菩提故而发心
  菩萨常常要发愿,利乐一切诸众生,用自己的血汗来利益一切众生,甚至舍身心性命来利益一切众生,这才是行菩萨道的表现。所作的功德,要回向诸佛的庄严。回向偈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意思是:愿意以修道的功德,来庄严诸佛清净的国土。要报答在上边的四重恩:①天地:天地有覆载之恩。②父母:父母有养育之恩。③师长:师长有教育之恩。④国王:国王有保护之恩。还要救济在下边的三种苦㈠地狱㈡饿鬼㈢畜生,令他们脱离苦海。假设见到讲经的法会,或者听到说法的音声,都要发菩提心。尽了这个报身(色身),然后大家一同往生极乐世界清净的国土。那里是莲华化生,华开见佛,只有快乐,没有苦恼,所以称为极乐世界。
  不但要庄严佛国土,还要供养诸佛。有一分力量,就尽一分力量;有十分力量,就尽十分力量,还要受持正法。什么是正法?就是佛所说的四谛法、十二因缘法、六度等,要依法修行,修一切的智慧。为要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所以要发菩提心,要行菩萨道。
  深心信解常清净 恭敬尊重一切佛
  于法及僧亦如是 至诚供养而发心
  修道要有坚诚恒的深心和信解心。有了信心之后,才能了解佛法的
  真
  实义。想要清净,必须相信诸佛所说的法,又要恭敬诸佛、尊重诸佛、供养诸佛、亲近诸佛。不但恭敬一切佛,还要恭敬一切法,更要恭敬一切僧。三宝是平等的。恭敬佛,就是恭敬法。恭敬法,也应该恭敬僧。为什么?想要成佛,一定要明白佛法。不明白佛法,就不会成佛。想要明白佛法,一定要跟僧人来学佛法。所谓“法赖僧传”,无论到什么时候,佛法都是由僧人来传;而非有学问者所能传。要想学佛法,一定要恭敬三宝、尊重三宝。所以要用至诚恳切的心,供养三宝,不要有我相、我见、我执,要把这三我都空了。菩萨发心,就是发这种至诚
  真
  实的心。
  深信于佛及佛法 亦信佛子所行道
  及信无上大菩提 菩萨以是初发心
  学佛法,一定要深信、誓愿、实行。这是信愿行三资粮,也就是到佛国的旅费。学佛的人,没有信心,是不能成佛的。有了信心,而不发愿,也不会成佛。发愿而不去实行,也不能成佛。这信愿行三资粮是成佛的本钱。
  既然深信佛和佛法,还要相信菩萨所行的道路。还要相信无上大菩提法,也就是成佛的方法。初发心的菩萨,以前边所说种种功德和种种因缘而发菩提心。
  修行是最平等的法门,谁能看得破、放得下,
  真
  正依法去修行,谁就有所成就。反之,谁就没有成就。这是平等,绝对没有侥幸,也没有投机。修一分得一分,修十分得十分,所谓“一
  真
  一切
  真
  ,一了一切了,一悟一切悟”,就是这个道理。
  信为道元功德母 长养一切诸善法
  断除疑网出爱流 开示涅槃无上道
  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有了信心,才能入到佛法大海中。没有信心,犹如电灯没有开关,不会有光明。对佛法没有信心,是得不到智慧的光明,所以信心是很重要的。
  信为道元,道元就是修道第一个方法。有信心,才能修道;没有信心,不能修道。信是修道的根本。这个“元”出在易经。易经一开始就说:“干,元亨利贞”。乾卦属于阳,是阳中之阳,阳到极点。元就是善法之中第一法,也就是修道一个开始。亨就是万事亨通,也就是好的集会。利就是利益一切物,要合乎一切义理。贞就是正正经经去做事,不要马马虎虎。这是元亨利贞四德。君子有这四种德行,所以才能利物、处事、吉祥等。
  什么是功德?功是立功,德是作德。怎样立功?例如有人建道场,帮助道场做一切事情,这就是立功。怎样作德?无论大善小善,都要去立功。功圆满,德成就,也就是道业成功,这就是作德。若不立功,不做有益众生的事,就没有德行。没有德行的人,修道不容易成功。所以修道人,要有大德行。什么是大德行?就是没有贪瞋痴三毒心,没有嫉妒障碍的心、没有贡高我慢的心。
  信是修道第一件事,也是修道的母亲。母亲能生育能教养,所以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也就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十二因缘,以及六度等法。有了信心,才能培养一切善法;没有信心,当然不能培养一切善法。好像在春天播种五谷的种子,若是没有水份、阳光种种的因缘,它便不会生出来。信对于佛法,也是这种情形。有助缘,才会生善根。
  修道人,最要紧的事,不要生怀疑心。应该对佛法深信不疑,断除一切怀疑。所谓“修道之人心莫疑,疑心生起路途迷。”如果生怀疑,便有迷惑,误入歧途了,就不能和佛的智慧合而为一。那么,本有的智慧,就不能现出来,所以要断除疑惑的网,才能出离情爱之流。
  一切众生,都离不开这个“情爱”二字。有情就有爱,有爱就有情,情爱不能分开。如果能断情去爱,那就有办法了。可是这个情爱之阵是不容易攻破的,好像铜墙铁壁一般的坚固。所谓“酒色财气四道墙,许多迷人在里藏,有人跳出墙边外,就是长生不老翁。”有很多人,把人绑缚着,不得自在。如果有人能跳出这四道围墙外,也就是看破放下了酒色财气,这时候,就会了生死,也就是长生不老翁。
  我们修道人,不怕有爱欲,只怕不认识爱欲。若能认识清楚爱欲的面目,就不会被它所迷。一切众生,都因爱欲而生,因爱欲而死。要想了生脱死,一定要把它看破放下,不被情爱所迷,自然得到自在。
  佛开示众生出离三界的涅槃无上道果,成就常乐我净四种德行。佛告诉我们众生,要入佛法大海,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有愿心,第三要有行心,这就是成佛的三个条件。
  信无垢浊心清净 灭除憍慢恭敬本
  亦为法藏第一财 为清净手受众行
  要信
  真
  正的法,就是正知正见的法。不可信天魔外道的法,也就是邪知邪见的法。这种外道法,越信越迷,越信越不清净。为什么?因为他们是染污法,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清净法。若有
  真
  正的信心,就会现出本有清净的自性。为什么我们的自性光明不现出来?就因为有垢浊心的缘故。垢浊就是不干净的思想,也就是染污的思想。有所染污,心就不清净;不清净,自性光明就不能现出来。
  有了信心,心就清净了,智慧现前,就没有骄慢心。没有骄慢心,就生恭敬心。恭敬三宝、恭敬父母、恭敬师长,所以说信是恭敬的根本。信能消灭一切骄傲和轻慢。
  信为法藏中第一种财,也就是十藏中的第一藏。十藏是:①信藏②戒藏③惭藏④愧藏⑤闻藏⑥施藏⑦慧藏⑧念藏⑨持藏⑩辩藏。信又是七圣财中的第一种财。七圣财就是①信财②精进财③戒财④闻舍财⑤惭愧财⑥忍辱财⑦定慧财。因为身心清净,所以手也清净,能修持一切佛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6 18: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