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83|回复: 1

圣法长老 四念处开示 怎样能使佛法久住世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24 12:1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四念处开示
圣法长老著 开弘法师译

佛陀,世尊.阿罗汉.圆满的自觉悟者,以完成十波罗蜜[1]、三德行(布施、持戒、禅修)[2]、五种施舍[3] 及三十七菩提分法,包括四念处(cattaro satipatthana),而成就他的境界。

一时,有一位聪明、多闻的婆罗门问佛陀如下的问题:「今日无数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已经证得道.果,而且佛法(sasana)[4]昌盛。佛陀!如何才能够令您的教法,於後世继续盛行而不衰退?」佛陀回答:透过四念处的修行,将能使佛法(Buddha-sasana)久住世间。

现在让我们来思考,是甚么「菩提分法」,佛、辟支佛及阿罗汉们用以帮助他们证果的工具?「菩提」(bodhi)是智慧的名称,包括四道、四果的智慧,及无上的觉悟。涅盘也可以指菩提,圆满觉悟者(佛陀)也可称为菩提。有三十七种菩提(无上的觉悟)的资粮,略说为十四种,详细的说是三十七种: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有四种念处法,何谓「念处」(satipatthana)?如何修习它?已经经过长远的时间,众佛弟子曾经询问、听闻、学习,跟随这念处法。sati(念)是遍一切美心心所(sobhana-sadharana dhamma),建立念是念处(satipatthana)。念处有四种所缘,关於这点,我们把五蕴分为四组,如下:
色蕴是身念处的所缘、 受蕴是受念处的所缘、 识蕴是心念处的所缘、 想蕴及行蕴是法念处的所缘
这五取蕴分为四种观察的所缘,因此称为四念处。为甚么这样?这是为了改正深植於我们心中的各种邪见,凡夫有情有三种颠倒想(令生起邪见):
1.想颠倒(sabba-vipallasa)、 2.心颠倒(citta-vipallasa)、
3.见颠倒(ditthi-vipallasa) (A.4:49)
为了修正以上的颠倒想而有念处的教导,来到此世间的过去诸佛都是教导四念处的,而不是五,三,二或一念处,都是四念处。未来的诸佛也是同样的。我们的佛陀,见到过去、现在及未来,也教导四念处。
一般来说,人们经常对色蕴持有乐想,他们见到美丽的东西就执着了,见到自己丑陋便希望变成美丽。因此色蕴是乐想的所缘,身念处把这种想法反转过来。
许多人认为感受是快乐的,只是追求乐受。在痛苦中的人寻求快乐的因缘。舍受是平静的,因此,(说两种感受时,)可归类为乐受(M.59),因此可说每一个人都希望体验各种乐受。受念处的修习能令一个人觉悟诸受的生起与消灭,所以是苦(dukkha),了解到苦谛(dukkha-sacca)。受念处即是为了这样的目的而教导。
很多人认为「心」是恒常的,从今生转入来世,因为这样的见解,他们有一个常恒的「我」或「灵魂」(atta)的见解。教导心念处,让人们了解「识」是无常的。
许多说法含有我见,为了去除这种我的邪见而有法念处的教导。
为了消除认为某些东西是永恒、快乐、有「我」的邪见及颠倒想,而有四念处的教导。
身念处中有十八种业处,其中的十四种见於《大念处经》(Mahasatipatthana Sutta),其余的四种见於《中部 身至念经》(M.119. Kayagatasati Sutta)[5]的注疏(subcommenatary)。《大念处经》说到: 1、安般念(anapanasati)
2、正念於四威仪(iriyapatha) 3、正念正知(sati sampajabba)
4、於三十二身分厌恶作意(patikula manasikara)
5、界作意(dhatu manasikara)–四界差别观,即地、水、火、风。
6、屍相(sivathika)–直译是墓地,不过这里指屍体腐败的九个阶段作为禅观的所缘,在古时候,屍体是被抛弃於墓地的。因此加起来,即成为《大念处经》中的十四种业处。
接来下是四种色遍处(kasina),如《身至念经》疏所说。我们可以专注於身体上的某部分,如头发及身毛,而修蓝遍处(blue kasina)。同样的,专注胆汁及脂肪而修黄遍处。另外,可以专注於血液及肉而修红遍处。最後,可专注於骨头及牙齿而修白遍处。透过修遍处禅,可以证得各种禅那(jhana)。至此,已有十八种业处,属於身念处。禅修者应该选择适合自己根性的业处[6],您可以用任何一种以上所说的十八种业处证得近行定(upacara samadhi),而安止定(appana samadhi)只能透过其中的六种业处而证得。依安般念可以证得安止定,修三十二身分可证得初禅,四种颜色遍处可以证得四禅八定。依於这些近行定及安止定[7],可以获得各种智(bana),了解因果、缘起、道非道知见清净、行道知见清净[8]及最後获得谛随顺智(saccanulomika-bana[9]),趣向觉悟四圣谛,接着证得四道四果及涅盘。因此四念处之中,身念处也可成为一种能保护及维持佛法久住的禅法。
在受念处,受分为乐受、苦受及舍受。也可以进一步分为五受,即乐(sukha)、苦(dukkha)、忧(domanassa)、喜(somanassa)、舍(upekha)。受也可以依
六根门而分为六种,即眼所触受(cakkhu sampassa vedana),即与眼识相应的受。如是听、嗅、尝、身触及心触也一样。不管如何分法,只有一个受心所。在《大念处经》,受分为九种。[10]观察这些法可以证得近行定,也可以转向观禅,踏上趣向涅盘的道路。这也是可以保护及维持佛法久住。
心念处是以识为所缘的禅法,心(citta)可分为: 1、善心(kusala citta)、 2、不善心(akusala citta)、 3、异熟心(vipaka citta)、 4、无记心(kriya citta) 简略的,心也可分为:
1、欲界心(kamavacara-citta)、 2、色界心(rupavacara-citta)、 3、无色界心(arupavacara-citta)、 4、出世间心(lokuttara-citta)
出世间心不出现於观智的范围,只有八十一种世间心可成为观智。这必须以《大念处经》所教导的十六种方法来观察[11],这样修观,对於心所起的常颠倒想会消灭,而无常想将显现,同时近行定也将於心中生起,依之可以观察名色的无常,因而转向修观,最後证得道、果及涅盘。因此心念处也是为建立及维持佛法久住而存在。
最後的念处是法念处,如前面所提到的,法指行与想(savkhara & sabba)。法念处有五种主要的业处,
一、五盖──第一是观察五盖(nivarana vidassana),明显的这是关系到名法。 二、五蕴──接着是观察五蕴。
三、六内外处──接下来是观察六内处与六外处,这些牵涉到名与色二法。 四、七觉支──再来是观察七觉支,这只有名法。 五、四圣谛──观察四圣谛,包含名与色、五蕴。 法念处应用名与色二法来培养观智,佛陀把业处分为不同的种类以适应不同的禅修者。
在观察五盖[12]时,如果镇伏了五盖,禅修者可证得近行定。依此定进一步修观,可证得道、果及涅盘。因此观察五盖也是一种能令佛法久住的念处。
接着是观察五蕴[13],即色、受、想、行、识。这里首先证得近行定,然後证得各种观智,最後证得道、果及涅盘。因此这也是一种能建立及维持佛法久住的禅法。
关於观六处[14],所有的十二处,即六内处及六外处是观的业处。从六根、心及各自的所缘而生起结(samyojana),如果超越了它们,便能成就近行定,依此修
观而证得四道、四果及涅盘。因此观处也可以说是一种能保护及维持佛法久住的念处。
另一念处是观察七觉支[15],这里牵涉到修习止及观,因而获得观智,证得道、果及涅盘,因此观察七觉支也可以说为能令佛法久住。
接下来是观察四圣谛,以四圣谛为所缘的观禅。这里只有苦及集是所缘,苦之灭谛及道谛只是作为宁静及微细的观察,它们不是观的所缘,这是就三相
(tilakkhana)(无常、苦、无我)的角度而言。由於所有的五取蕴包含於苦谛及集谛中,因此止与观两者都可用於苦集二谛。修习止禅而达到近行定及安止定,由修观开展各种观智以证得道、果及涅盘。因此这也是一种可作保护佛法久住的工具的禅法。
从以上所说,我们可以见到佛陀的这些教法,是完全正确的,即佛法将能够被保护及维持很长的时间。因此要能保护及维持佛法久住,我们所应该做的就是修习以四念处为首的菩提分法。我们布施,持戒,修定,闻法及修诸善行,以便能够培育这些菩提分法。
假如有一天,我们归依三宝,接受佛、法、僧及善知识,这将会令我们脱离轮回的苦而证得涅盘。从那一天开始所作的各种善行,将培育菩提分法。在造一个善行中,无数的过去及现在的善心识心路(kusala-citta-vithi[16])在我们心中生起。
闻法等的善心及透过六根门而起的善心所生起。对於有智的佛弟子,心中生起喜俱.智相应的心识过程。每一心路过程中的速行心(javana[17])有34法,每一法都有菩提分法。现在我们来把心所分类,如下:
13个通一切心所(abbasamana cetasika) 19个美心所(sobhana-sadharana) 1慧根(pabba-indriya) 1心(识) (citta)
以上的每一法都有菩提分法在里头,这34法把「心」转化成心如意足(citta-iddhi-pada)。它们也包含「精进」,因此也成为精进如意足(viriya-iddhi-pada)。因为也有「欲」,所以也成为欲如意足(chanda-iddhi-pada)。其中的「慧」则成为观如意足(vimamsa-iddhi-pada)。依於这四如意足为基础,而构成我们的善心路过程。所包含的「念」成为四念处,那「念」作为菩提分法而发展,而称为: 念根、念力、念觉支、正念
同样的,这里所说的精进作为以下九种菩提分法来修习: 四正勤、精进如意足、精进根、精进力、精进觉支、正精进 同样的,这里所说的慧也作为五种菩提分法而生起,如下: 观如意足、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见
在每一善心路过程中连续生起,显现为一境性的菩提分法如下:
定根、定力、定觉支、正定
在我们心中的每一速行心,生起很多这样的菩提分法,所以我们应该感到高兴,因为随着个人的愿望欲证得阿罗汉、辟支佛或三藐三佛陀,这些善行将发展而缩短轮回的时间,解脱烦恼。无论如何,我们应该了解心是不会永远保持不变的,(可能变成不善心),而是一直在很快速的转变。如果要避免这些变化及令心保持在善心中,我们应该依如理作意而活动。亦即如果我们持续的观察诸善行[18],我们将成功保持善的心识过程。当我们持续的起善的身、口、意的行为,我们就是以如理作意去行为,因而也持续的在修四念处[19]。某一天当我们的菩提分法,例如四念处变得强有力,而足於解脱所有大约1500[20] 种烦恼时,我们将证得道、果及涅盘。能肯定的是,当你的菩提分法足够成熟时,你将能觉悟胜义谛,如果不是在今生,那么即是来生或未来多生,或是在未来佛的时候。所以修行(patipatti)能脱离轮回,这是绝对能成功的(niyyanika)。因此,我们必须确定佛法将流行五千年[21],这样我们才能够圆满我们的波罗蜜,其它的人、天也能够学习及修行佛法,证得禅定、道、果及涅盘。同样的,让我们希望这善行,成为对有道德,持律,保护佛法,并向一切有情,包括天、人,弘扬佛法的僧伽的祝福。
我们刚刚完成一个很善良的行为,佛陀所教导有智慧的婆罗门法,对今天的我们还是有效的,我们已经能够修习菩提分法,例如四念处,因此,让我们礼敬佛陀,他是第一位修习四念处禅法,超越所有烦恼,证得三藐三佛陀的人。让我们礼敬佛陀所教导的纯净之法。让我们礼敬追随佛法,修习四念处,证得涅盘的僧伽。让我们礼敬四道果及涅盘,及趣向菩提之法,例如四念处。让我们许愿我们所有的福德,尽数回向为能趣向菩提之法。
(编按:本文为The Most Venerable Ariyadhamma Mahathera(圣法长老):―The Dhammas—that Lead to Nibbana.‖之一篇。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发表于 2017-8-24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9 20: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