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644|回复: 33

[学佛交流] 黄念祖居士: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华藏入名字,持名入华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3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随喜功德 于 2013-1-3 16:03 编辑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rar (75.07 KB, 下载次数: 60)
 楼主| 发表于 2013-1-3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若说佛教经、论,在开始研究之前,要应当先知道这部经、论的纲
要。心中先有一个轮廓,再去看经、看论,收获就大。所以,天台宗经
典,一开始先讲五重玄义。华严宗更多,十门分列。第十门讲经文,讲
经文之前有九门,此九门都是经文之外,是总结提出的。我的大经解,
就是用华严十门。这次按天台的五重玄义,较简。五重玄义为:

一、释名。解释论的名字。研究经论,先要把名字弄清楚。日本到处都
    是南无妙法莲华经,石头上都是,有些大德临终就请人念经题。所
    以说,名字很重要。名字把一部经论的特点包括进去了。因此,先
    讲经名,大家看其他经论也应注意此点。

二、辨体。经以什么为体,本体是什么?经中说了很多文字到底以什么
    为本体。言说是形相,是文字相。这些相是从什么体里显现出来的?
    知道体,才知道根本。所以,我们看一部书,要能抓住它的根本,
    知道体是什么。

三、明宗。宗旨是什么。上次《净土资粮》就讲了一个《阿弥陀经》的
    宗,即蕅益大师指出的「信、愿、持名」四字。全部的内容,全部
    的理论,全部的修行方法,都在其中。《阿弥陀经》就是要「信」,
    发愿往生。难信之法,要信。发愿,愿生彼国。还要念。一经宗旨
    就是「信、愿、持名」。四个字把一部经就概括了。就是要好好信、
    好好发愿,好好持名。

四、论用。作用,讲此论的作用。

五、教相。讲此论属於哪一教。小乘教、大乘教,大乘始教、终教、顿
    教、圆教。不同的教就是为了不同的对象。佛是随机说法的,说的
    内容就有分别。小乘就不谈成佛;始教羼提不能成佛;终教羼提也
    能成佛,但要三大阿僧祗劫;顿教一刹那可以成佛。所以,先要知
    道是属於那一教。一刹那成佛或三大阿僧祗劫成佛,都是佛说的,
    但对象不同,所说便不同了。再说,时间是由於大家的妄念,说一
    刹那、说三大阿僧祗劫,都是平等的。要知「依了义教,不依不了
    义教」,要知此论是了义的,还是不了义的。两种说法不一样的时
    候,应该依了义教。所以要知道它的教相。

    以上就是五重玄义。有时看书、看论,不看注解倒容易,一看注解,
「拦路虎」,就拦住了,因为它讲五重玄义。我们现在是「解剖麻雀」
的性质,虽只是十五页的短论,仍分析到其中的五重玄义。
 楼主| 发表于 2013-1-3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壹、释名

    「华严念佛三昧论」。华严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简称。《大方
广佛华严经》虽然只有七个字,这个经题是最全面的经题。经题往往包
含三个内容:人、法、喻。《佛说阿弥陀经》只有「人」。「佛」是人
,是本土的佛,「阿弥陀」是彼土的佛。此方的佛说彼方的佛。《金刚
般若波罗蜜多经》,没有人,「金刚」是喻,「般若波罗密多」是法。
「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喻。
七字中人、法、喻具足。「大方广」有二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大」讲「体」,以常遍为意。体是大,是常,无生无
灭,竖无初际,无始,找不到开头,未来也没有头,此就时间来讲。空
间则遍满十方一切处。此「体」就是如此,无生无灭、无始无终,遍满
一切处。所以,大即常与遍。「方」是以轨持为意。法是持其自相,一
切法都有它本身的相。桃树的桃花就是那样子,保持它自己的相。李树
的花、叶、果子又有自己的相,自己的形式。法就是如此,一为「持」
,各个法各有其表示的形式。再有「令人生解」,提之则知其含义,轨
持为意,此为「方」。「广」言「用」,以包博为意。包是包含一切,
博是广博无边。

    第二种说法,「方」是相大,「广」是用大,第一「大」字代表体
大。体是离开言与思的,体是什么?用语言,思想都不能解。是法非语
言分别之所能解。语言就是言,分别就是思,一思就是分别。那么,此
体大是什么?离言思,就是说现前自己一念介尔之心,介尔之心就是极
微小的一念之心。永远没有变异而包摄一切。(底下还要细说),此部
论,此点说得很精彩。「大」就是言一念之心,瞥尔一刹那一念之心,
而这一心就是永远没有变异,不生不灭,摄一切法。一切法都从此体生
。从体流出相,流出用。一切法都从体生,体就是你的一念之心。「方
」是相大,也是离言思,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就是介尔之心,就是大
智慧光明,就是清净自在、常乐我净,无量无边的功德。方的含义如此
,此相大,一切殊胜之德皆此相。用就横具十界因果。十界的一切因果
都不出於此。「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就是佛法界。「广度众生」就是
菩萨法界。「自觉」就是罗汉法界,一切因果,以四谛十二因缘为因,
就得声闻缘觉的果。以六度万行为因,就得菩萨的果。以大方广为因,
就得佛果。我们一般说大,都是一个对待的大,桌子比相机大,房子又
比桌子大,还有比房子大的东西。总之,某物是大,也是小,此为对待
的大。华严之说,是没有对待的,绝对的。有二才有对待,到了无二,
还有什么对待?所以维摩诘入不二法门。入不二法门是什么?离开了二。
谁要能离开二,就入不二法门。不要等别人给你证明入了不二法门。离
开了一切分别,就入不二法门了。以上解释大方广,大方广是所证的法,
修行证到什么?证到大方广。
 楼主| 发表于 2013-1-3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是觉者,佛是最平等的,是觉悟的人。是觉圆果满,觉都圆了,
圆觉;果都满了,果头的佛,最尊!觉满了,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三觉圆满。自觉也圆满,觉他也圆满,觉行也圆满,所以,成了佛。据
《华严经》,佛有十涵意:

一、具一切智。

二、具一切种智。

三、离烦恼障。

四、离所知障。所知障,知识分子确实要注意。都知道烦恼障----贪嗔痴
    不好,而不知道本来不懂的,现在懂了,懂了很多很多,这些所知,
    可能就成障。不成障就是智慧;成障,就是所知障。所知障非常麻
    烦,所谓事障易遣,理障难除。所知成障,就有一固定的成见,承
    认这个,不承认那个。要闹派系,这宗说那宗,这一派说那派。固
    执一宗一家之说,不能圆融。这些都是理障,以为就是自己这个意,
    其实呢,不见得。四十二章经:「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偏偏要信自己这个意,这个意就是所知障。所知都成障碍,佛就离
    开这个障。

五、於一切法,能自开觉。

六、能让他开觉。

七、於一切种相,能自开觉。

八、於一切种相,能让他开觉。

九、如睡梦觉,佛就是睡醒的人。我们就是在梦中的人,佛就是这么平
    等。佛醒了,我们在作梦。作佛也是在梦中,大作梦中佛事。是个
    好梦,但是还是究竟没醒。要知道它是梦。我们作梦都有此经验,
    梦里头,「啊!我这是作梦嘛!」,这就要醒了。我们知道这是梦,
    那就要觉。佛就是睡梦中觉醒了。

十、如莲花开,莲花开了是极其自然的。每一个花苞都要开,佛开了,
    我们还没开。

    佛就是这十个涵义。到华严,什么都是十。此其特点。此为第四个
字---「佛」,是「人」。
 楼主| 发表于 2013-1-3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华严」是「喻」,比喻。「华」就是开花的花。比喻修因得果,
果就是庄严法报化身。「芬馥万行,荣耀众德」。花又香又好看,表示
万行所结的果,是一切众德所形成的。花喻此。一切神通,一切妙相,
来作为庄严,此「华严」之意。花也有十个涵义。花不仅仅是草木之花
,也包含了珍珠、金、银、作装饰者。如密宗的佛像的璎珞,是宝所成
的,这也算花。耳环、钏镯也都是庄严之具。飘幡,身上披的飘幡为衣
、绸缎的重裙,这一切庄严之具。珠玉金宝也可以严身,也是花。花有
二种,一种是草木的花,一种是金玉所成的花。都可庄严其身。花有十
种涵义:

一、含实。花能结果结籽。

二、种子表示含有性德。一切都是性德之所流现,由性德再出现修德。

三、光净。表示本性本来是很明显的,花很光莹、很洁净、很微妙。

四、适悦。谁看了花都很高兴。「顺物之机」,应一切众生的机,大家
    欢喜。

五、引果。能结出果子。

六、端正。

七、无染。

八、巧成。花开的形相很好,很美。

九、芬馥。花味香美。

十、开敷。心开。「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开悟、开解。心被捆上了,
    又放开了。开敷为意,从此点看,有很深的涵义。

    这十种里,有的是通於二种花的,有的只限通於草木花的。

    「严」是庄严之意。万德、万行都圆满了,拿来装饰佛的十身。所
以「佛华严」是「喻」与「人」放在一起。佛是觉悟的人,万德圆满之
所庄严。这个代表「人」,能证的人。此人证了「大方广」,大方广是
所证的法。也可以说大方广也是体、是性德。从大方广起修,修是事,
事就是佛华严。有一点觉悟,便有一点庄严。最后,又证得大方广,是
修德。所修又全在性中,这就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以上,经题
七字中,解释了六字,此为别名。
 楼主| 发表于 2013-1-3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是通名,一般解是「贯、摄、常、法」。到了华严又是有十
个涵义。

一、涌泉。像泉水涌出来。                                            

二、出生。经里能辗转出生殊胜的妙意。

三、显示。显示佛的知见。

四、绳墨。木匠用带墨的绳子在木上弹出一条墨线,然后完全依照这墨
    线来施工。表示经中指示,应依教奉行。等等。

    智者看到经题就能知道经的全部意思。忙人见经题亦能得利益。华
严是经中之海、经中之王。这个经题只能很粗浅的做一介绍。

    「念佛三昧」。此三昧在《华严经》内,所以才叫华严念佛三昧。
华严里讲了种种三昧,什么叫「三昧」?三昧的含义就是正定、正受。
正定:戒定慧,禅定。定有种种的定,正定,相对的还有邪定。很要知
道有邪定,一入邪法,不符合圣言量的法,入了定,是邪定。正受,受
是受用,定中就有受用。正定有正受用,邪定就有邪受用。所以,有很
多人很快的就出现了许多奇异的事;不是佛教的法,都称为邪法。大家
知道向上很难,趋於下流是很容易的。不是走正路,就是走邪路,是走
下流,往下跑,就很容易,就容易入邪定。所以,有的人修行说:「你
这不好,你开了鬼眼,通了鬼脉」。就跟鬼打通了。所以,看到许多阴
间的情形,看到许多死人,他自己也出现鬼的特点。妖魔鬼怪都有通,
鬼有鬼的通,墙壁挡不住鬼,地也挡不住鬼。人就不行,不能从墙过去,
从地下出来。得鬼通是进步是退步?这问题要好好想一想。许多佛教徒
对这些事,还不能很明白。有人自己可以坚持,但不能够劝动别人。这
些东西要有分别。无分别中还有分别,有分别中还无分别。此处是正定、
正受,分别於邪定。                        

    三昧是正定、正受。念佛三昧,持名也好,观想佛也好,实相念佛
也好,用这个去修,这个是在修的因地上所谓的「念佛三昧」,修这个
三昧。当修行有所成就的时候,得了定,生了智慧,入了一心,见了种
种瑞相,此为果上三昧。当然,三昧有深有浅,得到了受用,得到了成
就,就是果上三昧。念佛三昧也是华严讲的。

    妙叶在宝王三昧,念佛直指中说:念佛三昧是三昧中最上的三昧。
无量法门,唯念佛一门,圆摄无外。圆满摄了一切法门,没有不包的。
一切法、什么禅定、什么密法都包括在内。这就是华严的道理。懂得华
严之后,就是圆人。一法就摄一切法,不然就忙了:今天生病,赶紧念
药师;有人死了,赶紧念地藏;没有钱用,赶紧修财神法;有点恐怖,
赶紧修观音。有人说念阿弥陀佛只为往生。不知道任何一法都能包括一
切法,都有无量无边的妙用,不是那么机械。有的人就忙乱不堪。念佛
一门,圆摄无外,悉皆具足。此念佛三昧,如大海吞纳众流,悉无分别
。如如意珠,能出生无量无边的宝,以满众生愿,故称如意之宝。能满
一切的愿,它也没有什么减少。要什么给你什么,但如意珠是不是损失
了什么?也不是。故又名为王三昧,念佛三昧又叫王三昧,此妙叶大师
在宝王三昧念佛直指里说的。

    蕅益大师说:「念佛三昧所以名为宝王者,如摩尼宝,如摩尼珠,
出生一切诸三昧宝」。不是世间所要的宝、要饮食、要汤药要卧具。而
是,能给你一切无量无边的三昧之宝。所以,一个念佛三昧包括这么多
。「如转轮王」,转轮胜王统摄四天下,统摄一切诸三昧之王。「盖是
至圆至顿之法门也」,最圆最顿,顿是顿然成就,一生成办。要修三大
阿僧祗劫就不是顿法,顿法是刹那成就,至圆满至顿之法。以上是二位
净土宗大德所论。

    大智度论说:「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及先世罪」。所以念佛一声
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个话大家要好好想一想、算一算帐,劫是极
长的时间,没法说了。亿劫:万万劫,数字大的不得了,计算机都表示
不出来。那么多生死重罪,一句佛号就能消。想一想才知道念佛的殊胜.
 楼主| 发表于 2013-1-3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里说本来一个人就具足了法身、报身、化身,本来是佛,一
念能相应,就名为念佛三昧。「入此三昧门,即能遍摄一切诸三昧门」。
入了念佛三昧,就摄一切三昧。所以,此即「念佛三昧」的解释以及念
佛三昧何以称为宝王三昧。

    华严是经中之王,念佛法门是法门中王,念佛三昧是三昧之宝。所
以念佛三昧是王中之王、宝中之宝,称为宝王三昧。这是一个极殊胜的
因缘,能遇能闻都不偶然,「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暂闻亦不能」。若
不是往世多劫修了福,修了慧,听到一点都不可能。这是给我们证明。
大家能闻,证明往劫修了很多福,修了很多慧。我常劝大家,多生辛苦
到了今天,我们今天要叫它有个决断,叫它成功,不要跟过去一样,下
回再来,要有个决断。

    「论」就是优婆提舍。指佛涅盘以后,佛的弟子对於佛的教义,做
了一些解释,设了一些问答,这些著作称为「论」。

    以上说明了「华严念佛三昧论」的论题。下面介绍作者。他是受过
菩萨戒的大居士彭际清,字绍升,号二林居士,是乾隆年间大居士。世
代宗儒。此论有篇自序。《居士传》是他做的,《居士传》最后:有自
撰的「知归子传」很简单。只说:为儒,父亲都以文字官於朝。年未冠
(不到二十岁),就以儒言取科第。就我所知,他父亲是尚书,他本人
是进士。后为官,最后都放弃了,专研佛教,著作很多。第一部著作是
「无量寿经起信论」,对《无量寿经》做了一些删节。

    王龙舒著有《龙舒净土文》。他把四本《无量寿经》会集成一本,
称为「大阿弥陀经」。作了第六种《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一共九
种。净宗学会把九种合印,很好。(一)汉译、(二)曹魏译、(三)吴译共三
本。(晋译了五、六次,都未传下来。)唐《大宝积经》中有一会,是
无量寿如来会,是第四本,唐译本。第五种宋译。存世者,即此五种。
王龙舒居士取四种原译会集成「大阿弥陀经」。流行很广,大德引用多
采此本。王是站着往生的,是宋朝进士。此本缺点是会集本中有用自己
的语言写的内容。此点有毛病,后人若用自己的语言作为佛说的,便是
大妄语,这个例开的很不好。彭二林就想补救,但没有会集,他把魏译
本加以删改简化,成第七种。丁福保的《无量寿经笺注》,注的就是彭
二林的本子。第八本是魏承贯,清咸丰年间人,用五种原译会集,想尽
量不要犯王龙舒的毛病,可是不知不觉还是犯了。仍有些文句不是经中
原有的。所以,夏老才著第九种,公认完善了,圆满了。此事就完成了,
此事到一九四五年以后才完成。

    《无量寿经》出现了善本,是现代人的福报。现国外大量印刷,我
的大经解国外也在印,在讲,录音复制。此经大放光。

    彭二林删节了一种,成了第七种,而且还作了「无量寿经起信论」
。另外,他有「观无量寿经略论」、「阿弥陀经略论」、「华严念佛三
昧论」、「一乘绝疑论」、「居士传」。还有「二林居士集」。他是一
位深入禅宗、深入净土的大居士,不可多得。跟莲池大师的风格很近,
禅与净土密切结合。
 楼主| 发表于 2013-1-3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贰、辨体

    本论之「体」,就是一真法界。华严宗说一真法界,就是天台宗所
常说的「诸法实相」。诸法实相与一真法界实际是一回事。法界就是统
摄一切万法,所以叫法界。怎么说一真法界呢?体是绝待的,没有对待
,不是二,称为一。是真实无妄,所以叫真。不二,离妄,统摄万法,
就称为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之另一解释,「无二曰一,不妄曰真,交彻融摄」。这比
统摄万法又深了一步。一切互相「彻」,你能「彻」我,我能「彻」你,
此交彻也。融摄:互相融,互相摄。互相融、互相摄、互相交、互相彻,
可以拿屋里的灯光作比方。烛台有光,顶上的灯各个有光。屋子里的光
亮,是由於烛台与全部电灯所发的光。谁能分别这室内哪一块是烛台的
光?那一块是顶上的灯光?不可分。所有的光,每一个光都遍满全室。
每一处都有各各发的光。这就是交彻、交融、相摄之意。你摄了我、我
摄了你,你融到我里头,我融到你里头,交彻融摄。以我们的譬喻推广
到一切法,一切法无不如是。

    这样的一个不二不妄一真的法界是什么?就是诸佛平等的法身。佛
的法身是平等的。《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法身还有
什么高下,不但佛与佛的法身无有高下,一切都不二,还有什么高下,
大平等之法。从本以来就不生不灭、非空非有、离名离相、无内无外、
唯一真实不可思议。都没有,那不就是断灭了?不,唯一真实。唯一真
实,那你说是不是有?你要想!告诉你不可思议。刚一要想,禅宗多少
捧打下来,赶出去。所以称为一真法界。

    一尘一毛无不是一真法界。不但广大无边的是一真法界,极微细的
电子、比电子小多少万倍的中微子,都是一真法界。到了华严境界,小
就包括大,「毛端刹海」。一个毛端就能容纳刹海,小中可以包括大。
咱们的常情大包括小,多包括一,但华严一多相即。一万包括一包括二
,一跟二包括一万。又华严延促同时,一秒钟和一万年是一样的时间。
艾雷斯艾,爱因斯坦,懂此道理。他的一个朋友死了。他说:「你死了
,不久我也就会来了。」他又说这都是错话,时间是人的错觉,物质也
是错觉。错觉与妄想正好相似。错似妄,觉似想。我们说妄想,他们说
错觉。时间就是错觉。现在时间、空间、物质,这些概念都在发生变化
,所以我们佛教前途光明。要知道不是指现在,信佛的人多了,交供养
的人多了,有大光明在前头。科学家非常惊讶释迦牟尼的大智慧,现在
如此努力,才以实验做出来,可是两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早已了知了。

    为什么念佛三昧论,以一真法界为本体?因为清凉大师把华严的一
真法界,分为四: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事
,种种事相,大地山河,男女老少,有凡、有圣、有因、有果,都是事
,这是一个法界。理法界,都是本体。离言思、离名相,本来就不生不
灭,这也是一个法界。一切空寂而不妨示现种种的大地山河,理跟事不
相妨碍,叫理事无碍法界。还有事事无碍法界,是华严所独有的。小跟
大,本来有碍,它无碍。大的可以包括小的,小的包括大的。多与一,
人们是有碍,多包括一,十包括一。三包括十,一个手指头包括十个手
指头,常情就不好懂了。它无碍,事事无碍。一秒钟包括十万年。华严
分为四法界,《起信论》云:「念佛完全可以入四法界。」所以我们说,
以一真法界为体,是有所依据的。

    彭际清(二林居士)如此说:「一心念佛,不杂余业,就入事法界
」。修持是事。要一心念佛不参杂别的。不是念佛之外,还练气功,那
就不是一心。一心念佛,不杂余业,就入了事法界。「心佛双泯,一真
独脱,入理法界」。念著念著,心与佛在自己心中都没有了;本有的一
真独然透露,就这一句佛号明明朗朗。就入理法界。寂然不动,生佛俱
泯,这些事相都没有了。「即心即佛、大用齐彰、入理事无碍法界」。
这个心就是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从体起用,从性起修,全修在性,
大用齐彰。一人念佛,光明遍满全法界。小说一人念佛有四十里光明,
此对凡夫说的。要是圆人,遍满一切,大用齐彰,理事无碍。所以不起
于座,分身尘刹,广度无边众生。一人念佛之功遍满一切处,此大用也。
「非心非佛、神妙无测、入事事无碍法界」。非心非佛就离开一切了。
神妙不测,此境界非凡夫所能知,事事无碍。

    所以念佛就入四法界,四法界就是一真法界。所以华严念佛三昧论
以一真法界为体,以诸法实相为体。净修捷要:「无量光寿是我本觉」
。我们所念的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生起
念佛之心才是开始觉悟,故名始觉。念的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本
觉,始觉就合本觉,「始觉合本」,此最重要。始觉合本觉才称为觉悟
。「始本不离,直趋觉路,」就到究竟觉。由於一真法界为体,所以你
本心就是佛,起心来念,念什么?念佛。佛是什么?佛就是你自己,无
量光寿就是你的本体。
 楼主| 发表于 2013-1-3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叁、明宗

    我个人体会本论以「华藏入名字,持名入华藏」为宗。整个华藏世
界就是毗卢遮那说的法。说华严经时四处在天上说、三处在人间说。七
处八会、或九会,由於两种译本不同。华藏世界讲十方一切佛、一切菩
萨、一切庄严,持名就入华藏,极乐世界就是华藏世界。持名往生,就
入了华藏。再加上一句「华藏入名字」,如果能够信、能够理解,这个
名字有这样殊胜的功德,信解就深入了。信解深入了,就是往生的主要
因素。

    为什么说「华藏入名字」?根据此论所言:「弥陀全体遮那,极乐
不离华藏」。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一切一切就是华藏世界。「华藏依
正悉入弥陀名字」。华藏世界一切依报,就是一切佛土庄严,一切正报
,就是一切佛菩萨;都入在阿弥陀佛名字里面。所以说「华藏入名字」

    「持名入华藏」,彭二林又说:「持一佛名入全法界」。持一佛名
,全法界的功德都在里面。论云:「名字即法身」,「名字不异报化」。
一个名字,法身、报身、化身全在里面。

    又云:「此土行人(即娑婆世界之人),以专念力,修诸功德,回
向西方,惑业未断,(大多数人是此情况,还起惑,有疑惑)生同居土
」。西方有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馀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
这种惑业未断,但专念、修功德、回向的人生到凡圣同居土。

    第二种人「欣厌既切」,欣慕极乐的心,厌离娑婆的心都很切。厌
离的心很要紧,很多人厌离的心没有生出来,对娑婆世界还是很留恋,
那就欣愿不切。「粗漏渐除」,惑业即漏,所谓见惑、思惑。见惑有十
: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取见、贪、嗔、痴、慢、疑,断了见
惑成初果。思惑就是贪、嗔、痴、慢,细的。一直到无色界的贪嗔痴慢
都断了,证阿罗汉。现在不去证小乘极果。但欣厌很切,粗漏渐渐消除
。粗漏指粗的邪见、身见、边见、粗的贪嗔痴慢渐渐消除。并且「闻法
增进」,这样念佛求生,可以生方便有馀土。比凡圣同居土高。

    「若修圆教为因」。我们所讲的华严是圆教,以圆教作因,从这里
发心。「深达实相」,很深的了达实相。「以普贤行愿」,以普贤十大
愿王作自己的愿,「回向西方」,就生实报庄严土。「亲承佛记、分证
寂光」。

    所以,此论不但希望大家持名往生,生凡圣同居土,还希望大家以
圆教为因,可以上升到实报庄严土。生实报庄严土,就是大菩萨,一生
大成就。上品上生,分身到无量佛国去闻法、去受记,到无量的世界说
法广度众生,分身无量无边。净土宗的成就是如此的成就,但须以圆教
为因。若没有圆教为因,那只是前面同居土、方便土的成就。此即造论
的意思。把「华藏入名号」,华藏的一切都入名号之中,如此念,深达
实相,不但往生,而且品位很高。此即「宗」,「华藏入名字,持名入
华藏。」华藏就是极乐世界。
 楼主| 发表于 2013-1-3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肆、论用

    「用」是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往生极乐,一生成办」为用。
首先叫你发菩提心,三辈往生要发菩提心。论如此细说,就是要你发菩
提心。菩提心浅说就是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相结合,此是最粗浅的
说法。以大智慧来说,此论所表达的就是大智慧。发起此心,一向专念,
是《无量寿经》所说三辈往生的共同条件----「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如此可往生极乐世界,「一生成办」,过去多少生没有成功的事,现在
这一生成功了。

    我还可以抖胆的向大家说,修什么法门,如果不求生净土,一生成
办就没有可能。纵然是有,那是极少的。密法,统计下来,从解放到现
在,有六个人化光。中国有十亿人口,解放以来四十年。四十年来,十
亿人之中,只有六个。一亿人也摊不到一个,一万万摊零点六,经过四
十年。北京才一千多万人口,离一万万还远啦。总之,此百分数看来,
是很不容易的。                                            

    论上说:「行者诚能决定信解,知一切佛不离自性」。如果真正能
够有决定的信、决定的解,知道一切佛不离开自性。「起勇猛心,起担
荷心」,要觉他,既要觉他,先要自觉。「便与本师初发心时等无有异
」。劝人发菩提心,如果信心有了,决定的信心,知道一切佛不离自性
,起了勇猛心、担荷心,就跟释迦牟尼佛初发菩提心的时候一样。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这就是华严的道理,因果同时。都是「超情离
见」。如果大家都在情见之中,对於这些事就是怀疑,这怎么行?咱们
的情见都是错觉。爱因斯坦说都是错觉,佛早就告诉你是妄想出来的。

    而且《无量寿经》说如果对於佛的不可称智、无等无伦智、最上胜
智,不能明了的话,就是往生,也在边地。若对於佛的智慧能明了,但
对於自己的善根不能生信,不能相信自己具有佛性,不能相信自己的本
性就是法身,跟法身佛平等平等,无所欠少,你也只能生边地。所以造
论者的用心即在此。不但希望大家往生,还希望往生的品位高一点。此
即造论的苦心。我们今天有这个共成会聚,也就是希望在这个地方提高
一点。这个提高一步,往生之后,你到那边大大的提高一步。如是因,
如是果啊!

    第四个就是「用」,就是劝你发菩提心,你这样发菩提心,就跟释
迦牟尼佛当年发菩提心是一样的。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这样往生,不会
落到边地疑城里,多少年不见佛,只有菩萨来跟你说法。为什么?佛跟
你说,你也不懂,华严会上的阿罗汉们都如聋如盲。
 楼主| 发表于 2013-1-3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伍、教相

    至於属於什么教呢?教里分三藏:经藏、律藏、论藏。此属论藏。
律藏是戒藏,经藏是定藏,论藏是慧藏,戒定慧。所以论很重要。有的
时候光读经,草草的念过去。论给你一解释、一分析,大家就深入了,
此为慧藏。

    在大乘、小乘中,此为大乘教,而且是一乘教。

    判教里,天台判四教:藏、通、别、圆。藏是小乘,通是通於大小
乘,别是大乘。此论为圆教。

    华严判为五教:小、始、终、顿、圆。此论属於圆顿教。这是最高
的、最圆顿的,最殊胜。

    把这个染入心神,这么去念佛,品位必高。还有,若真正圆解能开
,就是圆人。圆人和不圆人的分别,修行是日劫相倍。圆人修一天,等
於不圆的人修一劫。这是件了不起的事。大家要知道,开圆解也不是勉
强的。要好好的发心,好好的修,见解一天天圆起来,别人望尘莫及,
日劫相倍。以上就是论的五重玄义。名、体、宗、用和判教。底下解释
论文。
 楼主| 发表于 2013-1-3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念佛法门,诸经广赞。约其总贯,略有二途:一普念、一专念。】

    二途:二个方面。普念:普念一切佛,如南无佛,密宗的南无布达
亚。专念:专念某一尊佛叫专念。

【如观佛相海经、佛不思议境界经等,但明普念。】

    此二经等都是讲普念的。刚才所说的南无佛,南无布达亚都是普念。

【药师琉璃光如来经、阿閦佛经、无量寿经等,特明专念。】

    阿弥陀经是专念阿弥陀佛。

【今此华严,一多相入。】

    华严经一多相入,一入多,多也入一。

【主伴交融。】

    一切世界有主。在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主,观音、势至、诸大菩萨都是
伴。主伴交融。说主,则伴在其中。说伴,则主亦在其中。彼此交融,主伴不
二。

【即自即他。】

   一切佛。阿弥陀佛即是释迦牟尼佛,即是毗卢遮那佛。从阿弥陀佛看,阿
弥陀佛是自佛;释迦牟尼佛,毗卢遮那佛是他佛;他佛就是自佛。

【亦专亦普。】

    念阿弥陀佛就是念一切佛。说是专,也是普。此即不可思议之处。

【略标五义以贯全经。】

    以下提出五个胜义来贯彻华严全部经,来总摄、来总结华严全经八十卷。

【一念佛法身,直指众生自性门。】

    念佛的法身,就是直指众生的自性。此论的殊胜功德,在此很突出。从法
身流出报身、化身。念佛最后是证法身。佛是凡夫所仰望最高的。而佛最高的
是法身。「念佛法身」就是「直指众生自性」。在学人分上,这十个字,前四
个字与后六个字连不到一块。连不到一块,是众生见。能融会,是佛知见。

【二念佛功德,出生诸佛报化门。】

    佛来显现这一切佛刹、一切国土,显现种种的佛身。这是佛的殊胜功德,
佛的功德之所庄严、之所成就。为了摄受众生,念佛的功德。佛因为有这种功
德,所以才能流现出这些国土,这些法门。而佛能够流现这些国土,这些法门,
正是佛的殊胜功德。

【三念佛名字,成就最胜方便门。】

    法身,报化身怎么念呢?念名字就够了。就念「南无阿弥陀佛」。彭居士
是大智慧,用的字不多。这五条大家若能吃得消,大家就大大的向圆人的路上
迈进了一大步。最胜方便门:最殊胜的方便门。大家有时候往往总是不满意,
盼望哪一天得个什么法、灌个什么顶,现在彭居士在此处告诉你,念佛名字这
就是「最胜方便」。

【四念毗卢遮那佛,顿入华严法界门。】

    华严是毗卢遮那佛说的。毗卢遮那佛即是本师释迦牟尼佛。顿入华严法界
门:一下就入了华严法界,十玄四无碍。四法界:理、事、理事无碍、事事无
碍。十玄重重无尽。这表示尊师重师。修行人不能忘本、本师啊。就是要尊师
之教。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念佛。阿弥陀经,无量寿经都是佛说的。佛教我们念
佛,应当发愿往生,听佛的话,才是尊师。不只是上供嗑头。上供嗑头是纯皮
毛的表现。根本是从内心中接受佛的教化、听佛的指示,依教奉行,这才是尊
师。

【五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圆满普贤大愿门。】

    此处点到主题了。念名字,念谁的名字?最后,就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圆满普贤大愿门」,这样就圆满了普贤的十大愿。普贤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最近台湾来了一位法师,他在国外非常受人景仰,在美国、在加拿大、在台
湾、在香港、在马来西亚、在新加坡。他这个人本来是念哲学的,后来学了佛
,讲这讲那、讲楞严、讲华严,后来从华严上醒悟了,念佛了。华严不离念佛
,说来说去,导归极乐。他现在变得是专修专弘净土法门,专弘无量寿经,而
且就是夏老师这一本。圆满普贤大愿,他就从普贤大愿,转向净土。导归极乐
世界,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最后还是从华严的总结。

【别申问答,豁破群疑,普与见闻,同归一乘云尔。】

    除了上述五条之外,又提了几个问答。破解群疑,愿一切见闻者,都同归
到一乘之法,都得成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3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念佛法身,直指众生自性者。】

    念佛法身、直指众生自性是什么呢?

【吾人固有之性,湛寂光明,遍周尘刹。】

    每一个人本有的性,(固有即本有),很坚固、不生不灭、不会什么时候
没有。此本性「湛寂光明、遍周尘刹」。寂:寂净。而且用「湛」字形容,清
湛极了。寂是寂净。湛寂指一点灰尘、一点渣子、一点污垢都没有。本性就是
这么样的湛寂光明。而且是遍周尘刹,尘尘刹刹无量无边的世界。现在可以知
道,地球是太阳系的一员,太阳系是银河的一员。再往上不知多少银河系、星
云。再大是什么?还不知道,无量无边。有的天体的光到我们这里要多少亿年
。以光的速度到我们这里还要万万年,这个世界有多远。这还是肉眼的世界,
科学所了达的。实际上是远远超过科学的水平。科学所能知道的就是这一小块
。虽然说比从前的一小块大多了,但还是一小块。自己的自性是湛寂光明,而
且是遍周尘尘刹刹。现在科学所不能及的地方,以及将来也不能及的地方,可
是你的自性都遍达该处,都包括在内了。

【诸佛别无所证,全证众生自性耳。】

    诸佛成了佛,证了佛。信解行证,开始要信、信了之后如实的解,解了之
后就实行,行了之后,最后是证。诸佛证什么?别无所证,全是证的「众生的
自性」。佛所证实到的是什么?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本有的本性。在座的任何一
个人都有自己的本性。佛证的是什么?成了佛,证了最高的境界,是什么?就
是众生每一个的本性。底下引华严。

【如来出现品云:「菩萨摩诃萨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

    诸大菩萨你要知道你们的自心,自心之中,念念之中,在你心念之中,有
佛成功了。

【「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

    诸佛如来就不离众生之心,而成佛呀。

【「如自心,一切众生心亦如是」。】                           

    每一个人有自心,一切众生也都是如此。

【「悉有如来成等正觉。广大周遍,无处不有,不离不断,无有休息」。】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无穷无尽的佛,随时随时在那里成佛。而且此心广大周
遍,无处不有,永远是不离不断、无有休息。(此为一段,下第二段就是释迦
牟尼佛成佛时,看见星星,大觉大悟,成佛了。)

【又云:「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不能证得」】

    没有一个众生没有如来的智慧。「具有」,表示已经有了。在座的人,每
一个人,承认这句话吗?这是佛说的,佛成佛时所证明的。成佛就是因为证实
到这一点,每一个人都有如来的智慧,所以我们要大精进,要大惭愧。我们有
如来的智慧,可是我们就堕落成这个样了。这是事实,但是我们要懂,我们并
不是很难,只要把这些虚妄都去掉,恢复本有就是了。不是变个什么、得个什
么、修成个什么。气功是讲究从头上出了个小人(元神),小人再修,又再出
个小人。佛法不如此,此为心外取法,佛教不是这样。众生有佛一样的智慧,
但就是因有妄想、有颠倒执著。想的都是错的,还执著,还把错的抓住不放。
这不好办了,所以不能证得。

【「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就是这样。这一段十分殊胜。这一段论文,十方诸佛都放光;一切佛世界
都天雨妙花;一切魔宫都震动。就像我们地球发生了唐山大地震,九级,魔宫
都倒塌,魔王都昏倒在地,不可思议。

    所以,一切神通,现在的奇异功能,均无法相比。神通太渺小了。阿罗汉
的神通,能把太阳和月亮换个位。阿罗汉还是小神通,菩萨神通更大。直指人
心,见性成佛,是佛神通。能直指凡夫的心。让凡夫见了自己的本性,就成佛
,这是佛的神通。佛现大神通,直指:念法身佛,念的就是自己的自性。这和
净土宗是结合的。观经的话:「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在解放前夕,江西有个比丘尼,逝世之后火化,顶骨不坏,上面有四个字
:「心作心是」。圆彻法师已经有了此拓片。此是很殊胜的事。心作心是。是
心是佛,是心作佛。你现在念佛,就是「是心作佛」。你作佛这个心就是佛。
此就与彭二林完全一致了。实际说,夏老师说,《华严经》、《无量寿经》、
《阿弥陀经》三部经是一部经。华严是大本、无量寿是中本、阿弥陀是小本。
三本是一部经。

    《弥陀疏钞》也是一上来就说:「灵明洞彻、湛寂常恒」。非常明,是灵
明。非常彻,是洞彻。非常寂,是湛寂。恒就是常,又用常来形容恒,绝对的
恒。「非清非浊、无向无背」。没有清浊之分,也没有向背之别。「大哉真体
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自性欤」。这个真体,不可思议的,就是每一位的自性。
所以弥陀疏钞、观经的宗旨和此论是一样的。这是「根本」:「体」和「本」。

    彭二林居士是造诣很深的居士,很稀有。其论非常透彻,斩钉截铁,不允
许你模棱两可。我们知道念佛有四种,念佛法身,此处指实相念佛。法身就是
实相。念佛法身是直指众生自性。什么叫念佛法身?不是要念一个什么咒?或
一个什么?就是告诉你,众生自己的本性,你要是认识你的本性,你就是见到
了佛的法身。念念不离自性,就是念佛法身。这就是直指:直接、究竟、最殊
胜的成就。所谓成佛,就是成的这个。「诸佛别无所证」,诸佛证得什么?另
外没有什么证的,「全证众生自性」,他所证的全部就是众生自性。此说直接
了当,斩钉截铁。说证得什么?别的没有,就是在座每一个人的本性。佛证,
就是证这个,成就这个。

    自性是湛寂光明。清湛极了,一点尘渣都没有,清净极了。光明无量,遍
周尘刹,此光明遍周一切刹土,一切虚空、世界,这也就是我们的本性。所以
,为什么说我们众生是迷呢?就是迷了这个本性。自己有了这个本性,不能认
识,迷了这个本性,这就是迷。觉悟了,证到了,就是佛。所以这个事情就是
这么简单明了。一切法门,就都是为这一件事。底下引据经文来做证明。说这
些话是根据圣言量,是佛说的,是诸大菩萨说的,这就有根有据了;就可以为
人演说了,可以告诉别人了。把自己个人的见解随便拿来和人谈,时下很多人
有此毛病。这是谤法。

    引了华严两段,一段是如来出现品,「菩萨摩诃萨应知自心」。一切大菩
萨应当知道你们自己的心,佛教导菩萨第一句话就是此话。今天在座诸位也是
菩萨摩诃萨,应当怎么样呢?应当「知自心」。自心之中,念念之中,常有佛
成正觉。诸佛菩萨在哪成正觉?就在众生的心念之中,我们不知道,所以是凡
夫在迷。何以故?因为「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一切如来都是不离这
个心成正觉。佛的成就,就是知自心,如自心,证自心。当时华严会上诸菩萨
摩诃萨的心是如此,一切众生心亦如是,那就包括今天在座的人了,每一个人
都包括在内了。一切众生心,都是这样,「悉有如来成等正觉」。在你心念之
中,都有如来在心念之中成佛、成就正觉。你的心是「广大周遍,无处不有,
不离不断、无有休息」。我们的自心,没有断灭,没有停止的时候,在念念中
常有诸佛成正觉。这是在华严会上释迦牟尼教导诸大菩萨的。当时说华严的时
候,称为毗卢遮那佛,称为卢舍那佛,就是释迦牟尼佛。

    另一段话也是我常常引的,「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德相」。没有一
个众生没有如来的智慧、德相。大家听到点奇异的功能,就羡慕得不得了。我
修了多少年,还没有什么,他一下就有神通,很奇异,很羡慕他。其实这算什
么!咱们每一个人本来就有如来全部的智慧,如来的全部的功德。什么奇异的
功能,九牛一毛,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既有与佛一样的智慧,一样的德相,为
什么不显现呢?为什么还在迷呢?为什么还胜不过烦恼?烦恼来了,例如有个
老居士与街坊闹气,后来得病种种,烦恼还是胜不过。为什么呢?现指出这个
原因:「但以妄想、颠倒、执著,不能证得」。有妄想,就颠倒,你就错了,
不知道是非。执著:碰到什么事就抓住了,沾著。这是我的亲人,那是我的仇
人,我所讨厌的人,我怎么也不让他好。执著的非常厉害,不能平等。那么,
就不能证得,就不能显现。「若离妄想」,离开了妄想,一切智、自然的智慧
、没有障碍的智慧,就现前。事情就是这样。此为前次所讲,很重要,所以今
天再重复一次。

    上次我说,说这段话时,十方诸佛都欢喜、放光,一切天女都散花,魔宫
都震动,因为此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是最殊胜的一件大事。佛以一
大事因缘,出现於世,这就是大事因缘。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就是
佛的知见;这不是众生的知见,也不是任何学者的知见,也不是任何宗教教主
的知见,他们都没有。佛的知见,最平等,一切众生本来具足,但是妄想执著
,不能证得。问题就这么一点点。到这里大家自然会问:「这个妄想执著,我
们怎么去啊!」,问题矛盾在这,焦点在这。我们跟佛一样,但是现在不能证
得,不能证得,就是为了妄想执著。这个妄想我们怎么去啊?
 楼主| 发表于 2013-1-3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云何离于妄想。】

    怎么离妄想呢?底下的话,大家要注意,就是彭居士极殊胜之言,是净土
宗登峰造极的话,也是禅宗的登峰造极的话,也是密宗登峰造极的话。从密宗
看,今天能听到这个话,等於毗卢遮那如来给大家做大圆满灌顶。怎么去这个
妄想?

【须知一切众生颠倒执著,全是诸佛法身。何以故。】

    此话易懂,但其意十分难懂。颠倒执著是什么?就是诸佛的法身。你不知
道这个,因此,颠倒执著就把你妨碍了,不能证得佛的智慧,你认识了这点,
那成佛就是时间问题了。时间也是虚妄。至於何以颠倒执著就是佛的法身?因
为:                                                                                                   

【颠倒执著常自寂灭故。】

    这些颠倒,其常恒的本身就是寂灭,(涅??就叫寂灭)。妄想,大家想一
想,我这一念妄想从哪来?你能找得着妄想的来处?从哪来?你说我听听,从
外面来的?从里面来的?从什么地方来的?从美国来呢?从广济寺这出来的?
从心里头出来,你心在哪?找个地方我看看。你说不出来,无所从来。再看这
一念妄想过去了,哪去了?它到哪去了?亦无所去,去处你也找不来。所以,
一个妄想,就是一尊佛出现,如来啊,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这跟楞严的道理相通了。楞严应该读作「首楞严」,此三个字是专名词,
没有翻译,跟「般若」一样,没有翻译。「首楞严」的意思是什么?一切事究
竟坚固。所以,楞严是经中之王,最难读的一部经,最深入了。一切事究竟坚
固。这个坚固,就是不生不灭,都是常恒的,离开生灭的,究竟的,是坚固的
。一切事,就包括我们所谓的善事和恶事等等。楞严这个道理,跟这可以相通。

    《圆觉经》:「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跟这里也相通。你虽然颠倒执著,
可是你本来成佛。因为,这里说:颠倒执著也是佛的法身,而且《圆觉经》说:
「淫怒痴,戒定慧具是梵行」。杀盗淫三毒,戒定慧三无漏业,它们平等啊。

    所以《维摩诘经》指示不二法门。一切相不二,把这个体会了,就入不二
法门了。一切颠倒执著,都是佛的法身。一切事都是佛的法身,所以「一切事
究竟坚固」。你在这里还有什么分别对待?还有什么叫「二」?当然入不二法
门很难,但可以由此向不二法门趋近。若真正能够信、承担,就入不二法门了。

    这个道理很难懂,引经据典,经上是这么说的,但是怎么去体会呢?密教
大圆满里说:如我们在水上,拿个手指头在水上写字,在水上画画。(大家回
去拿个脸盆,可以试一试。)脸盆中是水,譬如咱们的本心,清净的心。你在
水面上写个字,就出了字形,这是事相。这个事相是水上画出来的,就同水上
生波一样。波代表妄想,水代表本心。但是波不是另外一件东西,波就是水里
出来的。所以,波就是水。波不是水,是什么?虽有波之形相,但它就是「水
」。所以,《资粮》讲这个讲得很深入,大家可以参考。但是,若是水很静的
时候,可以照见月亮及一些形相。水乱动,这会什么都不能反映了。但是,它
还是水,不是别的。这一点,我们要知道,它还是水。有波,波就是水。波代
表妄,水代表真。妄就是真,就是真,就是法身。在水上写字,这说明什么呢?
随处出生,随处消灭。写的时候,出一道,写过之后,这一道就没了。没有形
迹,只是净水。

【于此信入,诸佛法身,无处不现。】

    你要在这个地方能够相信、能够入门,那么,诸佛的法身没有一处不实现
。所以,咱们有很多修四臂观音法的,四臂观音法大圆满偈:「所见一切皆法
身」。修这个法的人,今天听见了此论,可以增加信心,与此论是一致的。看
见所有这一切都是法身了。禅宗有此话:「青青竹叶,尽是法身;郁郁黄花,
无非般若」。青青的竹叶,一片一片的,那是什么?不是什么植物的叶子,都
是佛的法身。一朵朵的黄花、菊花,都是般若,都是大智慧。所以,大居士庞
婆说:「百草头上祖师意」。各种草的头上,都是祖师的心意。祖师的心意,
都在百草的头上。这些话都是同一鼻孔通气的。这些是无上醍醐。但是,一个
不小心,它就变成「毒药」。既然都平等了,持戒跟犯戒平等了。那我就专犯
戒吧!淫怒痴、戒定慧具是梵行,那我的淫怒痴就不用息灭了。这就成为毒药
了。应知:

【清净圆满,中不容他。】

    一切事究竟坚固,都是清净、都是圆满,其中没有另外的东西了。你说另
外有一个东西,不是佛的法身,那佛的法身中就缺一块。佛的法身遍一切,说
这个不是佛的法身,那佛的法身不就缺这么一块了。无处不是,而且是清净圆
满,这里头不能有其他的东西夹杂。
 楼主| 发表于 2013-1-3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念念不迷,心心无所。】

    实相念佛也好,念佛法身也好,是个什么境界?就是念念自心都不迷。你
知道这一切,知道颠倒执著就是佛的法身,是消灭颠倒执著的最好的方法。就
是这样,比你要去压它、消除它、抵制它,种种的办法,来的直接。所以念念
不迷、心心无所。一心和一心之间是相续的,没有「所」。这个「所」字很重
要。什么叫心心无所?我们坏就坏在「所」字上。所以《楞严经》说:「所立
照性亡」。你建了一个「所」,你能照见五蕴本空的本性,就丧失了。就坏在
这个「所」字。「因明立所,生汝妄能」,《楞严经》是说:因为看见了,觉
得明净,有一个感觉,就有了对方,就成了「所」,有所感觉了。同时也出生
了一个能感觉的,就对立了,就矛盾了。所以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就是消灭
这个「所」。

    观音耳根圆通第一句「入流亡所」。观世音菩萨能成观音菩萨,是耳根圆
通。他耳根圆通不是去听声音,他反闻自性,他就入流,入法性之流,忘了「
所」。此「所」是所闻。众生一切都有所。所就指你所闻、所见、所知、所证
、所恨、所爱,都是所。入流,不听声音就忘了声音这个所,一步一步的深入
------还有个所觉,有个所觉,就有能觉,还得除去。於是,空之,就有一个所
空和能空,又是能所,对立了。还得消灭,空也得灭。灭,生灭都灭完了,寂
灭就现前了,就忽然出生二种殊胜。上与十方诸佛同一慈力,下与六道众生同
一悲仰,二种殊胜。忘所,这就是心心无所。现在许许多多修练,练这个练那
个,得到一些境界,都在「所」里头,他不知道,这不可能究竟的。有「所」
感觉,「所」感受,所谓的进步,所谓的境界,皆是「所」。

【从此起行。】

    所以修行应是这样的修行,《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上四
字是「念念无所」,下四字是「而生其心」。而且这样,心心不迷,念念无所,
从此起行。

【具足大悲,究竟大慈。】

    很自然的,大慈大悲的心就起来了。

【于身无所取,于修无所著,于法无所住。】

    境界就如此。第一句,对於这个身,不去取著它、不去保护它、不去留恋
它。众生就是迷惑。最初的迷惑就是见惑,见惑中头一件就是「身见」。所以
有个练气功的人,去见明真长老。明真长老头一句话告诉他,你要去身见。练
气功的人都为身啦,修的是「身」,身体怎么怎么样,什么脉通了,什么什么
周天了,什么什么又头上出了小孩了。都是身啦!

    「于修无所著」,对於所修法,无所执著。阿罗汉不究竟,只证人空,没
有证法空。觉得确实有烦恼可断、有涅??可证。只证得有馀涅??。但法执还不
空,对於修证有所执。「于修无所著,于法无所住。」此「法」不是指修法的
法,法是一切事。这两句就是《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一念一念相继,但是「于身无所取」,第一步从这做起。你老爱恋这个身
体,老想它活一千年,这就是执著,就是贪恋,就是有我。「于修无所著、于
法无所住」。到了无住生心,就是地上菩萨的地位了。

【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不离当念,因果圆成。】

    通过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圆教四十二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四十个位次,十一地是等觉,再上去妙觉,就是佛。经过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十一地,「不离当念,因果圆成」,这又很难懂。顿教,是不离当念,就是这
一念之心,刹那间可以成佛,哪里需要三大阿僧祗劫。不离当念,因果圆满;
所修的因也圆了,所证的果也圆了。所以,至圆至顿。

    怎么说不离当念就能证得这么些次第呢?从初住到十住,从初行到十行,
从初向到十向,从初地到十地,四十个位次。到等觉菩萨,四十一个位次,再
破一分无明,就成佛了。举一个例子,一摩天楼,一百层,一个人坐电梯,中
间不下,一坐电梯到了屋顶。这人怎么样?他不离他的地方,对不对?在电梯
里站在东南角上,他没有离开东南角,他一步不要动,可是从平地上了一百层
楼了。可以不可以?不离当处,就因也圆了,果也圆了,他上去了。这个譬喻
可以帮助咱们得解,他没有离开他的地方,可是他已经达到目的地了。从他开
始的出发点到目的地,一步也不要动。从这个譬喻我们可以懂得,这么信入的
话,当念就因果圆满。

【故曰才发菩提,即成正觉。】

    这又说明发菩提心的重要。现在我们很多人修行已经注意到修持的重要,
这很难得。知道修行的重要,所以,礼拜、供养、修持、念诵都很勤。但是,
往往有人还不知道发菩提心的重要。华严经最强调菩提心:「忘失菩提心,修
诸善法,是名魔业」。你才发菩提心,就成佛了。就是这话:「才发菩提,即
成正觉」。因为,当念就圆成,所以,他发心时,就是成佛时。华严之顿、之
超、之离见、之不容易懂,就在这个地方。

    我的话,大家都能懂。可是,这里头的意思,极深!跟我们脑子里的东西
是格格不入的。我是说老实话。这个要慢慢的来,我们现在先仰信,什么叫仰
信?《华严经》是释迦牟尼佛说的,是最高的经,经上是这么主张的,我不敢
不信,就叫「仰信」。慢慢再去修持,逐渐逐渐修习。真能信入,就进入圆顿
门中了。

【如贤首品初发心功德品,广明斯事,如是念佛,能于一切处见如来身。】

    《华严经》有一品专讲发心的功德。这样念佛有什么殊胜处呢?这样念佛,
「能于一切处见如来身」,就可以在一切处见到如来。下又引华严,(本论所
引均出华严。现在连中国佛学院都不讲华严,部头太大。是最深入的一部经,
大家有缘来接触华严,应当庆幸。)

【又如光明觉品,世尊放百亿光明,从此三千大千世界,遍照十方,乃至尽法
界虚空界。】

    百亿:一百亿,虽为数,但其本意,并不限於此数,极言其多。释迦牟尼
佛从咱们这个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佛国土,一个太阳系(地球是
太阳系的一员)可能说是小世界,现在感觉不行,大到银河或是才是一个小世
界。因为它有个须弥山(太阳所绕的中心)。一千个小世界成为小千世界,一
千个小千世界成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就成为大千世界。(三千大千,
不是三千个大千世界,是由三个千连乘,多大。)这是释迦牟尼佛国土的范围
。所以,宇宙之大,非咱们心量所能比量。释迦牟尼就从这个大千世界放光,
遍照十方,尽法界、虚空界,都是佛的光明。
 楼主| 发表于 2013-1-3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而文殊说颂,教人离于有无一异生灭去来种种诸见,遍一切处观于如来,是
为入佛正信。】

    什么叫「正信」?正信两字很难。我们现在还是要增加信心。一步一步从
仰信成为正信。资粮里引了截流大师劝发正信文。正信跟普通信,出入太大。
此处「正信」讲得很深入,要离于八样事情。离于有无(有或没有,有无差别
之见)。色即是空,色也即是有,空就是无,色就是空,空也就是色。你这个
有无就离了。一和异,诸佛法身就是不一不异。你要从它的体性说,是一;要
从事相说,它就是异。故宫珍宝品里,金子打成种种的东西,解说员告诉你这
些东西都是不一样的,这是什么佛的坛城,那是什么佛的坛城,这是什么佛,
那是脸盆,都不一样。他说不一样很有理。他又告诉你这些东西都一样,都是
金子做的,也很有理。所以,一样和不一样同时成立。说一样就是一,说不一
样就是异。所以大家一和异对立的见没有了,离开了一异。「去来」,法身遍
一切处了,佛向哪里去,从哪里来啊?都是自身,在自身中,从哪里到哪里,
这话就说不出来了。没有去来,也就没有生灭。本来就无始、无终。所以离开
了有见、无见、一见、异见种种的见,离开这种见,「遍一切处观于如来」,
见如来在一切处,「是为入佛正信」。

    从前,有一个禅宗的公案,一个人在佛殿上吐一口痰,听到有人批评:「
这是佛殿,有佛,怎么在这吐痰!」吐痰的人就问:「你给我找个没佛的地方,
让我吐痰。他答覆了。遍一切处有佛,大殿外面没有佛?但是这个我们不能提
倡在大殿里吐痰。不是这个意思。恭敬很重要,一切「福」从恭敬生。平等中
的恭敬,这恭敬是真恭敬。

【出现品亦云:「诸菩萨摩诃萨,不应于一法一事一身一国土一众生见于如来,
应遍一切处见于如来」。】

    这又可以举一个很好的例子。释迦牟尼佛上天给母亲说法了。回来的时候
,大家迎接。有个比丘尼,就觉得:一排队,比丘尼要排在比丘后头,还有很
多很多天王,她排得很远,很晚才见佛。她修的很好,她有神通,她变现,她
就变现成转轮圣王,大家一看是转轮圣王,就推她最前头。佛一看见她,就呵
斥她:「你为什么跑到大僧前头了?」比丘尼对大僧要尊敬的,八十岁的比丘
尼看到小和尚要嗑头的。(密宗相反,密宗女身一样成佛,法会上女众坐上座
。所以佛教中男女还是平等的)。她就说:「我愿意早见佛」。释迦牟尼佛回
答说:「你没有看见我,须菩提才先见我」,须菩提在哪?须菩提没来,须菩
提在山洞里打坐。他也知道今天佛回来,他想是否去接,他想到:「佛无所从
来、亦无所去,我怎么接?」,他就没来。他没来,释迦牟尼佛说他见到佛了
。此与论上一致,「不应于一法一事一身一国土一众生见于如来,应遍一切处
见于如来」。

【「譬如虚空,遍至一切色非色处,非至非不至。何以故?虚空无身故」。】

    空遍到一切色里头。我把茶杯拿开了,搁它的地方,马上是什么呢?就是
空,谁搬来的?空,就在茶杯在这的时候,空岂不就是在这里?所以,空到一
切色里头,空至一切色。色和非色的地方都到。但空又不是到或不到,非至非
不至。你说,空怎么到的?这个「到」字也用不上。它没有从哪来,但它也不
是不至。但是,东西一搬走,这里就是空嘛!你说它不到也不行啊!,非至非
不至。何以故?虚空无身啦,所以没有障碍。我有身就障碍,过不来了。我要
无身,就可以遍一切处了、遍一切法。

【「如来身亦复如是,遍一切处,遍一切众生,遍一切法,遍一切国土,非至
非不至。何以故,如来身无身故,为众生故示现其身」。】

    所以,如来身就遍一切处、遍一切众生。咱们身上都有如来身。如果说咱
们身上没有佛的身,佛的身就缺一块。不只是我们学佛的人,就是五逆十恶,
他的身体全部也都是佛身。佛不能缺一块,遍一切处,遍一切众生,遍一切法,
遍一切国土,也非至非不至。所以,如来虽然有身,也就是无身,不落二边。
所以,刚刚说的见惑,第一惑就是身见,第二惑就是边见。不是有、就是无;
不是这,就是那;总落在一边,这叫边见。如来身无身,不落二边。说身就有
身,但有身就是无身,不落有,也不落无。「遍一切法、遍一切国土,非至非
不至,何以故。如来身无身故。为众生故示现其身」。所以夏老师会集的《无
量寿经》云:「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
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去阎浮提百千俱祗那由他佛刹,有世界名曰极乐,法
藏成佛,号阿弥陀」。这一切是为救度众生而做的示现。

【又云:「菩萨摩诃萨以无障无碍智慧,知一切世间境界,是如来境界」。】

    他的智慧没有障碍,不会说这里我不通了。世界一切境界都能知,知道一
切世间境界皆是如来境界。

【「知一切三世境界、一切刹境界、一切法境界、一切众生境界、真如无差别
境界、法界无障碍境界、实际无边际境界、虚空无分量境界、无境界境界,是
如来境界」。】

    许许多多这些境界,都是佛的境界。

【「佛子,如一切世间境界无量,如来境界亦无量」。】

    我们知道世间的境界是无量,种种境界。譬如在座每个人每个人的境界都
不一样,没有一个人跟另一个人是相同的。世间咱们这几个人就有这么多的差
别,这么多众生,这么多种种,差别无量。世间境界无量,如来境界亦无量。
因一切境界即如来境界。

【「如一切三世境界无量,如来境界亦无量。乃至如无境界境界无量,如来境
界亦无量。如无境界境界,一切处无有。如来境界亦如是,一切处无有」。】

    无境界境界无量,没有境界的境界无量,如来境界也无量。前说这些境界
都是如来境界。此处说这些境界无量,如来境界也无量。无境界境界是无境界,
一切都没有,它没有境界,它无。如来境界也如此,一切处无有。所以,这又
主张不落边见。所谓具足一切境界,佛也具无境界境界,无境界境界是一切处
没有,如来境界也是如是,一切处没有。一切处没有,然而一切殊胜境界都出
现了。所以,极乐世界常寂光,寂而常照。在寂,就什么都没有,但是,常照
啊!出现种种的刹土。所以,理事无碍,在理上说,一切空寂;在事上说,可
以为度生,出现无量无边的殊胜,种种的妙用。这才是佛的道理。引了经文,
引了佛的境界的殊胜,一切处是如来,如来的境界如此的殊胜。

【何以故?以自心智慧本无障碍故。无障碍智慧即如来境界故。】

    为什么这样?因为每个人的自心本来的智慧本来没有障碍。没有障碍的智
慧就是如来境界。所以,我常说,佛就是智慧。这个话大家总觉得太简单,实
际是如此。根本就是智慧。不要谈圆、顿教、华严等,我们就说唯识,这是大
乘始教,这是共同的。众生就是要转八识成四智,把前五识、耳眼鼻舌身,转
成「成所作智」。咱们是前五识,佛就是成所作智。第六识是意识,咱们是意
识,起分别,佛就成「妙观察智」。第七识是末那识,咱们执我,老执持这个
「我」,佛就转为「平等性智」,那就不是我了,平等了。第八就是阿赖耶识,
佛就成为「大圆镜智」。在众生就是八识;八识成为四智,就是佛。

    所以这个智慧是根本。六度之中,般若如目,其馀五度是瞎子。前五度离
开了般若,都不能成为波罗蜜,不能到彼岸,只是布施、禅定,不是布施波罗
蜜,不是禅定波罗蜜。有了智慧,才是布施波罗蜜、禅定波罗蜜。无障碍智慧
就是如来境界,所以佛的境界就是无障碍智慧。

    底下真实指出:念自性佛也就是实相念佛。

【此名念自性佛,亦名自性念佛。】

    这样就叫做念自性佛。念的佛就是自性佛,也就是咱们所说的实相念佛,
(念自性,也就是禅宗扣自性而参,扣己而参。)一是在念实相,一是实相在
念,「亦名自性念佛」,即是实相念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3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性念佛者,无佛外之念能念于佛。念自性佛者,无念外之佛为自所念。】

    自性念佛是什么?没有佛外之念,能念佛。能念的这个念头,就是佛。没
有佛以外的念头能念佛。所以说是自性念佛。念自性佛,怎么讲?没有自己心
以外的佛,是自己所念的。你念的佛,就是你的自心,此念自性佛。这与夏老
师《净修捷要》讲得一样:「无量光寿是我本觉」。无量光、无量寿(阿弥陀
佛就是无量光、无量寿),是什么?就是咱们的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
。发了心来念佛,才开始觉悟。你念的是什么?念的就是你自己的本觉。所以
,始觉就合乎本觉了。所以我们修行始觉合本觉很重要。要有始觉,始觉需要
合本,合乎本觉,始本不离就直趋究竟。究竟觉,就成佛了。

【不入此门,所念之佛终非究竟。以不识法身自性故,将谓别有故。】

    不入这个法门,你所念的佛,终非究竟。为什么?因为不认识法身自性故
。此就是《弥陀要解》,所作的《资粮》六信中的「信自」。这个不信,信愿
行者,信愿不具足。往生是决定於信愿,念佛的深浅决定你的品位。所以,信
愿不足,念得再好也没用。印光大师赞叹蕅益说:释迦牟尼佛自己来给《阿弥
陀经》写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弥陀要解》了。这个话非印老说不出,别人不
敢讲。此话很好,恰如其分。信愿不具足,念佛念得如铜墙铁璧,风吹不入,
雨打不透,也不能往生。

    很多人都犯这毛病,就是想念,省事;但不去检查检查信愿是不是够。老
贪恋世间,愿是「欣厌」,厌离娑婆,欣慕极乐。老对娑婆世界留恋不舍,愿
就不足。六信,顶多能信事,有一个极乐世界,有一个阿弥陀佛,念佛能往生
,信到这。六信中,信事、信理、信自、信他,你信事、信他。「他」信得很
低。不是法身境界的佛,而是看成一个化现度众生的佛,不是圆满究竟的境界
。当年在印度,有人见佛,只见黄面比丘;有人见佛种种光明、种种殊胜;有
人见佛像块黑炭;这就是他自己的心量。念佛人信他的心量,就像当年印度人
把佛看成黑炭差不多。这样念,信不足,愿也不足,如蕅益大师的话,念得风
吹不入,雨打不透,也不能往生。

    中国佛学院有学员告诉我:国清寺有一个和尚,他听到什么声音、风声、
雨声等等都是念南无阿弥陀佛,他佛号念得很好,结果他早上上吊,吊死了。
所以,大家知道信、愿不具足,不行。证明了蕅益大师的话。所以,我们大家
要读诵大乘提高自己的信愿,也是发菩提心。《华严经》的话:「忘失菩提心,
修诸善法,是为魔业」。这一点很重要。

    不知道法身境界,不知道自己的自性,所想到的佛,就受自己心量的限制
。不知道自性,就不能信自。「将谓别有故」;以为佛是离开自性,另外有一
个。所以常说:「心外求法,心外取法」,都是错误。

【入此门时,一念功德,过于虚空,无有限量。】

    能入了这个法门的话,念一句,功德就过於虚空没有限量。《无量寿经》
也讲:你如果达到一念净信,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往生极乐世界。这是很殊胜
的事情。慈舟老法师讲《无量寿经》,做了个科判,他特别提出一个「一心三
辈」。九品三辈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慈老很了不起的事,他提出一心三辈。
那不就是这个限量了,就是一念净心、一念净信,皆得往生。

    一种是不入此门、一种是入此门。再引证古德的话。黄蘖,临济的师父。
目前中国禅宗都是临济的儿孙。临济向黄蘖问法,三次问法,三次遭痛棒。后
来到大愚禅师处开悟了。三顿棒子打得好。黄蘖是一个了不起的禅宗大德,他
有一部书「黄蘖传心法要」,是很好的书,佛教徒都应该看。「学道(此道非
道教之道,是指佛道)人迷自本心,不认为佛,於是向外求觅,(向外去找佛
),历劫寻求,永不成道。」又云:「著相修行,以求功用」。你著了相,在
那里修行,要求得到某种功用;现在有人贪境界、求功用,想学功能,都落在
此话中;其结果为「皆是妄想、与道相乖」,跟道是相反的。这是黄蘖的话。

    唐朝高丽国的普照禅师开示:「不觉自性」,「若言心外有法」,一个人
不知道有自性,就说心外头有佛,有佛在自心以外,自性之外还有法。「坚持
此行,欲求佛道者」,「纵经尘劫」,「烧身炼臂、敲骨输髓」,(烧身烧臂
供养,把头骨脑髓拿出来供养),「刺血写经、常坐不卧」,(晚上坐不倒单,
有人练不倒单,无济於事。不从心里头解决问题,都是从外面事相上著手。)
「一食卯斋,乃至转读一大藏经,修种种苦行」,这种人怎么样呢?能修种种
无量的苦行,怎么样呢?「如蒸沙作饭。(把沙子蒸了来作饭。)这些话很坚
决,很明白,很透彻。「只益自苦耳」,只是增加自己受苦。所以说,「不入
此门」不行啊!就是这个道理。

    这是第一段,这一段也就是谈《弥陀要解》的「信自」,也就是四种念佛
的念实相佛,实相念佛,所谓「理念」。

【二念佛功德,出生诸佛报化者。】

    由於念佛,念即忆念之意,忆佛念佛,忆念佛的功德。佛有无量无边功德
,出生诸佛的报身佛、化身佛。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法身是最高的
。成就了法身,就是最高的成就。从佛的法身出现报身、化身。刚才说念佛的
法身,是佛三身中最高的、最根本的。底下怎么圆满呢?还要念佛的报身、化
身。因为佛现报身、现化身,正是为了救度我们。报身有自受用身与他受用身
。他受用身就是为了利他,化身更是这样。化身分两种:一种是应身,像释迦
牟尼佛,正式成佛的化身。还有一种化身,如鱼篮观音,化成渔家的女孩子,
篮子里还有条鱼,由於貌美,求婚的男子很多,她就陆续拿出《心经》、《普
门品》和《法华经》,并说:「谁能先背诵,我就跟谁结婚」。用这变化身来
救度众生。

    净土法门四种念佛: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持名,
我们都知道。观像,是看阿弥陀佛像,眼睛里看著像,心里头也是这个像,这
也是一种念佛方法。观想念佛呢?(密宗很重观想,就完全用心想念佛像和境
界),《观经》详讲此法。一步一步的练习,日观、水观、一步步上去。所观
的,就是报佛的依正境界。

    而我们现在为什么不大力提倡《观经》,实因众生是很困难。《观经》告
诉我们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六十万亿条恒河的沙子的由旬,由
旬是长度单位,一由旬约吾人四十里,所以佛有多高?念佛赞唱:「白毫宛转
五须弥」,此根据《观经》而来。白毫是旋转圈的,有五座须弥山大。太阳是
围著须弥山转的,咱们围著太阳转。想想须弥山有多大?佛眼如四大海水,这
个心量与凡夫相较,我们的心量很粗、很小、很狭隘,观不出来。又云:无量
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不是三十二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所谓三十二相
八十种好,是化身的相貌。但是报身就不一样,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
四千好,一一好中有八万四千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对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阿弥陀佛放光作什么?十方世界念佛众生,佛光都会摄受;而且不舍,不
放弃我们,不舍离我们。所以说,我念佛时,就是佛念我时。为什么你能念佛
,就因佛也正在念你,正在摄受你,你能念佛还有什么畏惧?应该是无所畏惧
,因为佛常放光在摄受;而且阿弥陀佛派二十五位大菩萨随时随地护持你。所
以,就没有魔障。这一点大家要坚决的相信。

    这就是观报身。《无量寿经》里说:上辈往生之人,临寿终时,阿弥陀佛,
与其圣众,现在其前。就是报身佛来接引。中辈的人,阿弥陀佛化现其身,化
身来接引。报佛、化佛随著众生的修行,都来救度摄受。所以,第二要念佛的
功德,出生诸佛的报化身。《观经》观阿弥陀佛的报身如此的伟大、如此的相
好、如此的光明、如此的慈悲。报身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
一好有八万四千光明。光明作什么?摄受我们,真太慈悲了。所以,要念佛的
报化。

    《往生论》中五念法门,即五种念佛: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
都是念佛。观察包括观想,忆念佛的功德,观像、持名都在其中。
 楼主| 发表于 2013-1-3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如来称法界量,现种种身,示无尽庄严,作无边佛事,一以普光明智而
为其体。】

    佛是如法界的量,这个量是无尽的、无边的、不可思议的。如这个量,和
这个量相称,来示现种种身。佛身也无量,也无尽,也究竟,也不可思议。示
现了无尽的庄严。因为法界无尽,庄严也是无尽的。作无边的佛事:佛八万多
相,每一相八万多好,每一好八万多光明。这个光明遍照十方、摄受众生,作
无量无边佛事。这只是相好,一个方面,佛还有其他种种方面,所以佛作的佛
事无量无边。这些事,以什么为体?而能有这样的示现?「一以普光明智而为
其体」。智慧,佛是什么?就是智慧。普:普遍,普贤的普。普光明智慧是其
体,於是乎流现无量的身、无尽的庄严、无边的佛事。以下又引证《华严经》
世主妙严品。

【如世主妙严品云:「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满一切世间,其音普顺十
方国土。譬如虚空具含众像,于诸境界无所分别」。】

    佛的智慧入三世。三世指时间,过去、现在、未来。「悉皆平等」,佛的
智慧,大平等的智慧。「其身充满一切世间」,佛所现的这个报身,这个身充
满在一切世间。「其音普顺十方国土」,所以「佛以一音演妙法,有情随类各
得解」。佛用一个音声,但不同的有情,不管是中国人,苏联人、美国人、日
本人、非洲人都懂。不但人懂,畜生、猫、狗、蚂蚁都懂。只有佛才能做到。
「譬如虚空具含众像,于诸境界无所分别」,以这个智为体,好像虚空中包括
了一切像,一切形相都在虚空当中。佛也如是。以普光明智为体,出生种种示
现。「于诸境界无所分别」,上面讲平等,此处讲无分别。这就是佛的智慧。
我们众生就是喜欢分别、喜欢执著,只是这样、不能那样。往往自己有一个成
见,我这个是对的,别的那个不对。这就跟佛的智慧不相应了。佛是平等的,
没有分别。但佛不是糊涂,还是什么都清楚,只是没有爱憎在里头。我们就是
分别心,这是我喜欢的,那是我不喜欢的,但佛是平等普度的。

【以此智不思议故,无分剂故,为能具足如斯力用。】

    因为此智不可思议,没有限度、没有边界、没有分剂,所以具有这样的力
用。因为这个智慧不可思议、没有局限。这就是说,诸佛报化之所以出生,就
是因为以普光明智、佛的法身为体,而能够有这种示现,出现种种的报身的、
化身的佛。首先把报化身佛的体------智慧,提出来。底下为了利益学人,预先
防止我们的偏差,所以指出:

【在凡夫地,闻法入理,得根本智,苟不能依智起行,圆修圆证,堕于二乘声
闻境界,诸佛大用不得现前。】

    在凡夫的地位闻法,能信此理,信法身了,并得到根本的智慧,称为「得
根本智」,这就是「开悟」的人了。凡夫做到这一步,在当前地球上应该还是
有的,只是不多。凡夫闻法、通理,能够契入,得根本智,就是禅宗破初关,
就是见一见法身。

    所以,这个境界不是气功那些境界所能比的。它们都是可思议的、有限量
的。我们这是离开言说、离开思量、离开语言、说不清、道不出、想不到、想
不明白。开悟的人把他开悟的境界跟你说,你还是摸不著头脑。

    到了这个地步,见法身,得根本智,已经很难得了。(根本智就是破本参
,初明自已的心地。)得根本智,如果他不能依更广大的后得智、差别智来修
行,来圆修圆证,他也就跟二乘一样,堕於寂灭。堕於此一境界:法身无为、
无相,不会生起诸佛的这种大用:要救度众生,示现殊胜的报身,建立殊胜的
佛刹。报身放的光明遍十方虚空,救度众生,现种种的化身像观音菩萨化身美
女,让打鱼的人因求婚,而背诵经典,来度他们。没有利他的心,没有成就国
土的心,不就跟阿罗汉一样了吗?所以说「堕于二乘声闻」。外道以升天为其
得果的究竟,佛教以升天为堕落。小乘以成阿罗汉为究竟,成为圣人,(阿罗
汉是圣人,是小乘极果),但是从大乘教、一乘教来看,还是堕落。所以「堕」
于二圣声闻境界。(密教里,跟声闻众同住七天是犯戒的,因为他们不是大乘
行者。)

【是故此经初会六品,全显如来果德。】

    《华严经》在初会六品,《华严经》是七处说法,三处在人间、四处在天
上。华严很不可思议。说时,第一是忉利天,第二是夜摩天,还有兜率天、他
化天。在四个天上,说此经时,有几次法会呢?晋译华严是八会,唐译华严是
九会。(本论依唐译。)初会一共有六品,完全说的是如来证了果位的功德。

【二会至八会三十二品,明进修阶次,直至菩提。】

    二会至八会就有四会在天上说的,一共有三十二品,就讲阶次,一层层,
从十住、十行、十向、十地,一直到成佛。

【总之不出六位因果,为令行者昭廓智境,穷诸行门,不取偏空而严佛土。】

    「六位」是专名词,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佛等六位。从
「初住」起到「佛」是六位。所以在华严里头,都在介绍六位的因果。为什么
华严要讲这么多呢?就是让「行者昭廓智境」。原有根本智,再扩大你智慧的
境界。所以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佛家这么富、这么广,不读华严不知道。

    过去为什么出现《华严经》,就是因为龙树菩萨,大智慧,有一天他觉悟
了,觉知过去行为都不对,就出家了,很快的就把世间所有的佛经都搞通了。
他就想,这佛教也不过如此,我都掌握了,我也可以当教主,再创个新教。所
以一个人进步之后,往往会有叉路出现。龙王怜悯他,知道他的情况,请他到
龙宫。有很多人不信,龙宫怎么能去?很多人还是唯常识论,不合常识的,他
就不相信。对於华严、楞严都是从龙宫中取出来的,都是龙树菩萨的功德,他
们不能信。龙树菩萨进了龙宫,读华严,这才真拜服了释迦牟尼佛。在龙宫华
严经最少的一种,就是现在流通的八十卷,加上最后一品普贤行愿品,成八十
一卷。

    读了华严,就「昭廓智境、穷诸行门」。他在许多的行门里头,从十住、
十行、十回向、十地、「不取偏空」。空是对的,但阿罗汉证的是偏空,而不
是第一义空。第一义空,空有不分,空即是有,有即是空。「而严国土」,他
也要庄严佛土。不是依偏空而庄严佛土,就不是阿罗汉,而是大菩萨了。怎么
能使得了根本智的人,不堕落成阿罗汉呢?华严正应此机。种种佛、种种功德
、种种过程,让行者免於走上这一条弯路。免於作了阿罗汉之后,多少劫,还
得发心,还得求菩提果。因为法华讲:那是化城,没有三乘法,只有一乘法。
最后还是都得成佛的。他走了弯路,这样就让他走直路。
 楼主| 发表于 2013-1-3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而初会中普贤三昧一品,正显佛华严全体。】

    初会之中有普贤三昧这一品,这一品正显明了佛华严的全体。佛是怎么样
以他的功德来庄严他自己,最后成了究竟佛。这就是「佛华严」的意思。这一
品就显现了「佛华严」的全体。

【经明普贤菩萨,入一切诸佛毗卢遮那藏身三昧。】

    经里面说:普贤菩萨入一切诸佛毗卢遮那藏身三昧。这个三昧叫「毗卢遮
那藏身」三昧,这里的藏身就是《大乘起信论》的如来藏,毗卢遮那藏身就是
如来藏。

【此三昧者,依于法界,称性遍周,一切刹尘,普身示现,教诸众生不舍尘劳,
繁兴大用。】

    这个三昧依于法界为体,称法性,遍周一切,遍满一切,遍圆一切。「一
切刹尘」,大为一佛刹土,小为一粒微尘,都「普身示现」。佛的身体都示现
在里面,教导众生。不舍尘劳,而能兴起大用。此三昧是什么三昧呢?在一切
佛土、一切微尘中,都可以现身,都可以教导众生,可知:这不是沉空滞寂了,
而是「繁兴大用」。

【随说世界成就品,说华藏世界品,以示净秽诸刹,一切唯心。唯能深入普贤
愿海者,一切处无非佛土,一切时无非佛事。此三昧品贯彻全经,寻文自见。】

    世界成就品里说华藏世界是怎么样的世界呢?这个世界有香水海,有多少
重世界,这个里头有清净刹土,也有浊秽的刹土。咱们这个世界就是秽土。丘
陵、坑坎、有鬼畜和地狱,是一个不干净的国土,是秽土。极乐世界清净庄严
,不但没有三恶道,连三恶道的名字都没有。一切都是微妙殊胜,是净佛土。
华藏世界之中,有许多是净佛土,也有许多是秽佛土。

    因为众生种种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为什么众生生到净佛土呢?
因为他心净,为什么我们在秽国土呢?因为我们的心还不净。但是我们希望很
快就要到净国土去,赶紧要从不净变成净。一切都是唯心。                  

    「唯能深入普贤愿海者」,普贤十大愿王,深入到普贤十大愿王,就可以
知道一切处无非佛土。佛学院的学生想去五台,参拜文殊。其实哪里不是五台?
这,就是五台。哪儿不是文殊?你自己,就是文殊。

    所以纵横自在,大安乐。「一切时无非佛事」。所见一切皆法身,一切事
究竟坚固,连颠倒执著都是佛的法身。还有什么不是佛的法身,哪一处不是佛
事。所以,「举足下足无非道场」,你行走的地方都是道场。

    所以全在当人,全在你自己。你是什么见,你就是什么境界,你就有什么
行动,也就是你的下场。没有任何人来管你,都是自主的。地狱是自己走去的
,不是任何人拉去的。抱火柱,谁叫你抱的?是自己抱的。看成一个美女,赶
紧过去,就抱。啊!烧死了。烧死了风一吹就活,可是这教训完全就忘了,再
看还是美女,还要抱,又烧死了。所以,众生就是很顽固,千生万死,不能觉
悟。不是佛责罚人让他入地狱。《地藏经》里,佛拜托地藏,众生有一毛一尘
的善根,就别让他入地狱。所以我念《地藏经》看到释迦牟尼佛跟地藏菩萨给
我们托情时,老流眼泪。

    此三昧品贯彻全经,可以称性遍周一切尘刹,度化众生,其中有净土、有
秽土。能深入此愿海者,一切处无非佛土,一切事无非佛事。至於华严最后一
品:入法界品(善财五十三参)。

【至善财童子遍参知识。而德云比丘、解脱长者、裨瑟胝罗居士、俱以念佛一
门而得解脱。】

    善财五十三参。咱们是居士林,居士不要气馁。当然,我们对出家大德一
定要恭敬,但是居士也不是要自暴自弃自馁。五十三参的五十三位善知识里头
,在家人是多数,有国王、有外道、有居士、还有妓女,都是在家人。真正的
比丘、比丘尼,在五十三参里头是次多数的,多数是在家人。

    底下引了三位五十三参中的善知识。根据他们对善财的介绍,让咱们知道
念佛报身、化身的功德。第一位介绍的是德云比丘。第二位是解脱长者,长者
就是居士,年长、富有、德高称长者。还有裨瑟胝罗居士。三位中二位是居士
,一位是比丘。此三位都是依念佛一门而得解脱。首先介绍德云比丘。

【如德云言:「我得自在决定解力,信眼清净,智光照耀,普观境界,离一切
障,善巧观察,普眼明彻,具清净行。往诣十方一切国土,恭敬供养一切诸佛,
常念一切诸佛如来,总持一切诸佛正法,常见一切十方诸佛。」】

    德云比丘说:我得自在的解力,(我是比丘自称),而且是决定的解力;
不是那些含含糊糊,自己也不大信得及,像是对又像是不对,不是决定的解力
;而是自在的决定的解力。「信眼清净」,对於物质形色的鉴别靠眼,对於事
理方面的取舍靠信,可信才取,不可信当然舍弃了。所以「眼」很重要。开悟
之重要就在此。开悟了他就「具眼」了,他就有眼睛了。我们也称智慧为眼,
般若如有目,不然就如盲。如盲而领了一群徒弟在一起修行,就是古人所说:
「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一个瞎子领着一群瞎子,大伙一块入火坑。所
以要具眼,眼很重要。参方需具参方眼,参善知识,得有参方的眼睛,否则你
参访谁呀?看教要有看教的眼,看什么书,各种注解很多。现在书多得很,尽
信书不如无书。什么书你都信,还不如没有书。所以学佛、看教、参访善知识
,都需要有眼。

    德云比丘有决定的解,所以信眼就清净,眼睛很明很亮,明察秋毫,善能
抉择,所以「智光照耀,普观境界、离一切障」。看一切境界,不於境界中发
生障碍。不是现代所谓的眼通、透视。此指一切都能知道它的根本、照见五蕴
皆空。不是透视眼,看到你肉身内部,这眼还是糊涂眼,五蕴对他一点也不空
。「善巧观察、普眼明彻」,又是「眼」,用善巧来观察一切,普看一切,故
名普眼。又极明彻。所见一切都是法身,没有不是法身的。於是所行没有不清
净的,由於有清净信眼,故能「具清净行」。此一段就是念法身佛的境界。底
下就念报化身佛了。

    「往诣十方一切国土」,到十方的一切国土去,去「恭敬供养一切诸佛」。
「常念一切诸佛如来」,老在持念佛的名号与功德,於是「总持一切诸佛正法
,常见一切十方诸佛。」这一段就是念报化身佛。这不是阿罗汉境界。阿罗汉
不知他方佛,他只知道三千大千世界中有释迦牟尼佛。他方世界无量无边的佛,
阿罗汉不知道。

【我得自在决定解力以下,即念法身佛也。往诣十方以下,即念报化佛也。随
顺法身,起于报化。法身无量,所感报化亦复无量。故下文云:「见于东方一
佛二佛十佛百佛千佛百千佛,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如东方、南西
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

    「我得自在决定解力」以下,即念法身佛也。「往诣十方」以下,即念报
化佛也。由於法身,流现报化身。法身无量,所感报化更是无量。德云比丘说
:「见于东方一佛二佛十佛百佛千佛百千佛,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
,如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由於随顺法身,由法身就起了
报身、化身,法身无量,所以它能流现报、化身亦无量。德云比丘到十方看佛
。在东方,见多少佛?非是数量所能说得出来。东方如此,南西北方四维上下
都是这样。

【是名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诸佛别无境界,唯以智慧光明,
随顺众生而作佛事。】

    所以,常念报、化佛的功德,礼拜恭敬,忆念、赞叹、总持诸佛的法,这
叫做「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这是个什么法门?就是忆念一
切诸佛的境界。忆念:老记著。念:想念。亿念诸佛的境界和智慧光明。

    「诸佛别无境界」,诸佛另外没有什么境界,「唯以智慧光明,随顺众生
而作佛事」,这又把刚才说的话重复加深了。诸佛没有别的境界;唯一的就是
用智慧光明,随顺众生而作佛事。适合众生的根器,你所需要的、你所能接受
的、你所能修行的,来告诉你、教导你、接引你、为你作佛事。所以,大智慧
、大慈悲、大愿力、大方便都在其中。这就是因为是智慧光明。有这个智慧光
明,就可以知道众生种种的根,可以因你的根而救度你,这是为什么?只为佛
是大慈悲。既是大智慧、大慈悲,这么作不就是大愿力吗?菩提心是什么?就
是大慈悲、大智慧、大愿力的结合。所以,我们要想成佛、要发菩提心。要求
智慧、要增长我们的慈悲、要发大愿。三个融合为一,不是三个东西拼成的,
而是融合成一体的。
 楼主| 发表于 2013-1-3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念佛人亦复如是。由信解具足故,能入佛智慧。由观行具足故,能见佛光
明。智慧光明不从人得,唯藉缘因得显发故。】

    念佛人也是如此。由於你信解具足,一部《华严经》讲的就是「信、解、
行、证」。具足信解,最重要。首先是个「信」字,所以信字上,我们必须要
深入。深入这个信,还有一个很要注意的事,就是要「破疑」。《金刚经》赞
云:「破疑生信、绝相超宗、顿亡人我解真空」。破疑:有疑惑要把它破掉,
不要听任它存在。要主动,要作努力。那些地方有怀疑,要把它破除。破疑,
疑与信是对立面,疑破了,信就生长了。

    所以,信解二者,有时是不解不能信,有的时候是不信不能解;这两个可
以互相促进。因为你信了,你就可以理解了。因为你理解了,你就真信了。就
这么循环,这么增长。信一点,多理解一点;多理解一点,更信一点;更信一
点,更深入理解一点。这就对了。信解具足的时候,就怎么样?就入佛智慧。
就进入到佛的智慧,不要小看它。                                 

    「由观行具足故」,你的作观、你的行持具足,你就可以见佛光明。「智
慧光明,不从人得」。智慧光明不是别人给你的。「唯藉缘因得显发故」,智
慧光明是靠缘因,才能够显发。

    「缘因」二字又是一个名词。我们讲三因佛性:正因佛性、缘因佛性、了
因佛性。此处「缘因」,即缘因佛性之「缘因」。正因佛性就是众生本有的佛
性。譬喻像木头里有火。古人钻木取火后,人才吃熟东西。木中有火,譬喻人
中有佛性,就是正因佛性。

    什么叫缘因佛性呢?木头有火,这桌子为什么不自己烧起来?必须得钻,
它才出火。所以要有缘因,这「缘」字,要有外缘。所以就是「修德有功、性
德方显」。你本来有性德,你必须修德有了功效,你本来的性德才显现。所以
依靠缘因。

    缘因钻而火出,达到目的了,火出来之后,木头也烧光了。一切了了,了
因佛性。此譬喻很好。木中有火,是正因佛性。钻木取火,缘因佛性。火出木
头也烧完了,了因佛性。这才究竟。

    此处说明,智慧光明不是谁给你的,是靠了缘因。缘因也可能由於某人的
启发、某人的帮助。但是,总之最后是通过你自己。这个缘因,靠缘因,你得
修,修德有功,就能显发性德。

【下文又开诸大菩萨三七念佛门。尽于十方三世及一一毛端量处,念念佛出世,
念念佛说法,念念佛灭度。一以自心无边智行而为其体,本具三身。一念相应,
名为念佛三昧。入此三昧门,即能遍摄一切诸三昧门。】

    十方:空间。三世:时间。一切时间,一切空间,每一个小小毛头里,一
念一念都有佛出世,一念一念都有佛说法,一念一念都有佛示现灭度。所以小
的说法从来没有间歇,众生只是不闻。这一切,十方三世甚至一个小毛端的地
方都有,一念一念间都有佛出世,一念一念之间都有佛说法,一念一念之间都
有佛在灭度。都是以咱们的自心及其所有无边的智慧和行持为本体。

    「本具三身」,咱们一个人本来成佛,此《圆觉经》的话。本来就具足三
身,这就根据圆觉,本来成佛。一般说本具法身,修了之后,才能成就报身、
现化身。《圆觉经》、《华严经》、最高的圆顿教,则言三身本具。「一念相
应」,自己的心念与此本具者一念相应,这才是密宗所谓母子光明会的正确含
义。

    相应是什么意思?打个比方,一台电视机把它调好了,发射台的节目就传
到你这里来了。调好了,就是你的电视机与发射台相应了。调不好,什么也没
有。没有相应,慢慢调,不着急,电视机没有坏,坏了则一点声音、一闪光亮
也没有,电视机没坏,发射台也在发射,就是没相应。一但相应了,什么节目
都来了,相隔万里如在目前。

    一旦相应,这叫什么,叫念佛三昧。你本身就具有三身的佛,你现在能够
念念之间相续,有一念跟本身的三身佛相应,就开始入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为什么殊胜呢?「入此三昧门,即能遍摄一切诸三昧门」。华严
讲了无量无边的三昧,只要入了念佛三昧,这些三昧都摄在里头。不需要像王
龙舒居士,自说的,在念佛号,还要念多少多少亿阿弥陀佛,因为华严的道理
一就是多。一念相应,念一佛就是念多佛。入一个三昧,就遍摄一切三昧。所
以,我说过我们研究这个,华严,经中之王。《华严经》讲念佛,讲种种三昧,
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的王。所以这是王中之王、宝中之宝。我们要重视。

    以上是德云比丘的无上开示。下面是第二位解脱长者对善财的说法:

【又如解脱长者言:「我入出如来无碍庄严解脱门」。】

    解脱长者讲我能够入什么呢?又是一个法门,他能够进入「出如来无碍庄
严解脱门」,也即进入这个三昧,如来没有障碍不能局限,无有穷尽的庄严与
解脱的法门。

【「见十方各十佛刹微尘数如来,彼诸如来不来至此,我不往彼。我若欲见安
乐世界阿弥陀如来,随意即见。我若欲见旃檀世界金刚光明如来、妙香世界宝
光明如来、莲花世界宝莲花光明如来、妙金世界寂静光如来、妙喜世界不动如
来、善住世界师子如来、镜光明世界月觉如来、宝师子庄严世界毗卢遮那如来,
如是一切悉皆即见」。】

    参见十方无量无边如来。彼诸如来不到我处,我也不到彼如来处,可是我
就见到佛了。我要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想见就见。其它很多很多世界与如
来,都是愿见就见。

【「知一切佛及以我心,悉皆如梦。知一切佛犹如影像,自心如水。知一切佛
所有色相,及以自心,悉皆如幻。知一切佛及以己心,悉皆如响。我如是知,
如是忆念,所见诸佛皆由自心」。】

    这一段很深入。如果说所现的一切佛都是如梦、如响、如幻,这还容易懂。
现长者说「知一切佛及以我心,悉皆如梦」。这「我心」,不就是法身吗?从
法身流现出一切诸佛,诸佛都可说是显现;那么,法身是真实,称为「真如」,
称为「实相」。这个我心,应是真实,怎么也如幻了?从下一句「诸佛犹如影
像,自心如水。」可以深入。自心像是水;佛,像是水中现出的月亮,是水所
现的影像。诸佛是自心所现,如水现出月亮,月亮是所现,水是能现。能把它
现出来是谁?是水,自心就像水,诸佛如影像。自心是能现,佛像是所现。在
有能有所的时候,能和所是对立的,是二,所以都是幻了。

    在禅宗可以体会这个道理。唐朝肃宗皇帝问南阳忠国师:「如何是十身调
御?」,国师回答:「檀越(施主)踏毗卢顶上行」(即是你应在毗卢遮那佛
的头顶上行走)。皇帝说:「寡人不会(我不能体会)」国师说:「莫认自己
清净法身」。正表禅宗要超越法身,叫做法身向上事。禅宗称初开悟为到法身
边,破重关就安住於法身。还有第三关,是法身向上。重关是安住於法身,宗
下叫做陷入法身量中。法身向上才能见与佛齐,(知见才能与佛看齐)。禅宗
三关齐破的人,他的见和佛见是一样。到了向上一路,(从法身还要向上),
这是一件大事,是大志气人做的事。我们往往一点点就满足了。所以国师说陛
下应该在毗卢遮那佛顶上行走。法身向上,这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表达。所以自
心现一切佛的影像,一些影像以及能现的身心,悉皆如幻如梦如响如影。禅宗
的法身向上,与密宗大圆满相通。所以,密宗在毗卢遮那佛上又添了一尊佛叫
阿达尔嘛如来,就是表示法身还有向上事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17 13: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