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460|回复: 1

[净宗法师] 净宗法师:多念少念的误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29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佛法门,仰仗阿弥陀佛念佛往生之本愿」,容易让人误解的有两点:一个就是关于精进和不精进,即念佛的多少,一个就是关于善恶。这两点在分寸上比较难以把捏。我在这里略微说明一下,以免大家误解,当然这些需要多多听闻,来正确地把握宗义。
        我们这个法门,对众生根机的判断,是站在五浊恶世、法灭众生、五逆罪重的众生的角度,以这样的众生为首要救度的对象,以展开阿弥陀佛至极无碍的慈悲。连五逆的众生都能救得起来,那当然所有的众生都能救得起来了。
        像《观经》的下辈三品当中,下品上生是造作十恶重罪的众生,临终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声,而往生净土;下品中生是破戒罪人,一生毁犯五戒、八戒、具足戒,他临命终时,闻到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单是闻名,还没有来得及称念,就往生了;下品下生罪更重,是五逆的众生,临终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声,而往生净土。从这三个例子说明,弥陀的救度在名号的本身,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本身已经具足了,一声、十声能够往生。
        那是不是说「一声、十声就能往生,那我就不念佛了,我已经念了十声了。」如果有这样的想法,是断灭见、邪见,因为《观经》下品之人,他是临终之机,不能再作多声的称念,所以一声、十声而得救。作为平生之机,即作为平常的念佛人,则应一生多念。
        这里的多念,也不像以前那种观念说:「如果我不多念,就不能往生。」那种观念和经文是矛盾的。在《无量寿经》里,释迦牟尼佛说「乃至十念」,又说「乃至一念」,在《观经》里说十声、一声就往生,如果我们认定说「若不多念、不精进地修行,就不能往生」,这个观念是错误的。反过来说:「哦,不用多念也可以往生,我就懈怠,等到临终念一句、十句。」这种观念也是错误的,是危险的。
        我们应该相信:弥陀的誓愿、不可思议的名号,一声之处,可得往生,而应该一生多念。
        一声可以得救,这是佛在经典里明确说明的,有经文的依据,也有这样现实的例子。
念佛人应该一生多念。这就是念佛人的心态,不然就是戏论了。「没关系了,现在享受人生,到临终再临时抱佛脚……」,社会上的人或许会抱这样的观念。
        我们讲这些,是让大家现在就感受到佛的慈悲,现在就来接受弥陀的救度,而进入「一向专称」、「一向专念」,不是要大家在那里悠悠晃晃,三等四邀,等到某一个时刻,那就错误领会了。
        所以,应知一声可以得救而应该尽一生多念。
        那么,多念以什么为标准呢?这是很难说的,「多少」只是个大致的说法,如果说五万为多,还有比五万更多的;如果说一万为少,还有比一万更少的。所以,祖师没有说以数量定多少而能往生的,从古以来没有这样的说法。弥陀的誓愿说「乃至十念」,善导大师解释为「上尽一形,下至十声」,多到一辈子的念佛,少到临终一声、十声的念佛,统统往生。
对我们每个人自己来讲,就根据自己的时间忙闲、精力大小、道心强弱等等状况而确定。比如说,你原来念佛每天三万声,闻信阿弥陀佛本愿了,一声、十声就可以往生,每天改念三十声── 我想这是不大可能的。你还是念佛,但是,在念佛的心态上面要做一个转换,并不是要把大家念佛的数量减少,要你去懈怠,这个大家要正确地领会。只是我们念佛的心态,从原来那种恐慌、不安的心态,转变为任凭、安心的心态,有了这样的心,自然会相续念佛,一生专念,从早到晚,从晚到早,专念名号。
        我们不能跟人家比较说:「我念三万,你念一万,那你不行。」那念五万的说:「我念五万,你念三万,那你不行。」如果这么比较,没有一个人能往生。应该知道:临终一声皆得往生,何况一生之间多称名号!那就更能往生了。
        总而言之,应信一声之处可以往生,而应该一辈子多念。
        两种观点是错误的:第一种观点说:「如果我不一辈子地精进努力修行,不能达到某种功夫,不能往生。」第二种观点说:「反正一声、十声可以往生,所以我不用多念。」那当然就更错上天了。这两种观点如果比较起来,那还是宁愿多念的好,因为你多念,你不会落空,你总是念,那么自然有弥陀名号的作用;如果你不念,那就落空了。
        善导大师解释念佛,说念佛必生,不论多少。不论,就是名号的本身使得我们往生。
        善导大师又说「念念不舍」、「念念相续」,一念发起以后,相续念佛,直到命终。最初的一念,和以后的念念都是一体的、一味的。如同上船,第一步跨上去如同一念,以后步步不离船如同念念;说起来不是一步、也不是步步能让我们过海,而是船本身能让我们过海;当然也可以说一步过海、步步过海,懂得道理,怎么说都可以。
发表于 2017-6-30 22:3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7 06: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