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247|回复: 6

[祖师大德] 圣严法师和如本法师介绍共修的重要意义,初学者单独专精修行容易出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7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佛教常兴 于 2011-5-7 09:23 编辑

圣严法师: 个人自修和集体共修

  常听说‘宁在大庙睡觉,不在小庙办道’,也就是说个人修行不同于集体修行,在明师指导下修行和无师自修,更是大不相同。

  个人修行,应该是在已经懂得了修行的方法和修行的道理之后,而且也要知道如何来解决修行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及知见上的疑难和困扰等问题,否则不但无法得益,相反地很可能受害。特别是修行禅定,精进勇猛的话,会有种种的禅病和魔障发生,那就是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反常变化。所以,初学的人,不宜单独修行

  集体修行,纵然没有明师指导,尚有其他同修的彼此照顾,互相纠正,只要知见正确,不会发生太大问题。

  再说,个人修行很容易成为冷热不均,忽而勇猛精进,忽而懈怠放逸,乃因为无人约束,也没有大众的生活规制。勇猛过火,会引来身心疲惫而产生禅病;懈怠放逸更会使人放弃修持,退失道心。如果经过几度的冷冷热热之后,便会对于修行退失信心。若在团体中修行,由于共同生活的制约,且有同修之间的制衡,会使人逐步前进,所以,比较安全。

  从心力而言,个人的心力是极其有限的,初初修行的人,也无法造成修持道场的气氛,如果能结合多人共同修行,以同样的方式,相同的目标,共同的心态,同样的作息时间共修,就会形成修行道场的气氛,其中只要乃至一人正常修行,就会使得全体导入正轨。如果,多半人处于正常状态,此种心力的共鸣、共感,就会使得每一个人得到全体修行者的全部力量,十个人参加,每一个人都可能得到十个人的力量;一百人参加,每一个人也可能得到一百个人的力量,所以,佛教赞成以集体的修行为初学者的常规。

  纵然是修行已久的人,偶尔能够参与集体修行,也是有益的事,所以,当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常有弟子一千多人,追随佛陀过僧团的生活;在中国佛教史上,不论那一宗派,人才辈出之时,多是由于集体修行产生。例如:禅宗的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以及马祖道一、百丈怀海等诸大师,其门下无不龙象辈出,而他们都是集合了四、五百人,上千人等的大僧团。因此,将禅宗的寺院称为大海丛林,大海是龙蛇混杂,鱼?居中,但是不容腐尸。修行者的根器,虽有大小、利钝之不等,如果腐败了,反常了,就会被海水弃之于外。丛林之中,林木虽有大小、粗细,但是无不挺拔向上,否则就接受不到雨露、阳光,就会自然地被淘汰。

  由此可见,单独地专精修行,不是初学者所宜。(圣严法师著《学佛群疑》)

如本法师:自修与人众共修,两者其意义有何差别?

  自修与大众共修都建立在修行佛法为出发点,目的在于明心见性,了悟生死(梵语samsara)大业,证成菩提,出三界为正宗。修道者若背离此意义,其自修与大众共修便成多此一举,虚度光阴,徒劳浪费青春与生命

  何谓自修?就是自己将心安住下来,独自一人独处一方而精进(梵语virya)佛道是也。
  自修应具备何等条件?

  第一要正见为何要自修的动机与意义。

  第二自修内容要符合了义解脱(焚语vimoksa)法门。

  第三自修之人应具足有恒心毅力不拔之心,不达彼岸终不止休。

  第四有深信不移之心,截断无明(梵语avidya)三毒。

  第五防止俱生我执懈怠心。

  第六拒绝不必要之攀缘心。

  第七生活严谨,精进菩提(梵语bodhi)。

  第八低声下气多参访善知识。

  第九遭遇业障(梵语karmavarana)慎莫退心。

  第十与不二法门,实相中道相契。

  若修道者因而自修,日日与菩提相应,焉有不得道之有。

  若人欲得自修,这是一件尊严殊胜之举,往往能自行自修者,其身教与言教皆有一定的自修程度,在三藏教典亦有明确的正见(梵语samyag-drsti),行为方面也都上了轨道,一一皆能自动自发用功加行,这是值得赞叹与鼓励的。若是自修者其心软弱懈怠,不具恒心毅力,又无正见增上,不通如来圣法,贡高我慢,无明三毒丛生,如此弊病而自修者,不但与修行无助益,反而招祸惹身,感召堕落三涂之危机,乃至走火入魔,阴阳怪气,非僧非俗,疯颠狂妄,言行错乱,所行外道法而攀附佛门中不能自觉,受世人讥嫌诽谤,的确这种乱象在当今社会不是频频层出不穷吗?诽谤多于赞叹,歪曲如来(梵语tathagata)正法,误导世人,猖狂不能自禁,罪愆无以论量!

  自修是好事,但由于发心自修者,毕竟亦处于凡夫地,习气(梵语vasana)满天飞,又无善知识导引启发,难怪有无数的人在自修,修到最后弊病丛生,言行怪异,不胜枚举,浪费光阴,徒劳无功,又折腾自己青春生命,若欲挽回实乃晚矣!可不悲哉!今将自修弊病举出八点,供诸仁者参研:

  一、自修易蓄养无明而不自觉。

  二、习气难断除,无善知识启蒙故。

  三、自修易昏沉与掉举而不自觉,恍忽过日。

  四、自修者因无同参道友互勉鞭策,易生懈怠堕落。

  五、自修者无善知识指点迷津,凭自己自修易于思想偏邪而不自觉。

  六、逢值业障现前,智慧(梵语jnana)乏术,禅定(梵语dhyana)不足,一败涂地。

  七、傲慢贡高心,有棱有角之个性存而隐藏未净化不自知,佛味佛气佛相突显够强,无形中衬托出自己唯我独尊,藐视一切,自认修持清高至上,让人普受压力。

  八、自修者未正见增上,行为孤僻,厌世极端,或说在空中行在有中,显异惑众,标新立异,彰显自我,个性不稳定,朝令夕改,其难与大众相处,实堪怜愍。

  何谓大众共修?就是集聚志同道合之修行者,共处钻研教典或齐聚共同修行,以达修证解脱彼岸是也。刚初发心或道心软弱者,或易懈怠,习气重,圣教未明者,极须大众共修之必要,何以故?略提十点,供诸善信大德(梵语bhadanta)研参:

  一、共修可抖擞懈怠心,培养恒心,与耐心之处。

  二、共修可遏止昏沉掉举之通病。若以念佛(梵语buddhanusmrti)而论,大众佛号声嘹亮,可得十种功德。业报差别经云:“一、能排睡眠。二、天魔(梵语deva-putra-mara)惊怖。三、声偏十方。四、三涂息苦。五、外声不入。六、勇猛精进。七、诸佛欢喜。八、念心不散。九、三昧现前。十、往生净土。”

  三、共修一股共业之力可修改吾人习染,净化无明三毒。

  四、共修可将有功用行入无功用行。

  五、共修可互相勉励,互相鞭策之功。

  六、共修可培育修行之喜悦与正法风范。

  七、共修可趋向无上菩提,正法熏习故。

  八、共修可去除傲慢贡高心,佛味佛气佛相日益消弭。

  九、共修乃集共业庄严(梵语vyuha)而趋向修证之境,可塑造优秀人才(世出世法之圣贤)。

  十、共修环境,处处是一面镜,人事物频繁,正是转烦恼为菩提,转九法界入佛法界之佳境。

  佛法知见尚未成熟,慢心傲气凌人,易懈怠放逸,俗缘缤纷,五欲(梵语panca kamah)六尘(梵语sad visayah)炽盛者,一一皆不适宜自修,毕竟道心摇晃不堪,不得其门而入,心随境转,进一退三故,欲证成菩提,遥遥无期。因此,在大众共修之庄严道场用功加行,专注一心(梵语eka-citta)而不放逸,是修行者必然的行径,假藉大众共修威德鼓舞自心迈向佛道是迫切所须的。

  长阿含经云:“如来以不放逸故,自致正觉;无量众善,亦由不放逸得。”(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

 楼主| 发表于 2011-5-7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共修的妙用


    今天下午我参加了本地佛友会的共修活动,也是自皈依以来第1次参加。共修内容有:《金刚经》、《阿弥陀经》、《大悲咒》等。我发现共修过程中的心念活动与我单独修大不一样。单独修时杂念纷飞,虽然不理会它,但总是干扰不断,有时候甚至怀疑我是不是学佛的料。但是今天共修的感觉大不一样,尤其是念《金刚经》时,几乎没什么杂念。念《阿弥陀经》和《大悲咒》时,因为这2项本来就是我平时的功课,念得顺了,不需要注意力过分集中就能念,所以有些杂念还是不断地冒出来,但也比平时轻。感觉真是不一样,看来以后要多参加共修。
想当初我参加皈依仪式时,也有这种感受,似乎杂念非常少。在抑扬顿挫的唱诵声中和法器的敲击声中,很容易心念专一,轻松念诵。谁能解释一下吗?

——转自“初级修行者”
 楼主| 发表于 2011-5-7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共修与独修——圣严法师

本帖最后由 佛教常兴 于 2011-5-7 09:35 编辑

为什么一定要“共修”呢?只要够虔诚,难道不能一人随时随地独修、独忏吗?也许,会有人也升起如是的疑惑。这是由于人的念头总是一个接一个,如野马一般地飘忽、闪动,因此,独修、独忏,则须具足一定的专注以及摄心的能力,行者必须对自身有十足的信心与把握,能够察觉到一己意念、意识的散动、浮想,立即将它收摄回来,回归于当下的忏文、忏仪中。

早期,于高雄山寺中的禁足、闭关中,我个人即是采取独修的方式进行《大悲忏》。由于它要求了高度的专注与禅定,因此,并非初修者以初始的散心、浮心便可抵达的。依此,格外需要练就一番修行的工夫与素养。

采取“共修”于初学者格外得力,唯因“木头总是跟著木排跑”。一根木头,可能在汹涌的河面东奔西窜,不知漂向何处;一排又一排的木筏,牢牢绑紧,则可能井然有序,片毫不失地安全抵达彼岸。这便是“依众,合众”的善巧方便。

首先,它举行的地点,是一座清净、庄严,而宁静、安详的道场。人们一进入道场,也便自然地摄心庄穆起来。同时,在拜忏的过程中,由于梵呗、唱诵、仪轨不断持续举行著,即使心念偶尔流转、飘忽、岔开了,也不可能完全中断、停止下来。且由于“木头总是跟著木排走”的巨大凝聚力,一个飘闪的妄念,根本敌不过百个、数百个,甚或上千个虔心专注的力量。因此,妄念瞬即打散,又融入强而有力的“共忏”主流中。

由是,你忏悔,他忏悔,我忏悔……集体的氛围,带来相互的震撼与交响;那忏悔,即如一堵气势庞大的洪流般,能够发自心底的,涤净一己内外的垢恶与罪障。

忏悔,唯有在真正的虔诚恳切中,才能发生作用,也才能具体转变身、心。散心浮动,则很难抵达拜忏的效果。“共修”则相对的,以集体的力量,转化了个体所可能有的散乱、疲怠,而能倾全副心意地,达到“拜忏除障”的目的。

这是为什么世界各大宗教都采行类似的集体祈祷、礼拜和诵赞。唯因他人的虔诚,总是能唤醒自我的虔诚;他人的惭愧,也总能提醒一己的惭愧;而他人的善好,也总能激发自体的善好。以致,感应道交,在相互的辉映与激荡中,不仅在情绪上,也在具体的感受、经验上,真真诚诚地检省,也真真实实的忏悔、净化了。

发表于 2011-5-7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师兄,阿弥陀佛.末学以后也要多参加共修.
 楼主| 发表于 2011-5-7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安楞严 的帖子

随喜赞叹,积极参与
发表于 2011-5-7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3-12-27 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17 14: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