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法、喻为名,下面我们来具体地解释一下经名的含义。 般若是梵文,意义很广内涵幽深,把它译成智慧或者大智慧都不能完善地表达般若的含义。智论中说,般若即实相,智慧浅薄不可称,所以沿用原音般若,这是佛经五不翻译中的尊重不翻。 古来的译经有这么个译经的规则,对于印度佛经中的专门的名词有五种不翻:第一是秘密不翻。佛经里有许多的咒语有秘密的意思和作用,所以不翻。我们所读的咒语都是梵文,不翻的,秘密不翻;第二个叫广义不翻。有些佛教的名词含有多个意思,比如我们《药师经》当中的薄伽梵,是佛的名号之一,有六种意思:炽盛、自在、端严、名称、吉祥和尊贵,如果只翻译成尊贵就失去了吉祥的意思,如果翻译成吉祥就失去了尊贵和自在的意义,所以不翻;第三个是此土无不翻。我们震旦国没有,不做翻译。如:庵摩罗果译为无垢清净,是印度的一种水果,我们中国因为没有这种水果,所以不翻;第四个顺古不翻。比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古人译的,以后的译经师就照用,不做新的翻译,以免造成混乱;第五个是尊重不翻。如般若二字,般若含义深远,不容易贴切地翻译成中文,所以尊重不翻。我们可以试着这样来理解般若的意思:就是通达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应用得圆融无碍、恰到好处。如果这样讲般若的含义,还稍微能表达它的一点意思。简单地讲,般若就是妙智慧或者真心。妙智慧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世间的聪明,我们叫世智聪辩,也不是外道有漏法修得的智慧,而是含有无漏法之圣意的无上妙智,是宇宙间真正的大智慧,它是自性中本具的无漏智,完全由真心流露出来,是离过绝非、是真实、是纯净无染、是唯正无邪的。如果我们用世间聪明的话,那我们是不能理解般若智慧的。般若是一个了达宇宙人生真相的、由清净本性所流露出来的智慧。我们世间的哲学,是建立在我们这个三维的这么一个基础上的哲理,而这个佛法的真理是建立在十法界的真理,超越世间法的,是知无所知、是没有穷尽的、是真心实相的妙用。而我们世间的智慧,是所知、是分别,就是我们的所知和经验、和意识的这种积累。这种所知的积累,经验、意识、继而就是分别。分别是最坏的妄心,我们把这个来作为一种聪明,其实你要是再加以分别、再加以执着的话,它就变成我们的障碍了,影响了我们清净智慧显露出来,所以它又称为所知障。我们说我们的般若智慧是知无所知,不是像傻瓜、呆子一样对什么事情都无动于衷,而是不加以分别取舍,对好坏、长短、是非了了分明,只是对好的不爱不取,对坏的不憎不厌,随缘。 曾经有个读《金刚经》的居士来找我,给我大谈般若智慧,跟我说了,师父,学了以后还要把它忘记。我说那既然要忘记它,为什么还要学呢,不是多此一举吗?你学了再去忘,这又多了一层分别心,又多了一层的执着心,我们只是不在心里留下任何的痕迹就对了。不用取舍的心,因为这些好坏无非是你的妄心分别,都是梦幻泡影,了不可得。既然是梦幻泡影、了不可得,又何必被假象所惑,随着外境而去妄动呢。就像我们古人,在唐朝的时候都是圆盘大脸称为美女,形容唐玄奘的母亲圆盘大脸,形容杨贵妃圆盘大脸非常有福报,美人,我们现在叫美女。而我们现在形容蛇精脸,下巴整的非常尖,称为这种是美女,其实这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事物的本身并没有一个好与坏,美和丑也没有一个好与坏,之所以有个好与坏,完全是由于人的生活习惯、人的喜好厌恶,而形成的妄想之见所导致的这种分别。如果将这个习气消除,妄想没有了,我们试想一下,哪还有一个美与丑、那还有一个好与坏呢。都是我们个人的习惯、习气继而加以分别的,然后就形成了执着是好还是恶,好的我们就想得到、拼命地索取,厌恶的我们就生嗔恨心,造种种的业,我们就是这样,是我们自己的分别。 有人会说,东西没有好坏,这个人总有好与坏吧?我们见到好多的人无恶不作,还有的人老老实实与人为善,这是我们世间人的好与坏。是的,人的行为的确有好有坏之分,佛教也劝众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因为人的行为不同,造就了一切众生的正报和依报等等方面的不同。同样生活在世间,有的人大富大贵;有的人穷困潦倒;有的人儿孙满堂;有的人孤独终老。那这些苦乐贫富的背后,都遵循着一条因果定律。 所以佛经中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今生的环境和遭遇所受的这个果报,都是我们前世所造的因。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我们今生的所作所为,就是你后世的果报。这其中的因缘果报虽然极其错综复杂,但是正像人们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样的规律是不变的,我们都是自因自果自作自受。好的果报也是自作自受,坏的同样也是自作自受,因缘果报丝毫不差。利人就是利己,害人其实也是在害自己。 我们看过去杀业重,感得身体多病多灾,寿命短促。说明虽然你剥夺了别人的生命,其实你也在剥夺你自己的生命。所以我们应该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虽然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会遇到一些恶人,我们不要去厌恶他,也不要去蔑视他,更不要去伤害他,能劝我们就劝他改恶向善,不能劝我们也生起这种礼敬的心、尊重的心,而绝不去伤害他。 曾经有居士来找我,说师父你看这个人总是跟我过不去。我就跟他说了,那他怎么不跟我过不去呢,这是因为你们前世你们的因缘。因缘法里面大家都是平等的,他跟你过不去,你明白了因缘法,你知道了是我前世我做过对不起他的事,我们结了恶缘,现在我用这种平等心、慈悲心我来给他化解,我来忍让,我来忍让,这样就是随缘消旧业。我们没有一点怨恨的心,同时我们还要生起这种怜悯慈悲的心,不要去怨恨任何的众生,没有无缘无故的果,都是我们前世自己造的。如果你要是明白这个道理了,你是不会怨天尤人的,你会生活的非常坦然的,没有任何的怨恨,都是我们曾经造的,是不是。同样,别人为什么能够一帆风顺,而我们为什么就会遇到这些灾难,这不都是我们自己所造的因缘吗?我们自己所感来的果报。 用这种心态去处世、去生活,那我们的心量就大了,我们就能容忍各种各样的众生,同时成就了我们,我们心量大不就成就了我们自己了嘛。所以我们一定要从真理方面来分析事物,不要去只看眼前的现象,如果这样我们就活在目光狭窄、心量非常小、自私自利的状态当中。包括我们今天学佛了,谁又会化解这些冤仇?每个众生都找每个众生的理由,都是别人不对,没有一个来问自己这就是我自己的业障。世间有句实话,哪个庙都有屈死的鬼,而师父给这句话的改变,哪个庙都没有屈死的鬼。就是这样,没有冤的,一个冤的都没有,都是我们曾经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们在受我们的果报,我们自己造的因,我们现在正在受果,我们一定要用一种随缘消旧业,这种坦然的心态来处世。 好,我们再回到经文,般若又分三种: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实相般若是众生本来的面目,是如来的法身,也可以叫做妙明真心、佛性、法性、真如、涅槃、大圆觉海、菩提。实相离一切虚妄之相,没有一相可得。就像《金刚经》中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说实相无相。 师父给大家做一个比喻,就像我们因为电和风扇这两个因缘,风扇在快速转动的时候,就会有这种圆的影相,这个影相是虚妄之相,是不可得的相。有一次我在讲完这个经,下课以后我在外面散步,我就看我们花园里的花开的非常鲜艳,但是师父突然感觉到,它是虚妄之相,都是花的细胞在刹那刹那生灭的变化,只不过它变化的速度非常的快,我们众生感觉不到。它因缘组合的非常快,因缘变化的非常快,而我们就执着这个花这么美丽它就是真实存在的,其实不知道它是每一个细胞生灭变化非常的快速。就像风扇在运转,它产生圆的形状的时候,圆圈形状的时候,我们不懂的时候,就认为这个圆是真实存在的,其实不知道它这种相是虚妄之相。任何我们眼所见的相,都是因缘变化所产生的虚妄之相,所以佛跟我们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我们看小河流水,看着这个河水在流,我们认为都是水,我们把它再解剖以后,刹那的刚才那一滴水早已经过去了,不是我们眼前所见到的,它是由无数个水滴在组成,在不断的组成不断的变化。就像师父刚才说的,三片风扇叶子所组成的圆圈,其实你所见到的圆圈早已经变化没有了,一个转一圈,一个转一圈,早已经刹那刹那的变化,只不过我们的心不够清净,我们观测不出来。所以说我们没有一物不是虚妄之相。我们眼所见,六根所接触的没有一项不是刹那在变化的,包括我们人在内。你们今天看的师父和昨天看的师父已经在变化了,师父的细胞已经在变化了,师父昨天吃的米饭已经没有了,今天早上吃的馒头,馒头的变化又组合了师父的细胞,已经在变化了。佛跟我们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实相无相,实相无相又具足恒河沙数功德之相。没有一法它不具足,所以又叫做实相无不相;实相无相无不相,就是说实相虽然离一切虚妄之相,但是本性不空,虽然具足,但是自性本寂,所谓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如果说有,是空之有,没有一相可得;如果说是空,是有之空,没有一法不具,没有一法离开我们的本性。后面我们会详细地讲。 所以说实相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无相无不相,这就是实相般若。实相是我们大家乃至一切众生无量劫来本具有的,而且各个平等,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亘古不变,这就是无形无相的性,我们又叫做自性、法性、佛性。 那么我们平时说的心又是什么呢?这个非常关键,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心和自性,一定要把它了解明白,你才好用功,别走错路。这个心是我们人的根与尘相对而唤起的一种感觉。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叫六根,接触到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就是眼见到色,耳听到声,鼻嗅到香,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触到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就会生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六识,六根、六尘、六识集合起来而产生的念头和思想。是幻心,是影子、是虚假的。这个心不是单独独立存在的,它是客观环境的反映,假如没有客观环境,就根本没有这个心。毗舍浮佛说,“心本无生因境有”,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所以客观环境是生起心的外在原因,那么内在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性。性是生起心的根本,是生起心的能量,也就是说,它是生起心的本源,因为有这个性才能生起这个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