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26|回复: 10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上海下峰禅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6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金,代表的是一色,含义即一切处也,永不变也。刚,代表坚固,能摧毁一切物也。金刚连接起来,即于一切处,皆能破一切障碍也。金刚是非常坚硬之锐器,佛陀就用金刚喻修行的方法,令每一位行者,亦即我们每一个行者修行时,要用金刚智来破我们的所知障,烦恼障。所知障没有了,烦恼障没有了,四相就没有了。佛道就成矣。
那么,什么是不变的金刚呢?佛说的经典,都是连接 在一起的,在《金刚经》里,佛陀就是讲般若。般若有四种,一种是文字般若,一种是日用般若,一种是观照般若,一种是实相般若。文字般若,对于一个修行的人来讲,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等于说食,不能充饥。亦如画餠,并不中用。真正的行者,是不会追求的。 而日用般若,倒是简单易行之事。但一般的行者,而不识之。如何说不识之呢?此般若,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在常用的缘故,只知把它用在善恶方面,用在分别方面,而不是用在道上面。 我们的这一念般若心如何用在道上呢?不妨在这里做个比喻。
比喻:有人骂你,对于一般的人来讲,肯定是生气的。但对于一个行者来讲,就不一般了。为什么?对方骂你,能骂得到你吗?你不妨回光返照观察一下,自己身上的一个我,不是色身,亦不是肉团心。亦不是过去心,不是现在心,同样的不是未来心。过去心已过去,已经是生灭,肯定不是我。现在心刹那不停,刹那生灭,同样不是我。若说未来心,此是未知数,如何说是我。又观此我不在身外,亦不在身内,也不在自己身的中间。若说我在身外,那个所谓的我肯定是别人,与我无关。若说那个所谓的我在内,那我应该先见身内的五臓六腑,但你在见吗?由此可见,我不在内。那在中间吗?若说有个中间,以什么点为中间?无论你用什么点为中间,都会变成:看东方时,自己就变成了西方。看南面,自己就成了北面。由此可见,我不在外,不在内,同样不在中间,我观的一个我,了不可得。我都没有,试试看,谁骂得到你呀?
所以说,是没有人骂得到你的。那你就很淡定地看对方骂,当对方骂完了,你还可以问对方:骂完了吗?如果没有骂完,再接着骂。如果对方真要接着骂,你又很淡定地看着对方骂。待对方骂完了,你还可以搬条凳子给对方坐坐,问对方:是不是累了啊,先休息一下,休息好了再骂。如果对方休息了一会儿之后,还真的要接着骂,你就给对方倒杯水,请对方喝,同对方讲:你骂了这么久了,辛苦了,来喝杯茶,待会儿再骂。你看对方还骂得动吗? 所以说,是没有人骂得到你的。
这么一来你再看看,对方骂到你了吗?没有骂到你啊。因此,有般若智的人,别人骂他,就由别人骂吧。任别人怎么骂,都是骂不到我的,因为本来就没有个我。反过来是成就了我。看看自己识不识得一个我。看看自己的心动不动?量大不大?这就是日用般若的一个例子。当大家认识到,本来就没有我时,不与他人争执,这就叫做般若,若与他人争执,就叫做愚痴,不叫般若。般若,在我们日用生活当中处处可见。例如:喝茶时,当茶杯里的水很烫手时,你知道烫手,就放下来,这就叫般若。天冷了,要加衣服,就加一件衣服……依此类推。此皆为常用般若。《六祖坛经》云:般若智,人皆有之。不但是人皆有之。一切众生皆有之。若于一切时,一切处,将心安于道上,都朝道上会,于一切时,一切处,其心不动,不取于相,那一切众生,皆成佛道。
即般若,一切众生皆有之,只要视一切物,心若不住,自成佛道。心有所住,即是凡夫。昔日六祖惠能大师,听一居士诵《金刚经》,当读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当下大悟。识此日用物,般若智。各位菩萨,欲求解脱,并不用求,无人系缚于你,而是你自己著相,自寻烦恼,自己造业,自己轮回,不关他事。成就道业,亦是自己自在,自我成就,自我受用,别人只有望尘莫及。
以上所说的,就是指日用般若,也就是所谓的平常心。向外即愚。向内即般若。至于观照般若,一般来讲:是指打坐参禅念佛之时,或持咒语时之功夫。比如持《楞严心咒》时,将一个咒语绵密地持诵,心不要急。心急即嗔,即痴,即愚。也不能太慢:慢则滞,则堕,不思上进。这个功夫,要靠大家自己掌握。在念诵的当中,一定要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心不要向外,心亦不向内,就在了了分明,清楚明了的当下,令《楞严心咒》清晰明了,就叫观照般若。耳朵也不要去听外界的声音,听也是听这个《楞严心咒》,令这个《楞严心咒》,清晰明了,就叫观照般若。在念诵的当中,见有妄想生起,刚用功之人,粗妄较多,知妄是幻,只照顾心咒,不随妄流,其妄自歇,此为观照般若。继续努力,天天用功,不计得失。又见细妄,而此细妄,非常绵密。知是细妄是幻,只管持咒,心不随妄。其妄自歇,此为观照般若。
至此,功夫特别好用,咒语绵密,妄心已歇,但还有咒语在,百尺杆头重进步,继续念咒,功夫不停,突然间,犹如闪电,咒语和念脱落,身心俱空,当下了了分明,清清楚楚,佛性现前,又叫实相现前,大彻大悟。此一番景象,非言语所能到。如古人所说,言语道断,心行处滅。由此而直接进入实相般若。《金刚经》云:十方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区别。当功夫到了一心不乱时,开悟的深浅还是有区别的。有的是虚空粉碎,有的是大地平沉,有的是豁然开朗,有的是哇地一声……至此初见法身,进入了实相般若。
学佛法,不管是哪一个法门,都要讲究一心不乱。只有达到了一心不乱,才会产生奇迹,才能开悟了生死。我这么讲话,可能有人会反对。为什么会反对啊?因密宗现在倡导闻思修,而山僧我在这里倡导一心不乱,好像与密宗有点背道而驰。还有人会附和,佛经里也讲闻思修。为什么我这个出家师就提倡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有何好处啊?现在不妨同大家商量一下。闻思修,是密宗的一种修法,其最高果位是阿罗汉。佛经里讲的闻思修,是对初发心的人讲的。一心不乱,是对大乘佛教徒讲的,是对一生补处的大菩萨们讲的。因此,佛在药师经,无量寿经里都讲过,如念佛之人,只要一心不乱念佛,就可以证得不退地,就可以在一生补处成佛。你们不知道一心不乱的力量,比如:原子弹,那是最小的一个东西,但它威力无穷。抗日战争期间,美国两颗原子弹,就把日本广岛给毁了。那个力量,任何建筑物,犹如风卷残叶。所以,行者用功,亦复如是。当你用功用到一心不乱时,一日至七日,就会大爆炸,虚空粉碎,此时此刻,法身遍一切处,般若现前,炯脱根尘,灵光独耀,即如如佛。这就是实相般若。
 楼主| 发表于 2017-8-6 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8-6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浅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经题
当一个行者,初破本参,见到法身,不能说已经功德圆满,不能说不用再用功了。此时此刻只不过是见到位,见到的只不过是个素法身。见到的是因地佛,而不是果地佛。所谓的因地佛是因地当中,还不俱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后面的路程还长得很。又初见法身之人,还有很多的习气毛病未断,在《法华经》中佛陀又云:叫做除粪。所以说:初见法身之人,就是刚刚开始用功之人。此时有觉有照,即我们常说的实相般若观。只要有一丝毫的烦恼,知此实为生死根本,当断令断。说话想体现一个我时,此实为生死根本,当断令断。当你想不通时,此实为生死根本,当断令断。将一切习气毛病断尽无余,如是用功不断,突然又如电闪雷鸣,三关透彻!大事已毕。当然,也有些行者,可能还得从有觉有照的功夫,用功用到无觉无照处,此时已破重关。单破重关还不算,古人在此有一说:莫说无心便是道,无心还隔一重关。此时此刻,功夫又是成片,哇地一声,踏破末后牢关。此时行者,扒一根稻草,也是丈六金身。从此,只管搬柴运水,不再招摇过市。破本参有深有浅。最好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一定是上品中品往生,得千佛授手,可以示现百世界八相成道。破重关者,不用求生极乐世界,若求生极乐世界,定是上品上生,万佛授手,可以万佛世界示现八相成道。踏破末后牢关者,得大圆镜智,体如虚空,有虚空藏菩萨之美名。到此无修无证。释迦如来,于佛遗教中云: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修无证之行者!在此足以证明,三关透彻之行者,其功德不可思议,十方诸佛,赞莫能穷。如是行者,十方诸佛皆为其摸顶授记。可于十方无量刹土示现成佛!
下面就谈谈什么是波罗蜜,及经之一字。谈佛法,本人喜欢根据自己的修持而与大家分享。其它的还是讲不来。其主要原因:是本人看经看得少,也没有看过其它的注解及一些法师们的开示。在没有办法的基础上,就根据自己的修持而讲点心得体会。可能与过去的法师们有些出入,与现在的法师们也有出入,但愿不离佛陀的宗旨,相信这个就是对的。而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佛陀有一个宗旨:以不着一切法为宗,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离一切相即是。前几天,已经谈过了般若。般若有文字般若,日用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这四种般若,都同大家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就是告诉大家,用功,都要依般若而起修,也要依般若而得究竟,而得圆满。如日用般若,只要你不随境缘,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就当下解脱,入甘露城,得甘露味,心得自在,此即波罗蜜。波罗蜜又是行者的心的径行处,此即一念般若波罗蜜经。如果念念不随境缘,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即念念解脱,念念入甘露城,得甘露味,心得自在,此即念念般若波罗蜜经。昔日六祖惠能大师,一闻《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识得诸佛法要,以无住为本。所以,六祖惠能大师有个一行三昧,以无住,无相,无念为宗旨,为修持,为证道。故六祖只论见性,而不论禅定解脱。因此,只要每一个行者,心无所住,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就已经得到了佛法的根本。明了诸佛法要,得甘露味,当下成就。即到彼岸。此时得知,我与众生,佛性本自具足,佛性本自清净,佛性本不生灭,佛性本不动摇,佛性能生万法。故曰:佛性本自解脱,无人系缚于汝。佛陀在此《金刚经》中,教诸菩萨们,不要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于诸行中,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若无所住,即离四相。此经不讲修证,只因般若人皆有之,著与不著才是关键。此为径行处,又是此经之要领。故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楼主| 发表于 2017-8-7 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文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讲《金刚经》,是有套路的,如果按照套路及结合自己的功夫来讲《金刚经》,那是需要慢长的时间才能讲完一部《金刚经》。比如:开经释题,分科判教,就是非常繁琐的。想要在手机上,以发微信的形式讲经,就是讲到驴年马月也是讲不完的。因此,不如直入主题,从经文直接入手。《金刚经》,分三十二分,这些标题,我们也先放一边,今天就单独谈谈经文的第一句:如是我闻,什么叫如?如者,不动也。如者,不变也。如者,一色也。如者,真实也。如者,具足也。云何:不动?不变?一色?真实?具足?指的是一切众生之本来面目也,本地风光也,本有佛性也。是故说:不动,不变,一色,真实,具足。释迦如来,示现降生印度净梵王宫,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唱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此时佛陀所说的我,不是指释迦如来,而是指我们的本有佛性,天上天下独称尊。因为一切法,皆因心而建立故。若无一切心,则无一切法。法会变,则心不变。此即如也。又佛门,凡佛陀所说的法,都是从佛陀法性流中,自然流露出来的,凡所有见者闻者,均沾利益,无不解脱。此即如也。又如来所说的法,不但释迦如来如是说,十方诸佛亦如是说。此即如也。又释迦如来入涅槃时,为了区别佛法与外道法之缘故,代表佛法永不变迁的缘故,此皆为如也。此一如字,义理深刻,不可思议。
是之一字是肯定词,表示绝对的,正确的,真实不虚的,永恒不变的真理,永远不变的真实。那么,什么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和真实呢?就是指每一个众生的本有佛性。在《金刚经》里,又指如来说法所处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佛陀所说的法要。
经文里的我字,是指阿难。又指我人用功时,或行住坐卧时,了了分明的当下这一念。 我之一字又代表这《金刚经》是阿难尊者,亲自听闻,并且对其所听闻的法要,并无增减。闻之一字,不用解已明,了了分明,并非虚幻。
如是我闻之开头一句,联贯起来,好让大家更加明了通达:
凡所有一切众生之类: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都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佛性与佛无二无别,如是一切众生,本来就是诸佛如来,只因妄想执着打失娘生面孔,迷失本来,故而未证得佛果菩提。若想证得无上佛果菩提,当以本具的,无处不在的,具足一切功德的,没有生滅的金刚般若智慧做功夫,就能恢复每一个人的本来面目,成就无上佛果菩提!如是无上妙法,是我阿难亲耳所闻,并无增加,亦无减少。
一时,佛在舍衛国给孤独園,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是当时佛门记事的一种方法,把佛陀说法时的缘起,记载得非常清晰明了。虽说是二千六百年前的事情,那时候没有今天的科学发达,但现在的记事方法,还是佛陀时代的记事方法。现在的科学家们,看了佛经之后,非常感叹佛陀时代的记事方法,原来是非常科学,令人赞叹不已。也知道了佛陀之伟大,令人神往。令人羡慕。令人敬佩!
各位菩萨大德们:现在同你们探讨一个问题,为什么阿难要把佛陀的起住方式摆前头,也在经典里面记载了下来呢?不但《金刚经》,其它经典也是这么记载的。《金刚经》法会因由分第一,阿难尊者记录了佛陀的生活起住,如平常人没有两样。虽然是平常语言,却道出了不平常的道理。什么道理:平常心是道!
 楼主| 发表于 2017-8-7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峰禅师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禅宗祖庭扬州高旻禅寺上德下林老和尚的法嗣、临济宗第四十八代传人、高旻寺禅堂西堂师父。禅宗是专门研究心地的法门,海峰禅师的宗旨是:“发明心地、明心见性”帮助修行者成就道业。
海峰师父是一位独特的师父,他时刻教导弟子修行的方式是从心上下功夫、告诫我们心外无法。一定要离四相,制心一处地用功办道。他用他修行的经历告诉弟子们用功方法,给弟子们指正了修行的道路,他讲解的《金刚经》与《楞严经》简单扼要、条理分明让弟子迅速地融入到佛陀传的正法之中,为弟子们的修证、出离轮回打下坚实的基础。众多的弟子在他的教导下都得到了无边的利益。他慈悲仁让、志意和雅,恭敬他的、轻慢他的、嫉妒他的、藐视他的......他都慈悲对待或者回避仁让,用他那虚空般的胸怀包容着一切。能拜到这样的师父是我等弟子们的幸甚,是弟子们的无上的福报。跟随这样的师父能使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正定、正行!跟随这样的师父去修行,成功的目标已离我们不远矣!
 楼主| 发表于 2017-8-7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峰禅师简介:
   海峰禅师,系湖南省冷水江市人氏,俗姓:王,名:中山,字:身寳。法名:海峰。字号:凌云。幼年三、四岁时,祖父去世,深感老、病、死、苦,叹人生无常,初萌出家之念,苦其无人引导,入不了门。后又赶上动荡年代,哪有佛道仙友。
   海峰禅师于一九八三年正式皈依三宝,一九九一年于扬州高旻寺礼上德下林老和尚剃度出家。一九九二年于镇江寳华山隆昌寺授具足戒,一九九四年任高旻寺禪堂维那,一九九六年任高旻寺禪堂堂主,后又诸方参访,涉足西藏参学。内地住山及茅蓬。二〇〇五年得到扬州高旻寺上德下林老和尚青睞,续為老和尚法嗣,接祖位成为临济宗第四十八代传人。一九九八年,海峰禅师回湖南俗家探望老父,观知家乡西禪寺因缘殊胜,有龙象辈出之相,才发大宏愿,重建西禪寺。
   二〇〇二年经过上级有关部门审批,西禪寺正式投入筹建工作。西禪寺位於湖南省冷水江市毛易镇一字峰西面山腰,椅型环抱,千姿百态、风景优美。寺门坐东朝西,实乃得天独厚的佛教圣地之一。西禪寺始建於明朝万历年间,原名:觉华庵,即觉而心华髮之意也。且寺庙朝向西天佛祖,与达摩西来无二无别。还有庙前有一条小河,其水流向西方,由此更名西禪寺。意為达摩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意也。
   数年来,海峰禅师呕心沥血,数年如一日,才使荒废的西禪寺初具规模:现有大雄宝殿、僧寮、斋堂、方丈室、锺鼓楼以及在修建中的天王殿。西禅师以明心见性为宗旨,不搞旅游开发不售门票,不搞大型经忏活动,以自修为主,专研心地法门,成就自性菩提,回向法界众生,护国安民,专祈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起一个保驾护航的作用。普愿法界有情,共入毗卢性海。
 楼主| 发表于 2017-8-8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下峰恩师教导我们:修行很简单,但见己过,莫问他非,凡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去行持一切事物。让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修正自己,扩大与提高自己的心胸与见地。
 楼主| 发表于 2017-8-9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现启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菩萨们:现在同大家学习一下,善现二字,你们可知道善现指的是什么呢? 善现是指须菩提,为什么须菩提又叫善现呢?
须菩提自证得四果阿罗汉,亲证无争三昧。即身无争、口无争、意无争。得知诸法无我,故心无所住。为利有情故,代诸有情有意请法而问世尊,如是行持,即名善也。现者,悲心现用,利益有情也。由是可知,须菩提之悲心不可思议,故为如来之所护念。
启请乃缘起也。法不孤起,因缘而生。此次如来宣说《金刚经》,如是无上妙法,实乃因须菩提之悲心,利益末法时代,及尽未来际利益法界有情之缘故,而向如来请法,令如来将真修实学之无上妙法,直接了当之成佛密语密意和盘托出,故不须修证,直了成佛!
时,是指时间,是当时佛教记事的一种科学的记事方法,是指须菩提请问佛法的一个当时的真实情景。又暗指每一个行者,见佛,见法时,同样的需要因缘时节的。不是说想开悟就能开悟,想了生死就能了生死的。都是有悟道因缘的。
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坐起,偏旦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这一段经文很容易理解,就是不用山僧解释,想必大家也是非常清楚。但有一个名词,山僧在这里还想做一个解释。一个什么名词呢?长老二字。
佛门讲究先入为大。在佛门,谁先拜师,谁就是师兄,后拜师的就是师弟。因此,如来在世时,就是托钵化缘,听经闻法,都是以出家的先后而定的。如果这个人刚刚出家,只要闻法而证得了罗汉果位,就可以打破这个规矩,也同样的可以排在一些师兄弟的前面。这个排班就按照证果位的前后而排列。现在高旻寺的规矩法则,也是引用了佛陀时代的规矩。选班首,就是同样的堂主,先前选上的堂主,就坐在前面,后来请的堂主就坐在后面。排班亦复如是。
须菩提在佛陀的众弟子当中,不但是僧腊长,而且戒腊也长。并且还是早期证得无诤三昧的四果阿罗汉,资格相当老。再加上他智慧超群,解空第一。由是缘故,大家都尊称须菩提为长老须菩提。佛陀也喜欢这么叫他。
佛陀宣说《金刚经》时,其着重点体现出了一个重要的缘启,这个缘启就是须菩提,长老须菩提也在大众中,听经闻法。但这次的须菩提不单单的是听如来说法,而是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是代法会大众,及法界有情向佛陀请问佛法的。
为什么须菩提是偏袒右肩的啊?佛在世时的印度,共计有九十六种外道,除了裸形外道之外,修行的行者们有偏袒右肩的,有偏袒左肩的,还有著其它服装的。佛陀当时就为佛门弟子立下了一个规矩,凡佛门弟子,都要偏袒右肩。这个规矩,在我们中国的汉地,有些改变。要授了三坛大戒的出家人,在法会当中,说法当中,都要撘衣,露出右边的海青衣袖。这是中国汉地根据汉地的习俗,做了一点小小的变动。但藏地还是保持佛陀在世时的规矩,未加改变。所以,须菩提他偏袒右肩,也就是当时的佛制,即规矩也。
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菩萨们:你们知道希有二字做何解释?
释迦如来示现,从兜率天降生印度净梵王宫,脚踏莲花,做狮子吼,唱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此第一稀有。示现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七岁出家,三十成道。此第二稀有。彻悟诸法本源,识得本来面目,断尽烦恼无余。法性遍虚空,而量周沙界;神通妙用,不可思议!无量功德,犹如宝山,尽未来际,赞莫能尽。此第三稀有。如来智慧,无有增减。等同虚空,无有穷尽。无量方便,无量智慧,无人能测。就是等妙二觉菩萨,也未究竟。此第四稀有。若赞如来之功德,我等一介凡夫僧,尽未来际,亦无法说其少分。此第五稀有。有偈云:
天上天下无如佛,
十方世界亦无比;
世间所有我尽见,
一切无有如佛者。
世尊:是如来的尊称!如来有十个称号:一:如来。二:应供。三: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世间解。六:无上士。七:调御丈夫。八:天人师。九:佛。十:世尊。是故须菩提请法时,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菩萨们:你们可知道,什么叫做善吗?
一般的人会以为,我只要不做坏事,这就是善。或者是:我多做好事,不做坏事,就叫做善。是不是这么一回事啊?大家有可能都认为是的。但佛陀在《金刚经》中讲的这个善,却意义非凡,你们可知道吗?
《金刚经》中讲的善,不是世间法的善,而是出世间法的大善。什么是出世间法啊?复本心源,究竟清净,这才是真正的出世间法的大善。什么叫复本心源啊?
所谓的复本心源就是应无所著。所谓不著色生心,不著身香味触法生心。如是则名无所住。则名复本心源。
为什么只在《金刚经》中讲善之一字,是对出世间法的菩萨们讲的?《金刚经》里就讲的很清楚,《金刚经》是对大乘者说,是对最上乘者说。所以说,《金刚经》中善之一字,意义非凡。不同一般。
至于男子,女人这二个名称,则是指修行而想了生死的行者。至于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大家也应该早就明白了吧?
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意思就是指: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之意。明心?明个什么心?就是要明白我们的本有真心。《金刚经》实无有少法为真心。若有一法则为幻心。何为实无有少法为真心?菩提自性,本自清净故。菩提自性本无所得故。此则名为实无有少法也。故名实无有少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性者遍一切处也,永恒不变也。故名菩提自性,本不生滅也。本无来去也。《金刚经》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要如何证?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要如何修?不讲证,亦不讲修,而一般的人,对于自己的心都没有办法降伏,想要复本心源就是太难了。因此,须菩提问: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此一段经文,已经非常明显,想必不需要山僧再作解释了。当时,释迦牟尼佛就说:善哉善哉,此即赞叹之意,如来赞叹须菩提,以善巧方便利益众生而作启请,为众生开启解脱之道。不假修证,即证菩提。如是慈悲之心,如来已知。如是而为如来之所称赞。如是如来连连称赞:善哉善哉。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此二句经文,非常明了。如来是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的。这里的善护念有别于世间法之情爱。世间法之父母爱护儿女,保护儿女,就是守在儿女身边,生怕儿女有任何闪失。如来的善护念却是告诉我们一个用功的方法,刹那之间长大,刹那之间开悟,刹那之间如我释迦牟尼佛一样明自本心,见自本性而成就法身佛。成就需要三大阿僧祗劫才能成就的法身佛!拔除众生之一切业障根本,而彻见本来面目,这就是如来之善护念也,亦是如来之善咐嘱也。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此二句经文,是如来之悲心。如来在教须菩提谛听,亦即在教大家谛听,《金刚经》之法要。现在的世间人听经闻法不用心,由不用心之缘故,听完佛经,亦不能解佛语。由不能解之缘故,又如何能付诸于行而成就呢?即不能成就,那是不能破魔网,出三界的。
善男子,善女人。此二句经文,山僧已做过多次解释,山僧就不用解释了。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告诉大家:若要歇妄心,若要断烦恼,若要彻见本来面目,若要如何明心见性,若要拔除业障生死根本,令这个心不动,不取,不舍。令这个心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独露堂堂,照天照地。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意思是说:尊敬的佛陀,我们愿意听闻您的教导,听闻您的开示,听闻您的法音。
 楼主| 发表于 2017-8-11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如来在《金刚经》中说法,接下来就告诉大家: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滅度者。这是佛陀说的原文,也就是如来之所咐嘱。告诉了大家,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这里如来已经告诉我们,用功办道,就是要这么去用功夫的。度众生,而不能有度众生的相,这就是如来所咐嘱的,也是如来所善护念的。《金刚经》是对大乘者说,是对最上乘者说的。下根劣质的人,闻到《金刚经》,就会心生恐怖,坐立不安。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一切众生,之所以称为众生,只因为它们的心取相了的缘故。取相就有我。有我就叫做众生。又叫凡夫,由是缘故就有生死。因此,佛陀才说: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即著四相,形同名夫,不是菩萨。看似《金刚经》是为那些大菩萨们说的,同样的《金刚经》也是为在坐的每一位菩萨说的。由此可见,你们在何时何地,都不能取相,在与人相处时亦不能取相。菩萨们,如来说的《金刚经》,看似理论,其实是功夫,又是行处。若能如是行,就是大菩萨!!!
记得前次学习《金刚经》时,谈到了《金刚经》中,佛陀所说: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那就同大家先谈谈一个我相:所谓的我相,是指每个人六根对六尘,所产生的六识,这就叫做我相。 比如眼对色时,就会产生见,就自认为有一个(我)在见,耳对声时,就会产生闻,于其闻中自认为有一个(我)。鼻对香时,就会产生鼻识,于其闻香时,产生一个(我)。舌对味时,产生味识,于其味中,产生有(我)……由于产生了我执的观点,就会以自我为意识,于中就会产生取和舍。有取之后,就自认为是(我)的。舍弃的,就是别人的。是(我)的就归(我)所有。在《楞严经》中,佛陀称这种观念为视物为己。此皆为我相。 对于一个用功的行者,在任何时候,只要起了个明白了,知道了,懂得了,有些甚至自认为开悟了,能说法了,能度众生了,在度众生,在利益众生,在发菩提心,有欢喜,有厌倦,厌恶,厌烦,舍离等等一切一切,此等心态。当断之,断之则与法相应,当下成就。
云何为人相:即待人处物当中,与你相处的对相。所以,一个用功之人,觉知到了自己有人相时,理当断之,如是行持,即与法相应,当下成就。
云何众生相:当一个行者,在平常待人接物当中,若起了利他之心,他对我不利之心,我为对方付出了多少等等一切一切之心,此皆为众生相,如此种种,当断之,则与法相应,当下成就。
云何寿者相:比如:想健康,想长寿,想去西方,想生东方,以及其它种种,皆为寿者相。
若说四相,不能分开。只要有我相就有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只要有人相,就有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只要有众生相,就有我相,人相,寿者相。只要有寿者相,就有我相,人相,众生相。纵观四相,其主要起因,皆因有(我),若无有我,则无四相,若无四相,则无生死。由是可知,若了生死,当断四相,此为如来之所嘱咐,之所护念处也。
过去的祖师大德们,都说开悟的金刚,其原因也在于此。只要大家认识你的过去种种心,现在种种心,未来种种心,皆为四相,皆是凡夫心,皆是生死心。是故如来在《金刚经》中,就指出来了,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若无过去心,无现在心,无未来心,就还汝本来面目。《楞严经》中云:歇即菩提!即指的是一个行者,如果他的过去心已歇,现在心已歇,未来心已歇,此即为一实相,又叫诸法实相。菩萨们:现在应该明白了吧:了生死,就是了大家的心。心即四相之源也。
讲《金刚经》,已经令大家认识到了什么是四相,大家也从中明白了什么是生死。修行是修什么。了生死是了什么。原来四相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就是生死。修行是修心,因有心之故,故有四相。因此,修行就是破四相。了生死当然就是了心,也就是了四相了。即使是这样,那今天突然间,又有人问了另外一个话外题,中国真正的传统文化是什么?那《金刚经》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有何关系?菩萨们啊,山僧今天要说的这个问题,是有深刻含义的。要知道:现在中国在提倡中国传统文化,世界也在提倡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美国和英国,日本,韩国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对我们中国,正在重点研究的,要数英国的剑桥大学。中国的传统文化分三个时期,春秋时期是道教文化。战国时期是儒家文化。唐朝及至于今,是佛教文化。不但是佛教文化,而且是宗门一法。宗门一法,从六祖惠能大师,闻《金刚经》开悟以后。从此,就有很多的佛门弟子就开始专诵《金刚经》和《六祖坛经》,在佛门里,以诵《金刚经》和《六祖坛经》开悟者,不计其数。
其中有很多的道家祖师及其儒家思想有造就的人才,就进入到了佛门,探索佛法,更重要的是探索宗门这一法。通过学习之后,再去道家和儒家讲课。大家所熟悉的八仙,张果老,吕洞宾就是道家的最典型的证明。儒家的一些大文豪门,如:苏东坡,李白,白居易,唐伯虎,朱熹,曹雪芹,吴承恩……等等,数不胜数。为什么自唐以后,在各领域里出了这么多的大德?皆因宗门一法的功德。 以前的道家,非常用功,在山中都是苦修,其目的就是为了成仙而长生不老。因此,他们注重的是色身。经常以采气炼丹而求万寿,也有个别的人,在修行当中羽化成仙,现在的藏传佛教与中国的传统道教非常相似。包括了现在藏传佛教的虹化身。在神秘的封神榜,到处可见。他们把这当做一门绝学,轻易不传。非常神秘。有修有证,最后还是有漏之身,并不究竟。最高果位就是辟支佛果。因此,教下天台宗,将佛教分为:藏教,通教,别教,圆教。藏教的最高果位佛果,就是通教的初果。通教的最终果位佛果,即别教的初果。别教的最高果位佛果,即圆教的初果。唯有顿教,不论果位,体本现成,无修无证无得,而超佛越祖。烦恼即菩提,众生就是佛!现在很多人热爱的藏传佛教的修学者们,经常宣传其虹化身,以此为终点,为圆满,没有想到已经偏离了最上乘佛法,并非如来本意。
藏传佛教所宣传的最高佛法,就与道家即身飞往空行刹土,虹化成佛即羽化成仙如出一辙。但对凡夫的身心,皆有利益。以他们的定力,可以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有想天,无想天,非想非非想处天。而今天我们大家学习的《金刚经》,却又不同,它没有讲禅定,亦没有讲解脱,而只把生死的根本告诉了大家,也把修行的方向告诉了大家,也将修行的方法告诉了大家。即生死的根本是心,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因有心就有我,因有我即有生死。若无三心,无四相者,即是大菩萨,即是如来。不同于道家,不同于儒家,不同于藏密,不同于教下。皆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重要经典,开发自家宝藏之重要经典,不假修证之重要经典,自利利他之重要经典。也是一切有情,爱不释手的一部经典。难怪自唐以后,中国各领域出了无量无数的人才,与六祖惠能大师密不可分的。与宗门一法密不可分的。与《金刚经》密不可分的。自唐以后的传统文化,就是宗门一法。也可以说是《金刚经》一法。它可以开启你自家宝藏,令你取之不完,用之不歇。它就是后期中国的真正的传统文化。在此,有些人会问:传统文化里有仁义礼智信,有忠孝礼仪廉耻。而佛门有三皈五戒十善。禅堂则有规矩法则。佛门之三皈五戒十善,括尽了世间的忠孝礼仪廉耻。括尽了世间的仁义礼智信。比如:不杀生一戒,已除世上刀兵劫。人若视一切众生为父母,杀戮已经尽了,礼仪已圆,忠孝礼仪廉耻儒家文化就尽矣。这就是唐朝以后佛门文化,成为了中国真正的传统文化的重要原因。记得山僧小时候,山僧不听话时,祖母就教导云:你若皈依佛法僧就好了。也由此得以证明,佛文化深入到了中国的大街小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若谈因果报应,人皆敬畏。山僧在此敢说:今后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加是佛教文化,宗门一法。《金刚经》大法,《楞严》大法。
 楼主| 发表于 2017-8-16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7-8-16 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金刚经有几个阶段。第一是闻思修。无闻思修等于没有学习金刚经。第二,一心不乱。见无四相之实相。第三,无四相之无亦无。澈证实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8 19: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