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力力熊 于 2013-2-23 17:55 编辑
原文:第三,明宗
宗是修行要径,会体枢机,而万行之纲领也。提纲则众目张,挈领则襟袖至。故体后应须辨宗。
第三,明辨宗旨
宗旨是修行的要径,是融会锲入实相性体的枢机关键,因而也是学佛万行的总纲领。抓住了纲领,则繁杂众多的条目便可得到有条不紊地梳理,就好譬如提起衣领,诸如衣襟、衣袖也就手到拈来。所以辨体之后还应必须明辨宗旨。
原文: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
此经是以信愿持名作为修习、修行的宗旨枢要。没有信心不足以开启心愿,没有心愿不足以引领修行,没有持名上妙的修行不足以圆满所愿,从而证得所信。
原文:经中先陈依正以生信,次劝发愿以导行,次示持名以径登不退。
经中首先陈述了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庄严,使生起往生的信心。其次,劝请发愿,从而导引能往生的修行。其次,开示持名的方法,往生净土径捷登上三不退位。
原文: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信是指信自觉,信他觉,信真因,信妙果,信佛事,信佛理。愿是指厌离娑婆世界,欣求极乐世界。行是指执持阿弥陀佛名号,现前当下一心不乱。
原文: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
信自觉的意思,是指相信我们现前当下一念之心,本来不是肉身之心,也不是攀缘妄影,从时间上来说无始无终,从空间上到说绝无边涯,终日随因缘而逐,而此心本自清净永恒不变。十方虚空之中的微尘、国土,本来就是我们现前当下一念之心中所照现的东西。我们虽然昏沉、迷乱、颠倒、疑惑,如果此现前当下一念之心去妄回真,决定能够往生自心本来具足的极乐世界,从此再没有任何疑虑。这就叫信自觉。
原文:信他者,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
信他觉的意思,是指释迦牟尼如来决定没有欺诳之语,阿弥陀世尊决定没有不实之愿,六方所有诸佛如来广长舌决定没有第二种说法,随顺诸佛真实的教诲,决定此志寻求往生,从此再没有任何疑惑。这就叫信他觉。
原文:信因者,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是名信因。
信真因的意思,是指深信即使散乱地称阿弥陀佛名号,都能成为成佛的种子,何况一心不乱执持名号,岂有不往生极乐净土的?这就叫信真因。
原文:信果者,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
信妙果的意思,是指深信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之中,诸多上善之人聚会一处,这些人都是从念佛三昧得以往生的,譬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又譬如影子必定与本形相随,响动必定与音声相应,决定没有不实不相随应的。这就叫信妙果。
原文: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
信佛事的意思,是指深信只今现前当下一念便是永恒无有穷尽,依此心所照现的十方世界也是永恒无有穷尽,确实有极乐国土在十万亿佛土之外,彼土最极清净庄严,与庄生寓言不同。这就叫信佛事。
原文: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
信佛理的意思,是指深信十万亿佛国土确实没有出离我们现前当下屑小刹那一念深心之外,这是因为我现前当下一念心性确实没有内外的原因。并且深信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教主、伴众,都是我现前当下一念深心之中所照现影映的。圆满的佛事能够锲入佛理,圆满的幻智可以锲入真如,圆满的修行可以锲入觉性,圆满的他觉可以锲入自觉。因为我们此心周遍无遗的原因,佛心也周遍无遗,一切众生的心性也周遍无遗。譬如一个房间里有千盏灯,每盏灯的光交相辉映周遍无遗,重叠在一起交互摄受,互相没有妨碍。这就叫信理。
原文:如此信已,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厌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故妙宗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是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故次信而明愿也。
如上述那样启信决定了,进而觉察到娑婆世界是与自己心中所感之秽相应的,象这样自己心中的秽垢,按理说是应该厌离的。极乐世界是与自己心中所感的清净相应的,象这样自己心中的清净,按理说是应该欣求的。厌离秽垢就必须舍弃得干干净净,才没有什么可舍弃的了。欣求清净就必须摄取得圆圆满满,才没有什么可摄取的了。所以妙宗说:取、舍如果到了极至,就与不取、不舍没有什么不同的了。如果不是随着佛事或取或舍,反而崇尚不做佛事不取不舍,这样的话就叫做执理废事。既然偏废了佛事,所依据的理也就不圆满。如果通过达成全事即理的修行,那么取也锲合于佛理,舍也锲合于佛理,就算是一取一舍,也没有不在佛法境界之中的。所以,其次,启信之后,接着阐明愿心。
原文: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然诸经示净土行万别千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净土。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故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
所谓执持名号一心不乱的意思,名号是用来召示宏德的,宏德不可思议,所以名号也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所以导致散称名号成佛种,执持名号登三不退位。然而,许多经典开示的净土修行之法万别千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等,每一种修行成功,都可以往生净土。唯独只有持名这一个方法,收摄众生根机的范围最广,下手也最容易。所以释迦牟尼大慈世尊,在没有人问及的情况下,自己演说,特别向大智舍利弗拈出此法,可以称得上是方便法门中的第一方便法门,了义经典中的无上了义经典,圆融顿超诸直道中的最极圆融顿超捷径。所以有以下这几句话:净水珠投到浑浊的水中,浑浊之水不得不清净;佛的名号投进散乱的心中,散乱之心不得不成佛。
原文:信愿持名,以为一乘真因,四种净土,以为一乘妙果。举因则果必随之,故以信愿持名为经正宗。其四种净土之相,详在《妙宗钞》,及《梵网玄义》,兹不具述,俟后释依正文中,当略示耳。
信愿持名念佛,据此成为一乘的真因,四种净土,据此成为一乘的妙果。抓住了真因修行,妙果必定随之而成,所以把信愿持名念佛作为本经的真正宗旨。经中所说的四种净土的来龙去脉,在《妙宗钞》及《梵网玄义》中有详细论述,在此不具体述及,等以后阐释正文的时候,再略作提示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