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705|回复: 23

[佛教知识] 解脱道如何修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30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佛教,把实践解脱道的方法,称为「修持」;在佛教,也绝对重视修持。如果不作修持的工夫,便不能实证解脱的境界,若不实证解脱的境界,终究沦在生死境界而不能自主于生死,不能自主于生死的人,纵然学佛,纵然出家,纵然自以为是行了菩萨道,那也仅是种些解脱的种子,等待未来的成熟,现前的身分,毕竟还是凡夫。既是凡夫,就不是真正的菩萨,虽行菩萨道,也属人天业。所以,太虚大师要说,不登祖位,不能真正的弘扬大乘。所谓祖位,是六根清净位,是即将入初地菩萨圣位的候补者。由此可见,我们学佛的人,如果不重修持,不求解脱,光在言语文句上拾一些古圣先贤的牙慧,作为卖弄的本钱,那是没有太多意思的。
  说到修持解脱道的方法,那是很多很多的。比如在《华严经》中,许许多多的菩萨,各有各的解脱门。文殊及普贤那样的大菩萨,更是各有无量无数的解脱门了。
  不过,解脱道的修持,有一个最大的原则,那就是「戒、定、慧」的三大门径,从这三大门径,就可以进入不受生死束缚的解脱境界,所以称为「三无漏学」。漏是烦恼生死,是解脱大船的漏水之洞。---摘录
发表于 2017-8-30 16:5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祖位,名字后心就可以,蕅祖示居此位,有言曰“名字位中真佛眼”,名字后心起观行,有伏去分别我法现行的实际修行体验,对佛的心法有真实信解,堪能传佛心印,这是成佛作祖的最低标准。六根清净是相似位了,这个标准过高,天台创始人智者大师不过才示居观行位
发表于 2017-8-30 18:5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自四念处经白话文  张慈田 译述
…………
唯一解脱之道
      彼当时,佛陀与众比丘都坐定了后,佛陀开始说法:
      诸比丘!只有一条道路可以通达解脱此生此世的忧愁苦恼及断绝来生的受胎轮回,自知自证涅盘,这条道路叫做四念处。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常在燃烧中,何喜何可笑;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  
发表于 2017-8-30 18:5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自 四念处经白话文  张慈田 译述
………
获得道果

      诸比丘!若七年中坚心决志修持四念处,可获得两种果证之一,一种是究竟解脱果(阿罗汉果),一种是不还果(阿那含果)。若不说七年,则在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二年或一年间修持四念处者,可获得究竟解脱果或不还果。若不说一年,则在七个月或六个月、五个月、四个月、三个月、二个月、一个月、半个月或甚至七日修持四念处者,可获得究竟解脱果或不还果。

      郑重推荐

      因为这种法门。早起时修持晚时就见到效果,晚时修持隔日就见到效果,若累积其修持道力,对消除忧恼会真可观,所以,最后佛陀再次提醒及郑重宣讲:只有一条道路可以通达解脱此生此世的忧愁苦恼及断绝来生的受胎轮回,自知自证涅盘,这条道路就是四念处。

      佛陀说了这个法门,众比丘听闻佛陀所说,谨记在心,欢喜奉行。(本文参考中部第十经、长部第二十二经、中阿含经九八经、增一阿含经壹入道品第十二之一)
…………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常在燃烧中,何喜何可笑;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  

点评

四念处如戒一样难持。没有定力,比修定还难。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31 07:58
 楼主| 发表于 2017-8-31 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要随缘精进 发表于 2017-8-30 18:57
摘自 四念处经白话文  张慈田 译述
………
获得道果

四念处如戒一样难持。没有定力,比修定还难。

点评

您被 想当然 给骗了,七天就能成就圣果的东西,再难能难到哪里去?您只是不了解、被误导而已。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常在燃烧中,何喜何可笑;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31 13:01
四念处是唯一解脱道,修它既可以得定,也可以得智慧。 他比较容易,常被误会称为小乘。 依四念处而住,你上住处去休息,会很困难吗?没住处的,就是修行路上的流浪汉呀。 ……… 现在许多人是从修慧或称修观入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31 12:46
发表于 2017-8-31 12:4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毛中 发表于 2017-8-31 07:58
四念处如戒一样难持。没有定力,比修定还难。

四念处是唯一解脱道,修它既可以得定,也可以得智慧。
他比较容易,常被误会称为小乘。
依四念处而住,你上住处去休息,会很困难吗?没住处的,就是修行路上的流浪汉呀。
………
现在许多人是从修慧或称修观入手的,自我感觉比较容易。我每天都在修。
一言难尽呀!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常在燃烧中,何喜何可笑;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  
发表于 2017-8-31 13:0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毛中 发表于 2017-8-31 07:58
四念处如戒一样难持。没有定力,比修定还难。

您被 想当然 给骗了,七天就能成就圣果的东西,再难能难到哪里去?您只是不了解、被误导而已。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常在燃烧中,何喜何可笑;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  

点评

我五十岁左右就尝试过修四念住,好几次都是几分钟就告失败。现在老了,欲望少了,可以较容易尝试了,但没有以往那种强烈的感受了。七天就能成就圣果的东西,在今天就成为难于上青天的法门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31 18:02
 楼主| 发表于 2017-8-31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要随缘精进 发表于 2017-8-31 13:01
您被 想当然 给骗了,七天就能成就圣果的东西,再难能难到哪里去?您只是不了解、被误导而已。

南无阿 ...

我五十岁左右就尝试过修四念住,好几次都是几分钟就告失败。现在老了,欲望少了,可以较容易尝试了,但没有以往那种强烈的感受了。七天就能成就圣果的东西,在今天就成为难于上青天的法门了。

点评

转几个帖子。 1、增支部4集170经/双连经(庄春江译)   我听到这样:   有一次,尊者阿难住在睒弥国瞿师罗园。   在那裡,尊者阿难这麼召唤比丘们:   「比丘学友们!」   「学友!」那些比丘回答尊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31 18:56
发表于 2017-8-31 18:5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毛中 发表于 2017-8-31 18:02
我五十岁左右就尝试过修四念住,好几次都是几分钟就告失败。现在老了,欲望少了,可以较容易尝试了,但没 ...

转几个帖子。
1、增支部4集170经/双连经(庄春江译)
  我听到这样:
  有一次,尊者阿难住在睒弥国瞿师罗园。
  在那裡,尊者阿难这麼召唤比丘们:
  「比丘学友们!」
  「学友!」那些比丘回答尊者阿难。
  尊者阿难这麼说:
  「比丘们!凡任何在我面前记说达到阿罗汉果的比丘、比丘尼,全都以这四种方法,或以其中之一,以哪四种呢?
  学友们!这裡,比丘止為先导而修习观。当止為先导而修习观时,他的道被生起了。他实行那个道,修习、多修习。当他实行那个道,修习、多修习时,结被捨断了,烦恼潜在趋势被消除了。
  其次,学友们!比丘观為先导而修习止。当观為先导而修习止时,他的道被生起了。他实行那个道,修习、多修习。当他实行那个道,修习、多修习时,结被捨断了,烦恼潜在趋势被消除了。
  其次,学友们!比丘止与观双连而修习。当止与观双连而修习时,他的道被生起了。他实行那个道,修习、多修习。当他实行那个道,修习、多修习时,结被捨断了,烦恼潜在趋势被消除了。
  其次,学友们!比丘的心意被对法的掉举紧紧地握持,学友们!有那个时候:当内心住立、安静下来、成為统一、入定时,他的道被生起了。他实行那个道,修习、多修习。当他实行那个道,修习、多修习时,结被捨断了,烦恼潜在趋势被消除了。
  学友们!凡任何在我面前记说达到阿罗汉果的比丘、比丘尼,全都以这四种方法,或以其中之一。」
  道行品第二,其摄颂:
  「简要的,详细与不净,忍耐二则与二者,
   目健连,舍利弗,有行与双连。」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发表于 2017-8-31 18:5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自 禅修开示-(马哈希禅)迦那卡西亚多禅师   四念处内观禅法
………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解释奢摩他修行法,与毗婆舍那修行法二者之间的差别,如此才能够依照正确方法修行,得到离苦得乐的目地。在佛法当中有二种修行法,那就是奢摩他修行法或是说禅定的修行法,及毗婆舍那修行法或者说内观觉悟修行法。奢摩他禅定修行法的目的,只是为了得到深度的禅定,不是为了了悟身心真实本质解脱一切痛苦。除了得到深度禅定之外,奢摩他修行法还能够令修行者得到神通,也就是超乎常人,超乎自然的能力。
毗婆舍那内观觉悟修行法的目的是为了解脱一切痛苦,而借着正确了悟一切身心的三种性质,无常、苦、无我。让修行者能够了解烦恼的因,灭除一切烦恼,解脱一切痛苦。毗婆舍那修行法也需要某种深度的定力才能启发内观觉悟力,透视到无常、苦、无我三项性质,证悟涅槃离苦得乐。这是奢摩他和毗婆舍那的一项差别,二种目的不同。另一项差别是奢摩他修行者只专注观察单一项目标,单一项修行者所攀的境界,而毗婆舍那修行者的不同,他必须观察许多项修行目标,许多项修行所攀缘的境界,一切当下所发生的身心现象都必须注意观察,所以观察的目标不只单一项目标。
也就是说奢摩他修行者必须深度的专注单一项目标,当他心跑出去胡思乱想时,他必须将心拉回专注观察单一项目标,不应该观察正在胡思乱想的心,一发现胡思乱想就必须马上将心拉回来,安住所观察的目标。
但毗婆舍那修行者正好相反,当修行者的心跑出去胡思乱想时,不应该将心拉回来,必须跟随他的心去观察当下心理胡思乱想的状况,也就是说必须观察正在打妄想的心。并且内心做记号妄想、妄想、妄想,或想、想、想,或回忆、回忆、回忆,或者内心看到任何影像的时候,则观察说看到、看到、看到,必须这样正念观察当下所发生的心理状况,一直到这些妄想、回忆、影像消失为止,他才能够回来观察他主要观察的目标,这项是很重要的差别,要特别注意。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发表于 2017-8-31 19:1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自《全然接受 18个放下忧虑的禅修练习》
………………
禅修练习

  修持正念

  在佛法修持中,开展"正念"的修持即称为"内观",在佛陀使用的巴利文中,意指"清楚地见到"或"洞见",以下是练习的简单介绍,你可以自己念出来,用录音机录下,也可以请别人念给你听,直到熟悉练习为止。

  选一个能让你保持警觉的坐姿,脊椎挺直但不要太僵硬,同时要全然放松。闭上双眼,双手轻松地放下。以你的觉性扫描全身,尽量使明显有紧绷感的部位松弛。

  我们是如此容易迷失在杂念之中,因此,"内观"的练习就从专注入出息(呼吸)开始。以入出息作为正念的重心,能帮助我们静下心来,如此我们就能够觉察到向自己涌来的生命之流。

  先深呼吸几次,然后回到自然的呼吸。注意一下自己最容易察觉呼吸的部位,你比较容易注意到的也许是鼻腔的气息进出,也许是鼻孔周围或上嘴唇对气息的触觉,又或许是胸腔或腹部的起伏。专注在其中一个有明显触感的部位上。

  毋须控制、攀执或固着于呼吸,因为,并没有所谓"正确的"呼吸法,只要保持松缓的觉性,将之视为不断变化的感受与经历,体会呼吸究竟像什么。

  你将会发现,心自然而然会迷失在纷飞的妄念中。念头并非敌人,而你也不需要去除心中的种种妄念。相反地,你是在发展一种能力,以便能认清正在生起的种种念头。察觉到想法生起时,你可以柔和友善地在心里提醒自己:"想法,想法。"然后,不带批判色彩地轻轻回到呼吸的当下;以呼吸作为你的根据地,一个当下存在之处。同时你可能也会注意到其他经历:过往车辆的声音、温暖或凉爽的感觉、饥饿感等;只需把它们当作背景的一部分,别让自己分神。

  如果过程中有某些感受变得很强烈,引起你的特别注意,那么,就让这些感受取代入出息成为正念观照的主体。你可能会觉得热或冷、酥麻感、疼痛、扭曲感、刺痛、颤动等,这时,就以柔软开放的觉性,如实体验这些感受的原貌。这些感觉舒不舒服?当你专注地观照它们时,它们是变得更激烈?抑或消散了?注意它们如何变化。当感受不再强烈时,就回到入出息的正念观照。或者,若这些感觉真让你很不舒服,以至于你无法平静调和、无法以平等心看待,大可将觉照重新放回入出息。

  同理,你也可以把正念观照用在强烈的情绪上,包括恐惧、忧伤、快乐、兴奋、悲痛等。以仁慈宽容且清明的态度看待每一个经历,既不执著也不抗拒当下发生的一切。这情绪在你体内造成什么样的感受?感觉最强烈的是哪个部位?感觉是静止不动的?抑或是变化移动的?有多强烈呢?你的念头是否扰动不安且鲜明?这些感受是否反复不停且单调乏味?你的心感觉紧绷还是开阔?持续地观照,注意这些情绪如何变化,到底是愈来愈强烈还是逐渐减弱了?或者转变成另一种不同的状态?比如说,嗔恨变成悲痛?快乐变成祥和寂静?一旦情绪不再那么迫切,就再度把觉照放回呼吸上。假使这情绪实在太难以忍受,或者你搞不清楚应该把觉照放在何处,那么就放轻松,再回到呼吸上。

  做正念修持时生起的某些觉受、情绪或想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乐意平静下来,观照自己的任何经历,而这就种下了彻底接纳的种子。假以时日,我们就会发展出一种能力,使我们得以在禅修或日常生活中,以深刻的清明仁慈之心来面对穿流而过的经历。
……………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常在燃烧中,何喜何可笑;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  
发表于 2017-8-31 19:2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观照烦恼,烦恼就消失了。观照痛苦,痛苦就消失了。观照散乱的心境,散乱的心境就消失了。观照疾病,疾病就消失了。

摘自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照见五蕴皆空:这就是四念处了。
四念处好多修法。
您以前的修法应该是没有直接观照烦恼,您可以试一下。
我觉得这至少是慧解脱阿罗汉的修法。也可能是混合的修法。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常在燃烧中,何喜何可笑;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  

点评

四念住修法能成就阿罗汉果,现在应该有很多阿罗汉。我没有看到一个被公认的阿罗汉,现代人可能不适于修四念住法门。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释迦摩尼佛。南无十方三世诸佛诸菩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31 19:53
发表于 2017-8-31 19:5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自六祖坛经
定慧品第四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常在燃烧中,何喜何可笑;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  
 楼主| 发表于 2017-8-31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要随缘精进 发表于 2017-8-31 19:21
观照烦恼,烦恼就消失了。观照痛苦,痛苦就消失了。观照散乱的心境,散乱的心境就消失了。观照疾病,疾病就 ...

四念住修法能成就阿罗汉果,现在应该有很多阿罗汉。我没有看到一个被公认的阿罗汉,现代人可能不适于修四念住法门。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释迦摩尼佛。南无十方三世诸佛诸菩萨。

点评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四 …………   (六三三)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巴连弗邑鸡林精舍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所说一切法。一切法者。谓四念处。是名正说。何等为四。谓身身观念住。受.心.法法观念住。 佛说此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31 22:04
听说南传佛教有公认的阿罗汉在。另外南传佛教得1、2、3果的听说有很多。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常在燃烧中,何喜何可笑;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31 21:42
发表于 2017-8-31 21:4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毛中 发表于 2017-8-31 19:53
四念住修法能成就阿罗汉果,现在应该有很多阿罗汉。我没有看到一个被公认的阿罗汉,现代人可能不适于修四 ...

听说南传佛教有公认的阿罗汉在。另外南传佛教得1、2、3果的听说有很多。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常在燃烧中,何喜何可笑;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  
发表于 2017-8-31 21:5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7-8-31 22:0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毛中 发表于 2017-8-31 19:53
四念住修法能成就阿罗汉果,现在应该有很多阿罗汉。我没有看到一个被公认的阿罗汉,现代人可能不适于修四 ...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四
…………
  (六三三)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巴连弗邑鸡林精舍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所说一切法。一切法者。谓四念处。是名正说。何等为四。谓身身观念住。受.心.法法观念住。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不论您修的是佛法的哪一法门,其实都属于四念处,不过您多半修的是残缺版的。
………
隋天台智者大师著四念处卷:若得四念处一切法正。若不得者一切法邪。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常在燃烧中,何喜何可笑;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  

点评

汉传佛教讲菩萨道菩提道,四念处的解脱道被看作基础功夫,四念处修的再好也引不起重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 07:04
 楼主| 发表于 2017-9-1 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要随缘精进 发表于 2017-8-31 22:04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四
…………
  (六三三)

汉传佛教讲菩萨道菩提道,四念处的解脱道被看作基础功夫,四念处修的再好也引不起重视。

点评

四念处应该可以同其他法门同时修行的,或者说可以补充其他法门成四念处,这应该是佛说“一切法者,谓四念处”的意思吧。 人一般都可以一心二用的,比如走路时可念佛,做饭时可以听收音机………。 ……… 比如念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 08:12
南传佛教的人会重视您的,您可以去那里当长老! ………… 佛说菩萨也修四念处。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六 广乘品第十九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四念处。何等四?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内身中循身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 07:14
发表于 2017-9-1 07:1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毛中 发表于 2017-9-1 07:04
汉传佛教讲菩萨道菩提道,四念处的解脱道被看作基础功夫,四念处修的再好也引不起重视。

南传佛教的人会重视您的,您可以去那里当长老!
…………
佛说菩萨也修四念处。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六 广乘品第十九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四念处。何等四?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内身中循身观亦无身觉,以不可得故;外身中、内外身中循身观亦无身觉,以不可得故,勤精进一心除世间贪忧。内受、内心、内法,外受、外心、外法,内外受、内外心、内外法,循法观亦无法觉,以不可得故,勤精进一心除世间贪忧。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云何内身中循身观?
“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行时知行,……省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常在燃烧中,何喜何可笑;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  
发表于 2017-9-1 08:1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毛中 发表于 2017-9-1 07:04
汉传佛教讲菩萨道菩提道,四念处的解脱道被看作基础功夫,四念处修的再好也引不起重视。

四念处应该可以同其他法门同时修行的,或者说可以补充其他法门成四念处,这应该是佛说“一切法者,谓四念处”的意思吧。
人一般都可以一心二用的,比如走路时可念佛,做饭时可以听收音机………。
………
比如念佛,同时内观念佛时的嘴动、喉咙动……,应算身念处。
同时内观念佛时身体的感受,应算受念处。
同时内观念佛时心里的种种念头和想法,应算心念处和法念处。
一般说,内观的烦恼都会消失,最后就只剩下念佛了。
………
我是磕大头同时修四念处的。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常在燃烧中,何喜何可笑;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  

点评

我就是缺磕大头修四念处的功夫。随喜师兄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 08:2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0-8 08: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