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215|回复: 12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蕅益大师著)翻译现代文:五重玄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22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力力熊 于 2013-6-18 14:28 编辑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蕅益大师著)翻译现代文:五重玄义第一

原文:第一释名。
此经以能说、所说人为名。佛者,此土能说之教主,即释迦牟尼。乘大悲愿力,生五浊恶世,以先觉(自觉)觉后觉(觉他),无法不知(觉行圆满),无法不见者也。
第一,解释经名。
这部经以能说、所说人为名。是指此土娑婆世界能说的教主,即指释迦牟尼。乘着因地里所发大悲宏誓的愿力,降生在此土五浊恶世,以先知真如的觉性觉悟能觉而未觉者,是无法不知,无法不见的人。
原文:说者,悦所怀也,佛以度生为怀。众生成佛机熟,为说难信法,令究竟脱,故悦也。
的意思,是欣悦于众生本具明妙的觉怀,佛是以普度众生为怀的。众生成佛的机缘成熟了,就为众生演说这部难信的佛法经典,令众生达到究竟圆满的解脱,所以是不可言说的欣悦。
原文:阿弥陀,所说彼土之导师,以四十八愿接信愿念佛众生生极乐世界,永阶不退者也。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亦云无量光,要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庄严,说法化度,一一无量也。
阿弥陀,是指所演说的彼土极乐世界的导师,以因地的四十八愿,接引真信切愿念佛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使之永成三不退菩萨阶位的人。梵语阿弥陀,在此经中是无量寿,也是无量光的意思,举其本义的大要,诸如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报、正报、国土庄严,说法、化度众生,这些一一都是无量的意思。
原文:一切金口,通名为经,对上五字,是通别合为题也。教行理三,各论通别,广如台藏所明。
所有一切佛开金口演说的,通名称做,合对以上的五个字,就是通名、别名合起来作为本经的题目了。经、律、论三藏之中,各个题目都要论述其通名、别名,具体论述的方法与天台宗所明确的一样。
发表于 2013-2-23 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称赞师兄!

点评

感谢师兄鼓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2-23 10:31
 楼主| 发表于 2013-2-23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藕益大师著)翻译现代文:五重玄义第二

本帖最后由 力力熊 于 2013-2-23 17:55 编辑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蕅益大师注)翻译现代文:五重玄义第二

原文:第二,辨体。

大乘经皆以实相为正体。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学者须如此深研痛拶,不可徒落在语言作道理领过),非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非香、非味、非触、非法。觅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非离此别有自性。

第二,辨识经体

大乘经典都是以实相为正体的。我们这些人现前当下一念心性,就其体而言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就其相而言不著过去、不著现在、不著未来,就其用而言不住青黄赤白、长短方圆,不住香、不住味、不住触、不住法。寻觅这心性了不可得,但是不能断然说这心性就是无;这心性具足打造出世间百界千如,可是不能断然说这心性就是有。这心性远离一切的因缘、思虑、分别、语言、文字相,而并不是说一切的因缘、思虑、分别、语言、文字离开这心性另外还有什么究竟的性体、性相、性用。

原文:要之,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

以要言之,这心性离了一切相,便能锲入一切法。离一切相的缘故,这心性随之无相,能够锲入无相的缘故,这心性中没有虚妄之相,从而照见一切相,这心性不可言说,不得已勉强把这心性叫做实相。

原文: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又,照寂强名法身,寂照强名报身。又,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寂照名报身。又,修德照寂名受用身,修德寂照名应化身。

就实相的性体而言,不落寂静、不落返照,但是又寂静而恒能返照,返照而恒处寂静。返照而恒处寂静不可言说,勉强叫常寂光土。寂静而恒能返照不可言说,勉强叫清净法身。再则,照而恒寂勉强叫做法身,寂而恒照勉强叫报身。再则,真如性体之德寂而恒照叫做法身,正念修行之德寂而恒照叫做报身。再则,正念修行之德照而恒寂叫做受用身,正念修行之德寂而恒照叫应化身。


原文: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应不二,无非实相,实相无二,亦无不二。

寂静与返照不能分开两样说,身与土不能分开两样说,真如性体与正念修行不能分开两样说,真如与应化不能分开两样说,在此所说、所指的没有不是实相的,实相没有两样的,也没有虚妄的第二个实相。

原文: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乃至能说(释迦)、所说(弥陀)、能度(佛)、所度(生)、能信(心)、所信(法)、能愿(欣厌)、所愿(极乐)、能持(三业)、所持(名号)、能生(三资粮)、所生(四净土)、能赞(释迦诸佛)、所赞(弥陀依正),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

所以说,举真如性体来作依报庄严、作正报庄严,作法身、作报身,作自觉、作他觉,甚至于能说者、所说者,能度者、所度者,能信者、所信者,能愿者、所愿者,能持者、所持者,能生者、所生者,能赞者、所赞者,没有不是实相之正印在现前当下一念心性所显印出来的罢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2-23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3-2-23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称赞
随喜师兄

点评

感谢师兄鼓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2-23 17:52
 楼主| 发表于 2013-2-23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藕益大师著)翻译现代文:五重玄义第三

本帖最后由 力力熊 于 2013-2-23 17:55 编辑


原文:第三,明宗

宗是修行要径,会体枢机,而万行之纲领也。提纲则众目张,挈领则襟袖至。故体后应须辨宗。

第三,明辨宗旨

    宗旨是修行的要径,是融会锲入实相性体的枢机关键,因而也是学佛万行的总纲领。抓住了纲领,则繁杂众多的条目便可得到有条不紊地梳理,就好譬如提起衣领,诸如衣襟、衣袖也就手到拈来。所以辨体之后还应必须明辨宗旨。

原文: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

此经是以信愿持名作为修习、修行的宗旨枢要。没有信心不足以开启心愿,没有心愿不足以引领修行,没有持名上妙的修行不足以圆满所愿,从而证得所信。

原文:经中先陈依正以生信,次劝发愿以导行,次示持名以径登不退。

经中首先陈述了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庄严,使生起往生的信心。其次,劝请发愿,从而导引能往生的修行。其次,开示持名的方法,往生净土径捷登上三不退位。

原文: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信是指信自觉,信他觉,信真因,信妙果,信佛事,信佛理。愿是指厌离娑婆世界,欣求极乐世界。行是指执持阿弥陀佛名号,现前当下一心不乱。

原文: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

信自觉的意思,是指相信我们现前当下一念之心,本来不是肉身之心,也不是攀缘妄影,从时间上来说无始无终,从空间上到说绝无边涯,终日随因缘而逐,而此心本自清净永恒不变。十方虚空之中的微尘、国土,本来就是我们现前当下一念之心中所照现的东西。我们虽然昏沉、迷乱、颠倒、疑惑,如果此现前当下一念之心去妄回真,决定能够往生自心本来具足的极乐世界,从此再没有任何疑虑。这就叫信自觉。

原文:信他者,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

信他觉的意思,是指释迦牟尼如来决定没有欺诳之语,阿弥陀世尊决定没有不实之愿,六方所有诸佛如来广长舌决定没有第二种说法,随顺诸佛真实的教诲,决定此志寻求往生,从此再没有任何疑惑。这就叫信他觉。

原文:信因者,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是名信因。

信真因的意思,是指深信即使散乱地称阿弥陀佛名号,都能成为成佛的种子,何况一心不乱执持名号,岂有不往生极乐净土的?这就叫信真因。

原文:信果者,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

信妙果的意思,是指深信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之中,诸多上善之人聚会一处,这些人都是从念佛三昧得以往生的,譬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又譬如影子必定与本形相随,响动必定与音声相应,决定没有不实不相随应的。这就叫信妙果。

原文: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

信佛事的意思,是指深信只今现前当下一念便是永恒无有穷尽,依此心所照现的十方世界也是永恒无有穷尽,确实有极乐国土在十万亿佛土之外,彼土最极清净庄严,与庄生寓言不同。这就叫信佛事。

原文: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

信佛理的意思,是指深信十万亿佛国土确实没有出离我们现前当下屑小刹那一念深心之外,这是因为我现前当下一念心性确实没有内外的原因。并且深信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教主、伴众,都是我现前当下一念深心之中所照现影映的。圆满的佛事能够锲入佛理,圆满的幻智可以锲入真如,圆满的修行可以锲入觉性,圆满的他觉可以锲入自觉。因为我们此心周遍无遗的原因,佛心也周遍无遗,一切众生的心性也周遍无遗。譬如一个房间里有千盏灯,每盏灯的光交相辉映周遍无遗,重叠在一起交互摄受,互相没有妨碍。这就叫信理。

原文:如此信已,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厌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故妙宗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是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故次信而明愿也。

如上述那样启信决定了,进而觉察到娑婆世界是与自己心中所感之秽相应的,象这样自己心中的秽垢,按理说是应该厌离的。极乐世界是与自己心中所感的清净相应的,象这样自己心中的清净,按理说是应该欣求的。厌离秽垢就必须舍弃得干干净净,才没有什么可舍弃的了。欣求清净就必须摄取得圆圆满满,才没有什么可摄取的了。所以妙宗说:取、舍如果到了极至,就与不取、不舍没有什么不同的了。如果不是随着佛事或取或舍,反而崇尚不做佛事不取不舍,这样的话就叫做执理废事。既然偏废了佛事,所依据的理也就不圆满。如果通过达成全事即理的修行,那么取也锲合于佛理,舍也锲合于佛理,就算是一取一舍,也没有不在佛法境界之中的。所以,其次,启信之后,接着阐明愿心。

原文: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然诸经示净土行万别千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净土。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故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

所谓执持名号一心不乱的意思,名号是用来召示宏德的,宏德不可思议,所以名号也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所以导致散称名号成佛种,执持名号登三不退位。然而,许多经典开示的净土修行之法万别千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等,每一种修行成功,都可以往生净土。唯独只有持名这一个方法,收摄众生根机的范围最广,下手也最容易。所以释迦牟尼大慈世尊,在没有人问及的情况下,自己演说,特别向大智舍利弗拈出此法,可以称得上是方便法门中的第一方便法门,了义经典中的无上了义经典,圆融顿超诸直道中的最极圆融顿超捷径。所以有以下这几句话:净水珠投到浑浊的水中,浑浊之水不得不清净;佛的名号投进散乱的心中,散乱之心不得不成佛。

原文:信愿持名,以为一乘真因,四种净土,以为一乘妙果。举因则果必随之,故以信愿持名为经正宗。其四种净土之相,详在《妙宗钞》,及《梵网玄义》,兹不具述,俟后释依正文中,当略示耳。


信愿持名念佛,据此成为一乘的真因,四种净土,据此成为一乘的妙果。抓住了真因修行,妙果必定随之而成,所以把信愿持名念佛作为本经的真正宗旨。经中所说的四种净土的来龙去脉,在《妙宗钞》及《梵网玄义》中有详细论述,在此不具体述及,等以后阐释正文的时候,再略作提示罢。


 楼主| 发表于 2013-2-23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龙觉 发表于 2013-2-23 12:17
支持称赞
随喜师兄

感谢师兄鼓励
 楼主| 发表于 2013-2-23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藕益大师著)翻译现代文五重玄义第四、第五

原文:第四,明力用。
此经以往生不退为力用。往生有四土,各论九品,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
第四,明确力用
此经以往生极乐世界至不退位为力用。往生极乐有四种净土,这四种净土各土都分论九品,在此略略阐明一下往生这四种净土的来龙去脉。
原文: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余净土。若至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则生实报庄严净土,亦分证常寂光土。若无明断尽,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也。
如果执持名号,没有断除见思烦恼,随他或者散乱心、或者得定一心,往生到凡圣同居净土,有三辈九品的区别。如果执持名号达到了事一心不乱的程度,见思、尘沙烦恼彻底掸落了,那么,往生到方便有余净土。如果达到了理一心不乱的程度,豁然之间破除了一品无明,甚至四十一品无明,那么,往生到实报庄严净土,也分证得到常寂光净土。如果无明断尽了,则是上上实报的净土,究竟寂光净土。
原文:不退有四义:一念不退,破无明,显佛性,径生实报,分证寂光。二行不退,见思既落,尘沙亦破,生方便土,进趋极果。三位不退,带业往生在同居土,莲华托质,永离退缘。
不退有四种含义:一是念不退,破一品无明,显一分佛性,直接往生在实报庄严净土,分证常寂光净土。二是行不退,见思烦恼既已掸落,尘沙烦恼也已破除,往生方便有余净土,精进趋向极至的果位。三是位不退,带业往生在凡圣同居净土,莲华承托清净本质,永远离于退位之缘。
原文:四毕竟不退。不论至心、散心、有心、无心,或解、不解,但弥陀名号,或六方佛名,此经名字,一经于耳,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度脱。如闻涂毒鼓,远近皆丧,食少金刚,决定不消也。
四是毕竟不退。不论是至一心、散乱心、有心、无心,或者理解、不理解,执持阿弥陀佛名号,或者其他六方佛名号,此经的名字,只要一经于耳,假使千万劫之后,毕竟因为以上的因缘得到化度解脱。譬如听到了涂有声毒的鼓发出的音响,无论是远是近听者都将丧命,吃下再少的金刚,决定是不能消化的,这些道理都是一样的。
原文:复次,只带业生同居净证位不退者,皆与补处俱,亦皆一生必补佛位。夫上善一处,是生同居,即已横生上三土,一生补佛,是位不退,即已圆证三不退。如斯力用,乃千经万论所未曾有。较彼顿悟正因,仅为出尘,阶渐生生不退,始可期于佛阶者,不可同日语矣。宗教之士,如何勿思。
还有一点,仅仅是带业往生凡圣同居净土证得位不退的人,都与一生补处菩萨在一起,也都一生必定至补佛之位。上善之人聚在一个地方,这些往生凡圣同居净土的人,立即就已横生在此上三净土之中,一生即能至候补佛位,这样的位不退,立即就已圆满证得三不退了。象这样的佛力加持的作用,真的是千经万论都未曾有过的。比较那些顿悟正因,仅仅只是为了出离六道,一步步地渐渐修行,必须做到生生都不退,才可以开始期求佛的阶位的修行方式,真的是不可同日而语啊。宗门、教下之士,怎么能够不思量呢?
原文:第五,教相
此大乘菩萨藏摄,又是无问自说,彻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径登不退。
第五,教相
此经是大乘菩萨藏所摄受,又是释迦牟尼世尊无问自说的经典,由佛的彻底大慈心力之所加持,能够使末法时期障碍重重的有情众生,依托于此经径捷登上三不退位。
原文:故当来经法灭尽,特留此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
所以将来经法灭尽的时候,特别留此经典住在世间百年之期,广泛度脱含识众生。
原文:阿伽陀药,万病总持,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
就象阿伽陀药是治疗万病的总持根本之方,其绝待的圆满、融会,是不可思议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的明奥华藏,《妙法莲华经》的妙秘精髓,一切诸佛的菩提心要,菩萨万行的司南指导,都不出于此经啊。若欲深广地赞叹、论述,穷劫的时间也不能说完,智慧之人于自心中应该明白这件事。
发表于 2013-2-23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称赞!
发表于 2013-2-23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称赞

点评

感谢师兄鼓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2-23 21:57
 楼主| 发表于 2013-2-23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师兄鼓励
 楼主| 发表于 2013-2-23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师兄鼓励
发表于 2014-12-2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19 22: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