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95|回复: 9

[学佛交流] 遍大地是个无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11 0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遍大地是个无念
      一日,有一位老僧告诫无念禅师道:“十方一粒米,重如须弥山。若还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无念禅师听了,悚然惊醒,于是决志参访,自誓今生定要究明生死大事。
  在行脚途中,无念禅师曾经听到有一位僧人举这样一则公案——有僧问大休禅师:“如何是西来意?”大休禅师道:“黄瓜茄子。”
  无念禅师不明其旨,遂生大疑惑。于是遍参江浙名宿,却一无所得。后听说大安禅师在庐山接众,无念禅师遂前往参礼。
  大安禅师一见无念禅师,便问:“汝号甚么?”
  无念禅师道:“无念。”
  大安禅师又问:“那个是无念?”
  无念禅师茫然无对。于是便留在大安禅师座下请益。
  一天晚上,无念禅师正在坐上用功参话头,忽然听到外面哭笑二声相触,猛然惊悟。后来有一天,他在厨房里,偶然看见一盆面放在地上,行走不便,于是将面盆掇起来,放入柜中。柜子旁边正好有一只果笼子,无念禅师准备顺手将它推到一边,不觉失手,触动了柜盖,柜盖正好打在他的头上,这意外的一击,将他心中的疑滞,一下打掉了。无念禅师当即豁然大悟,通身汗流,大笑道:“遍大地是个无念,何疑之有?”
  万历辛巳年(1581),无念禅师前往龙湖,与李卓吾居士同至驷马山。当时有一讲经师也来到那里。
  李卓吾居士问讲经师:“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讲经师于是依文解义,说了一通。
  李卓吾居士未置可否,回头看了无念禅师一眼,问道:“无念,你说看。”
  无念禅师正要开口拟对,李卓吾居士忽然推了一下无念禅师怕膝盖,说道:“这个聻(呢)?”
  无念禅师当即猛然省悟。原来,“十地菩萨,梦见众生身堕大河,欲救度故,起勇猛心,发大精进,人法两空,始得入门,全无交涉”。于是作偈云:
  “四十余年不住功,穷来穷去转无踪。
   而今穷到无依倚,始悔从前错用功。”

  无念禅师后出世于瑞州黄檗。
  下面请看他的三则接人因缘——
  1.有僧问无念禅师:“道果有耶?果无耶?”
  无念禅师道:“说有说无,二俱成谤。”
  那僧便问:“如何即得?”
  无念禅师道:“无念即得。”
  那僧又问:“如何是道之体?”
  无念禅师道:“满口道不着。”
  那僧又问:“四大离散时如何?”
  无念禅师竖立拳头,说道:“者(这)个不属四大。”[这里的“者个”指代自性。禅宗语录中,这种用法很普遍。]
  2.有僧问:“见性成佛是否?”
  无念禅师道:“是。”
  那僧又问:“性能是无形底,如何得见?”
  无念禅师道:“性是有形底,只是你不见。”
  那僧道:“请和尚指出我看。”
  [凡夫闻说性是无形的,便执着于无形,殊不知有形的万物当体即性。可是若说性是有形的,凡夫又必定执着于某个特定的有形。所以,宗门大德接人,往往有无俱遣,不立一法,不废一法。从这僧的问话来看,正是犯了这两种执著。]
  无念禅师道:“我说你不见。”
  3.有僧问:“如何出离生死?”
  无念禅师唤那僧。那僧应诺。
  无念禅师道:“从者(这)里出。”
  那僧道:“和尚说底,某甲不晓得。”
  [凡夫执著心强,闻说“这个”,便以为真有个“这个”可得,却不知从当下一诺一应中去体取。那僧正是患了这个毛病,结果当面错过。]
  无念禅师道:“等你晓得,堪作甚么?”
  这三则公案,虽然浅白,却不失宗门直接之风格。读者可细心体会其中的意旨。

发表于 2013-2-11 10:3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3-2-11 10:3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3-2-11 11:5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若自性是有形,应指众生一体,是法性身。
若自性可见,应指无见,非见非非见。
发表于 2013-2-11 12:2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动念即乖啊
发表于 2013-2-11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龙觉 于 2013-2-11 16:48 编辑

悟三分即得三分,然彻悟非言语道断。无妄有证到吗?故经云:说不得,说不得。
发表于 2013-2-11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一思维就动念了。
发表于 2013-2-11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在洞中潜修,经常入定,传说往往一定经旬。有一次,一定逾月,不食不动,入山打柴的樵夫,日久不见这位“伏虎师”的踪迹,就找到洞中探视,见他跏趺而坐,鼻息全无,误以为已经入寂,急到承天寺报知转尘老和尚,以人死入土为安,不能任置洞中。老和尚亦感到事情有异,一方面命人上山,准备木柴,另一方面送信给卓锡永春普济寺的弘一法师,请他前来鉴定。弘一法师得信,即赶到承天寺,与转尘老和尚上山探视。弘一法师到洞中观察良久,肃然赞叹曰:“此中定境,古来大德亦属少有。”乃弹指三下,请师出定。
  (此为广钦老和尚。 )
发表于 2013-2-11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3.有僧问:“如何出离生死?”
  无念禅师唤那僧。那僧应诺。
  无念禅师道:“从者(这)里出。”
  那僧道:“和尚说底,某甲不晓得。”
  [凡夫执著心强,闻说“这个”,便以为真有个“这个”可得,却不知从当下一诺一应中去体取。那僧正是患了这个毛病,结果当面错过。]
  无念禅师道:“等你晓得,堪作甚么?”
  这三则公案,虽然浅白,却不失宗门直接之风格。读者可细心体会其中的意旨。


某乙

肉身有生有死。
自性不生不灭。
如何出离生死?
发表于 2013-2-11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2.有僧问:“见性成佛是否?”
  无念禅师道:“是。”
  那僧又问:“性能是无形底,如何得见?”
  无念禅师道:“性是有形底,只是你不见。”
  那僧道:“请和尚指出我看。”
某乙
请和尚指给某乙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8 09: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