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62|回复: 9

[其它] 沙门释智旭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6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摘自《蕅益大师全集》


 
释方便品竟。次释譬喻品
 
譬喻品第三
 
释此亦二。先总。次别。总释者。譬。是比况。喻。是晓训。托此比彼。寄浅训深。前长文偈颂。广明五佛权实。上根利智。圆闻获悟。中下之流。抱迷未遣。大悲不已。巧智无边。更复以类比况。开晓令悟。故言譬喻。别释者。因缘。约教。本迹。观心。因缘者。以世间父子。譬出世师弟。因于曾有。闻未曾有。踊跃欢喜。世界益也。又以世资具。譬出世资具。使蒙佛音教。不失大乘。汝等所行。是菩萨道。为人益也。又以世灭。比出世灭。拔其苦难。令免烧煮。我已得漏尽。闻亦除忧恼。对治益也。又以世不生不灭。比出世不生不灭。乘是宝乘。直至道场。安住实智中。我定当作佛。第一义益也。佛以一音说于譬喻。巧令中下得四悉益。故言譬喻品。约教者。佛意本赞佛乘。为物不堪。寻念先佛大悲方便。趣于鹿苑。称叹三车。二乘以下中自济。恩不及人。菩萨驾牛。运他出火。故名摩诃萨。此三藏教中譬喻也。又三人同畏烧煮。声闻如獐。直去不回。缘觉如鹿母。并驰并顾。菩萨如大象。身捍刀箭。全群而出。此通教中譬喻也。又二乘发心近。缘理浅。智慧弱。但断通惑。不能尽边到底。非波罗蜜。菩萨发心久远。理深智强。能断别惑。穷源尽性。故大品云。二乘如萤火。菩萨如日光。此别教中譬喻也。又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如斯之人。易可化度。不令如来生于疲苦。如华严中。即事而真。不须譬喻。(华严经中。非无譬喻。但彼入道。不正由兹)为未入者。四十余年。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今日灵山。决定说大乘。普令一切。开示悟入佛之智慧。不令一人独得灭度。如今如始。如始如今。无二无异。上根利智。闻即能解。不令如来生于疲苦。亦不须譬喻。只为中下踟蹰岐道。故须今日大车譬喻而得利益。是名圆教中譬喻也。本迹者。迹中既有四教譬喻。以迹例本。本初成道。亦应用诸譬喻成熟众生。又为莲故华等。以譬为本施迹等。具如玄文。观心者。空如白牛。假如具度。中如车体。(品题应在诸天说偈之后。火宅譬喻之前。出经者调卷。故置此耳。)
初法说周中。有五段文上来初正法说竟。
 
~s 1
 (己)二身子领解二。初经家叙。二身子自陈。
 (庚)今初
尔时舍利弗。踊跃欢喜。即起合掌。瞻仰尊颜。
 
~d 1
踊跃欢喜。叙其内解。合掌瞻仰。叙其外仪也。信解在心名欢喜。喜动于形名踊跃。从妙人。闻妙法得妙解。内外和合。致此欢喜。即世界释也。又改小学大。弃贫事草庵。受富豪家业。今日乃知真是佛子。是故欢喜。此为人释也。又忧悔双遣。疑难并除。内外妨障。廓然大朗。故曰。我已得漏尽。闻亦除忧恼。此对治释欢喜也。又佛子所应得者。皆已得之。安住实智中。我定当作佛。是故欢喜。此第一义释也。约教者。欢喜。喜于入位。而阿罗汉。出三界樊笼。破四住子果。对害不戚。逢利不欣。今言欢喜。决非世间喜也。若苦忍明发。若尽无生智。先已得之。今不应重喜。若三人同以无言说道。体析虽异。证空一致。一致之喜。久已得之。亦不重喜。若二空。观为方便道。假观荡二乘之隘陋。空观荡凡夫之喧湫。过二边恶。得大欢喜。证道同圆。即发心住亦得名欢喜住。又初行名欢喜行。初地亦名为欢喜地。身子既是上根利智。或是超入之欢喜。纵不超入。亦必是欢喜住也。本迹者。身子久已成佛。号金龙陀。迹辅释迦。为智慧弟子。始从外道拔邪归正。示乳味欢喜。利益凡夫。次示酪味欢喜。利益贤圣。次示二酥欢喜。利益菩萨。今示醍醐欢喜。利益学佛道者。如此等欢喜。皆迹所为耳。观心者。观心即空假中。从名字欢喜。乃至究竟欢喜也。即起合掌者。表其解权。昔权实为二。如掌不合。今解权即实。如二掌合。瞻仰尊颜者。表其解实。无余思念。唯缘佛境也。欢喜踊跃。是总明三业领解欢喜。即起合掌。是身业。瞻仰尊颜。是意业。下文而白佛言。是口业。具明三业领解也。
 
~s 2
 (庚)二身子自陈二。初长文。二偈颂。
 (辛)初中三。初标三喜。二释。三结。
 (壬)今初
而白佛言。今从世尊闻此法音。心怀踊跃。得未曾有。
 
~d 2
今从世尊。标我身亲近佛身。故名身喜。闻此法音依于佛口。闻而欢喜。故名口喜。得未曾有。是我意能解佛意。故名意喜。
 
~s 3
 (壬)二释者。提昔之失。显今之得。又因昔感伤。成今欢喜也。
所以者何。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受记作佛。而我等不预斯事。甚自感伤。失于如来无量知见。
 
~d 3
虽亦从佛闻如是法。而自身不预斯事。则身去佛远。故无身喜。所谓虽近而远者也。又闻犹不闻。故无口喜。甚自感伤。故无意喜。见诸菩萨受记作佛者。正指方等褒圆叹大。复由弹斥。所以感伤。
 
~s 4
世尊。我常独处山林树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济度。
 
~d 4
山林树下。是思念之所。若坐若行。是思念之仪。言同入法性者。藏通皆以偏真名为法性。然正闻三藏时。妄计大士实仅三祇伏惑。自欣先证法性。不应思念。良由闻方等时。密得通益。闻说诸法实相。三人皆得。既是同入真谛法性。云何菩萨便得授记。我等终住小果。所以疑念不决。殊不知依于大乘中道法性。方有受记成佛义也。以小乘法而见济度。此不闻大法。故无口喜。妄计同入法性。不解权理。故无意喜。独处坐行。身远于佛。故无身喜。
 
~s 5
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说所因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脱。然我等不解方便随宜所说。初闻佛说。遇便信受。思惟取证。
 
~d 5
初作念时。意谓如来有偏。故以小乘见度。久久思之。引咎自归。故言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所以者何下。释成已咎。盖由般若转教付财。密得别益。已知界外中道法性。乃是成就无上菩提之正因。而我等根钝。既不能受拟待于高山先照之时。复以欲速见小。匆匆取证。又不知稍停待于方等般若之教。所以引咎自归。然犹未知所证非为真灭。所行即菩萨道也。不待说所因。即不解实。
 楼主| 发表于 2017-9-6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解方便随宜所说。即不解权。无权实妙解。故无意喜。信受初说。故无口喜。思惟取证偏真涅槃。违远如来常乐法身。故无身喜。皆以昔失。释成今得也。二释竟。
 
~s 6
 (壬)三结。结成今日三喜也。文二。初结。二成。
 (癸)今初
世尊。我从昔来。终日竟夜每自克责。而今从佛闻所未闻未曾有法。断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隐。
 
~d 6
牒前引咎自归。名自克责。显今欢喜遍于三业也。从佛是身近佛身。结身喜。闻法。是金口圆音。结口喜。快得安隐。是意同佛意结意喜。言闻所未闻者。高山先照。不预法席。所以未闻。三藏权说。不诠中理。所以未闻。方等弹诃。焦败无分。所以未闻。般若转教。但为菩萨。所以未闻。又三藏但闻偏真。通教但闻即真。别教但闻出于二边乃名中道。未闻方便即是真实。所以名为未曾有法也。云何以小见度。是疑佛。是我等咎。是自悔。今不复疑。亦不复悔。所以泰然安隐。
 
~s 7
 (癸)二成
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
 
~d 7
真是佛子。身则近佛。身喜义成。从佛口生。口喜义成。从法化生。意喜义成。得佛法分。谓分证三德秘藏也。然身子初证阿罗汉时。亦云为佛长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由今望昔。昔但在权。故不名真。今日乃真。此约对待义也。又方等般若时。则谓菩萨乃名佛子。声闻无佛法分。今日乃知元是真实佛子。此约开显义也。初长文竟。
 
~s 8
 (辛)二偈颂三。初颂标。二颂释。三颂结。
 (壬)今初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闻是法音。得所未曾有。心怀大欢喜。疑网皆已除。
 
~d 8
我闻者。即是亲从佛闻。双标身口也。得未曾有。标意也。余可知。
 
~s 9
 (壬)二颂释二。初补颂不失。二正颂昔失。
 (癸)今初
昔来蒙佛教。不失于大乘。佛音甚希有。能除众生恼。我已得漏尽。闻亦除忧恼。
 
~d 9
不失大乘。释身喜也。佛音希有。释口喜也。漏尽除恼。释意喜也。昔元不失。由已迷故。妄谓失耳。
 
~s 10
 (癸)二正颂昔失
我处于山谷。或在林树下。若坐若经行。常思惟是事。呜呼深自责。云何而自欺。我等亦佛子。同入无漏法。不能于未来。演说无上道。金色三十二。十力诸解脱。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八十种妙好。十八不共法。如是等功德。而我皆已失。我独经行时。见佛在大众。名闻满十方。广饶益众生。自惟失此利。我为自欺诳。
 
~d 10
此颂既闻方等弹斥。密得通益事也。无漏法。即长文所称法性。谓偏真涅槃。不漏落生死故。
 
~s 11
我常于日夜。每思惟是事。欲以问世尊。为失为不失。我常见世尊。称赞诸菩萨。以是于日夜。筹量如是事。今闻佛音声。随宜而说法。无漏难思议。令众至道场。
 
~d 11
此颂既闻般若转教。密得别益事也。日夜若作表法释者。日即涅槃。夜即生死。又凡夫生死。二乘涅槃。同名为夜。中道法性。乃名为日。无漏难思议者。中道法性。不漏落二边故也。
 
~s 12
我本着邪见。为诸梵志师。世尊知我心。拔邪说涅槃。我悉除邪见。于空法得证。尔时心自谓。得至于灭度。
 
~d 12
此颂初闻佛说遇便信受思惟取证也。二颂释竟。
 
~s 13
 (壬)三颂结二。初颂结。二颂成。
 (癸)初又三。初正颂结。二追叙疑网。三叙今领解。
 (子)今初
而今乃自觉。非是实灭度。若得作佛时。具相三十二。天人夜叉众。龙神等恭敬。是时乃可谓。永尽灭无余。佛于大众中。说我当作佛。闻如是法音。疑悔悉已除。
 
~d 13
作佛具相。结身喜。说我作佛。结口喜。疑悔除。结意喜也。自觉非实灭度者。但断见思。出分段。尚有无明及变易故。若得作佛。转九界无常五蕴。获证常乐五蕴。是时五住究尽。二死永亡。乃可谓真灭也。具相三十二。且举法身妙色言之。相相无非相海。无非性德圆显。故名为具。
 
~s 14
 (子)二追叙疑悔
初闻佛所说。心中大惊疑。将非魔作佛。恼乱我心耶。
 
~d 14
此明不惟方等时生疑。般若时生悔也。于此经中。初闻略开三显一时。尚自惊悔。所以三请不已。
 
~s 15
 (子)三叙今领解
佛以种种缘。譬喻巧言说。其心安如海。我闻疑网断。佛说过去世。无量灭度佛。安住方便中。亦皆说是法。现在未来佛。其数无有量。亦以诸方便。演说如是法。如今者世尊。从生及出家。得道转法轮。亦以方便说。世尊说实道。波旬无此事。以是我定知。非是魔作佛。我堕疑网故。谓是魔所为。闻佛柔软音。深远甚微妙。演畅清净法。我心大欢喜。疑悔永已尽。安住实智中。
 
~d 15
此正具领五佛开显之旨以结三喜也。初颂结竟。
 
~s 16
 (癸)二颂成
我定当作佛。为天人所敬。转无上法轮。教化诸菩萨。
 
~d 16
但颂得佛法分一句。则三喜并成。若欲分别者。天人所敬。即身成。转无上轮。即口成。教化菩萨。即意成也。二身子领解竟。
 
~s 17
 (己)三如来述成三。初昔曾教大。二中忘取小。三还为说大。
 (庚)初昔曾教大。述其昔来佛教之解不谬。
尔时佛告舍利弗。吾今于天人沙门婆罗门等大众中说。我昔曾于二万亿佛所。为无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长夜随我受学。我以方便引导汝故。生我法中。
 
~d 17
无上道者。十住毗婆沙云。身无上。谓相好。(初句是果)受持无上。谓自利利他。(身口意)具足无上。谓命见戒。(此二句。即大乘六和)智慧无上。谓四无碍。不思议无上。谓六波罗蜜。(此二句是福智)解脱无上。能坏二障。(证)行无上。谓圣行梵行。(天行是所证。病婴是果用。故但举二也。后六句皆是因。)又身无上。名大丈夫。受持无上。名大慈悲。具足无上。名到彼岸。智无上。名一切智。不思议无上。名阿罗诃。解脱无上。名大涅槃。行无上。名三藐三佛陀。(此七皆从果立。即以六因从果立称)今经明圆通无上道也。长夜者。昔虽大化。未破无明。惑暗心中随佛受学也。方便引导生我法中者。一是昔以大化。今生大解。二是权以小引。令证小果。
 
~s 18
 (庚)二中忘取小。述其感伤疑悔之由。
舍利弗。我昔教汝志愿佛道。汝今悉忘。而便自谓已得灭度。
 楼主| 发表于 2017-9-6 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s 19
 (庚)三还为说大。述其今日得解不虚。
我今还欲令汝忆念本愿所行道故。为诸声闻说是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d 18
三如来述成竟。
 
~s 20
 (己)四与授记二。初长文。二偈颂。夫既得大解。自知作佛。何须俟记。记有四意。一昔未记二乘。故今须记。二钝根未悟。以记勉励之。三令闻者结缘。四满其本愿也。
 (庚)长文为十。初时节至十法住久近。
 (辛)今初
舍利弗。汝于未来世。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劫。
 
~d 19
问。身子上根。初周得悟。即已开佛知见。登圆初住。便可立地成佛。同彼龙女。何今授记。尚须过尔许劫耶。答。应佛成处。须有机缘。此诸声闻。昔来未曾摄取净佛国土。今蒙记后。与物结缘。物机不同。致劫多少。龙女虽畜。以乘急故。先习方便。若据权迹又当别论。为逗物宜。随机长短耳。
 
~s 21
 (辛)二因行
供养若干千万亿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萨所行之道。
 
~d 20
一者供佛。二者持法。乃能具菩萨道。即是满足福慧二种庄严也。
 
~s 22
 (辛)三得果。
当得作佛。号曰华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d 21
具记通别二号。通号已如前释。别号为华光者。睹佛放光说法华经。最先得记。故获斯名也。又华者。福德。光者。智慧。华者。缘因佛性。光者。了因佛性。四教皆论福慧。皆论缘了。今唯在圆。又久证妙华光明三昧。迹示未来成佛。又观心者。即空即中之假。名华。即假即中之空。名光。即空即假之中。名为如来。
 
~s 23
 (辛)四国土
国名离垢。其土平正。清净严饰。安隐丰乐。天人炽盛。琉璃为地。有八交道。黄金为绳以界其侧。其傍各有七宝行树。常有华果。
 
~d 22
先出土名。次明土相。无高下曰平。无偏衰曰正。安隐下。明土受用。琉璃下。重明胜相。皆是净行所感。与诸众生作增上缘。
 
~s 24
 (辛)五说法
华光如来。亦以三乘教化众生。舍利弗。彼佛出时。虽非恶世。以本愿故。说三乘法。
 
~d 23
准同释迦。故云亦以舍利弗下。释疑也。疑曰。如上所明。佛出五浊。事不获已。方便说三。今华光佛土清净若此。胡亦以三乘化耶。释曰。以本愿故。本愿者。据大悲空藏经云。舍利弗曾于六十劫行菩萨道。因婆罗门乞眼退时。愿成佛日开三乘法也。又极乐国土弥陀。亦以三乘施化。良由悲愿深重。摄取带业往生之人。非藉三乘。不能渐入。大约凡圣同居土中。不论是净是秽。施三者多。纯一者少也。又菩萨有二种。一从始学大。二习小入大。论利钝。则似从始直学者利。论力用。则是陶汰渐入者强。所以香积菩萨。更学双流。当知直学。少谙众行。例如始从[亩-久+犬]亩。具试众职。历阶浅深。知物可否。然后登极。乃能垂衣裳而天下治也。
 
~s 25
 (辛)六劫名。
其劫名大宝庄严。何故名曰大宝庄严。其国中以菩萨为大宝故。
 
~s 26
 (辛)七众数。
彼诸菩萨。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非佛智力。无能知者。若欲行时。宝华承足。此诸菩萨非初发意。皆久植德本。于无量百千万亿佛所。净修梵行。恒为诸佛之所称叹。常修佛慧。具大神通。善知一切诸法之门。质直无伪。志念坚固。如是菩萨。充满其国。
 
~s 27
 (辛)八寿量。
舍利弗。华光佛寿十二小劫。除为王子未作佛时。其国人民。寿八小劫。
 
~d 24
十二小劫。直论其时节耳。净土无小三灾。非谓刀兵疾疫饥馑损伤民物。乃名为劫也。然论小劫时分长远。正可约此土一增一减以明其数。下皆准知。
 
~s 28
 (辛)九补处。
华光如来过十二小劫。授坚满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告诸比丘。是坚满菩萨。次当作佛号曰华足安行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其佛国土。亦复如是。
 
~d 25
志念坚固。善知一切法门。故名坚满。若欲行时。宝华承足。故名华足安行。华光如来以三乘化。而其菩萨殊胜。国土庄严若此。奈何世人藐斥三乘。徒夸一实。宁知权实不二之体。宁知开权显实之宗。
 
~s 29
 (辛)十法住久近。
舍利弗。是华光佛灭度之后。正法住世三十二小劫。像法住世亦三十二小劫。
 
~d 26
初长文竟。
 
~s 30
 (庚)二偈颂二。初颂长文。二结叹。
 (辛)初中八。初超颂得果(至)八颂法住久近。略不颂补处也。
 (壬)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舍利弗来世。成佛普智尊。号名曰华光。当度无量众。
 
~s 31
 (壬)二追颂行因。
供养无数佛。具足菩萨行。十力等功德。证于无上道。
 
~s 32
 (壬)三颂时节并劫名。
过无量劫已。劫名大宝严。
 
~s 33
 (壬)四颂国土。
世界名离垢。清净无瑕秽。以琉璃为地。金绳界其道。七宝杂色树。常有华果实。
 
~s 34
 (壬)五颂众数。
彼国诸菩萨。志念常坚固。神通波罗蜜。皆已悉具足。于无数佛所。善学菩萨道。
 
~s 35
 (壬)六颂说法。
如是等大士。华光佛所化。
 
~s 36
 (壬)七颂寿量。
佛为王子时。弃国舍世荣。于最末后身。出家成佛道。华光佛住世。寿十二小劫。其国人民众。寿命八小劫。
 
~s 37
 (壬)八颂法住久近。
佛灭度之后。正法住于世。三十二小劫。广度诸众生。正法灭尽已。像法三十二。舍利广流布。天人普供养。
 
~d 27
正法住时。有教有行有果。与佛在世不异。故云广度众生。像法转时。有教有行。而果证则希。但以舍利普作佛事。故名像法也。初颂长文竟。
 
~s 38
 (辛)二结叹。
华光佛所为。其事皆如是。其两足圣尊。最胜无伦匹。彼即是汝身。宜应自欣庆。
 
~d 28
四与授记竟。
 
~s 39
 (己)五四众欢喜二。初长文。二偈颂。
 (庚)初中三。初经家叙众喜。二陈供养。三正领解。
 (辛)今初
尔时四部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大众。见舍利弗。于佛前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大欢喜。踊跃无量。
 
~s 40
 (辛)二陈供养
各各脱身所著上衣。以供养佛。释提桓因。梵天王等。与无数天子。亦以天妙衣。天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等。
 楼主| 发表于 2017-9-6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供养于佛。所散天衣。住虚空中而自回转。诸天伎乐百千万种。于虚空中一时俱作。雨众天华。
 
~d 29
上衣。即贵服。此中通语四众八部。若就比丘比丘尼言。则是僧伽梨大衣也。西国比丘。受但三衣法者为多。三衣并不可舍。云何脱以供佛。例如大品经中。三百比丘闻般若已。皆以僧伽梨而用供养。智度论释。或云亡相为法。或云当日更得也。若约表法。则袈娑坏色。本是声闻证真之道。今脱以供佛。表其舍小乘法执。趣无上菩提也。又天衣表寂灭法忍。天华表大乘妙慧。天乐表常乐解脱。住虚空中而自回转者。表因果依正自他。悉依法性自然而转。
 
~s 41
 (辛)三正领解
而作是言。佛昔于波罗柰初转法轮。今乃复转无上最大法轮。
 
~d 30
先领昔施权。次领今显实也。纯明圆理。故言无上。不同兼但对带之有上也。绝待无外。故名最大。能开兼但对带中之若大若小。俱成一大也。初长文竟。
 
~s 42
 (庚)二偈颂二。初颂开权显一实。二自述得解随喜回向。
 (辛)今初
尔时诸天子。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昔于波罗柰。转四谛法轮。分别说诸法。五众之生灭。今复转最妙。无上大法轮。是法甚深奥。少有能信者。
 
~d 31
五众。即五阴。阴是苦谛。由集故生。生必寻灭。生灭既灭。名为灭谛。能灭苦集。名为道谛。余可知。
 
~s 43
 (辛)二自述得解随喜回向。
我等从昔来。数闻世尊说。未曾闻如是。深妙之上法。世尊说是法。我等皆随喜。大智舍利弗。今得受尊记。我等亦如是。必当得作佛。于一切世间。最尊无有上。佛道叵思议。方便随宜说。我所有福业。今世若过世。及见佛功德。尽回向佛道。
 
~d 32
初四句。述解。次十句。随喜。后四句。回向也。我等亦如是者。如身子之领解。如身子之被述成。如身子之得记也。问。迦叶善吉诸大声闻。尚未得解。四众何人。而先获悟。答。四众天人。亦且三根。上同身子。中同四人。下同五百等也。又身子迦叶等。并是权行。中下未开。故迦叶满慈示同不解。净名云众生未愈。菩萨亦未愈。(云云)初法说周竟。
 
~s 44
 (戊)二譬说周为四。初此品文。正譬开三显一。二信解品。明中根领解。三药草喻品。是如来述成。四授记品。是与受决。
 (己)初中二。初请。二答。
 (庚)今初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无复疑悔。亲于佛前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是诸千二百心自在者。昔住学地。佛常教化言。我法能离生老病死。究竟涅槃。是学无学人。亦各自以离我见及有无见等。谓得涅槃。而今于世尊前闻所未闻。皆堕疑惑。善哉世尊。愿为四众说其因缘。令离疑悔。
 
~d 33
此中初自述无疑。次是诸下。是述同辈有惑。三善哉下。是普为四众请说。同辈是同行。怀旧故须为请。四众是化境。新运大悲。故普为请也。闻所未闻者。指前法说乃至述成授记。与昔所秉之教。所得之证不同也。因缘者。何故前说三。今说一。须申明其所以然也。问。凡夫亦有一听便悟。今千二百人。已闻略广开显。及闻身子领述得记。龙鬼尚能引例随喜。何故犹迷。答。有二义。一者久执。二者入位解即破执。执破入住。凡夫无此。或当易领。
 
~s 45
 (庚)二答为三。初发起。二正譬说。三劝信流通。
 (辛)今初
尔时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诸佛世尊。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说法。皆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是诸所说。皆为化菩萨故。然舍利弗。今当复以譬喻更明此义。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d 34
文中先抑后引。我先不言下。指上明权。皆为阿耨句。指上显实。皆为化菩萨者。若权若实。皆入佛道无住涅槃。上已明言。云何执教。迷闇不解。如此呵责。是抑令愤勇也。然舍利弗下。是引接安慰。令其速进。前斥既切。恐鄙怼自沉。今许以譬说。若能解者。犹称智也。
 
~s 46
 (辛)二正譬说二。初长文。二重颂。
 (壬)初中二。初立譬。二法合。然譬与合。互有广略。若譬略合广。先摄合文来对譬竟。至合更须委悉消之。若譬广合略。世尊岂可徒施悠言。须委消譬。合但略对。
 (癸)初又二。初总譬。二别譬。
 (子)初又六。初长者譬。二舍宅譬。三一门譬。四五百人譬。五火起譬。六三十子譬。
 (丑)初长者譬。譬我释迦
舍利弗。若国邑聚落。有大长者。其年衰迈。财富无量。多有田宅及诸僮仆。
 
~d 35
国邑聚落句。彰其名行。有大长者句。正标位号。其年衰迈等。明其德业也。名如宾。行如主。行有亲疏。(实行亲权行疏)名有远近。故举处所。以显名行。封疆为国最远。宰治为邑。居中。聚落是邻闾。最近。长者名行遍此三处。近不见其细陋。远但挹其高风。口无择言。身无择行。意无择法。名行相称。真实大人。以譬如来三业随智慧行。称机施化。名称普闻。德周法界。国譬实报土。邑譬方便土。聚落譬同居土。从寂光本。垂三土迹。摄三土迹。归寂光本。名行相称。洋溢周遍也。世间长者。须备十德。一姓贵。或帝皇之裔。或貂插之家。二位高。辅弼阿衡。三大富。金谷丰饶。四威猛。尊严隆重。不肃而成。五智深。胸如武库。权奇超拔。六年耆。苍苍稄棱。物仪所伏。七行净。白圭无点。八礼备。周旋中节。九上叹。一人所敬。十下归。四海所宗。具此十德。名大长者。以譬如来出世长者。从三世真如实际中生。一姓贵也。功成道着十号无极。二位高也。法财万德悉皆具满。三大富也。十力雄猛。降魔制外。四威猛也。一心三智。无不通达。五智深也。早成正觉。久远若斯。六年耆也。三业随智。运动无失。七行净也。具佛威仪。心如大海。八礼备也。十方大觉所共称誉。九上叹也。七种方便而来依止。十下归也。(四教果佛。皆就当教各论十德。圆教初住。亦得分证圆家十德)观心者。观心之智。从实相出。生在佛家。种性真正。即姓贵也。三惑不起。虽未发真。已是着如来衣。称寂灭忍。即位高也。三谛含藏一切功德。即大富也。正观之慧。降伏爱见。即威猛也。中道双照。权实并明。即智深也。久积善根。能修此观。此观出于七方便上。即年耆也。此观观于心性。名为上定。能令三业无过。
 楼主| 发表于 2017-9-6 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即行净也。历缘对境。威仪无失。即礼备也。能如此观。是为深信解相。诸佛皆欢喜。叹美持法者。即上叹也。天龙四部恭敬供养。即下归也。下文云。佛子住此地。即是佛受用。是为观心长者。(此之十德。不出境智行三。虽未入位。如王子胎。故名观行如来十德。若对出世。还随其教。观别果别准教望观。因果自分。即以三观对于四教。具览德相以叹于观。使后学者。修因具足。以观十德。成果十德以能一心具照三法。即是观心十德具足。故引佛子等文。以为观心之证。又此十德。即十法成乘。次第合之。甚有深致。何者。实相即是不思议境。缘理起誓。故名住忍。由心安理。称理含藏。除三谛惑。得破遍名。中道双照。无塞不通。无作道品。过七方便。助使三业。于理无过。对境无失。由依真位。信解既深。故能安忍。不生法爱。方感下供。三教十法。展转释出。令成今经观心十法。如此十观不但横在观行位中。初心至后。十观具足。故此十德。义复竖深。复与横竖十乘泯合。)明德业中。德有内外。内则智略。外则赀财。年高则博达古今。譬佛智德。衰迈则根志纯熟。譬佛断德。财富譬外德。无量。总譬万德也。田能养命。别譬禅定资于般若。宅可栖身。别譬实境为智所托。(如十八空门等)若论福德。无行而不修。若论智慧。无境而不照。故云多有田宅也。僮仆者。给侍使人。譬方便知见皆已具足。和光六道。曲顺群机。即实智之僮仆也。
 
~s 47
 (丑)二舍宅譬。譬上安隐对不安隐。不安隐即是三界。
其家广大。
 
~d 36
众生役役。皆宅三界。如来应化。统而家之。故言广大。
 
~s 48
 (丑)三一门譬。譬上以种种法门宣示于佛道。
唯有一门。
 
~d 37
文云。以佛教门出三界苦。得涅槃证。当知理为教所诠。今取诠理之教为门。理既是一。教不容二。故且云一也。又有宅门车门。宅者。生死也。门者。出生死之路也。此方便教之诠也。车者。大乘法也。门者。圆教之诠也。若宅门即车门。出火宅时。即应得于大车。何须待索。若宅门非车门。正索车时。只是从火宅出。宁有别路。又复得宅门已。未得车门。住在何处。当知斥则车宅永殊。开则二门不异。宅与车一。二门何殊。是故三乘具有二义。承教出宅。不见小车。中间已经二味调熟。乃从父索先所许车。既索须与。开彼小门。无非大教。门下小理。终无别途。绝理无二。粗妙体一。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三界尚如。何别之有。若不先异。何所论同。没苦之人。于今咸会。
 
~s 49
 (丑)四五百人譬。譬上众生。即五道也。
多诸人众。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
 
~d 38
一百。即天。二百。即人。乃至五百。即三恶趣。不言修罗者。修罗或摄入鬼趣。或四趣所摄。如大佛顶经。
 
~s 50
 (丑)五火起譬。譬上安隐法对不安隐法。不安隐法。谓五浊也。文又为二。初出所烧之宅相。譬六道果报。次明能烧之火。譬八苦五浊。
 (寅)今初
堂阁朽故。墙壁隤落。柱根腐败。梁栋倾危。
 
~d 39
堂譬欲界。阁譬色无色界。朽譬三界弊恶无常。故譬三界非今所造。墙壁譬四大。隤落譬减损。柱根譬命。腐败譬危殆不久。梁栋譬意识。倾危譬迁变不停。无色虽无粗四大色。约定果色。亦是墙壁。三界皆以意识维持。但约三界正报因果释之。便摄依报。不须依正合喻。依报止是第八识相分之少分耳。又如成坏各二十中。已无有情。如何释浊烧义稍隔。故不用之。又约观解者。堂譬身之下分。阁譬头等上分。墙壁譬皮肉。隤落譬老朽。柱根譬两足。腐败譬衰颓。梁栋譬脊骨。倾危譬大期也。
 
~s 51
 (寅)次明能烧之火
周匝俱时欻然火起。焚烧舍宅。
 
~d 40
八苦遍在四大四生。故言周匝。并皆无常。故云俱时。欻然。譬本无今有。本无此苦。无明故有。五火起譬竟。
 
~s 52
 (丑)六三十子譬。譬上知众生性欲。即指三乘行人。
长者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
 
~d 41
曾习佛法。天性相关。目此已结缘者为子。若十。是菩萨子。二十三十。是二乘子。此机俱得出宅。若无此机。则是五百人也。或者。辟支出没不同。或小乘摄。或中乘摄。皆言十者。悉有十智之性故也。(一世智。二他心智。三苦智。四集智。五灭智。六道智。七法智。八比智。九尽智。十无生智。)初总譬竟。
 
~s 53
 (子)二别譬四。初长者见火譬。二舍几用车譬。三等赐大车譬。四无虚妄譬。
 (丑)初长者见火譬。譬上佛见五浊而起大悲心也。
长者见是大火从四面起。即大惊怖。而作是念。我虽能于此所烧之门安隐得出。而诸子等。于火宅内乐着嬉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火来逼身。苦痛切已。心不厌患。无求出意。
 
~d 42
此中其文有四。其意但三。一长者见。标出能见。譬上我以佛眼观见也。二是大火从四面起。标出所见。譬上所见六道众生也。三即大惊怖。譬上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也。四而诸子等下。广前第二所见之火。还是释成惊怖义也。身受心法。即宅之四面。从此四面。起净乐常我四倒。则八苦皆集。若知身不净。苦。无常。无我。受等亦尔。则烦恼火灭。业苦并熄。即大惊怖者。念其退大善故惊忧其将起重恶故怖。惊即是慈。念其无乐。怖即是悲。忧其有苦。我虽能于此所烧之门安隐得出者。释成惊怖之义。虽是未尽之辞。明佛以智慧力。能寻正教。见所诠谛。不为五浊八苦所危。故安。四倒暴风所不能动。故隐。萧然累外。故云得出。而众生不尔。为火所烧。如来慈悲。犹为忧火所炽。故言虽也。所烧之门者。门必有件有空。非件无以标门。非空无以通致。件可灰烬。空不可烧。以譬教有能诠所诠。若非诠辩。无以为教。若非所诠。何以得出。诠辩可是无常。所诠非复无常。得教所诠。故名安隐得出。能诠磨灭。故言所烧之门。不从所烧之门。何由安隐得出。藉于言教。契于所诠。大经云。因无常故而果是常。此之谓也。若小乘无常教门。是从所烧门出。若大乘常住教门。文字即解脱者。此教即理。体达烧即无烧。而安隐得出。若就如来权智。即是从所烧门出。若就实智。即是体于所烧安隐得出。
 楼主| 发表于 2017-9-6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故先作衣裓几案出之不得。后以无常出之。即此意也。乐着嬉戏者。着见名嬉。着爱名戏。又耽湎四见名嬉。唐丧其功名戏。耽湎五尘名嬉。空无所获名戏。空生徒死而无厌离。如彼儿戏。都不言有火。名不觉。不解火是热法。名不知。既不知火热。不虑伤身。名不惊。不畏断命。名不怖。以譬众生全不觉五阴八苦。不知四倒三毒。既不识惑。云何畏虑惑侵法身断失慧命。如是不觉苦。不知集。不惊伤道。不怖失灭。以不闻四谛教。则无闻思二慧。名不觉。不得修慧。名不知。不得见解。名不惊。不得思惟解。名不怖。见谛即惊悟。思惟即厌怖。又不觉现在苦。不知未来苦。故下文云。现受众苦。后受地狱等苦也。火来逼身者。五识身也。五识通三受。三受即三苦。念念与三受相应。故云苦痛切已。心不厌患者。第六识也。同时意识。与五识俱。唯知分别三受。起贪恚痴。更立苦因。何能厌患求出。故云无求出意也。嬉戏譬见浊烦恼浊。不觉不知不惊不怖。譬众生浊。火来逼身苦痛切已。譬命浊。心不厌患无求出意。譬劫浊。
 
~s 54
 (丑)二舍几用车譬。譬上施方便化。为二。初舍几譬。二用车譬。
 (寅)初舍几譬。譬上念用大乘拟不得也。又二。初劝门拟宜不得。二诫门拟宜不得上文不分劝诫两门。但总明三意。一用大拟宜。二众生无机。三念欲息化。今两门各明拟宜无机。而息化一意。但是暗含也。
 (卯)初劝门拟宜不得
舍利弗。是长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当以衣裓。若以几案。从舍出之。复更思惟。是舍惟有一门。而复狭小。诸子幼稚。未有所识。恋着戏处。或当堕落。为火所烧。
 
~d 43
作是思惟。譬上三七思惟也。身譬神通荷负。手譬智慧提拔。依三昧断德。则有神通。依智慧智德。则有说法。智断之力。能成法身。此之智断。还从劝诫两门入。劝即为人悉檀。诫即对治悉檀。此二悉檀为第一义悉檀而作方便。如来初欲劝门拟宜。令众善奉行。成就十力四无所畏一切种智。而众生不堪。次欲诫门拟宜。令诸恶莫作。证大涅槃。而亦不堪。无机息化。故知念用大乘。只是劝诫两悉檀神通智慧耳。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即其义也。前叹长者其年衰迈。即譬智断。智断即身手有力也。衣裓是西国盛花之器。以譬如来知见。几譬四无所畏。案譬十力。盖略中广之异耳。略说名如来知见。知即一切种智。见即佛眼。名略义玄。譬如衣裓一足而多含。处中说名四无所畏。用对四谛。如几于法小广。于物小安隐。广说名十力。横竖该括。如案多足。于法则广。物则大安。于三七日。思欲说此广略佛法。是为劝门拟宜也。复更思惟下。是明无机。惟有一门而复狭小者。门。指大乘车门。释此有别有通。别者。分字别释。一。谓一理。一道清净。门。谓正教。通于所通。小。谓断常七方便等皆不能入。若论教理宽博。则非狭小。众生不能以此理教自通。欲谈无机。故言狭小耳。通者。理教行三。一一通明一门狭小。理者。理纯无杂。故言一。即理能通。故言门。微妙难知。故言狭小。教者。十方谛求。更无余乘。唯一佛乘。故言一。此教能通。故言门。此教微妙。凡夫不知出处。是不知权。不知入处。是不知实。二乘因闻。少知出要。永不知入。菩萨虽自知出。亦不知入。夺七方便皆不知出入。故云。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以教自通。将谈无机。故言狭小。行者圆因自行。行大直道。无留难故。故名一。善行菩萨道。直至道场。故名门。妙行难行。方便无机。故言狭小耳。诸子幼稚等者。虽于二万佛所。教无上道。而大乘善根微弱。名为幼稚。若闻大乘。能生谤毁名未有所识。此善弱也。初退大时。深着见爱。受八苦时。深着依正。欲界着五尘。色界着味禅。无色界着定。故名恋着戏处。此恶强也。堕落有二。一者幼稚忆本戏处。故堕落。譬着五欲。堕在三涂。二者无识。执物不坚。故堕落。譬谤大乘。堕在三涂。故曰。众生诸根钝。着乐痴所盲。云何而可度。又云。若但赞佛乘。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也。劝既无机。义含息化。
 
~s 55
 (卯)二诫门拟宜不得
我当为说怖畏之事。此舍已烧。宜时疾出。无令为火之所烧害。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诸子。汝等速出。父虽怜愍。善言诱谕。而诸子等。乐着嬉戏。不肯信受。不惊不畏。了无出心。亦复不知何者是火。何者为舍。云何为失。但东西走戏。视父而已。
 
~d 44
对治之相。如大品中说。四念处是摩诃衍。以不可得故。异于小乘也。既着戏处。故说怖事。令得免离。言五阴舍。已被五浊火烧。宜急舍离。若久住着。必断善根。故言无令为火之所烧害。此拟宜也。父虽怜愍下。是明无机。不惊不畏如上释。不识八苦五浊能烧善根。如不知火。不识阴界入法是诸苦器。如不知舍。不知丧失法身之由。如不知何者为失。背明向暗。生死往还。如东西驰走。复起见爱。如戏也。不从大教。故言视父而已。诫又无机。义含息化。初舍几譬竟。
 
~s 56
 (寅)二用车譬。譬上念同诸佛。用三乘称宜可得。为四。初拟宜三车譬。二知子先心所好譬。三叹三车希有譬。四适子所愿譬。
 (卯)初拟宜三车譬。譬上寻念过去佛亦作三乘化也。
尔时长者即作是念。此舍已为大火所烧。我及诸子若不时出。必为所焚。我今当设方便令诸子等得免斯害。
 
~d 45
大乘化功为父命。众生大善为子命。大善若尽。即子命断。子命断。则化功亦废。即父命断。故云若不时出。必为所焚也。上文能于所烧之门安隐得出。今何以云若不时出必为所焚。前得出者。即是法身出。今言若不时出。即是应身同疾。苦众生有善。则与应身同出。若众生善断。不与应身时出。即是俱为所焚。盖欲以应身拟宜。令其时出也。我今当设方便。即是拟欲施权。
 
~s 57
 (卯)二知子先心所好譬。譬上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等。
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种种珍玩奇异之物。情必乐着。
 
~d 46
昔曾习小。是其先心。性欲不同。是各有所好。又众生昔曾习大。大习未浓。是为大弱。欣慕涅槃。是为小强。如身子六心中退。知本习大。名知先心。知其退慕涅槃。
 楼主| 发表于 2017-9-6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名知各有所好。
 
~s 58
 (卯)三叹三车希有譬。譬上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罗柰等。
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悔。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随汝所欲。皆当与汝。
 
~d 47
汝等所可下。以譬劝转。如此种种下。以譬示转。随汝所欲皆当与汝。以譬证转。或问。车三。使二。城一。城有。车无。俱譬方便。何以不同。答。凡立譬者。各从一义。不可执一而疑异途。散一二三。但是离合。为对三周信解等异。是故别耳。皆譬方便。其义不殊。车则通举方便。故三。使则从难别对。故二。城是二三之处。故一。当知城亦从人故二。故云息处说二。车亦从难但二。使亦义兼菩萨。此三俱有人理教行。城若说化故亦无。车依造作故还有。使约权同故亦有。权乃非实故亦无。权实相对。俱通四句。从权化故俱有。从实义故俱无。俱通权实故有无。同约一理故双废。
 
~s 59
 (卯)四适子所愿譬。譬上受行悟入。是名转法轮等。
尔时诸子。闻父所说珍玩之物。适其愿故。心各勇锐。互相推排。竞共驰走。争出火宅。
 
~d 48
前偈本略。今譬事广。广明修因至果之相。言适其愿者。机教相称。即闻慧也。(四念处)勇锐者。即是思慧。思心动虑。正勤方便也。(四正勤)互相推排者。推四真理。排伏见惑。历观上下八谛三十二行。名为互相。此入修慧。属暖顶位也。竞者。争取胜理。是忍法位。缩观趣苦法忍也。共者。是世第一位。同观苦谛下四随一行。与苦法忍不别也。驰走者。入见道位一十六心。速疾见理。譬上便有涅槃音。见道则分得涅槃也。争出者。思惟道也。争出三界。成无学果。断思惑尽。方出火宅。即譬上偈及以阿罗汉法僧差别名也。观心释者。中道正观。直观实相。心法相称。名适其愿。境无边故。观亦无边。名勇。境研心利。名锐。心境相研。名互相推排。心王心数缘境速疾。名竞共驰走。遍历一切阴界入等无非实相。名出火宅。(约教则有四教修因至果之相。今且在藏。约观亦有四教差别。今唯在圆。)二舍几用车譬竟。
 
~s 60
 (丑)三等赐大车譬。譬上显实。为四。初父见诸子免难欢喜譬。二诸子索车譬。三等赐诸子大车譬。四诸子得车欢喜譬。前偈本中。先机发。后佛喜。今先佛喜。后索车。文有先后。义无先后也。
 (寅)初父见诸子免难欢喜譬。譬上今我喜无畏
是时长者。见诸子等安隐得出。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无复障碍。其心泰然。欢喜踊跃。
 
~d 49
四衢道。譬四谛观。露地。譬三界思尽。坐者。譬住果不进也。子果缚尽。故无复障碍。生安隐想。故其心泰然。子既免难。父则欢喜。
 
~s 61
 (寅)二诸子索车譬。譬上大乘机发。咸以恭敬心。皆来至佛所也。
时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许玩好之具。羊车鹿车牛车。愿时赐与。
 
~d 50
三车以譬三乘果位。为求三乘果。所以出三界。既出三界已。实无三乘果证可得。而又方等弹诃。般若淘汰。今经彰言方便非实。所以殷勤三请。名为索车。指昔所许三权。正是请今一实。故名大乘机发也。须知在方等时。屡被挫折。不知所云。便有机索。至般若时。转教付财。但自未知得与不得。便有情索。今法华会。发言三请。更加囗索也。
 
~s 62
 (寅)三等赐诸子大车譬。譬上正明显实。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也。又为三。初标章。二释车等。三释心等。
 (卯)今初
舍利弗。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
 
~d 51
各赐诸子者。以子等故。心必等也。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既同。等是佛子。佛心无偏也。等一大车者。以法等故。无非佛法。譬一切法。皆摩诃衍也。但点所习。无非妙乘。只由性同。赐义则等。谓各随本习。四谛。因缘。六度。四等。乃至色心。逆顺。依正。行理。因果。自他。解惑。大小。福慧。无量诸法。各于旧习开示真实。旧习不同。故言各。皆摩诃衍。一摄一切。遍具遍入。故言大车。
 
~s 63
 (卯)二释车等又二。初正明车体。二释有车之由。
 (辰)今初
其车高广。众宝庄校。周匝栏楯。四面悬铃。又于其上张设幰盖。亦以珍奇杂宝而严饰之。宝绳交络。垂诸华缨。重敷婉筵。安置丹枕。驾以白牛。肤色充洁。形体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风。又多仆从而侍卫之。
 
~d 52
假名车有高广相。譬如来知见深远。横周法界边际。竖彻三谛源底也。(法界三谛。并非横竖。虽无横竖。法界从遍。言横则便。三谛名异。言竖则便。不二互显。思之可见。)众宝庄校。譬万行修饰也。周匝栏楯。譬陀罗尼。能持万善。遮众恶也。四面悬铃。譬四无碍辩。下化众生也。张设幰盖譬四无量心。不思议梵行也众德之中。慈悲最高。普覆一切。亦以珍奇杂宝而严饰之。譬真实万善。严此慈悲。故大经云。慈若具足十力无畏等。名如来慈也。宝绳交络。譬四宏誓愿。坚固大慈心也。垂诸华缨。譬四摄神通等。悦动众生。亦譬七觉妙鬘也。重敷婉筵。譬观练熏修一切诸禅。重沓柔软也。安置丹枕者。丹即赤光。譬无分别法。枕有内外。若车外枕。亦名为轸。随所到处。须此支昂。譬即动而静。即静而动。若车内枕。休息身首。譬一行三昧。息一切行身智首也。驾以白牛者。譬无漏般若。能导谛缘度等一切万行到萨婆若。白是色本。即与本净无漏相应。体具万德。如肤充。烦恼不染。如色洁。又圆四念处为白牛。四正勤二世善满如肤充。二世恶尽如色洁。四如意足称行者。心如形体姝好。筋譬五根住立能生。力譬五力摧伏干用。行步平正。譬定慧均等。又譬七觉调平。其疾如风。譬八正道中行。速疾到萨婆若也。仆从。譬方便波罗蜜。能屈曲随人。给侍使令。魔外二乘。皆随方便智用。故净名云。皆吾侍者。又果地神通。运役随意。名为仆从。观心释者。现前一念心性。竖无初后。横绝边涯。即空即假即中。故高。具足百界千如。故广。性德过于恒河沙数。故名众宝庄校。心外无法。举心则摄一切世出世法。故名周匝栏楯。心能普应一切。演诸音教。故名四面悬铃。心为诸法中最。无法不覆。故名张设幰盖。心王作观。
 楼主| 发表于 2017-9-6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则有诸善心所与之相应。故名亦以珍奇杂宝而严饰之。善心心数互作等无间缘。故名宝绳交络善心心所出生无量智慧福德。故名垂诸华缨。只此一念心性。具足柔软轻安之法重重无尽。故名重敷婉筵。观此心性即动即静。能静能动。动静不二。故名安置丹枕。心性之理由妙观显。故名驾以白牛。称性妙观具诸功德。故名肤充。不杂烦恼。故名色洁。圚融自在。故名形体姝好。圆观最能生长善根。故有大筋。圆观最能摧伏界内界外一切爱见。故有大力。圆观即止即观。定慧不二。故名行步平正。圆观称性无作。任运入于无功用道。故名其疾如风。圆观普摄诸法。一切诸法。皆任圆观之所使令。故名又多仆从而侍卫之。当知车体。非高非广。而论高广。即正因理性也。白牛。即了因慧性。众具。即缘因善性。三法不纵横。不并别。不可思议。名为佛乘。一切众生。但有性德佛乘。闻此佛乘。能生信解。则为名字佛乘。念念观心。靡间靡杂。则为观行佛乘。粗垢先落。六根清净。则为相似佛乘。开示悟入。游于四方。则为分证佛乘直至道场。众行都息。则为究竟佛乘。自行已满。运他不休。穷未来时。利乐无尽。是为观心大白牛车也。又此一文。具足十乘观法。其车高广。即不思议境。圆摄具度白牛而为其体。张设幰盖。即真正发菩提心。以大慈故。遍与十界道灭之乐。以大悲故。遍拔十界苦集之苦也。安内丹枕。即巧安止观。可坐可卧。善自调适也。其疾如风。即遍破诸法。一心三观。无惑不破也。安外丹枕。即善识通塞。可行则行。可止则止也。驾以白牛。即道品调适。圆妙三十七品如前说。仆从侍卫。即对治助开。用前三教种种方便。助显第一义也。既云行步平正。必游四方而至道场。终不以凡滥圣。即是能知次位。既云有大筋力。必能安忍内外顺逆诸障。既云其疾如风。必不染着。似道法爱也。上根但观不思议境。于一法中。圆悟十法。中根从二至六。随何法中。圆悟十法。下根展转具用十法。方得开悟。一家教观。莫此为要。思之修之。又其车高广。即如是体。种种具度。即如是相。白牛。即如是性。是为性德三法。生佛平等。若研此三法至五品十信。名如是力。如是作。若至开示悟入。名如是因。如是缘。若至妙觉极位。名如是果。如是报。众生性具三法。名之为本。如来修得三法。名之为末。性德修得无二无别。名究竟等。是则大白牛车。人人自有。何关佛赐。然非佛说。则日用不知。又非法华开显则谓独一大乘。迥超九界。谁知三乘权行。乃至世间依正色心惑业苦等。一一无非摩诃衍哉。
 
~s 64
 (辰)二释有车之由
所以者何。是大长者。财富无量。种种诸藏。悉皆充溢。
 
~d 53
由财富藏溢。故能各赐诸子等一大车也。财富无量。譬果地福慧圆满。种种诸藏。谓行藏。理藏。一切法趣檀。是趣不过。戒忍等亦如是。是约行为如来藏也。一切法趣色。是趣不过。受想行识乃至界入等亦如是。是约理明如来藏也。自行此行理名充。化他名溢。实智满名充。权智用名溢。入中道名充。双照故名溢。非但藏多。又皆充溢。有何一法非摩诃衍。故大乘无量也。(阴界入等。随拈一法。无非理藏。达此理藏。故使诸度咸成行藏。不达理藏。诸行徒修。)二释车等竟。
 
~s 65
 (卯)三释心等
而作是念。我财物无极。不应以下劣小车与诸子等。今此幼童。皆是吾子。爱无遍党。我有如是七宝大车。其数无量。应当等心各各与之。不宜差别。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给一国。犹尚不匮。何况诸子。
 
~d 54
假使富而非子。或应有吝。假使是子而贫。或不能给。今自行既满。故财富无量。化缘已熟。故是子无偏。言各各与之者。不移本习而示真实。如身子于智慧开佛知见。具一切佛法。目连于神通开佛知见。具一切佛法。余可例知。又阿含方等般若等一切教。念处正勤根力觉道等一切行。种种异名。皆开示实相。乃至历一切法亦如是。故言其数无量也。所以者何下。举况释成。一国。譬寂光理性土也。诸子。譬同居结缘人也。初释财多。尚周一国。况复诸子。譬大圆因普该善恶。遍益法界。理亦不穷。况同居土结缘人耶。次释子等。非子尚充。何况是子。譬佛无缘者尚度。况有缘耶。言非子者。且贬正因不同缘了。故抑言非。然而佛慈普荫。毕竟无偏。况结缘子。故约无缘大慈。对本有理。则一切众生。无非佛子。寄化仪说。且以宿世未结缘者而为非子。如来常给。子自不归。大慈通覆。故云周给。人天善恶。体即法界。故父果车。即子理车。但开其情。假名等赐众生无尽。车亦不穷。不穷故不匮。不匮故无偏。望迷为闭。悟本非开。无缘尚度者。缘了之子。是先结缘者而熟脱之。正因之子。是未结缘者。为其下种也。番番种。番番熟。番番脱。尽未来际。无有已时。是名出世长者大慈悲父。三等赐诸子大车譬竟。
 
~s 66
 (寅)四诸子得车欢喜譬。譬上受行悟入。疑网皆已除等。
是时诸子。各乘大车。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d 55
本求羊鹿水牛。期出分段。今得白牛。尽于变易。过本所望。岂不欢喜。三等赐大车譬竟。
 
~s 67
 (丑)四无虚妄譬。譬上不虚。令勿疑法王秘要法也。又三。初问。二答。三述叹。
 (寅)今初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是长者等与诸子珍宝大车。宁有虚妄不。
 
~s 68
 (寅)二答。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是长者但令诸子得免火难。全其躯命。(则便)非为虚妄。何以故。若全身命。便为已得玩好之具。况复方便于彼火宅而拔济之。
 
~d 57
世间玩好。孰有重于身命者。得全身命。便非虚妄。况费种种方便。乃得拔济。岂可以虚妄责长者耶。意显但令得全小乘五分法身。入空慧命。便为已得昔来玩好。况方便拔济。乃令得大乘法身慧命耶。是为免难不虚。亦名以重夺轻不虚也。
 
~s 69
世尊。若是长者乃至不与最小一车。犹不虚妄何以故。是长者先作是意。我以方便令子得出。(所以假说三车。)以是因缘。无虚妄也。何况长者自知财富无量。欲饶益诸子。等与大车。
 
~d 58
在长者是不乖本心故不虚。在诸子是过本所望故不虚也。
 楼主| 发表于 2017-9-6 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s 70
 (寅)三述叹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
 
~d 59
重言善哉。述其二不虚也。问。佛何不自说不虚。答。佛许三与一。自说为难。身子说不虚。取信为易也。初立譬竟。
 
~s 71
 (癸)二法合二。初合总譬。二合别譬。
 (子)初中二。初合长者等三譬。二合三十子等三譬。与前立譬文不次第。义则无缺。
 (丑)今初
舍利弗。如来亦复如是。则为一切世间之父。于诸怖畏衰恼忧患无明闇蔽。永尽无余。而悉成就无量知见力无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罗蜜。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而生三界朽故火宅。
 
~d 60
如来。合长者譬。利益一切。一切即合五百人譬。而生三界朽故火宅。合舍宅譬也。则为一切世间之父。通指同居方便实报三土。合上国邑聚落。于诸怖畏乃至永尽无余。显佛断德。而悉成就无量知见。显佛智德。合上其年衰迈之内德也。力无所畏。合上外德财富无量也。有大神力者。深修禅定所得。合上多田。及智慧力者。智必照境。如身托处。合上多宅。具足方便。合上多诸仆从。大慈大悲等。合上多诸人众。乃至五百人。以慈悲故。所被则多也。三界。即是其家广大。
 
~s 72
 (丑)二合三十子等三譬
为度众生。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愚痴闇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d 61
为度众生。指有缘者。合三十子譬也。生老病死。乃至三毒之火。合火起譬也。教化今得菩提。合唯有一门譬也。初合总譬竟。
 
~s 73
 (子)二合别譬四。初合见火譬。二合舍几用车譬。三合等赐大车譬。四合无虚妄譬。
 (丑)今初。
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所烧煮。亦以五欲财利故。受种种苦。又以贪着追求故。现受众苦。后受地狱畜生饿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间贫穷困苦爱别离苦。冤憎会苦。如是等种种诸苦。众生没在其中。欢喜游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亦不生厌。不求解脱。于此三界火宅。东西驰走。虽遭大苦。不以为患。舍利弗。佛见此已。便作是念。我为众生之父。应拔其苦难。与无量无边佛智慧乐。令其游戏。
 
~d 62
此中见之一字。合上长者见也。诸众生乃至种种诸苦。合上大火从四面起。即是八苦之火。从四倒起也。众生没在其中。乃至不以为患。超合上而诸子等乃至无求出意也。不观苦集。故不生厌。不观道灭。故不求解脱。舍利弗。佛见此已等。追合上即大惊怖等也。拔苦难。是大悲。与佛乐。是大慈。
 
~s 74
 (丑)二合舍几用车譬又二。初合舍几。二合用车。
 (寅)初合舍几。但合劝门。不合诫门。前法说中。亦但劝善。不明诫恶。当知劝修为正。诫恶是傍。又劝善即诫恶。诫恶即劝善。今合劝善。即知合诫恶也。文又为二。初正合舍几。二提譬帖合。
 (卯)今初
舍利弗。如来复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舍于方便。为诸众生赞如来知见力无所畏者。众生不能以是得度。所以者何。是诸众生。未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而为三界火宅所烧。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d 63
若我但以等。合上拟宜。所以者何下。合上不得也。神力。合身力。智慧力。合手力。如来知见。合衣裓。力合案。无所畏合几。未免生老病死等。合上诸子幼稚。何由能解佛之智慧。合上唯有一门而复狭小。
 
~s 75
 (卯)二提譬帖合
舍利弗。如彼长者。虽复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殷勤方便。勉济诸子火宅之难。然后各与珍宝大车。如来亦复如是。虽有力无所畏而不用之。
 
~d 64
提譬具明寝大施权。后乃显实。帖合且明无机寝大。而施权显实二意。自在下文。初合舍几譬竟。
 
~s 76
 (寅)二合用车譬三。初合拟宜三车并知子先心。二合叹三车希有。三合适子所愿。
 (卯)今初
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为说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
 
~d 65
智慧方便。即合拟宜。为说三乘。即合知子先心所好也。
 
~s 77
 (卯)二合叹三车希有。又三。初合示转。二合证转。三追合劝转。
 (辰)今初
而作是言。汝等莫得。乐住三界火宅。(苦谛)勿贪粗弊色声香味触也。若贪着生爱。则为所烧。(集谛)汝速出三界当得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道灭二谛)
 
~d 66
合上三车今在门外。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
 
~s 78
 (辰)二合证转
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汝等但当勤修精进。如来以是方便诱进众生。
 
~d 67
合上随汝所欲。皆当与汝。
 
~s 79
 (辰)三追合劝转。譬中先劝。故云追合。
复作是言。汝等当知此三乘法。皆是圣所称叹。自在无系。无所依求。乘是三乘。以无漏根力觉道禅定解脱三昧等而自娱乐。便得无量安隐快乐。
 
~d 68
合上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也。三乘皆是诸佛方便引物仪式。故是圣所称叹。得无生智为自在。得尽智为无系。我生已尽。不受后有。名无所依。所作已办。梵行已立。名无所求。根力觉道等。通漏无漏。贤位三十七品。属有漏。学无学位三十七品。属无漏。禅即四禅。定即无色四定。亦通有漏无漏。今指无漏。解脱。即八解脱。三昧。即三三昧。此为无漏。等即等取观练熏修诸禅。无量安隐快乐。谓真空涅槃。永离灾患也。二合叹三车希有竟。
 
~s 80
 (卯)三合适子所愿
舍利弗。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如彼诸子。为求羊车。出于火宅。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诸子。为求鹿车。出于火宅。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如彼诸子。为求牛车。出于火宅。
 
~d 69
内有智性者。宿习三乘乐欲。成三乘智性。故佛得施。三乘教也。闻法信受。即闻慧。合上适其愿故也。殷勤。即思慧。合上心各勇锐也。精进。即修慧。合上推排。排恶去。故精。推理明。故进也。欲速出三界等。合上竞共驰走争出火宅也。如羊不顾后群。名声闻乘。求自然慧者。
 楼主| 发表于 2017-9-6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因缘。本自有之。非佛天人等所作。又辟支多分是法行人。从他闻少。自推义多。故取譬于鹿。鹿不依人也。求一切智。谓欲遍知一切世出世法。不同二乘唯求出世。此智复名佛智。以非二乘所能得故。又名为自然智。以超然自觉悟故。又名为无师智。佛为天人大师。更无有为佛师者故。且约三藏佛果释此四智。当知四教。四智名同。义实迥别。此不繁述。菩萨望此修因。安忍运载。故取譬于牛也。二合舍几用车譬竟。
 
~s 81
 (丑)三合等赐大车譬。譬文有四。一免难。二索车。三等赐。四欢喜。今但合免难。义兼索车。但合等赐。义兼欢喜。文分为二。初双牒免难等赐二譬。二双合。
 (寅)今初
舍利弗。如彼长者。见诸子等安隐得出火宅。到无畏处。自惟财富无量。等以大车而赐诸子。
 
~s 82
 (寅)二双合
如来亦复如是。为一切众生之父。若见无量亿千众生。以佛教门。出三界苦怖畏险道。得涅槃乐。
 
~d 70
此先合免难也。以佛教门者。依教所诠真理而起三乘圣行。故得出苦。
 
~s 83
如来尔时便作是念。我有无量无边智慧力无畏等诸佛法藏。是诸众生。皆是我子。等与大乘。不令有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是诸众生脱三界者。悉与诸佛禅定解脱等娱乐之具。皆是一相一种。圣所称叹。能生净妙第一之乐。
 
~d 71
此次合等赐也。我有无量乃至诸佛法藏。合上财富无量诸藏充溢。即有车之由也。是诸众生皆是我子。乃至娱乐之具。合上心等。诸佛禅定解脱。并依中道实相。故与二乘禅定解脱不同也。皆是一相乃至第一之乐。合上正明车体。譬文广。今文略。但点三德以收众义。一相是实相。即法身德。一种是种智。即般若德。能生净妙第一之乐。乐即无苦。是解脱德。三德不可思议。名为高广大车。三合等赐大车譬竟。
 
~s 84
 (丑)四合无虚妄譬二。初牒譬。二正合。
 (寅)今初
舍利弗。如彼长者。初以三车诱引诸子。然后但与大车。宝物庄严。安隐第一。然彼长者无虚妄之咎。
 
~s 85
 (寅)二正合
如来亦复如是。无有虚妄。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何以故。如来有无量智慧力无所畏诸法之藏。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但不尽能受。舍利弗。以是因缘。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d 72
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犹所云以我此物周给一国犹尚不匮也。不尽能受。故不得已。为一施三。三由众生。非佛本意。今说大乘。不乖本心。故不虚也。前舍利弗问云。愿为四众说其因缘。今故答云。以是因缘分别说三。二正譬说中。初长文竟。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二之一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二之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6 22: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