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63|回复: 5

[其它] 信愿念佛----印光大师开示【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7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印光大师法语汇编之—信愿念佛(5)作者 admin 于2012 年 01 月 22 日 在信愿念佛法语 | 339 views | 还没有评论,快来评论吧
五.  示修持方法。
1. 不修身而念佛,亦有利益。于决定往生,则百千万中难得一个。《复卓智立居士书一》
2. 佛法至今,衰残实甚。茫茫众生,如盲无导。纵有一二知识为之开示。以业深障重故,正智不开。虽闻正法,不生信向。纵生信向,亦属浮泛。如醉如梦,了无定见。一遇邪魔外道,则如蝇逐臭,如蛾赴火。蚁聚乌合,动盈千万。《与泰顺林枝芬居士书二》
3. 夫人宿世果种善根,且无论为学求道,可为出世大事之前茅。即贪瞋痴等烦恼惑业,疾病颠连种种恶报,皆可以作出生死入佛法之因缘。顾其人之能自反与否耳。不能自反,且无论碌碌庸人,为世教之所拘。即晦庵,阳明,靖节,放翁等,虽学问操持见地,悉皆奇特卓荦。然亦究竟不能彻悟自心,了脱生死。其学问操持见地,虽可与无上妙道作基。由不能自反,竟为入道之障。可知入道之难,真难于登天矣。《复永嘉某居士书一》
4. 若不于事修上着力,纵说得天雨四华,地摇六动,也是空谈,无甚实益。   《致仁山法师书》
5. 须知见理纵能与佛齐,修持当遵普通事相。庶不致执理废事,落豁达空,拨无因果之无底深坑耳。《复慧昭居士书》
6. 逆境苦况虽恶,然欲成就道业,尚赖此以警觉。否则日奔驰于声色货利之场,何暇顾及自己本有佛性,而汲汲然欲得亲证,以得其受用也。《复陈伯达居士书一》
7. 众生之生死不了,皆因有我。使其无我,则贪瞋痴,杀盗淫,从何而起。由妄认此四大假合之我,遂将常乐我净四德之真我,全体埋没。此所以世道人心,日趋日下。杀人盈野盈城,而不生悯恤,皆由为我之故耳。光系直心肠人,不能不为汝实说。(乙丑十月二十六日)《复陈伯达居士书一》
8. 知因果,则不敢损人以利己,伤天而害理矣。世之强暴,语以道德仁义,或绝无动心处。语以因果报应,勿道即信,纵令不信,亦当惕然惊惧。《复叶玉甫居士书》
9. 又学道之人,凡遇种种不如意事,只可向道上会。逆来顺受,则纵遇危险等事,当时也不至吓得丧志失措。已过,则事过情迁,便如昨梦,何得常存在心,致成怔忡之病。汝既欲修行,当知一切境缘,悉由宿业所感。又须知至诚念佛,则可转业。《复同影居士书》
10. 故正念存而举措得当,真神定而邪鬼莫侵。否则以邪招邪,宿怨咸至。遇事无主,举措全失。可不哀哉。《复同影居士书》
11. 心跳恶梦,乃宿世恶业所现之兆。然现境虽有善恶,转变在乎自己。恶业现而专心念佛,则恶因缘为善因缘。宿世之恶业,翻为今世之导师。惜世人多被业缚,不能转变。遂成落井下石,苦上加苦矣。《复永嘉某居士书四》
12. 印光文钞,文虽浅陋,其于禅净界限,及普通特别法门之所以,佛力自力大小之得失,颇为详悉。倘肯详阅,亦未始绝无裨益。《致郑鸣之居士书》
13. 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是知智慧德相,乃生佛所同。即性德也。有妄想执著,离妄想执著,则生佛迥异。即修德也。修德有顺有逆。顺性而修,愈修愈近。修极而彻证,证而了无所得。逆性而修,愈修愈远。修极而永堕恶道,堕而了无所失。了此则愚者可贤,贤者可愚,寿者可夭,夭者可寿。富贵贫贱,及与子孙之蕃衍灭绝,一一皆可自作主宰。《复永嘉某居士书六》
14. 因果一法乃世出世间圣人,烹凡炼圣之大冶洪炉。若最初不以因果是究,则通宗通教之后,尚或有错因果事。因果一错,则堕落有分,超升无由矣。且勿谓此理浅近而忽之。如来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复四川谢诚明居士书》
15. 岂可今日要死,且不愿死。既贪恋尘境,不能放下。便因贪成障,净土之境不现,而随业受生于善恶道中之境便现。境现,则随业受生于善恶道中矣。往生西方,便成画饼。《复高邵麟居士书一》
16. 就欲念佛求生西方,必须知因识果。身之所行,心之所念,须与佛合。若与佛悖,则纵能念佛,亦难往生。以感应之道,不相交故。若能生大惭愧,大怖畏。改过如去毒疮,立志如守白玉。则万无一失,各得往生。《复汪梦松居士书》
17. 今之欲亲近善知识者,须先知禅净之所以。否则,十有八九,由善知识破坏净土善根,尚自嚣嚣得意,谓得正法,良可痛叹。《复郑慧洪居士书》(民国二十二年)
18. 然已往之罪,虽极深重,但能志心忏悔,改往修来,以正知见,修习净业,自利利他,而为志事,则罪障雾消,性天开朗。《复周智茂居士书》
19. 悔之一字,要从心起。心不真悔,说之无益。譬如读方而不服药,决无愈病之望。倘能依方服药,自可病愈身安。所患者立志不坚,一暴十寒,则徒有虚名,毫无实益矣。《复周智茂居士书》
20. 居士既能发露忏悔,于净土法门,最易相应。所谓心净则佛土净也。然既知非,又肯发露忏悔,必须改过迁善。若不改过迁善,则所谓忏悔者,仍是空谈,不得实益。《复邓伯诚居士书二》
21. 佛经教人常行忏悔,以期断尽无明,圆成佛道。虽位至等觉如弥勒菩萨,尚于二六时中,礼十方诸佛,以期无明净尽,圆证法身。况其下焉者乎。而博地凡夫通身业力,不生惭愧,不修忏悔。虽一念心性,与佛平等。由烦恼恶业障蔽心源,不能显现。《复邓伯诚居士书》
22. 若不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则基址不立。纵能依净土法门所说而修,终难得其实益。以心与佛不相应,故不能得真实利益也。《复郝智熹居士书》
23. 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培其基。加以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便可决定即得矣。《饬终津梁跋》
24. 然学道之人,以治习气为修行第一步工夫。若能克除一分习气,其工夫方始实得一分。否则有因无果,难得与佛相应也。《复郝智熹居士书》
25. 必须心心念念,对治自己习气毛病。能如是者,方为真念佛人。否则,如水泡石头,绝无心得。《与明本师书》(民国十六年)
26. 凡处事接物,必须谦和公平,不得固执己见,抹杀正理。尤须大家互相劝勉,精修净业,常省己过,莫论人非。极力克治习气毛病。习气去一分,道业方可增一分。不得骄傲自恣。注意温饱,总须忍苦耐劳,安贫守分。《与明本师书》
27. 知治习之心,唯勤唯切。而消习之效,未得未见。其故何也。蓋以生死心不切,而只将此超凡入圣,消除惑业,成就净念,作口头活计,故无实效也。《复宁波某居士书》
28. 余惟修行之要,敬为第一,人能主敬存诚,则一切凡情无由而起,本具圣智自然发现,凡一切人我是非,无明贡高,以及懒惰懈怠,因循委靡之习气,皆悉消灭。而况恭对三宝,披陈往罪,则惭愧恐惧之心,希圣希贤之念,如饥如渴,油然而生。上慕诸圣,下重己灵,痛念我与诸佛,同一心性,彼何以圆证三觉,我何以久轮六道。从兹改往修来,返迷归悟。《慈悲道场忏法随闻录序》(俗称梁皇忏)
29. 敬之一法,乃世出世间学道之根本。若不主敬存诚,纵有所悟,必不能实得其益。以一落狂慧,决难事理圆融。《致郭庄悟居士书》(民国二十一年)
30. 现今士大夫学佛者多,然率皆读其文,解其义,取其供给口头,以博一通家之名而已。至于恭敬志诚,依教修持者,诚为难得其人。余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业愈增,而福慧愈减矣。《复邓伯诚居士书一》
31. 须知身口意三业皆恶,即莫大之恶。倘三业皆善,即莫大之善。《复高邵麟居士书一》
32. 读诵佛经祖语,直当作现前佛祖为我亲宣,不敢稍萌怠忽。能如是者,我说其人必能即生高登九品,彻证一真。否则是游戏法门,其利益不过多知多见,说得了了,一丝不得真实受用,乃道听途说之能事也。《复无锡尤惜阴居士书》
33. 末世学佛所宜注重者,在知因果与修净土。以知因果,则不敢自欺欺人,作伤天害理损人利己之事。修净土,则虽是具缚凡夫,便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复郭汉儒居士书二》
34. 无论在家在庵,必须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说而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复叶福备居士书一》
35. 欲后来有成就,须从现在立志行事起。必须要忠厚勤慎,谦恭和顺,心口如一,隐显不二,常怀惭愧,毋自矜骄。朝暮至诚念佛,以期消除宿业,增长善根。事事以诚为本,念念常省自心,则汝诸生之成就,均不可量。何以故,以有本故。倘现在不发感激惭愧奋勇勤学之诚心,只期了事混光阴,便成辜负院长诸君之婆心。以无诚故,纵不折福折寿,短命而死,亦是行肉走尸,世咸厌弃之人。汝等须知好歹,各各勉旃,则幸甚幸甚。《法云寺佛教慈幼院规约书后诫勖诸生》(民二十一年)
36. 既看文钞,当依文钞而行,他人所行,何必与之相同乎。《复袁德常居士书四》(民国二十二年及二十七年)(原名丽庭)
37. 况光之文钞,文虽拙朴。所述者皆佛祖成言,不过取其意而随机变通说之,岂光所杜撰乎哉。光乃传言译语,令初机易于晓了耳。然虽为初机,即做到极处,亦不能捨此别修。《复戚智周居士书一》
38. 倘或不依吾言,即为忘恩负义,则将来之苦,当更甚于今日无量无边倍矣。把手牵他行不得,直须自肯始相应。可听与否,祈自裁度。《与徐福贤女士书》
39. 高子钦,以文钞治汝病,汝能依文钞修持,则决定可以往生西方,了生脱死,超凡入圣。光之文钞,皆取佛祖所说者,随机变通说之,实无一句臆说者。汝能依行,胜于见光多矣。《复窦智睿居士书》(民国二十七年)
40. 文虽鄙拙,意实本佛祖经论。而以显浅之语言发挥之,绝无杜撰之语。倘能依之修持,则当身心清净,业障消除。待至临终,往生净土,超凡入圣,了生脱死。则此宿怨,实为汝出苦海之大导师。彼亦当承汝修持之力,离苦得乐。所谓即病为药,以怨成恩也。若不发真实心,则怨报恐尚不止此也。《复某某居士书》
41. 诸位既具有信心,当依光所说之净土法门而修。须知此法,乃诸佛,诸祖,诸大善知识之所宏扬者。光不过承诸佛,诸祖,诸大善知识之语意,而传述之。切勿谓汝何人斯,遂敢令人捨佛所说之禅,教,密法门,而专依汝所说而修乎。若作此议,则为不依佛教。以光之所说,乃十方三世诸佛同说者,何可以光之不才,而遂不信从乎。现今邪魔外道,不胜其多,彼皆自谓最为第一,诸位莫被此种魔子所惑。若前已经入过其门,则当捨之净尽。切勿谓入时已发咒,恐捨之,或致遭祸。须知捨邪皈正,何得有祸。不但无祸,尚有功德。《复冯偏西郑圆莹居士书》(民国二十年)
42. 汝既发心念佛,当依净土经论所说而修。如此魔子所说,乃是窃取宗门祖师之言,妄以己见误会宗意。故其所说,皆似是而非。实与宗门道理相反,实为佛法之怨。若被彼所诱,堕彼党中,则难免以好心而招恶果矣。如此魔子,断断不可亲近。当恪守净宗列祖成规,持斋念佛,改恶修善,知因识果,植福培德。以企现生消除业障,临终正念往生。庶不虚此一生,及亲为如来弟子耳。《与泰顺林枝芬居士书二》
43. 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是知智慧德相,乃生佛所同。即性德也。有妄想执著,离妄想执著,则生佛迥异。即修德也。修德有顺有逆。顺性而修,愈修愈近。修极而彻证,证而了无所得。逆性而修,愈修愈远。修极而永堕恶道,堕而了无所失。了此则愚者可贤,贤者可愚,寿者可夭,夭者可寿。富贵贫贱,及与子孙之蕃衍灭绝,一一皆可自作主宰。《复永嘉某居士书六》
44. 若欲化人,必须自己实行,人自生信。光所言实行,尚不专指能念佛而已。凡发心学佛之人,必须所作所为,高出平人之上。所谓高出者,谓能力敦伦常,恪尽己分。父慈子孝,是所应然。一切时,一切处,务存真实。凡起心动念行事,俱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凡有迷而不信者,必须以真实诚意为彼宣说所知之因果等事理。不能知者,不可强说。众生在迷,如生而盲者,迷本有家。若欲归还,须待人领,方可不致撞墙磕壁,堕坑落堑。彼得人领,当须全体依从领者所说,不得稍生违抗。彼若违抗,不但不能到家,或恐丧失身命。佛所说之净土法门,即三界内一切众生之导师也。众生依佛言教而修行之,决定能到西方极乐世界,本有家乡,享受安乐。但以凡情不解圣智,故又自作聪明,妄相诘难,殊可哀怜。《复冯不疚居士书》
45. 须知吾人从无量劫来,生生世世,所造恶业,无量无边。或我欠人之债,或人欠我之债,或我欠人之命,或人欠我之命,以彼此有负欠故,致所生儿女种种不一。有还债者,有讨债者,有报德者,有报怨者。汝今生虽居心事事甚好,岂多劫多生,通通皆无罪业乎。故人当有不如意之境遇,只可发忏悔罪业心,不可生怨天尤人想。若能发忏悔心,不生怨尤,则所谓逆来顺受,则后来之福,实难测度。汝此子者,大约是讨债而来,债已讨足,故随即去世。汝于债主已去,不生解脱业累之想,反生怨天尤佛之心,则成颠倒矣。《复德畅居士书》(民国二十三年)
46. 唯兹净土一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之则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则五逆十恶,阿鼻种性,亦可预入其中。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世众生,欲即生了生脱死,便绝无企望矣。然此法门如是广大,而其修法又极简易。由此之故,非宿有净土善根者,便难谛信无疑。不但凡夫不信,二乘犹多疑之。不但二乘不信,权位菩萨,犹或疑之。唯大乘深位菩萨,方能彻底了当,谛信无疑。能于此法深生信心,虽是具缚凡夫,其种性已超二乘之上。 《与陈锡周居士书》
47. 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即教我之师,及有道德之人。)慈心不杀,(当吃长素,或吃花素。即未断荤,切勿亲杀。)修十善业。(即身不行杀生,偷盗,邪淫之事。口不说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之话。心不起贪欲,瞋恚,愚痴之念。)又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己分。不计他对我之尽分与否,我总要尽我之分。能于家庭,及与社会,尽谊尽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一函遍复》
48.孝之为道,其大无外。一切诸善,无不弥纶。然有世出世间,大小本迹之异。世间之孝,服劳奉养以安其身,先意承志以悦其心,乃至立身行道以扬名于后世。虽其大小不同,皆属色身边事。纵令大孝格天,究于亲之心性生死,无所裨益。所谓徒徇其迹而不究其本。况乎杀生以养以祭,俾亲之怨对固结,永劫酬偿不已者乎。《循陔小筑发隐记》
49. 佛以妄语列于根本五戒者,正为防此弊也。若或见言不见,不见言见,乃妄语之流类,若凭空造楼阁,妄说胜境界,即犯大妄语戒,乃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其罪甚于杀盗淫百千万亿倍。其人若不力忏,一气不来,即堕阿鼻地狱,以其能坏乱佛法,疑误众生故也。汝切须慎重,所见之境有一分,不可说一分一,亦不可说九厘九,过说亦罪过。少说亦不可。《复何慧昭居士书》
50. 修行之人,必须韬光隐德,发露罪愆。倘虚张声势,做假场面,纵有修行,亦被此虚伪心丧失矣。故佛特以妄语为各戒之根本戒者,以防护其虚伪之心,庶可真修实证也。修行之人,不可向一切人,夸自己工夫。如因自己不甚明了,求善知识开示印证,据实直陈,不可自矜而过说,亦不可自谦而少说,按己本分而说,方是真佛弟子,方可日见进益矣。《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第七日
51. 至于修持法则,常当如子忆母,行住坐卧,语默周旋,一句佛号,绵绵密密,任何事缘,不令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能如是者,决定往生。又须心念仁恕,气象浑穆。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常思己过,莫论人非。等觉菩萨,二六时中,礼十方佛,忏除宿业。况在凡地,常当惭愧,何敢自恃。若自恃者,纵有修持,皆属魔业。如是之人,切勿亲近,免致日久,与之俱化。直须守定宗旨,不随经教及善知识语言所转,捨此别修也。《净土指要》(民二十年)
52. 父母之恩,毕世莫酬。孝之为道,其大无外。如来大教,以孝为本。菩萨视诸六道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故地藏有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之愿。梵网戒经,以孝顺为至道之法。不但令其孝顺父母师僧三宝,且令其于一切众生,生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戒杀放生。以一切众生,皆我宿世之父母兄弟妻子眷属故。由是言之,佛教之孝,前溯无始,后尽未来,无不弥纶而包括之。《康母往生纪念册发隐》(为康寄遥作)
53. 光惟佛教以孝为本。故梵网经云,孝名为戒,亦名制止,孝顺至道之法。夫依教奉行,方名为孝。能依教奉行,则凡佛所得者,己悉得之。则即烦恼以成菩提,即生死以证涅槃。方可不辜佛化,不负己灵。为出格之丈夫,作如来之真子矣。若不依教奉行,则袈裟之下,失却人身,三途恶道之苦,穷劫未能尽说也。愿受戒诸佛子,各各勉旃。《扬州普照寺同戒录序》
54. 汝父于此劫浊之中,不知一心念佛,求生西方,痴痴然,欲参禅明心见性。须知彼所参者非禅,乃文字知见,参到老,于禅了无所干。即令真得禅宗明心见性之实益,其去了生死,尚大远在。以烦恼惑业未断,悟是悟,生死是生死。若谓明心见性,即无生死可得,此系门外汉,与狂禅者之所谬认者。然现时谁是明心见性之人。净土法门,全仗佛力,详看嘉言录,文钞,依之而行,决定可以往生西方。《复郑慧洪居士书》(民国二十二年)
55. 秀大师之话,悟与未悟,依之皆有益。六祖之话,若未实证,依之则其祸不浅。祈垂洞察。《复季国香居十书一》
56. 念佛人但能真切念佛,自可仗佛慈力,免彼刀兵水火。即宿业所牵,及转地狱重报,作现生轻报,偶罹此殃。但于平日有真切信愿,定于此时蒙佛接引。《复永嘉某居士书三》
57. 下品下生,乃五逆十恶之极重罪人,由临终阿鼻地狱之相已现,生大恐怖,遇善知识教以念佛,由怖苦求救之心,猛切之极。虽所念无多,而一念心光感佛,故佛即垂接引以应之,遂得往生。《复恒惭法师书一》
58. 顶圣眼天生等说,实可依据,光恐无知者,唯以探冷热为事,意谓有信愿及临终正念分明,即可往生,不得专以探冷热为据,故云亦不一例。恐其探之频数,或致误事,不可不知。《复周孟由昆弟书》
59. 现今世乱已极,其根本皆由大家不讲因果,故致成有天地来之第一大乱也。为今之计,无论何人,皆须明因识果。明因果,则转互相残杀,为互相维持。否则父母之大恩,尚欲杀之,况其他乎。光常曰,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乃标本同治之妙法也。《复隆智居士书》
60. 以中下根人,必由因果报应而入,方有实益。否则只作口头活计,不知主敬慎独,以期亲证实到。彼世之狂慧者,皆由最初未服此因果报应之药。而以佛祖直指人心,当体即是之言,反认做肆意任业,了无忌惮,恶不须断,善不须修之据。以凡情而测圣智,即醍醐而成砒霜,可不哀哉。《复丁福保居士书九》
61. 至于修行净土,有决定不疑之理。何必要问他人之效验。纵举世之人,皆无效验,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诚言可凭故。若问他人效验,便是信佛言未极,而以人言为定。便是偷心,便不济事。英烈汉子,断不至捨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己中心无主,专欲以效验人言为前途导师,可不哀哉。《复永嘉某居士书一》
62. 今谓只此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八句,若能依而行之,为圣为贤,了生脱死,皆有余裕。佛法要妙,唯在乎诚。汝能始终守之以诚,则更无可言矣。谈玄说妙,弄口头,求神通,宜置之东洋大海外,方可亲得实益耳。《复周伯道居士书十八》
63. 汝所说自心作佛,是佛心度自心,我即佛,佛即心,心即佛。此种说话,上等人则得益,下等人则受病,不可注重于此。若注重于此,或致生大我慢。   《复周陈慧净居士书》


回复 取消回复

发表于 2013-1-29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是知智慧德相,乃生佛所同。即性德也。有妄想执著,离妄想执著,则生佛迥异。即修德也。修德有顺有逆。顺性而修,愈修愈近。修极而彻证,证而了无所得。逆性而修,愈修愈远。修极而永堕恶道,堕而了无所失。了此则愚者可贤,贤者可愚,寿者可夭,夭者可寿。富贵贫贱,及与子孙之蕃衍灭绝,一一皆可自作主宰。
发表于 2013-1-29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果一法乃世出世间圣人,烹凡炼圣之大冶洪炉。若最初不以因果是究,则通宗通教之后,尚或有错因果事。因果一错,则堕落有分,超升无由矣。且勿谓此理浅近而忽之。如来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
发表于 2013-1-29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若不于事修上着力,纵说得天雨四华,地摇六动,也是空谈,无甚实益。须知见理纵能与佛齐,修持当遵普通事相。庶不致执理废事,落豁达空,拨无因果之无底深坑耳。
发表于 2013-2-2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3-2-3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5 09: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