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94|回复: 14

[佛法知识] 须陀洹━离凡夫最近的果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16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须陀洹━离凡夫最近的果位



佛法,是可以亲证的法,它同其他可以被实证的规律相一样,都具有如下的共性:

    第一,目标明确。

    第二,有一套完整的、系统的达成既定目标的方法。

    第三,基于前面的方法,在具体实践的时候,有井然的次第。

    第四,在达到目标以后,有各种印证手段,来帮助实证的人自我印证或互相印证。

    须陀洹,是三乘菩提中最低、离凡夫最近的一个果位。虽然是最低的一个果位,但是一旦证得须陀洹,仍然具有很多凡夫无法想象的果德。本文旨在基于正教量的前提下,讨论须陀洹所应该具备的戒定慧等不同于其他补特伽罗的属性,以说明实证者能了解取证须陀洹应该明确的实证目标,在使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下,制定可操作的次第以及达成目标以后,有明确的检验方法。

一、总说须陀洹的相状

    须陀洹,这只是对某一类有情一种叫法。具备了什么样的不同于其他特性的有情,才被叫做须陀洹呢?《杂阿含经》卷41:

    何等为须陀洹果?谓三结断,是名须陀洹果。[1]

    目犍连尊者在《阿毘达磨法蕴足论》也有相同的说法:

    预流果者,谓现法中,已于三结,永断遍知,谓有身见、戒禁取、疑,彼住此断中,未能进求一来果证,名预流果。[2]

    显而易见,就是那些已经断了三缚结─身见、疑见、戒禁取见,但是还没有或者没有薄贪嗔痴的一类有情,把这样的一类人叫做须陀洹。这是须陀洹的第一种定义。

    在《阿含经》中,会看到很多地方把证得于佛法僧戒四不坏净信的人,也叫做须陀洹。如《杂阿含经》中所说:

    若有成就四法者,当知是须陀洹。何等为四?谓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是名四法成就者,当知是须陀洹。[3]

    需要指出的是,断三缚结是须陀洹的核心检验标准,而四证净是因为断三缚结而引生的属性,这个属性也可以用来作为是否为须陀洹的自我检验标准。所以,这是须陀洹的第二种常见定义。

    须陀洹因为已经断三缚结的原因,因此引生出种种与断三缚结相关属性,根据这些属性,可以作为是否是须陀洹的检验标准。

《杂阿含经》卷34:

    世尊告诸比丘:“有一人于一劫中生死轮转,积累白骨不腐坏者,如毘富罗山。若多闻圣弟子此苦圣谛如实知,此苦集圣谛如实知,此苦灭圣谛如实知,此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彼如是知、如是见,断三结,谓身见、戒取、疑,断此三结,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4]

   “证四圣谛、断三结、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这是在阿含经中相当常见的一段句式,它总结了须陀洹所应该有的特性和来世果报。

    须陀洹所应有的特性其实是很多的。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中总结须陀洹具足如下十二种相状:

    1. 谓证如是谛现观故,获得四智。谓于一切若行若住诸作意中善推求故,得唯法智,得非断智,得非常智,得缘生行如幻事智。

    2. 若行境界、由失念故,虽起猛利诸烦恼缠;暂作意时、速疾除遣;

    3. 又能毕竟不堕恶趣;

    4. 终不故思违越所学,乃至傍生亦不害命;[5]

    5. 终不退转,弃舍所学;

    6. 不复能造五无间业;

    7. 定知苦乐,非自所作、非他所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无因而生;

    8. 终不求请外道为师,亦不于彼起福田想。

    9. 于他沙门婆罗门等,终不观瞻口及颜面。唯自见法、得法、知法、证法源底,越度疑惑,不由他缘;于大师教、非他所引,于诸法中,得无所畏;

   10.     终不妄计世瑞吉祥以为清净;

   11.     终不更受第八有生,

   12.具足成就四种证净。[6]

    以上十二类相状,根据戒、定、慧、来世果报进行分类的话,“不复能造五无间业”、“终不故思违越所学,乃至傍生亦不害命”这是初果所应有的道共戒。“若行境界、由失念故,虽起猛利诸烦恼缠;暂作意时、速疾除遣”这是在说须陀洹所应有的止观能力。“又能毕竟不堕恶趣”、“终不更受第八有生”则是说须陀洹的来世殊胜果报。其余1、5、7、8、9、10则为须陀洹所应有的智慧。最后一个“具足成就四种证净”,于佛法僧不坏净信,为慧所摄;而“圣戒成就”则为戒所摄。

    以下就从现世功德──戒、定、慧,和来世果报两大方面探讨须陀洹所应有的种种殊胜特性和果报。





补充内容 (2017-6-16 19:30):
二、须陀洹具有的现世功德
2.1须陀洹的“圣戒成就”
2.1.1道共戒的定义
    初果须陀洹断三缚结以后,同时获得的一个解脱功德就是于佛、法、僧生起坚固不坏的信心、于圣戒成就,这四个法合在一起就是初果人应该具备的四不坏净信。四不坏净信的最后一个──于圣戒不坏净信,有的地方则被描述成为“圣戒成就”。这里的“圣戒”,主要是指初果及以上的圣者才具有的道共戒。
    对于初果人应该遵守的戒行,世尊在《杂阿含经》做如是描述:
尔时,世尊告婆罗门长者:“我当为说自通之法,谛听!善思!何等自通之法?谓圣弟子作如是学:‘我作是念:若有欲杀我者,我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杀彼?’作是觉已,受不杀生,不乐杀生……如上说。……是故持不盗戒,不乐于盗……是故,受持不他淫戒……是故受持不妄语戒……是故不行两舌……是故于他不行恶口……是故于他不行绮饰……如上说。如是七种,名为圣戒。”[7]
联系此经的前后文可以知道,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这些行为,作为见道位以上的圣弟子,在断三缚结获得四证净以后的“自通之法”──应该自行觉悟和遵守上面所描述的行为,随顺于种种戒相,而不会去故意违犯。类似的,《杂阿含经》卷30:
若比丘于五恐怖怨对休息……彼圣弟子能自记说:“……地狱、畜生、饿鬼恶趣已尽,得须陀洹……”
何等为五恐怖怨对休息?若杀生因缘罪怨对恐怖生,若离杀生者,彼杀生罪怨对因缘生恐怖休息。若偷盗、邪淫、妄语、饮酒罪怨对因缘生恐怖;彼若离偷盗、邪淫、妄语、饮酒罪怨对者,因缘恐怖休息,是名罪怨对因缘生五恐怖休息。[8]
五种恐怖,其实就是五戒所要遮止的内容,初果人以自己的慧观,发现五戒所遮止的这些行为能够引生重大的烦恼,所以基于他自己的亲证,自然能够远离五戒所要遮止的行为,而不像凡夫一样,对于戒律的理解,只能是通过听闻或者如理思维,所持的戒行,也必须依止于一个具体的戒相。
    另外,唐·窥基在《瑜伽师地论略纂》中对道共戒的定义如下:“无漏律仪所摄业者,谓见谛者,由无漏力所得远离性,即道共戒。”[9]又,唐·释遁伦在《瑜伽论记》中说“慧俱行是道共戒”[10]。所以,对于道共戒可以做如下的定义:
    道共戒,不共外道、凡夫,乃佛弟子实证三乘菩提之道所成,见道、修道后转依于所证而摄心为戒,依见、修道无漏功德受用而行,不拘戒相,与道相应,故自然而随顺于圣戒,是名持道共戒者,有别于凡夫未证者需要依于戒相而摄心持守。

2.1.2须陀洹所应该有的持戒
   “不着有戒,亦不取佛戒、非戒取戒、非取相戒”[11]这四条有关戒的见地,是《不退转法轮经》中对于一个见道的人,所应秉承持的持戒观的描述。
    第一:不着有戒。所谓的“有”,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有”;凡夫五取蕴身在世间活动必然不离三界有。三界的有情在三界活动的时候,必然会遵循一些共同认知的约束,比如孝养父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杀盗淫妄酒等,所以“有”戒,是针对五取蕴身来施设和建立的行为规范。须陀洹因为已经断身见,不再执五取蕴身为“我”,所以须陀洹不必向外求取针对五取蕴施设的种种规范,而以与慧俱行之道共戒为住,摄心为戒。
    第二:不取佛戒。对已见道者来讲,佛戒也是一种施设。戒是佛所制定的有益于趋向三乘菩提的行为准则,但是佛制定了这些戒,是针对有情的五取蕴而施设,因为凡是有戒持犯,那都是五取蕴的事情。须陀洹由亲证所得慧,摄心为戒。
    第三:不非戒取戒。这里主要是指因为初果人已断三缚结里的戒禁取见,能远离非因计因、非戒取戒,故不再会“非戒取戒”。
    第四:不取相戒。不取相戒强调的是以道共戒摄心而住。一般佛子受持戒法都有戒相,那就是说:从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式叉摩那尼戒、沙弥戒、沙弥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一切戒,都有戒相。规定受戒的人不可以做什么,或必须做什么,都有戒的表相。须陀洹以其亲证慧所引生的见地,能够抉择善恶得失,不被戒相所束缚,摄心而住,虽然不取戒相,但是却能随顺于圣戒,这就是不取相戒。

2.1.3部份须陀洹在持戒事相上的特殊表现
    世尊对声闻四果只做了四种分类,那就是初果到四果。四果是简略的分类,但人性的不同、习气的深浅、证果的深细、业缘的系着、往世的福报、和佛陀或大阿罗汉的因缘等等,却不是仅以四类所能述尽。所以针对初果,世尊又做了两种大的分类,那就是随信行和随法行。这两类人的共性是都亲证四谛、断三缚结,而不同点则实在是太多。众贤尊者在《阿毘达磨藏显宗论》中列举随信行和随法行的再分类:
如是所说补特伽罗。以根、性、道、离、染、依别。诸门分析数成多千。且如最初一随信行,根故成三,谓下、中、上;性故成五。谓退法等;道故成十五,谓八忍七智;离染故成七十三,谓具缚离八地染;依身故成九,谓三洲欲天,若根、性、道、离、染、依身相乘,合成一亿四万七千八百二十五种。随法行等如理应思。如是等门,差别无量。[12]
    所以即使同证须陀洹,彼此之间也相差很多。因为各种不同的须陀洹彼此的差异,使得一些人在评判他人是否是须陀洹的时候,并没有从核心检验手段──实证六见处、断三缚结的角度出发,而是从戒相上来做判断。甚至有人用是否具有神通来检验是否证得须陀洹,其实这些都是因为没有理解须陀洹所独有属性,故而在判别是否是须陀洹的时候,选取了错误的检验标准来检验,自然是会造成高推圣境,或者拿别的属性来当成是须陀洹所应有的,从而以凡滥圣。
    世友菩萨造论窥基法师注解的《异部宗轮论述记》中,对于初果人的戒行,有一段很令不少高推圣境的人无法接受的说法:
〔《异部宗轮论》曰:〕诸预流者,造一切恶,唯除无间。
述曰:十恶业道,预流犹造,唯除五无间,以极重故。以此凡圣难可分别。
问:如何初果得不坏信,造十恶业犹有坏戒?
答:入观证净,出观行恶,亦不相违。
问:若尔应入观不疑三宝,出观便疑。
答:疑但迷理,初果总无。十恶业道,其事微细,初果犹有。[13]
    窥基菩萨认为初果人唯一能够保证的就是不犯五逆(因为能够引生五逆烦恼的重大邪见因已经被断掉),《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如世尊说:若有身见已断已遍知,具五功德:……二者,遮五无间业”[14]五百阿罗汉援引世尊的言教,也认为初果人只是做到了不犯五逆。同样的,弥勒菩萨在描述初果所具备的功德的时候,也只是说“不复能造五无间业”[15],而不说初果绝对不犯五戒。
    虽然须陀洹能依道共戒摄心而住,但是也无法在事相上做到绝对的符合十善。更甚者,有时会“故意”违背戒相。《大般涅槃经》云:
善男子,护持正法者,不受五戒不修威仪,应持刀、剑、弓箭、鉾槊[16],守护持戒清净比丘。[17]
    这更不能从持戒表像上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是须陀洹。
    《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一切预流,如实知见善恶得失。由失念故。虽暂起恶业而不堕恶趣”[18],这里五百阿罗汉们也承认,初果人虽然有“如实知见善恶得失”的解脱见地,但是仍然会因为“失念”的原因“暂起恶业”。事实上,须陀洹所证的法,是无间等法,也就是说他所获得的正见,是无间断的,并不需要像没有证果的人一样,还要刻意生起如理作意。但是必须注意的是,能够让须陀洹“失念”的那些烦恼,并不是由见一处住地烦恼所引生的。依据《大乘百法明门论》所总结,有情的烦恼大致可以总结为六大类:贪、嗔、痴、慢、疑、恶见,须陀洹所断烦恼,只是六根本烦恼里的“恶见”烦恼,以及少部分的慢心、疑,而对于像贪、嗔、无明等俱生我见所引生的烦恼,须陀洹还没有来得及去修断,因为这些烦恼是二果乃至阿罗汉才能断尽的。如果面对欲界贪、嗔恨,乃至由五上分结所引生的烦恼,须陀洹还是会被其所引夺正念,所以有可能看到须陀洹他会生气,或者还表现出贪着某物等。但是须陀洹他能做到的是“明明白白的犯错”,且不会用凡夫我见替自己的身口意的过失做辩解,这是检查我见是否断干净的手段之一,如果我见没有断干净,因为观行不周遍导致知见有漏,那就说明还没有证得须陀洹,顶多只是须陀洹向罢了。
    当然,这些都是须陀洹的心之行蕴,是不为外部观察者所觉察到,观察者只能看到须陀洹犯了有关事相的戒行,于是便以为此人不是须陀洹。事实上这正是由于不清楚须陀洹的核心检验手段而犯的一种错误。所以想要从外表上区分凡夫和须陀洹,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情,不应该拿是否犯五戒或者是否有神通来作为检验标准。

2.2须陀洹所应该具有的止观能力
    从须陀洹所断的烦恼来看,须陀洹只是断了三缚结,对于欲界贪,甚至都没有很好的伏住。即使是心性调柔如阿难尊者这样的圣者,也老实地再三承认:“尊者舍梨子!我是学人,而不离欲。”[19]又,《瑜伽师地论》云:“若先已离欲界贪者。彼于今时既入如是谛现观已得不还果”[20]、“若先未离欲界贪者。彼于今时既入如是谛现观已。粗重永息得预流果。”[21]也即是说,在做苦集灭道四谛的观行的时候,如果已经“离欲界贪者”──这里的离,不是断的意思,而是说伏住欲界贪,发起了初禅及以上的禅定,因为断欲界贪是三果、四果圣者才具有的功德──做完了四谛观行且悟入四谛的时候,是直接证三果的;如果多分或者少分伏住欲界贪,那就证得二果;如果对于欲界贪一点都没有伏住,属于慧强而盖障重的一类有情,那就只能证得初果。
由初果所要断的烦恼来看,并不需要有初禅及以上的禅定。而从《阿含经》中诸多证得声闻初果的例子可以知道,不少的初果人并没有高深的禅定,甚至一些初果人可能从来没有接触过禅定,只是经过世尊的施论、戒论、升天之论、欲之过患、离欲为要等次第接引,然后说四谛、六见处的内涵,便能使得此人“即于座上远尘离垢,得法眼净”[22]。可知初果人更多的是具备慧观方面的能力,在止的修学方面并不需要太多。
    观,也叫做毗钵舍那,有时候经典中也叫做观行。初果人之所以能够证果,那就是因为基于正确的观行内容做了足够说服意根的现观,因为现量和比量的获得,从而改变过去错误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也就是身见、疑见、戒禁取见这三缚结。《瑜伽师地论》总结了声闻人在做观行的时候所应该观察的对象,大致有如下几类,所谓: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观察这几种对象的自相、共相,基于如理作意下的现量观察、比量推度,而亲证六见处,断三缚结,获得“唯法智,非断智,非常智,缘生行如幻事智”(下详)。能现观蕴处界无常、苦、空、无我,能因此悟入四谛,这便是须陀洹所应有的观的能力。
前面在“部分须陀洹在持戒事项上的特殊表现”一节中说到:“若行境界由失念故。虽起猛利诸烦恼缠。暂作意时速疾除遣”,这可以看成是对于初果人所具有的止观能力的综合描述。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神通不是须陀洹所必须有的,乃至神通都不是阿罗汉所必须有的。有神通的不一定是须陀洹,而须陀洹也可以不必有神通。所以神通不能作为检验是否证果的核心标准,因为神通通于外道法。用来检验是否是须陀洹的检验手段,必须用须陀洹所唯有的属性来检验,这样才是正确的做法。

2.3须陀洹应具有的慧
    对于须陀洹所应具有的智慧,如“总说须陀洹的相状”一节引述《瑜伽师地论》所述,现在这里做一个详细的阐述。《瑜伽师地论》卷34:
谓证如是谛现观故获得四智:谓于一切若行若住诸作意中善推求故,得唯法智、得非断智、得非常智、得缘生行如幻事智。若行境界由失念故虽起猛利诸烦恼缠暂作意时,速疾除遣,又能毕竟不堕恶趣;终不故思违越所学,乃至傍生亦不害命,终不退转弃舍所学,不复能造五无间业。定知苦乐非自所作、非他所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无因而生。终不求请外道为师,亦不于彼起福田想,于他沙门、婆罗门等,终不观瞻口及颜面;唯自见法、得法、知法、证法,源底越度疑惑,不由他缘,于大师教,非他所引;于诸法中得无所畏。终不妄计世瑞吉祥以为清净。[23]
“唯法智”的意思是指亲证五取蕴非我、我所,摒除了凡夫执有实我的邪见,但有于法,皆是“我”(第八识)所生,从而所生的正见。
“非常智”的意思和“唯法智”的意思接近,是指因为亲证五取蕴非我,从而不会再执取五取蕴的部分或者全部为常住法。
“非断智”的主要意思是知道轮回之因“无我之我”──第八识如来藏,从而不会如凡夫一样落入断灭见。
“缘生行如幻事智”是说凡夫都有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见道以后,由超越作意所生现观,于诸谛理能善推求,或现观或比度推知诸法都满足生住异灭的虚幻特性,从而远离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就是缘生行如幻事智。
这四种智,其实在阿含经中还有另外一种表述方式,那就是六见处[24]。所谓六见处,前五种见处就是亲证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都不是恒常之法,第六见处是说有一个被众人称之为“我”的心,可以在生死轮回当中保持不变的体性,它不会随着五阴而坏灭,它是永远不变的存在。五阴不是“我”,但是五阴与此“我”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有能生与所生的对应关系,五阴的种类、特征与习性也由此“我”依据过去五阴的业行所决定。[25]
《瑜伽师地论》所总结的四智与《中阿含经》所总结的六见处,两者内涵完全一样。非常智、缘生行如幻事智等同于前五见处;唯法智、非断智等同于第六见处。这四种智慧(或者说六见处)是声闻见道的核心检验标准,唯有证得如上四种智慧的人,才能被叫做声闻见道。而须陀洹所有的其他的智能和功德,都由此而引生。
    “终不退转,弃舍所学”,这是在说须陀洹因为体证六见处的原因,而生起决定智,所以于三乘菩提而不退转。
“定知苦乐,非自所作、非他所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无因而生;”这段的意思是说因为悟入缘生法的原因,明白苦乐等蕴处界诸法皆是因(第八识真“我”)缘所生,而不会再错误计着因果
“终不求请外道为师,亦不于彼起福田想。”因为须陀洹断疑见的原因,不会错乱计着邪见师为善知识,又于佛法僧三宝生决定信,所以不会在三宝外再做依止或误计为福田。
“于他沙门婆罗门等,终不观瞻口及颜面。唯自见法、得法、知法、证法源底,越度疑惑,不由他缘;于大师教、非他所引,于诸法中,得无所畏;”这是在说须陀洹从佛闻法,亲自实践以后,体证无疑,获得法智、类智,不由他人的原因而于佛陀、佛法生坚固不坏信,而于婆罗门等,因为断疑见的原因,不会生亲近、供养、依止的想法。
“终不妄计世瑞吉祥以为清净;”须陀洹知道“我”(第八识)是唯一的清净者,而不会像世间凡夫那样错误地把一些具有一点点不同于常人的邪见师当成是清净的人。
    阿罗汉有十种智慧:苦智、集智、灭智、道智、法智、类智、世俗智、他心智、尽智、无生智。须陀洹没有断尽烦恼障的现行,所以没有办法获得尽智和无生智。他心智和世俗智通有漏,所以须陀洹或多分少分有,当然也可以没有。所以一般来说,须陀洹应有的智慧是苦智、集智、灭智、道智、法智、类智。

2.4须陀洹所具有的其他现世福德
《杂阿含经》卷30:
    若圣弟子成就四不坏净者,不于人中贫活而活,不寒乞,自然富足。何等为四?谓于佛不坏净成就、法、僧、圣戒,不坏净成就。[26]
若于佛不坏净成就者,法、僧,悭垢缠众生离悭垢心,在家而住解脱,心施,常行乐施,常乐于舍,行平等施,圣戒成就。[27]
想要证果,必然要修集证果所需福德和智慧,所有的准备工作,用一句偈子表示就是:
自他圆满善法欲,戒根律仪食知量;
觉寤正知住善友,闻思无障舍庄严。[28]
    对于一个已经见道的圣弟子,应该是具备了如上种种资粮,所以就会因为准备工作中的持戒、布施、供养亲近善知识、修学禅定等善法,而引生善的果报。
    另外,经典中描述一直行善的人在临终的时候,没有四大分离之痛,且是正念往生的。《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125:“如世尊说。若有身见已断已遍知。具五功德:……五者临命终时心神明了”[29]这一个功德,对于那些想要求生净土的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助缘。

三、须陀洹的来世功德
3.1正念入胎
《大宝积经》:
    复次,难陀!有其四种入于母胎。云何为四?一者有情正念入、正念住、正念出;二者正念入、正念住,不正念出;三者正念入,不正念住、出;四者三皆不正念。
    谁是正念入、住、出?如有一类凡夫有情,性爱持戒,数习善品,乐为胜事,作诸福行;极善防护,恒思质直,不为放逸;有大智慧,临终无悔,即便受生;或是七生预流、或是家家、或是一来、或是一间,此人由先修善行故,临命过时虽苦来逼受诸痛恼,心不散乱正念而终。[30]
   谁是于母腹正念入、住,不正念出?……或是七生预流、或是家家、或是一来、或是一间,此人先修善行临命终时,虽苦来逼受诸痛恼,心不散乱,复还正念入母胎中,了知诸法由业而生,皆从因缘而得生起,广说如上,乃至出胎。虽受如是诸极苦楚,由是中利根故入、住正念,不正念出。[31]
    谁是正念入胎,不正住、出?……或是七生预流等,临命终时众苦来逼,虽受痛恼,心不散乱,复还正念入母胎中,由是下利根故,入胎时知住出不知。[32]
    由《大宝积经》可以知道,不管是上根、中根、下根的须陀洹,都能做到正念入胎,这是须陀洹福德和智慧的一种具体体现。另外,如果这个须陀洹曾经戒行清净,布施、供养、教化、忍辱、多闻等善法奉行得比较好,且也能随力随份多分修学禅定,则有可能正念入胎、住胎,甚至能正念出胎,从而远离隔阴之谜。
    《瑜伽师地论》在总结四种入胎的时候,虽然没有列举出须陀洹,但是在讨论中阴身入胎的时候却仔细的描述了须陀洹是如何保持正念而入胎的。
    又诸众生将命终时,乃至未到惛昧想位,长时所习我爱现行,由此力故谓我当无,便爱自身。由此建立中有生报。
    若预流果及一来果,尔时我爱亦复现行。然此预流及一来果,于此我爱由智慧力数数推求制而不着,犹壮丈夫与羸劣者共相捔力能制伏之。当知此中道理亦尔。
若不还果,尔时我爱不复现行。[33]
    须陀洹在进入中阴身状态的时候,因为过去所习的原因,重新生起我见,但是断我见的智慧并没有因为中阴身而失去,这个时候会用过去所证得的五阴非我的正见,来对治此时生起的颠倒见,从而正念入胎。这是须陀洹的一个很殊胜的来世果报,对于那些发愿在人间自利利他的菩萨来说,这是一件很鼓舞人心的事情。

3.2永不堕恶趣
    世尊在给那些证得须陀洹的弟子们授记的时候,都说这些弟子们“永不堕恶趣”,这对于于四恶道生极大恐怖的众生来说,实在是一件天大的好消息。有情流转于生死的时候,不堕落恶趣的时间是少数,而因为贪嗔痴所造恶业堕在恶趣,则是多数时候。所以如果有一个方法,使得有情通过努力而能永远离开恶趣,我想这个方法除了发愿生到净土,就应该是来实证六见处,断三缚结,取证须陀洹。
    须陀洹为什么能够永远不堕恶趣呢?《瑜伽师地论》云:“又恶趣业。预流果时皆已断尽。”[34]。五百大阿罗汉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更是列举了十几条原因来说明:
    1.由二部结缚,诸有情令堕恶趣:谓见所断、修所断结。诸预流者,虽未永断修所断结,而已永断见所断结,阙一资粮,不堕恶趣。
    2.一切预流是智者故、一切预流是圣者故、一切预流有善意乐无害意乐故、一切预流是持戒者,由彼已得圣所爱戒坚牢船故〔不堕恶趣〕。
    3.一切预流于诸恶趣得非择灭。诸法若得非择灭者,彼法毕竟不现在前,是故预流不堕恶趣。
    4.一切预流如实知见善恶得失,由失念故,虽暂起恶业而不堕恶趣。
    5.一切预流萨迦耶见已断已遍知,虽暂起恶业,而不堕恶趣。
    6.预流智腹净故,虽有恶业不堕恶趣。
    7.预流从无量殑伽沙等如来应正等觉圣种中生故,虽有恶业不堕恶趣。一切预流是圣种故,恶业但招人天轻苦。
    8.预流见境过故,虽有恶业不堕恶趣。
    9.预流具止观故,虽有恶业不堕恶趣。
   10预流及一来者,心调柔故、顺涅槃故、信种坚故、信根深故,虽有恶业不堕恶趣。[35]

3.3决定正向三菩提
    如诸阿含经所描述的那样,世尊每次说到须陀洹的功德的时候,都会说须陀洹决定正向三菩提。三菩提,翻译成汉语即“正觉”。作为一个声闻见道的圣者,他有三条路可以走:一直修证解脱道,直至取证声闻极果──阿罗汉;或第七生再来人间的时候无佛法可听闻而自行觉悟取证独觉;或回小向大做个菩萨须陀洹,进取佛道。须陀洹只存在选哪一条路进取的问题,而不存在原地踏步或者退失为凡夫,这是须陀洹的又一个重要果德。须陀洹之所以能够决定正向正等觉,就是因为他践行佛所教导的法,体证了佛法的正确性,获得了决定智,于法生决定信,不由他信。是故弥勒菩萨也说“(须陀洹)终不退转,弃舍所学”。所以取证须陀洹,应该成为每一个佛子所应该追求的第一个阶段性重要目标。

3.4七次人天往返,必证阿罗汉
    其实,须陀洹七次人天往返证必证阿罗汉,是娑婆世界有的一种现象。并不是其他的世界也是如此。比如不动佛土的人,在证得了须陀洹以后,不需要七次人天往返,当生就能证三果乃至阿罗汉。中品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也不必经过七次人天往返才证得阿罗汉,也是当生就能取证声闻极果。所以七次人天往返,是娑婆世界有的一种现象。
    虽然须陀洹能“决定正向三菩提”,可是有这并没有说明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解脱于分段生死乃至二死永亡。而“七次人天往返,必证阿罗汉”的宣称就确定了须陀洹并不需要太久的时间,就有能力取证无余涅槃。这对于那些趣寂声闻来说,是非常欣慰的宣称。
    对于一个菩萨来说,如果能断三缚结取证初果,则刚好完成了大乘见道前的加行,这个时候就具备了去做见道位的观行的条件了──见道位的观行就是“证解阿赖耶识”[36],通俗的说,就是参禅。如果他想要修到初地,完成整个见道位的修证,那么有关解脱道修断的我见我执部分,最多需要在人间七生[37]可以完成(如果这个菩萨发愿一直留在人间的话),这是非常快速的。所以对于那些已经见道的圣者,发愿留在人间修学佛菩提道,一来可以自利,二则可以成为别人眼中的善知识。自利利他,成佛之路则可以超劫精进。

3.5须陀洹的其他来世福德
《杂阿含经》卷30:
    若圣弟子成就四不坏净者,欲求寿命,即得寿命,求好色、力、乐、辩、自在即得。何等为四?谓佛不坏净成就,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我见是圣弟子于此命终,生于天上,于天上得十种法。何等为十?得天寿、天色、天名称、天乐、天自在,天色、声、香、味、触。若圣弟子于天上命终,来生人中者,我见彼十事具足。何等为十?人间寿命、人好色、名称、乐、自在、色、声、香、味、触。[38]
    一方面因为取证前须陀洹所修集的福报,另外加上证果本身所断烦恼带来的果报,使得须陀洹无论是生在天上,还是在人间,都不会是盲聋喑哑、贫穷下贱之辈,而是福德具足。
四、总结
    了解的须陀洹所应有的种种特性和功德以后,有助于如下一些事情:
    一、能够明确所修证的目标。只有清晰的了解所要求证果位的相关内涵,才能有针对性的做准备工作。须陀洹所具备的种种现世和来世殊胜功德,如果能够深入了解,一定能够鼓舞学人为此而努力。
    二、有助于找到正确的修证方法。比如须陀洹取证与定力没有直接关系,未到地定的定力对于观行有帮助,但是没有定力也没关系,而有关六见处观行才是修证重点,了解如是道理以后,就能够合理安排取证须陀洹的实证方法,从而避免盲修瞎练。
    三、有助于明确修证的次第。取证须陀洹的核心是实证六见处,掌握了这个核心,可以在观行的最开始到观行的结束,都可以围绕这个核心来展开,从而避免次第错乱或走错方向。
    四、有助于自行检查是否证果。尊者迦多衍尼子在《阿毘达磨发智论》中说:
如世尊说:“我圣弟子,应自审记已尽地狱、傍生、饿鬼崄恶趣坑。”
〔问〕“诸预流者,为有现智能自审知尽地狱等而自记耶?”
答:“不能。”
〔问〕“若尔彼云何知?”
答:“信佛语故。谓世尊说:‘若有多闻诸圣弟子,能随观察,见自身中,有四证净现在前者,应自审记已尽地狱、傍生、饿鬼、险恶趣坑。’”[39]
    事实上要知道自己将来是否能投生到哪一道,这是必须有天眼通的现量才可以做到的。而须陀洹并不是都有天眼通的,只有那些过去曾经修学禅定且加修的神通的观行,发起天眼通的人,才有能力以天眼现量观察,知道自己决定不投生在恶趣。而神通并不是须陀洹所必须修的,所以对于绝大多数没有天眼通的须陀洹来说,审知自己不堕恶趣的只能通过比量或者正教量,而非现量。而比量和正教量的获得,前提之一就是必须多闻。所以了解须陀洹的种种特性,是作为一个多闻的弟子应该做足的功课,这也是本文的最主要目的。

补充内容 (2017-6-16 19:31):
绍远 完稿于北京
2011年12月5日
发表于 2017-6-16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佛自知与罗汉菩萨无缘。发愿世世常行菩萨道。所以,修须陀洹道是唯一的希望。谢谢转摘的资料。南无阿弥陀佛。

点评

南无阿弥陀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17 06:57
 楼主| 发表于 2017-6-17 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毛中 发表于 2017-6-16 20:58
学佛自知与罗汉菩萨无缘。发愿世世常行菩萨道。所以,修须陀洹道是唯一的希望。谢谢转摘的资料。南无阿弥陀 ...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7-6-17 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毛中 发表于 2017-6-16 20:58
学佛自知与罗汉菩萨无缘。发愿世世常行菩萨道。所以,修须陀洹道是唯一的希望。谢谢转摘的资料。南无阿弥陀 ...
发愿世世常行菩萨道。所以,修须陀洹道是唯一的希望。

难说!难说!若按南传大乘道的看法,一旦证入正性离生的须陀洹果,就等同跟佛果说 byebye了!因为最极七生就会证入四果,然后挂点涅槃,就没戏了。
所以,为求保险,秽土无佛时代的发大心凡夫,平日最好只勤修大乘佛果菩提心,别时不时去惦记一下哪天也来偷偷见个道,创预圣流玩玩儿。没准这一玩儿,就把个众宝庄严师子之座给玩儿没了!

点评

你以为须陀洹很好证?不随分修戒定慧,不除三结,学来修去还是鬼魂一个。等你修到阿罗汉,不入涅磐,就是八地菩萨。接着修,耽误不了你成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18 07:16
发表于 2017-6-18 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威灵仙 发表于 2017-6-17 23:45
难说!难说!若按南传大乘道的看法,一旦证入正性离生的须陀洹果,就等同跟佛果说 byebye了!因为最极 ...

你以为须陀洹很好证?不随分修戒定慧,不除三结,学来修去还是鬼魂一个。等你修到阿罗汉,不入涅磐,就是八地菩萨。接着修,耽误不了你成佛。
发表于 2017-6-19 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毛中 发表于 2017-6-18 07:16
你以为须陀洹很好证?不随分修戒定慧,不除三结,学来修去还是鬼魂一个。等你修到阿罗汉,不入涅磐,就是 ...
等你修到阿罗汉,不入涅磐,就是八地菩萨。

你当罗汉回心跟浪子回头一样容易?
《瑜伽论》便说:“非一切阿罗汉皆能回向无上菩提”。
并且“而所修行极成迟钝,乐涅槃故,不如初心始业菩萨。”

点评

罗汉发心不同法门不同,精进不同的缘故吧。现代阿罗汉的智慧精进境界,不会去入涅磐,决定欢喜入菩萨八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19 06:36
发表于 2017-6-19 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威灵仙 发表于 2017-6-19 00:40
你当罗汉回心跟浪子回头一样容易?
《瑜伽论》便说:“非一切阿罗汉皆能回向无上菩提”。
并且“而所 ...

罗汉发心不同法门不同,精进不同的缘故吧。现代阿罗汉的智慧精进境界,不会去入涅磐,决定欢喜入菩萨八地。
发表于 2017-6-19 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毛中 发表于 2017-6-19 06:36
罗汉发心不同法门不同,精进不同的缘故吧。现代阿罗汉的智慧精进境界,不会去入涅磐,决定欢喜入菩萨八地 ...

什么道理?难道八地菩萨有免费不限时间的4G上网优惠?

点评

修大乘八地菩萨比修小乘阿罗汉要困难的多吧 。先修阿罗汉再转修八地菩萨算是方便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19 08:18
发表于 2017-6-19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威灵仙 发表于 2017-6-19 07:16
什么道理?难道八地菩萨有免费不限时间的4G上网优惠?

修大乘八地菩萨比修小乘阿罗汉要困难的多吧 。先修阿罗汉再转修八地菩萨算是方便吧。
发表于 2017-6-19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毛中 发表于 2017-6-19 08:18
修大乘八地菩萨比修小乘阿罗汉要困难的多吧 。先修阿罗汉再转修八地菩萨算是方便吧。

咱们小点儿声说!
要不干脆试试那个即身成佛,还仇啥子罗汉还是八地,您老哥琢磨琢磨。
家人要没啥异议,贫道帮您拉线,要不了几百块钱仲介费的。。

点评

佛的智慧大仙自以为可以凑泊一两分。佛的福德大仙是一分也没有啊。大仙拿什么当下成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19 12:40
发表于 2017-6-19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禅定升天还要下来 来来回回那么多次 真是好麻烦的
再说天上貌似也要干活 不是那么轻松的
还不如西方来的直接
但是个人有个人的喜好吧 有时候我觉得念佛好 有时候我觉的修禅好 也是换来换去的

点评

南无阿弥陀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19 18:51
发表于 2017-6-19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威灵仙 发表于 2017-6-19 10:43
咱们小点儿声说!
要不干脆试试那个即身成佛,还仇啥子罗汉还是八地,您老哥琢磨琢磨。
家人要没啥异议 ...

佛的智慧大仙自以为可以凑泊一两分。佛的福德大仙是一分也没有啊。大仙拿什么当下成佛。
 楼主| 发表于 2017-6-19 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闲云野人 发表于 2017-6-19 11:11
禅定升天还要下来 来来回回那么多次 真是好麻烦的
再说天上貌似也要干活 不是那么轻松的
还不如西方来的 ...

南无阿弥陀佛

补充内容 (2017-6-19 19:44):
憨山德清(1546年11月15日-1623年1月15日),明代高僧,安徽全椒人氏,俗家姓蔡。十九出家,受具足戒。万历元年游五台山,爱憨山之奇秀,遂以憨山为号。先后住持青州海印寺、曹溪宝林寺,宣扬禅宗,倡导念佛与看话头双修。天启三年示寂,世寿七十有八,世称憨山大师,与云栖袾宏、紫柏真可、蕅益智旭并称为明代四大高僧。憨山大师学通内外、著述等身,圆寂之后,由门人福善、通炯、刘起相编辑刊行《憨山老人梦游集》四十卷。这篇故事,介绍憨山大师参禅悟道传奇经历。

憨山大师,明代著名禅师,名德清,字澄印,号憨山,安徽人氏,俗家姓蔡。年方七岁,叔父染病而死,其婶抚尸痛哭:“天哪!你到哪里去了!”他满腹疑团地问人:“叔身在此,他又到哪里去了呢?”不久,婶生下一婴儿,他又好奇地问母亲:“这婴儿从哪里入婶腹中?”母说:“那你是从哪里进入你娘腹中?”至此,死去生来之疑,耿耿于怀。古人有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疑是入道第一法门。

十二岁时,闻金陵西林无极大师有大德,遂投大师门下,深得赏识。因读《中峰广录》,立志修习禅宗法门,脱离生死苦海。十九岁依无极大师剃染,专心参究向上一着。因久不得要领,改为专心诵持阿弥陀佛名号,逐渐打成一片。一日,夜梦阿弥陀佛出现西方,相好庄严,了了分明。又欲见观音、势至二菩萨,二菩萨即现半身于空中。此后三圣时现目前,他想:“时时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一日闻无极大师讲《华严悬谈》,至十玄门中“法界海印森罗常住”时,了悟法界圆融无碍之旨。

二十岁时,憨山大师往天界寺,参加云谷大师主持禅七活动,云谷开示审实念佛公案。憨山禅师从此参究,一念不移,如在梦中,了不见同参亦不知有日用事,乃至行于都市不见一人。

二十九岁,憨山大师校订《肇论》,从前对《物不迁论》中“旋岚偃岳”之旨不明,读至梵志幼年出家修行,皓首而归,邻人见后问道:“过去的梵志还在吗?”梵志答道:“我和过去梵志相似,但又不是过去梵志!”恍然了悟“诸法不迁”之旨,当即下床礼佛,虽然一起一伏地拜着佛,却没有起伏相可得。来到院中,风吹庭树,飞叶满天,却又了无动相,憨山想道:“这不正是‘旋岚偃岳而长静’嘛!”后来小解,不见有流动相,则曰:“这不正是‘江河竞注而不流’嘛!”于是生死之疑从此冰释,乃作偈曰:“死生昼夜,水流花谢;今日乃知,鼻孔向下。”次日同参妙峰问道:“师兄近来修行有进步否?”憨山大师答道:“夜里看见河边两头铁牛斗入水中去了,至今绝无消息。”妙峰笑道:“恭喜师兄住山有本钱了!”

三十岁时,憨山大师前往五台龙门静修,单提一念,勇猛精进,直至一字不识之地,身心洒然,如入极乐世界。至次年夏,大风猛吼,万窍怒号,溪水奔腾,声如惊雷,憨山大师定中受扰,乃向妙峰禅师请益。妙峰开示:“境自心生,非从外来,听古人道:‘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当证圆通。’”憨山大师于是每日坐在溪边修行,初则水声宛然,时间一长,动念即闻,不动念即不闻。一日,忽然忘却身心,一切音响顿时消失,自此,即使声音如雷,也再不能扰动大师静寂心境。

一日憨山大师饭后漫步,摄心归一,忽然立定,不见身心,唯一大光明藏,圆满湛然,如大圆镜,山河大地尽现其中,及出定则智慧朗然,自觅身心了不可得,即说偈道:“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起灭。”从前疑虑,当下冰消,及视饭钵,则已蒙尘。

大师初悟后即刺血泥金,抄《华严经》一部,上结般若胜因,下酬父母之恩。其间曾做三个与禅修有关的嘉梦:初梦清凉国师开示,初入法界圆融观境,所谓佛刹互入、主伴交参、往来不动之相;醒后自见心境融彻,无复疑碍。次梦弥勒亲授经书,并开示道:“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无诸佛。”自此识智之分,了然心目。次梦文殊菩萨请浴,浴后饮菩萨送来的脑髓;觉后五脏洞然,轻快无喻。

四十一岁,憨山大师隐居东海牢山。一夕静坐夜起,但见海湛空澄,雪月交光,三昧现前,无入无出,即说偈道:“海湛空澄雪月光,此中凡圣绝行藏;金刚眼突空花落,大地都归寂灭场。”取《楞严经》印证,开卷即见“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全经观境了然心目,遂书《楞严悬镜》一卷。

四十四岁,静中机发,不因心念,意在舌端,即述偈曰:“烟波日日浸寒空,鱼鸟同游一镜中;夜半忽沉天外月,孤明应自混骊龙。”

“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开悟方法多种多样,唯有念佛一着最为简捷,古德有云:“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如果我们都像憨山大师那样,以一句阿弥陀佛为命根,念念不忘,心心不断,二六时中,单提一念,待到工夫绵密、打成一片,何愁不能开悟?
发表于 2017-6-20 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闲云野人 发表于 2017-6-19 11:11
禅定升天还要下来 来来回回那么多次 真是好麻烦的
再说天上貌似也要干活 不是那么轻松的
还不如西方来的 ...
再说天上貌似也要干活

没听说过!
天上还要干啥活?
来地球绑架地球人?

点评

没看过西游记吗 猴子在天上都换了几个工作了 都不满意 最后还是下界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20 06:55
发表于 2017-6-20 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威灵仙 发表于 2017-6-20 05:54
没听说过!
天上还要干啥活?
来地球绑架地球人?

没看过西游记吗 猴子在天上都换了几个工作了 都不满意 最后还是下界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9 22: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