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5987|回复: 12

妙法莲华经的各种神奇的感应事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13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转自网络


1、老虎听法华经的故事

西晋时蜀郡的沙门静生,出家后以苦行著称,做了蜀地的三贤寺主,诵读法华经。每当诵经时,常感动老虎前来倾听,等读完之后才走。又常常看见左右四个人侍候着他。年纪虽然衰老了,但更加努力精心读经书。一直到死。



2、神灵请讲法华经的故事

晋代有个和尚昙邃,不知道他是哪里人,年少出家,住河阴的白马寺。吃粗粮穿布衣,诵读法华经,又能解释领会经书的宗旨,也常为别人讲解。忽然在夜里听到敲门的声音说:“要请法师去讲经九十天。”昙邃不答应。坚决请求,就跟他去了。而还象是在睡梦中,觉得自己身在白马岛神祠中,并且有一个弟子,每天都和他一起前往,其余没有人知道。后寺的和尚从祠前走过看见有两个高座,邃坐在北面,弟子坐在南面,就象有讲说经书的声音。又闻到有奇香的气味,于是道俗的人们都作为神异事传说。一直到了夏天,神送给他白马一匹,白羊五头,绢九十匹,祝愿完毕,一切都消失了。



3、天人听经,念经避难的故事!

宋朝的释慧庆,是广陵人,出家在庐山寺。精通经书,清正廉洁而遵守佛教的戒律,诵读法华经中的十地思、益维摩,常常听到空中有弹指赞叹的声音。曾在大雷雨天遇到风暴,船将要覆灭,慧庆只是读经不止,就觉得船好象是在浪中,有人拉着似的,很快地到了岸。于是读经也就更加精心勤勉了。

4、诵法华经免病死的故事!


宋朝的罗?_的妻子费氏,宁蜀人,她的父亲做了宁州刺史。费氏年少就敬信诵读法华经,几年勤奋不倦。后来得了病,忽然感到心痛,全家人都非常害怕,只等咽气下葬。费氏心念:我诵读经书勤奋,应当有保?v,大概不至于马上就死吧。接着就入睡了,一顿饭的工夫她醒了。梦中看见佛在窗中过来拉她的手,抚摸她的心。过了一会就不疼了。一屋子里的男女婢仆,都看见了金光,也闻到了香味。罗?_的堂妹在床前探望她的时候,也都看见和闻到。于是就大兴信悟,虔诚也守戒规到最后,也常常用这些来教化他们的子侄等人。

5、念法华经往生的故事

释慧进

   明抄本作出《冥异记》,按见《冥祥记》。
 前齐永明年中,杨都高座寺的和尚慧进,年少英勇有义侠精神。年纪四十岁时,忽然间明白过来,于是就出家。食粗粮穿布衣,发誓诵读法华经,用心苦诵,积劳成病。发誓要造百部经书来赎先前的罪孽,开始攒了一千六百文,贼来抢财物,慧进向贼说这是买经书的钱,贼惭愧而退。以后就造成了一百部经书,因此病也就好了。经书读得多,又满足了自己的心愿,从此一心诵经,回向往生极乐。忽听空中告诉他说:“法愿已足,一定能够往生。”一直活到八十多岁无病而死。


6、诵读法华经舌头不腐烂的故事!

   齐武帝时,东山人挖土看见一个东西,形状象两个嘴唇,中间有舌头,颜色鲜红。皇帝闻奏问道俗两界。和尚法尚说:“这是念法华经的人死亡之后不腐坏。诵完一千遍后,它的灵验必显。”于是就召集念法华经的人,围绕着它诵读经书,才发声,该唇舌一齐鼓动。看到的人惊得毛发竖立。又把此景上奏。于是下诏书用石匣子封上它。

7、天人供养诵法华经者的故事!

  南齐时和尚弘明,是会稽山阴人。少年出家,贞忠吃苦守戒律,在山阴云门寺。每天诵读法华经,学习佛法,精心勤恳读诵,整日不停。每天早晨水瓶自然而满,感动了天童子给做的。每天天亮坐禅,老虎常常趴在室内。
 楼主| 发表于 2011-5-13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妙法蓮華經感應

(一)幽誠所感·清泉複流



朝時,敦煌郡有僧名釋曇摩羅刹。曇摩羅刹,華譯法護,俗姓支。八歲的時候就出家了。出家後,每天能背誦經文一萬字,並立志弘揚大乘佛法。他到佛教的發源地
西域各國遊學參訪,並帶了許多梵文經典回國,翻譯出了正法華經等幾部經典。到了晉武帝末年,曇摩羅刹大師隱居深山,山裡有一條清澈的泉水,大師常常到這泉
裡取水洗漱。後來,這條山泉的水卻變得混濁最後斷流了。曇摩羅刹大師在已經斷流的山泉邊徘徊歎息道:“是因為人的德行太差,不知惜福而貪得無厭,才清泉斷
流啊!”說來奇怪,在大師說完話後,清清的泉水忽然從已乾枯的泉眼中噴湧而出,山泉又恢復了她在深山裡的鳴唱。世人都說山泉是受釋曇摩羅刹大師的德行所感
動才複流的,因此都稱他為敦煌菩薩。


(二)釋曇翼——山雞成佛


釋曇翼大師是晉朝時候的浙江人。在他還沒有出世的時候,他的家鄉有一位叫法志的沙門,經常持誦《法華經》。法志誦經的時候,總是有一隻山雞飛到他的座位旁
邊,好象是專門來聽經的。七年之後,這只山雞死了,法志將它埋葬起來。一天晚上,法志做了一個夢:一個小孩向他叩頭並說:“我就是那只常來聽師父讀誦《法
華經》的山雞,因為聽經,所以得以擺脫做禽畜的命運,現在已經投生到山前的王家了。”


一天,恰好夢中小孩提到的王家設齋供僧,法志借機到了王家。說來奇怪,這家的小孩一見到法志就說:“我的和尚來了”。法志愛憐地撫摸著這個小孩:“這就是我的山雞兒了”。脫下小孩的衣服一看,腋下果然有三根山雞毛!於是這小孩的名字就叫:翼。


翼七歲的時候就出家,十六歲的時候正式落髮。開始時到廬山親近遠公,後來又到關中向羅什大師學法。義熙十三年,釋曇翼回到東部來,在會稽的秦望山上搭了一
個茅廬,稱為法華精舍,在這裡一心持誦《法華經》。就這樣過了十二年,某一日,忽然山裡來了個穿著華麗的妙齡女子,手裡提著一個裝著一頭小白豬和兩根大蒜
的籃子。這女子走到釋曇翼的跟前說:“我是來山裡采野菜的。天色晚了,山裡的野獸出沒,這個時候回去,肯定是沒命的,求您讓我在這裡借宿一夜。”釋曇翼大
師極力推辭,禁不住女子的苦苦哀求,只好讓出草床給這女子住下。半夜時分,這女子哭嚷著說肚子疼,求釋曇翼大師為她按摩止痛。釋曇翼大師無奈,只好持著錫
杖遠遠地用包著布的一頭為她按摩,秋毫未犯。到了次日清晨,這女子將身上華麗的衣服變成了一片祥雲,白豬變成了白象,兩根大蒜變成了雙蓮花,騰空而起,在
半空中對釋曇翼大師說:“我乃是普賢菩薩,因為你不久也將成為菩薩,所以前來試探你的。看來你的心是真誠的,就象水中的月亮一樣高潔不可污染。”說完,天
空中降下了一場花雨,震動四方。當時,太守孟(豈頁)剛剛起床辦公,忽然見到從南方飄來了一片祥雲,四射的光芒籠罩著整個庭院。孟太守知道這是普賢菩薩示
化的,於是將這件事向朝庭作了奏報。皇帝賜在此建法華寺(也就是現在的天衣寺),釋曇翼大師入滅後,信眾將他的法身上漆留在寺裡供養。




(三)舌生蓮花



宋朝高僧釋道生是钜鹿人,他很小的時候就跟著竺法汰法師出家。先是到廬山隱居了七年,常常持誦《法華經》。後來悟到要入道契法,必須得先懂得經義。於是開
始不辭勞苦地鑽研各種佛學經典,併入關中,師從羅什大師的嫡承。釋道生大師的佛學修養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在辨問機鋒上,當時已無人可與他相提並論,
因此人們都說他已經悟道。釋道生大師到蘇州的虎邱山上講經,即使是本來沒有佛性的人聽了他講的經都能受到感化,人們形容說連頑石聽了也會點頭讚歎。他在半
塘講誦《法華經》的時候,收了一個小孩做徒弟,也跟著他持誦《法華經》。後來,這小孩夭折了,葬在林子裡。一天晚上,村裡的人聽到從小孩的墳裡傳出誦經
聲,感到非常奇怪,打開小孩的棺木一看,裡面只有一根舌頭,舌頭上開著一朵青色的蓮花。於是,人們就在此地建了一座塔,後來慢慢地又發展建成了一座佛寺
(就是現在的半塘寺)。詩人高啟為此寫了一首詩紀念:黃土但埋骨,豈能埋性靈。昔聞宿草間,曾吐青蓮華。身歸長夜台,口誦西方經。尋跡殊(穴目),聞聲每
泠泠。寒燈照空塔,時有山僧聽。應使鄰塚聞,沈迷盡皆醒。



(四)釋寶通——驅鬼


宋朝有個叫釋寶通的僧人,在學佛修道上非常精進,因為長期持誦《法華經》的陀羅尼品,得了神通。當時楊橋村有一戶姓趙的人家,因為女主人被邪魔附體,所以去請釋寶通法師為她驅鬼。釋寶通法師為她誦了法華經的陀羅尼品,於是有神現身叱責作祟的鬼出來,趙妻的病霍然而愈。

   

後來,趙妻的病又患了。釋寶通法師就又去看她,發現還是那個鬼在作怪,就氣憤地罵它:“先前已經警告懲罰過你,你竟然還敢再來,這一次,我一定要誦經直到你的頭破作七分,象阿梨樹枝一樣。”鬼慌忙向法師叩頭求饒,趙妻的病又好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5-13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妙法莲花经持验记

◎宋汝州首山释省念,莱州狄氏,受学于本郡南禅寺,遍游业席,常密诵法华经,众目为念法华也。晚侍风穴。一日师与真园头同问询次,如何是世尊不说说。真曰,鹁鸠树头鸣。穴曰,汝作许多痴福做么?何不体究言句。又问师,师曰,动容杨古路,不堕悄然机。穴为真曰,汝何不看念法华下语?淳化三年十二月四日,上堂说偈,有今年记却来年事语。至四年月日,无爽前记。仍上堂说偈曰,诸子谩波波,过却几恒河。观音指弥勒,文殊不奈何。良久泊然而化。阇维得舍利五色。

◎宋灵隐天竺寺,释祖韶,天台刘氏。十九岁,诵通法华,入东掖参慈云,尽得奥旨,唯行法华三味,用为常课。当修光明仪百昼夜,至其将半,忽见旌幢满前,导者呼为大辨尊天。师即前揖,天曰,师传通大乘,利益弘多。言讫而隐。又道出淮泗,梦僧摩顶月,吾文殊和尚也,示汝五无生义。既觉,五藏豁然,汝咀冰雪。

◎宋温州法明院释继忠,永嘉邱氏。八岁得度,诣南湖依广智,洞悟教义,行法华光明三味。日无虚晷。却病除崇,神应莫测。元丰五年,集众说法而逝。赤光照澈空表,净社全教,梦金甲神人告曰,忠法师已升兜率。

◎南释思照,钱塘杨氏,参神悟有契。继而刺血书法华七轴。筑小庵曰,德云。专修念佛三味,凡三十年。宣和元年春,一夕见佛现金色身,既结印坐化。师通莲华经千部,净土七经,一字一体,又礼法华十遍,苦行无雨。

◎宋宜人陆氏,钱塘人。朝请王玉妻也,长诵法华经三千部,笃志修行。年至八十,后因微疾,闻天鼓自鸣,人方惊异。儿女问何事?答曰,我生兜率天宫。仰观上天,口诵莲经合掌而逝。

◎宋绍兴中,奉化赵母,素持法华。一女使躬听久之,忽记得青莲华香,白莲华香,香华树香,果树香,四句自是吟讽不绝。后卒,于葬所生青莲华一朵。

◎宋庆历年间,杨文忠公修知颖州。有官妓卢媚,姿貌端秀,口中当作莲华香,散越满座。有蜀僧颇知人生前事,云此女前身当为尼,诵法华经三十年,一念之误,遂至于此。公问妓曰,曾读法华经否?曰,某失身于此,所不暇也。公命取经示之,一览就诵,如素习者。易以他经,则不能也。公于是信修种之言不妄。

◎明天台山佛陇真稔法师,宣讲法华经四十余年。所得香金,重建真觉寺佛陇僧房,普愿师友弟子,得生兜率天宫。一日晃见天人,执幡语曰,发誓所愿果也。遂沐浴更衣,端坐而逝。

◎明武林西溪释传计,鄞水人,世称法华和尚,为妙峰高弟。性好独居,晦迹四溪,隐身龙树,三十余载,日诵法华为业,课及九千七百余部。万历丙戊,虞司动淳熙举法华三味忏,奋志忘疲,力修长期者三。九历寒暑,每获瑞应,默而不言。后息礼诵,于西溪道上,肩水负薪,行诸佛事。或曰,和尚犹作此有为功德。师厉声曰,无为岂在有为外乎?癸丑七月辞诸弟子,念佛及三千声,唱妙法华经题者数四,面西合掌而逝。次早,顶门犹暖,异香久之方歇。

◎明江阴释僧复,道德高重,万历末常写法华经,积岁乃成。写完掷笔池中,时方腊月凝寒,忽有莲华一朵,自冰中吐出,婷婷直上,师遂自号冰莲道人。夏孝廉树芳师事之,亲见奇异。

◎明嘉靖间,报恩寺住持僧永宁号西林。蓄一马,每自寺骑赴礼部。上马时,默诵法华经,至礼部门下马,恰终一卷,率以为常。本寺对门有孕妇,夜梦此马入室,遂生一男,天明向寺访之,马死正其时也。其家后即以子为西林徒,极愚蠢,授之书,一字不易识。唯口传法华一卷,便能熟诵,信为马闻经得度矣。

◎明释性天,号郎然,吴淞人。出家普陀。泰昌庚申,云间周东渊往南海礼大士,请师诵法华为母。师为诵,于伟天前回向。周有牛甚力,自是忽毙,未几,附妇体呼其子曰,向以口业重故为牛,今得法华经功德,已脱牛苦,再求郎师礼忏便可托生,师因为礼忏,师施焰口。是夜,周恍惚见母谢曰,赖礼忏礼,已托生东邻已。翌晨,向师述梦。适东邻郑氏诞一子,相顾惊愕。问何时,曰,尔家道场绕完尔。师曾刺血书法华经,书毕六万余言,澜如夙习,所居净室,泥壁皆具莲华叶梗诸相。礼普陀者莫不随喜,合掌赞叹。

◎明北京刑部街之鹫峰寺,供养古丹檀佛像之所也。神朝末年,主持僧济舟生平质宝,奉佛钦肃,但于酒戒未严。一日有人著两截衣者,来告曰,我地府无常也,某老妇以生前无一善,滞地狱不得解脱,每月朔望曾到寺礼佛,带果物供养老师,以次因缘,望为诵法华经一部,即得托生。洲疑而未信曰,如既是鬼难得到佛地,去瞻礼焉。鬼云,又都城皇在内,不敢入内。洲因思是日五更有人欲做善事,立城隍位于殿侧,其言殆不诬也。遂于七月十日在佛前跪奉法华经至第五卷。天暑渴甚,觅茶不得,见桌上一酒壶,摇之尚有存者,遂吸冷酒一口,仍跪佛前完经。次日,无常复来,云,老妇承师诵经,完四卷,满阴司皆射金光,正将离狱托生,忽一阵酒气冲入冥府,自五卷至七卷皆然,故仍不得力。周闻之毛骨竦立,发至诚愿,为之补诵。由此严持酒戒,永不敢犯。

◎唐离绅大光神异碑铭曰,上人姓唐氏,生於邑之安吉。母杨氏奇孕而梦协灵祥,在娠而不茹荤血。既生能言,不为戏弄。未齿之岁,思求佛乘,发念法华,三月通贯。及登戒之岁,西游长安,拜诣请见,肃宗皇帝,招封禁中。上拱而欢曰,昔梦吴僧口念大乘,五光随发,音容宛若。协我家征,因赐名曰大光,以瑞唐姓。肃宗元年,赐上人墨诏,许以天下名寺,持意往者住持。令内臣赵思送于千佛寺持验道场。经四七日,而吴音清亮,常达圣听。上异其事,令高力士以宣谕焉。后居蓝田精舍,先期,而寺僧梦天童来降,称曰大光。经声达于峰顶。师即安坐,自见神手从天而降,抚光之心。师乃忆先达抱玉大师。常志师言,令高法音,当有神辅。夕梦神僧,乳见于心,命光口饮,自是功力显畅,神形不劳。寻山探幽,偶堕穷谷,龙蛇莫测,沦溺其间,心灵了然,无所惑乱。因以本经多宝塔为诚,愿持十万遍,恍然出泉,若有神捧。后诏住资圣寺,大师以慈亲在吴,未答慈力,表乞归养,恩未许还。犹系烦恼之念,遂生无妄之疾,策蹇强力,将投于泉,驴伏不前,群鸟抚顶,心及时觉,疾病乃缪。昔如来双鹊巢顶,而定慧坚明。大师群鸟摩首而烦疑解脱,乃以宝轴加饰。首戴法华,于千福寺行道,日夜侯命有诏许还,遂止乌程。重修宝塔,日持法华偈,已成往愿焉。永泰元年,浙西廉察使伟元辅表大师为六郡别驾,道场念之首,大历癸丑岁,文忠公颜真卿领郡。与先人主邑乌程。余生未期,岁乳病发作,不啼不览者七辰。师至,命乳母洗涤焚香,乃郎念法华,至功德品,遂起席而坐,拱而开目,师饮以杯水,遂命乳哺,疾乃遂愈。大师视而笑曰,汝何愿返之速乎?因以法师易余幼名。

◎晋释云遂,未详何许人。少出家,止河阴白马寺,蔬食布衣。诵法华经,常一日一遍,又精达经旨,亦为人解说。当于夜中,忽闻扣户云,欲请法师九旬说法,遂不许,固请乃赴之。而犹是眠中。比觉已,身已在白马岛神祠中,并一弟子,自而日日密往,余无知者。后寺僧经祠前过,见有两高座,遂在北,弟子在南,如有讲说声。又闻有奇香之气,于是道俗共传,咸云神异。至夏竟,施以白马一匹,白羊五头,绢九十匹,咒愿毕,于是各绝。

◎王居士,能承,山西黎城人,出生戎武。栖影香江。晚年笃信佛教,皈依湛山虚倓大师。偶患赤鼻病,脓血杂流,痛楚异常。经延中西医治,百药罔效。如是者五年,值印法华冠科,僧大光以法华持验记示承,读之,乃恍然曰,余病鼻乃业障,病由业起,业由心造,余今发愿诵法华五十部,以此忏悔,病必愈。果如是,亦可写法华持验近计一则,付与卷后,以醒来贤也。自是日以诚心诵法华,两月诵二十部,病即痊愈。因是,承益信法华不可思议。日以诵法华为常课。
发表于 2011-10-14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
发表于 2013-3-10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3-3-12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6-7-21 14:3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6-8-24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准确的心经全文及其解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在中国流行最广泛的佛经.据说这是观音菩萨和舍利佛的一段对话.在佛学界,对心经的评价是很高的.认为心经是佛经的总括,读懂了心经,读佛经就入门了.佛教界认为,心经是有法力的,可以消除业障,启迪智慧,给每个持有心经的人带来莫大的好处。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准确的心经解释: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般若,犹汉语所言之智慧。波罗蜜多,犹汉语所言之彼岸,这里指人生的终极目标,即人生的真理。  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就是尘世间所有物质与生命现象的总和。其中,色蕴是指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所认识的物质形态,包括固体、液体、气体、光与温度以及各种味道。受蕴,是指由于和外界各种物质形态的接触,所产生的种种心理感受,如苦乐酸甜等。想蕴,是指由于心理感受所产生的种种性情反应,如善恶憎爱等。行蕴,由于苦乐酸甜等种种心理感受和善恶憎爱等种种性情反应,而采取的行为方式,佛教把这些行为分为善业和恶业。识蕴,人体对物质形态、心理感受、性情反应、行为方式所产生的意念或意识的活动。因此,所谓五蕴,乃是指我们具有精神作用的身体。

  这句经文的大意是:观世音菩萨在深入思考人生的终极目标问题时,他透过纷繁的俗世生活,看清了生命的真实意义,因此超脱了一切的痛苦和厄运。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是梵语SARIRA的音译,即遗骨之意,特指那些德行高尚的人在去世后(火化)遗留于世的灵骨。这种灵骨质地坚硬,呈结晶颗粒形状,堪称神物。所以,舍利非一般凡夫俗子之遗骨,乃是有修行者生前以无量功德结晶所成。从这个意义上讲,舍利是一个人在走完他的人生旅程之后的成功象征,舍利子是对成功者的一种尊称。观世音菩萨在这里告诉未来的成功者: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俗世的生活需要生命真义的指引,生命的真义也需要通过俗世的生活去实现。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俗世的生活中有生命真义的存在,生命的真义也体现在俗世的生活中。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色蕴,也同样适用于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等尘世间所有的物质与生命现象。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观世音菩萨告诉未来的成功者:真正的自然法则是永恒的,既不会消亡或更新,也不会由于人的好恶而有任何改变,也不会增加和减少这些法则中某些条款。所以,生命的真义不会因为物质条件、个人感受、世间百态、我们的视野和意识等而有所不同,不会因为你是否愚昧以及是否考虑生老病死问题而有所差异,不会因为你是否正在遭遇或曾经遭遇过苦难的折磨而有所改变,也不会因为你是否聪明和拥有多少财富而产生变化。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捶。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

  有所得者,有也;无所得者,空也。所以,自然法则是真切可信的,于是我们能够觉悟到自然法则给予众生的那种公正无私的恩情。因此,我们应该做到心无挂碍,去追随人生的真理。因为心无挂碍,我们就不会畏惧任何困难,就会远离那些乱七八糟的妄想,最终让自己超脱尘世的烦恼。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观世音菩萨举证说明:三世诸佛,就是因为坚定不移地追随了人生的真理,最终成了高尚而又正直、待人平等友好、知道自己何去何从的觉悟者。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从这些成功者的故事中,你就可以知道,人生的真理乃是能够消弭生活烦恼的大神咒,是能够破除人间愚昧的大明咒,是能够带来光明前景的无上咒,是无可替代的无等等咒—它是如此真实灵验,绝不虚无。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所以,《心经》的主题就是告诉各位:去吧!去吧!让我们一起去追求人生的真理吧!希望我们中间的每一位,都能够尽早地成就自己的一生。

原文地址http://ptx.huaien.com/98/20567.htm
发表于 2016-8-24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赞叹{妙法莲花经}!
发表于 2016-9-19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赞叹{妙法莲花经}!
发表于 2016-11-23 22:3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7-4-25 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表于 2017-7-24 16:0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4-20 01:1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